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從國外進口商品到國內需要什麼手續,又是怎麼個流程呢
進口貨物前,請提前與報關公司聯系,提前准備好清關資料,有些貨物涉及到特殊單證的,都需要提前准備,有些產品還需要國外提供單證的,避免到港口由於單證不齊等原因在港口堆存,產生高額碼頭費用。
關於第一點:這個是看你和國外供應商溝通的合同是怎麼樣的,是做什麼條款(比如FOB,CIF, EXW )這一類的。有些是國外供應商直接發貨到國內,有些是國內買家安排國外的提貨和發貨,不過不需要自己過去國外提貨,找到國外代理即可安排。
關於第二點:也是根據不同貨物和口岸有所不同。正常是貨物到港口才安排遞資料開始報關。但是不同的貨物有所不同,比如食品,需要到港前提前做好備案,加快通關效率;比如危險品,最好到港前,甚至是發貨前,可以提前給到樣品去做危險品進口單證;還有就是現在形勢政策的原因,尤其是上海港,要求比較嚴格,到港前有倉單信息後,需要提前報關。去海關遞交資料報關的,只能是有報關資質的報關公司,企業只有通過報關公司才可以向海關發起申報。
所以進口貨物前,需要提前和報關公司聯系,不同的貨物的進口申報流程和手續可能不一樣,避免導致到港口堆押港口,提前准備好資料是最好的方法。需要的CALL I ,只有專業做進口報關的,才能幫您順利的通關/握手
『貳』 改革開放前後,中國對外貿易的狀況是什麼
改革開放前:
1978年,中國進出口貿易額為355億元;2017年,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已經達到27.79萬億元,是1978年的782.82倍。其中,進口額由1978年的187.4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15.33萬億元;出口額由1978年的167.6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12.46萬億元。
1978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81元人民幣,僅為同期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是當時世界上典型的低收入國家。
改革開放後:
2018年4月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年度全球貿易報告顯示,中國商品貿易出口繼續位居世界第一位,佔全球份額的12.8%,而中國商品貿易進口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位。
與此同時,根據2017年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中國2016年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達到1961.5億美元,蟬聯全球第二大投資國地位,佔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規模的比重首次超過10%。
此外,自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幣正式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新的貨幣籃子,從而獲得國際主要貨幣的地位。
(2)解放後中國如何進口商品擴展閱讀
中國對全球貿易增長的貢獻不僅僅體現在日益龐大的貿易規模,中國經濟自身的轉型升級同樣對全球經濟與貿易的增長產生積極影響。
相關數據顯示,2013—2016年,中國最終消費對世界消費增長的年均貢獻率基本占據世界第一,按照不變美元價格計算,近幾年的年均貢獻率可達到23.4%。顯然,中國市場已經日益成為全球消費增長的重要力量。
2018年4月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報告指出,中國的經濟結構改革對全球貿易增長將產生積極影響。世界貿易組織認為,中國經濟從主要依靠投資向消費的轉型,從長期來看將有助於中國更強勁的可持續經濟增長,從而支持全球經濟的持續增長。
『叄』 建國以來中國武器進口一覽
1951年5月蘇聯同意無償贈送372架米格-15新式戰斗機,不久又將60架最新服役的伊爾-28轟炸機賣給中國。1954年11月,蘇聯向中國提供現役的米格-17戰斗機及全套資料,使中國能於1956年仿製成功命名為殲-5的戰斗機。1955年起,蘇聯又向中國陸續轉交了AK-47自動步槍、C-41半自動步槍、捷克加列夫輕機槍等全套圖紙,中國於翌年分別仿製成56式沖鋒槍、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輕機槍。蘇聯還提供了現役的T-54A坦克和85毫米加農炮的樣品和全套資料,中國仿造成功後分別命名為59式坦克和56式加農炮。
後來的俄羅斯賣的就更火了 S-27,S-30 S-300 基諾潛艇,現代級驅逐艦..T-22 . 伊爾-76中型運輸機..還有聯合研發了 比如R-77空空導彈==
中國還從以色列購入過武器 比如哈比無飛戰機.
還有上世紀還從美國進口了一批武器 象C-130 中國大陸 跟台灣都有 呵呵..
