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中泰飲食文化的書籍
找到篇論文,截取了部分你要的內容,供你參考。
目錄
一、緒論
(一)選題緣由及研究意義
(二)目前研究情況
二、中華飲食文化特點與中泰飲食文化對比
(一)中華飲食文化及特點
1、飲食特點
2、飲食習俗與禮儀
3、飲食的觀念與思想
(二)中泰飲食文化對比
1、中泰飲食結構對比
2、飲食觀念對比
3、宴會禮儀對比
4、小結
三、對泰學生的飲食文化教學分析
(一)對泰學生的飲食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和內容
1、文化教學及重要性
2、對泰學生飲食文化教學內容及分析
(二)對泰學生飲食文化教學的手段
1、對比教學法的運用
2、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
(三)飲食文化教學活動設計
1、泰國學生學習漢語的基本情況
2、教學專題設計——筷子與中國文化
(四)小結
四、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中泰飲食文化對比及對泰中學生教學
作者 楊沖嬋 指導老師 鄭繼娥 副教授
(湛江師范學院人文學院,湛江)
摘要:飲食文化在中華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側面,對漢語詞彙以及漢語表達產生了深厚的影響。跨文化交際中,讓學生了解中國的飲食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人的思維,理解相關漢語的表達並准確地運用。本文以中華飲食文化研究及中泰飲食文化對比研究為基礎和出發點,以泰國文化背景的學生為教學對象,結合教學分析,探討如何在對泰學生的漢語教學中更好地傳播中華飲食文化,並以中華飲食文化為教學內容設計專題教學。
關鍵詞:飲食文化 中泰對比 中華飲食文化教學 對比教學法
一、緒論
(一)選題緣由及研究意義
隨著泰國公主詩琳通學習漢語和訪華,泰國紛紛掀起了「漢語熱」,全民開始學習漢語。近幾年來,漢語已成為泰國第二大外語,深受全國人民喜愛。目前,泰國所有71家公立、私立大專院校,全部開辦中文專業。在這兩種語言交流互動增加的背景下,有必要讓泰國學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中華飲食文化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的側面,更是要了解透徹。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對中國人的影響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給漢語詞彙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而語言傳播與文化傳播又總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基於飲食文化在中華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對漢語產生的影響,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飲食文化的教學應當受到足夠的重視。
學者吳瑛、阮桂君[1]的《中國文化在美國青少年中的傳播效果調查——以匹茲堡地區孔子學院為例》一文中指出,通過對美國匹茲堡地區7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的調查發現,相對於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美國的青少年對中國物質文化尤其是飲食文化、文物古跡最感興趣。而我通過對來學校的泰國皇家理工大學的學生的調查以及在泰國教中文時學生的反應和調查也發現,正在學習漢語的絕大多數泰國青少年都對中國的飲食文化比較感興趣。我的學生就經常問我在中國吃什麼,在泰國生活還習慣嗎,能不能讓我們嘗嘗中國菜諸如此類的問題。既然中國飲食文化對泰國學生漢語學習者有著那麼大的吸引力,那麼如何利用好這個吸引力來促進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呢?對外漢語中飲食文化的教學研究就顯得很重要了。
