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機遇和挑戰
一、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的機遇有:
1、就國際地位而言,毫無疑問,中國現在的國際角色,和半個世紀前不可同日而語。五十多年前它是國際共產主義陣營一員,三十多年前它加入了聯合國1878年鄧小平啟動了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
使得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經濟、政治、外交和軍事等各方面重新融入國際社會。過去十年到十五年,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著。
其主要原因,是出口產業的壯大推動了貿易的擴張。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對全世界的發展中國家起一個帶頭作用,為促進建立一種可持續發展、公平、嶄新的世界經濟秩序而努力。
2、就綜合國力而言,今天的中國是名符其實的東方巨龍。幾十年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既把改革開放推進到新的階段,又有效治理了通貨膨脹,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遏制了通貨緊縮的趨勢,避免了經濟增長的大起大落,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2010最新統計數據表明中國GDP已經以5.75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改革開放激發了各行各業的活力,使中國的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一個個新興城市拔地而起。一項項重大科技成果得到製造和開發。而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一個穩定的前提。
為此國家投入大量經費建設國防軍事力量。改革開放以前,技術、裝備落後,改革開放後恢復高考,國家有了更多的技術科技人才,自主研發,獨立創新。目前我國在建設好陸海空的基礎上,正自主研發導彈,航空母艦,衛星系統,宇宙飛船,現代化核力量,技術已達世界領先水平。
3、就人民生活質量而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快速增長,全體國民創造出了巨大的社會財富,與此同時,全體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財產由無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溫飽、小康兩個生活階段,逐步向富裕邁進。
同時,改革開放還極大地提高了全體國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質。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面貌帶來的歷史性變化,還不僅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轉變。
幾十年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打破了過去那種單調、統一的帶有個人崇拜和違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趨多樣化,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
人的思想從僵化、半僵化走出來了,國家也從封閉、半封閉走向了開放和自信。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的變革調動了億萬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突飛猛進的局面。
二、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的挑戰有:
幾十年發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證明了改革開放之路的無比正確性。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對外開放在帶來國外先進管理理念和經驗的同時,也會帶進一些糟粕。
改革開放的中國是矛盾、挑戰同在,風險與機遇並存的。沒有一個改革是萬無一失的。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不少的的困難和問題。
1、總體來講,中國面臨的挑戰,首先是制度環境問題,這是個大問題。中國很擅長工業化,所以部分地解決了這一個問題,但制度建設沒有跟上,這非常必要。
2、其次,從長遠來看,我認為中國將急需面臨人口方面的難題。中國現在人口相對年輕,但將迅速老化。屆時,社會保障、退休、醫療成本等各種問題將日益嚴峻。
3、第三個挑戰是,中國需要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期望。隨著對世界的了解越來越多,個人成就越來越大,人們傾向於提出更多的要求。政府需要不斷地做出回應以維持社會穩定。
(1)改革給中國帶來了什麼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存在的問題
40年來,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存在著缺乏頂層設計、謀子不謀勢和不注重改善國際發展環境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強各方面改革開放措施的系統集成。
以開放促改革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其成功秘訣在於通過主動融入世界市場為公司治理、政府治理引入外部監督從而提高治理效率。
但是,40多年來無論是宏觀中觀還是微觀層面改革創造的外部監督都不是真正的外部監督,監督主體一定程度上只是治理者的化身、不是來自治理體系外部的主體,效率低下問題仍得不到根本解決,亟待全面深化改革。
「一帶一路」戰略既是今後我國對外開放的總綱領,也理應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鑰匙。通過融入國際治理和開展國企的跨國產權合作,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在有效避免「西方經驗」局限、防止治理本身被「短視」市場消解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同時,將為我國經濟治理、國家治理、社會治理進一步引入來自治理體系之外的監督主體,
創造強有力、更有效的外部監督,從根本上解決治理效率問題。當前,在經濟新常態和改革「空轉」情況下,迫切需要加強以「一帶一路」戰略為引領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統籌促進國內各領域改革發展特別是供給側改革。
國企改革
國企改革當中出現了企業大量破產和管理人員侵吞國有資產的行為,部分國有企業被管理者收購,從而導致大量工人下崗。
教育改革
1998年大學擴招後,因為中國處於第二產業和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市場需求大量工人,而不是大學生、技工,從而導致大量大學畢業生失業。另外改革開放後,由於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實力弱,導致優秀師資大量流向東部沿海發達地區。
住房改革
90年代中期福利分房的取消,中國商品房市場開始高速發展。伴隨1993年稅制改革,中央將地方70%的稅收收取,但義務教育、基建、醫療的支出還在地方,地方只能靠大量拍賣土地填補財政不足。在土地財政、銀行資金大舉湧入等因素下,房價暴漲。
貧富差距