太多拉 說不出來了 - -
『肆』 中國的貿易進出口方式是什麼
1.一般貿易
2.補償貿易
3.來料加工裝配貿易
4.進料加工貿易
5.寄售、代銷貿易
6.邊境小額貿易
7.加工貿易進口設備
8.對外承包工程出口貨物
9.租賃貿易
10.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投資進口的設備、物品
11.出料加工貿易
12.易貨貿易
13.保稅倉庫進出境貨物
14.保稅區倉儲轉口貨物
15.加工貿易
16.境外貿易加工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監管規定的貿易方式有如下95種:
貿易 貿易方式簡稱 貿易方式全稱
0110 一般貿易 一般貿易
0130 易貨貿易 易貨貿易
0139 旅遊購物商品 用於旅遊者5萬美元以下的出口小批量訂貨
0200 料件放棄 主動放棄交由海關處理的來料或進料加工料件
0214 來料加工 來料加工裝配貿易進口料件及加工出口貨物
0245 來料料件內銷 來料加工料件轉內銷
0255 來料深加工 來料深加工結轉貨物
0258 來料余料結轉 來料加工余料結轉
0265 來料料件復出 來料加工復運出境的原進口料件
0300 來料料件退換 來料加工料件退換
0314 加工專用油 國營貿易企業代理來料加工企業進口柴油
0320 不作價設備 加工貿易外商提供的不作價進口設備
0345 來料成品減免 來料加工成品憑征免稅證明轉減免稅
0400 成品放棄 主動放棄交由海關處理的來料及進料加工成品
0420 加工貿易設備 加工貿易項下外商提供的進口設備
0444 保區進料成品 按成品征稅的保稅區進料加工成品轉內銷貨物
0445 保區來料成品 按成品征稅的保稅區來料加工成品轉內銷貨物
0446 加工設備內銷 加工貿易免稅進口設備轉內銷
0456 加工設備結轉 加工貿易免稅進口設備結轉
0466 加工設備退運 加工貿易免稅進口設備退運出境
0500 減免設備結轉 用於監管年限內減免稅設備的結轉
0513 補償貿易 補償貿易
0544 保區進料料件 按料件征稅的保稅區進料加工成品轉內銷貨物
0545 保區來料料件 按料件征稅的保稅區來料加工成品轉內銷貨物
0615 進料對口 進料加工(對口合同)
0642 進料以產頂進 進料加工成品以產頂進
0644 進料料件內銷 進料加工料件轉內銷
0654 進料深加工 進料深加工結轉貨物
0657 進料余料結轉 進料加工余料結轉
0664 進料料件復出 進料加工復運出境的原進口料件
0700 進料料件退換 進料加工料件退換
0715 進料非對口 進料加工(非對口合同)
0744 進料成品減免 進料加工成品憑征免稅證明轉減免稅
0815 低值輔料 低值輔料
0844 進料邊角料內銷 進料加工項下邊角料轉內銷
0845 來料邊角料內銷 來料加工項下邊角料內銷
0864 進料邊角料復出 進料加工項下邊角料復出口
0865 來料邊角料復出 來料加工項下邊角料復出口
1139 國輪油物料 中國籍運輸工具境內添加的保稅油料、物料
1200 保稅間貨物 海關保稅場所及保稅區域之間往來的貨物
1215 保稅工廠 保稅工廠
1233 保稅倉庫貨物 保稅倉庫進出境貨物
1234 保稅區倉儲轉口 保稅區進出境倉儲轉口貨物
1300 修理物品 進出境修理物品
1427 出料加工 出料加工
1500 租賃不滿1年 租期不滿1年的租賃貿易貨物
1523 租賃貿易 租期在1年及以上的租賃貿易貨物
1616 寄售代銷 寄售、代銷貿易
1741 免稅品 免稅品
1831 外匯商品 免稅外匯商品
2025 合資合作設備 合資合作企業作為投資進口設備物品
2225 外資設備物品 外資企業作為投資進口的設備物品
2439 常駐機構公用 外國常駐機構進口辦公用品
2600 暫時進出貨物 暫時進出口貨物
2700 展覽品 進出境展覽品
2939 陳列樣品 駐華商業機構不復運出口的進口陳列樣品
3010 貨樣廣告品A 有經營權單位進出口的貨樣廣告品
3039 貨樣廣告品B 無經營權單位進出口的貨樣廣告品
3100 無代價抵償 無代價抵償進出口貨物
3339 其他進出口免費 其他進出口免費提供貨物
3410 承包工程進口 對外承包工程進口物資
3422 對外承包出口 對外承包工程出口物資
3511 援助物資 國家和國際組織無償援助物資
3611 無償軍援 無償軍援
3612 捐贈物資 進出口捐贈物資
3910 軍事裝備 軍事裝備
4019 邊境小額 邊境小額貿易(邊民互市貿易除外)
4039 對台小額 對台小額貿易
4139 對台小額商品交易市場 進入對台小額商品交易專用市場的貨物
4200 駐外機構運回 我駐外機構運回舊公用物品
4239 駐外機構購進 我駐外機構境外購買運回國的公務用品
4400 來料成品退換 來料加工成品退換
4500 直接退運 直接退運
4539 進口溢誤卸 進口溢卸、誤卸貨物
4561 退運貨物 因質量不符、延誤交貨等原因退運進出境貨物
4600 進料成品退換 進料成品退換
5000 料件進出區 料件進出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5010 特殊區域研發貨物 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與境外之間進出的研發貨物
5014 區內來料加工 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與境外之間進出的來料加工貨物
