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印度為什麼跟中國作對

印度為什麼跟中國作對

發布時間:2022-04-25 21:06:57

『壹』 印度為什麼和中國對峙

已經習慣了,三天兩頭印度就在邊界搞出一些事情來試探中國

『貳』 印度為什麼對抗中國

因為既生瑜何生亮,但我相信除非世界末日,否則中國遲早都是亞洲的霸主。因為他們的領導人沒有我們的領導人英明。

『叄』 為什麼印度什麼都要跟中國比,

同是發展中國家,同是人口大國,同是亞洲大國,而且雙方相鄰,有領土爭端,有六二年的兩國之戰,而且,在40年代之前,印度比中國更強一些,還有美歐國家支持,它當然不服氣。

『肆』 印度為什麼跟中國對峙

印度跟中國對峙,包括事實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
中印兩個地區大國,戰略目標可能有疊加的地方,於是對峙不可避免。

『伍』 為什麼印度總是跟中國做比較

因為兩個國家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了 都是國土面積較大 人口超級多的 本世紀才崛起的發展中國家

『陸』 如何看待印度與中國的所謂龍象之爭,為什麼印度

長期以來,印度就以中國為比較對象,國家發展方面,也巴望能夠有朝一日得以超越中國。可幾十年過去,不僅「超中」夢想沒有實現,印度與中國的距離反而越來越遠。

印度為何不能超越中國?,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折射出了印度三個「基因缺陷」:
一、相對封閉的地緣結構
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格局非常獨立,其東,有巴坎—若開山脈;北面是喜馬拉雅山脈和西藏高原;西邊,是俾路支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南面則是一望無際的印度洋。這些高等級的地緣屏障,嚴重阻斷了地球上其他主要地緣板塊與南亞次大陸之間的交流溝通,換一個角度,也對印度文明的安全和獨立發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地緣結構的相對獨立,意味著當印度文明實現對南亞地緣板塊的覆蓋後,很容易就喪失了繼續對外拓展影響力的動能。外來威脅的較小,讓印度文明不像古代的中國那樣,長期遭受漠北游牧勢力的威脅,故需要採用中央集權的政治形態,最大限度的集中國內資源加以應對
當然,印度倒也不是一點外患都沒有。興都庫什山脈對面的中亞游牧民族,就時不時翻山越嶺過來侵略——而這正好是印度農耕文明的天敵。
然則,盡管中亞游牧武裝會周期性的襲擾南亞,甚至取得政治優勢,可他們並未在在文明體系層面,實現對印度文明的顛覆與取代。
這又是為什麼?內因方面是因為印度文明有著龐大的體量,深厚的底蘊,鏟除難度較高。而外因方面,也跟中亞自身地緣條件的缺陷有一定關系。
中亞地處亞歐大陸內陸腹心,是中國、蒙古、印度、波斯以及阿拉伯等自古以來的亞洲強勢地緣勢力的中樞交匯之地。犬牙交錯的地緣格局,再加上中亞本身相對較弱的地緣潛力,這內外因素決定了,這塊地方,不便於孕育出一個強大並且可以長久維系的本土力量,在更多的時候,它都是周邊列強的逐鹿場,並為勝利者並入麾下。
不過,不管是東亞大陸、蒙古高原,抑或西亞的波斯高原、美索不達米亞,這些歷史悠久的亞洲強勢地緣板塊,它們的本部核心區,跟中亞的地緣關系都是十分之疏離的。這即意味著:哪怕有一個外部力量,一時將中亞征服佔領,其對該出之統治基礎也不可能強勁穩固。只要這個外部勢力的自身實力略有下降,其它勢力,乃至於中亞的土著都有可能趁虛而入,使該地統治易主。
