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文人骨氣怎麼算

中國文人骨氣怎麼算

發布時間:2022-10-03 22:23:15

『壹』 怎麼樣才算是有骨氣骨氣要怎麼培養

解釋:
骨氣,指體貌氣質。後多指剛強不屈的人格及操守。也喻書法的筆力和雄健的氣勢。
1.有志氣;骨氣
南朝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時人道阮思曠 :『骨氣不及 右軍 ,簡秀不如 真長 。』」 宋 羅燁《醉翁談錄·錢穆離妻而後再合》:「幼而聰敏,長而好學,風姿粹美,骨氣軒昂。」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六:「可是窮人要有窮人的骨氣。我那媳婦也和我一樣,不樂意向誰去低頭。」
2. 有氣勢;氣韻。
《宋書·王微傳》:「兄文骨氣,可推英麗以自許。」 唐 韋續《書品優劣》:「釋 玄悟骨氣無雙,迥出時輩。」 明 陶宗儀《輟耕錄·敘畫》:「夫象物必在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乎立意,而歸乎用筆。」 鄭文焯《鶴道人論詞書》:「﹝詞﹞所貴清空者,曰骨氣而已。其實,經史百家悉在熔煉中而出以高澹,故能騷雅,淵淵乎文有其質。」
3. 指身分。
《醒世恆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他骨氣也比你重幾百分哩。你切莫慢他。若是不依我言語,我回家時,就不與你認夫妻了。」

培養方法:
有骨氣是面臨抉擇時兵舉起的明晃晃的刀子時腦海里仍堅定不移的信念,春秋時,齊人在命懸一線時對嗟來之食的不屑,聞一多在被害之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大聲痛斥,譚嗣同在刑場上「我自橫刀向天笑」的凜然正氣,那名洙海青年對韓國女老闆的下跪要求的拍案而起,揚長而去。
骨氣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品質,是一種深深紮根於中華民族血液中的稟性。中華民族得以崛起,得以振興,得以發展,都因為炎黃子孫有著抱緊信念永不低頭的勇氣和執著。有多少人為了他們自己的信念而獻出生命,也許只是為了讓別人能幸福安寧開開心心地生活。他們可以對高官厚祿毫不動心,對嚴刑拷打毫不畏懼,對刺刀揚起高貴的頭顱,可以將生死置之度外,只因為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也許在用鮮血和歷史鑄就的現在,有的人在物慾橫流中迷失了自我。他們甚至可以在「主子」面前搖尾乞憐,在金錢面前不擇手段。他們忘記了了自己前人的一片丹心,忘記了自己身上還有一種叫骨氣的品性。
不過,不管多華麗奢侈的服裝也掩飾不了卑賤的靈魂。同樣,骨氣在華夏血脈中依然會熠熠生輝。懂得「男兒膝下有黃金」的洙海青年,面對兇殘歹徒,見義勇為的人民警察,與身居高位的國家蛀蟲不屈不撓斗爭的老黨員,就說明,延續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的光榮品格會一直存在我們心中,永不磨滅。
做為中國人的我們更要有骨氣,捍衛自已的骨氣,人格和國格。

『貳』 談骨氣 急急!!!!!!!

