『壹』 中國大學精神包括大學文化嗎
我國高水平大學率先向社會推出「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用免費開放本校視頻公開課的實際行動,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以及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教育規劃綱要,實現大學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創新的使命和社會責任,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瑰寶和當代文化精品的網路傳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展示當代中國高等教育風采,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做出積極貢獻。高水平大學把實現大學的使命和社會責任與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將充分體現學校先進教育理念、鮮明學科特色和精湛教學水平的名師名課放在公開的網路環境下,在實現社會責任的同時,為造就一批名師、名課創造機遇,為真正具有較高教育教學質量、注重人才培養的大學帶來新的發展契機,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更為廣闊的空間。在高水平大學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高校將更加重視提高教學質量。鼓舞和激勵教師積極投入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以視頻公開課為突破口,推進教育理念轉變、教學內容更新和教學方法改革,鼓足勇氣面對信息化時代帶來的新的挑戰和機遇,推出、更好的視頻公開課,推動教育開放,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十二五」期間,為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國家鼓勵和支持高等學校開展「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建設,並將這項工作列入教育部和財政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中央媒體中國網路電視台及商業網站「網易」積極支持我國教育開放,以公益為目的,免費與「愛課程」網同步推出「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致力於發展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提升高校學生及社會大眾的科學文化素養,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首批「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推出以後,在全國高校的參與下,將陸續向社會推出數量、質量更高、內容更加豐富的視頻公開課。
『貳』 如何理解大學精神與中國大學的關系
大學精神體現在中國大學的身上,中國大學是大學精神的載體,大學精神又為中國大學的形象和發展提供了借鑒和參考,是互相促進,互相補充的關系
『叄』 天津大學的文化與中國大學精神是什麼樣的關系
天津大學校訓為「實事求是」,由建初期北洋大學原校長、著名法學家趙天麟首倡。趙天麟任校長期間總結北洋大學辦學經驗,概括出「實事求是」四個字,以之教導學生,遂成為校訓。
在繼承這一優良校訓的基礎上賦予了新的內涵,即辦事求學,要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誠實守信,並注重求索真相,開拓創新,把握規律。
也給予了當前中國大學擔當社會責任的精神,推動改革發展的精神,服務國家目標的精神,並且在過程中,不斷賦予學校的精神氣質和增強新的時代內涵。
(3)中國大學精神是什麼擴展閱讀:
1、創辦:
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始創於中日甲午海戰後。甲午戰敗,舉國圖強, 洋務運動實業派代表人物盛宣懷意識到:「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1892年盛宣懷上任津海關道後,開始籌備辦學。
1895年10月2日,光緒皇帝御筆欽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盛宣懷任首任督辦,校址在天津北運河畔大營門博文書院舊址。
1896年北洋西學學堂正式更名為北洋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命名為「大學堂」的高等學校。
2、校徽:
天津大學校徽於1990年確定,設計者為設計院郭泉。
校徽外形為圓形,取自《淮南子·主術訓》「智圓行方」之意。
校徽中間「1895」字樣為天津大學(北洋大學)創建時間,盾形為原來北洋大學校徽的概括,二者說明了天津大學前身為北洋大學,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學。
英文為「TIANJIN UNIVERSITY(PEIYANG UNIVERSITY)」亦為天津大學(北洋大學)的英文翻譯。校徽外為齒輪,象徵天津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文、管相結合的綜合性大學
