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指在五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就深深熔鑄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
中國傳統文化的八大精髓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中華文化蘊涵著優秀的傳統,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國家民族立場上的統一意識。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國內諸民族經歷了戰和更替、聚散分合、遷徙融匯,卻始終不曾割斷共同的文化傳統,文明認同始終如一。而能夠達到這一境界,其根本因素就是國家統一的理念滲透於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成為人們一致的價值取向與理想追求。
第二,為政治國理念上的民本要求。民本思想萌生於西周初年,當時的統治者在政治思想領域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命題。春秋時期,「重民輕神」、「恤民為德」成為較為普遍的思潮。儒家繼承這些寶貴的思想資源,形成了「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秦漢以降,「重民愛民」成為歷代王朝宣稱的基本政治原則之一。這對於緩和社會矛盾、維系社會相對穩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三,社會秩序建設上的和諧意願。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命題,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學派對和諧思想都有深刻闡發。比如,儒家提倡「中和」,強調「禮之用,和為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道家追求人與自然相和諧,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動,因勢利導,合乎自然,海涵寬容,從而建立起自然和諧的治國秩序;墨家倡導「兼相愛,交相利」,主張實現個體與社會的有序一體、道德與功利的和諧一致。
第四,倫理關系處理上的仁義主張。仁義是中國古代處理人際關系、治理國家的基本理念,並以此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的倫理價值觀念。這些觀念可以用「仁、義、禮、智、信」五個字來概括。以此為基礎,確立了一系列解決和處理各種復雜社會關系、滿足封建社會倫理基本需求、完成個人人格健全的道德規范。
第五,事業追求態度上的自強精神。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事業追求上的奮斗精神。孔子主張「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提倡捨生取義,推崇大丈夫精神,這些都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普遍心理認同。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塑造了無數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磨礪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
第六,解決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選擇。「中庸」就是合宜的分寸、合宜的「度」,恰到好處,收放恰宜。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在孔子看來,凡事都必須做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不走極端。孔子把這種「中庸」之德定位為極高的道德境界與政治智慧,以之為人們處世接物的高明藝術。
第七,個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齊治平」。《禮記·大學》:「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儒家認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當以修身為本。正心誠意的修養,個人道德的完善,是治家、治國、穩固天下的根本。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理想,影響了中國一代代的志士仁人,它也是古代讀書人為之奮斗一生的理想追求。
第八,社會理想上追求「小康大同」。小康,最早源出《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而作為一種社會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漢《禮記·禮運》中得到系統闡述,成為僅次於「大同」的理想社會模式。它相對於「大道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理想社會的初級階段。「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對理想社會的描述和追求。
Ⅱ 你覺得中國文化的精髓在哪
要講中華民族的靈魂,中國文化的精髓,必須在《四書五經》中貫穿五千年血脈中尋找!
《尚書》記載,中國人是一個敬天法祖的民族!《尚書》說:肆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
中國人的老祖宗,是肆類於上帝的民族!這是中國人的靈魂!
然後,才是禋於六宗!
肆類於上帝的場所,就是北京現在的天壇!
但是中國人已經忘記了肆類於上帝了。只有在農村,還保留禋於六宗。祭祖的風俗習慣。
當時上古的中國人,夏朝和商朝,中華民族是能歌善舞的!《尚書》記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這是祭天時,頌歌共詠,天地共唱,天人合一,聖靈充滿,正能量滿滿的情況!
《尚書》還說: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於上下,敬哉有土!
老祖宗告訴子孫:順天行道!不要替天行道!
老祖宗告訴子孫:德是天的屬性!天是上帝的另一個稱呼。
老祖宗告訴子孫:肆類於上帝!才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才是中國文化的精髓!
