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結合所學知識談談疫情對中美關系產生哪些影響,我國如何進一步完善大國形象
1、疫情在全球的爆發凸顯了中美合作的重要性
因為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沒有能力來單獨應對這場全球性疫情及其引發的綜合性危機,或者單獨提供抗疫所需的國際公共物品。所以,中美合作既有客觀上的需要,也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
2、中美之間的斗爭博弈使兩國開展抗疫合作變得更加困難
新冠疫情改變了國際社會的政治生態,使各國開展合作的意願普遍下降。這場人類社會百年未遇的嚴重疫情,導致世界各國都更加關注自身利益和本國內部事務,很多國家的政府和社會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民粹主義和自私自利所裹脅,因而很容易忽視國際合作和全球利益,進而採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甚至損人利己的行為。
在這種情況下,世界主要國家之間要想開展有效的合作就更加困難。即使在像歐盟成員國之間、美國和加拿大之間,這樣有著共同或者相似的意識形態的盟友之間,都很難及時開展合作。
我國進一步完善大國形象的方法
1、和平國家形象的塑造,不僅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公眾的參與和交流,只有頂層設計與民間交流相互結合、相互促進,才能夠更好地展現一個國家的和平外交形象。
2、增強國家軟實力,塑造良好的文化形象。我國硬實力的顯著增強,為塑造國家形象提供了雄厚的物質支撐。在硬實力發展的基礎上,增強文化軟實力,向世界展現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文化形象,是塑造我國國家形象的重要舉措。
(1)疫情下中國如何對待美國擴展閱讀:
中美作為兩個全球性大國,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其外溢效應肯定比其他國家要大得多。兩國合作則事半功倍,兩國相悖則事倍功半,這是毋容置疑的。
中美應該建立事關公共衛生和防止傳染病傳播的協商協調機制。這個機制可以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框架內進行,也可以在兩國衛生部門和疾控中心之間進行。還需要加強兩國醫院、醫生、研究人員之間的交流,設立共同研究項目。不管以後疫情發生在世界哪個國家,中美都有責任共同參與抗擊疫情,為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做出貢獻。
② 面對美國的經濟打壓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要點
★ 如果我們跟隨美國強硬派的步調,也強調意識形態,肯定會落入對方的陷阱。
★ 中美關系是當今國際舞台上最重要的一對雙邊關系,一些外交問題的解決之道,未必在於外交。
★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國際競爭勝負的關鍵都在於各國內部。
★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中美關系日益嚴峻,但並不意味著美國應占據我們全部的注意力。以軟基建和擴大開放「練好內功」更為緊迫。
應對美國挑戰宜多強調「同」
當前中美關系的特徵之一是意識形態領域的爭斗有升溫態勢,令人憂慮。美蘇冷戰時期的特徵,除了軍事上的針鋒相對,就是意識形態的較量。但敵對如美蘇,兩國間也存在不少可以合作的共同利益。在疫情肆虐的當下,中美兩個大國在這樣的全球性非傳統安全議題上無法開展合作,不能不令人警醒。
本文系新民晚報對鄭永年教授的獨家專訪。
意識形態是認同政治的一部分。認同政治的范疇很廣,早期涉及種族、民族、宗教、膚色,現在又被附加了一些世俗價值觀色彩。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日前再次要求歐洲國家選邊站,稱不是要他們在中美之間選擇,而是要在所謂「民主」與「暴政」之間選擇。這就是非常典型的認同政治。
認同政治的最大危害,就在於把諸多世俗的價值觀宗教化了。如果對中美的社交輿論稍加關注,不難發現認同政治在撕裂美國社會的同時,也令中美輿論場上不時出現妖魔化對方的聲音。在這方面,社交媒體尤其 「貢獻良多」。但任何一個政治體制都有民主的成分,也有集權的成分,只是程度多少的問題。中國的體制是美國攻擊的那樣嗎?美國的體制是我們想像的民主嗎?美式民主是最好的政體嗎?都不是。歷史是開放的,每個國家都可能找到最契合自身文明的政體。疫情以來的事實更是表明,什麼政體都是次要的,關鍵是能促使各國以科學的態度應對。
