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美國如何分析中國的大一統

美國如何分析中國的大一統

發布時間:2022-04-30 03:47:54

⑴ 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的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人臟,亂,除了死讀書成績好之外一無是處。美國的風俗崇尚的是直腸子敢作敢當的憤青,他們不喜歡國人冷靜沉穩的性格。

⑵ 美國想將中國版圖一分為七怎麼劃分

你想多了,中國自古就是大一統的國家。和蘇聯那種由十幾個國家組成起來的聯合組織不同。

⑶ 解放戰爭時期美國對中國的態度

解放戰爭時期,美國對華實行"扶蔣反共"政策,也就是扶持蔣介石反共產黨。

日本投降後,美國政府不間斷地派遣駐華大使訪華,了解中國國內環境,繼而不斷調整對華政策以幫助蔣介石搶奪人民抗戰勝利果實,並以"調處"為名,積極援助蔣介石部署內戰,然後公開大規模地出錢出槍出顧問幫助蔣介石進行反革命內戰,妄圖消滅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以控制全中國。

"扶蔣反共"政策實質上是美國霸權主義政策,把中國變成美國的半殖民地或附庸國,將中國作為美國支配亞洲進而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美國支持的蔣介石政權進行了四年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有效地限制了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范圍和程度,把美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趕出中國大陸,使戰後美國的侵華政策宣告徹底破產。

遏美滲華的戰略策略

美國介入中國內戰主要是依靠美援進行。據統計,僅國共談判的1946年上半年,美國政府就向國民黨政府提供了價值13.5億美元的各種物資。在全面內戰爆發後,美國政府又向國民黨軍移交艦艇131艘。從日本投降到1946年6月,由美國海、空軍幫助輸送到內戰前線的國民黨軍隊達54萬人。

但是,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國民黨軍隊的虛弱,使杜魯門政府援蔣政策遭到美國國內輿論的廣泛指責。

於是,美國政府放慢了援助國民黨政府的步伐,開始改變對華政策。一方面,美國繼續履行《援華法案》,每周仍以400萬美元的價值向國民黨政府提供軍火。另一方面,美國拒絕了蔣介石的一些請求,企圖另找出路。

1949年1月2日,美國政府正式宣布停止訓練國民黨軍隊,並召回美國駐華聯合軍事顧問團團長巴大維。1月27日,宣布撤回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美國政府認為,蔣介石已不是理想的工具,對於美國在華利益已經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因此,希望中途換馬,以便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和談。美國直接與李宗仁接觸,最終促使蔣介石引退、李宗仁上台。遺憾的是,李宗仁在美國的扶持下,並沒有放棄國民黨的獨裁政治,而蔣介石也沒有真正隱退,最終導致和談徹底破裂。

美國在「失去」中國後,匆匆發表白皮書推卸責任,色厲內荏,表明了不會介入中國內戰的態度,我們遏制美國介入中國內戰的戰略策略取得了歷史性勝利。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網-解放戰爭時期遏美滲華的戰略策略

以上內容參考:知網-解放戰爭時期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

⑷ 為什麼相對於其他國家和地區中國的大一統意識那麼強

我認為原因是這樣的:
1 中華文明是世上唯一一個文化沒有中斷的文明。5000年的文化使得國民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

2 世上第一個實現大統一的也是中華民族。而且在實現統一之後,中國也成為世上最強大的國家。使得國民相信在大統一之後中華民族一定能重回輝煌。因此越是在國難當頭,國民大統一的意識就更強。

3 有古至今中華文化都推崇集體主義,因此在國民的潛意識里相較一些個人主義更強的歐美國家或是一些一直以來國家分裂衰弱挨打的國家來說中華民族的大統一意識更加強烈。

4 這個原因不知是否正確。就是中華民族後裔分布很廣,關鍵是語言相通,這當然也歸功於統一之時所做的鞏固之策,而語言是團結一個民族最好的工具,所以語言也被看成一種文明的象徵。

5 歸根意識。中國人由於傳統文化的原因更加希望落葉歸根,那如果國家分裂,家人分離,就像現在的受中國文化影響較深的南北朝鮮一樣,統一的意願都是很強的,這方面也許也有影響。

6 大國歸屬感。和第一點有點像。不過中國人民因為統一過所以都認為自己是大國的國民,算是一種民族自豪感吧。

⑸ 世界上,是不是只有中國人,大一統的思想根深蒂固

不是僅僅中國人有大一統的思想
外國人也有
如拿破崙等等
歷史上,中國總是在不斷的分裂統一中循環,每一個有為的郡主,都把統一中國作為己任。這種統一不僅僅是形式上,更是深入到軍隊、經濟、行政、文化!

