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17到1927中國所有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1917年張勛復辟失敗
護法運動開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愛國運動爆發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2年7月中 共二大召開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國共第一次合作實現
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5月)
1925年孫中山逝世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爆發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28日李大釗就義
7月15日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國民革命失敗
8月1日南昌起義
8月7日八七會議
9月三灣改編
9日湘贛邊秋收起義
10月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
12月廣州起義
『貳』 1937年至1945年 中國發生了哪些大事
1、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至1937年7月31日。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於1937年7月7日。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一個士兵失蹤借口,要進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
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開槍開炮猛轟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吉星文團奮起還擊。掀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起因: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佔領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7月7日,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橋頭的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當晚日寇突然向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守軍忍無可忍,奮起自衛,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抗日戰爭,從此開始了。
2、台兒庄大捷
1938年3月,距離日軍全面侵華戰爭還不到一年,日軍的氣焰極度囂張,全國人民的抗日情緒異常高漲,在此契機之下發動了著名的台兒庄戰役。這是我們在抗戰以來取得的第一場勝利,在當時雙方的實力差距非常明顯的狀況下能夠打贏這場戰役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情。
極大的鼓舞了軍民的士氣。在和日軍的激烈交手之下,王銘章節節敗退,不得以被逼迫到了藤縣東關附近,而在此刻他依然沒有選擇放棄,而是和日軍展開了激烈的迂迴戰。
但是在一次戰斗當中不幸被敵人的機槍掃中,以身殉國,在他壯烈殉國之後他的部下還是堅持和日軍展開纏斗,最終壯烈犧牲,沒有一人後退。
台兒庄大捷背後慘烈代價:苦戰四晝夜全軍覆沒,蔣介石為其落淚。
3、百團大戰
1940年7月22日,日本為盡快結束侵華戰爭,採取威逼利誘的方式拉攏蔣介石、汪精衛政權。同時,在華北地區實施「囚籠政策」,通過建立據點、碉堡等,把抗日根據地與其它地區隔離開來。八路軍被日軍封鎖在各個窮鄉僻壤,生存和發展極其艱難。
為了減少蔣介石政權投降的可能性,同時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認為,必須打一場大的戰役。從1940年7月22日發布預備命令到8月20日下達行動命令,八路軍總部部署的都是20來個團參加的正太戰役。
直到8月22日八路軍總部首次綜合戰情時,彭德懷才意外地發現,竟有105個團參加了這次戰役。也就是說,其中有85個團「沒打招呼」就直接投入戰鬥了。
4、皖南事變
1940年10月19日,蔣介石強令黃河以南堅持抗戰的八路軍、新四軍在一個月內撤到黃河以北。中國共產黨為維護抗日大局,同意將安徽南部的新四軍調到江北。
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的一個支隊9000多人由雲嶺出發北移,當部隊行至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軍8萬多人的伏擊。新四軍奮戰七晝夜,彈盡糧絕,除約有2000人突圍外,大部分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與國民黨軍隊談判時被扣押,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
5、日本投降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結束戰爭。日本把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強國提前拉進了戰爭中。
1942年年底,美軍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隨後,日本方面開始節節敗退,日本海軍幾乎喪失殆盡。1944年下半年,美軍開始染指菲律賓,並最後收復了菲律賓。
『叄』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事變
1.秦始皇統一中國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22歲時,開始「親理朝政」,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2.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3.鴉片戰爭
閉關鎖國後的清朝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第一次鴉片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4.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至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5.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准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肆』 祖國的歷史恥辱有哪些
1、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
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
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2、馬關條約
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
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
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
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3、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又作清法戰爭(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
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戰爭過程中,法海陸兩軍雖於多數戰役占上風,但均無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
並一度攻佔基隆,卻因滬尾(今台北縣淡水鎮)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台灣島的戰略目的;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
導致由恭親王奕䜣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甲申易樞),但後期台灣及杭州灣防衛成功,且有馮子材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給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
法軍統帥尼格里也身受重傷。戰爭的失敗直接導致法國總理茹費里等內閣集體垮台。 以此為契機,兩國重啟和談,結果訂定《中法新約》,清方承認法國對法屬印度支那諸殖民地的宗主權。
兩國重開貿易。受此戰的影響,清廷於台灣設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4、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Nanjing Massacre)指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學術界認為開始於12月5日 )淪陷後。
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5、火燒圓明園
火燒圓明園在狹義上指焚燒圓明園,廣義概念焚燒范圍不僅只是圓明園一處,而是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園等,其焚毀的范圍及程度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占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
下令燒毀圓明園。3500名英法聯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
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大火連燒3天3夜,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