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詩人哪些是內向的

中國詩人哪些是內向的

發布時間:2022-04-30 02:11:15

⑴ 中國和外國的詩人都有哪些性格他們的家境是怎樣的

呵呵,我不是什麼專家,我不敢枉加評論,我建議你看一下,錢仲書的<<談中國詩>>.可能有點用.

⑵ 中國詩人有哪些

1、胡適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筆名胡適,字適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

「五四運動」後,同李大釗、陳獨秀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分道揚鑣,由「問題與主義之爭」開其端,倡導改良,從此改變了他「20年不談政治;20年不幹政治」的態度。

他於1920年代辦《努力周報》,1930年代辦《獨立評論》,1940年代辦「獨立時論社」。1938~1942年出任國民政府駐美大使。193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去美國。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長。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適一生的學術活動主要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紅學幾個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上)和《胡適文存》(四集)等。

他在學術上影響最大的是提倡「大膽的假設、小心地求證」的治學方法。

2、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興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

曾經用過的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

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

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1923年成立新月社。

3、洛夫

洛夫(1928年5月11日—2018年3月19日),原名莫運端、莫洛夫,衡陽人,國際著名詩人、世界華語詩壇泰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者、中國最著名的現代詩人,被詩歌界譽為「詩魔」。

現聘任北京師范大學、南華大學、華僑大學、衡陽廻雁詩社名譽社長。1938年舉家從鄉下遷居衡陽市石鼓區大西門痘姆街,就讀國民中心小學。

1943年進入成章中學初中部,以野叟筆名在《力報》副刊發表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1946年轉入岳雲中學,開始新詩創作,以處女詩作《秋風》展露才情。

1947年轉入含章中學,與同學組成芙蘭芝劇社和芙蘭芝藝術研究社,自編自演進步節目。1949年7月去台灣,後畢業於淡江大學英文系,1996年從台灣遷居加拿大溫哥華。

2018年3月19日3點21分,洛夫在台北榮民總醫院逝世,享年91歲。

4、汪國真

汪國真(1956-2015),男,1956年6月22日生於北京,當代詩人、書畫家。1982年畢業於暨南大學中文系。1984年發表第一首比較有影響的詩《我微笑著走向生活》。

1985年起將業余時間集中於詩歌創作,期間一首打油詩《學校一天》刊登在《中國青年報》上。1990年開始,汪國真擔任《遼寧青年》、《中國青年》、《女友》的專欄撰稿人。

2015年4月26日凌晨兩點十分,汪國真去世,享年59歲。4月30日,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

5、席慕蓉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蒙古族,全名穆倫·席連勃,當代畫家、詩人、散文家。原籍內蒙古察哈爾部。

1963年,席慕蓉台灣師范大學美術系畢業,1966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完成進修,獲得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等多項獎項。

著有詩集、散文集、畫冊及選本等五十餘種,《七里香》、《無怨的青春》、《一棵開花的樹》等詩篇膾炙人口,成為經典。

席慕容的作品多寫愛情、人生、鄉愁,寫得極美,淡雅剔透,抒情靈動,飽含著對生命的摯愛真情,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歷程。