看到其他國家的聯邦制,更像是秦漢以前的那種諸侯制。這在中國近代是不可思議的,當年毛和蔣在45年鬼子投降以後,都不準備劃江而治(當年好像美蘇都曾努力調節過)。
而且到了今天,似乎中國對台/灣回歸的期待一直就沒有絲毫鬆懈過。

所以,中國人的大一統思想已經深入骨髓,不管中國經過什麼樣的混亂,結果統一永遠是方向!

⑹ 美國的最終目的是把中國分裂成每個省一個國家,不知道說的對不對

有這種說法,但可能性微乎其微,缺少現實操作的可能。大一統的意識,已經綿延千年,深入骨髓,各個省份幾乎沒有可能,尤其是在現在的國勢下。台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個例,並沒有借鑒的意義。

⑺ 解析:為什麼美國圍堵中國的圖謀必然失敗

從道光二十二年(西元1842年)近代第一個中外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簽訂算起,至今整整一百七十年了。

這期間,西方列強不斷掠奪荼毒中國,這個過程到新中華元年(西元1949年10月1日)戛然而止,之後持續幾十年的封鎖、制裁、冷戰等各種形式的敵對行為統統失敗,於是有1971年開始的中美關系轉折。 然而,1979年以來美國等發達國家在高奏經濟全球化迷魂曲下的變相掠奪荼毒卷土重來,至今仍在進行,但其肢解和滅亡中國的政治圖謀至今未能實現,實際上隨著這一時期中國內政外交錯綜復雜而又不乏戲劇化的歷史演進,也愈來愈無望實現,而中華復興的地緣政治趨勢卻愈來愈強勁。

美國的一個強項是有的是高級智庫,地緣政治學高度發達,外交操作也爐火純青,明知靠直接與中國開戰沒有勝算,近來財政和人心都完全不能再支持一場戰爭(更遑論與中國開戰,那是一場星球大戰)。

近年來乃加緊利用長期悉心栽培的第五縱隊,試圖從內部造反,搞垮中國共產黨和肢解中國,這個企圖也正在日益落空;多年來美國在國際上發動對中國的圍堵,看似什麼「C型包圍」或「O型包圍」,聽起來挺嚇人,其實真正打起仗來,是不是那麼回事,連美國自己都不自信。

如果對中國開戰真的有效,恐怕早就開戰了,其所以至今「引而不發,躍如也」,乃是不敢也,心理戰也。其不敢至少有二:第一,全無勝算,且得不償失;第二,美國國內矛盾已如坐火山,對華一旦開戰,美國政治必將一堆到底。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中國也是大黃雀,那世界就更熱鬧了——新一輪「全球化」就到來了。華爾街和白宮及其幕後的大佬們,許多人利令智昏,但是基辛格、布熱津斯基們,不是他們聰明,而是他們有些學問,有些理智,心裡雪亮,乃歷來對中國大耍兩面派,同時兩面下注,下大注。

對此,有些中國精英對美國老是迷信,就老是看不明白,有必要響應中央號召,加強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此外多學點歷史文化(特別是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還要學點地緣政治學。

二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當然這也是中國俗語,非某些美國人所能知。中國是老人,也是小伙,乃是由於中國文化有吐故納新的機制,故中華民族總能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美國純是毛頭小伙,牛仔文化,一條道跑到黑。

美國人相信財富(實力),藐視歷史,鄙視(真正的)文明,踐踏人類價值,以區區開國兩百年歷史登上霸主高位,傲視全球,百多年來老要做中國的教師爺,近年來莫此為甚(如人權民主自由什麼的),經常令中國人哭笑不得,連某些老歐洲政治家都看不過眼,以為以兩百年歷史教訓五千年文化,丟西方的人。

美國歷史短,眼孔淺(只認錢),尤其表現為對中國動輒以千百年的眼光處世的習慣,極不適應。其實美國和歐洲也有不少智者,他們不是不了解:西方文明興衰的這一輪大的歷史周期,已經進入最後的尾聲。

