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要將七大軍區改為五大戰區
這是從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總原則出發,根據我國安全環境和軍隊擔負的使命任務確定的,有利於健全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構建聯合作戰體系,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維護地區穩定和世界和平。
B. 我國為什麼要把軍區改為戰區
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就戰區調整組建有關問題答記者問表示,調整劃設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是從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總原則出發,根據我國安全環境和軍隊擔負的使命任務確定的,有利於健全、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構建聯合作戰體系,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維護地區穩定和世界和平。
個人覺得是為了海陸空一體化電子聯合作戰,向美國的作戰系統學習其優點。戰時可以快速集結,便於形成集團化戰鬥力,對目標進行多梯隊、多層次、多覆蓋性的打擊。
C. 中國戰區成立的背景
1941年12月7日,日本經過精心准備,聯合艦隊突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同時日本南方軍向東南亞發動突襲。12月8日,美、英對日宣戰,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等十幾個國家相繼對日本以及德意宣戰。
12月11日,美國、得意也相互宣戰,同一天,德意日三國在柏林簽訂了《聯合作戰協定》,邪惡軸心從政治同盟正式結成軍事同盟。
擊敗日寇及德意法西斯的共同戰略目標,促進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團結。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一貫主張同英美及世界上一切反對德意日法西斯統治的國家和民族結成廣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共同反對德意日的侵略,並通過報紙、宣言、外國記者的采訪將自己的主張告訴給全世界。以蔣介石為代表的中國國民黨將結成世界反法西斯聯盟作為自己的一貫國策。
太平洋戰爭爆發,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迅速達成。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蘇四國領銜、共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規定:加盟諸國應盡其兵力與資源,以打擊共同之敵人,且不得與任何敵人單獨媾和。聯合國家的成立,表明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後正式形成,中國抗戰與世界人民共同反法西斯戰爭成為緊密的一體,中國的抗戰地位和國際地位得到世界的正式承認。
1月,由美國總統羅斯福提議、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同意,成立中國戰區,由蔣介石出任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還提議美英速派代表來華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1月22日,羅斯福任命在華供職多年的史迪威為中國戰區參謀長。
D. 中國軍隊的名字是如何演變的
中國軍隊稱謂的歷史演變,1928年5月25日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叫中國 工農紅軍,1937年8月22日抗日戰爭時期叫八路軍,新四軍,1946解放戰爭時期年叫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國工農紅軍