『肆』 何為中國大學精神之源
中國大學精神源自西方中世紀大學理念之說不甚准確。關於大學精神源頭的判斷是一個事實、價值兼有的判斷。北大、清華、南開、西南聯大的歷史發展證明,中國大學精神的源頭是以中國固有文化中的「士志於道」、「明道濟世」為根本,吸納包括古希臘哲學、中世紀大學理念在內的人類多種文化的共同體。沒有這種對自己文化傳統的體知,就談不上當今中國大學的創新。
論及中國大學精神,不少人無視歷史地認為它純是西方大學精神的傳承.現今中國大學發展正面對一個十分關鍵的十字路口,要麼跟潮隨流;要麼覺醒其自主意識。選擇前者,就只需一味模仿、引進,不思任何創新;選擇後者,就必須有十分清醒的自主意識,就必須開拓創新,這種創新無疑要以歷史為前提和基礎,這種歷史當然是全人類的,其中又必然少不了中國大學的歷史,尤其是尚未引起人們足夠重視的中國大學精神的歷史。
原文來源:http://view.news.qq.com/a/20060710/000011.htm
『伍』 現代中國的大學精神
中國大學精神源自西方中世紀大學理念之說不甚准確。關於大學精神源頭的判斷是一個事實、價值兼有的判斷。北大、清華、南開、西南聯大的歷史發展證明,中國大學精神的源頭是以中國固有文化中的「士志於道」、「明道濟世」為根本,吸納包括古希臘哲學、中世紀大學理念在內的人類多種文化的共同體。沒有這種對自己文化傳統的體知,就談不上當今中國大學的創新。論及中國大學精神,不少人無視歷史地認為它純是西方大學精神的傳承.現今中國大學發展正面對一個十分關鍵的十字路口,要麼跟潮隨流;要麼覺醒其自主意識。選擇前者,就只需一味模仿、引進,不思任何創新;選擇後者,就必須有十分清醒的自主意識,就必須開拓創新,這種創新無疑要以歷史為前提和基礎,這種歷史當然是全人類的,其中又必然少不了中國大學的歷史,尤其是尚未引起人們足夠重視的中國大學精神的歷史。一、中國大學精神來源之眾說近期與這﹁問題有關的典型論述如下:「盡管我國早在公元前15—16世紀的殷商時代就有了大學的雛形『右學』,其後又有冠名為『學宮』、『太學』、『國子學』、『書院』等具有高等教育性質的大學;盡管《大學》中也提出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大學理念;但嚴格說來,近代大學發端並發展於西方,大學理念的形成、展現與完善也根源於西方,而中國近代大學的學體制亦是從西方引進而來,因此,在考察大學理念時,我們必須首先對西方大學理念的歷史發展進程作一考察。」「中國大學理念和大學制度都是西方大學理念和大學制度傳入中國的產物。中國的大學理念萌發於清朝末期,經蔡元培、梅貽琦等教育家的發展而逐漸確立」。「要在具有幾千年集權傳統的中國,找回或者重塑產生於西方的大學精神,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他多篇文章大多沿用或認同這一典型論述,與上述觀點相左的有陳平原提出:「中國大學的歷史,不是『百年',而是『四千年'。"並列舉教育史家伍振(族+烏)、熊明安、高奇、曲士培、毛禮銳等人的觀點為證。如此就出現這樣一個問題,中國有四千年的大學卻沒有四千年的大學理念或精神?或中國根本就沒有四千年的大學?或依一些論者所言中國現代大學理念與精神源自西方,那它又是如何傳承的?二、對大學精神源頭的判斷不只是事實判斷回答上述疑問首先要弄清大學精神形成、傳承的機理。依據對中外古今大學精神傳承與發展的研究,這一機理就是積淀與認同。所謂積淀,一般是指人的社會實踐歷史在人的心理深層所形成的一種定型的功能結構。沒有人類文化的積淀,就沒有人類精神的生成,更不可能有人類大學精神的形成,所以文化積淀是大學精神生成必不可少的前提。正是積淀為新的精神創造儲備了源頭活水,源頭越豐,活力越足。從當代大學人的角度考察,大學精神傳承必須通過認同。認同是不同歷史時期大學精神相互關聯的內在紐結,是大學精神傳承和發展的線索和依據。所以大學精神的產生與發展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超越時空性。文化認同是大學精神產生的根基。大學精神的核心是一種價值系統,這種價值系統的最初形成不可能是個別個體短期內所能完成的,而必然需要特定的群體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的共同生活來確立,每一個體相對於群體的價值系統而言,其內在的心理機制便是認同,例如中國古代學人對「道」的認同,先秦初起的三大學派——儒、墨、道——盡管各道其所道,但他們在代表「道」說話這一點上卻並無例外。大學精神認同的具體方式常常是特定時代的人通過文本及其他線索與此前產生的原初的智慧與哲學進行對話,文藝復興及歐洲近現代大學與古希臘文明的關系建立如此,孔子「從周」也是如此。范仲淹一句「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被朱熹、歐陽修、蔡元培等眾多後世士人反復認同與解讀,並不斷生成新的士人精神。蔡元培對中國古代「士」的價值與德國大學理念的認同也是如此。在這種對話中,後來者會對原初的價值進行「損益」,如中國「古代的禮樂具有宗教性(『天道')的成分」,鄭國子產提出「天道遠,人道邇」,孔子更是將其方向"轉入了「人道」領域",以至春秋以來,中國文化已日益明顯地有從天道轉向人道的傾向。總體地看,大學精神形成、傳承的機理即是積淀與認同,積淀是前提,是基礎;認同是後人對積淀的再選擇。無積淀則此精神無從產生,沒有認同則此精神失去傳承的機會。由於認同在其中起作用,對中國大學精神源頭的判斷本身不只是事實判斷,必然是包含價值的判斷。認同西方中世紀的大學精神,則認為中國大學精神源自西方;認同中國古代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則可認為中國大學精神源自春秋戰國的百家思想。然而這樣的判斷只能對於當前的判斷者成立,若要具體到上個世紀初的中國大學精神源出何處,則要做更為具體的分析。