這個歷史巨人的腳步聲,從1918年斯賓格勒的《西方的衰落》到近年來弗蘭克的《白銀資本》,在西方世界已經持續了近百年,近年來愈來愈如雷貫耳,只不過有些鴕鳥的頭仍埋在沙子里。
然西方國家的學術界,不斷有良知和睿智的聲音,例如最近三十年涌現了不少類似《白銀資本》的著作,最近更有學者指出,近代西方的自由民主等理念並非其原創,乃來自東方文化例如中國。諸如此類,正方興未艾,代表了西方社會科學和社會思潮最新的發展趨勢。

中國歷史悠久,政治早熟,目光如炬,對自己的文明(主要是儒家價值觀)極為自信,對歷史周期很早就有獨到的見解。如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這是何等的文化和道德自信?又,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賓士天下也。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這些中國古代聖賢的言論背後有深刻的思想和歷史依據,近年來遭到西化論者詆毀,或誣為大言欺世,殊不知已被兩千五百年後的世界歷史所證實是真理。

不是嗎?西方文化的當代代表為美國基督教新教文化,用儒家價值觀來看,這個文化本質上是小人文化,用基督教語言叫做撒旦文化(伊朗和阿拉伯人稱美國是大撒旦,撒旦是引誘人墮落而乘機取勝的魔鬼),對此,這里篇幅所限,恕不論證(可參見拙著《中國軟實力 決定中國命運的兩種思路》第八章「讀懂西方,看透美國」)。

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短短二十年歷史,充分暴露了美國文化的本質,同時也更加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而永恆的價值。

這其實是中華民族——大一統的中國是其地緣政治主體——幾千年歷經劫難而顛撲不滅的文明密碼所在,也是美國百年來對中國費盡心機,近年來更是無所不用其極,而中國國家至今愣是不分裂、不解體的文明密碼所在。
面對中國國內形勢的迅速發展,包括今年四月份以來中國內政外交的迅速發展變化,連美國權威媒體《基督教科學箴言報》都對長期以來西方媒體「中國崩潰論」的昏話和鼓噪看不過眼,感覺過於離譜,生怕誤導政治,7月11日乃發表《為什麼中國不會崩潰?》的重要文章,說了幾句略微清醒的話。

筆者曾發表《基辛格秘密報告解讀》一文,產生影響,不少人至今仍擔心中國又落入美國地緣政治圈套,事實證明多慮了。了解中國政治前沿的讀者,應不難理解美國權威媒體為什麼不早不晚,恰恰在中國十八大籌備塵埃落定之時發表這樣的文章? 反映出美國政界怎樣的動向?中國的大秧歌,雖然「土」一點,豈能老是踩美國牛仔的鼓點?

毛澤東思想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獨立自主,表現在軍事外交上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這個法寶相信已被重新祭出,「團結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九大的政治口號也可以為十八大所用嘛。對此這里不便展開分析,相信讀者心有靈犀。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按照馬克思的論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誕生於十六世紀,也就是西方世界和文明興起,至今已經五百年,而19世紀西方列強強按中國龍頭,導致東亞秩序(儒家文明圈和朝貢體系)覆滅的世界變局,至今約二百年,東方文明今又卷土重來。

此豈是偶然哉?讀列寧晚年著作,對東方興起已經有明示,廣義的東方文明,也包括俄羅斯和阿拉伯世界乃至所有被西方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其間必有明世者」,「明世者」為誰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是也!其後繼有人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放眼全球,現在已經燎原了!世界政治向左轉,人類文明向東看,是大勢所趨。東方人是否又可以說:「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所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一輪世界變局和歷史變局,乃是一次根本的變局。人類要存續和發展下去,就必須推動其變局。毛澤東生前說,從現在起,五十年內外到一百年內外,是整個社會制度發生根本變革的偉大的時代,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 當新自由主義的歷史迷霧散去之後,這個時代正在以排山倒海之勢加速到來!毛澤東的許多曾被認為是「犯了嚴重錯誤」的論斷,都已經被歷史發展所驗證是正確的(包括這一論斷),這又豈是偶然哉?

