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近代中國(1840到1919)經歷哪些苦難中國各階級或階層進行了哪些抗爭和探索,結果如何
近代中國(1840到1919)經歷哪些苦難?
概括來說:遭受列強不斷的侵略、欺凌,一次次的戰敗、求和、割地、賠款,使有著五千年文明的中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屈辱。中國也從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社會一步步的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中國各階級或階層進行了哪些抗爭和探索,結果如何?
1、抗爭——壓迫愈深,反抗愈烈,中國人民為反抗國內外反動勢力,改變屈辱地位,進行了長期不屈不撓的斗爭,近代前期的抗爭包括:虎門銷煙、三元里人民抗英、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中愛國軍民的抵抗、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
2、探索——先進的中國人為了謀求國家獨立和社會進步,探索各種道路,這是一個長期的極其復雜的艱苦歷程。主要包括地主階級抵抗派、洋務派、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民族資產階級的激進派的救國活動。
3、結果,只有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成功了。
一、近代前期愛國官兵的英勇斗爭
1、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標志著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開始。
┏林則徐——廣州——嚴加防守
▕ 關天培——虎門 ┓
2、在鴉片戰爭中:▕ 葛雲飛——定海 ┣ 英勇抗敵,壯烈犧牲
┗陳化成——吳淞 ┛
3、邊疆地區新危機時——左宗棠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整個新疆
4、中法戰爭中┏劉銘傳——在台灣地區擊退法國侵略者
┗馮子材——鎮南關大捷
┏左寶貴——平壤——戰死沙場
5、甲午中日戰爭期間┃鄧世昌——黃海——英勇戰斗,與艦同沉
┃徐邦道——遼東戰役率部英勇抵抗
┗丁汝昌——威海衛——寧死不降,自殺殉國
二、農民階級的抗爭
┏1841年,廣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
┫1851——1864年,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太平天國運動
┗1899——1900年,反帝愛國的農民運動——義和團運動
三、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及激進民主主義的探索
1、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政治探索——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維新變法運動戊戌變法
2、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政治探索——由下而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3、資產階級激進派的探索——一場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
四、地主階級的探索
1、鴉片戰爭時期地主階級抵抗派的探索
2、19世紀60—9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派的探索
五、無產階級的探索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馬列主義指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
一、19世紀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及其影響
從1840—1900年的助年間,資本主義列強先後對中國發動過五次大規模的侵略戰爭,即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通過這些戰爭,列強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嚴重地損害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使中國從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逐漸變成了半殖民地國家。
1.鴉片戰爭
18世紀60年代後,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英國的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1825年爆發了第一次生產過剩危機。由於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和清政府實行的「閉關政策」,英國的對華商品輸出受到了嚴重阻礙,出現了大量逆差。當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發生後,英國便以「英國人的生命財產」受到侵害為借口發動了鴉片戰爭。
經過鴉片戰爭,中國的國門被打開,開始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所規定的五口通商、協定關稅、自由貿易、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條款,為英國等西方列強的對華經濟擴張開了綠燈。不過,這一時期中國的開放還僅限於東南沿海地區。
2.第二次鴉片戰爭
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英國夥同法國於1856—1860年進行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並於戰爭期間和戰爭結束後迫使清政府與之訂立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通過這兩個條約,漢口、牛庄、天津等內地和北方城市被開放成為商埠;條約還規定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國人可以到內地游歷、經商、傳教。這樣,列強的在華利益進一步擴張,從東南沿海地區深入到內地和北方地區。俄國趁火打劫,利用第二次鴉片戰爭大肆侵吞中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3.甲午中日戰爭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同時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1894—1895年,發動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甲午戰爭。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告終,清政府被迫於1895午4月與日本訂立了《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加速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過程,給中國近代社會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惡果。