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簡稱「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在國共內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曾經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川陝、陝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連續粉碎了國民黨軍多次「圍剿」和「清剿」。
全國紅軍發展到最多時達到約30萬人。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的戰略指導,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五次「圍剿」,被迫於1934年10月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在長征中,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於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後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和甘肅南部地區會師。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議,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斗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八路軍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為八路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紅軍,即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改編而成「國民革命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任正、副總指揮。1937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陸海空軍戰斗序列(把各「路軍」改編為「集團軍」),並下達命令:將八路軍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總部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懷發布八路軍改為第十八集團軍的通令。但此後仍習慣稱為「八路軍」。
新四軍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持華中抗戰的人民軍隊。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談判達成協議,於10月將在湘、贛、閩、粵、浙、鄂 、豫 、皖8省的中國工農紅軍游擊隊和紅軍第二十八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張雲逸、周子昆分任正、副參謀長,袁國平、鄧子恢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同時成立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第四軍分會,項英為書記 ,陳毅為副書記。轄4個支隊,共1.03萬餘人。改編後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華中敵後,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
人民解放軍
1945年,同盟國中國戰區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批下七道抗日反攻命令,並在其中第四道命令中首次提出「人民解放軍」一詞。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中共領導下的關內各解放區部隊大批進入東北地區,10月31日和東北抗日聯軍等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