Ⅲ 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深層次的性格,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精華集中體現。通常她是隱性的,沒有豪言壯語,沒有張揚的外表,只是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中、舉手投足間,只有在國家和民族面臨嚴重威脅、遭遇重大自然災害和疾病磨難時,才會引起人們注意,得到充分展示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族人民逐步形成和發展的中華民族精神,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生生不息,永遠是民族文化的靈魂和民族前進的動力。 民族精神代代傳——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二者相輔相成,互相貫通,缺一不可,辯證統一在先進文化的建設之中。靜思民族精神的發展進程,弘揚很重要,但培育更根本。一般來說,弘揚相對於已有的,而培育則帶有創造性與新生性。沒有「培育」,何來「弘揚」。因為民族精神不是內部自發生成的,也並非外部簡單植入,而是民族共同體自覺長期培育的結果,並在培育中弘揚,在弘揚中培育,永無止境地螺旋式運行,凸現出弘揚與培育融為一體、相互信賴和相互促進的鮮明特色。弘揚、培育好民族精神,必須確立全面發展、開拓前行的新思路,克服固守一方、不思變異等片面性與形而上學,在推進民族精神的發展中,駕馭規律,把握特點,弘揚培育,同頻共振,一齊著力,演奏一曲優美動聽、催人奮進的民族交響樂。
Ⅳ 中國能屹立幾千年不倒的精髓是什麼
中國幾千年的精髓就是以愛國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只有民族愛國,才能夠持久為國家進步提供動力。
Ⅳ 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精髓是中華傳統美德,概括起來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十二個字,而其中「孝親尊師」則是中華文化的大根大本,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從根本救起。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肖群忠認為,本書強調「孝是中華文化的根,敬是中華文化的本」,提出弘揚中華美德要從孝親尊師做起,確實抓住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之所在。
(5)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什麼擴展閱讀
習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品格,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五千多年之久,仍然充滿生機。在當今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首先復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Ⅵ 我們中華上下5000多年的文化遺產,究竟有何精髓
我們中華上下5000多年的文化遺產,我覺得其中最重要得精髓就是文化精神也可以說是思想精神,作為有著5000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曾經征服過別人,也被被人征服過,但之所以我們能傳承這么悠久的歷史不是因為武力,而是靠著傳承數千年的思想文化精神。
戰國末期韓非對前者進行了總結還有歸納,集合了各國法家的成就,所涉及的范圍廣泛,包括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科學等等。這些都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思想精神,當然還有很多很多,就不能一一贅述了。這五千年的文化遺產太多太多,我覺得留給我們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思想當然還有文化。
Ⅶ 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精髓是中華傳統美德,概括起來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十二個字,而其中「孝親尊師」則是中華文化的大根大本,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從根本救起。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肖群忠認為,本書強調「孝是中華文化的根,敬是中華文化的本」,提出弘揚中華美德要從孝親尊師做起,確實抓住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之所在。
(7)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品格,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五千多年之久,仍然充滿生機。在當今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首先復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要繼承和弘揚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傳統美德,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Ⅷ 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中華文化的精髓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傳統文化是多種哲學思想完美融合的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而包容性就意味著這是一種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文化,中國文化有強大的同化和改造外來文化的能力,將外來文化的精華,吸收為中國固有的文化。這是中國文化的強大的再造改造和吸收的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道家的自然,有儒家的仁愛,有墨家的無私大愛,有法家的嚴謹,有佛家慈愛和奉獻等,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
2、中國文化中有溫情脈脈的仁愛文化。這是以儒家學說為中心的仁者愛人的文化。儒家文化更注重集體與個人的關系,更注重人倫之間的關系,他所倡導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忠恕之道,是中國人處理人際關系的金科玉律。
3、中國傳統文化是注重現實的、強調腳踏實地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更注重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相對於印度哲學的神學化,相對於西方的自然哲學,中國文化具有強調精神境界追求人的身心和諧的特徵。
4、中國傳統文化有以民為本的優秀傳統。在西周時期,以民為本的思想已經開始出現了萌芽,到了儒家學說的第二號人物,孟子那裡,以民為本的思想達到了頂峰。孟子的仁政和王道理想,就是建立在以民為本的思想上的。
5、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崇尚誠信的優點。中國人推崇誠實,在論語、中庸、大學和孟子等儒家的典籍中,誠是一種自然法則,而追求誠則是人的做人的法則。因此,誠信是中國文化中的人倫法則。
Ⅸ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中華傳統美德。
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是多方面的,我們要積極傳承發展。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要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基礎和源泉。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如仁義禮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等,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發展歷程中生生不息的主要支撐,必須努力傳承和弘揚。
中華文化中還有許多思想理念對當代人類面臨的沖突解決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態度與「和而不同」的精神,有利於處理人與人的矛盾沖突,有利於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也深刻體現了中華文明處理人類難題的智慧,值得深入發掘和闡發。
(9)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最核心的就是其中的一套思想理念、價值觀和民族精神。主要包括:
(一)天人合一。
即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合一,注重人道和天道的一致,不是強調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張天和人的對立,而主張天和人的協調。
(二)以人為本。
主張「天地之性,人為貴」,「人者,天地之心」,肯定人是宇宙的中心。中國傳統主流文化不重視彼岸世界,始終關注的焦點是人類社會的有序和諧與人生理想的實現。
(三)崇德尚義。
重視人的德性品格,重視德性的培養和人格的提升,歷來高度推崇那些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士。孔子說「殺身以成仁」,孟子說「捨生而取義」,都是認為道德信念的信守和道德理想的堅持可以不受物質條件影響,在一定的條件下比生命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