5015 區內進料加工貨物 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與境外之間進出的進料加工貨物
5033 區內倉儲貨物 加工區內倉儲企業從境外進口的貨物
5034 區內物流貨物 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與境外之間進出的物流貨物
5100 成品進出區 成品進出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5200 區內邊角調出 用於區內外非實際進出境貨物
5300 設備進出區 設備及物資進出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5335 境外設備進區 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從境外進口的設備及物資
5361 區內設備退運 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設備及物資退運境外
6033 物流中心進出境貨物 保稅物流中心與境外之間進出倉儲貨物
9600 內貿貨物跨境運輸 內貿貨物跨境運輸
9639 海關處理貨物 海關變賣處理的超期未報貨物、走私違規貨物
9700 後續補稅 無原始報關單的後續補稅
9739 其他貿易 其他貿易
9800 租賃征稅 租賃期1年及以上的租賃貿易貨物的租金
9839 留贈轉賣物品 外交機構轉售境內或國際活動留贈放棄特批貨物
9900 其他 其他
『伍』 怎麼從國外進口貨物到國內
一、進口單據:
1:收貨人向貨代提供進口全套單據;貨代查清此貨物由哪家船公司承運、哪家船代操作、在哪裡可以換取提貨單(小提單)。
2:進口單據包括:帶背書的正本提單或電放副本、裝箱單、發票、合同(一般貿易)。
3:貨代提前聯系場站並確認好提箱費、掏箱費、裝車費、回空費。
二、換單:
1:貨代在指定船代或船公司確認該船到港時間、地點,如需轉船,必須確認二程船名。
2:憑帶背書的正本提單(如果電報放貨,可帶電報放貨的傳真件與保函)去船公司或船代換取提貨單(小提單)。
註:「背書正本提單」兩種形式:
(1),提單上收貨人欄顯示「訂艙人」,則由發貨人背書;
(2),提單上收貨人欄顯示真正的收貨人,則需收貨人背書。
三、報檢:
檢驗檢疫局根據「商品編碼」中的監管條件,確認此票貨是否要做商檢。
四、報關(清關)
1:收貨人如果有自己的報關行,可自行清關,也可以委託貨代的報關行或其他有實力的報關行清關。
2:報關資料包括:帶背書正本提單/電放副本、裝箱單、發票、合同、小提單。
3:海關:
(1) 通關時間:一個工作日以內
(2) 特殊貨物:二到三個工作日
(3) 查驗:a,技術查驗:依據單據以及具體貨物決定是否查驗;b:隨機查驗:海關放行科放行後,電腦自行抽查。
五、辦理設備交接單
1:貨代憑帶背書的正本提單(電放放貨的傳真件和保函)去船公司或船代的箱管部辦理設備交接單。
2:設備交接單:它是集裝箱進出港區、場站時,回箱人、運箱人與箱管人或其代理之間交換集裝 箱及其他機械設備的憑證,並有管箱人發放集裝箱憑證的功能。它分進場和出場兩種,交換手續均在碼頭堆場大門口辦理。
註:拼箱貨(CFS條款交貨),憑船代業務部進口科的通知單到箱管部交納進口單證費,然後可憑「小提單」和分單到碼頭直接提取貨物,無須辦理設備交接單。
六、提箱:
1:貨代憑小提單和拖車公司的「提箱申請書」到箱管部辦理進口集裝箱超期使用費、卸箱費、進口單證費等費用的押款手續。
2:若押款人不是提單上所註明的收貨人,押款人必須出具同意為收貨人押款並支付相應費用的保證函(保函)。
3:押款完畢經船代箱管部授權後到進口放箱崗辦理提箱手續,領取集裝箱設備交接單,並核對其內容是否正確。
4:收貨人拆空進口貨物後,將空箱返回指定的回箱地點。
5:空箱返回指定堆場後,收貨人要及時憑押款憑證,到箱管部辦理集裝箱費用的結算手續。
七、提貨:
1:貨代或收貨人憑小提單,聯系拖車去船代指定的碼頭、場站提取貨物。
2:押款人到箱管部辦理集裝箱押款結算手續。
註:拼箱貨需要到船公司或船代理簽取散貨分提單(分單),提貨時用小提單和分單到碼頭提取貨物。
八、費用及其他:
換單費:300/票
報檢: 200/票
報關費: 200/票
海關、商檢工作時間:09:00—12:00 14:00—18:00
報關行:09:00—12:00 14:00—18:00
『陸』 如何把中國生產的東西變成進口貨
最簡單的辦法把工廠搬到國外。
現在很多制衣企業的工廠搬到了中南半島,以後這些衣服就是進口貨了。
『柒』 中國從美國進口什麼
中國從美國進口的主要商品是成套設備及技術、飛機、汽車、儀器、 五金礦產品、石油化工品、輕工化工品、小麥、木材等。中美雙邊貿易盡管存在著不平衡, 自1983年美國對華貿易一直處於逆差,而且逐年加大, 但中國政府一向重視增加從美國的進口。自1990年以來,中國不斷向美國派出大型采購團。 如1992年中國派出的汽車采購團一次就簽訂了9000多輛進口汽車合同, 海南省也從美國進口了 軋鋼設備,中國糧油進出口總公司一次向美國訂購了200萬噸小麥。 1993年中國向美國派出了飛機汽車采購團,從美國購進了21架波音飛機和1.4萬輛汽車,采購總額達10億美元。該年中國還派遣了石化設備采購團和糧食化工采購團。
『捌』 從國外進口到中國的產品都是怎麼的流程
進口國外產品到中國的流程包括