《談骨氣》寫於1961年春,最初發表在同年3月4日《中國青年報》。其時,正當新中國歷史上的一段艱難途程即將結束的時刻。在這之前,「主要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的錯誤,加上當時的自然災害和蘇聯政府背信棄義地撕毀合同,我國國民經濟在1959年到1961年發生嚴重困難,國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損失」②摘引自《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單行本,第19頁。。也就在這個時期,「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並且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②。在這個發生重要轉變的歷史階段,要團結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地克服困難,奮勇前進,除了必須依靠黨的一系列正確的政策和果斷的措施外,還必須最大限度地喚起全國各族、各界人民的革命熱情,艱苦奮斗。為此,就需要大聲疾呼,發揚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振奮民族精神,調動起一切積極因素,克服暫時困難。吳晗的《談骨氣》一文,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寫成的。 當時,正是由於我們工作上的失誤和蘇聯社會帝國主義背信棄義的叛賣行徑,整個國民經濟處於暫時的嚴重困難時期。一部分人在困難面前猶豫彷徨起來,甚至對前途失去了信心;極少數人則企圖從某些國家那裡乞求恩賜,想討根什麼魔杖來創造奇跡。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吳晗同志沒有動搖,他對我們黨和我們國家的前途依然充滿信心。他想到了毛澤東同志一九四九年八月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所發出的斷言:「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他堅信,有骨氣的民族,是任何敵人也嚇不倒、任何困難也壓不垮的,於是懷著滿腔愛國熱情,以毛主席概括出來的這一命題為中心寫下了《文天祥的骨氣》、《愛國學者顧炎武》、《論民族英雄》、《談骨氣》等一系列論文,有意識地向人們集中進行「骨氣教育」。當時,他的這些著述在增強人們克服困難的信心、提高人們愛國主義情操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當然,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精神,骨氣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在今天,我們的祖國正在從「四人幫」的嚴重殘害下復甦過來,困難很多,但前途無限燦爛。作為一個中國人,在困難面前,在西方國家的所謂文明和繁榮面前,應當保持自己的骨氣,有決心、有毅力憑著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在黨的領導下去克服困難,奪取四化建設的勝利。從這個意義上說,《談骨氣》一文的現實教育作用是無庸置疑的
編輯本段初中課本原文: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戰國時代的孟子,有幾句很好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大丈夫的這種種行為,表現出了英雄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有骨氣。 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我們就是這些有骨氣的人的子孫,我們是有著優良革命傳統的民族。 當然,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這一點必須認識清楚。但是,就堅定不移地為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這一原則來說,我們祖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事跡,還有它積極的教育意義,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南宋末年,首都臨安被元軍攻入,丞相文天祥組織武裝力量堅決抵抗,失敗被俘後,元朝勸他投降,他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就看怎樣死法,是屈辱而死呢,還是為民族利益而死?他選取了後者,要把這片忠心紀錄在歷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個陰濕的地牢里,受盡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勸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堅決拒絕,終於在公元1283年被殺害了。 孟子說的幾句話,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現出來了。他寫的有名的《正氣歌》,歌頌了古代有骨氣的人的英雄氣概,並且以自己的生命來抗拒壓迫,號召人民繼續起來反抗。 