日本割佔中國台灣省等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的完整,刺激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巨額賠款加劇了清政府的財政危機,清政府被迫以犧牲主權為代價舉借外債,致使中國的內政外交進一步為列強所控制;允許外資在中國投資設廠,使帝國主義對華資本輸出合法化;而日本則利用巨額戰爭賠款瘋狂擴充軍備,使自己擠進帝國主義列強的行列,迅速成為遠東地區的侵略戰爭策源地。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借口鎮壓義和團的「排外運動」,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並迫使清政府與之訂立《辛丑條約》。《辛丑條約》是一個空前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使得中國的各項主權進一步遭到嚴重破壞,使得帝國主義列強在華勢力極大地加強,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辛丑條約》所規定的「庚子賠款」,本息合計白銀 9.8億兩,加上各地地方性賠款2000多萬兩,總數超過白銀10億兩,這是對中國人民的殘酷經濟掠奪;它關於懲辦「首禍」和禁止中國人加入或成立反帝組織的規定,體現了對中國的嚴厲政治奴役;它關於在北京設 立單獨的使館區、由各國派兵保護及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駐扎軍隊的規定,是對中國實行的野蠻軍事控制。
二、19世紀中國各種力量對列強侵略的反應
1.清政府的腐敗與對敵決策的失誤
清末反侵略的戰爭中,清政府在和與戰的決策上往往舉棋不定,徘徊於妥協與抵抗之間。決策的屢屢失誤,是導致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開戰前依賴列強的調停,戰、守准備不充分;戰爭中「避戰自保」,屢失戰機,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敗和戰爭決策高層的無能與軟弱。1894年在戰爭一觸即發的情況下,把持軍事、外交大權的李鴻章沒有在軍事上積極備戰,而是寄希望於各國的「調停」。甲午戰爭中,慈禧太後為她60歲生日的「萬壽慶典」,始終抱定對日妥協的和平方針。李鴻章為保存其實力極力奉行避戰求和的政策,採取消極抵抗的戰略方針,結果處處被動。
清軍中雖然有一批如關天培式的民族英雄,但大都缺乏鬥志,許多將領貪生怕死,甚至聞風而逃。
2.民眾的自發斗爭
外國勢力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妥協,激起了中國人民的自發斗爭。重要的斗爭主要有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1895年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斗爭和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
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是近代中國人民最早的自發反抗外國侵略的英勇斗爭。在1895年的反割台斗爭中,台灣各族人民組成了義軍,誓與台灣共存亡。義軍和留在台灣的部分清軍公推劉永福為領袖,領導台灣軍民共同抗擊日軍。
1898年,義和團運動首先在山東興起。隨著形勢的發展,義和拳改名義和團,樹起了「扶清滅洋」的大旗。慈禧太後發現義和團難以很快「剿滅」,就改用「招撫」的辦法,企圖控制利用。1900年春,義和團在清政府的默許下,涌人北京和天津。義和團在抗擊八國聯 軍的斗爭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後在西逃途中命令清軍「鏟除」義和團。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失敗了。
3.有識之士的自強運動
林則徐在領導禁煙斗爭的同時,搜集和研究外國情況,組織人編譯出《各國律例》和《四洲志》,成為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礎上,編成了《海國圖志》一書,系統地介紹了南洋、歐美各國的歷史、地理等情況。在這部書里,他提出了著名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1860年的「內憂外患」的形勢極大地震撼了清朝統治者和士紳階層。為實現「自強」的目的,洋務振創辦了一批新式軍事工業和新式學堂,並派遣學生留學,編練新式海陸軍。19世紀70年代起,為解決軍事工業的資金、燃料和交通運輸等困難,洋務派還打著「求 富」的口號,創辦了一批民用工業。1895年甲午戰爭中國的戰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19世紀70年代後,在「求富」的口號下,洋務派提出了利用本國經濟力量與外國資本主義競爭的「商戰」主張。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商戰」主張逐漸成為當時影響較大的反侵略主張。馬建忠和鄭觀應等是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表。
三、20世紀日本侵華史
1.20世紀初期日本的侵華活動
1901年至1919年,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和期間的列強雖沒有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但並沒有停止其他形式的侵略擴張。
1904—1905年,日本在中國的土地上發動了日俄戰爭,將侵略勢力擴張到中國東北。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取代了俄國在中國東北南都的殖民地位。1914年,日本借口對德宣戰,出兵中國山東,奪取德國租借的青島,強占膠濟鐵路沿線。1915年,日本以支持袁世凱稱帝為誘餌,使佔領山東成為事實,公然向中國政府提出了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由於中國人民的激烈反抗和列強之間的矛盾斗爭,「二十一條」沒有實施,但由此加強了日本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權益,尤其是在華的經濟利益。袁世凱死後,日本支持皖系和奉系軍閥打內戰,造成了分裂割據的局面;並仇視中國革命,破壞中國的統一事業。
2.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發動的大規模侵華戰爭
受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渴望從對外侵略中尋找出路。1931年挑起了「九一八事變」。 1932年,日本侵略者將東北佔領地改名為「滿洲國」, 扶植被推翻的清朝廢帝溥儀為傀儡。從此,中國東北地區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日本侵佔中國東北以後,開始擴大勢力,加快對華侵略的步伐。1932年發動一•二八事變、1935年發動華北事變,到1936年,華北的許多地方已經成為日本侵略者的勢力范圍。