簽定進口代理合同→辦理相關許可證 →開信用證(電匯)→外商發貨→審核進口單據→換單→三檢及商檢→報關預錄→海關審價→繳納稅金→海關查驗→放行貨物→提貨→動植物檢驗檢疫→送貨至倉庫→結算單據留存→完成。
申請進口權條件:
自對外貿易法出台後,國家對企業申請進出口權的政策已完全放開,並無注冊資金及年進出口額的限制,只要企業的營業執照等基本證件齊全一致即可申請,民營企業與個體工商戶也可以申請進出口權,在我們辦理的成功案例里,個體工商戶與注冊資金3萬元的公司也都能辦理進出口權。
辦理進口權:
申請進出口權首先要到商務局辦理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後續還需涉及到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電子口岸、外匯管理局等大約七個部門。
需要的資料包括: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 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證復印件、銀行開戶許可證復印件、IC卡操作人員身份證復印件、企業章程復印件等資料。
申請進出口權需要申領五個證件。包括:商務局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表、自理報檢單位備案登記證明書、海關進出口收發貨人報關注冊登記證書、電子口岸法人卡和操作員卡。
『玖』 新中國成立時,什麼幾乎全部依靠從國外進口的羊油
基本上高端的醫療設備、手機晶元、大型的數控機器都是依靠進口,導致很多產業如果脫離了進口是無法生存的。對於進口商品,或許很多人覺得只是在食物或者攝像機為主,但其實中國很多高端的科技都是依靠著進口的;特別在醫療設備以及晶元方面,雖然國內也有研製但是遠遠無法戰勝國外先進的設備。
一、國內高端的醫療設備以及數控機器,大多數都是直接引用了國外的先進技術
中國確實也有自己研製的醫療設備以及數控機器,但是從效率以及使用情況來說確實無法勝於國外的機器,畢竟中國的科技發展比較後。有了解過醫療以及工業使用的人都會發現,其實很多先進的大型器械都是從國外進口,畢竟論技術以及效率來說真的比較高;特別是醫療方面,基本上都是靠著進口為主國產為副的情況,畢竟國外技術相對成熟。
二、常見的手機晶元、攝像頭等設備,都是依靠國外先進的設備進口,並非國內生產
除了大型的設備,其實我們常見的手機以及照相機的配件大多數都是國外引入。雖然很多品牌都採用自己研究的晶元或者攝像頭,但是對於比較熱門的基本上是通過外國引入的配件;如果有那麼一天國外的商品無法引入中國,我們就會明顯地發現那些手機完全失去自己的色彩,畢竟引入國外配件的情況其實很常見,畢竟技術還是有限的。
正當日本工業順利發展時,1973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石油價格上升,對以進口原料進行生產的日本工業造成了巨大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積極開發省燃料產品,提高產品質量,終於度過了石油危機的難關。
各種高端的大型設備,或者小巧但技術要求高的配件,都是主要依靠進口引入為主,期待國內的技術能更快占據自己的市
『拾』 中國目前的貿易政策
對外貿易政策有自由與保護之分,縱觀各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歷史,基本上都經歷了由保護到自由再到保護的過程。中國外貿政策的發展演變過程也始自保護貿易政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中國對外貿易政策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存在不同的特點,理論依據也在不斷地更新,具體的貿易措施在不斷改進和完善,對外貿易的國別和區域政策開始逐漸得到重視。
根據經濟發展階段以及面臨的國內外形勢的不同,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劃分為四個階段:(1)1949-1978年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家統制型的封閉式保護貿易政策;(2)1978-1992年改革開放後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下的國家統制型的開放式保護貿易政策;(3)1992-2001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入世前具有貿易自由化傾向的保護貿易政策;(4)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後的逐漸與wto規則相適應的規范的公平與保護並存的貿易政策。
一、建國後改革開放之前的國家統制型的封閉式保護貿易政策(1949-1978年)
1949年9月通過的政協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國對外貿易政策是「實行對外貿易的管制,並採用保護貿易政策」,明確指出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保護傾向。同時,由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經濟封鎖和禁運政策,使得自力更生和自給自足成為中國發展經濟的指導思想。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選擇了在資金短缺的經濟中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戰略,使對外貿易成為調劑餘缺的手段,對外貿易政策的目標就是換取進口必要機器設備所必須的外匯,基本上忽略了對外貿易的效率原則。