『陸』 請問中國各大著名高校的校訓是什麼國外著名大學的校訓又是什麼呢
這就是校訓。校訓既能用來激勵和勸勉教師和學子們,同時也能體現學校的辦學原則與目標。 校訓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對於造就和培養學者和學人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因為非常優秀,且幾成清華辦學歷史的標志性話語,所以一直被今天國內的大學奉為楷模,各個大學紛紛效法以確立自己的校訓。 1、北京大學: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2、北京大學精神:勤奮嚴謹求實創新 3、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4、南京大學:誠朴雄偉勵學敦行 5、東南大學:止於至善 6、復旦大學: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7、復旦大學校風:文明團結健康奮發 8、復旦大學學風:刻苦嚴謹求實創新 9、浙江大學:求是創新 10、南開大學: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11、天津大學:實事求是 12、武漢大學:自強弘毅求是拓新 12、中山大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13、暨南大學:忠信篤敬 14、廈門大學: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15、同濟大學:嚴謹求實團結創新 16、同濟大學精神:同舟共濟自強不息17、北京化工大學:宏德博學,化育天工 18、中國人民大學:實事求是 19、四川大學: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20、吉林大學:求實創新勵志圖強 21、北京師范大學: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22、華東師范大學:求實創造為人師表 23、東北師范大學:勤奮創新為人師表 24、華南師范大學:艱苦奮斗嚴謹治學求實創新為人師表 25、東北大學:自強不息知行合一 26、西北大學:公誠勤樸 27、上海大學:自強不息 28、上海交通大學:飲水思源愛國榮校 29、中國海洋大學:海納百川至人至德 30、國防科技大學:奉獻求實 31、東北財經大學:博學濟世 32、山東大學:氣有浩然學無止境 33、雲南大學: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學識成一等事業 34、雲南大學精神:會澤百家至公天下 35、雲南大學校風:高遠務實勤勉卓越 36、青島大學:博學篤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 37、對外經貿大學:博學誠信求索篤行 38、安徽大學:至誠至堅博學篤行 39、西南聯大:剛毅堅卓 40、東莞理工大學:團結守紀求實進取 41、廣州大學:博學篤行與時俱進 42、西南政法大學:求實創新團結奮進 43、大連理工大學:團結進取求實創新 44、深圳大學:堅定信念,崇尚科學,團結進取,文明修身,奮發成才。 45、五邑大學:愛學、多思、求實、創新。 46、聊城大學:敬業博學,求實創新。 47、四川師范大學:重德、博學、務實、尚美。 49、香港大學:明德格物 50、國家會計學院:不做假帳 51、南華大學:明德博學,求實致遠 52、燕京大學: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 53、黑龍江大學:博學慎思,參天盡物 54、台灣大學──敦品勵學愛國愛人 55、東北大學──團結創新獻身求實 56、湖南大學──實事求是敢為人先 57、河北大學──實事求是篤學誠行 58、中國科技大學:紅專並進,理實交融 59、霍普金斯大學:真理使你成為自由人 60、中國政法大學: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61、哈爾濱工業大學:規格嚴格,功夫到家 62、台灣東吳大學: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63、華中科技大學:團結、求實、創新、進取 64、武漢化工學院:團結、嚴謹、勤奮、求實 65、華中農業大學:團結、勤儉、求是、奮進 66、武漢科技大學:團結、勤儉、求是、奮進 67、中南民族學院:團結、勤奮、博學、創新 68、中國海洋大學: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69、西安理工大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70、西安交通大學:愛國愛校,追求真理,勤奮踏實,艱苦樸素 71、山東師范大學:愛國愛校,為人師表,勤奮嚴謹,求實創新 72、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毛澤東) 73、新東方學校:追求卓越,挑戰極限,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74、柏林洪堡大學: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 75、哈佛大學:讓真理與你為友直譯: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 