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剛成立的困難是
建國伊始,黨面臨著很多困難和嚴峻考驗。軍事上,國民黨還有上百萬軍隊在負隅頑抗。經濟上,所繼承的是一個十分落後的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國際上,美國拒絕承認並竭力阻撓其他國家承認新中國,阻撓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對新中國實行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的政策。此外,黨也面臨著因革命勝利而可能滋長的驕傲自滿、享樂腐化等腐朽思想的侵蝕。
建國初,國際國內形勢錯綜復雜,黨和人民面臨著巨大困難和嚴峻考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革命力量大大增強,但是美帝國主義不甘心在中國的失敗,對新中國極端仇視,採取政治上不承認和孤立、經濟上封鎖禁運政策,實行軍事上封鎖包圍、伺機侵略顛覆的方針,妄圖扼殺新中國。
2. 新中國建立後面臨的經濟困難有哪些
新中國建立後,面臨很多困難,如百廢待興,基礎差,底子薄,反華勢力封鎖,1959年又與蘇聯決裂。但我們都挺過來了,這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強大。向我們共和國的建設者們致敬!
3. 新中國成立後面臨怎樣的外部環境
建國伊始,黨面臨著很多困難和嚴峻考驗。軍事上,國民黨還有上百萬軍隊在負隅頑抗。經濟上,所繼承的是一個十分落後的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國際上,美國拒絕承認並竭力阻撓其他國家承認新中國,阻撓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對新中國實行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的政策。
此外,黨也面臨著因革命勝利而可能滋長的驕傲自滿、享樂腐化等腐朽思想的侵蝕。 建國初,國際國內形勢錯綜復雜,黨和人民面臨著巨大困難和嚴峻考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革命力量大大增強,但是美帝國主義不甘心在中國的失敗,對新中國極端仇視,採取政治上不承認和孤立、經濟上封鎖禁運政策,實行軍事上封鎖包圍、伺機侵略顛覆的方針,妄圖扼殺新中國。
在國內,新民主主義革命雖然取得了基本勝利,但全國大陸還沒有完全解放,新中國經濟形勢異常嚴峻。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殘余勢力的矛盾,仍然是建國初期的主要矛盾。
新中國成立初期,也面臨著許多嚴重的困難和一些緊迫的問題。這對於剛剛執掌全國政權的中國共產黨來說,是新的嚴峻的考驗。 主要是: 1.能不能保衛住人民勝利的成果,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 當時,解放全中國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國民黨從大陸撤退時遺留下的100餘萬軍隊、200多萬政治土匪以及60多萬特務分子還有待肅清;在廣大城鄉,反動會道門和黑惡勢力還危害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在廣大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
2.能不能戰勝嚴重的經濟困難,迅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 當時中國的經濟不僅遠遠落後於歐美發達國家,就是與許多亞洲國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1949年,人均國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當於亞洲國家平均值的2/3。
新中國從舊中國接收過來的是一副爛攤子。許多工廠倒閉,大批工人失業,通貨膨脹,物價飛漲,人民生活遇到極大的困難。 同歷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業總產值減少一半,糧食產量減少約四分之一。
3.能不能鞏固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 新中國的誕生,打破了帝國主義在東方劃定的勢力范圍,這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不願意看到的。它們企圖通過實行強硬的對華政策,即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的政策,從根本上搞垮新中國。
4.能不能經受住執政的考驗,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和艱苦奮斗的作風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敵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們的,這點已經得到證明了。
4. 新中國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採取了什麼方法
1、帝國主義國家亡我之心不死:保家衛國,抗美援朝;
2、百廢待興:實施「五年計劃」,促生產,抓建設。
新中國剛成立時,主要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就是這些,其他還有肅清國民黨殘余,剿滅佔山為王的土匪,鞏固得之不易的新生政權。
5. 新中國開國以來都遇到了哪些困難
1949年建國。大事上困難大概以下幾點。
1,美蘇冷戰,中國面對美國軍事包圍,政治圍堵,,經濟封鎖。
2,1950-1953朝鮮戰爭,新中國參戰,人員財產損失巨大。
3,1958-1962印度蠶食我領土,1962對印自衛反擊戰。
4,1959-1969與蘇聯交惡,1969珍寶島自衛反擊戰。
5, 1979對越自衛反擊戰。
6,1995-1999台獨勢力猖獗,美炸我大使館。
6. 中國建立以來遇到過什麼挫折有是如何走過來的
1。成立時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孤立; 建國初期一邊倒與蘇東國家建交,打破西方世界的孤立;50年代中期,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提出亞非國家求同存異,姨五大國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發揮積極作用開拓外交新局面的 2。與蘇聯的珍寶島爭端事件; 事件之後,中蘇雙方試圖恢復1964年的邊境談判,但雙方積怨太深談判難有進展。蘇聯在報紙上發布准備對中國的核設施進行打擊的威脅,同年8月,蘇軍在中蘇西部邊界鐵列克提(今中國哈薩克邊境)對中方實行報復性打擊,雙方再次發生武裝沖突。這一系列事件史稱「中蘇邊境沖突」。 1969年9月11日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參加越南領導人胡志明的葬禮後路過北京,和周恩來等會晤。之後局勢得到緩解。 1990年,珍寶島歸屬問題得以解決,1991年俄羅斯承認珍寶島屬於中國。黑瞎子島也在2004年中俄達成相關協議。 2005年4月27日,中國全國人大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2005年5月20日,俄羅斯國家杜馬表決批准該協議。根據該協議,珍寶島是中國的領土。 3。三年嚴重困難時期; 4。十年文化大革命動亂
7. 新中國成立面臨的大問題是哪些
新中國成立面臨的大問題:
1、解放中國的任務還沒有完結束,在廣大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
2、中國的經濟十分落後。
3、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企圖實行強硬的對華政策,即以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的政策,從根本上搞垮新中國。
4、中國共產黨能不能經受住執政的考驗,須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和艱苦奮斗的作風。
(7)中國建立後遇到哪些困難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意義:
1、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
2、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3、佔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8. 中國成立後歷經哪些困難
1、物價上漲-------穩定物價
2、反革命勢力猖獗----鎮壓反革命,清理一貫道,追繳國民黨殘余勢力。
3、美國的威脅---抗美援朝。
4、發展經濟缺資金、技術、人才。
9.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面臨的最大困難,以及如何克服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現在,一是失民心,二是實體經濟後繼泛力。
盲目改革,導致國有資產流失,損失是當年「大躍進」是幾十倍。政府不得不依靠挖礦產、賣土地渡日子。
前三十年,在物價穩定的基礎上,經濟發展的速度平均超過10%,將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國家,建設成為世界第六大工業國,奠定了我國工農業和軍工發展的基礎。黃金儲備達680萬噸。人均收入排世界第七十二位。人均壽命比1950年增加了31歲。幼兒園免費,小學到高中的學費總和僅一個普通工人的一個月收入。全國人民不用為孩子上學、醫療、住房和工作和養老而操心。思想道德上是夜不閉戶路不撿遺。
後三十年,在物價瘋漲、平均每年超發人民幣達20%以上的情況下,經濟發展的速度平均維持在10%左右,雖然GDP號稱世界第二,人均收入卻排世界第一百三十二位。國有資產大幅縮水。全國人民為孩子上學、醫療、住房和工作和養老而操碎了心。............