在這個階段,中國執行的是國家統制型的封閉式保護貿易政策。具體而言,在對外貿易體制上建立了傳統的「高度集中、獨家經營、政企合一」的形式,完全由政府來取代市場進行資源配置;在政府的對外貿易管理手段上,基本以行政計劃為主,主要靠計劃和數量限制來直接干預進出口,不參與世界性的貿易組織,很少進行雙邊經濟貿易合作(除了早期與蘇東國家之間的經濟來往);同時對外貿易的目的主要是創匯,為滿足必須的進口對外匯的需求,而採取人民幣幣值高估以及外匯管制的匯率政策(從中國對外貿易的數據來分析,人民幣幣值高估實際上鼓勵了進口,抑制了出口,導致建國後20年中出現進口贏利,出口虧損的局面)。
在對外貿易戰略方面,中國此時基本上採取的是「進口替代」戰略。在1960年之前選擇的進口替代行業基本上是重工業,這與中國當時的工業化戰略是相輔相成的,隨後才開始有計劃地引進部分基礎工業。但是,與拉美國家的經歷相同,完全的進口替代政策也導致國際收支狀況日益惡化,外匯收不抵支;引進的技術和設備消化吸收不良;企業缺乏發展的動力,即使是先進技術設備的引進,一段時間後,又成為落後。
在此階段,政府也採取進行進出口管制、徵收關稅、海關監管和商品檢驗等具體的貿易措施。制訂關稅政策的目的是「保護國家生產」和增加財政收入,保護國家生產就是用較高的關稅稅率加重進口商品的成本,以保護中國已有一定基礎的手工業和輕工業產品以及其它新興工業產品的正常生產和發展,不致遭受外來商品的競爭。
二、改革開放後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下的國家統制型的開放式保護貿易政策(1978-1992年)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對外貿易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指導思想。由於經濟體制從嚴格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商品經濟體制,使得中國對外貿易政策開始變化。這一階段對外貿易政策的主要標志有兩個,一是1982年1月黨中央書記處會議,它為對外經濟工作確定了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二是1986年「七五」計劃的公開發表,為對外貿易戰略設計了明確的藍圖。此外,中國在1986年7月正式向關貿總協定(gatt)遞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制度備忘錄》,提請恢復中國在gatt的創始締約國地位。
根據外貿體制改革的力度,可以把這一階段區分為1978-1987年、1988-1992年兩個時期。前一時期是改革初期,對外貿易體制改革主要體現在下放對外貿易經營權,開始工貿結合的試點,簡化對外貿易計劃的內容,並實行出口承包經營責任制度。後一時期的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重點則體現在外匯管制制度的放寬、出口退稅政策的實行、進出口協調服務機制的建立、開始鼓勵發展加工貿易。
對外貿易政策著重體現在獎出限入的政策上:(1)採取出口導向戰略,鼓勵和扶持出口型的產業,並進口相應的技術設備,實施物資分配、稅收和利率等優惠,組建出口生產體系;實行外匯留成和復匯率制度;限制外資企業商品的內銷;開始實行出口退稅制度;建立進出口協調服務機制等一系列措施。(2)實施較嚴格的傳統進口限制措施,通過關稅、進口許可證、外匯管制、進口商品分類經營管理、國營貿易等措施實施進口限制。(3)鼓勵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鼓勵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和引進先進技術。
比較優勢理論逐漸成為中國開展對外貿易的理論基礎。中國對外貿易國別結構和進出口的商品結構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中國出口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的主要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品。與改革開放前相比,這一階段的對外貿易政策更注重獎出與限入的結合,實行的是有條件的、動態的貿易保護手段,因此稱此階段的對外貿易政策為國家統制下的開放型保護貿易政策。
三、入世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有貿易自由化傾向的保護貿易政策(1992-2001年)
1992年10月後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對外貿易政策開始進行廣泛的改革。
