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中國傳統藝術的寫意特徵
這個問題……我試試粗淺的將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字多勿怪。
理解寫意,首先要理解粗筆與細筆(寫意與工筆)之間的區別。單純的去談其中的一種,是茫然沒有比對的。
工筆講究的以線勾形,類形而艷色,要求的是精細密整,以純粹的視覺角度去表現一種藝術美感。但由於其較長的繪制時間,相比而言更像是一種類似匠人般投入大量時間的水磨工夫,更甚者在於其過度的投入精力,所以頗為熬人。
而寫意,無論是半工半寫的小寫意,還是粗狂潑墨的大寫意,其本質與工筆的最大區別,就是在於意。在這里,對於寫意中意的理解有三,心意筆意畫意。
心意,講究的是作者創作時自身投入的情感,也就是意抒於形,單純從筆法上去觀看,可以逐漸看出作者在繪作時那種一氣呵成的快感。由此感受作者想要給予觀者的創作慾望和心情。而工筆則由於之前提過的時間問題,所以並不能很好的表達渲染創作者的情感意圖。很多時候看工筆,只是單純的去享受一種精緻的筆法和細膩的暈染,以及整潔干凈的畫面,當然還有艷麗的色彩這些東西。
筆意,工筆用筆大多是中鋒或小毫,對於運筆只講究工整整潔。但作為寫意,尤其是大寫意,對於筆的使用純粹是隨心所欲,收發自如。那麼如果嘗試用過毛筆,以茵染來說,會發現墨漬的暈染是很需要火候的,單純的干筆或濕筆的組合,或者像工筆那樣的水色趕開顏色,並不能很好的表達運筆所能體現的筆力和筆趣,那麼談筆意自然是殘缺蒼白的。
畫意,指的是畫中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鳥所帶來的情趣,譬如魚蝦相鬥、鍾馗捉鬼、遠近成景的這些妙趣。直白些講就是畫活,將畫中所表現的一切組構成一個完整的可以相互關聯的、甚至於可以令人回味的一幅場景,也就是一靜不如一動的道理。當然,關於這句話經常被人理解為工筆不如寫意……因為很多時候,工筆的作者由於過度投入對形的講究,而忽略了畫的活性,久看無味,不如寫意百看百味的感覺。
===========
上述這些單純就理論而言是蒼白的,因為寫意對形的脫離,所以有了小寫意,也因為工筆對形的拘泥,所以有了小寫意。那麼這些都是為了更好的體現作者自身的創作視角和意圖。
但世事無絕對,不能說寫意就沒有顏色的躍動,諸如墨分五彩色子斑斕的追求一直都是存在的。而工筆也有脫形隨動來求取形神兼備的藝術追求。
而我剛才所說的這些,都是一些粗淺的基礎理解罷了,還是個人性質的。
2. 寫意在文學詳細的解釋
中國畫畫法上可以分為工筆、水墨、寫意和半工半寫。
寫意畫俗稱"粗筆"。要求通過簡練概括的筆墨,著重描繪物象的意態神韻,精神內涵,而忽略所描寫對象的外貌形態。一般認為,寫意畫的創始人是徐熙,後人評倫他的畫落筆縱橫,意不在似,是第一個將寫意畫法載於畫史的人。寫意畫又可分為小寫意和大寫意。小寫意多結合一些工筆的畫法,工寫結合,如南宋法常的花卉畫;大寫意則一路狂寫,輕松灑脫, 如南宋梁楷的人物、"八大"的禽鳥、石濤的山水和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人的作品,筆墨酣暢,將寫意畫發揮到極致.