另一個故事是古代有一個窮人,餓得快死了,有人丟給他一碗飯,說:「嗟,來食!」(喂,來吃!)餓人拒絕了「嗟來」的施捨,不吃這碗飯,後來就餓死了。不食嗟來之食這個故事很有名,傳說了千百年,也是有積極意義的。那人擺著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聲「喂,來吃!」這個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這碗飯,第二步怎樣呢?顯然,他不會白白施捨,吃他的飯就要替他辦事。那位窮人是有骨氣的:看你那副臉孔、那個神氣,寧可餓死,也不吃你的飯。 不食嗟來之食,表現了中國人民的骨氣。 還有個例子。民主戰士聞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國民黨槍殺的。在這之前,朋友們得到要暗殺他的消息,勸告他暫時隱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敵人要殺他,在被害前幾分鍾還大聲疾呼,痛斥國民黨特務,指出他們的日子不會很長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勝利。毛主席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高度贊揚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孟子的這些話,雖然是在兩千多年以前說的,但直到現在,還有它積極的意義。當然我們無產階級有自己的英雄氣概,有自己的骨氣,這就是絕不向任何困難低頭,壓不扁,折不彎,頂得住,嚇不倒,為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建設的勝利,我們一定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奮勇前進。
編輯本段課本原文與真正原文的區別
《談骨氣》原文共十二個自然段,選入課本時略去了第三自然段(這一段的原文是:「什麼叫骨氣,指的是抱有正確、堅定的主張,始終如一地勇敢地為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遭遇任何困難,都壓不扁、折不彎,碰上狂風巨浪,能夠頂得住,嚇不倒,堅持斗爭的人。」)和第六自然段(這一段原文是:「從孟子的三句話舉三個例子。」),現存的十個自然段,在閱讀時可以分為三層。即:第一層(包括第1—4自然段),這一層首先直接申明「中國人是有骨氣的」,繼而從理論上闡明了「骨氣」的含義;第二層(包括第5—9自然段)引述了三個例子,具體說明中國人是有骨氣的;第三層(第10自然段),這一層在以上論述的基礎上加深一步,指出「骨氣」在今天時代的具體內容和在當前發揚我們民族的這一光榮傳統的意義。這三層緊密銜接,互相照應,層層深入,首尾貫通,對什麼是有骨氣,怎樣做才算得有骨氣,為什麼要提倡有骨氣等問題,進行了生動具體的闡述。
編輯本段閱讀指導
學習這篇課文,應著重理解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作者對「骨氣」這一概念的闡述,有什麼特點?本文題為《談骨氣》,那麼,什麼是骨氣,就必須給予明確的闡述。可是,由於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這樣,在闡述時就存在著比較復雜的情況。一般說來,有兩種不同的闡述方法:一種是逐一說明「骨氣」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含義;另一種是拋開對這些不同特點的說明,集中去挖掘不同社會、不同階級對「骨氣」這個概念的基本含義的理解。在本文中,作者選擇了後一種方法。他首先引用並解釋了孟子的三句話,指出這些被人們傳誦了數千年的,被大家所公認了的話,正說出了「骨氣」的含義。接著話題一轉,提示讀者應注意「社會不同,階級不同」會形成對「骨氣」的具體含義的種種不同理解,然後,用「但是」轉回到對「骨氣」的基本含義的闡述上來,提出了「堅定不移地為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這一原則」,作為取得共同認識的基本點,最後談到在今天無產階級對於骨氣一詞的理解。作者這樣來闡述「骨氣」的含義,有三個方面的好處:首先,這樣做有利於體現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作者在1961年那樣的歷史環境中來談骨氣,是有著鮮明的目的的。那就是要號召我國人民在遭遇暫時困難的情況下,發揚我們中國人「有骨氣」的傳統,努力奮斗,振興我們的國家。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作者就要把議論的重點放在對傳統精神的挖掘上,而不必對「骨氣」在不同社會、不同階級中的具體含義去一一加以學術性的考證與說明。其次,這樣作也有利於讀者接受。本文發表在1961年春天,當時為了戰勝來自各方面的困難,需要加強團結,求同存異,形成統一意志,共同奮斗。如果作者把精力放在區別不同時代、不同階級對「骨氣」的不同理解上,那就會使人們在思想上造成分歧和隔閡。作者注意到這一點,因此在闡述「骨氣」這一概念時,也就著重在求同上下功夫。最後,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樣闡述有利於突出中心。本文雖然以挖掘我們民族「有骨氣」的傳統為主要內容,但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今天發揚這一傳統。因此,在談及孟子的話「直到現在,還有它積極的意義」時,自然地擺出了無產階級對「骨氣」的含義的理解。