76、蘭州大學:博學篤行自強為新 77、華南理工: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78、重慶大學:厚德篤學礪志創新 79、哈工程:大工至真大學至善 80、湖南大學:事實求是敢為人先 81、北航大學:德才兼備知行合一 82、南航大學:團結簡朴唯實創新 83、北京理工: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84、南京理工:團結獻身求是創新 85、南京師大:正德厚生篤學敏行 86、中國礦業:勤奮求實進取奉獻 87、中國葯科:嚴謹求實團結創新 88、中國石油:實事求是艱苦奮斗 89、北京科大:學風嚴謹崇尚實踐 90、北京郵電:團結勤奮嚴謹創新 91、華中師大:求實創新立德樹人 92、華中農業:團結勤儉求是奮進 93、南京農大: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94、西安電子: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95、成都電子:團結奮進求實創新 96、西南交大:勤奮自信遵紀文明 97、湘潭大學:博學篤行盛德日新 98、南華大學:明德博學求實致遠 99、中國農大:博大精深 100、北京交通大學:信敏廉毅 101、西工大:公誠勇毅 102、西北大學:公誠勤樸 103、太原理工:求實創新 104、中科大:創寰宇學府育天下英才 105、蘇州大學: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106、愛丁堡大學:有知識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發現其內涵 107、澳大利亞國家大學: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質 108、賓夕法尼亞大學:毫無特性的學習將一事無成 109、伯克利加州大學:讓這里光芒閃耀 110、杜克大學:追求知識,信仰宗教 111、多倫多大學:像大樹一樣茁壯成長 112、哥倫比亞大學:在上帝的神靈中我們尋求知識 113、哈佛大學:讓真理與你為友 114、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願知識之光普照大地 115、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真理使人自由 116、加拿大皇後大學:智慧和知識將是未來時代的穩定劑 117、劍橋大學:劍橋-求知學習的理想之地 118、康奈爾大學:讓任何人都能在這里學到想學的科目 119、麻省理工學院:既學會動腦,也學會動手 120、密歇根大學:藝術、科學、真理 121、牛津大學:主照亮我 122、普林斯頓大學:普林斯頓-為國家服務,為世界服務 123、斯坦佛大學:願學術自由之風勁吹 124、西點軍校:職責、榮譽、國家 125、悉尼大學;繁星縱變、智慧永恆 126、新南威爾士大學:以人為本與時並進 127、耶魯大學:真理和光明 128、早稻田大學:學問獨立,培養模範國民 129、芝加
『柒』 中國農業大學精神是什麼
中國農業大學的精神包括但不限於:
1、校訓: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是屈原《離騷》中的名句,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幾千年來一直感動並激勵著中國知識分子為國為民殫精竭智。
以「育天下之英才」接「解民生之多艱」充分體現了中國農大作為農業高校首府的教育特性,磅礴有力、氣勢不凡,上合學校百年深厚歷史,下啟建設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的世紀雄心,以育"天下"英才為樂,也體現了中國農大開闊的胸襟和遠大理想。
2、校風:團結、朴實、求是、創新。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3月,學校與東歐、中亞、非洲、拉丁美洲、北美等52個國家和地區的242所大學、研究單位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
截至2021年3月,學校與世界頂尖涉農大學聯盟(A5)院校、英國愛丁堡大學、法國國家農業食品與環境研究院、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德國霍恩海姆大學、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哈薩克國立農業大學、坦尚尼亞蘇庫因大學、聯合國糧農組織等中國國外院校和國際組織開展本科、碩士、博士聯合培養、學術競賽、夏令營、交換生和實習等各類國家公派和校際交流項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農業大學
『捌』 中國各高校的校訓的來歷及含義
校訓體現的大學精神
大學以精神為最上。有精神,則自成氣象,自有人才。大學校訓反映出的大學精神繼承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精髓,更是近代以來中國一個多世紀風雲變遷的生動寫照。
1.「德」「學」「行」「實」「新」「濟世」「強」「真善美」「誠朴勤仁」9個關鍵詞最常被提及