中亞的動盪與混亂,既大大削弱了它入侵南亞次大陸的勢能,也意味著——那些得進入印度的中亞入侵者,鑒於其背後缺乏一個穩固的大後方,故不便聚集出強大且穩定的力量,使得自家的原有文明,對印度文明顛覆和替代。甚至於,為了鞏固自家千辛萬苦才取得的印度統治權,這些外來戶倒是極有可能會根據次大陸的世紀情況,對自個兒做些改變。這種自我改變的後果,就是這些外來勢力在建立對南亞的統治後,文明屬性層面卻開始本土化,其最後之結局,就是自身漸漸融入印度文明。
既沒有可能繼續擴大文明邊界,也沒有被顛覆和替代的可能;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長期穩定,其後果就是內部矛盾就得以凸顯,折射到政治上,次大陸內部各地緣板塊之間的「窩里斗」,就成為印度文明貫穿古今的一條發展脈絡。
二、地緣核心的肢解
政治上的大一統,一個最直接、最基本標准,就是中央集權。不過,謀私乃人之本能,南亞內部各次級地緣板塊的本土地緣勢力,也存在著博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天然沖動——而自然而然的會與中央集權產生沖突。尤其是那些相對邊緣的板塊,在中央集權體制下,它的本地區利益,或會因為中央之統籌規劃而受到限制乃至於損害——這不可避免的會招致這些邊緣板塊勢力的怨言、嫉恨乃至反對。這種情況下,要鞏固中央集權體制,一個必要前提就是——國家必須存在一個足夠強大的本部核心區。
一個強大的本部核心區,能夠為中樞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讓它擁有壓制邊緣的能力。借這種強大的本部勢力,來樹立中樞的最高權威,進而確保中央集權可以維系。而換句話,中央集權制度下,各邊緣地區的資源會加速向本部匯集,位本部的強勢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撐。
中國即是這種政治架構的經典代表。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本部核心區——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綜合地緣實力算得上是世界一流,而從區位來看,也大致處在東亞大陸高開發價值區域(即中國東中部)的中央,這意味著以此為依託的中原王朝,其之地緣擴張能夠得到強有力的支撐,並隨著這種政治和地緣影響力的擴散,完成對東亞大陸大多數次級地緣板塊的征服和吸納。
而與中國相似,古印度文明的本部核心區,也是依託兩條河流而成——即恆河流域跟印度河流域。當然,恆河、印度河的檔次,比長江、黃河那還是差遠了。但考慮到南亞次大陸本身的規模也不能與東亞大陸相提並論,這樣來看,以這個南亞版兩河流域為依託,一統南亞也差差夠用了。
只是,盡管本部的地緣實力足夠,不過印度卻並沒有因此,打造出跟中國一樣的中央集權。相反,貴為次大陸兩大核心板塊之一,古印度文明發源地的印度河流域,在之後的歲月中,甚至從印度文明體系中剝離,皈依了伊斯蘭文明。現在的印度河流域,已經是巴基斯坦國的核心板塊。
印度文明為何連發家之地都保不住?
一個非常關鍵的地緣因素是,在印度河流域跟次大陸主體板塊之間,出現了一個總面積六十萬平方千米的塔爾沙漠。
之所以用「出現」這個詞彙,是因為最初此地並非沙漠。只是氣候環境的變遷,以及人類活動導致當地植被慘遭破壞,致使這塊土地後來慢慢的荒漠化。而這種自然環境的改變,也深深影響到了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政治格局。

首先,塔爾沙漠的出現,嚴重妨礙了印度河流域與次大陸其他部分——尤其是恆河流域之間的交流與聯系。這種物理層面的強勢阻斷,大致二者不僅無法跟中國的長江、黃河流域一般,隨著文明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逐漸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反而漸漸走向分離乃至對抗。