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解放區各部隊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陸續改稱人民解放軍,編成了五大野戰軍。經過數年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政府的統治,後又進駐西藏,統一了中國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解放軍擔當保衛國防,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任務,同時開展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使之發展成由陸、海、空三軍和導彈部隊組成的諸軍、兵種合成的軍隊。
E. 中國戰區的形成背景
中國對日宣戰以後,蔣介石除了在重慶頻頻活動外,還電示駐美代表宋子文:盡速轉達美國當局,說明中美英荷四國應速制聯合作戰整個計劃及成立聯合指揮與軍事同盟協定。1941年12月10日、11日,蔣介石又兩次邀請美、英等國大使及武官,商討中、英、美、荷、澳五國聯合對日作戰計劃,並請馬格魯德把中國的提議轉告羅斯福。羅斯福16日復電蔣介石,建議由蔣在重慶召集聯合軍事會議,立即發動步驟,一致行動以御共同敵人。應視為異常重要之舉,為達成此項目的起見,本人敬建議,由麾下最遲於12月17日在重慶召集聯合軍事會議,交換情報,並討論在東亞戰區最有效之陸海軍行動,以擊敗日本及其同盟國,本人並建議,參加該會者應為英、中、荷、蘇及美國之代表,同時本人可立即派定勃闌德將軍為美國代表,由馬格魯德將軍副之,預期該會必可完成具體初步計劃,並希望於12月20日、將會議結果分別告知各國政府。羅斯福在電報中還說,本人復請英國,與重慶會議同時,在新加坡召集中、荷及美國軍官開陸海軍會議(由英方)就彼等在南部戰區之見地,將作戰計劃報告本人,並請斯大林在莫斯科召集美中及英國軍官開會,由斯大林先生將戰局及其對北部區域之見地,詳告本人。據此,蔣又致電斯大林並同蘇駐華大使、荷代辦舉行會議,還召集美、英、蘇軍事代表及參謀總長何應欽等,為召開聯合軍事會議交換意見。
繼羅斯福同意中國的提議後,邱吉爾也復電贊成在重慶組織聯合軍事會議,斯大林表示一時不能對日宣戰。他說:蘇聯現雖負對德抗戰的主要任務,蘇聯的勝利即系英、美、中國對軸心集團的共同勝利。本人認為蘇聯目前不宜將力量分散於遠東。因此,蘇聯不便派代表前來參加會議。中國政府派出參謀總長何應欽為出席重慶聯合軍事會議的總代表、軍令部部長徐永昌、主任商震副之。會議原定12月17日召開,由於各方代表未齊,直到12月20日,英、美軍事代表才飛抵重慶(荷蘭代表還未到)。經協商,由中國代表徐永昌寫出五國協同作戰總方略。12月23日上午,何應欽、韋維爾、勃蘭特及英美駐華軍事代表團團員等在重慶召開非正式會議,討論了會議內容。下午4時,中、英、美、澳等國軍事會議在重慶正式召開。會議由蔣介石主持。會議決議成立委員會,由蔣介石、麥克阿瑟、韋維爾及蘇西伯利亞總司令各派代表組成之,各推代表組織此永久軍分會。會議最後作出六點決議,並同意由蔣介石電告羅斯福。中美英三國,除了在重慶召開會議協商軍事合作、互派軍事代表團協調戰略行動外,還在新加坡、華盛頓等地召開會議,共謀在亞洲太平洋上的戰略合作。 在1941年12月18-25日的新加坡會議上,中國政府派軍令部第二廳副廳長鄭介民代表出席。會議商討了中美英在東南亞地區的軍事合作計劃。在12月底的華盛頓會議上,中國全權代表宋子文得以參加。會議確定,納粹德國是主要敵人;歐洲戰場是主要戰場,決定採取先歐後亞的戰略步驟。對如何在亞洲拖住甚至削弱日本力量,會議也作了討論。為了把中國的戰爭與盟國軍事行動結合起來,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於12月29日起草了一份備忘錄,建議在中國成立一個盟國作戰行動司令部。羅斯福接受了這一建議,並徵得了邱吉爾的同意。羅斯福總統提議,將亞洲太平洋戰場劃分為四個戰區。即中國戰區、東南亞戰區、太平洋戰區和西南太平洋戰區。四個戰區中,就其戰略地位而言,最重要的是中國戰區。太平洋戰爭剛一爆發,美國《紐約時報》即發表社論指出;中國戰場之重要,在一個月以前,殊難使多數美國人士了解中國戰局與美國直接的關系,現則盡人皆知,中國之戰事,即為我等之戰事,中國對日本施用之壓力愈大,則我麥克阿瑟將軍愈有戰勝之機會。羅斯福也是清楚這一點的。12月31日,羅斯福正式電告蔣介石,建議由蔣組織成立盟國中國戰區。 1942年1月1日,在華盛頓26國聯合宣言簽字儀式上,羅斯福公開宣布了建立中國戰區的決定。1月3日下午,白宮公告,茲經英美兩國參謀總長之建議,及向羅斯福總統與邱吉爾首相之條陳,並經荷蘭政府與各有關自治領導政府之同意,……蔣介石上將已承允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之職,指揮在該區作戰之陸空軍,所轄區域包括越南、泰國及將來可為同盟國所控制之區域在內。其統帥部之設計部分,將有英美代表參加。這被認為系西方人士對於任何亞洲人物從來未有之最高尊崇及最深信任,且此舉適在二十六國發表共同宣言表示對軸心國聯合作戰及不單獨媾和以後,尤富有政治的重要性。