3. 如何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寫意特徵
理解寫意,首先要理解粗筆與細筆(寫意與工筆)之間的區別。單純的去談其中的一種,是茫然沒有比對的。
工筆講究的以線勾形,類形而艷色,要求的是精細密整,以純粹的視覺角度去表現一種藝術美感。但由於其較長的繪制時間,相比而言更像是一種類似匠人般投入大量時間的水磨工夫,更甚者在於其過度的投入精力,所以頗為熬人。
而寫意,無論是半工半寫的小寫意,還是粗狂潑墨的大寫意,其本質與工筆的最大區別,就是在於意。在這里,對於寫意中意的理解有三,心意筆意畫意。
心意,講究的是作者創作時自身投入的情感,也就是意抒於形,單純從筆法上去觀看,可以逐漸看出作者在繪作時那種一氣呵成的快感。由此感受作者想要給予觀者的創作慾望和心情。而工筆則由於之前提過的時間問題,所以並不能很好的表達渲染創作者的情感意圖。很多時候看工筆,只是單純的去享受一種精緻的筆法和細膩的暈染,以及整潔干凈的畫面,當然還有艷麗的色彩這些東西。
筆意,工筆用筆大多是中鋒或小毫,對於運筆只講究工整整潔。但作為寫意,尤其是大寫意,對於筆的使用純粹是隨心所欲,收發自如。那麼如果嘗試用過毛筆,以茵染來說,會發現墨漬的暈染是很需要火候的,單純的干筆或濕筆的組合,或者像工筆那樣的水色趕開顏色,並不能很好的表達運筆所能體現的筆力和筆趣,那麼談筆意自然是殘缺蒼白的。
畫意,指的是畫中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鳥所帶來的情趣,譬如魚蝦相鬥、鍾馗捉鬼、遠近成景的這些妙趣。直白些講就是畫活,將畫中所表現的一切組構成一個完整的可以相互關聯的、甚至於可以令人回味的一幅場景,也就是一靜不如一動的道理。當然,關於這句話經常被人理解為工筆不如寫意……因為很多時候,工筆的作者由於過度投入對形的講究,而忽略了畫的活性,久看無味,不如寫意百看百味的感覺。
上述這些單純就理論而言是蒼白的,因為寫意對形的脫離,所以有了小寫意,也因為工筆對形的拘泥,所以有了小寫意。那麼這些都是為了更好的體現作者自身的創作視角和意圖。
但世事無絕對,不能說寫意就沒有顏色的躍動,諸如墨分五彩色子斑斕的追求一直都是存在的。而工筆也有脫形隨動來求取形神兼備的藝術追求。
4. 中國寫意畫的特點是什麼中國寫意畫分哪幾
中國寫意畫是特指以毛筆在生宣紙(任何的基材)上表達作者心境與繪畫技法的表現。寫意顧名思義乃畫其意,不求其實,而是介於似與不似之間。寫意可以分為大寫意和小寫意兩種。
下面兩種是大寫意
5. 何謂中國畫的寫意精神
「寫意精神」是繪畫藝術自由表現和情感抒發的一種內在沖動和表現形式。中國的寫意畫能在世界藝術之林經久不衰,是因為它始終遵循主客觀的統一,對自由的追求恰到好處,又不摒棄客觀的制約,這和中國的人文關懷、中庸思想有關。我們說的「寫意」絕不是寫我們腦子里完全憑空生發之「意」,而是寫「實」所引發之「意」,寫「實」之意趣。「寫意」要在主客觀之間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個性審美的「度」,這個「度」就是畫家自己的個性與風格。
從整個世界范疇來看,中國水墨畫是最具有「寫意精神」的,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繼八大山人、黃賓虹、揚州八怪、石濤等寫意大師之後,仍然能穩步向前,這與中國的傳統哲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寫意精神」的實質就是在制約中張揚自由表現,強調主客觀的辯證統一。離開鮮活的客觀世界制約,中國繪畫可能會無所依據,也就成了無本之木。
「寫意」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難道絕對的自由就是「寫意」的本質嗎?西方現代主義把這個問題抬到一個高度,他們認為畫家的絕對自由至高無上。但是,西方現代主義走過一百年後,人們總結它的得失:它所強調的那種個人「恣情縱意」的絕對自由精神,是否達到了我們追求的那種「寫意精神」的典範高度?完全沒有。西方現代主義畫家那完全擺脫客觀因素制約的自我張揚,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自由,並沒有使人類繪畫藝術得到提升,反而更加低迷。實踐告訴我們:「寫意精神」的本質不單是自由,而是自由加制約,真情流露,有感而發,是主客觀的辯證統一。只有遵循這個藝術規律,我們才有可能進入藝術表現的自由境界。