本課題旨在針對對泰國學生的飲食文化的教學研究,從泰國學生感興趣的飲食文化入手,充分展示中華飲食的文化魅力,為泰國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更深入地學習漢語提供一些幫助,讓學生通過了解中國的飲食文化,更好地了解中國人的思維,理解相關漢語的表達並准確地運用。同時,課題中的中泰飲食文化對比部分也為赴泰的志願者和實習生了解泰國提供一定的依據,使他們更好的開展飲食文化教學。
(二)目前研究情況
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的研究,有不少的著作。全面介紹中國飲食文化的專著且影響較大的主要有:林乃燊《中國飲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1989);王學泰《華夏飲食文化》(中華書局,1993);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徐文苑《中國飲食文化概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萬建中《中國飲食文化》(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等。
王春華《泰國的飲食習俗》[2],彭景《泰國飲食散記》[3]等等這些都是寫泰國的特色菜及飲食風情。關於中泰飲食文化對比的研究,在這方面,國內目前還沒有找到相關的書籍,期刊上直接以這個為研究題目或關於中泰飲食對比的也還沒有。李毅《泰國飲食特色的「中國元素」分析》[4]也只是分析了泰國飲食特色中來自中國的影響,並沒有系統地對比中泰飲食。
關於飲食文化教學的研究,在對外漢語的教學研究領域,前人研究多數集中在文化教學這個大層面上,只有當涉及具體教學策略如:「文化導入、文化融匯」時,才用到一些飲食方面的例子進行講解。廖茜茜《關於中華飲食文化的對外漢語教學探析》[5]一文也只是以西方文化背景的學生為主體,並沒有涉及泰國飲食文化教學這么細的方面。
本文我將以中華飲食文化為基礎,從飲食結構、飲食觀念、宴會禮儀多個角度對中泰飲食文化進行對比,並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入手,針對對泰的飲食文化教學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二、中華飲食文化特點與中泰飲食文化對比
(一)中華飲食文化及特點
飲食文化是指特定社會群體在食物原料開發利用、食品製作和飲食消費過程中的技術、科學、藝術,以及以飲食為基礎的習俗傳統、思想和哲學,即由人們食生產和食生活的方式、過程、功能等結構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總和。中華飲食文化就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所形成的全部食事的總和[6]。
1、飲食特點
(1)飲食結構
在飲食方面,中國是最開放的國家之一,飲食的種類也最為豐富。水裡游的、天上飛的、地上爬的、家裡種的、野外獵集的,都逃不過中國人的「福」口,就是河豚也敢拚死一吃。正式由於中國悠久的歷史和中國人勤勞勇敢的精神及生存的需要從而為人類開辟了豐富的食物源泉。早在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7]中,就指出了古代漢族的飲食結構式「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受農耕經濟的影響中華飲食呈現出典型的以糧食為主食的結構,糧食在所有的飲食材料中處於首要地位。在傳統的飲食結構里,蔬菜、水果、肉類只是做主食的輔助和補充,是副食。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現代,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蔬菜、水果、肉類在中國人的餐桌上的比例大大增加,但毋庸置疑,糧食為主的地位是穩固不變的。