1936年「二二六」兵變後,受軍部控制的廣田宏毅上台組閣,建立了軍事法西斯專政。1936年,廣田內閣召開會議,通過了《基本國策》,制定了「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之地位」和「向南方海洋發展」的侵略方針,為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定下了基調。
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這是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信號,也是全國抗日戰爭的開始。戰爭初期,日軍由於裝備精良,准備充分,很快攻佔了華北五省和上海、南京等地。但日本的侵華戰爭遭到了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日本侵略軍陷入了長期戰爭 的泥潭之中。戰爭期間,日軍屠殺中國人民,製造了南京大屠殺慘案,掠奪中國的資源,進行奴化教育,實行殖民統治。
階段性特徵掃描
一、1840~1894年近代列強侵華特徵
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攫取了中國大量的「條約權利」,並監督清政府履行這些所謂的「條約義務」。在表面上「中外和好」的局勢下,進一步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和文化滲透。列強還侵佔了中國大片領土,英國迫使清政府割讓了香港島和九龍司。俄國侵佔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列強利用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商品輸出成為這一時期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主要方式。清政府在《南京條約》中開放了東南沿海五口,在(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增開11處通商口岸。中外貿易的巨大變化,表明中國的市場已經與世界資本主義市場聯系在一起。列強憑借不平等條約和低關稅,僱用大批買辦,在中國建立起一整套產品推銷網、原料收購網和金融控制網,逐步控制了中國市場。
二、1894~1901年近代列強侵華特徵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列強侵華的形式發生了變化:在經濟上,由原來的商品輸出為主到由資本輸出為主;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在軍事上,列強趨向聯合,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標志著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國主義共同宰割中國的同盟。
三、1901~1945年近代列強侵華特徵
列強放棄了瓜分中國的計劃,採取「以華治華」的方針。甲午中日戰後,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日本和德國的崛起和後來居上,打亂了老牌帝國主義侵華的格局,使列強之間的斗爭更加激烈。日本成為侵略中國最凶惡的敵人。日俄在中國東北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並最終引發—場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的日俄戰爭。帝國主義列強在侵華問題上雖有矛盾和斗爭,但在最大限度地侵略中國、維護他們共同利益這方面卻是一致的。
隨著日本獨霸中國的野心日益膨脹,終於在1931年發動了九一八事變,1937年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是要排除其他列強而獨霸中國,把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
四、1945~1949年近代列強侵華特徵
從抗日戰爭到新中國建立,美國採取扶蔣反共的對華政策,繼續以蔣介石為其代理人,逐漸形成獨佔中國的局面。新中國的成立,打碎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陰謀。
規律性知識拓展
一、列強侵華戰爭的發動與世界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
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隨後擴展到法、美等國。從1840年起,中、日等國被迫開放通商口岸,成為西方國家商品市場和工業原料的供應地。東方亞洲國家從屬於西方國家的格局形成。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進一步擴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並為本國剩餘資本尋找投資場所,形成了瓜分世界的殖民主義狂潮。日本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後,開始了對朝鮮和中國的侵略,成為亞洲惟一的帝國主義國家。
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加劇了日本的階級矛盾和統治危機。日本法西斯在壟斷資產階級的支持下,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企圖把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
二、對外封閉造成了中國的落後
西方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確立,勢必要將東方封建主義的農業社會卷進世界政治經濟的新體系。面對西方的挑戰,清朝統治者在長期的閉關鎖國狀態下昧於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作出了無力的回應。統治者一是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和措施,這種限制對外交往和貿易的閉關政策一直延續到鴉片戰爭前。二是以「天朝上國」的自我中心觀自居,,形成了閉關鎖國心態,對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茫然無知。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才逐漸走向開放,但阻礙重重。在有限開放中學習西方,國力雖漸漸增強,但與列強相比仍然是相差很遠。
三、近代中國社會轉型中兩種矛盾的發展趨勢
1840年以後中國社會的發展,呈現出兩種相互矛盾的趨勢:從遭受列強侵略的角度說是向下沉淪,從接受資本主義先進文化的角度采說是取得了進步。鴉片戰爭前,中國經濟上自給自足,政治上君主專制。資本主義列強既是強盜,又是「先生」,侵略中國的同時,也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資本主義文化。其中包括近代的科技、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民主自由價值觀。19世紀60年代以後,中國有了自己的近代工業、鐵路、輪船和電信以及近代的海軍和陸軍,並開始了向近代政治體制的轉化。