蔣介石也得意地認為:出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之後,越南、泰國亦劃入本區內。國家之聲譽及地位,實為有史以來空前未有之提高。為加強聯絡,蔣特請羅斯福委派一位熟知中國情況的將領來華擔任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宋子文在華盛頓也奉命向羅斯福、馬歇爾頻頻提出這一要求。羅斯福、馬歇爾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派曾經四次赴華的史迪威任中國戰區參謀長。 從1月14日到23日,馬歇爾、史汀生、史迪威充分討論了遠東的形勢和盟軍的任務,以及美國政府必要的外交安排。1月29日,美陸軍部長史汀生在致宋子文函中,對史迪威的任務作了說明:一、監督美國援華物資之支配與使用;二、指揮在華美軍及蔣介石撥交之中國軍隊;三、參加在中國召開之國際會議,並擔任同盟國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之參謀長;四、控制在中國境內之滇緬公路。2月2日,馬歇爾代表美國陸軍部擬的指示,又為史迪威規定了一項新的使命:改善美國對中國政府援助的效果,以便進行戰爭,幫助提高中國防軍的戰斗效能。 史迪威被任命為中緬印戰區總司令、中國戰區最高司令參謀長、租借法案總督、同盟國戰爭會議美國代表。2月13日,史迪威與他的參謀人員從邁阿密乘飛機離開美國。美國陸軍部還用船運送400多名技術人員和教官到中國,幫助和訓練中國軍隊使用美國裝備和戰術。3月4日,史迪威飛抵重慶,正式就任中國戰區參謀長。 中國戰區的建立和盟軍指揮中心設立重慶,大大地提升了重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重慶已由此躋身世界大都會的行列。(節選自《重慶抗戰史》)
F. 中國解放軍五大戰區是怎麼劃分的轄區
五大戰區分別是: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
具體劃分如下:
G. 七大軍區為什麼改成五大戰區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原先的設置已經不符合現代戰爭的要求。
舉個直接的例子,比如之前的濟南軍區設置,山東和遼寧相對,實際封鎖了渤海,有了這兩個地方的協同,渤海就成了內海,反之北京和天津就直接暴露出來了,但之前的設置,遼寧歸沈陽軍區管,山東歸濟南軍區管,實際上就割裂了整個戰略區,而北海艦隊也尷尬了,十支隊在青島,一支隊在旅順,北海艦隊屬於沈陽軍區,但青島基地在濟南軍區,帶來後勤和管理上的多頭領導,北海艦隊未來如果要出擊日本海方向,就要兩個軍區的協同,指揮層次過多。
再比如陸上,沈陽軍區是管東三省的,內蒙歸北京軍區管,而內蒙和遼寧的結合部優勢沈陽軍區縱深最小的地方,一旦敵人從這里殺入,沈陽軍區就會被分割,同樣帶來隱患,現在的北方戰區為原先的沈陽軍區加濟南軍區(缺河南)加內蒙古(原北京軍區)
類似的還有成都軍區,以前成都軍區同時要對付越南-印度-緬甸,這幾個方向的威脅幾個方向的作戰情況都不一樣,兵種建設很麻煩,現在索性分工明確了,越南又南部戰區負責,縮減了未來建設和作戰難度。
類似的還有原北京軍區,看看之前的部署,內蒙方向沒有成建制兵力,27、38、65都集中在北京周圍,實際上變成了守備部隊,而不是機動部隊,造成很大的浪費,跨區調動不便現在索性變成中部戰區,可以更好地利用交通輸送兵力。
H. 中國為什麼要劃分五大戰區
有利於健全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構建聯合作戰體系,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維護地區穩定和世界和平。
重新調整劃設戰區,組建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是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著眼實現中國夢強軍夢作出的戰略決策,是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的標志性舉措,是構建我軍聯合作戰體系的歷史性進展,對確保我軍能打仗、打勝仗,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這輪改革,調整劃設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是從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總原則出發,根據我國安全環境和軍隊擔負的使命任務確定的,有利於健全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構建聯合作戰體系,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維護地區穩定和世界和平。