眾所周知,西方美術也有很多繪畫作品具有「寫意」成分,歐洲繪畫開始從「形而上」造型向「辯證造型」自由過渡,到印象派繪畫,後印象主義時期,畫家的自由表現精神有了更廣闊的空間,發展到現代主義,畫家不再平衡地表現主客觀,而是無限誇大自由,逐漸削弱了客觀因素制約的滋養與磨礪,繪畫內容也就越來越蒼白空泛。但是,不管怎樣,西方繪畫在內在精神上也是追求「寫意」的,只不過他們沒有明確的叫法而已。「寫意」這個詞是中國美術理論獨有的,但「寫意」的內容和精神卻是所有繪畫普遍存在的。
以上所述,從世界繪畫大的范圍中去探討,對繪畫的「寫意精神」有更多的思考,加深對其本質的認識,應該有更高的學術起點和更寬的學術視野。這樣我們才能對繪畫「寫意精神」的哲學本質有更深刻的認識,對中國水墨畫「寫意精神」也會有更透徹的理解。
當下,中國畫家要有寬廣的胸懷,在自尊、自信、自強發展自己繪畫藝術的同時,也要認識到中國繪畫的規律。任何繪畫都不是完全與客觀世界隔絕的封閉之物,它在本質上是人類追求自由,歌頌真善美的一種變現方式,只有全面認識問題,把中國繪畫的獨特表現規律放到世界繪畫(人類繪畫)的普遍規律中去比較,研究,發現,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發展自己。
6. 什麼是中國寫意畫
寫意畫(freehand brush work)即是用簡練的筆法描繪景物。寫意畫多畫在生宣上,縱筆揮灑,墨彩飛揚,較工筆畫更能體現所描繪景物的神韻,也更能直接地抒發作者的感情。用中鋒側鋒逆鋒來表達。
寫意畫是融詩、書畫 、印為一體的藝術形式。
寫意畫是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參與繪畫,對寫意畫的形成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相傳唐代王維因其詩、畫俱佳,故後人稱他的畫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他"一變勾斫之法",創造了"水墨淡,筆意清潤"的破墨山水。五代徐熙先用墨色寫花的枝葉蕊萼,然後略施淡彩,開創了徐體"落墨法"。之後宋代文同興"四君子"畫風,明代林良開「院體」寫意之新格,明代沈周善用濃墨淺色,陳白陽重寫實的水墨淡彩,徐青藤更是奇肆狂放求生韻。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寫意畫代已進入全盛時期。經八大山人,石濤,李鱓,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汪亞塵的弟子汪德祖,安平義君等並,
南山樂山寫意山水畫
李苦禪,朱宣咸,李可染,范曾等發揚光大,如今寫意畫已是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畫法。
寫意畫主張神似。董其昌有論:「畫山水唯寫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質畢肖,則無氣韻;彩色異具,則無筆法。」明代徐渭題畫詩也談到:「不求形似求生韻,根據皆吾五指裁。」
寫意畫用意第一。當代書畫家南山樂山認為:「李太白有詩雲: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意境極妙。一個引去加上一個銜來,用意極其飽滿。畫面張力足矣。是故,因無萬里之心,故無萬里之畫。是為用意。夫寫意者,無意而寫何為?故用意第一。故曰筆不到意到。筆斷意連,意斷神連。嘗聞米南宮用筆八面出鋒;八極拳曰,拳打八方極遠之地。其理一也。故此,其繪畫的內涵更注重文以載道、遺形寫神,其形式上更講究個性的筆情墨趣、詩書畫印的配合。」
參考----網路·寫意畫
7. 到底什麼是中國畫的寫意