誰說歷史和理論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隻是庸人之見,或是自由主義的觀點。對此次世界變局的深刻意義,美國高層有些人比別國人敏感得多。面對這個時代進步潮流,任何財富和權力,都顯得無能為力。

面對這次世界變局,歷史變局,沒有多少財富和權力,並不是那麼重要,而有沒有政治頭腦和思想,卻至關重要。所謂至關重要,乃是因為它決定生死存亡,不僅是個人,主要是國家和民族,因為覆巢之下,沒有完卵。

國破家亡,是古往今來中國人的一個歷史常識。霍去病有言:「匈奴不滅,何以家為?」真了不起。李煜,南唐後主,將家放在國之前(有「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的名句),遂為亡國之君。現在的帶路黨不熟悉歷史,政治上糊塗,以為可以做覆巢之後的完卵,弱智如此,豈可得乎?
李斯是對秦國有重大貢獻的政治家,但是私心太重,辜負聖恩,終於遭報,臨刑前對富貴無限留戀,乃與一同赴死的兒子說:「牽犬東門(打獵),豈可得乎?」近日有國家安全部研究院江涌者,發表《中國的高官大都被美國控制》一文,令人震驚。

「大都被美國控制」,是否有些言重?吾不得而知也。吾所知者,高官都是精英,是否都糊塗到想做「完卵」?吾亦不得而知也,吾所知者,只有一點,叫做「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如果迷信美國,執迷不悟,一誤再誤,怕是凶多吉少——古往今來的李斯忒多了也。

三 美國圍堵中國的圖謀必然失敗,已經失敗,近日東盟外長的金邊會議沒有達成共識,沒有發表一紙哪怕是空文,就是又一明證。這是因為美國拿東盟作地緣政治工具,做賭注,無視這些國家的利益,造成東南亞國家的地緣政治分裂(可參閱拙文《嗚呼,東盟危矣!》)。

而且圍堵中國,根本就違背全球地緣政治變局的大趨勢,為當代世界一切智者所不為。中華復興,恢復其在東亞乃至全球的地緣政治地位,此是當代全球地緣政治變局之大勢所趨,只能適應,無可阻擋。

中國內憂外患,古往今來,經歷的太多了——沒有過不去的坎,且歷來是內憂重於外患,從春秋時的「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頊,而在蕭牆之內」到漢代的「臣恐新室憂不在匈奴而在封域之中」,再到晚清外侮和民國抗戰,都是如此。

外患本不足慮,內憂也可治,重要的是政治上團結一致。毛澤東有言: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尊王攘夷」和「攘外必先安內」,都是中國古今地緣政治規律,只不過蔣介石政府沒有正義,抗戰勝利之後尤其王不足尊,不得人心。

這個規律也就「不靈」,想想中共92年的光榮斗爭歷史,有人民群眾支持,何事不可為?想想抗美援朝時期,中美是何等力量對比?結果如何?再想想今是何夕?一些人何畏葸養奸如此?對此,筆者的有關論述已經太多,毋庸煩言,就此擱筆也罷,相信讀者賢達高明,自有明鑒。

⑻ 美國反對中國統一的理由!

公開場合美國從沒說過反對中國統一啊。美國現在的說法是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灣獨立,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的舉措。

⑼ 美國教科書版中國歷代疆域圖,為何少了一個朝代

關於美國教科書版中國歷代疆域圖,為什麼少了一個朝代,我來對此做出回答


1、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美國教科書上,對於中國歷史的研究,其實是從商朝才開始的。雖然歐美主流學術界是承認了夏朝的存在的,但或許是因為多重方面的原因,所以美國教科書並沒有對其進行相關的修定,所以到了現在還是少了一個朝代。

4、除了上述的內容,美國教科書版中國歷代疆域圖,對於兩晉三國北朝的記載並沒有多少,而是很快地就講道了隋唐,不過雖然有講到隋唐,但是在美國教科書上,關於唐朝的記載,也少了六大都護府


雖然說美國教科書有自己編寫的理由,但是我覺得我們還是應該尊重歷史

⑽ 什麼叫大一統

大一統:

dà yī tǒnɡ
1.《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徐彥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漢書.王吉傳》:"《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大,重視、尊重;一統,指天下諸侯皆統系於周天子。後世因稱封建王朝統治全國為大一統。

實在不是一個容易解釋的詞條。
正如:「道可道,非常道」中之「道」。

大一統,是一種概念,一種擁有無限向心力的概念。
大一統,是一種氣魄,一種積極開拓奮發向上的氣魄。
大一統,是一種胸懷,一種兼收並蓄包容一切的胸懷。
大一統,讓我們的民族從分散歸至凝聚,
就算經歷再多劫難,心中仍有一個祖國的輪廓。