稻幾乎是南方水田唯一可選的主食食物,這是由「稻可鍾卑濕」的特性決定的。而在北方旱地則有栗、黍、麥、菽等主食作物可供選擇。所以南方一般是以米飯作為主食的,米飯的原料又有大米和糯米,做發有多種,而且還可以將大米和糯米做成糕餅、湯圓、米粉、糍粑。北方種植小麥的地區的人們則是以麵食為主食,人們喜歡將麥子磨成的麵粉做成饅頭、面條、烙餅、餃子等具有特色的食物。另外,在我國少部分種植玉米、青稞、高粱、土豆、紅薯等雜糧的地區,他們主要以這些雜糧為主食,像西藏藏族的糌耙。
(2)食物烹調
烹調是製作菜餚的一項專門的技術,就是將經過加工整理的烹飪原料,用加熱或加入調味品的綜合方法,製成菜餚的一門技術[8]。「手工操作,經驗把握」是我國傳統烹調的基本文化特徵。而在中國飲食文化中,食物烹調關鍵要講究火候控制及五味調和。「味」是中華飲食的最高追求,食物原料其味萬千,中華飲食的精髓就在於如何調和其中食材的滋味。食物的烹調過程即調和食物滋味的過程,中國傳統的烹調方法非常豐富,有煎、炒、炸、爆、熘、蒸、熏、燒、燜、扒、燴、燉、、涮、鹵、煨等。
(3)炊具餐具
中華傳統的炊飲器具可分為炊具、盛餐用具、進餐用具和儲藏用具。陶器、青銅器、鐵器、和瓷器在諸多的炊飲器具中應用最為廣泛,影響也最大。鐵器是中國兩千多年農耕文明中炊具的主流代表,在不銹鋼尚未發明的時代,鐵鍋。鐵鏟一直是中國人在炒菜時必不可少的用具,現在大多數家庭和飲食機構都還是用鐵鍋炒菜。
餐具方面,主要就是筷子和瓷器。筷子又稱為「著」,是中國人吃飯絕對少不了的進餐用具。用瓷器製作的碗、碟、杯、盤,在餐具用餐中非常常見。像青瓷、白瓷、唐三彩及景德鎮的青花瓷都是非常出名的瓷器。
(4)地域特色
中國國土遼闊,從南到北,氣候不同,各地的飲食都具有鮮明的特色。在清代,中國飲食流派便有魯、川、蘇、粵四大菜系之說,後來又有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的八大菜系之說。總的來說,北方氣候寒冷,菜餚多濃厚,口味偏咸,以京魯菜為代表;華東蘇杭一帶,氣候溫和,菜餚多帶甜味,以蘇浙菜為代表;西南川雲貴地區,多雨潮濕,菜餚多喜麻辣口味,以川菜為代表;最早與國外開展貿易的廣東一帶,口味較為清談,居民多喜煲湯。
2、飲食習俗與禮儀
(1)飲食習俗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形成了各式各樣的飲食習俗,有日常飲食習俗、年節飲食習俗、人生禮儀習俗、宗教信仰習俗等。這里選取年節飲食習俗講,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通過了解傳統節日的飲食習俗,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民族內涵。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為重要也是最為隆重的節日。春節節日歷時的時間也是一年中最長的,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原是古代農民慶賀豐收和為來年生產做休整、准備的時間。除夕的年夜飯是年中最為重要的一頓飯,親人都要回家,平時不捨得吃的好菜這一頓飯都得拿出來。總的來說,這一頓飯必須有魚,寓意為「年年有餘(魚)」;「吃年糕,寓意年年「高」;芹菜寓意「勤勤懇懇」等等。北方過年還少不了餃子,餃子諧音交子,餃子形如元寶象徵著財富。包餃子、吃餃子,是北方人表達對來年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正月十五是春節的最後一天,也是元宵節,這一天,吃元宵(湯圓)是必不可少的。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相傳,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不受國君信任,為奸臣所害,屢遭流放,後深感報國無門,投淚羅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便往河裡投粽子,希望河裡的魚不要損害屈原的肉身。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漸漸深入人心,便流傳下來了。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在這一天賞月吃月餅是中國流傳已久的傳統習俗。這一天,賞月最佳,圓圓的月亮象徵著團圓,月餅,形如一輪小小的圓月,也有圓月的吉祥之意。所以月餅是中秋節必備食物,也是饋贈親友的必備佳品。
(2)飲食禮儀