大學校訓是大學精神的高度凝練,從多個維度展現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統計發現,「德」「學」「行」「實」「新」「濟世」「強」「真善美」「誠朴勤仁」9個關鍵詞在中國「211工程」高校校訓中最常被提及。在這些關鍵詞中,「學」的出現頻次最高,為56次;其次為「德」,出現35次;再次為「實」「誠朴勤仁」「行」「新」。「學」是大學的根本使命和立校之本,高校以「學」為「業」,不僅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恪盡職守、服務社會的「敬業」精神,更生發出大學在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一最高層次價值中的責任擔當。「德」是「以德為先」育人理念的集中體現,既在個體層面融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誠信」「友善」元素,又在社會層面貫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美好社會的不懈追求。此外,「真善美」「誠朴勤仁」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為人准則交相呼應,「濟世」「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含的時代要求不謀而合。這不僅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尊重與遵循,也顯示出大學校訓與時代主旋律之間的互通共融。
2.「學」「德」是「211工程」高校校訓體現的最鮮明特徵
從統計的數據中發現,「211工程」高校校訓體現的精神以「學」「德」為最鮮明特徵:「學」是通向「德」的基礎,「德」是「學」的內在體現,二者辯證統一,共同構成中國大學培育大學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方面。
「學」是中國大學的首要任務,也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渠道。「學」體現了大學作為教育機構「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要功能,不僅是大學廣泛弘揚、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重要方式,還包含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與學習,即學的風尚、學的態度、學的方法。
「厚學」是統計中出現頻率很高的關鍵詞,體現了國家、社會、學校、師生對教育的重視。倡導學習風氣是社會的責任,提供學習環境是學校的使命,求學治學是師生的本分,三位一體,相輔相成。「勤學」「篤學」「勵學」等關鍵詞反映了大學對師生學習態度的要求,典型的如南京師范大學的「正德厚生,篤學敏行」,南京大學的「誠朴雄偉,勵學敦行」。「博學」「精學」是大學對師生學習方法的要求,眾多「211工程」高校將「博學」和「精學」作為校訓:復旦大學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遼寧大學校訓「明德精學、篤行致強」。「博學」與「精學」相結合,體現了當代知識經濟浪潮中,中國大學育人理念的題中之義。
「德」是中國大學精神的靈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德」從育人的角度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崇德」「明德」「立德」。
「崇德」是「明德」「立德」的前提,社會尚「德」,學校崇「德」,師生才能在求「德」上達成共識。東華大學的「崇德博學,勵志尚實」,北京化工大學的「宏德博學,化育天工」即是此意。「明德」意即明曉美德的內容,只有認識了「德」的內涵,才有「立德」的方向,如福州大學的「明德至誠,博學遠志」。「立德」是「崇德」「明德」的最終目標,「德」作為一種信念,融入每個人的言行中,成為人們的精神底蘊,才能說完成了「立德」的要求,如中國傳媒大學的「立德、敬業、博學、競先」。
研究發現,「211工程」高校校訓凝聚的精神與價值多樣統一,除為「學」修「德」以外,還包含「真善美」「誠朴勤仁」「濟世」「強」等價值取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較高的契合度。
內容的三大特色
運用內容分析、文獻分析、比較分析方法,對「211工程」高校的校訓進行定性研究,發現這些校訓具有明顯的特色,承載著歷史與時代的氣息,表現出趨同的共性與特質的個性。
區域特色
中國疆土廣闊,不同的地域水陸位置、氣候風土有顯著差異,一方水土不僅養育了一方人民,也造就了一方的教育理念。
「學」「德」「行」構成我國七大地理區域大學校訓共同的主線。華北地區、華東地區、西南地區、華中地區、東北地區、西北地區的「211工程」高校校訓涉及到「學」的高校占本地區的比例分別為45.2%、50%、40%、54.5%、54.5%、53.8%;涉及到「德」的高校占本地區比例分別為29%、30%、20%、45.5%、36.4%、38.5%。華北地區、西南地區、東北地區、西北地區的「211工程」高校校訓涉及到「行」的高校占本地區的比例分別為19.4%、30%、27.3%、30.8%。華南地區「211工程」高校6所中,涉及到「學」「行」的高校分別有4所。
在其他關鍵詞中,不同區域各有側重。華北地區有32.3%的大學校訓中包括了「實」;華東地區有23.3%的大學校訓涉及到「新」,華南地區的6所高校大學校訓中有2所涉及到「新」;西南地區大學校訓涉及「誠朴勤仁」的高校佔比為40%,西北地區則為30.8%;華中地區的大學校訓涉及到「濟世」的佔比為36.4%;東北地區的大學校訓涉及到「強」的高校佔比為27.3%。