2017年12月,席慕蓉作詞、呂學東作曲、姜麗娜演唱《故鄉的歌》獲第十屆中國金唱片獎民族類最佳原創單曲獎。

⑶ 請問中國古代有哪些稱得上「孤獨」的文人墨客

李白算是一個吧,蘇軾雖不是孑然一身,但也命運多舛,陶淵明夠隱士了吧,陸游等等等等,詩人都是寂寞的,還有我最喜歡的納蘭性德

⑷ 我國的「苦吟詩人」是誰

唐代是很多的 有名一點的賈島和孟郊 前面那個就是「推敲」的典故 後面那個就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苦吟詩人賈島 賈島,字閬仙,一作浪仙,唐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年)生,河北范陽人(今北京附近)。范陽曾是安祿山的老巢,安史之亂平定後,這里又長期為藩鎮所據,處於半隔絕狀態。賈島出生於平民家庭,門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傳說他30歲前曾數次應舉,都不得志。失意之餘,又迫於生計,只好棲身佛門為僧,取法名無本。貧困的家庭景況,枯寂的禪房生活,養成他孤僻冷漠而內向的性格,耽幽愛奇,淡於榮利,喜怒鮮形於色,世事頗少縈懷。但他仍酷愛吟詩,常常為構思佳句而忘乎所以,「雖行坐寢食,苦吟不輟。」賈島也因此被視為唐代古吟詩人的典型。 傳說:有一次,賈島騎驢橫過長安大街,時適秋風正勁,落葉遍地,賈島詩興大作,即景吟「落葉滿長安」。賈島更思屬聯,杳不可得。忽然,他想到「秋風吹渭水」,喜不自勝。正在他得意忘形之時,京兆尹劉棲楚「駕到」,賈島閃避不及,唐突了京兆尹的儀仗隊,結果被抓去關了一晚。 又有一次,賈島騎蹇驢訪李款幽居,於驢背上得詩句「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但又覺得「僧敲月下門」似乎比「僧推月下門」更能襯托環境的幽靜。賈島一時拿不定主意,便在驢背上邊吟詩邊舉手作推敲之狀,反復品味,結果又無意中唐突了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於是乎賈島便被眾衛士擁至韓愈跟前,賈島具實稟報事情原委後,韓愈不但不怪罪,反而建議他改「僧推月下門」為「僧敲月下門」。於是二人又並轡而行,共論詩道,結為布衣之交,後來韓愈又勸他還俗應舉,並贈詩「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風雲頓覺閑,天恐文章渾斷絕,再生賈島在人間」。賈島為此名聲大著。又傳說賈島進士及弟後寓居僧法乾的精舍,與姚合、王建、張籍、雍陶等,為琴樽之好。有一天,唐宣宗微服初訪,行至寺前,聞鍾樓上有吟聲,便上樓於賈島案上拿起詩篇便讀,賈島不識宣宗,又一把搶過來,責怪道:郎君慣於鮮肉美酒,何能吟詩。宣宗不露聲色,默然下樓而去。事後賈島得知是唐宣宗,便到朝廷請罪。沒幾天,賈島便被貶為遂州長江縣(今四川蓬溪縣西)主簿。 以上傳說很有傳奇色彩,雖不盡可信,但仍反映了賈島的特殊性格。據後人考證,韓愈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是在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年),第二年便因病去世。而賈島與韓愈的結交,卻在此前10多年。早在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韓愈任河南縣令時,賈島便與韓愈拉上關系。韓愈對這個僻處幽燕的詩僧非常賞識,在其《送無本師歸范陽》詩中,就把賈島引為朋友,說賈島雖「家居幽都遠」,韓愈他還是「未識氣先感」。可能就在這一年,韓愈出於愛惜人才、培養後進,勸賈島還俗應舉。賈島對科舉本來並未死心,便聽從韓愈勸告,回范陽辦理還俗手續。第二年,韓愈奉調入京為職方員外郎。不久,賈島也到了長安,並結識了孟郊、張籍等人。從此,賈島與韓、孟等詩人時常來往,彼此唱和。 賈島是否唐突劉棲楚?是否中進士?