根據英國路透社報道,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中國基尼系數2012年已達到0.474,而2008年是0.49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GDP出現爆發式增長,但是工資佔GDP比重不停下降,從1985年56.18%降到2007年43.12%,連續22年下跌 。
因為貧富差距導致眾多群體性事件,例如貴州甕安事件,湖州織里事件。
② 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哪些變化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很快就震動了全世界。
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病
這一改革的政治基礎,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識: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是一種低效益、高投入、高消耗、高浪費的體制。這一經濟體制不能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不能改變貧困和物資短缺所帶來的中國人民極端困難的生活狀況。
那時候,絕大多數中國人肚子飢餓,住房緊張,穿衣緊張,定量供應糧、油、肉、糖、布、肥皂等各種日用消費品,購物憑票,處處排隊,出行難,入學難,看病就醫難。
在這普遍貧困的大環境中,占總人口80%的農村人口的生活,更是難上加難。「進城」(找到吃國家糧的工作),成為多數農村人口,特別是年輕人夢寐以求,卻又難以實現的夢想,因為國家對農轉非有著嚴格的控制。
從國際比較上看,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只會使中國更加落後於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國家,甚至一步一步落後於那些原來與中國處於同一起跑線的國家。經濟的落後,從根本上限制了綜合國力,包括國防力量的加強,長期這樣下去,毛主席所警告過的中國被「開除球籍」的危險,只會更加嚴重。
這樣的體制不改不行,這就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識。
那種無法使中國改變其貧窮落後狀況的計劃經濟體制,有哪些最重要、最最本質的特徵呢?
1)生產資料國家所有。
2)國家控制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各種資源,並決定資源的配置和使用。
3)閉關鎖國。國家壟斷並限制國際經濟交流,強調自力更生,外貿和其它形式的國際經濟交往極其有限。那個時候,與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我國外貿體制的特點是高度集中,國家集外貿經營管理為一體,政企不分、國家財政統負盈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
在全黨共識基礎上,經過20多年改革的努力,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起來。與原有計劃經濟體制相反,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其主要特點是:
1)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共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由單一的公有制變成了多種經濟成分共存的經濟制度,除了國有經濟以外,還存在著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等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
2)資源配置主要通過供求關系和價格機制進行調節。
3)對外開放,中國是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多年來,作為中國對外開放主要內容的對外貿易、利用外資等,在改革開放中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中國的對外貿易在國際市場的佔有率不斷提高,進出口商品結構趨於合理,出口商品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對外貿易多元化的市場格局也逐漸形成了。
黨的改革開放的政策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實惠,使中國的綜合國力空前強大。下列數字非常能說明問題。
1)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25年來年平均增長率為9.4%左右 ,中國的經濟總量,已從1978年居世界第6位,上升到2005年居世界第4位。
2)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帶來了人民收入水平的整體提高。2005年,中國人均GDP已達到1700美元,為1978年的7.6倍。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有4億人口脫離了貧困,這一現象,被世界贊譽為人類歷史最大的、最成功的一場脫貧運動。
在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脫貧運動中,有數以億計的農村過剩人口,通過到城市打工,改變了自己的職業、生活方式和命運,使自己和自己的親屬脫貧。
3)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大大增強,年出口總量已從1978年的97.5億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7670億美元。中國已從一個外匯極其短缺的國家,成為外匯儲備非常豐富的國家。豐富的外匯儲備,為防範和抵消國際經濟風險,創造了條件,1997年中國以其外匯實力支持香港特區成功地抵制國際游資的沖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4)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已從1978年的人民幣1132.26億元,增加到2005年差不多三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增加了26倍。國家財政實力的增長,為加強國防,加強經濟和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協調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在風雲動盪的國際大環境中,為中國的國家安全,為中國的社會安定和政治穩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改革開放利國利民
改革的巨大成就絕不止這些,但這些不爭的基本事實足以說明,改革開放的決策,是中國共產黨建國以來一個最重要、最偉大、最正確的,改變中國命運的決策,其功在千秋,利在人民與國家。
正因為如此,鄧小平先生才在一次答記者問時,充滿信心地預言,在他百年之後,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一定會堅持下去,因為它代表著廣大中國人民的利益,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是在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現成理論答案的情況下開始和進行的。勿容諱言,改革開放的過程必然是一個充滿問題,充滿矛盾,充滿曲折與挫折的過程。
摸著石頭過河,難免會有劃破腳的痛苦,打濕衣的煩惱和摔倒河中的驚險。這些都不可怕。有一句非常富於哲理的名言,說的是: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不犯錯誤,才是最大的錯誤。