中國在進口限制方面的改革包括:(1)對關稅政策進行調整,1992年1月1日採用了按照《國際商品名稱和編碼協調制度》調整的關稅稅則,並降低了225個稅目的進口稅率。其後進行多次的關稅下調,到1996年中國的關稅總水平已經下降到23%。(2)減少、規范非關稅措施,包括進口外匯體制的改革,實行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大量取消配額許可證和進口控制措施,配額的分配也轉向公開招標和規范化分配製度。(3)依據gatt/wto的規則對中國的涉外法律體系進行完善,其中包括建立了大量的技術法規、反傾銷條例等。
在出口促進方面的改革包括:(1)繼續執行出口退稅政策;(2)成立中國進出口銀行,扶持企業的對外出口;(3)採取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4)成立各類商會和協會,並積極組織和參與國際性貿易博覽會和展覽會等;(5)大力發展出口援助等。
在這個階段,中國政府幹預對外貿易的目的盡管與改革開放前不同,但是依然受到古典重商主義觀念的影響,奉行「順差就是成績,順差就是目的」的「順差至上」的重商主義思想,不遺餘力地從事賠本出口創匯。這種觀點應該說沒有脫離中國的傳統經濟思想——「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等保守的觀念。但是,長期的越來越大的貿易順差雖然給中國帶來了某種程度的「放心」,也為中國「創造」了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
這10年中,中國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基本指導理論實際上就是比較優勢理論,而且從靜態比較優勢理論開始向動態比較優勢理論轉移。根據靜態比較優勢理論,或者說是外生比較優勢,中國是勞動力豐裕的國家,有數字表明,中國勞動力的年均工資大約為1371美元,是美國勞動力年均工資的2.2%。所以中國大力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並鼓勵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自1996年開始中國的機電產品出口取代了傳統的紡織品成為最主要的出口產品,表面上看中國已經走出了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這個圈子。但是,因為90年代全球經濟增長,以及經濟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產鏈的轉移,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生產中的一環,跨國公司進入中國主要進行的資源配置就是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這里所說的廉價勞動力不等同於簡單勞動力,它包括跨國公司廉價地在中國僱傭高級技術人員和知識人員。這一點表現在兩點上:一是中國的出口貿易方式主要是以加工貿易、代工貿易為主,二是三資企業出口比重逐年在上升。
四、入世後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走向(2001年以後)
2001年12月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為履行入世的承諾,以及適應新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出現了大幅度的調整。對外貿易政策目標已經成為:促進對外貿易發展,構造有利於經濟均衡發展的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的持續升級,推動中國經濟在適度內外均衡基礎之上高速發展。由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國別結構以及所處的國內外政治經濟關系,決定著對外貿易政策的取向。
自1996年開始,機電產品的出口就已經占據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第一位,但主要的出口方式是加工貿易或代工貿易,而且三資企業在進出口總額中所佔的比重在逐年上升,再加上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仍然不高,所以對外貿易政策的選擇應傾向於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或者中國國內產業結構優化。
中國主要的貿易對象是美國、日本、歐盟、東盟和韓國,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也主要來自這些國家或地區,因此,中國對外貿易政策必須根據這些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情勢的變動而有所變動。例如,在美國、日本以及歐盟對中國的匯率制度提出質疑和責難之時,為了保持國民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可能從其他的對外貿易措施上進行協調。