而中亞勢力的滲透,更使得這種剝離得以加劇。印度河流域正好處在南亞次大陸的西北端,是中亞進入南亞的首站,也是必經之地。這種地緣關系,意味著印度河流域不可避免的受到中亞的深度輻射。再加上中亞游牧武裝的強勁軍事實力,這種種因素,導致雖然印度河流域本身的地緣潛力遜於次大陸另一個核心板塊——恆河流域,但卻依然而已自成一派,跟恆河流域分庭抗禮。
而隨著伊斯蘭文明的崛起,中亞土著勢力陸續皈依,在他們的強勢影響下,印度河流域的人文特質也逐漸出現變化。
雖說伊斯蘭無法再整體上將南亞的原生印度文明替換。不過至少在跟中亞關聯密切的印度河流域,伊斯蘭仍然取得了優勢地位。再加上塔爾沙漠的存在,大幅削弱了印度河流域和以恆河流域為代表的南亞主體板塊之間的交流與聯系,久而久之,印度河流域最終從印度文明體系中剝離出來,成為伊斯蘭文明的一部分。
印度河流域的伊斯蘭化,大大削弱印度文明的整體實力。而印度河流域與次大陸主體部分,尤其是恆河流域的地緣與文明沖突,更對後者形成了強力牽制,讓它不能積蓄出足夠的力量,來鞏固對孟加拉、德干高原等次大陸其它邊緣板塊的絕對壓制。這樣一來,中央集權也就不可能實現。
三、種姓制度的束縛
上古時,中亞的雅利安人翻越興都庫什山脈,遷往南亞次大陸定局,並戰勝南亞土著,成為這個板塊的統治者。只不過,相較於南亞土著(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總體規模較小。雅利安人為了在這種不利格局下,使自己族群的統治地位長期維系,就鼓搗出了一套種姓制度,將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印度人,劃分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大種姓,甚至連列入種姓的資格都沒有的賤民。這裡面,雅利安人基本上都被劃入婆羅門、剎帝利這兩大高等種姓,經過時光洗禮,慢慢的發展成後來的印度斯坦人;而達羅毗荼土著則統統的劃入吠舍、首陀羅這兩個低賤種姓,乃至於賤民。鑒於雅利安人,還有之後歲月中陸續由中亞遷入南亞,並在當地確立統治權的中西亞族群,這部分人的膚色都普遍較達羅毗荼人更白,所以這種階級劃分,也沾染上了十分明顯的種族歧視色彩。
這種劃分法,自然會招致低種姓達羅毗荼人的憤慨。為了避免這幫土著反抗作亂,危及自身統治,印度斯坦人旋開創出印度教,通過宣揚「今生受苦、來世就可以得享幸福」的印度教教義,給低賤種族洗腦,讓他們接受今生受苦受難,可以換得來世福報的觀念,借用此法,消滅低種姓的反抗意識,從精神層面把他們徹底奴化。
當然,從效果看,這套印度教義也確實達到了創建者的目的。印度文明在長達數千年的歲月中,一直基本保持穩定,像農民起義之類的階級革命幾乎很少發生,印度教中讓被統治者安貧樂道的教義可謂「居功至偉」。(相應的,同樣誕生於印度的佛教,卻由於提倡眾生平等,不利於印度種姓階級社會的穩定,反倒在當地逐漸消亡)
只是,凡事有利必有弊。

鑒於今生註定受苦受難;首陀羅、吠舍以及賤民們,對高高在上,又統治階級把持的國家和政權,自然不會有任何認同感;而且,印度教的太過強勢,還嚴重削弱了世俗權力的含金量,治權在相當程度上被教權壓制(在種姓制度框架下,作為印度教祭司的婆羅門處在第一等級,而由國王、官吏等世俗官吏組成的剎帝利,只能名列第二等級)。
世俗權威的受限,其帶來的一個嚴重後果就是:中樞政府派駐各地的職業官僚,很難依託朝廷威儀,對地方予以有效管制——這根中國普通百姓對皇權、官府的敬畏形成強烈對比。
只有在當地經營多年,直接控制低種姓人民的土邦貴族,和那些從精神層面鉗制民眾思想的婆羅門,才能夠贏得百姓的認同與畏懼。
流官制是中央集權的得以推行的基礎。既然流官無法有效駕馭地方,而只能假手當地的祭司和地主,那來自中央的權力,就不可避免的被地方實權派瓦解。
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維持穩定的基石,但卻也是瓦解中央集權的俄利劍。既然種姓制度無法去除,印度的文明內部整合、以及政治上的權集中樞,當然也就成了鏡花歲月。
相對獨立的地緣結構、二元地緣核心的分崩瓦解、以及種姓制度的限制,這三種因素,共同鑄就了印度內部的分裂基因。而內部的撕裂,又對印度打造國內統一市場的努力構成了嚴重的掣肘。甚至連國家認同感和民眾凝聚力都因此大受影響,國家崛起之路也因此波折重重,這種情況下,印度在跟中國的競爭中,也不可避免的被越拉越遠。
當然,對此,印度是頗為不甘的。早在20世紀90年代,印度便開啟了自己的經濟改革,希望從經濟切入,逐步擺脫這種困境,讓印度能夠傲立於現代文明之林。不過近30年過去,這場印度版的改革開放,遠遠未達到預期,期間印度施行的一系列改革政策,都遭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讓效果大打折扣。那麼,這次印度的現代化改革,到底遭遇了哪些困難?為何中國的改革能夠一路凱歌,印度卻束手束腳,成效不彰呢?某種程度上,這是印度這個國家的宿命。而具體點說,又跟印度的一些現實性結構缺陷密切相關!