這樣,就在前文闡述的基礎上提高了一步,突出了中心。如果是一一去介紹各個不同社會、不同階級對「骨氣」的不同理解,那就很難收到本文所要達到的效果。 第二個問題是:作者所選的三個例子互相有怎樣的關系?用充分的事例來闡發深刻的道理,這是本文在議論問題時表現出的突出特點。作者在文中用三個例子來說明了「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從這一點來說,這三個例子都與議論的中心有著緊密的聯系。但是,這三個例子彼此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呢?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第一,三個例子中的人物各代表著中國歷史上的不同的社會階層。文天祥是宋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士大夫階層的代表人物;不食「嗟來之食」的黔敖是戰國時期的一個窮苦平民的代表;民主戰士聞一多是知識分子階層的一員。從表面上看,他們所處時代不同,身份地位不同,但是把他們聯系在一起,就表現出了我們民族自上至下、從古到今有著無數有骨氣的人,從而具體地說明了「有骨氣」是我們民族可寶貴的精神。第二,三個例子中的人物各分別針對著孟子三句話中的一句。文天祥是高官厚祿收買不了的,雖然「孟子說的幾句話,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現出來了」,但拒不投降卻是他精神品質的核心。黔敖在貧困中不肯放棄做人的尊嚴,寧可餓死,也不接受侮辱。聞一多藐視特務分子的威脅,他在最後一次公開演講時,以義無反顧的英雄氣概,指斥了國民黨反動派,揭露了他們靠暗殺來威脅要求民主的人民群眾,靠強暴武力來鎮壓人民的罪行。這三個人物所處時代不同,遇到的困難不同,但是他們的行動卻恰好從三個側面,十分具體地說明了怎樣才算有骨氣這個問題。第三,三個例子中的人物,各有不同的特點。文天祥在民族敵人面前,大義凜然;窮苦的黔敖在富人的施捨面前,矜持不苟;聞一多在特務的槍口面前慷慨激昂。但他們又都表現出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由此看來,作者引述的三個例子既是各自獨立的,又是互相聯系著的;既是各有特色的,又是具有共同本質的。這正說明了作者在選材上的別具匠心。 第三個問題是:對這篇文章的結構特點,應該如何認識?本文題為《談骨氣》,怎麼談法?這首先與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緊密相關,同時,又必須遵循所談的事物本身的客觀規律。在本文里,作者並沒有對「骨氣」做一般的論述,而是從「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結論入手,引用充分的事實,來證明我們的民族歷來是有骨氣的,從而達到激勵人民群眾發揚民族的優良傳統的目的。但是,同時,作者又不能忽視「骨氣」本身所需要涉及的內容,例如:什麼是骨氣?怎樣做才算有骨氣?提倡骨氣有什麼意義?這些問題也必須在「談」的過程中給予必要的解答。這樣一來,本文就在實際上承擔了兩個方面的任務。既要通過議論,闡述作者的見解,又要通過說明,講清事物本身的實際情況。這就是本文在結構安排上必須考慮的問題。仔細閱讀本文,我們就能看到,作者對上述問題做了十分得體的處理。本文是按照議論的需要來安排文章的基本結構的;開頭第1段用一句話擺出議論的中心——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接下去,作者並沒有直接引出事實來證明中國人怎樣有骨氣,而是用了三個自然段,對什麼是骨氣及這種精神在我們民族發展史上的地位做了簡要的說明。這樣,既能使人對議論中心有一個進一步的了解,又完成了對「什麼是骨氣」做一番必要的說明的任務。在接下去的五個自然段中,作者用實例來證明了「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判斷,但同時由於作者選例適合,又達到了從不同方面,對「怎樣做才是有骨氣的」這個問題進行生動具體的說明的目的。最後,作者又把話題引回開頭,這不但做到了首尾照應,而且在議論上自然地由追溯傳統過渡到號召發揚傳統,使議論既前後貫通,又深入了一步;同時,對於在今天提倡「要有骨氣」的意義,也做了必要的說明。本文在結構安排上的這種精到之處,我們在閱讀時應該認真體會。
編輯本段作者
吳晗:(1909~1969年) 中國歷史學家,教授、現代作家。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省義烏縣苦竹塘村人。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27年秋考入杭州浙江大學。一年後之江停辦,考入上海吳淞的中國公學,頗受校長胡適賞識。1930年,經燕京大學教授顧頡剛介紹,在燕京大學圖書館中日文編考部任館員。1931年初,寫成《胡應麟年譜》。時任教於國立北京大學的胡適因此舉薦吳晗為國立清華大學史學系工讀生,專攻明史。大學期間,吳晗寫下四十多篇文章,其中《胡惟庸黨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時代及其社會背景》、《明代之農民》等文,頗受當時史學界名流青睞。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講授明史課。主要著作有:《胡應麟年譜》、《江蘇藏書家小史》、《十六世紀前期之中國與南洋》、《由僧缽到皇權》、《明太祖》、《歷史的鏡子》、《史事與人物》、《皇權與神權》、《讀史札記》、《投槍集》、《海瑞的故事》、《燈下集》、《春天集》、《明史簡述》、《朝鮮〈李朝實錄〉中之中國史料》、《江浙藏書家史略》,傳記《朱元璋傳》,新編歷史劇劇本《海瑞罷官》,雜文集《三家村札記》(合作),《吳晗文集》(4卷)等。