「飲食禮儀主要指在飲食活動中成文的禮數,它以人們的飲食習俗為基礎[9]。」在禮儀之邦中國,飲食禮儀歷經數千年的演變和發展,早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規則。中國現代飲食禮儀既保留了古代食禮中彬彬有禮、長幼有序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有合理地摒棄了古代食禮中的一些繁文縟節。下面是一些現代飲食禮儀的一些簡單介紹。
中國人講究尊敬老者,講究輩分和尊卑,不同輩分等級之間要嚴格地遵守禮儀制度。所以不管是在宴會還是一般的宴請,座次都是很講究的,現代一般以面朝大門的位置為上座,上座由上賓來坐。客人需要注意的是,上菜的時候要等主人示意開餐了才可以食用,主人夾菜時,客人不可拒絕;客人若中途有事離開,要告知主人一聲,主人要陪最後一位客人吃飽才可以離席。敬酒時,是主人率先敬酒,先敬主賓再到其他賓客,敬酒時要雙手持杯並把杯里的酒喝光,客人則隨意。
用餐的過程中還要注意餐具的使用禮儀,遵守一些禁忌,如筷子不可以用來指人,不可以插在飯菜上等等。
3、飲食的觀念與思想
不同民族的飲食觀念和思想都是本民族特定歷史形成的特定文化,中華民族所持的飲食觀念也與其他國家大有不同。
(1) 平衡膳食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就很講究飲食科學,醫典《黃帝內經.素問》「谷肉果蔬,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這些既是營養學方面不可忽視的至理名言,也是指導人們科學飲食的重要原則。中國人重「吃」,這個吃也很講究,講究一日三餐的搭配,講究食物中熱量、各種營養的供給。現代,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追求不再是果腹,而是食物的精美與各種營養的平衡。
(2) 食治養生
中國自古有「醫食同源」的說法,「醫食同源」源於中醫基礎理論,即食物有保健和治療疾病的作用。「葯補不如食補」十分重視飲食與增進人體健康和疾病治療的關系,強調增強飲食在增進人體健康和疾病治療中的重要作用。飲食養生的觀念也深深地印在了中國人的腦海里,在生活中用一些日常食物防病治病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了。如受涼感冒,煮一鍋紅糖姜湯喝下去蓋上被子發汗,睡一覺就好了;燉烏雞,小米粥加紅糖是產婦生產後恢復身體的首選。此外還有很多關於養生的俗語,「寧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豆」「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等等。
(3) 五味調和
在中國,如果一道菜沒有味,則食不下咽。味是中國人菜餚製作及品嘗的首位,是飲食的核心。通常如果一道菜好吃,則稱之為美味。五味指的是甜、酸、苦、辣、咸,五味調和就是將各種原料之味及調料之味調和為一整體,創造出一種層次更為豐富的滋味。中國飲食講究食材的搭配,講究調和出來的味,中國菜獨特的魅力也在於它的調和之味。
(二)中泰飲食文化對比
泰國與中國同屬亞洲經濟文化圈,一衣帶水,飲食文化方面多多少少有些淵源,但又各具特色。本文把兩國的飲食文化進行對比,面對來自泰國文化背景的學習者,了解中泰飲食文化的差異有益於他們對漢語的深入學習,更有益於我國對泰的對外漢語教學。
1、飲食結構對比
中國人的飲食分為主食和副食,主食以糧食穀物為主,如米飯和麵食;副食則為由蔬菜、肉類製成的菜餚。且所食以熱食、熟食為主,不喜生食肉類、蔬菜。每餐必須主副食互相搭配而吃,澱粉、蔬菜、肉類組合在一起才能稱之為一頓飯。主食是正真填飽肚子的食物,副食作為補充和調劑。中醫認為生冷食物會損害內臟氣血的運行,故中國人喜歡吃加熱後尚有餘熱的東西,食物講究要趁熱吃。
泰國人以大米為主食,副食是魚和蔬菜。大部分泰國人正餐都是以一碗大米飯為主食,佐以一道或兩道咖喱料理,一條魚,一份湯以及一份沙律(生菜類)。餐後點心通常是時令水果或用麵粉、雞蛋、椰奶、棕櫚糖做成的各式甜點[10]。由於地處熱帶,泰國人喜歡食用富有刺激性的調味品,如辣椒、蔥、蒜、姜等,民間有「沒有辣椒不算菜」的俗語。由於吃辣及天氣炎熱,泰國人每餐必備的是冰水,不管是家庭還是餐廳,飯前端上來都是一杯冰水。
泰國人還會吃一種由中國發展而來的米粉,有大小粗細不同之分,吃米粉時,使用筷子。