(8)中國戰區是怎麼演化來的擴展閱讀:
以原7個軍區機關相關職能、機構為基礎,充實軍種指揮和保障要素,組建5個戰區機關,均為正大軍區級,歸中央軍委建制領導。隨著戰區調整組建任務的完成,原沈陽軍區、北京軍區、蘭州軍區、濟南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成都軍區番號撤銷。
戰區作為本戰略方向的唯一最高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按照平戰一體、常態運行、專司主營、精幹高效的要求,履行聯合作戰指揮職能,擔負應對本戰略方向安全威脅、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使命。
I. 中國戰區怎麼劃分的 山東屬於那個戰區
中國戰區是根據按照平戰一體、常態運行、專司主營、精幹高效的要求來劃分的,山東屬於北部戰區。北部戰區下轄領導和指揮遼寧、山東、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5個省的所屬武裝力量,戰區機關駐沈陽,陸軍機關駐濟南。
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轄東三省加內蒙古、山東(即原沈陽軍區轄區加內蒙古、山東)及所轄的北海艦隊、空軍、火箭軍、武警,戰區機關駐沈陽,陸軍機關駐濟南。
(9)中國戰區是怎麼演化來的擴展閱讀:
戰區劃分以原7個軍區機關相關職能、機構為基礎,充實軍種指揮和保障要素,組建5個戰區機關,均為正大軍區級,歸中央軍委建制領導。隨著戰區調整組建任務的完成,原沈陽軍區、北京軍區、蘭州軍區、濟南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成都軍區番號撤銷。
戰區作為本戰略方向的唯一最高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按照平戰一體、常態運行、專司主營、精幹高效的要求,履行聯合作戰指揮職能,擔負應對本戰略方向安全威脅、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使命。
J. 誰能簡述歷史時期中國行政區劃的演變歷史
縱觀中國歷史上兩千多年來的行政區劃演變,大致可以發現以下四條規律:一是數量由少到多,轄區由大到小,層級由高到低;二是最高一級行政區大都由監察區、軍區等轉變而來;三是縣級行政區最具有穩定性;四是三級制是歷代政區的層級中最常用的一種形式。
一、數量由少到多,轄區由大到小,層級由高到低
縣級以上的同一名稱的政區,隨著歷史的發展,通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那就是數量越劃越多,轄區越劃越小,到了一定程度,它的級別就會逐層降低,甚至走向消亡。
秦朝建立後,劃天下為36郡,郡成為了最高的行政區劃。到了秦朝末年,郡的數目增加到了48個。漢朝以後,由於秦郡的轄區較大,例如當時江西地區就一個豫章郡,於是將這些郡的轄區范圍劃小,一些郡被分成幾郡,如析豫章郡置廬陵郡。西漢末年,漢郡(國)的數目已經增長到了103個。
東漢時期,領土范圍比西漢要略小些,雖然一些郡國的范圍比西漢時要小,但總體來說,兩漢時期郡國的范圍大小相差不是很大。到了東漢末年,隨著州成為了最高的一級行政區劃,郡國的地位下降,變為二級政區了。
三國時期,郡國的數目比東漢時期又增加了一半,郡國的轄區自然隨之減小了。西晉時期,郡國的統領范圍比三國時期又要小了一些。南北朝時期,隨著大量新郡的設置,郡的轄區范圍呈直線下降趨勢。隋唐以後,郡作為一級行政區劃便從歷史上消失了。
州的變遷最具有典型意義。州在東漢末年成為郡縣之上的一級行政區劃的時候,數量只有13個。其時,州的地域范圍十分廣闊,在南方的州由於人口稀少相當於今天兩三個及三四個省的規模,如揚州便包括今天的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蘇、安徽南部,荊州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二省及陝西、河南、貴州、廣東的一部分,交州包括今天的廣東、廣西南部和越南中北部等地區,在北方的州最小的也有今天的半個省大,如青州包括今天的山東北部。