哪一年中進士?也不可考,但他仕途坎坷卻是真的。賈島多次赴考,都名落孫山,有一次竟因「吟病蟬之句,以刺公卿」,不僅被黜落,而且還被扣上「舉場十惡」的帽子。更使他悲傷的是,他的好友孟郊於元和九年(814年)突發急病而死。至長慶四年(824年),韓愈又病逝。而此時之賈島卻依然是一介白衣。直到賈島垂老之年,賈島才出任長江縣主簿。開成五年(840年),賈島三年考滿,遷任普州(今四安岳安縣)司倉參軍。會昌三年(843年),賈島就染疾卒於任上。 賈島在長江主簿任上有何建樹,史書不載。唐人蘇絳在他的《賈司倉墓誌銘》稱贊賈島「三年在任,卷不釋手」。看來,賈島仕宦後,讀書吟詩的癖好依然不改。 賈島寫詩,以刻苦認真著稱。這在他自己的詩句中也有所反映。如他在《送無可上人》詩「獨行底影,數息樹邊身」句下就自註:「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卧故山秋。」「二句三年得」自然是誇張說法,但他吟詩常常煞費苦心卻真有其事。 也正是由於他的刻苦努力,才得以彌補其天分之不足,使他終於在眾星璀璨的唐代詩壇贏得一席之地,並且留下許多佳作。如他的《憶江上吳處士》:「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圓。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此夜聚會夕,當時雷雨寒。蘭橈殊未返,消息海雲端。」全詩骨氣開張,詩情宛轉。特別是「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一聯,對仗自然,妙語天成,灝氣流注,意境蒼涼,形象飽滿地傳達出詩人憶念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愧是傳誦千古的名句。 又如他的《寄韓潮州愈》「此心曾與木蘭舟,直至天南潮水頭。隔嶺篇章來華岳,出關書信過瀧流。峰懸驛路殘雲斷,海浸城根老樹秋。一夕瘴煙風卷盡,月明初上浪西樓」。寫盡賈島對韓愈的懸念和同情,並烘托出韓愈的光明磊落,境界宏闊,音節高朗,情韻悠長,足見賈島於平淡處見雋永的筆力。 再如他的《下第》詩:「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鄉!杏園啼百舌,誰醉在花傍?淚落故山遠,病來春草長。知音逢豈,孤棹負三湘。」沉重地抒寫了自己落第後的痛苦心情。賈島一生很不得志,孤貧潦倒,宦途極艱,所以,他的詩作也以描寫孤峭幽靜的境界為主。但有時也有慷慨激越之作,如他的《病鶻吟》:「俊鳥還投高處棲,騰身戛戛下雲梯。有時透露凌空去,無事隨風入草迷。迅疾月邊捎玉兔,遲回日里拂金雞。不緣毛羽遭零落,焉肯雄心向爾低!」依然是雄心不改,壯志難磨,仍幻想著有凌空搏擊的機會。他的思想中的這種激烈奮發的因素,還常常藉助於舊將、老將的形象宣洩出來。如他的《代舊將》:「舊事說如夢,誰當信老夫。戰場幾處在,部曲一人無。落日收病馬,晴天曬陣圖。猶希聖朝用,自鑷白髭須」。他的《代邊將》:「持戈簇邊日,戰罷浮雲收。露草泣寒霽,夜泉鳴隴頭。三尺握中鐵,氣沖星鬥牛。報國不拘貴,憤將平虜仇。」他的《劍客》:「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他的《逢舊識》:「幾歲阻干戈,今朝勸酒歌。羨君無白發,走馬過黃河。舊宅兵燒盡,新宮日奏多。妖星還有角,數尺鐵重磨」。這幾首詩無不是豪氣滿紙,風骨凜凜。只可惜賈島有此壯志而無此機遇,致使他始終未能施展自己的才幹,最後留下的只是他的詩作《長江集》。 賈島的詩作與他的苦吟精神,在唐末五代還是很有影響的。如晚唐的李洞,就「酷慕賈長江,遂銅寫島像,戴之巾中。常持數珠念賈島佛,一日千遍。人有喜島者,洞必手錄島詩贈之,叮嚀再四曰:此無異佛經,歸焚香拜之」。又如南唐孫晟,也畫了賈島的像掛在壁上,朝夕禮拜。賈島生前雖然信佛,恐怕也不曾想到他身後竟有人因他的詩作而奉他為佛。倘若他在天有靈,也一定會為他死後「成佛」而心滿意足吧!