2、飲食觀念對比
(1)美味與營養
中國人追求的是美味的飲食,飲食講究食物的味道要好,所以中國的廚師們費盡心思在食物的味道上下功夫鑽研。形、色是菜品的外表,而味是菜品的內在品質,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餚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餚的形、色,這邊是中國飲食觀最重要的一點。所以中國的烹調方法非常的豐富,但長時間的烹煮難免會造成營養的流失。中國飲食對味和口感的追求使之忽視了食物營養是否流失這一點。現在中國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對味蕾滿足的追求仍然最為重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泰國人對飲食營養的追求是越來越高了,很多中小學及大學的課程里,都是營養學知識的宣傳,教育、電視台也充分利用它的的影響力。泰國的食品企業也根據人們對健康飲食的需要,加入了綠色食品、天然食品、低糖高纖維食品,特別是一些大型的食品企業,在所有食品成品的包裝上都有營養成分及營養供給標準的「營養標鑒」。泰餐SPA意為泰式健康飲食,是泰國營養健康飲食的代表,它的菜系就是要選擇有機的原材料,如用水果和蔬菜做原料烹飪菜餚來取代那些用味精蘇打、和食用色素來改變原料本身的味道和顏色的不健康食品。取而代之以健康、營養的用料,比如純橄欖油、蘋果汁、香草和海鹽,都可以給菜式提味,同時還有醫葯功效[11]。不止SPA,泰國很多菜式和烹調方法都講究原汁原味,講究的是用水果或菜給菜提色、提味,而不是用色素和味精。
(2)熱情與健康節約
中國人熱情好客,這是普遍認同的。在中國,如果請客吃飯,不管是在家裡還是餐館,主人都會准備慢慢的一桌子菜,還經常會說:「沒有什麼菜,請見諒。」在中國人的飲食觀念里,吃飯請客一定要盡興。用餐時還不時地勸菜勸酒,酒喝得越多就表明感情越好。而飯菜通常都是吃不完的,這還好,如果吃完了就會顯得主人招待不周。
在泰國,吃飯一般都是主隨客便,想吃就吃,想喝就喝,菜不夠再點,酒不夠再買,可是很少見到那種大吃大喝、暴飲暴食的現象。喝得酩酊大醉的人也會有,但是那些人是借酒消愁,很少是勸酒的結果。第二天,喝醉的人清醒後還會打電話或當面致歉。因為醉酒在他們看來是一件有失身份、很不光彩的事。這種飲食觀念可能會讓中國人很不習慣,好像欠「熱情」[12] 。時間長了也會體現它的優越性來,這也反映了社會對健康第一的共同認識。泰國人還有一個飲食觀念就是節約,不管是在學校還是餐館用餐,泰國飯菜的分量都是挺小的,但足夠讓你吃飽而不浪費。泰國家庭的一日三餐也是剛剛好的那種,不會說剩飯剩菜。請客吃飯也不會大吃大喝、暴飲暴食。
(3)泛食主義和佛教思想
中國人喜歡吃,更是喜歡用請客吃飯來進行各項社會活動,如婚喪嫁娶這些人生大事以及生日,送別、聚會、談生意這些事,都是用吃來解決的。易中天首先提出了「泛食主義」這個觀點,就是說中國人常常用從飲食中獲得的各種體會去解讀一些與飲食無關的問題。他的《閑話中國人》[13]中便有對這一現象做出了描述,如職業稱為「飯碗」,學習知識叫「汲取營養」,司空見慣叫「家常便飯」等等。日常用語也有許多這樣的現象,如嫉妒又叫「吃醋」,受苦又叫「吃苦」等等。
泰國則把飲食跟佛教聯系起來,不只是信奉佛教,更是將宗教觀念落實到生活當中。泰國人不吃完整的雞和魚,肉也不是大塊大塊地吃,而是現將其切碎,再進行料理的。傳統的泰國人在製造葷食的時候總是要將所有的菜式模模糊糊的,像炒碎肉、魚餅等,目的就是求個心安[14]。近年來,很多泰國人已經不忌諱整隻的雞整條魚了,可是傳統的泰國人還是接受不了。在泰國,殺生也是由專門的人完成的,場面如果很大,則還會進行一些祭祀,而且和尚是不能看見殺生的。
3、宴會禮儀對比
中國的宴會很注重禮儀,尤其講究座次的安排問題,正朝大門的位置為上座,最尊貴的客人將被請至上座。若為方桌,則位於朝南的左側的第一個位置是上座。用餐時主人和客人圍坐在一起,同桌共食,期間主人要殷勤地招待客人,勸菜勸酒。
在泰國參加宴會,一般會送些水果、花卉或糕點之類的,也可以不送。送的話,禮品要盡可能地包裝,而且一定要用右手遞給主人,左手在泰國被認為是臟的、不幹凈的,不要用左手吃東西或者拿東西。用餐的時候,座位安排沒什麼講究,隨便坐,進餐時,主人也不會向中國人那樣勸菜勸酒,都是自己喜歡什麼就吃什麼。
4、小結