簡單點說工筆就是細致寫實。 亦稱「細筆」。與」寫意」對稱。中國畫技法名。屬於工整細致一類密體的畫法。用細致的筆法製作,工筆畫著重線條美,一絲不苟,是工筆畫的特色。如宋代的院體畫,明代仇英的人物畫,清代沈銓的花鳥走獸畫等。工筆畫的技法有,描,分,染,罩, 所謂描指的是白描,畫者分別用濃磨,淡磨瞄出底稿,分是指用磨色上色,用清水分蘊開來,表現出畫面的層次,染和分是一個意思,只不過用的不再是磨色,而用彩色來分蘊畫面,罩色指的是整體上色,比如整片葉子上的綠色。 寫意 俗稱「粗筆」。與「工筆」對稱。中國畫技法名。通過簡練放縱的筆致著重表現描繪對象的意態風神的畫法。 屬於簡略一類的畫法。要求通過簡練概括的筆墨,著重描繪物象的意態神韻,故名。如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陳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長此法。清代惲壽平說:「宋人謂能到古人不用心處,又曰寫意畫。兩語最微,而又最能誤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處;不知如何用意,乃為寫意。」宋代韓拙說:「用筆有簡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細者。」前者乃指「寫意」。 在粵語中,有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之意。
8. 中國畫的寫意是指什麼
中國畫的構圖、筆法、色彩有別於西畫,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它的術語叫做「寫」,寫形重在寫意,寫意的至高境界是傳神,因此,「神韻」就成為中國畫的法寶。
9. 解釋寫意
中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工筆就是用畫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而寫意呢?相對「工筆」而言,用豪放簡練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准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到。兼工帶寫的形式則是把工筆和寫意這兩種方法進行綜合的運用。
中國畫一般特點
要想簡明地用幾句話回答以上的問題並不容易。傳統的中國畫具有悠久的歷史,適應中國的文化土壤而生根開花,在立意、構圖、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現諸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也正是目前國畫理論家正在討論總結的問題。這里試舉數點。
一、首重立意胸有成竹- -中國畫的構思
中國畫創作,以立意為先,許多繪畫理論家都首先強調這一點,不管是畫山水、畫人物、還是畫花鳥。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有一段關於"六法"的論述:"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大意而歸乎用筆。"他認為立意在完.畫中才能有變態、有奇意。
宋代以畫梅花著名的華光和尚,法號仲仁,傳為華光著作的《畫梅指迷》中,有一段"畫梅全決", 開頭就是"畫梅全決,生意為先"。到了清代的方薰,著有《山靜居畫論》.在這里也強調了立意與作畫之關系,他說:"作畫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則奇,意高則高,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古則古"。他認為平庸者作畫必平庸,俗氣者作畫也俗氣,因為缺乏畫家最寶貴的"立意",所以作品平庸。
意人利文藝復八時期的畫家達·芬奇,也有近似的近在他曾說:"一個畫家應當描繪兩件最主要的東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圖。"這與我國晉代人物畫家顧消之所提出的"巧密於精思"是十分一致的。
"意"是從哪裡來的?一是畫家對現實生活的豐富體察、創作經驗的充分積累;另一點便是畫家本人的修養,這樣在創作之先,畫什麼,怎麼畫,在頭腦中形成了成熟的構思。
宋代畫家文與可,別人稱贊他"胸有成竹",即在他沒有落筆畫竹之前,頭腦中已經有了竹子的形象,在胸中、筆下躍躍欲出,這時便能落筆而就。"'胸有成竹"遂成為我國贊譽善於計劃安排事情的成語。
在張彥遠提出的"立意"之前,南產時代的謝赫即有'創意"、'明意"之說。創意之畫,不落陳套,用意精當,借景以生境,筆少而意多,在這一意義上講作為一個畫家,不僅要在平時注意練筆、錘煉個人的表現技巧,更為重要者,還要認真地加強練意之功。很多習畫者,常常只是注意在練筆上下功夫,而忽略了練意,這是值得注意的。