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吳晗應聘到雲南大學任教授,後到西南聯大任教。吳晗因對現狀日益不滿,逐步投入抗日民主運動。1943年7月,他加入中國民主同盟。這一時期,寫下許多歷史雜文,以辛辣的筆鋒揭露了國民黨的黑暗統治。 1946年8月,吳晗回到北平,仍在清華大學任教,並擔任北平民盟的主任委員。 北平解放後,吳晗以副軍代表身份參與接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並擔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歷史系主任等職務。 1949年後,歷任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市歷史學會會長等職。他主持了改繪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以及標點《資治通鑒》的工作。隨後又主持了明十三陵中定陵的發掘。吳晗十分重視歷史知識的普及工作,親自主編了《中國歷史小叢書》和《外國歷史小叢書》。 1957年3月,吳晗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9月,他發表《論海瑞》、《海瑞罵皇帝》等文章,提倡敢講真話的精神。並在 1960年寫成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之後,吳晗和鄧拓、廖沫沙用「吳南星」筆名,在《前線》雜志發表雜文《三家村札記》專欄,以歌頌正義光明、匡正時弊為宗旨。1965年,他的代表作《朱元璋傳》第四次修改稿出版,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研究歷史方面達到新的高度,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1965年11月,姚文元發表《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指責吳晗的《海瑞罷官》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一株毒草」,是在「為彭德懷翻案」。誣陷吳晗「攻擊毛主席」「反黨反社會主義」等等。接著,《三家村札記》也遭到批判。後來又給他扣上「叛徒」「特務」等莫須有的罪名。「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吳晗從精神到肉體慘遭摧殘,隨後於1968年3月被捕入獄, 1 969年10月11日被迫害致死。他的妻子袁震也於1969年3月18日被迫害致死;養女吳小彥於1976年9月23日在獄中自殺身亡。 1978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吳晗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1979年9月14日,北京市委在八寶山公墓禮堂為吳晗及其夫人袁震舉行追悼會。 關於談骨氣的名言 1: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然後毀之,國必自伐然後人伐之。 ―――《孟子》 2:人受到震動有種種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經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強烈的、最持久的則是在個人尊嚴上。 ―――約翰·高而斯華餒 3:每一個正直的人都應該維護自己的尊嚴。 ―――盧梭 4:自尊,迄今為止一直是少數人所必備的一種德性。凡是在權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從於其他人統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 ―――羅素 5:沒有自我尊重,就沒有道德的純潔性和豐富的個性精神。對自身的尊重、榮譽感、自豪感、自尊心―――這是以塊磨練細膩的感情的礪石。 ―――蘇霍姆林斯基 6:自尊自愛,作為一種力求完善的動力,卻是一切偉大事業的淵源。 ―――屠格涅夫 7:高度的自尊心不是驕傲、自大或缺乏自我批評精神的同義詞。自尊心強的人不是認為自己比別人優越,而只是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克服自己的缺點。 ―――伊·謝·科恩 8:人要想對自己的尊嚴有所覺悟,就必需謙虛。的確,人性是尊嚴的,但這樣說還是不甚明確的,也是不完整的。說人是尊嚴的,這只限於沒有私心的、利他的、富於憐憫的、有感情的、肯為其他生物和宇宙獻身的這種情況。 ―――湯因比 9:尊嚴是文明,但又像一層貼在臉上的東西一樣容易脫落。 ―――陳家琪 10:我們可以把我們的財物、生命轉借給我們的朋友,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但是,轉讓尊嚴之名,把自己的榮譽安在他人頭上,這卻是罕見的。 ―――蒙田 11:人不可有傲氣,不可無傲骨。——徐悲鴻 12: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1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叄』 文人界定 怎樣界定古代文人呢 什麼樣的人才是文人 希望專業一些的 謝謝了

