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看到現在印度跟中國的沖突 知乎
首先我判斷未來應該不會打仗。因為中國顯然不希望跟印度打起來,我相信印度也沒有真的要大打一仗的想法,沒有這種必要,雙派橡斗方都沒有這個企圖。
為什麼印度會這么做呢?我估計重要的原因有兩個,一個內因,一個外因。外因是,中國現在開始在藏南地區,也就是現在這個爭議地區搞基礎建設,大規模地修路。我們中國人認為,在自己的領土范圍內修公路、修鐵路,這是挺正常的一件事,我愛怎麼修就怎麼修,你管不著,這是從中國的角度來看。
印度的擔心是,中國你現在修公路修鐵路,調動軍隊能力越來越強,一旦有事,你就能快速地從西里古里走廊將印度一分為二,中國可能一個小時之內就可以把印度攔腰截斷。
雖然中國並沒有在那調兵,但這種來自中國的無形壓力卻是實實在在的。中國這種戰略投送能力成了抵在我脖子上的一把尖刀,這種壓力會越來越大,讓我不得安寧。所以印度有一種本能的恐懼,而不管中國是不是真的有這個想法,這就叫「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從外部因素來分析,中國和印度雙方在這個問題上,其實他們的內心都不如謹想真的威脅對方。但是印度認為中國你這么修路,對我構成了無形塵磨的壓力,而且這個壓力會越來越大,所以我要採取一種比較激進的方式。
這種激進方式,就是他要尋求一種談判中的有利籌碼,而且是要無中生有。如果從談判這個角度來說,本來不丹這個地區是沒有爭議的,但是我就愣說這塊地區有爭議,愣說不丹被中國欺負了,我是為了捍衛不丹的權益所以才替它出頭的,替它打抱不平的。這是我們現在看到印度的借口。
但無論用什麼說法,它出兵本身並不是准備打仗,實際目的是為了爭取更多在談判中間的籌碼。比如說中國為了換取局勢恢復平穩,那中國你要做出讓步,比如你這個鐵路、公路只能修到哪裡,不能再往前延伸了。那中國肯定不答應啊,因為這鐵路公路是在我本國領土上修,我愛怎麼修怎麼修,你管得著嗎?所以雙方肯定在這個問題上要較量一番。在我看來,印度這么做就是為了要創造談判籌碼,而不是真的為了打仗。
Ⅱ 如何看待印度武器對比中國
中國和印度主要武器對比(印度的武器大的技術是由國外提供或直接買的成品中國的都是自主生產的)
中國外交部表示,截至8月7日,印軍仍有53人和1台推土機非法滯留在中國領土上,印方必須將全部越界人員和裝備撤回邊界線印度一側。隨著中印邊境沖突的持續發酵,兩國間的火葯味也越來越濃,讓我們先看看兩國主要武器性能的對比。
這些武器的性能和指標你自己網路吧 (字太多不讓發)望採納
Ⅲ 如何看待目前的中印關系你認為如果要加強中印關系,中印雙方應該怎樣做
、印度,可要認清形勢啊 美國拉攏印度,並不代表印度已是美國的戰略夥伴,其實美國的著力點還是放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要警惕被美國利用。 我在7月份的文章中說過,「一旦巴基斯坦被美國拿下,對中國的嚴重影響自不用說,對印度的影響也將極為深刻。那時候美國的力量將進入印度洋,美印的友好將結束。印度將永遠被定格在地區大國的行列。當然真是那樣的話,印度是地區的國家無疑,但是不是大國,還要看美國的心情和印度的努力。」 「所以,當美國保證自己在巴基斯坦的通道暢通無阻卻想方設法掐斷其他國家的通道的時候,印度也要提高警惕,這也關乎印度的國運。但是,在中俄美對峙中,印度一直腳踩兩只船,態度曖昧。在局勢越來越錯綜復雜的時候,印度要認清方向。印度要用足夠的胸懷和眼光,在巴基斯坦需要支持的時候,拋棄前嫌,大力支持。印度目前的問題,就是要認清形勢站好隊。」 印度不要過分相信美國的甜言蜜語和所謂的承諾,要看到自己面臨的戰略風險。 三、要冷靜,慢點走 當然,面對美國的拉攏和在中俄和美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較量中印度獲益的誘惑,印度沒有一點非分之想,那是不容易的。但印度想火中取栗,還要看兩個指標:印度能不能,中國怕不怕。 先看能不能。 中印作為同樣是飽受壓迫的國家,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贏得了獨立。但是中國與印度所走過的道路是截然不同的:中國走向獨立富強之路是在封鎖在對抗中實現的,印度遇到的阻力比起中國遇到的要小的多。不誇張的講,要是中國的事被印度攤上,印度早就完了。