中國大一統的王朝有:
1.秦朝
2.西漢 3.東漢 4.西晉 5.隋朝
6.唐朝 7.元朝 8.明朝 9.清朝

世界大一統的帝國/國家有:
1.古代埃及
2.古代希臘 3.亞歷山大帝國
4.古代羅馬帝國 5.拜占庭帝國
6.阿拉伯帝國(8世紀中期)
7.新羅(676年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
8.蒙古帝國(包括4個汗國,1個宗主國,即後來的大元)(面積4500多萬平方千米,曾經的世界領土最大的帝國)
9.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5世紀)
10.西班牙帝國(16世紀)
11.法蘭西帝國 12.大英帝國(本土30萬平方千米,殖民地3300萬,稱為日不落帝國)
13.俄羅斯帝國/15.蘇聯
14.德意志帝國
15.美利堅合眾國
16.近代日本

促成中華大一統:

為什麼偏偏是中國人創造了中華大一統的奇跡?凡是存在的現象,必然有其存在的緣由(至於合理與否,則取決於人們各自的利益判斷)。
1 、中國的中原地區位於歐亞大陸的東部,這里東有大海,西有青藏高原和荒漠,北有西伯利亞高寒區,南有南海和熱帶高溫區,因此中原地區自然成為亞洲東部的地理中心。與此同時,居住在中原地區的人們,在數千年間始終能夠創造出領先的文明與文化,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層出不窮,從而進一步形成文化中心、經濟中心、科技中心和政治中心,並對周邊地區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2 、以炎帝族和黃帝族為主體的民族,很早就實施婚姻開放,從而有利於民族融合。中國著名的民間故事牛郎織女,記錄的正是炎帝族與黃帝族通婚的故事,詳情可參閱筆者《牛郎織女隔河望,炎黃戀戰七千年》等文。
3 、從伏羲畫卦、倉頡造字,到秦始皇書同文,中國人始終使用象形文字元號體系(准確說是拼形文字),這種文字有著非常穩定的信息傳輸性能(幾千年前的字都很容易認得),而且能夠超越語音進行信息交流,並極大地促成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認同。對比之下,與中國面積相當的歐洲,由於採用拼音文字,不同國家的語言不同文字也不同,從而也就難以產生認同感,至今仍然未能完成大一統事業。
4 、中國人有著強烈的祖先崇拜、認祖歸根的情結,而且古老的記憶都能夠追溯到同一個祖先,因此這種情結特別有利於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5 、中國人有著對「中」的崇拜或偏愛。「中」的字義為,中間,內里,半,中等,適中;中央(央字義為當中,盡,懇求),中心;中庸;是(中聽、中用);古代盛籌的器皿;通忠;姓氏。中原地區處在北緯30度到40度之間,這里能夠看到的最明顯的天象之一就是北斗星的繞極旋轉(北極星為天中,黃帝族的圖騰星就是北斗星,並以「斗為帝車」),這種天象給古代中國人的啟示就是要在大地上建立一種四方環繞中央的社會結構。相傳武王伐紂勝利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確定天下之中所在地,最後選定黃河與洛水交匯處的洛陽為中土。這個選擇可能有著實測的依據,因為洛陽與東海之濱和青藏高原邊緣的距離大體相等,洛陽與燕山山脈和長江的距離也大體相等。
有趣得是,河圖、洛書的結構也是一種中心與四方的關系,包括四方與中心,八方與中心。總之,中國古代特別注重中土、中原、中州,中原與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以及由此而擴展延伸的四海、九州、神州、天下。
6 、中國人很早就擁有大一統的哲學理念和政治抱負,例如孔子倡導的和而不同,天下一家,以及歷代有識之士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
7 、中國人沒有其他國家地區所存在的宗教障礙。
8 、中國古代統治者重視文字的統一,以及度量衡的同一。相傳早在秦始皇之前,黃帝時代就進行過統一文字的工作,帝舜時代就進行過同一度量衡的工作。
9 、中國人自古就重視物品交易和交通建設、驛站建設。《尚書·旅獒》記有:「遂通道於九夷八蠻」,《詩經》有贊美周代國道平坦筆直的詩句,秦代的國道四通八達,唐玄宗時的國道兩側栽種著果樹。而且,古人還有祭祀道路神的習俗,《宋書·禮志》注引崔實《四民月令》:「祖,道神也。黃帝之子曰累祖,好遠游,死道路,故祀以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
10 、中國古代統治者長期採取懷柔遠方異國、同化異族、吸納異族的政策,有利於形成大一統的國家和大中華文化圈。