對於「文人」的理解,社會有社會的認識,文人有文人的認識。
小的時候,認為戴眼鏡的就是文人,比如老師;認為經常看書的就是文人,比如陰陽先生;認為記帳打算盤的就是文人,比如大隊會計……
用現在的觀念理解,文人首先是知識分子。如果你不是知識階層,沒有一定文化程度,沒有某個方面的知識建樹,談何文人。這應該是關於文人的起碼標准。當然了,許多作家、詩人小時候沒進幾天校門,可他們都成了名家,成了文學創作方面的專家。比如高玉寶,你能說他不是文人嗎?這里注重的是文人的能力,並非專指文憑而言。這和勞動人事部門所指的知識分子是有區別的,你要拿知識分子補貼等待遇,沒有文憑怕是不行。也就是說有能力而沒有文憑還不能算享受待遇的知識分子。這就是制度的機械性、強制性和殘酷性。試想,不以文憑來衡量是否享受知識分子待遇又會是個什麼景況。看來,能力和文憑是決不能劃等號的。不管有沒有文憑,沒有能力算不得文人。
古時候對文人的理解,是對「武」而言即非軍事的,非武即文。所以,朝廷里有武官、文官之稱。這樣說來,文人就是一個大的概念,包含了「武」之外的所有,當然也包括了任文職官位的寫詩作賦之人。
其實,傳統意義上的古代文人,是指專門寫詩作賦之人。是以詩、詞、賦為主要形式而進行文學創作的人。這樣,文人就有了一個限定和界定,所謂文人騷客。這里的「騷」是特指詩人,是詩人的更高境界。當然,那時候還沒有分出嚴格意義上的散文、小說等文體。更不包括詩人以外的其他文藝從業者。
「文人」的概念也是與時俱進的。現代意義上的文人,應該是專門從事詩歌、散文、小說、影視、戲曲等文學創作的人,不僅僅包括作家,編劇,還要包括導演、演員、作曲等。還要包括所有從事舞台藝術的人群。這就是文人概念的延伸和內涵的變化和發展。所以才有了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你能說加入文聯的不是文人。當然,文人和文化人應該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在於創作形式和創作方法上。多數情況下,寫作是個體勞動,而藝術為集體創作。
不管怎麼說,文人是文化建設的主力軍,文人是文化生產力的代表,重視文化建設首先要重視文化「人」的建設。否則文化建設就是一句空話。
除了上述有用沒有,或清晰或模糊的界定,文人是有其特點的。苦讀書、耐寂寞、勤創作、淡名利、無強欲、獨建樹;生活寧靜、不修邊幅、鐵骨錚錚、不畏權勢。當然,「文人」也是有毛病的,且各種各樣:
其一,「文人」自傲,彼此看不起,所謂「文人相輕」。相互猜忌、相互不服,甚至相互詆毀侮辱。多為利、為名、為權而為之,此乃非文人也。實為商人的利,名人的名,官場的權所浸所引所造所致。
