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華美國企業是否全部退出中國,說明原因
4月中旬,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再次呼籲,所有在華美企,應"不惜血本遷回本土"。他建議,美國政府應100%報銷所有包括場地、建廠、搬遷等全部費用。
同期,日本政府也宣布將出資22億美金(人民幣158億),協助日本企業撤離中國,避免對中國產業鏈的過度依賴。
美日兩國一唱一和,同時吹風"撤離在華企業",他們的計謀能得逞嗎?美日兩國的企業家,願意聽從他們的建議嗎?
一、美、日政府再提企業撤華
據英國路透社報道,4月12日,白宮國家經濟顧問庫德洛再次呼籲,所有在中國的美國公司,應全部撤離。
一部美國人拍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剛剛獲得了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講述曹德旺在美國開辦福耀玻璃廠的的故事。其中講道:美國人工費用是中國的3倍,綜合其他因素,成本比在中國高36%左右。由於美國汽車玻璃市場競爭並不激烈,產品售價比中國高35%,一抵一消,他的毛利率才跟中國差不多。
紀錄片中,福耀美國工廠先後離職人數達到3000多人,連正、副總裁都離職了,原因就是"工錢"問題。紀錄片結尾,曹德旺又新增了幾台機器人,替代了人力。老曹還表示,在全球工業化的今天,他也不知道在美國開辦工廠,是不是做錯了。
大國之巔認為,即便美國政府聽從了這位經濟顧問的意見,大包大攬承擔所有搬遷費和重建費,但這個人力成本問題不解決,美國製造商根本不會理睬所謂製造業迴流的建議。
美國新能源汽車的代表,特斯拉公司剛剛在上海建廠並迅速投產,這證明中國的工業、物流、零配件供應、人力資源等優勢,再次獲得美企製造商的青睞。
至於日本,它是全球唯一一個,30%人口超過60歲的嚴重老齡化國家。日企廠子搬回去誰來上班?60歲以上老人嗎?簡直笑話!
Ⅱ 導致美企撤離中國的原因是什麼
導致美國企業撤離中國的原因至少有兩個方面:
一是中國不斷提高的生產成本。2005年至2010年,中國製造業工資年平均增長19%,而生產效率的增速只有其一半,造成單位勞動力成本上升。而從2009年中期到2011年,美國製造業員工每小時平均工資呈逐年下降之勢,而生產效率卻高於中國工人。加上美國一些州政府向企業提供了更多補貼,使更多企業放棄將生產轉移至中國。
二是人民幣因素。中國自2005年以來已允許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了約30%。由於人民幣升值會提高中國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售價,這對那些用在華工廠的產品供應全球客戶的美國企業是壞消息,對已經離不開中國廉價產品的美國消費者也不是好事。但對於那些想把生產業務遷回美國的企業來說,這卻是件好事。
Ⅲ 美國呼籲讓企業從中國撤離曹德旺認為有必要挽留一下,你贊同嗎
大家都知道,當年白宮的經濟顧問呼籲美國政府不惜一切代價將企業從中國遷移走;二是日本政府撥出專款約槐指157億人民幣支持在華的日企搬遷回日本本土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國家。
對此很多人表示不屑,認為美日能在中國投資的都是低端製造業,對於這些製造業沒有必要挽留,不過4月13日曹德旺接受媒體訪問的時候,卻反駁「空明鬧不必挽留低端製造業撤走」的論調,他表示「中國工業化的基礎本來就很差,這些企業都搬走了,我們還剩下什麼呢?我認為,必須要留住這些企業,否則將來我們一定會後悔的。」
總結
外資企業在我國帶動了投資、就業以及稅額,特別是綁定了部分的國際大公司(能參與跨國投資的企業都不會小),因此確實有必須要挽留一下,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認為適度挽留即可,不能為了挽留而毫無底線。船到橋頭自然直,即使這些企業真的都離開了,我相信最終中國依舊可以自己適應改正過來,只因為我們是中華民族。
不管怎麼說,防患於未然沒有錯,未雨綢繆是應有之義。一方面要安撫好外資企業,另一方面也要真心實意鼓勵創新,扶持有競爭力的民營企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