大一統脈絡:

中國的大一統思想由來已久。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就應握有一統天下的權威,所謂「禮征樂伐自天子出」。儒道墨法等各派思想中都潛藏著大一統的身影。老子主張以「一」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42章)。大一統從此有了本體論。

正式提出「大一統」的是《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唐人顏師古說:「一統者,萬物之統皆歸於一也……此言諸侯皆系統天於,不得自專也。」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李斯更是明確提出:「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漢書·王吉傳》中稱: 「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大一統的原始意義正是消滅對手,由帝王一人統治天下。

大一統在中國之所以一成不變,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從古至今,一直有許多中國人熱愛、推崇大一統。唐朝的李白贊嘆道:「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明朝的李贄在《藏書》中尊始皇為「千古一帝」。大一統的邏輯中派生出來的許多觀念使得大一統在中國人的心靈中紮下根來。中國人對大一統形成了精神依賴。例如,大一統的長期壓迫使得中國人在失去反抗勇氣的同時特別追求安全感,也恐懼多樣化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習慣於把死水一潭的大一統當作穩定的秩序。人們把別人的自由始終當作對自己的威脅,把正當的政治訴求看作是對權力的挑戰。

中國政治上長期的大一統窒息了內部競爭,阻隔了外部競爭。統治者為了防止自己的一統江山受到外來「異端」的挑戰,長期閉關鎖國,禁錮外來思想的傳播,視來自西方的思想和制度為異端邪說。而在大一統之前的生機勃勃的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邦國之間的互相競爭的局面極大地激發了個人與社會的創造力,中華文化也是在那個時代奠定了基石。競爭使得每一個人,每一種價值,都有了得以發揮的機會。方方面面的競爭是人類社會得以進步的基本動因。而大一統最恐懼的正是這些競爭,尤其是在政治領域的公開競爭。

大一統的鼓吹者常常以大一統追求疆土的統一來為大一統的暴政辯護。然而,大一統追求的僅僅是疆土意義上的統一嗎?歷任的統治者在統一思想上所花費的心血遠遠大於在統一疆土上花費的功夫。以晚清政府為例,必要時可以讓出疆土,卻決不肯放棄言論鉗制。一統與國家的統一幾乎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統一出現在每個國家,一統卻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大一統在歷史上並不能使中國避免分裂。在秦始皇之前有統一,在華夏一統之後,有過無數次分裂。這樣的分裂往往是因大一統之下的暴政而加劇。

大一統是充分自由與自治的對立面;實現大一統的過程是剝奪自由的過程。「一統」實現了,社會大囹圄也就落成了,每個人的肉體,心智與良知也就被劫持、禁錮了。大一統中最可怕的是用暴力去一統人的靈魂。在許多中國人眼裡,大一統是國家強大的象徵。很少有人認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大一統正是導致中華民族兩千多年苦難歷史的最重要的原因。對中國的落後,大一統「功居其偉」。

需要指出的是,大一統並非是中國唯一的政治傳統。在秦朝實現大一統之前。中國這塊土地上完全是多中心的政治秩序。《史記·武帝紀》記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可以說是,九州鼎立、八方共融、呈現出一派相互競爭、互相砥礪的舜堯、周公景象。在湯武革命時,革命的主力軍是各諸侯。即使到了商、周,仍然是方國眾多,各有自主的管理權力,也各有自己的「中心」(都城)。春秋戰國之歷史,為中國歷史上昌明繁盛之時期,同期之政治除各國之爭斗外,諸侯各國內政清明,罕有暴君的出現。集中的權力越多,出現暴君的可能性越大;一統的波及面越廣,其受害者越多。可以說,「大一統」從來就不是中國普通百姓的意識,而是強加給中國人的政治觀念。歷史終將證明,大一統只是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的一段漫長而黑暗的插曲。