因此,面對美國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挑戰,中國應當也可以有足夠的理性和耐心。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在這方面有足夠的歷史經驗。一段時間里,中國在國內飽受左傾錯誤的困擾,在國際上同時反美反蘇,處境困難。但毛澤東清醒地認識到這點,尼克松訪華、中美建交……中國最終淡化了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色彩,回到現實主義的軌道上。進入鄧小平時代,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中國融入世界市場成為可能。這段時期,中國十分重視「求同存異」理念。因為正是共同利益的存在,才使世界市場成為可能。中國由此加入世貿組織,取得新世紀以來的經濟騰飛。
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
除了在實際利益方面,中美在價值觀上也有很多「同」的一面。比如民主、人權,盡管雙方因發展階段不同導致理解上有差異,但都是重視的,也是可以坐下來談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功使8億多人脫貧,讓更多的人接受了更好的教育,這也是人權。
多強調「同」的一面,「異」的存在感就沒那麼強。但現狀是,「異」的一面在互動中被格外突出,「同」被大大削弱,甚至被完全忽視。比如,現在有一種商業民族主義,為了盈利,片面迎合大眾,散布虛假信息,誇大或者轉移事實,誤導受眾,極其有害。
進一步講,如果我們跟隨美國強硬派的步調,也強調意識形態,肯定會落入對方的陷阱,因為中國的國際話語權還不強。嗓門並不等同於話語權,聲音大、能開罵,不是話語權。中國還是要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審視中美關系,不要輕易被激怒,要認識到兩國之間並沒有輿論場上有些人宣揚的那麼大的差異。
此外,中國要主動介入和引導兩國關系走向,而非寄望於某種國際危機使美國回歸理性。美國會回歸理性,但若放任不管,無異於放任中美關系自由落體式下墜。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不久前在美國《外交事務》雜志發表的署名文章表明,中美之外的中小國家雖然不願選邊,也只能視自由落體落到哪一點再作出自己的選擇。但是在安全與經濟之間,多數國家會怎麼選擇呢?
中國並不想成為兩極世界中的一極,世界的多極化有利於中國的長遠利益。歐洲、俄羅斯、印度、日本,都有條件成為多元世界中的一極,這不會完全以我們的意志和偏好為轉移。歷史表明,任何成功的國家都是朋友搞得多多的,敵人搞得少少的。毛澤東「三個世界」理論的精神在當下仍有指導意義,冷戰史蘊藏著豐富的經驗與教訓。
中美之爭取決於國內治理
中美關系是當今國際舞台上最重要的一對雙邊關系,一些外交問題的解決之道,未必在於外交。像中美俄這樣的大國,已經無須擔心別國威脅自己的生存安全。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國際競爭勝負的關鍵都在於各國內部。所謂內憂外患,內憂在前,外患在後。外患只能通過內憂放大危害,如果沒有內憂,外患的威脅性就大大減少,反之亦然。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長期是全球化最大的推動者和獲益者,特朗普卻借民粹主義上台,並在執政後屢屢破壞原先由美國領頭打造的全球治理體系,給自身和全世界頻頻製造麻煩,徒耗自身的軟實力。
特朗普執政後屢屢破壞原先由美國領頭打造的全球治理體系,給自身和全世界頻頻製造麻煩。
從根本上講,這是美國內部出了嚴重的問題。美國的軍事力量依然獨步天下,但貧富分化日甚,社會不公加劇,才導致今日的虛弱。美國的確從全球化獲取了巨量財富,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中產階層萎縮至不足50%,低收入家庭上升至30%。對國家來說,資本的逐利性導致產業外移,稅收減少,公共福利不振。對民眾來說,就業機會不斷流失,競爭日益殘酷,收入卻沒有明顯增長。
由此導致的惡果在疫情期間非常明顯。一方面,掌握諸多尖端製造業核心技術的美國防疫物資短缺,不得不從別國手裡強行搶購。另一方面,民粹主義崛起撕裂了社會,阻礙了共識的形成,導致美國抗疫表現一團糟。
美國防疫物資短缺,特種兵加入做口罩行列。
相比美國,中國的優勢就在於有中國共產黨作為政治主體。如果沒有這樣的政治主體,就會像美國那樣政府缺位、兩黨互掐,連最緊迫的抗疫工作也難以有效開展。
但中國也面臨類似的挑戰,即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中國已取得了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巨大成就,但仍和發達國家有明顯差距。誠如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所說的,我們國家還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國家東西部還很不平衡,再加上多民族國家的屬性,挑戰依然艱巨。
如果發展問題解決好,中國的制度優勢將更加凸顯,自然會收獲更多認可,美國炒作的不少問題也轉化不成內部的挑戰。為此,中國在硬基建之外,必須更加重視「軟基建」。
學習亞洲智慧搞好「軟基建」
我認為,「軟基建」的關鍵就是要培育、壯大和鞏固中國的中產階層,這是實現中國經濟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效益轉型的必由之路。