⑸ 中國古代有哪些消極詩人

建安七子

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最早提出「七子」之說的是曹丕。他在《典論·論文》中說:「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他們在漢末的社會大戰亂中,盡管社會地位和生活經歷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脫顛沛困頓的命運。後期他們都先後依附於曹操,孔融任過少府、王粲任過侍中這樣的高級官職,其餘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過,孔融後來與曹操發生沖突,被殺。由於七人歸附曹操時間先後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後期不存在一個統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幹、阮瑀在建安初,陳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劉楨、應瑒在建安十三年後。與他們的生活道路相對應,「七子」的創作大體上也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會動亂的現實,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詩》、《登樓賦》,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阮瑀《駕出北郭門行》、劉楨《贈從弟》等,都具有現實意義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調過於低沉感傷,如阮瑀《七哀詩》、劉楨《失題》「天地無期竟」等。後期作品則大多反映他們對曹氏政權的擁護和自己建立功業的抱負,內容多為游宴、贈答等;但有些對曹氏父子的頌揚,帶有清客陪臣口吻,顯露出庸俗的態度。然而,無論前、後期,「七子」的創作都是積極、健康的內容占著主導地位。

⑹ 中國古代詩人有哪些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之首。代表作有《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等,屬樂府歌辭。開創「建安風骨」新風。魯迅稱他是「一個改造文章的祖師」。
10.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謚靖節,東晉著名詩人,我國第一位傑出的田園詩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飲酒》等。
11.王勃:字子安,「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之一。主要作品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閣序》最有名。是「初唐四傑」中成就最高的詩人。
12.孟浩然:唐代第一個大量寫山水詩的人,與王維齊名,世稱「王孟」。主要作品為《過故人庄》《春曉》《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等。
13.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故稱王右丞,唐朝詩人兼畫家。與孟浩然同為盛唐田園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為《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竹里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蘇軾稱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14.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主要詩作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渡荊門送別》《峨眉山月歌》《行路難》《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等,結為《李太白集》。其詩屬浪漫豪放派,是古典浪漫主義藝術的高峰。韓愈稱贊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15.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與李白齊名,人稱「詩聖」,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主要作品有《望岳》《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樓》《江南逢李龜年》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結為《杜工部集》。其詩為現實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被稱為「詩史」。
16.岑參:唐朝邊塞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逢入京使》《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
17.韓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謚號文,世稱韓吏部、韓文公,郡望昌黎,又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主要作品為《馬說》《師說》《進學解》《祭十二郎文》《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等,結為《昌黎先生集》。
18.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與柳宗元合稱「劉柳」,與白居易合稱「劉白」。主要作品有《陋室銘》《烏衣巷》《秋詞》《竹枝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
19.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與元稹合稱「元白」。主要作品有《錢塘湖春行》《觀刈麥》《賣炭翁》《長恨歌》《琵琶行》等,自編為《白氏長慶集》。他是現實主義詩歌傳統的繼承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通俗詩派的代表,相傳其詩老嫗可懂。
20.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人稱柳河東,曾任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並稱「韓柳」,「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捕蛇者說》《三戒》(包括《黔之驢》)、「永州八記」(包括《小石潭記》)等散文,《漁翁》《江雪》等詩。他是中國第一個把寓言正式寫成獨立的文學作品的作家。
21.杜牧:字牧之,別稱小杜,與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主要作品有《江南春絕句》《清明》《泊秦淮》《秋夕》《赤壁》《阿房宮賦》等。尤擅七律七絕。
22.李商隱:字義山,晚唐著名詩人。主要作品有《夜雨寄北》《樂游原》《錦瑟》《無題》等。《無題》組詩開創了朦朧詩的先河,其中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名句。
23.李煜:五代時南唐國主,世稱李後主。主要作品有《虞美人》《相見歡》等。
24.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主要作品有《岳陽樓記》《漁家傲·秋思》等。兼工詩詞散文,屬豪放派。
25.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北宋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醉翁亭記》《秋聲賦》《六一詞》等,結為《歐陽文忠集》《六一詩話》(我國第一部詩話)。
26.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元日》《泊船瓜州》《登飛來峰》《傷仲永》《游褒禪山記》等。
27.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和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題西林壁》《水調歌頭》《江城子·密州出獵》《浣溪沙》《赤壁賦》《石鍾山記》等。其詩文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其書法自創「蘇體」。
28.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詞人。主要作品有《如夢令》《武陵春》《聲聲慢》等,結為《漱玉詞》。她是宋代婉約詞派中成就最高者。
29.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著名愛國詩人、詞人。主要作品有《書憤》《示兒》《游山西村》《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卜運算元·詠梅》等,結為《劍南詩稿》。他是中國古代最高產的詩人(有詩萬余首)。
30.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與蘇軾並稱「蘇辛」。主要作品為《稼軒長短句》,名篇有《西江月》《破陣子》《清平樂·村居》等。其詞繼承並發展了蘇軾的豪放詞風。 答案補充 徐志摩 再別康橋 偶然 我等候你
聞一多 〖幻中之邂逅〗 〖孤雁〗 〖死水〗
戴望舒 〖雨巷〗 〖煩憂〗 〖我用殘損的手掌〗
艾青 〖時代〗 〖大堰河——我的保姆〗 〖給太陽〗
卞之琳 〖斷章〗 〖妝台(古意新擬)〗 〖古鎮的夢〗
何其芳 〖預言〗 〖圓月夜〗 〖聲音〗
穆旦 〖合唱二章 又題∶Chorus二章〗 〖森林之魅〗 〖葬歌〗
餘光中 〖芝加哥〗 〖白玉苦瓜〗 〖秦俑〗
鄭愁予 〖錯誤〗 〖崖上〗 〖最後的春闈〗
舒婷 〖致橡樹〗 〖神女峰〗 〖會唱歌的鳶尾花〗
顧城 〖弧線〗 〖生命幻想曲〗 〖回家〗
海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春天, 十個海子〗 〖彌賽亞(節選)〗