另外,針對國際社會中區域集團化的傾向,中國在近年也開始逐漸通過雙邊和多邊磋商參與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之中,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發展創造良好的周邊環境和國家環境。例如中國與東盟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區意向協定,積極開展湄公河流域經濟合作等等。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固然能夠給中國經濟發展和中國企業的成長帶來相當大的好處,但是獲得好處的同時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也就是中國對世界貿易組織及其成員的承諾。從現有的資料和兩年的發展來看,中國議定書中有三方面的內容將對中國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第一是特別產品保障措施條款,印度和美國已經對中國使用過此條款;第二,在進行反傾銷調查等程序時,在中國入世15年內wto成員依然可以將中國等同於非市場經濟國家看待;第三,入世後8年內每年對中國的貿易政策進行審議。
這些都意味著中國對外貿易政策會出現大幅度調整。例如農產品貿易方面的政策,中國入世議定書中規定「中國應該執行中國貨物減讓和承諾表的規定,以及本『議定書』中具體談到的農產品的那些規定。在這方面,中國不得保持或採取對農產品的任何出口補貼。中國應按『過渡期內審議機制』規定將農業部門的國有企業(不論是國家級還是地方級)與農業部門用作經辦國家壟斷貿易的其他企業之間,或者上述各企業相互之間的財務或其他轉移,做出通知。」從這些條款可以看出,中國農產品的出口補貼政策已經無法使用,根據wto農業協定,中國對農業的扶持政策只能從國內支持上出發,或者說只能採取「綠箱措施」和「黃箱措施」。對於農產品的進口,中國已經約定關稅稅率和關稅配額,但是,根據wto的若干例外條款——如國家安全例外、環境例外和國際收支例外等,可以採取一些臨時性的限制措施,但前提是符合wto的例外規定。
各國制定對外貿易政策時主要考慮國內的政治經濟狀況,國際經濟環境以及各主要貿易對象國的政治經濟狀況,和本國參加的國際或區域性經濟組織的要求。對於中國來說,國家安全、可持續發展應該是考慮對外貿易政策的重要因素。由於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納入了全球生產鏈、資本鏈、產品鏈的環節,中國依靠傳統的勞動力比較優勢已經不能維持長久的優勢,因為勞動力比較優勢極容易為它國取代,或被機器節約。從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的經驗出發,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指導理論應該從傳統的外生比較優勢理論轉移到內生比較優勢,從靜態比較優勢轉移到動態比較優勢。
簡而言之就是:首先,認識到比較優勢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形成的,所以政府可以採取各種措施來扶持比較優勢產業的形成;其次,比較優勢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在整個的生命周期中,產品和技術會從知識密集型轉移到資本密集型再到勞動力密集型,所以一國在某種產品和技術的生產上是不可能永遠具備比較優勢的。這就意味著,每個國家都必須在產品和技術的創新與模仿上做文章,而且根據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可以知道,要素越是高級、專業,其帶來的競爭優勢或比較優勢就越持久,企業自身管理和競爭情況也可以帶來強大的競爭優勢。因此,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的選擇就應該圍繞培養更持久的競爭優勢或比較優勢,換句話說,就是斟酌採取某些戰略性貿易政策。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開始從自由貿易或貿易自由化傾向逐漸轉向「公平貿易」政策的實行。所謂「公平貿易」主要是指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必要時採取反傾銷、反補貼或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貿易救濟措施以恢復市場的可競爭性。wto的規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了美日歐的這些做法,因此,中國在入世之後的對外貿易政策必須加強這方面政策措施的改進與完善,防止本國產業和企業或產品在遭受類似的損害之時無法可依,在遭遇貿易對象國的指責時無以回應,當然首要的還是《反壟斷法》出台。
綜合來說,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趨向應該是依據wto的基本原則以及例外條款,以國內經濟發展要求為基礎,在兼顧區域經濟發展的利益上進行完善,傾向於採取開放型的公平與保護並存的貿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