如果我們因為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有問題有錯誤,就放棄改革開放的方針大略,否認過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再過河,才是最大的錯誤。
③ 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國營企業的重大改革——自主經營權、自主調控市場;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巡講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④ 社會改革到底給普通人民帶來了什麼
社會改革給普通人民帶來了很多好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再也不用為吃飯而愁,可以說社會改革給普通人們帶來了生活的便利,讓人們逐漸的步入小康的社會,就是因為社會改革,讓看我們看到了中國的發展。
在之前,老百姓們整天為吃飯而發愁,飽一頓餓一頓,生活是非常的艱苦,由於戰爭的原因,很多老百姓都無法過上小康的社會。隨著社會的改革,越來越多的農民能夠上班,也能夠有收入,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不是社會改革,現在的老百姓也不會過上小康生活,所以說社會改革給普通人民帶來了生活的保障。再也不會因為吃不飽而處於一種飢餓的狀態,所以說,就是因為社會改革,才會讓我們看到如今的小康社會。
社會改革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懂得知足,為社會創造出更多的財富。
⑤ 改革開放對當今中國的影響,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我們今天的生活會是怎樣
改革開放對當今中國的影響:
1、改革開放重塑了中國的經濟制度和體制機制。市場經濟制度激發了全體中國人的創造性和激情,使中國成為市場經濟國家,由此與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制度、體制機制、規則規制保持一致,中國融入了世界經濟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從堅持市場取向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讓市場經濟發揮基礎性的作用;一直到現在讓市場經濟發揮決定性作用。改革一路走來,實際上是制度重塑的過程,從計劃經濟制度轉向市場經濟制度,中國成為一個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
、重塑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方式。改革開放使中國從封閉、半封閉經濟邁出開放型經濟,從閉關鎖國的狀態,從與世界經濟基本沒有太大的關聯狀態,變成了世界經濟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有活力和爆發力的部分。中國變成了開放型的經濟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對於中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能夠發展中國,
1、每個人必須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別人的言行,包括對自己的親朋好友也一樣,一旦說錯話你很可能就會被人告密,如果別人有什麼言行不當你也應該及時向上級報告,否則就是包庇或者同黨。
2、不能收聽外國的廣播、看非中國出版的外國書籍和資料,否則你就會被打成特務。
3、不能剪燙自己喜歡的發型和穿自己喜歡的式樣新穎的衣服。
4、永遠不會發生經濟危機,也不會發生通貨膨脹,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計劃安排的,而且都需要憑票供應,所以物資不會少也不會多。沒有計程車,只有三輪車,公共汽車非常擁擠,小轎車必須要有一定的級別才能乘坐。
5、幾乎沒有進口商品,一些檔次較高的商品,必須要有外匯券才能夠買到,而普通人根本就不會有外匯券。
(5)改革給中國帶來了什麼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得到了極大繁榮和發展,人民精神生活日益豐富和充實,國家軟實力得到極大提升,中國的聲音逐漸在世界舞台上綻放光彩。
同時,國家不斷加大對教育、醫療的投入,義務教育全面普及,新的醫療政策開始實施,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等則徹底改變了農村落後的面貌。四十年來,我國在教育、醫療、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數不勝數,實現了改革開放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幸福指數在不斷攀升。
⑥ 改革開放為中國做出哪些貢獻
改革開放為中國做出的貢獻:
一、推動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
1978年5月開展的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恢復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成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奠基石。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基礎上,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正是由於有了這個轉變,才迎來了整個國家的發展進步。
二、推動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改革就在農村和局部地區鋪開,農村生產力迅速得到解放。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無疑,從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偉大創舉,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經濟基礎。
三、推動中國全方位開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對外開放的歷史新時期。中國經濟不僅僅局限於引進來,更提升了走出去的高度,「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亞投行的設立、G20峰會的召開都表明,中國在國際經貿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已經逐漸成為全球化的重要推動者。
四、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能夠從根本上保障經濟社會在穩定的環境下順利發展。改革開放推動我國全面走向法治社會,必將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
五、極大地改變了我國人民生活圖景
改革開放改變了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狀況,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社會財富迅速增長,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改革開放40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呈現出大幅度增長態勢。
改革開放給人民生活帶來巨大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將一步步變為現實,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創造性,為我國的發展進步帶來了無窮的活力。
(6)改革給中國帶來了什麼擴展閱讀:
40年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
一、不斷解放思想,推進理論創新
科學的理論是改革順利推進的思想保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將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思想創新和體制創新,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及其政策體系。
二、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動搖
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也是市場作為資源配置手段地位不斷提升的歷程。我們回顧中國40年改革的經驗,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要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正是因為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人民群眾的勞動積極性才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
三、靈活運用改革方法
我國改革的典型特徵是採取了先行試點、總結推廣的方式。立足於把解決本地實際問題與攻克共性難題有機結合起來,選擇一定地區或改革領域開展試點,在對試點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對成功經驗和做法再行推廣。
四、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有效的體制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保證,從長遠來看,也是確保社會穩定的根本保障,同時,發展和穩定也提供了深化改革的良好環境和基本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改革開放40年的重要成就和基本經驗
⑦ 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了哪些改變改革開放究竟做了些什麼
粉碎「四人幫」後,人民群眾強烈要求徹底扭轉十年內亂造成的嚴重局面,黨和國家從危難中重新奮起。這個時期,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內外發展大勢要求中國共產黨盡快就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政方針作出政治決斷和戰略抉擇。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這次會議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從此,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踏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與接續發展的征程。第一節歷史性的偉大轉折和改革開放的起步歷史性的偉大轉折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
國民經濟的調整針對1977年至1978年出現的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的情況,1979年4月召開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提出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堅決糾正前兩年經濟工作中的失誤,認真清理過去在這方面長期存在的「左"傾錯誤影響。
國防戰略的改變,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後,根據基本國情,軍事戰略方針由積極防禦,誘敵深入改為積極防禦。
⑧ 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哪些變化
一、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特別是農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國家。改革開放前,處於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束縛、閉關自鎖的封閉狀態,特別是「文革」期間,生產力遭到了嚴重破壞,物資短缺,日用生活品嚴重匱乏,國民經濟已經到了瀕臨崩潰的邊緣。
另一方面,民主與法制基礎比較薄弱,政治文明發展起步較晚;長期形成的階級斗爭的定性思維,以及人們通常將「西方」與「中國」的政治理念和實踐模式看成「水火不相容」的,給我國政治文明的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障礙,給政治改革帶來一定的阻力。
面對上述形勢和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關於民主的基本原理,立足本國國情,又吸收了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有益成果,在改革中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建設。
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中,把擴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結合起來。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人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人民民主的內容不斷豐富、形式不斷創新、實踐不斷深化。同時,健全法律體系和法制制度,開展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實施依法治國。
三、改革開放使中國思想文化建設煥發了生機活力:
改革開放前,中國文化建設底子薄,又遭到「文革」的嚴重摧殘,人們思想觀念上存在著簡單地以「政治」畫線,排斥外來文化、鄙視傳統文化的觀念,知識和文化處於貶值狀態。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長期禁錮人們思想的許多舊觀念被沖破,偉大的革新創造精神、開拓進取、實干興邦精神被激發,人類創造的先進思想文化、思維方式被我們所接受。
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為凝聚人心的強大思想武器,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尊重知識、尊重教育、尊重人才、推崇優秀文化蔚然成風。
總之,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國防、外交和中國共產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取得巨大的發展進步。鴉片戰爭以來,飽受西方列強欺凌、頻遭西方列強侵略的中華民族,已經走向振興。神州大地發生了舉世矚目的巨大變化。
拓展資料: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國營企業的重大改革--自主經營權、自主調控市場。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⑨ 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影響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11)軍事力量顯著增強---其以航空最為顯著。
也有反面的影響,拜金主義,物質享受思想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