⑺ 中國古代詩人有哪些

1.
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
2.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
3.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
4.
蘇軾 該圖片由注冊用戶"一笑易歡"提供,版權聲明反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

⑻ 中國詩人有哪些性南

南巨川,唐文學家。魯郡(今山東兗州)人。盛王府錄事參軍南琰之子。開元二十七年(739)登進士第。至德二載(757)任給事中,奉使吐蕃。後坐事貶崖州,經岳州,賈至有詩贈之。著有《續神異記》,載冥祥靈驗故事,今不存。
南卓,唐學者。字昭嗣。初游學於吳、楚,羈旅十餘年。大和二年(828)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任拾遺時,因諍諫貶為松滋縣令。會昌元年,任洛陽令,後為婺、蔡二州刺史。大中中,官黔南觀察使,卒。卓善詩文,亦通音樂。其任洛陽令時,數陪白居易、劉禹錫宴遊論文,因談及羯鼓事,白、劉二人遂勸其撰《羯鼓錄》。此書分前後二錄。前錄首敘羯鼓形狀,次敘玄宗以後諸故實。後錄載宋璟知音事,亦附以羯鼓諸宮曲名,為研究唐代音樂之重要資料。另著有《唐朝綱領圖》、《南卓文》等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1918年出生於中國浙江樂清柳市區長岐鄉南宅(今屬黃華鎮殿後村),20世紀80年代末籌資興建金溫鐵路,並於1998年建成通車。現居江蘇。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
南往耶,詩人,記者,批評家。上世紀八十年代生於貴州省雷山縣的獨南苗寨。他策劃並主持的文化工程「南往耶對話中國100位作家詩人學者」系列訪談,及主編的《雷公山詩刊》,在文化界產生巨大反響,人稱「鐵腕記者」、「詩壇少帥」。