二、以線造型以形傳神——中國畫的造型規律
中國畫是以線存形的,通過線勾出輪廓、質感、體積來。德國的詩人歌德稱美術有用光表現得神態活現的那種本領,說明西洋畫用光為造型手段之一。但中國畫主要是以線為造型之基礎,這就使中西繪畫在造型手段上有明顯之分野,但這並非說西洋畫完全排斥用線,而是說光可以作為繪畫的主要語言而用於繪畫的。法國的羅丹曾經強調過:"一根規定的線通貫著大宇宙",是說造型藝術從宇宙如何分割出來的問題,也並非以此作為繪畫的主要表現手段來看待。而中國畫無論對山水的破線或是衣服的紋線,都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線型,巧妙地描繪著各種形象。
"以形寫神"是晉代畫家顧愷之的一句名言,從而確立了中國藝術神高於形的美學觀。它與純以抽象性為高的近代歐洲美學觀具很大的區別,即畫人不僅僅於形似.還要升高於神似,畫出人的精神面貌,不停止於外形之模擬,不拘泥於自然之真實,這一論見為藝術家建立起藝術應竭力企求之高度,在這一理論指導下,歷代出現許多傳神寫照的佳作,成為指導繪畫的一個重要准則。
三、多點透視 計白當黑——中國畫的構圖法則
中國畫既用焦點透視法,也用散點透視法,既有嚴守真實的畫面空間和布白.也有打破真實按構圖需要而平列的空間和布白,這樣就使物象在畫面出現時,可以按實物在畫面上的藝術需要.伸長或縮短變化其形象,更換其位置。一株低於視平線的牡丹花.也可架高於祝平線之上,而取得透視的最佳效果。
中國畫在空白處尤其注意經營,常常借用書法上的計白當黑.即沒有畫面的部位要象有畫面的部位一樣作認真的推敲和處理。
四、隨類賦彩色彩相和- -中國畫的色彩法則
中國畫的色彩,不拘泥於光源冷暖色調的局限,比較重視物體本身的固有色,而不去強調在特殊光線下的條件色。畫那一件物品,就賦予那一件物品的基本色,達到色與物、色與線、色與墨、色與色的調和。
五、情景相生氣韻生動- -中國畫的意境
中國畫要求筆與墨合,情與景合、現實中無限豐富的景象,繪畫家以強烈的形象感染力。畫家憑借著這種感受,激起描繪這些景象的激情,於是作品作為情景相生的復寫而重現,使情景交融在一起。
至於氣韻生動,即是畫家所創造的藝術靈境,不同於一般的寫生畫,應成為富有生氣,新鮮而活潑,有詩一般的韻味,使觀者神往無窮。如果沒有表現出如此生動、如此韻味豐富的內涵,當然,就不能給予人這一些感受,而達不到中國畫富有引人入勝的意境。
六、詩書畫印紙筆- -中國畫的獨特形式
可以說只有中國畫,才有題字蓋印的做法,不僅文人畫,可以顯示其詩、書、畫三絕之長,即是一般的畫作,也總要題字蓋印,這樣才有傳統藝術的濃厚風味。
題字和詩句,可以提高或補充觀者對作品的欣賞和理解,也豐富了構附的變化,起到互相襯映,互為顯彰,點綴與平衡構圖的多方面作用。
中國畫的工具和材料之性能,也決定著中國畫的特色。中國畫是運用絹和紙作畫,特別是生宣紙的出現,更加發揮了筆趣和墨彩。宣紙的滲性,毛筆的尖錐,使得筆鋒無窮變化,產生出奇妙的效果。同時形成了各種效法和描法,畫法和筆法。
從寫生到寫意
國畫在初學時以臨摹作為入門的手段,逐漸地對物寫生。再轉而對物象寫意,不僅粗筆的寫意畫是如此,就是細致的工筆畫,也有其寫意的成份。因為中國畫在描繪物象時,不管是為工筆或為寫意,其處理手法都帶有寫意性,不是簡單復寫一遍,而是要得其精而忘其粗,繁其所當繁,而簡其所當簡,對物象提煉加工的程度較高,不以光色外型的逼真為能事,著重於內在的認識。
根據董其昌的記載,好多著名的山水畫家,都是以真山水為稿本進行創作的,如"李思訓寫海外山,馬遠夏圭寫錢塘山,趙吳興寫營雪山,黃子久寫海虞山"。當後人看這些畫幅時,感到他們既是在寫生,又是在寫意;既師法於自然,又不為自然現象所困。拿黃子久的《富春山居圖》來看,作者取材於富春山,並不就是富春山的環境地理圖,他表現的是黃子久理想化了的境界。
由此說明古代畫家對自然界各種物象是如何認識並表現出來,使真實物變為藝術形象,並且逐漸使之規律化、程式化,同時可以看出他們豐富的表現技法。
對照《芥子國畫傳》及其它畫譜,再對照歷代畫家對這一程式的運用,讀者便可以摸到從自然生態變為國畫中的藝術形態,如何加工和概括的過程。從中也可理解到從寫生到寫意的處理加工手法,從技法上掌握中國畫的造型特點。
主題突出