中泰飲食文化之間的差異,也體現了中泰思維方式、價值觀的差異。中國人熱情好客重感情,金錢其次,感情第一;泰國人講究的是健康營養與節約。中泰還有一點共通點就是都強調集體、整體,獨樂不如眾樂,都喜歡享受同桌共食大團圓的樂趣。但這團圓的樂趣中,中國人還是講究熱情,泰國人還是講究節約,這一點,好像還無法共通。
❷ 烹飪書籍有推薦嗎
我也來推薦一下烹飪類的書籍,所謂舉賢不避親,我推薦的自然是四川 旅遊 學院烹飪學院編些的一套烹飪教材,其中最經典的全國賣到的最好的是菜餚製作技術標准化教程——川菜篇,我為副主編,哈,據說全國已經賣瘋了,幾十所學校選做優秀教材,並且還獲得了圖書出版的獎。之所以這么牛,那自然是學校悠久的辦學 歷史 以及出色的辦學實力,我給大家普及一下中國烹飪高等教育的 歷史 。
烹飪的書籍市場上出版的也很多,各式各樣的菜譜也有。
如果是專注於研究各色菜系,或者烹飪工藝的,我推薦一本比較專業的書《烹飪工藝學》。
不管做什麼,基礎性很重要,耐心研究工藝,理論研究操作,相信會有不同的收獲。
我一個人熱愛 美食 同樣也會去做很多 美食 給家人們吃,我會找度娘查找各種有關於 美食 的書籍。下面我就給大家推薦幾本不錯的書籍和雜志吧,喜歡的都可以去借鑒一下的。
1《中國烹飪》《名廚》《天下 美食 》《早餐來了》《西式糕點製作大全》這些都是我看過的關於 美食 烹飪的書籍,大家喜歡烹飪這一塊的都可以去看看借鑒一下裡面的精華。
恩我知道的也就只有這些了,我現在還在找有關於烹飪的書籍。各位有知道關於烹飪比較還不錯的書籍可以推薦一下,可以一起來討論一下。
1.《美味速成家常菜3本(家常菜、涼拌菜、一碗好湯)》
上千種菜例,分類詳細,品種齊全,製作過程看似簡單,卻將洗、切、焯、炒、調味、腌、拌、完全展示了出來。幾顆青菜、幾滴醬油、幾粒鹽,卻能做出千種美味;幾片鮮肉、幾滴料酒卻能在幾分鍾內炒出一道經典菜餚;幾碗清水、幾種普通食材,卻能做出美味鮮湯;粗糙的五穀雜糧,卻能做出美味的主食……只要您掌握了家常菜的製作訣竅,那麼您肯定能在短時間內做出美味、營養的菜餚。
2.《天下 美食 :葷鮮1880例》
《葷鮮 1880 例》分別介紹牛肉、羊肉、雞肉、魚等各種食材的食療功效,炒、燉、煮等烹飪方法一應俱全,操作方法介紹詳盡,讓你在片刻之間成為葷鮮大廚。
3.精裝4冊 舌尖上的中國傳統 美食 炮製方法全攻略+一看就想吃的中式麵食+百姓愛吃的家常菜小炒菜菜譜書籍
書中精選了近千道最經典的菜餚與風味小吃,幾乎囊括中國各地最具代表性的特色 美食 ,將我們關於經典 美食 的美好記憶與製作方法一一道來,足不出戶也能品味舌尖上的中國。
4.《魚翅與花椒》
這里是中國,一個奇妙的飲食大國。
這是關於中國菜的故事,也是一個英國女孩的中國歷險記。
扶霞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國長住。打從一開始她就發誓不論人家請她吃什麼,不管那食物有多麼古怪,她一律來者不拒:第一次與四川料理相遇時的神魂顛倒、親眼目睹雞鴨被宰殺時的驚嚇、體驗千變萬化的刀 工、對 養生 飲食的嘆服、品嘗珍稀野味時內心的道德兩難……
透過扶霞的眼睛,我們得以用全新的角度來了解熟悉的中國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擁有其獨一無二的氣質:川菜的辣帶著一絲絲甜,就像悠閑的四川人,總是帶著甜甜的體貼;湘菜直接又毫無妥協餘地,就跟那裡培養出來的領袖人物一樣;揚州菜則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溫暖而撫慰人心。
從四川熱鬧的市場到甘肅北部荒僻的風景,從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揚州古城,書中呈現了中式料理讓人難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繪出中西飲食文化差異,且兼具人文觀察與幽默趣味。
5.《中國人超會吃》
本書從 「菜、肉、魚、禽、豆、米、面」等七大食物類別出發,選取有代表性和煙火氣的 55 道靈魂 美食 ,配合以 14 篇飯桌觀察 、6 地(北京/上海/南京/揚州/蘇州/成都)市集采風以及 800 余幅現場攝影作品,呈現嘈雜聲色與平民智慧,堪稱一次當代中國餐桌新巡禮。
55 道靈魂食譜:圖文並茂,介紹菜品的 歷史 、食材選擇及製作步驟,收錄名店名廚的獨*烹飪技巧。
北方教你更多的 美食 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