中國能不垮,還能日益的強大,其中的原因是值得好高騖遠意淫不淺的印度好好學習的。 所以,一旦真的時機出現,印度也不能輕易的出兵。前有1962年的教訓,現在有兩國巨大的國力差異。印度的基礎工業、製造業極為缺乏,如果印度只想靠所謂的「高技術、服務業」走出強國之路,我看很危險。沒有基礎工業、製造業特別是重工業,不要說大國的博弈中多分一杯羹,就連碗都打碎了都有可能。 在巴基斯坦政治局勢出現混亂之時,印度加強在印控克什米爾的軍力,除了不放心之外,還有就是想趁火打劫,妄圖在中俄與美國的較量中來個火中取栗。對於印度的這點企圖心,必要時中俄要用行動滅了印度的這點小心思。如果印度不願意滅,那就把火燒的大一點,燒了印度,他只能自認倒霉。 再看中國怕不怕。一百餘年以來,中國屢經大戰,中國怕了嗎?「雖千萬人,吾往矣」 ,何懼之有!不要說印度,中國在50多年前,也和美國大兵較量過,中國怕了嗎?何況,在1962年中國還把印度打得丟盔卸甲。 怕是不怕,但要注意印度在克什米爾方向的異動。如果印度敢火中取栗,在克什米爾方向不老實,中國要果斷的出兵,教訓印度、收復藏南、支援巴基斯坦。 也許,印度還有點幻想:要是沖到前線吃虧了,美國不會袖手旁觀的,會幫印度的。如果印度這樣想,真是不可救葯。看看喬治亞的例子吧,美國的努力和效果在哪裡?美國現在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了。隨著美國金融的進一步惡化,中國軍事力量進一步增強和俄羅斯經濟進一步的恢復,歐盟擺脫美國步伐的加快,美國面臨的問題要比現在還要嚴重。 在世界風雲變幻,局勢微妙,次貸危機愈演愈烈的關頭,印度可要小心了。奉勸印度還是看緊錢袋子,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火中取栗就不要了,隔岸觀火還是符合印度目前的戰略的。 四、戰略合作符合中印現實的利益 雖有邊界為問題的困擾,但中印的貿易還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今年上半年,中印的貿易額達到290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69%。 中印都是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安定和平的發展環境對中印都一樣的重要。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現實的摩擦,中印的關系,不可能一帆風順。但就算不能很好的合作,也不要因為離間而更疏遠,那樣不符合中國的利益,也不符合印度的利益。 印度要擦亮眼睛,美國真的會像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艾什利?特利斯說得那樣:當前美國的目標是把印度建立成一個強大、獨立的中心大國嗎?印度要看到美國拉印度遏制中國的真實意圖,不能老是讓人當槍使。印度要清楚的認識到:中國龍是不可遏制的,中國的強大也是不可阻擋的,中印戰略合作符合中印現實的要求其也符合長遠的利益。
Ⅳ 印度和中國的差距有多大
1、中國和印度的差距,就像59分和60分的差距,60分的考上大學,從此飛黃騰達,連親戚朋友也雞犬升天。59分的上山下鄉,從此默默無聞,一生活在怨恨之中。
2、中國與印度的差距,如同美利堅與加拿大的差距。美國率先革命,結果就是英帝國汲取教訓,調整統治方略,以至於其他殖民地更難逃出英帝國的手掌心了。
3、中國與印度的差距,就像美利堅與墨西哥的差距。美利堅獨立比墨西哥早了幾十年,結果先到先得,北美成了美利堅的天下。墨西哥只有悲催的在牆角哭泣。任何一點差距,日積月累,就會出現蝴蝶效應,最後產生天地般的差距。
4、1862年,發生了兩件相似的事情,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俄國也廢除了農奴制度。後來兩個國家也成為了世界霸權的兩極。人生的際遇往往如此,所以我們要努力學習爭取多考一分,做好身邊的一些細事,積水成河,最後就會發生蟬蛻的效果。試想一下,如果1979年的改革開放是印度率先進行,中國到91年才開放,那結果又會有與今日完全不同的結果。當印度91年打開國門時,發現了歐美已經佔領高端市場,韓日佔領了中端市場,中國則占據了低端市場。
Ⅳ 人是怎麼看待中國和印度的