到了三國時期,州的數量和轄區范圍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只是當時魏、吳兩國都設有荊、揚二州,只不過魏國所控制的荊、揚兩州只有原州地域的一小部分,徒具象徵意義罷了。兩晉統一前後,州的數目逐漸增加到了19州,各州的范圍與東漢時期相比,已經有了顯著的縮小。尤其是西北的涼州(甘肅及寧夏大部)、東北的幽州(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及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北部等地區)、西南的益州(四川、雲南大部,廣西、陝西一部分)、嶺南的交州,都因為地域廣闊被分為了兩州或者三州。西晉末年時,范圍最廣的荊州和揚州也新分出了兩個州,形成了各州范圍大小相差不大的21個州的規模。
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之後,出於一些復雜的原因,州的數目從21個猛增到300多個,這樣州的轄區范圍也就變得只有幾百里方圓了。
隋朝初年,隋文帝廢郡以州直接統縣,州於是等於降為郡級。宋朝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州的地域更趨縮小,在當時有近十分之一的州只轄有一個縣。到了元明清時期,又把一些州降為了縣級。民國時期,州被改為縣,不再存在。
道在唐朝後期與方鎮結合,取代了州成為了最高一級行政區劃。當時道(方鎮)的數目在四五十個之間波動,大的道相當於今天一個省的面積,如江南西道的地域范圍大致就是今天江西省的范圍,江西之名也來源於此,小的道只相當於今天十幾個縣的區域,大致等於今天地級市或地區的范圍。到了宋代初年,道被路所取代,路成了最高一級行政區劃了。元朝時期,道又被用來作為行省以下的監察區。明清時期沿用了元朝的做法,在省與府之間設道,但道的范圍已經大大縮小了。民國初年,廢府、改州廳為縣之後,道成為了省縣之間的一級行政區劃,如當時的廬陵道就領有21個縣。20世紀20年代後,道被正式廢除,便從此消亡了。
路在宋代時成為了最高的行政區劃,北宋時期,路的數目還不是很多,到徽宗時也才二十幾個。路的轄區范圍大體與今天的一省或半省相當,如江南西路與今天的江西省大致相同。南宋時期,路的數目在十六七個之間變化,比北宋時的南方多出了二三路,由於南宋喪失了淮河以北地域,這時路的轄區自然也變小了一些。到了元朝,路的地位便被降低了,由最高的一級政區而變為了直接轄縣(州)的政區,如宋朝時的吉州改為吉安路,下轄吉水州、新淦縣等十數州縣,其范圍也相應縮小,只相當於今天一兩個地區的大小。明朝時,路被廢除而成為了府,如改吉安路為吉安府,轄吉水縣等十多個縣,降吉水州為吉水縣,路作為一級行政區劃便結束了其短暫的歷程。
省在元朝時期是作為最高一級行政區劃的,最初在全國設有一個中書省和六個行中書省。由於元朝版圖極其遼闊,而行省的數目又如此之少,因此元朝各省的的統轄范圍的廣袤是空前絕後的。如江西行省,轄有今江西、廣東兩省范圍;陝西四川行省,一度轄有今陝西、四川、甘肅、寧夏與內蒙古西部的廣大區域;嶺北行省,轄有今外蒙古、西伯利亞直至北冰洋的廣大區域。元朝中後期,行省的范圍也從一中書省、六行中書省變為了一中書省、十行中書省(征東行省長官由高麗國王兼任,元朝政府不幹涉其內部事務,所以與內地十行省不同)。
然而,對元朝的廣闊疆土而言,11省的各自轄區范圍仍然很大,處理地方事務時非常不靈活,特別是在元末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涌的情況下越發明顯。因此,元朝不得不採取從行省中劃分出許多分省的辦法來維持地方上的統治。這種情況說明,轄區范圍過大的行省,對於中央集權的統治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到了明代,便在這一點上著手改革。
明朝時,行中書省被改稱為布政使司,但習慣上仍然稱為省。明代的省,轄區范圍要比元朝小得多。在相當於元朝南部九省的范圍內,明朝分為了十五省,也就是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元朝時一些范圍過大的省被一分為二,或者是一分為三。還有的一些行省被各劃出一部分而組建了新的行省。
總的來說,明朝各省之間的轄區范圍大致比較均衡,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南北兩京劃得比一般省都要大,尤其是南京,包括了今天江蘇、安徽兩省的全部及浙江北部的廣大地區,與南部相鄰的浙江省的狹小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清承明制,在行政區劃方面沿襲了明朝的舊制,除去將南京、湖廣及陝西三省各自一分為二外,其他的12省大體沒有什麼改動,從而形成了所謂的「內地十八省」,這些省的范圍與今天相應的各省的范圍相差不大了。從康熙年間到光緒執政時期,在200多年的時間里,十八省的區劃一直沒有改變。清朝末年,又先後增置了新疆、台灣、奉天、吉林、黑龍江等5省,使省的總數變成了23個。
民國初年,繼承了清朝的省制,且在數目上也沒有什麼變化。20世紀20年代之後,隨著道的廢除,省變成了直接轄縣的一級行政區劃。到了抗戰勝利後,東北設9省,使省的數目增加到了35個。