10. 新中國再開國以來遇到了什麼困難
新中國成立-偉大意義
1、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
2、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3、佔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新中國成立-關於國慶日的決定
1949年10月9日在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了由許廣平代馬敘倫(中國民主促進會主席)提出的以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建議。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採納了這一建議,並作出正式決定。
新中國成立-初期歷程
民主黨派熱烈響應中共中央召開新政協的號召
1948年4月底,中共中央在發表紀念「五一」勞動節的口號中,發出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當即得到了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海外華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熱烈響應。他們通電認為,中共的號召,「適合人民時勢之要求,尤符同人等之本旨」。「事關國家民族前途,至為重要。全國人士自宜迅速集中意志,研討辦法,以期根絕反動,實現民主。」從1948年8月起,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陸續離開香港和南方大城市北上,進入東北和華北解放區,「願在中共領導下獻其綿薄」,同中國共產黨一起進行新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
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會議,有23個單位,134人參加。籌備會選舉了它的常務委員會,毛澤東為常務委員會主任,副主任是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籌備會的任務是完成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各項必要的准備工作。常務委員會下設6個小組分頭開展工作。9月17日,召開了籌備會第二次會議。這次會議一致決定將新政治協商會議正式定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抗美援朝的戰爭
1950年10月上半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澤東主持下,多次召開會議,全面深入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充分估計了各方面的困難,從挽救朝鮮危局、保衛我國安全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事業這一根本立場出發,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決心克服一切困難,組織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戰場,同朝鮮人民一起反擊美國侵略者。「中央軍委決定先著東北邊防軍四個軍十二個師出動參戰,爾後再抽調七個軍二十四個師作為第二批及第三批兵力,逐步投入作戰。」10月25日,第四十軍一一八師三五四團在溫井以北的豐下洞至兩水洞之間與敵第六師第三營相遇,將其殲滅,揭開了抗美援朝的序幕。1950年10月25日,便成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紀念日。在三年戰爭中,中朝人民軍隊共殲滅敵人一百零九萬餘人,擊落擊傷敵機一萬二千多架,擊毀擊傷敵人坦克二千六百九十多輛,擊毀敵人其他各種武器以及繳獲其他作戰物資無數。
土地改革運動
新中國成立後繼續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這是繼續完成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新中國成立時,全國擁有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不僅使廣大貧雇農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和壓迫,也嚴重地束縛農村生產力的解放。為廢除封建剝削制度,解放農村生產力,為了使廣大貧雇農從地主階級統治、壓迫下解放出來,必須進行土改。在人民解放戰爭期間,黨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在東北、華北等老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那時我國已有一億多人口的地區實行了土地改革。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並從當年冬開始在華東、中南、西南、西北等廣大新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廢除地主階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冬,除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國三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大約4 600萬公頃土地和大量的生產資料。土地改革的偉大意義:徹底廢除了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這就使中國最大多數人民獲得了解放;解放了生產力,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土地改革運動的勝利,摧毀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國民黨集團的社會基礎,鞏固了工農聯盟,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並為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
1950年國慶節企圖炮擊天安門一案
美帝國主義間諜李安東、山口隆一等在美國戰略情報局、東京美國佔領軍總部和前美國駐華大使館北京武官處的策劃和指揮下,繪制了天安門形勢圖,准備在1950年我國國慶大典時,用「六○」迫擊炮炮擊天安門城樓,殺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這一罪惡陰謀,於1950年9月26日被我公安機關破獲,未能得逞。1951年8月17日,北京市軍管會軍法處對7名陰謀武裝暴動的美國間諜進行判決。其中主犯李安東(義大利人)、山口隆一(日本人)被判處死刑,並於當日下午5時執行槍決。
《朝鮮停戰協定》簽字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正式簽字。聯合國軍代表美國陸軍中將哈利遜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後,送給聯合國軍總司令美國陸軍上將克拉克簽字。本圖是克拉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克拉克在回憶錄中說: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國司令官」。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萬群眾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的執政黨。她依靠各族人民,發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並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中國呈現在世界面前。
歷史已經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歷史正在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