明代汪珂玉在《珊瑚綱》中說:"古人作畫,皆有深意,運思落筆,莫不各有所主"。"所主"也即是主題。主題突出,是藝術創作中的一個共性。一個主題思想形成了,便可決定用何題材去表現,再決定素材之選擇,以至確定下作品的標題,採用什麼樣的表現方法,都要取決於主題表現的是什麼。象唐代閻立本的名作《蕭翼賺蘭亭圖》(傳),這個故事的曲折情節很多,但閻立本選取的是蕭翼的意在"有意、機詐和騙誘"和辯才的出於"無心、善良和受騙"兩個典型情節,以突出畫中的主題。主題突出在"賺"字上,其他的細節則盯以減略或概括,這是完全符合《法書要錄》上對這一事實所作的記述。
在國畫創作中,發現了好的題材,並不等手都能突出主題。如只求人物之生動刻劃,或求畫面之豐富變化,或者平鋪直敘,均不能算是突出主題。作者只有從國畫藝術的特有規律和表現手法來考慮應該突出什麼,要善於按國畫形式概括題材,確定主題,把人物的刻劃,細節的組織,都用來烘托主題,使觀者從畫面上叮以不加解釋的領會到作畫者的意圖何在。所以郭熙認為?quot;作畫先命題為上品,無題便不成畫"。
主題明確了還應給作品取個最恰當的題名,大多數情況下還要題在畫面之上。標題要言簡意賅,寓有深意,也可以直接地揭示出主題,也可以暗示出主題的含意,以取得畫龍點睛之妙。
積累素材
文藝工作者都需要在生活中積累大量的素材。文學家使用的是文字,畫家有時也用文字,但主要的是用畫筆寫生。在畫家接觸自然界的風景、花卉和人物時,要經常以速寫為記錄,把觀察到的實物用畫筆隨時收集。象畫家齊白石,對於各種小生。的生理結構,都有非常細致的觀察和了解,這樣做下去,也鍛煉了美術工作者觀察生活和造型的能力。
魯迅先生提到過,"作者必須天天到外面或室內練習速寫,才有進步。到外面去速寫,是最有益的"。
從生活中記錄下來的原始材料,如同開採到的礦石,也象是活水的源頭,有無限的生動和豐富,比之於拍照片,抄畫報得來的素材,親切而深刻。在深入探索自然風光和人物的實踐中,積累大量素材,同時構思新的畫題,會引起無窮通思。
題材 體裁
題材不同於素材,素材是未經冶煉的礦石,題材則是從大量的素材中.經過淘沙煉金找出的最適於表達某一主題的材料。如果對素材的選取不精,會使所要表達的內容,失去鮮明性和典型性。
用一個通俗的比喻來解釋體裁,好比是量體裁衣,根據不同的體型,來剪裁不同的款式。比如一面大的壁畫製作,用一幅小的冊頁體裁就不適當。又如前面提到的《蕭翼賺蘭亭》,用人物畫的體裁就比較好,而《長江萬里圖》,當然是用山水畫的長卷形式為佳。而各種詠梅的詩意畫,則用花卉驚現口為貼切。
在人物、山水、花卉諸種形式和體裁中又分有工筆、寫意、重彩、水墨等等的不同。作者當確定畫的主題之後,都應從內容出發,跟著就要考慮所要使用的體裁。諸如長幅還是短幅,是用大場面還是用特寫之筆。
兩個基本功
一、中國畫在其形成過程中,有許多的傳統表現手法,掌握這些方法,一個經常使用的辦法,是;陵墓前人作品和老師的畫稿。副腳七畫家王石谷,臨摹宋元各大家,都有相當造詣,經數十年的臨摹和體驗,他才感到對青山綠水有了充分的把握,這一點在臨摹一章里還要細談。
二、生活中的豐富環境,是畫家最活的畫本,畫家應在生活中不停地磨練自己,國畫家常講求以造化為師,只有從這個豐富的寶藏中,才能開發出藝術的瑰寶,得到自然界的啟示,收集廣泛的素材。
兩個基本功相輔而行,不可或缺,只臨摹前人的稿本,日子長了,失去獨自創造的能力,如果只靠寫生的東西,則常常失去傳統的筆致。
在畫傢具有了很好的國畫臨摹基礎之後,生活則是最重要的了。清代畫家石濤說"筆非生活不神",關在屋子裡瞑思苦想不行,缺點在於離開自己親自收集來的形象,對人物的性格、精神面貌全無所知,這種形象就會概念化。反之,你在生活中畫下最熟悉的人物,一閉上眼,人的精神氣質、音容笑貌、都會不呼自出,就會生動得多。
就拿畫人來說吧,工人和農民,雖然都是勞動者,而從個性和氣質都不相同,這些就需要在生活中默默的研磨才能脫穎而出。畫山水花鳥,也同樣離不開實地旅行寫生和體驗。當然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除了筆墨和生活基礎之外,對於人品道德的修養,尤其不可忽視。過去人們常講的書如其人或者說畫如其人,即指一個畫家的人品和修養,常常自然流露於筆端。
清,王星在《東庄論畫》一書中徽「學畫者先貴立品」。清,沈宗春在《齊舟學畫編》中說:「筆格之高下,亦如人品」,「心畫形而人之邪正分焉」。都足以說明,書畫評論家,對畫家的藝術水平高低之外,還要全面的分析畫家人品道德,只有那品藝僅高的畫家才值得人們學習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