四,民族團結與統—是民族獨立的根本保證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是近百年來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頂峰。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前,已經覺醒起來的中國人民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下,精誠團結,取得了抗戰的全面勝利。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近現代史上重要的轉折點,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由於時代、領導者和國際環境的變化,抗日戰爭同以前的反侵略戰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最顯著的區別就是這場反侵略戰爭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下進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根本的政治保證,對國共兩黨政治力量的消長和抗戰後中國的前途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與第—次國共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以及國外的反法西斯陣線相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著自己明顯的特點:廣泛的民族性,是真正的中華民族的大聯合;以國共第二次合作 為基礎,兩黨之間的聯合與斗爭貫穿於抗日戰爭的全過程;是國共兩黨有政權、有軍隊的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組成部分,得到廣泛的國際援助;經過抗日斗爭,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成為世界四強和聯合國創始國之一。
B. 新中國以前的歷史主要是什麼
1、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2、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是由國民革命軍為了消滅軍閥為目的的革命戰爭。北伐軍先向據守在湖南,湖北的吳佩孚這個大軍閥進行圍剿,成功後在向北京挺進,摧毀了北洋集團軍閥。北伐僅一年時間,基本消滅了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軍隊,重創了軍閥張作霖的軍隊,沉重地打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加速了中國革命歷史的進程。
3、南昌起義
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起義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4、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5、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6、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分為3個階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為第一階段,中心任務是摧毀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為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並摧毀日軍深入
C. 新中國成立前的重要會議和主要內容
新中國成立前的重要會議,分為四個時間段:
從一大到五大屬於共產黨成立到國民大革命時期(1921-1927)
從八七會議到遵義會議是屬於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6)
從洛川會議到七大屬於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
從楊家溝會議到政協第一屆全會招開屬於三年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
重要會議和主要內容具體如下:
一、共產黨成立到國民大革命時期(1921-1927)
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舉行。
主要內容:規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規定黨員的條件;規定黨的紀律;規定黨的綱領: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採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產私有制,以及聯合共產國際;規定黨成立後中心任務是開展工人運動,以共產主義精神教育人;選舉產生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黨的領導機構,陳獨秀任中央局書記。
2、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1922年7月16日—23日在上海舉行。
主要內容:通過近代中國經濟政治狀況分析,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現階段革命性質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動力是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提出「民主主義聯合戰線」;規定最高綱領: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民族革命階段綱領):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到群眾中去」。(第一次明確反帝反封)
3、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23年6月12日—20日在廣州舉行。
主要內容:決定全體共產黨以個人名義加入國名黨,以建立各民主階級的統一戰線,討論國共合作,推動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
4、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1925年1月11日—22日在上海舉行。
主要內容: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四大的缺點和不足是:雖然提出了領導權的問題,但對於如何爭取領導權,缺乏具體明確的方針,只講對群眾運動的領導權,而完全忽視了對政權和武裝力量的領導權。提出了農民是革命同盟軍的問題,但沒有提出土地革命這一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思想。
5、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1927年4月27日—5月9日在武漢舉行。
主要內容:雖然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但對爭奪革命領導權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如改造武漢國民黨、改造武漢國民政府、組織和擴大黨對革命武裝的領導等問題,均未做出切合實際的回答。大會對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實質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認識。五大實際上並未解決挽救時局的問題。