在西方人眼裡,印度像個面團,怎麼捏弄都行,而中國則像塊石頭,不讓你隨意捏弄。在西方人心目中,印度是個「順民」,而中國是個「刁民」,他們偏愛印度人也就一點不奇怪,因為沒有人不喜歡「順民」。對他們來說,印度是圈內人,而中國則是圈外人,有時是對手,有時甚至是敵人。
印度在國際上的人緣比中國要好得多,也就是說,如果兩國間出了矛盾,世界上有頭有臉的國家,說話有分量的國家,簡言之,主要就是西方國家,幾乎都無一例外地站在印度一邊。即便他們不好直接站出來支持印度,也至少會保持沉默,或者模糊的態度。總之,在情感分上面,印度會完勝中國,無論中國多麼占理,想在這方面壓倒印度都是徒勞。
從人種劃分上看,印度人的祖先是雅利安人,是數千年前從歐洲遷徙到亞洲的,他們和歐洲人有著共同的祖先即印歐人,所以,印度人在人種上屬於白人。而中國人屬於蒙古人種,蒙古人種主要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所以,雖然阿三哥看上去比較黑,但特徵上更接近白人,而中國人和白人是不搭界的。人的感情在很大程度上與相貌相關聯,相貌相近的更容易產生親近感。簡言之,西方人看印度人要比看中國人順眼得多。
語言
印度雖然是個大雜燴,語言復雜,但由於歷史原因,英語普及率高於中國。這就是為什麼當年上海灘的租界巡捕房人手不夠時,總是從印度招些大鬍子打工仔,因為從語言上說,印度人更容易和國際「接軌」,充當英國人的跟班,阿三的綽號也由此而來。不過,很多印度人的英語口音很重,有些重得讓中國人很難聽懂,可是這並不妨礙他們與西方人之間的交流。
有人可能會有疑惑,我們中國人中受過教育的人不也能說英語嗎?不是也能與西方人交流嗎?不錯,中國人的英語普及程度雖不及印度,流暢程度也遜於印度,但是在發音上並不比印度人差,甚至要好過他們。但是有一點必須清楚,那就是語言除了用於溝通交流,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即充當促進情感交流的媒介。在這一點上,中國人和印度人不在一個層次上,中國人絕大多數把英語當工具使,只是為了能夠交流,在使用英語時很清楚地把它視為外語。而印度人則不是這樣,他們對英語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親近感,雖然英語也只是次於印地語的第二官方語言,但印度人使用英語時並沒有文化上的隔膜。中國人對漢字語言的情感和崇敬,要遠遠超過印度人對自己文字語言的敬畏,所以也就不可能把英語當成多麼親近的東西對待。一個印度人可以用很濃重的口音夜讀《簡愛》,而中國人對英語最大的興趣不過是背幾本托福詞彙,做幾套雅思試題,不是為了留學就是為了移民,要不就是為了進外企找個飯碗,總之,一切都是從實用的角度出發。印度人對英語的感情,西方人感覺得到,中國人對英語的實用態度,西方人也感覺得到。
中國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國,都擁有歷史悠久的文化,但是兩者其實有著很大的不同,中國在文化上受宗教影響很小,而印度文化中處處都有宗教的痕跡,這種宗教傳統甚至對中國都產生過直接影響。
中國也有很多廟宇,但在很大程度上,尤其是在近現代,那裡早已成為中國人旅遊觀光的場所,遠不如印度人對宗教那般虔誠,把誦經當飯吃。
所以,以基督教為文化內核的西方國家,很難不對有同樣嗜好的印度人產生好感,而這種好感則不可能轉移到中國人身上。
印度人是散漫的,其民族性格就像他們的食品,軟塌塌的。他們對西方始終是仰視的,心悅誠服。這與中國人有很大不同,中國人雖然也有崇洋的心理,但骨子裡還是很以自己的歷史與文化為驕傲,這使得中國人每到關鍵時候總是不願臣服於西方人。所以,印度是地地道道的殖民地,而中國即使在最衰弱的時候也有自己的中央政府,在歷史上最慫的時候也只是半殖民地。
Ⅵ 你眼中的印度是怎樣的
說到印度,我首先可以想到的就是印度和我們國家一樣,也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而且也是唯一個在人口數量方面和我們國家相媲美的。而且除此之外,印度的人們都善歌善舞,或許有的時候我們還聽到印度是一個很貧窮的國家,那麼到底是不是這樣呢?下面就讓我來說一下我眼中的印度吧。
一.人們都載歌載舞
印度是擅長歌舞的國家,我們都知道,印度人民最喜歡的也是跳舞,印度舞蹈表達的有好多意思,在印度舞蹈裡面,包含著印度人民對生活的美好希望和對未來的憧憬;除此之外,印度舞蹈也表現了一種民族化的東西,表現了印度人民的熱情好客和善良美好。
