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人的自信源自哪裡
中國人的自信源自中國道路、制度、理論的認同等精神層面上。
在長期實踐和國際比較中,人們不斷提高對自己道路、制度和理論的理解力和對各種錯誤思潮的辨別力,進而轉化為對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冷靜、沉著和定力。
這種帶有深厚理論氣質的自信,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人的自信
人類歷史上,還從未有過一個人口規模超10億的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先例。
更何況中國要實現的,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如果你問我有沒有信心,我就會堅定不移地回答:有!
這信心,來自於中國人不屈不撓的革命史、只爭朝夕的建設史。
這信心,來自於中國人渴望國家崛起的向心力、民族復興的原動力。
這信心,來自於中國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這信心,只為中國。
⑵ 在國際交往中為什麼要做一個自信的中國人
自信,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自信是一種積極的情感,有自信才會有勇氣和力量,有毅力和動力;有自信才會有執著堅守、自覺踐行。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強調要增強價值觀自信。應該說,現在很多中國人是自信的,但也有些人不那麼自信甚至很不自信。有些人言必稱西方,奉西方說法為圭臬,拿西方價值標准來評判中國,似乎中國哪裡都不如西方。這種妄自菲薄,動搖的是中國發展的精神支柱,消解的是中華民族的精氣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有自信尤其是價值觀自信。這對於高揚國家、民族和人民思想精神上的旗幟,對於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進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自信是中華民族精氣神的集中體現
自信不僅是個人的可貴品質,也是民族的可貴品質。中華民族擁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獨樹一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追求,有著穿越時空的恆久魅力,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國人自信的底氣。縱觀歷史,中華民族始終是一個有志氣、有自信的民族,始終對自己的價值觀充滿自信,自信是中華民族精氣神的集中體現。
作為一名中國人,我驕傲,我自豪相信我們的國人都是這樣想的。生活在中國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