我上世紀80年代初在北大上學時,中國的人均GDP還不到300美元。今天的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8億多人實現了脫貧,成就斐然。但難以否認的是,我們的中產階層還很脆弱,低收入群體也存在返貧的可能。同時,傳統的經濟增長紅利逐漸耗盡。許多地區的基建甚至比西方國家還要先進,已沒必要重復之前大規模的基建。
新加坡推行「居者有其屋」,建造大量組屋。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堅定擴大內需。擴大內需要培育國內市場,就要把更多的人轉化為中產階層。中國的獨生子女一代已經逐漸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但住房、教育、醫療等問題不解決,當前的消費主體就還很脆弱,潛力也得不到充分釋放。
「軟基建」的目標就是以社會改革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製度保障,讓更多民眾共享發展成果。「軟基建」不是單純的經濟概念,還是社會和制度概念。把更多人口帶入中產階層,培育橄欖型社會結構。有了龐大的中產階層,才能保證社會發展方向不會輕易失衡。
相比於美歐發達國家,不少亞洲國家和地區在這方面更值得學習。他們吸取了美歐近代史以來的教訓,主動推進醫療、教育、公共住房等方面的社會建設,培養有益於社會穩定的中產階層,從而避免重蹈歐洲經歷長期社會暴力和戰爭的覆轍。比如日本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新加坡「居者有其屋」的公共住房政策,都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做大了中產階層。
上世紀60到70年代,日本啟動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到該計劃完成時,日本已相繼超越法德等歐洲國家,成為資本主義第二大經濟體。該計劃不是沒有副作用,但是它的確改善了日本的經濟結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最重要的是打造了一個強大的中產階層,有利於日本社會長期平穩。
「軟基建」的另一重意義是激勵創新。中國經濟在發展,但創新不夠。我們的創新主要在管理、運用等商業模式上,技術上的原創還遠遠不夠。沒有原創,就只能依附型增長。華為是我們最好的IT企業,但美國一斷供,還是面臨這么大的困境。因此,我們要從應用大國更快成為原創大國。
中央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創新也離不開龐大的中產階層。日本成為科技強國和創新大國的過程,幾乎同步伴隨著中產階層的崛起。地狹人多的新加坡能實現經濟和科技起飛,與合理解決住房負擔也不無關系。創新需要冒險,也需要制度性保障。對於缺少冒險文化的國家來說,更需要社會有一套比較完善的福利保障體系,讓人們將為生計耗費的心力投入到創新創業中。
然而,公共福利不是資本發展本身的邏輯,而是社會改革的產物。要強調的是,經濟轉型中尤其要注意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中國經濟騰飛至今,農民貢獻巨大。在經濟新常態階段,要通過「軟基建」更好地回饋農民,讓他們也能更多地進入中產階層。
必須打造世界級經濟平台
中國必須更加堅定地擴大開放,打造世界級的經濟平台。
黨的十八大重申了擴大開放的決心,這是中國政治領導層智慧和理性的體現。但在新常態下,中國要加強自己的國際競爭力,就必須更加重視對大灣區、長三角、海南島等開放型經濟區的打造。如果沒有幾塊大的世界級經濟平台,是不利於實現經濟轉型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迅速縮小。但西方在經濟平台與科學技術上的優勢依然明顯,因為西方最好的技術與人才還都留在西方。疫情後,這些生產要素是否能被吸引到中國,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③ 中國向美國出口口罩約438.5億只,你覺得中國展示出了哪些大國精神
我們大家都明白了,就是說在疫情期間中國做出了很多的貢獻,還是讓我們大家感覺到非常的驚訝。對於美國中國現在出口的口罩將近500億只,這樣的事情也就告訴了我們對於中國在這場疫情最好的擔當,還是讓我們大家感覺到非常震驚的了。
同時在疫情面臨著非常嚴重的期間,我們也有理由說的就是怎麼樣對待,現在這個疫情才是我們大家都非常能夠去理解的。通過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我們可以了解到,這就是說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要去共同應對,這樣團結合作才能夠去共同對待。而這也是我們大家所能夠去了解和想像的有道理的了。所以對待這個問題我們明白了,就是說只有在這個時候各個國家共同學習之後來進行團結協作,根本之上才能夠去抗擊疫情的最終勝利。這也是讓我們大家感覺到非常之好的。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了解到了,就是說中方在這個時候應該要和各個國家去加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