從區域特色來看,華北地區重「實」,東南部地區(華東地區和華南地區)重「新」,西部地區(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重「誠朴勤仁」,華中地區重「濟世」,東北地區重「強」。
歷史特色
按照校齡來劃分,112所「211工程」高校的建校時長主要集中在51至100年(共有77所,佔比68.8%),其次是100年以上(共有23所,佔比20.5%),50年以下最少(共有12所,佔比10.7%)。華北地區的「211工程」高校歷史都在50年以上。百年以上的「211工程」高校主要分布在華東地區,共有10所,其次華北有5所,西北3所,西南4所,華南、東北各1所。按照新中國成立這一歷史節點來劃分,前後成立的「211工程」高校數量基本相當,後來成立的有58所,佔比51.8%,以前成立的有54所,佔比48.2%。
「學」是不同校齡的「211工程」高校的校訓的共同特點,在23所百年老校中,有8所大學校訓涉及到「學」,在77所校齡在50至100年之間的「211工程」高校中,校訓涉及「學」的佔比為53.2%,校齡在50年以下的「211工程」高校校訓涉及到「學」的有7所。
有的歷史名校的校訓,是歷史人物制定的,如有89年歷史的中山大學,校訓是孫中山所撰,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不同大學所經歷的時代不同、所沉澱的歷史底蘊不同,校訓所呈現價值取向也不盡相同。校齡在百年以上的大學,即在清末成立的大學,校訓有30.4%涉及到「誠朴勤仁」。對校齡在50至100年之間的大學按照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個時間節點進行進一步劃分,發現此前成立的大學有31所,「新」字出現頻率僅次於「學」,為35.4%,「德」排在第五位,佔比25.8%;此後成立的大學有46所,「德」字出現頻率僅次於「學」,佔比37.0%,「新」排在第五位,佔比17.4%。校齡在50年以下的「211工程」高校的校訓中「新」字出現的頻率為25%,改革開放後成立的高校對「新」的重視程度又有提升。
自身特色
研究發現,大學自身的學科傾向、師資配備與該高校校訓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從院校類別看,專門類的大學在校訓中注重體現學科特色,如北京林業大學的「養青松之正氣,法竹梅之風骨」,大連海事大學的「學匯百川,德濟四海」,上海財經大學的「厚德博學,經濟匡時」等。
從生師比看,在可以統計到准確數據的87所「211工程」高校中,生師比最集中的區間是11至20,共有66所大學,其校訓以「學」為主,佔48.5%,其次為「實」「新」,佔比皆為25.8%;次集中的區間是21至30,共有13所,其校訓以「德」為主,佔比61.5%,其次為「學」,佔比為46.2%,再次為「行」,佔比22.7%,涉及到「新」的學校只有一所。
踐行與傳承
2002年,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袁貴仁在《加強大學文化研究推進大學文化建設》一文中對大學校訓作了這樣的概括:「所謂校訓,不過是一個大學對其文化傳統、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認同。」校訓的訂立遵循本校的風格特色與歷史傳統,是大學文化精神、制度精神和理想主義精神的抽象表達。例如北京大學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蘊含著北大作為新文化運動中心、五四運動策源地的精神氣質,反映出北京大學從建校之初就擔負著民族復興的願景,與國家、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傳統。
大學校訓教育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育人效果。校訓中蘊含的大學文化基因通過入學教育、持續育人、終生影響的鏈條一以貫之地滲入學生的內在世界,塑造其思維方式和實踐活動。
學生早在入學之前就已經對校訓所凝聚的大學精神產生共鳴。大學的精神氣質在校風學風、歷史傳統、名師校友、基礎設施等諸多外顯標志中得以凸顯,在社會上形成特定聲望。學生對既定大學的選擇蘊含著對其精神的接受與認同,校訓在學生與學校達成共識、產生共鳴的良好開端中發揮著顯著作用。
學生入學後,首先通過入學教育感受校訓所凝聚的大學精神,先於專業教育建立起對整個大學的親切感和價值認同。以北京大學為例,學校史知校情是入學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通過參觀校史館,學生感知到北大校情與中國命運同興同衰的水乳交融,進而對「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所包蘊的北大精神產生更全面的認識、更深刻的認同。
學生在校期間,校訓以其內在的精神氣質和外顯的物化標志實現持續育人目標。校訓包蘊的內在精神具有導向作用,精神價值轉化為強烈的實踐動機,推動更多學生在以校訓為核心的大學精神的召引下奮發有為。外顯的標志物化了以校訓為核心的大學精神,內化為師生的觀念形態和心理狀態,使學生在大學就讀期間受到持續感召。
校園文化在青年學生身上烙下了終生的影響,成為其大學時代的見證與一生眷戀的情感源泉。學生畢業後融入社會,將校訓所凝聚的大學精神輻射到生活和工作的各個場合,使與校訓相契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范圍內傳播,轉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國的不竭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