其二,尖酸刻薄。對政治不滿,對社會不滿,對政策不滿,對領導不滿,對同事不滿,對文人不滿。甚至對人事制度改革、工資制度改革也要評論一番。看問題論是非,著眼於個別、著眼於個案、著眼於特殊、著眼於不足,甚至專門找問題挑毛病,且用放大鏡視之。同朋友相處,嫌別人的「笑」姿不好、「坐」態不好,「走」相不好。本來自己來去無蹤,卻怨別人不送不迎不熱情。此乃心態不正常,心理不健康。
其三,自視清高。對社會不屑一顧,對同事不屑一顧,對朋友不屑一顧,對周圍的一切不放在眼裡。窮的就剩下個「骨氣」了,還有錢不掙,有力不出,有主意不說,有方案不提。走在街上仰著頭,坐在會場看頂棚,朋友聚會玩深沉,開句玩笑還訓人。此乃不能適應社會,生存能力、適應能力差,是人體不健康的標志之一。
其四,窮酸無賴,小家子爛氣。君子有財取之無道,不懂經濟規律,不懂金融政策,不熟取財之道。觀念陳舊,思想固化。管個單位,無辦公經費,無獎金,無福利,連自己的出差費也無從報銷,辦公桌上的灰塵比紙厚;管個家,既不會節流,又不會開源,既不會理財,又不會投資,常常上一些老頭老太太在街頭被騙的擋,還抱怨社會治安不好,誠信卻失,而從不從自身找原因;小有聚餐時,經常吃別人,從不請客買單。下飯館,有了湯面不吃拉麵,有了素飯不吃肉,有了五塊錢的酒,不喝十塊的。還假裝同別人爭搶著交早點錢,且拉扯的面紅喘粗氣;出本書,討吃無賴的挨個單位要錢。書出了,又難得贈人一本。此等文人何能寫出大氣的好作品!
其五,依賴權貴,官本位意識膨脹。創作是為了改變身份而步入仕途和上流社會,書是敲門磚,出書是敲門。結交權貴,以提高自己的身價和地位。今天想當協會秘書長,後天想當協會主席,過些天想當局長和書記。把個心態扭曲的,把個「文人」可憐的,像個小丑上下出溜。官隱大到填個表,寫個名單都苦思冥想怎樣把自己排在別人前頭的程度。當了官,一不懂管理,二不懂行政,三不動財務,四不懂文書政秘人事,難受的讓別人為之可憐和痛惜,自然是官場呆不久。下來了又怨天尤人,憤憤不平,無車坐了,無飯局了,無隨從了,心理又不平衡。
如此文人的如此德行,行之見之,遇之有之,視之多之。使文壇變得不成熟、不規范、不確定。因而「文人」們普遍浮躁、迷茫。因而很難出現好作品。
真正的文人是那些既堅守心靈道德,又漸入市場;既有個性又不牢騷滿腹憤世嫉俗;既要廣泛接觸社會又要潔身自好;既有創作成果又不自視清高;既不排斥權貴又不追逐名利;即能耐得住寂寞又能適當參加社會活動;既注重節儉又不失大家風范;既能潛心讀書勤奮創作,又不排斥現代網路創作與文明交流。注重的是文人自身個性性格的和諧,文人與文人之間的和諧,文人與同事的和諧,與其他社會階層的和諧,文人與自然、與環境、與整個社會的和諧。
真正的文人才會有真正的作品問世。時代需要真正的作品。