二、最高一級行政區大都由監察區、軍區等轉變而來
在行政區劃層級的變化當中,可以看到,歷代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往往由監察區、軍區等非行政區逐漸轉變而來,最高一級政區的行政長官也大都由在外的中央官員演變而產生。
兩漢時期,由於郡國數目眾多,中央政府不便直接管理。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於是自漢武帝起,在郡國之上設立了監察區——州,來監管地方的官員。州既然作為一級區域劃出,與郡縣相分離,便構成了以後演變為一級行政區劃的地理基礎。到了東漢末年,隨著州牧、刺史掌管了地方上行政、財政等方面的事務,特別是帶兵之後,州便由監察區轉變成正式的行政區劃了。
唐朝後期作為政區的道(方鎮)則是由軍區與監察區兩條渠道轉變而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都督區,是以都督為軍事長官,統領幾個州的軍務督理區。都督又照例兼任所駐州的刺史,這就使得都督區在實際上成為了州之上的一級准行政區劃。唐朝時承襲了這一制度,都督又因為加節而改叫節度使。另外,在唐朝初年,因山川形便設置的道,逐漸成為了正式的監察區,道的長官稱為采訪使,後來又稱觀察使。這樣到了唐朝末期,節度使權力日益增大,最終兼任采訪使、觀察使之職,使轄區成為了州之上的一級行政區劃——道(方鎮)。
元朝時期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區劃為行省。行省起源於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行台尚書省。在當時中央官署的名稱叫做「省」,由中央官員到地方執行國家任務,在地方設立的中央分支行動機構就成為行台尚書省或某處行台省。事情處理完畢後,便予以撤銷。金朝末年,由於內憂外患,因此便仿效六朝隋唐的行台尚書省制度,在全國各地普遍設立了行尚書省。蒙古在與金的接觸中,借鑒了這一制度,也設立行尚書省。後來隨著中央機構改成中書省,地方上的行尚書省也隨之改為了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起初行省也是臨時性的中央派出機構,但由於元朝初年對中原用兵持續的時間很長,軍管制一時無法取消,到了平定南宋前後,行省便作為中國歷史上轄區最大的一級行政區劃而出現了。
明朝中後期,由於地方上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及都指揮使司三權分立,一旦遭遇需要對外防禦或對內鎮壓的情況時,便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難以應付。因此為了彌補這些不足,便經常向各地派出帶有中央部院大臣職銜的重臣到各地去總督軍務或者是巡撫地方,這就是總督和巡撫的由來。總督與巡撫在設立之初,也是帶有臨時性質的,但後來設置之後便不再廢除,總督或巡撫便在地方上掌握了最高的權力。但是,當時名義上這些總督或者巡撫還都屬於中央官而不是地方官,這些總督或者巡撫轄區也還是具有監察性質的准政區而不是正式的一級行政區。到了清朝,總督和巡撫逐漸固定化,逐漸變成了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成為地方上的最高官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的大區制,也是由軍區轉變而來的。建國初期至50年代中期,全國設有六大行政區,大區下面轄省、行署、中央直轄市。這六個大區是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對應的是人民解放軍幾大野戰軍的戰略經營方向。東北解放較早,四野已經出關經營方向是中南,所以四野後來就演變成中南軍區;華北軍區部隊經營華北地區,後來成為華北軍區;三野經營華東,後來成為華東軍區;二野經營西南,後來成為西南軍區;一野經營西北,後來成為西北軍區。各大野戰軍首長一般都曾兼任過所經營區域的最高軍政長官。後來大區制雖然取消了,但現在國家統計局的分地區數據各省市的排列順序,還一直沿用當時的大區劃分,先華北,後東北,之後是華東、中南、西南、西北這樣的順序排列。
三、縣級行政區最具有穩定性
在歷代的行政區劃變遷中,縣級行政區劃是最具有穩定性的。我們可以從歷朝縣級政區數目的變化中,即可以看出這一點。
秦朝時大約有1000多個縣,西漢末年縣級政區增加到1587個。東漢初年,光武帝省並了400餘縣,縣數回落到1100個左右。到了東漢中期的順帝永和五年(140年),縣級政區數目為1180個。三國末期,縣的總數基本維持在東漢中期的規模,大約為1190個。西晉時期,縣的總數略有增長,其時縣級政區的數目為1232個。在南北朝的末期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縣的總數大約為1590個,與西漢末期相差無幾。
