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中國人普遍肉蛋奶攝入不足
雖然現在的時代是一個不缺吃喝的時代,有時候還經常下館子吃美食,但事實是中國人普遍肉蛋奶的攝入量並不理想,對於這個現象我有以下幾個觀點。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夠對你有幫助。
Ⅱ 亞洲哪個國家的男人平均身高最高
韓國人和敘利亞人,男性平均身高都超過1.74米伊郎人日本人哈薩克人1.73和中國東北人差不多。中國南方男性平均身高不足1.69四川雲南山區更低。
Ⅲ 中國人吃肉的歷史是怎樣的
中國人吃肉的歷史悠久且復雜,經歷了不同肉類的流行與變遷。
古代肉食種類與階級差異:
牛的尊貴地位與食用限制:
羊肉在宋朝的盛行:
豬肉的逆襲之路:
食物消費結構的變化:
Ⅳ 人類常見的膳食結構類型有哪四種
依據動、植物性食物在膳食構成中的比例劃分不同的膳食結構,一般將世界各國的膳食結構分為以下四種模式:
(1)東方膳食模式:該膳食模式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和非洲一些國家等屬此類型。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平均能量攝人為2000~2400kcal,蛋白質僅50g左右,脂肪僅30~40g,膳食纖維充足,來自動物性食物的營養素如鐵、鈣、維生素A攝入量常會出現不足。
這類膳食容易出現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以致健康狀況不良,勞動能力降低,血脂異常和冠心病等營養慢性病低發。
(2)經濟發達國家膳食模式:該膳食模式以動物性食物為主,是多數歐美發達國家如美國、西歐、北歐諸國的典型膳食結構,屬於營養過剩型膳食。
食物攝入特點是:糧谷類食物消費量小,人均每天150~200g,動物性食物及食糖的消費量大,肉類300g左右,食糖甚至高達100g,蔬菜、水果攝入少。
人均日攝入能量高達3300~3500kcal,蛋白質100g以上,脂肪130~150g,以提供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質、低膳食纖維為主要特點。這種膳食模式容易造成肥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營養過剩性慢性病發病率上升。
(3)日本膳食模式:是一種動植物食物較為平衡的膳食結構,以日本為代表。膳食中動物性食物與植物性食物比例比較適當。
特點是谷類的消費量平均每天300~400g左右,動物性食品消費量平均每天100~150g左右,其中海產品比例達到50%,奶和奶製品100g左右,蛋類40g左右,豆類60g。
能量和脂肪的攝入量低於歐美發達國家,平均每天能量攝入為2000kcal左右,蛋白質為70~80g左右,動物蛋白質占總蛋白的50%左右,脂肪50~60g,該膳食模式既保留了東方膳食的特點,又吸取了西方膳食的長處。
少油、少鹽、多海產品,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合適,有利於避免營養缺乏病和營養過剩性疾病,膳食結構基本合理。
(4)地中海膳食模式:該膳食模式以居住在地中海地區(義大利、希臘)的居民為代表。
膳食結構的主要特點為富含植物性食物,包括谷類(每天350g左右)、水果、蔬菜、豆類、果仁等;每天食用適量的魚、禽、少量蛋、乳酪和酸奶;每月食用紅肉(豬、牛和羊肉及其產品)的次數不多,主要的食用油是橄欖油;大部分成年人有飲用葡萄酒的習慣。
脂肪提供能量占膳食總能量的25%~35%;特點是飽和脂肪攝入量低(7%~8%),不飽和脂肪攝入量高,膳食含大量復合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攝入量較高。地中海地區居民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很低,已引起了西方國家的注意,並紛紛參照這種膳食模式改進自己國家膳食結構。
日常生活中人們將必需食物分為五類。
第一類是糧食類,是熱量的主要來源。一般輕體力勞動者每天的攝入量以300-500克為宜,其餘的熱量由副食品供給,所以,糧食類食物的占熱能供給量為60%-70%,約占膳食總量的32%。
第二類是富含動物蛋白質的食物,包括瘦肉、蛋、禽、魚等,成人每天應攝入70-100克的蛋白質。
據研究,人體對動物蛋白質的吸收率高於植物蛋白,較為理想的蛋白質攝入應是,動物蛋白佔1/4,豆類蛋白佔1/4,其餘2/4則糧食供給。因此,營養專家建議,每人每天應攝禽、畜肉類50-100克,魚蝦類50克,蛋類25-50克。此類食物應占膳食總量13%。
第三類是豆、乳及製品,因豆類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和卵磷脂等,其蛋白質氨基酸的組成接近人體需要,所以每人每天應補充豆類50克,奶類100克,此類食物占總量的9.5%。
第四類是蔬菜、水果,這是人體維生素、無機鹽和食物纖維的主要來來源,但因蔬菜品種很多,營養成分也存在很大差異。
如,綠葉類蔬菜含大量的胡蘿卜素、抗壞血酸以及鈣、磷等無機鹽;根莖類蔬菜有豐富的澱粉、蛋白質和胡蘿卜素;鮮豆類蔬菜中的碳水化合物、鐵及硫胺素是其他蔬菜所不能比的,所以每人每天應攝入400-500克,共中綠葉菜應保持1/2以上。
新鮮的水果是抗壞血酸的良好來源,可以提供大量的蛋白質、磷、鐵等無機鹽,故而每人每天應攝入100-200克鮮果。此類食物應占總量的40%。