⑼ 中國古代詩人的生平簡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 字太白 ,號青蓮居士 ,又號「謫仙人」(賀知章評李白,李白亦自詡),彰明人 。漢族,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被後人尊稱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 。祖籍隴西成紀(現甘肅省靜寧縣西南) ,生於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 。 另一說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的托克馬克市附近) ,李白即誕生於此 。4歲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為代表)。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 ,但他的一生 ,絕大部分卻在漫遊中度過 ,游歷遍跡了大半個中國 。二十歲時隻身出川 ,開始了廣泛漫遊 ,南到洞庭湘江 ,東至吳、越 ,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他到處游歷 ,希望結交朋友 ,拜謁社會名流 ,從而得到引薦 ,一舉登上高位 ,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 。可是 ,十年漫遊 ,卻一事無成 。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陝西西安),東到齊、魯各地 ,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 ,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 ,詩名滿天下。李白不願應試做官 ,但詩名遠播 ,詩歌在其年輕時已經唱響天下 ,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 ,可歷史上沒有韓荊州對於李白的回復 ,直到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 ,被召至長安 ,供奉翰林 ,文章風采 ,名震天下 ,杜甫《飲中八仙》里就有「李白一斗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的奇句 。在當時封建王朝復雜歷史的背景下 ,李白又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 ,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 ,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 ,仍然繼續他那飄盪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 ,他感憤時艱 ,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 ,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 ,兵敗之後 ,李白受牽累 ,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東南一帶 ,依當塗縣令李陽冰(李白族叔),不久即病卒 ,一說喝醉了酒 ,在水中撈月亮而溺水身亡 。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屈原而後,他是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中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獨特風貌的,是屈原以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代表我國古典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
李白少時,好任俠,且喜縱橫。昌隆所在的綿州地區,自漢末以來,便是道教活躍的地方。因此,李白從少年時起,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後來,他與一位號為東岩子的隱者隱居於岷山,潛心學習,多年不進城市。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做了動物飼養員。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由於飼養慣了,定時飛來求食,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一聲呼喚,便從四處飛落階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裡啄食穀粒,一點都不害怕。這件事被遠近傳作奇聞,最後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認定他們有道術,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絕了。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趙蕤[ruí]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於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長短經》十卷。那時李白才十六歲。趙蕤這部博考六經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治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他以後一心要建功立業,喜談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李白一生,先後有過四個妻子,第一個是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第二個,劉氏;第三個,東魯女子,姓名不詳;第四個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他有兩子一女,其中一子一女是許氏所生,子名:伯禽,小名「明月奴」 ,維吾爾族中叫「阿衣努兒」的女孩子很多,「阿衣」是月亮,「努爾」是光,明月奴,月是意譯,奴是音譯;女名:平陽 ;另一子為東魯女子所生,名:頗黎。李白之所以為子女取名如此,是與他家曾居碎葉有關。西亞、中亞當時盛行拜火教和明教,祀天地日月水火。
第一個老婆,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陸經過兩個朋友胡紫陽和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其實也談不上娶,就是當了個倒插門女婿。由於在婚後長達十年的時間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裡,寄人籬下的滋味本來就使他非常的郁悶了,哪兒還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還是抱著很負責的心態去對待的,並且從婚後得育一男一女兩子這個情況來看,雙方的婚姻生活還是十分和諧的,許氏於公元738年去世。
第二個老婆,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結婚12年、距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後,李白娶了一個姓劉的女人。不久,因為劉氏有些看不起李白,李白憤而離開。
李白和第二個妻子劉氏不和,這在詩《南陵別兒童入京》中也有反映,詩中「會稽愚婦輕買臣」就是用東漢名臣朱買臣被妻子輕視的典故指他第二個妻子劉氏,說明劉氏有些勢力。
第三個老婆,公元745年,李白在山東任城,與一當地婦人結婚。這時候的李白剛從首都長安出來,背著一大布袋金銀財寶和杜甫、高適一路取道河南商丘,並在此逗留很久。與他二人分手之後,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籙,路過任城,他結識了這位婦人,兩人情投意合。李白的這個老婆為他生了一個兒子,並且李白在山東兗州置下了大批田產,在此後他雲游在外的生活中,這些田產就交給了妻子。可見,李白對該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這個妻子在他們結婚五年後,不幸亡故。
第四個老婆,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開封結識武則天時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要說起兩人的結識還頗有點浪漫的味道,說是李白酒醉梁園,詩興大起,便揮筆在牆上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園吟》,寫完了可能還找個牆角撒過尿,然後提起長衫歪歪倒倒的走了。走後不久,宗氏就和僕人來到了這,看見這首詩,久久不能釋懷。正好梁園的人看見了,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並花千金買下了這面牆壁。於是也就留下了這段「千金買壁」的佳話。在很多史料的記載中,都描述這個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閨秀,並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實的道教信仰者,可以說和李白是志同道合。在李白因李璘案下獄,發配夜郎時,宗氏還多次施救,從此兩人沒再見面。李白很喜歡最後一個妻子宗氏,曾做詩《自代內贈》表達對妻子的思念。
二、仗劍遠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推送著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馬承禎 :李白沒有想到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的司馬承禎。天台道士的司馬承禎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殿,請教經法,還為他造了陽台觀,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她學道。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器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承禎一見已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於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後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承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遊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餘,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當泛舟洞庭時,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毆打致死)。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陶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於他哭得過於傷痛,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於洞庭湖邊,自己繼續東游,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後再來搬運朋友的屍骨。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偉,虎踞龍盤,六朝宮闕歷歷在目。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他認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頹之氣,沒有什麼好觀賞的了,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現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李白告別金陵後,從江上前往揚州。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到了盛夏,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卧病他鄉,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鄉,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後,又到了姑蘇。