『柒』 印度為什麼總是和中國作對卻又不敢動真格的

當然,大國博弈都是兩個字,利益。阿三和我國作對其目的有三 :

  1. 印度從我國處理釣魚台,南海諸島,台灣問題上發現我國對外態度不夠強硬,所以它以為可以借挑釁從中揩點油,撈點好處。而且未來中印爭議領土談判時,印度就會提高要價。同時,在未來中印領土爭議地區,印度就會更加強硬。

  2. 測試中國在國家戰略和領土問題之間的取捨。中國推動「一帶一路」戰略,希望發展中印關系,這基於印度的發展潛力和印度在「一帶」和「一路」之間的戰略位置。印度這樣的測試,是想看看中國是否會為大戰略在領土問題上軟化態度。

  3. 印度想繼續在中美日之間玩平衡游戲,簡單說就是左右逢源。

『捌』 印度為什麼不自量力妄想和中國作對

中國為什麼不自量力?妄想和印度作對(笑)?

好吧認真的說,當年印巴分裂,中國可是毫不猶豫地站在了巴基斯坦一邊,於是這梁子就結下來了。何況印度內有完整軍工體系(搞過地下核爆),外有美帝金元贊助,更重要的是雖說搞成那樣他姑且也算是「民主國家」,在如今的這個地球上有意識形態結盟的優勢,勝算雖說不太大但是也不是很小,何來自不量力一說?

『玖』 印度為什麼一直跟中國搞軍備競賽印度有沒有能力跟中國抗衡

遠交近攻是慣例,三哥還是有顆大國心的。
不過和中國抗衡他沒這個實力,不是一個級別的。

『拾』 印度為什麼總是和我們中國作對

印度出處和中國做對主要出於一種民族文化心理。
印度本來也是一個很孱弱的民族,但是經過了英國人長達數百年的殖民統治後,吸收了一部分的英國文化,比如說帝國意識和強權意識,所以獨立後的印度人十分熱衷於對外擴展自己的影響,以恢復所謂歷史上並不存在的大印度斯坦地區(這個概念是印度學者提出的,是指英國統治下的印度帝國,實際上就是英印殖民當局的勢力所到達地區,西到中東,東部甚至到達了我國甘肅)。印度人的這種意淫意識已經超過了它的歷史和它所能承受的能力,所以讓外人覺得不可思議。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蘇聯和美國對於利用印度以牽制中國的戰略考量。冷戰時,蘇聯積極支持印度擴軍備戰以在中國西南部對中國形成牽制。冷戰終結後,美國將中國視作戰略假想敵,所以幫助印度擴充軍力以繼續牽制中國。

閱讀全文

與印度為什麼跟中國作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人去越南怎麼樣 瀏覽:766
印尼巴厘島什麼好玩 瀏覽:355
越南草果的產量多少 瀏覽:122
伊朗艦艇死亡多少人 瀏覽:217
印度軍人怎麼稱呼長官 瀏覽:268
印度鷹獅飛機多少錢 瀏覽:238
去英國旅遊帶什麼禮節 瀏覽:13
印度沙特油價多少 瀏覽:82
印尼大屠殺為什麼不出兵 瀏覽:724
中國西水東調工程經過哪些地方 瀏覽:612
印尼怎麼過海關 瀏覽:186
中國首飾品牌有哪些 瀏覽:927
越南有哪些傳統商品 瀏覽:408
伊朗按照什麼制定法律 瀏覽:790
第7次人口普查中國多少人 瀏覽:397
港姐在中國哪裡 瀏覽:292
義大利面煮黏了怎麼辦 瀏覽:745
中國哪裡語言不是漢藏語系 瀏覽:788
智利寄到中國多久 瀏覽:670
伊朗f14a什麼時候退役 瀏覽: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