與中國後來漫長的大一統一元秩序相比,西方的文明走的是與大一統相悖的另一條道路。與中國不同,從羅馬帝國以後也有人不斷嘗試統一整個歐洲,但每次總有一些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反對這個野心勃勃的企圖,挫敗任何企圖一統天下的野心。縱然拿破崙、希特勒這樣的戰爭狂人屢屢夢想統一歐洲,雖幾乎得手,但無不以慘敗而告終。歐洲發達起來的真正原因,就是沒有大一統,國家之間有競爭,政府之間有競爭。歐洲的歷史可以說是從城邦萬國到多國邦聯的歷史。北美十三州在獨立之後走了一條介乎中國的大一統與歐洲的群雄並立之間的聯邦主義之路,結果造就了今日的美國。

今天歐洲聯盟的全面一體化,絕不是要回到中國的那種秦滅六國的大一統上。歐洲的聯合,不是武力征服的產物,而是建立在盟約基礎上的和平、自願的聯合,這種聯合的目的不是要建立一個絕對凌駕於成員國之上的用武力維持的中央巨無霸,更不行魚肉百姓的「虎狼之政」。試想,如果歐洲被一個歐洲的「秦國」用武力所統一,北美一直為一個暴秦般的大一統政權所統治,並用武力維持至今,中國至今仍然像歐洲那樣諸邦並存,或像美國那樣合眾邦為一國,那麼今天的世界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格局?

「全球化的大一統」:

近年來,全球化正在成為海內外學術界的熱門話題,其中對全球化的經濟和文化意涵的討論尤為熱絡。有人認為全球化是信息克服空間障礙在全世界的自由傳遞,是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配置,是指在國際范圍內統一運作的一種經濟運行過程,無論資本流動、勞動力流動、信息傳遞、原料能源的提供、管理和組織的實施等都實現國際化運作,等等。有人認為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市場經濟在全世界的推廣和擴張,是現代文明從西方社會向全球的擴展和漫延;有人認為全球化是全球范圍內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方面面逐步一體化的過程。人們對全球化的討論多則重其經濟或文化方面,對其背後所隱含的政治範式著墨不多。經濟全球化是推動社會、政治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並且正在推動著現代化社會和世界秩序的重組。

自冷戰結束之後,由於政治、經濟、技術和其他一些因素的作用,全球化進程開始加速。全球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政治轉型的過程。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進行著調整。最新一波的政治全球化是自1989年沖破柏林牆、冷戰的結束和鐵幕的消失開始的。為什麼全球化直到冷戰結束之後才開始?因為冷戰結束之後,再也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用武力實現世界大一統了。

當今的全球化區別於以往「世界帝國」圖謀的根本之處在於它的和平性格。中國是被迫納入大東亞共榮圈的,但是加入當前的全球化進程卻是完全自願的。在全球化時代來臨之前,人類擴展政治秩序的主導方式是大一統。尤其是在中國,自秦朝征服中原以來,建立和擴展政治秩序的方式至今根本沒有發生變化。在西方,武力政府及隨之而來的中央集權式的統治也一直是建立、維持和擴展政治秩序的主要方法。在西方,威斯特伐尼亞條約為中央集權的、絕對主權的民族國家的出現提供了合法性。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都是起源於一些國家試圖用暴力的方法通過武力征服他國來建立一統到底的世界帝國。日本用武力試圖拼湊「東亞共榮圈」,是用暴力和一統的辦法來實現區域一體化的一個典型事例。「用武力的批判」來建立世界大一統更是其中的極端。為什麼拿破崙、希特勒、斯大林的擴張不被稱為「全球化」?它們都是靠暴力來實現一體化。全球化的「包容度」在某些方面是非常有限的。它對封閉的、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可能是非常不寬容的。

全球化反映了整個世界的運行方式正在發生根本的改變。伴隨著全球范圍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不僅在實行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國家之間,十九世紀意義上的國家邊界已經消失;而且,伴隨著商業活動和社會交往的國際化,以互聯網路為代表的現代通訊技術正在沖破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國家之間的森嚴壁壘。

全球化的一大特徵就是其涉及面之廣是人類歷史上未曾有過的。因為世界的發展方向就是從分散走向一體化,雖然其中不乏一體化後又分裂的事例,但總體上人類無疑是在走向一體化的。這個過程既是一個客觀的過程,因為它幾乎不受任何一方或個人的左右,也是一個主觀的過程,因為它反映了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的轉變。全球化,尤其與中國的相關性而言,其所蘊涵的真正意義在於其所推動的由中央集權大一統向聯邦主義的轉變。全球化蘊涵著一種完全不同於大一統的政治秩序的構建、統合和維持的方式。而這方面的發展需要在對全球化的研究中特別加以關注。

