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近代學習西方的特點是什麼
1.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啟蒙和救亡相連,體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
2.學西方的歷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不斷深化的復雜歷程。
3.中國人民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歷了了一個由被動接受(例如林則徐等萌發新思想、洋務運動)到主動選擇(例如辛亥革命)的過程,最終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貳』 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體現了怎麼樣的規律
中國向西方學習:
1、歷程:①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主要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尤其是軍事技術.(器物階段)
②甲午戰後--辛亥革命:主要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制度階段)
③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主要學習西方思想文化並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文化階段)
2、特點:①經歷了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遞進嬗變過程;②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相互統一;③充滿進步與保守的斗爭,洋務派與頑固派、維新派與頑固勢力、革命派與保皇派斗爭~
『叄』 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主要內容與特點
向西方學習,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一)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主要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尤其是軍事技術。「開眼看世界」的林則徐和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學習的先聲。雖然他創新對西方的認識和學習只停留在「堅船利炮」這一西方文明的表層——物質外殼上,而且學習的目的既是為了「制夷」,更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但在當時要邁出這一步,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超人的膽識。它使國人沖破了閉關鎖國的牢籠,啟迪探索外界的新風,成為一代代先進中國人的強國禦侮而尋求外夷、平內患的雙重目的,懷著「中學為體,西方為用」的矛盾心理,發起求富求強的洋務運動。
(二)甲午戰後——辛亥革命:主要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早在19世紀六七年代,早期維新派就提出了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和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成為19世紀末康、梁倡導維新變法運動的先導。康、梁把向西方學習的目標從經濟領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謀求政治體制的變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主張,但在封建頑固派的鎮壓下,變法運動夭折。隨後的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運用西方國家學說,實行王權分立體制和責任內閣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但北洋軍閥的專制使民國成為一塊招牌。
(三)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主要學習西方思想文化並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陳獨秀、李大釗等把斗爭鋒芒直指封建正統思想,宣傳西方民主科學。俄國十月革命後李大釗宣傳社會主義,以俄為師,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中國知識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國、改造社會的科學思想武器
特點:①經歷了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遞進嬗變過程;②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相互統一;③充滿進步與保守的斗爭(洋務派與頑固派、維新派與頑固勢力、革命派與保皇派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