這里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懷古有感,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這首詩後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贊賞,稱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來,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卻多別出新意。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速寫。李白由越西歸,回到了荊門。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雖然思鄉心切,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他自覺難於回轉家園。最後,他決定再度漫遊。首先,他來到洞庭湖,把吳指南的屍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又從他那裡了解到孟浩然的為人,於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陸,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然而,隱居於此並非長久之計,他仍然想尋找機會,以求仕進。在隱居壽山時,李白以干謁游說的方式結交官吏,提高自己的聲譽。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後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便將其招為女婿。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並沒有令李白外出漫遊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地,又幾次出遊,結識了一些官吏和貴公子,並於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三、一進長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獵。唐玄宗即位後,己有過多次狩獵,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耀武揚威,以此震懾鄰國。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遊,因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聖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誇耀本朝遠勝漢朝,並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李白西來的目的是獻賦,另外,也趁此游覽一下長安,領略這座「萬國朝拜」的帝京風光。他居住在終南山腳下,」常登臨終南山遠眺。當他登上終南山的北峰時,眼前呈現出泱泱大國的風貌。他深感生存在這樣的國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頗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這興旺發達的帝國內部己產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軒昂情緒又受到打擊。李白進長安後結識了衛尉張卿,並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後兩句說「何時人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還在送衛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希望引薦,願為朝廷效勞。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極宮,不料竟在那裡遇見了賀知章。他早就拜讀過賀老的詩,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見,並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出去換酒與李白共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嘯灑出塵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
一年快過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長安,沒有機會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喪。好友誠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陽的別業幽居,但李白無意前往。這次去長安,抱著建功立業的理想,卻毫無著落,這使李白感到失望並有點憤懣。往王公大人門前干謁求告,也極不得意,只有發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了長安。
四、賜金放還
42歲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薦(一說由道士吳筠引薦)到了長安,唐玄宗對李白的才華很賞識,禮遇隆重。李陽冰《草堂集序》謂:「降輦步迎,如見綺皓(秦漢間「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但唐玄宗只讓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學侍從。三年後被唐玄宗「賜金放還」 。
三年長安生活,使李白對朝中種種腐敗、黑暗有了更多的認識。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嶺。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草擬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以盛況向後人誇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在長安時,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他發現國家在繁榮的景象中,正蘊藏著深重的危機,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他們如烏雲一般籠罩著長安,籠罩著中國,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
與此同時,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坦所誹謗,兩人之間產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敗、同僚的詆毀, 使李白不勝感慨。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誰料就在此時,倒被賜金放還,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這次被賜金放還似乎是李白說了不合時宜的話。
五、再次遠游
1.漫遊梁宋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並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業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這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後產生了積極影響。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清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簏,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篆的蓋寮,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兩人分手,李白准備重訪江東。
2.東去吳越
李白離開東魯,便從任城乘船,沿運河到了揚州。由於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也就沒有多滯留。到了會稽,李白首先去憑吊過世的賀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會稽,於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暢游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泛舟靜湖,往來剡溪等處,徜徉山水之中,即興描寫了這一帶的秀麗山川和美麗婦女。在金陵,李白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遊玩時,都盡情暢游,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拍手為他們助興。兩人由於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
3.探幽燕,走江南
李白在吳越漫遊了幾年,漂泊不定。這時國家混亂,情況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心情引導下,他決計去幽燕(今北京一帶),以探虛實。到了幽燕之後,李白親眼看到安祿山秣馬厲兵,形勢己很危急,自己卻無能為力。安史之亂前兩三年,李白漫遊於宣城、當塗、南陵、秋浦一帶,仍然衣食依人,經常賦詩投贈地方官,以求幫助。在此次漫遊期間,李白因夫人許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變,國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學道,一面企圖為國建功,對於國家安危,頗多關切,雖然仍事漫遊,已與過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策發,李白避居廬山。那時,他的胸中始終存在著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時出師東巡,李白應邀入幕。李白入幕後,力勸永王勤王滅賊,而對於政治上的無遠見,他也作過自我檢討。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文、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參加,以此免禍,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潯陽獄。這時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上詩求救,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將吳兵三千軍駐扎在潯陽的宋若思,把李白從監牢中解救出來,並讓他參加了幕府。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為宋寫過一些文表,並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並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麼原因,後來不但未見任用,反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因為當時永王幕下的武將均巴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發生變故,可能與崔渙、張鎬這批人的失勢有關。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為所判的罪是長流,即將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時已屆暮年,「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覺憂傷。由於李白在海內素負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請,大家都很尊重他,並沒有把他看做一個遭流放的罪人。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這樣,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於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於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上元二年,已六十齣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 關於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說李白在當塗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系。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後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⑽ 為什麼文學大佬一般都是很內向的人,有特例嗎