分權也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全球化遍及各個領域,而治理單位又趨向小型化,整合和分權在同時發展。以歐盟為例,它的一體化程度很高,但成員國內部的分權傾向同樣強烈。高度中央集權的法國近20年來一直在搞分權,英國前兩年向地方議會轉讓了重要的立法權力,比利時已經很小,可人們還想分。這種分權對於理解全球化和分權傾向的關系具有一定啟發意義。「中央」這個概念在全球化時代的全球事務中絕對不可能像其在中國事務中那樣,成為一個如此至關重要的概念。

全球化及與此相聯的全球性制度變遷是客觀發展趨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全球化即是過程,也是結果。從過程看,全球化不僅是主體間的利益、意義交往過程,也是主體不同行為規則的沖突、相容與共同性新規則的建構過程。全球化不僅指人類經濟聯系的世界化及各發展主體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價值觀念、社會結構等在世界交往中的被認可、合法化;同時,也指作為普遍交往基礎的共同交往規則--制度文明--的產生、發展、形成、轉換。在過程與結果的統一中,制度文明對全球化具有特殊意義。

全球化也是一股巨大的拆解中央集權的力量,雖然也為在特定方面的中央集權提供借口,如加強對某個行業的管制。在全球化過程中,國家的權力被國際組織(世貿組織,國際刑事法庭等,奧運會,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民間部門(private sector)所分享。全球化意味著「去國家化」(denationalization),傳統國族國家的地位愈發不重要。全球化極大地模糊了國內與國際之間的界線,重寫了國家主權的概念。非政府組織的出現與繁榮改變在第三世界國家,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之間的邊界。各國國家可以選擇加入,或是退出。公民的流動性的增加(移民、留學、工作、旅遊,為遷徙注入了國際因素),意味著政府束縛能力的降低。

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政治特徵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合。二戰以後,尤其是冷戰以後,國家主義開始向聯邦主義轉變。其特徵是各種地區與國際性組織紛紛涌現,其中著名的有聯合國、歐洲共同體等。蘇聯在解體之後開始向邦聯轉變。前蘇聯的成員國變成了一個名為"獨立國家聯合體"的邦聯。歐洲共同體變成了歐洲聯盟,其一體化的速度也相應加快。這兩次轉變都是以某個強大的極權國家的垮台為轉折點的。許多原來是獨立的國家,為了共同安全、經濟一體化和(或)人權保護,結成某種類似於聯邦制的國家組織形式。聯邦與邦聯,不僅是一種政體形式,而且是一種新型的國際組織形式。聯邦與邦聯越來越普遍的這一趨勢,不是過去意義上的國家的擴大,而是國家形態的轉變。以聯邦和邦聯為形式的聯邦主義正在超越國家疆界的限制,走向世界舞台,成為締造國際組織的一種新思維。

閱讀全文

與美國如何分析中國的大一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擊落的客機上都是什麼人 瀏覽:619
巴沙爾和伊朗哪個厲害 瀏覽:910
日本人最不敢去的中國城市有哪些 瀏覽:191
中國怎麼當獵人 瀏覽:820
義大利法國哪些東西值得買的 瀏覽:137
茶產自中國的什麼地方英語怎麼說 瀏覽:616
伊朗語山羊怎麼讀 瀏覽:718
義大利時尚品牌是什麼品牌 瀏覽:12
萬國手錶在伊朗賣什麼價 瀏覽:547
中國為什麼選擇關閉美駐成都總領事館 瀏覽:531
印度的亞洲叫什麼 瀏覽:195
英國掛車怎麼開 瀏覽:433
中國總資產是多少 瀏覽:412
印尼巴士怎麼下載最新版 瀏覽:38
義大利學校什麼時候開學 瀏覽:145
義大利快遞格式是什麼 瀏覽:666
印尼慘案中回歸的華裔有多少 瀏覽:777
中國餐桌禮儀中哪個位置是主座 瀏覽:367
西方為什麼一直看好印度 瀏覽:430
伊朗進口中國的原料葯是什麼 瀏覽: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