總而言之,印度是一個有著自己特色與文化的國家,復雜的語言、悠久的歷史文化、載歌載舞、熱情好客的印度人民,都是印度這個國家的瑰寶。
Ⅶ 印度對中國的優勢有哪些哪方面值得我們學習
印度在人口、耕地、科技、信仰等方面都比中國占優勢,印度有很多比中國好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在科技軟體服務方面,印度顯然有更多優勢。因為印度人英文比較好,同西方國家的溝通比較通暢一點。特別是印度班加羅爾這個地方,它的軟體工業是非常發達的,全世界75家頂尖的軟體公司有30家落戶在班加羅爾。在印度,有4500家高科技企業,班加羅爾集中了印度軟體人才的35%,它創造的IT產值也佔了印度的三分之一,它已經形成了科技軟體服務中心。
第二,有數據表明,幾年後印度的人口會超過中國,變成世界人口第一大國。這倒不是主要的,主要在於印度年輕人的比重遠遠大於我們,每年的就業人數至少1000萬人,大多是18歲左右的年輕人。相較中國,印度人口的優勢恐怕在今後幾年會凸顯出來,而中國老齡化的趨勢在發展。
第三,印度的土地面積只等於中國的三分之一,但可耕地要比中國大一倍。也就是說,它的人口密度比中國還大,但可耕地比中國多,所以到現在為止,中國糧食需要進口,印度是再窮也不愁糧食。
第四,根據統計,印度人80%信印度教。所以印度人比較重視精神生活。印度這種信仰對於社會穩定有好處,所以印度盡管會出現大亂,但像甘地,他在反對英國殖民主義時都是提倡「不抵抗主義」。印度的歷屆政府都會出現一些問題,但不會亂得很厲害。中國的漢人是比較相信物質生活的,這一點與印度有所不同,在這方面印度還是有它的優勢。
其次,印度的「私營企業家文化」值得中國學習 。
在經濟方面,印度的優勢有兩個:第一個是服務業,他們的服務業早就超過了50%。同時莫迪還提出一個口號「Make in India」。意思是「請大家到印度來生產」,是個祈使句,就是說你們把資本拿到這里來開廠,讓大家都到他那兒去生產。可見印度認為光靠服務也不行,製造業也要趕。第二個是印度的外貿靠內需拉動的比例比較大,這個既是缺點,也是優點,是把雙刃劍。
還要提到一點,就是印度的「企業家精神」。尤其在私營企業家裡面,我覺得印度私營企業家的文化遠遠好於中國。中國的民營企業家,有「富二代」什麼的,經常是不能堅持下去。但印度幾個有名的家族企業,像塔塔集團,有一百多年了,已經有三代以上,但是依然長盛不衰。我參觀過他們的廠區,像工業園一樣,搞得非常好,而且福利非常好。他們開玩笑說,工人只要生一個孩子,我保你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老闆出錢,但你超生了,就不管了。他們還分房子,工人都有房子,工程師住好一點,工人差一點,但都分房子。在印度,私人老闆搞這些真的不容易,這就是企業家精神,值得中國學習。
另外,印度的銀行業是比較成功的,監管也比較好。中國股票解放以後中斷了,到改革開放才重新啟動,但孟買的股票市場一百多年一直延續下來,沒中斷。他們的股票市場也出現過重大詐騙,但壞的例子好象沒有那麼多。另外,印度銀行的呆帳比我們少,這是印度使館的人說的。
在信息技術方面,比爾.蓋茨曾經說「下一個軟體超級大國就是印度」,這個評價應該說相當高了。班加羅爾有很多這方面的大公司,我也去參觀過,那裡的管理等方面確實很好。另外,他們的英語好,因此外包業務也很強。
評價印度的教育,同中國相比,可以說印度是「高等教育好,基礎教育差」。美國有個MIT,印度也有個理工學院,培養出的一些IT產業專家,軟體工程師,水平都相當不錯。在國際組織裡面,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等等,恐怕中國人還沒有印度人多,他們當中很多都是高技術人才,英文也好。
印度軟實力方面的優勢也是看得見的。寶萊塢的電影在國際上還是相當有影響的,它的產量甚至超過好萊塢了。在南亞國家、非洲等地,印度電影市場非常好。還有印度瑜珈,現在中國也很盛行。莫迪九月份參加聯大時還提出,要聯合國通過一項「國際瑜珈日」的決議,並獲得通過。
最後再說一句,經常有人問印度的社會治安怎麼樣。不能說印度社會治安比中國好,但你到富人居住的地方去看,沒有多少人裝防盜門的。富人區除了賣珠寶,賣黃金首飾的要裝鐵柵欄,老百姓,很有錢的資本家,都沒有裝防盜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