文學大佬中不只有性格內向的人,還有性格比較開朗的,但是因為近現代一些知名的作家大都是性格比較內斂的,會給人一種錯覺,彷彿只要是文學大佬都是不愛說話,性格偏內向。而實情並不是如此。其實無論是近現代還是古代,都有不少性格開朗的文學大佬,像唐朝的李白,近現代的錢鍾書夫婦,還有冰心、鄭淵潔等人。

其實,之所以能夠成為文學大佬,不一定全是以深沉的字句而聞名於世的,還有一些作者因為語言詼諧、極具童趣等被人所熟知,這些人如果性格內向的話,可能就寫不出令人捧腹大笑的話來,所以說,文學大佬不一定都是內向的,而是要因人和作品而議。

閱讀全文

與中國詩人哪些是內向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擊落的客機上都是什麼人 瀏覽:619
巴沙爾和伊朗哪個厲害 瀏覽:909
日本人最不敢去的中國城市有哪些 瀏覽:191
中國怎麼當獵人 瀏覽:820
義大利法國哪些東西值得買的 瀏覽:137
茶產自中國的什麼地方英語怎麼說 瀏覽:616
伊朗語山羊怎麼讀 瀏覽:718
義大利時尚品牌是什麼品牌 瀏覽:12
萬國手錶在伊朗賣什麼價 瀏覽:547
中國為什麼選擇關閉美駐成都總領事館 瀏覽:531
印度的亞洲叫什麼 瀏覽:195
英國掛車怎麼開 瀏覽:433
中國總資產是多少 瀏覽:412
印尼巴士怎麼下載最新版 瀏覽:38
義大利學校什麼時候開學 瀏覽:145
義大利快遞格式是什麼 瀏覽:666
印尼慘案中回歸的華裔有多少 瀏覽:777
中國餐桌禮儀中哪個位置是主座 瀏覽:367
西方為什麼一直看好印度 瀏覽:430
伊朗進口中國的原料葯是什麼 瀏覽: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