隋朝時期,經過煬帝的並省州縣,在大業五年(609年),縣的數目又有所下降,為1255個。唐朝建立後,高祖武德初年,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一度設置了許多州縣。針對這種情況,在貞觀初年,太宗對州縣進行了省並。到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一共有1573個縣。
宋朝時期,疆域狹小,燕雲十六州被遼占據,隴右西北地區也成為了西夏人的領地,雲南一帶,大理獨立建國,越南北部,安南獨立,因此縣的設置規模有所減少。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有縣1210多個。元朝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縣的總數為1127個,與宋朝相差不大。元朝疆域要遠遠大於宋朝,為什麼只有這么少的縣呢?這是因為元朝在嶺北、遼陽等游牧地區的行省並未設立州縣,在內地的行省中,除去因戰亂造成人口流失而省並一些縣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州是與縣平級的,也就是散州。如果合並在一起,元朝在內地的縣級政區數目有1300多個。
明朝宣德年間有縣1100多個,到了明末則為1138個。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有縣1455個。從縣數來看,明清兩代都不算多。但由於明的屬州和清的散廳都與縣同級,如果將這些計算在內,明清兩代的縣級政區大致與今天的縣數差不多。
四、三級制是歷代政區的層級中最常用的一種形式
從歷代行政區劃層級演變的過程來看,兩千多年來,最常見的是三級制,只不過有時採用的是實三級制,而有時則實行虛三級制。
秦和西漢初年,疆域還比較小,因此當時採用的是郡縣制的單純二級制,對於中央政府來說,還是能夠控制的。但是自漢武帝拓展疆土後,二級制政區已經開始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因此,漢武帝設立十三州刺史部作為監察區,負責監察各郡地方官員的政績。因此,自漢武帝自東漢末年之前的兩漢時期,在地方上推行的是虛三級制。
東漢末年,州逐漸成為了郡之上的一級正式行政區劃,形成了州---郡(國)---縣的實三級體制。在隨後的魏晉南北朝400年的時間里,一直沿襲了這一制度。
隋朝建立後,經過隋文帝的改革,又推行了州---縣二級制。但這次的二級制只持續了140年左右,到了唐朝中期便又退出了歷史的舞台。唐玄宗開元年間以後,在唐初只作為地理區劃的道被作為了監察區,唐朝在地方上出現了虛三級制。後來隨著節度使兼任各道的觀察處置使,節度使所在的方鎮與民政上管轄幾個州的道合而為一,便又確立了道(方鎮)---州(府)---縣的實三級制。這一制度經歷五代十國而沒有改變。
宋朝建立後,方鎮被廢除,全國曾出現過短暫的州(府、軍、監)---縣的二級制。但由於當時一共有367個州---縣級的行政單位,如果採用但出的二級制,中央政府想要直接來統管是無法辦到的。因此,沒過多久,宋朝便建立了路---州(府、軍、監)---縣(軍、監)的體制。這種制度,從權力分配角度來看,是虛三級制,從行政區劃角度來看,則是實三級制。
元朝的行政區劃實行的是行省---路---府---州---縣多級復合制,但大多數地區實級一般都是行省---府(路、州)---縣三級制。
明朝建立後,兩京十三布政使司之下的地方行政機構與區劃,大體繼承了元朝行省以下原有的路、府、州、縣之制,但有所簡化,取消了路的建制,只設府、州、縣三級。清朝時期,在省之下的地方行政區劃劃分為府(直隸州、直隸廳)、縣(散州、散廳),二級,又恢復了實三級制。
民國初年,北京政府實行的地方行政區劃是省---道---縣的實三級制。南京政府將道廢除,隨後,又在省與縣之間,建立了行政督察區的體制,於是地方行政制度變成了省---專區---縣的虛三級制。這一制度為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繼承。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初期在地方實行的是大區---省----專區---縣虛四級制,後來取消大區,專區改名叫地區,變成了省---地區---縣的虛三級制。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江蘇省和遼寧省開始,大量地區撤地設市,成立了正式一級地方政府的地級市,於是便轉變成了省---地級市(地區)---縣(縣級市)的實三級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