第五類是油脂類,油脂類可供給熱量,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供給不飽和脂肪酸。植物油所含的必需脂肪酸比動物油高,而動物油的飽和脂肪酸多,脂肪熔點也比較高,因此不易為人體消化吸收,故而應少吃動物脂肪,多吃植物油。
因此,營養學家建議油脂的攝入比例為飽和脂肪酸與多稀不飽和脂肪酸及單烯不飽和脂肪酸各佔1/3。油脂應按每千克體重每天攝入1克,約占總膳食比重的1.5%。
綜上所述,以上五類食物長期缺乏任何一種都會影響身體健康,為保持均衡膳食,人們每天的膳食不宜吃的太精,更不應在節日中暴飲暴食,真正做到粗細搭配、有葷有素,健康就會更有保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膳食結構
Ⅳ 飲食方面注意什麼
對於人們健康生活和快樂工作至關重要。但是,國人卻面臨著三大飲食問題。
一是吃不全:種類少、果蔬少、喝水少。
平衡膳食既能提供身體所需要的能量和營養素,又能滿足身體功能的需要,降低患病的風險。要滿足每日膳食平衡,將需要至少5個食物類別,即為谷薯類、蔬菜水果、蛋奶類,魚、禽畜肉類和水。但中國老百姓居家過日子,食物單調,品種較少,每天能吃夠五大類食物的人不足三成;蔬菜攝入比例剛剛過半,水果僅及1/5;30%的人每天喝水不到1200毫升。
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谷薯類食物作為主食,應佔到每天能量來源的一半以上。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適當。多吃些新鮮水果和蔬菜,適當多吃些食用菌和海菜。每天足量飲用白水,飲水不足將導致體力及腦力下降,甚至還可能引起一些疾病。不可過量喝含糖飲料。
二是吃不對:飲食結構不對,飲食方法不對。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要求:食物多樣,谷類為主;吃動平衡,健康體重;多吃蔬果、奶類、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少鹽少油,控糖限酒。但目前國人的飲食結構不合理現象較為突出。肉類食品消費結構中,豬肉佔65%左右,而對心血管系統有益的魚蝦類每天不足一兩;許多人早餐像乞丐,晚餐像皇帝;食品加工過精、過細,不利於慢性疾病的防控。
三是吃得多:油脂多,食鹽多,食糖多。
長期吃得太多,會增加腸胃負擔,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和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當代國人每天吃得多、動得少,吃肉多、吃鹽多、吃糖多,超重和肥胖者猛增。吃豬肉太多,吃魚肉和海產品太少。中國人的豬肉消費量佔到了全球的一半,而豬肉中含有大量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是引起肥胖和心臟病的重要原因。而魚肉的蛋白質容易消化吸收,脂肪含量低,且富含對心血管系統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金槍魚、鱈魚、沙丁魚等深海魚),應該增加攝入量,每天吃1~2兩。高鹽飲食是國際上公認的高血壓危險因素之一,可誘發腦血栓和心肌梗死。國際上對鹽的攝入量越調越低,而我國居民的「重口味」卻不見好轉。所以,日常飲食中必須高度注意的是:鹽,少點,少點,再少點!
Ⅵ 幫忙簡述下中國人金字塔飲食結構
中國人金字塔飲食結構簡述
一、答案
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以金字塔形式呈現,強調膳食的均衡與營養的全面。底層為五穀雜糧,中層為蔬菜瓜果,上層為肉蛋奶類,頂層則為少量油脂與高級食品。這種結構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飲食理念,注重食物的搭配與營養的組合。
二、解釋
1. 金字塔底部:以穀物為主。中國人日常飲食的基礎是五穀雜糧,如大米、小麥、玉米等。這些穀物提供人體所需的能量和基本的營養素,如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等。
2. 中部層次:蔬菜和水果占據重要位置。蔬菜與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對身體多種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它們不僅為飲食增添了多樣性,也是均衡營養的關鍵。
3. 金字塔上部:適量的肉類、蛋類與奶類。肉、蛋、奶類提供優質的蛋白質、脂肪和某些維生素。適量攝入這些食品對於生長發育和維持身體健康十分重要。
4. 金字塔頂端:少量高級食品和油脂。這部分包括高脂肪、高糖的食品,如油炸食品、甜點等。由於這些食品熱量較高且營養價值相對較低,因此在金字塔飲食結構中只佔很小部分。
金字塔飲食結構的理念是倡導均衡飲食,食物種類多樣,注重營養搭配。這種飲食結構不僅有利於個人的健康,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體現了對自然資源的尊重與合理利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食養與和諧的生活理念緊密相連,金字塔飲食結構正是這種理念的現代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