二、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6)
1、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在湖北省漢口舉行。
主要內容:糾正陳獨秀的右傾錯誤;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確定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把發動秋收暴動,建立工農革命政權,解決農民土地問題作為黨當前的最主要任務;提出整頓隊伍,糾正錯誤,找新道路;選出中央臨時政治局,瞿秋白、李維漢、蘇兆征為政治局常委。中國革命從此由國民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
2、遵義會議:1935年1月15日—1月17日在貴州省遵義舉行。
主要內容:全力解決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小組負責軍事行動。標志著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在危急中挽救黨、紅軍和革命。成為中共黨史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瓦窯堡會議:1935年12月17日在陝北瓦窯堡舉行。
主要內容:會議通過《中央關於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等決議案。27日,毛澤東根據會議精神,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會議關於政治形勢的決議和毛澤東的報告,圓滿地解決了黨的政治路線問題。提出重建統一戰線,批評左傾錯誤, 為迎接全國抗日新高潮做了理論和政治上的准備。
三、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
1、洛川會議:1937年8月22日—25日在陝北洛川舉行。
主要內容:通過《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會議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放在戰區和敵後,在敵後放手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開辟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
2、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舉行。
主要內容: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這是七大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大會把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
四、三年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
1、楊家溝會議: 1947年12月25日—28日在陝北縣楊家溝村舉行。
主要內容:會議討論通過了毛澤東的 書面報告(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報告指出,人民解放軍已轉人戰略進攻,「這是一個 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 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個偉大的事變」。報告闡明了 中國共產黨在軍事、土改、整黨、經濟、統一戰 線等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組成最廣泛的民 族統一戰線,打倒蔣介石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政治綱領。
2、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5日—1949年3月13日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舉行。
主要內容:全會著重討論了黨的工作重心的戰略轉移,即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的問題。強調從現在起,黨的工作重心應該由鄉村轉向城市,實行由城市領導鄉村的工作方式。然而這不等於可以丟掉鄉村,僅顧城市,而應當城鄉兼顧,使城市工作和農村工作、工人和農民、工業和農業緊密地結合起來。但是,黨的工作重心必須放在城市。 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另一項重要工作是確定黨在全國勝利後的一系列基本政策。全會規定了黨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的方針政策。
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年9月21日—9月30日在北京舉行。
主要內容: 這次會議代行了中國的立法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決定了新中國的名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定於北平(1949年9月27日改名為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國歌未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國旗定為五星紅旗。會議選出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同時選舉出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56人。會議還選出了由180人組成的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
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五星紅旗;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北平,北平改名為北京;紀年採用世界公元;10月1日為國慶節。毛澤東在會議上宣布,在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前,人民政協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會議還決定在北京天安門前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並於9月30日舉行了奠基典禮,毛澤東主席宣讀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
制定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使中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組織上完備和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