『肆』 文人的標準是什麼

《論文人》

「文人」一詞的運用,似乎頗有講究:並非有幾分墨水,寫幾篇詩書,就可將這桂冠,戴在頭上。所以,即便名滿天下,許多作家,也不敢隨意以此自稱。

以吾愚見,手中有字稿流出者,大抵可歸為四類:抄者,筆者,作家,文人。抄寫或默寫他人字稿作品的人,便為抄者;有自創字稿作品的人,即是筆者;有較高文學成就的筆者,方為作家;有較高道德修養的作家,才是文人。

文人的「文」字,兼有「文字」「文化」與「文明」的涵義;其深沉厚重,不言而喻。德行輕薄者,縱然才冠天下,也配不上「文人」二字——若以此贈之,不為諂媚,便是諷刺。當然,才隨德進,水漲船高;如非道德宗師,難成文章大家。

常言道:「文人相輕,武人相重。」須知文人之間,相貶相輕之風雖有,但相惜相重之意更濃。且前者常局限於文章,後者多著眼於德行。所以,文人閑暇之時,則高談雅論,相與批評指正;窮苦之際,便悲己憫人,互為鼓勵扶持。

文如景,忌平常;心似水,貴清明。水若渾濁,則不見青山白雲;心如昏暗,便難出奇言妙句。物慾越淡,越知天地之美,越見心性之真——無此兩者,難成佳作。

欲淡則輕物而重身,不為功名富貴所奴役,故能主宰風花雪月。而輕物者,心必高傲,如日月照臨下土——若其能為德所掩,則無顯現於外;如不能,便露高傲之氣。所以,不高傲,非文人。

青史垂名之念,人人皆有;即便是罪惡累累者,也不例外。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王侯將相,逐漸為後人淡忘;在歷史的長河中,道德文章,方能久遠地留傳。

越是德才兼備,越容易為後世所銘記,也越重視修身與寫作——對文人而言,行不正而遭諷,文不佳而被譏,無異於奇恥大辱。所以,愛名,是文人的通病——當然,也是美德。

古時的文人,可能甘願將畢生心血,注入一本書中;如今的作家,能夠十年磨一劍,便已萬分難得。有著堅定的求德之心與求精之念,文學成就,何愁不高!

若一味堆詞砌句,而不知作家與文人,究竟差在何處,又怎能登堂入室?——寄語有心人,此處不可不思,不可不慎。

『伍』 怎麼樣才算是有骨氣的人

傲骨,從不貶低他人來抬高自己,只不過是以自己的高風亮節而自成氣候,以自己的謹言慎行而「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傲氣,從不客觀地看待別人,只不過目空一切中不可能損人,但卻不一定能夠利己,一切於品頭論足和指手劃腳中而自以為高人半截,鶴立雞群。 傲骨,是一種任重而道遠的追求,也許一個人終其一生才能獲其真諦;傲氣,是一種順手牽羊,摘花帶葉的以身相許,一個人往往深陷其中不但不知自拔還不亦樂乎。 傲骨,終生保護你的正直,善良和自信;傲氣,隨時損害你的形象,聲譽和身心。

『陸』 什麼是骨氣 怎樣才算有 骨氣`

骨氣
gǔqì
[moral integrity]∶體貌氣質。後多指剛強不屈的人格及操守
他是一個有骨氣的人
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談骨氣》
[vigour of the strokes in calligraphy or drawing]∶喻書法的筆力和雄健的氣勢
字寫得很有骨氣

中國有骨氣的事例:
<CA>南宋文天祥抗元失敗,拒絕高官厚祿,受盡折磨,慷慨犧牲。
古代窮人,寧可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
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努對敵人的手槍,寧可倒下也不屈服。
屈原為報國愛民,即使沉江自溺也在所不辭。
陶淵明清貧如洗,卻不願為五斗米折腰。
顧炎武飽經憂慮,堅持抗清。
鄭成功歷盡艱險,收復台灣,大振台灣,大振國威。
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

怎樣才算有 骨氣`??
是打架,那不推薦,如果你是學生可以把煩惱告訴老師或家長,但你是大人的話,別人威脅你,你可以告訴警察或去法庭.
至於喝酒這不推薦,喝得迷迷糊糊的什麼事情都辦不好的.
想要有勇氣,那你還是去適應一下比較好,你對什麼事物沒有勇氣那你就需要去適應,並非勇氣就是什麼都不怕,勇氣其實就是你對什麼事物感到可怕時,首先要學會去適應.

舉一個例子:小時候的我看到生化危機這類游戲,會嚇的睡不著覺,一直到初中沒敢接觸什麼恐怖游戲,也不敢看一眼,後來在賣游戲店鋪老闆那,老闆親自玩了生化危機後,我才漸漸適應了這類恐怖游戲,其實也一點都不恐怖.

『柒』 中國,有多少有骨氣的文人

泰戈爾見到甘地的時候,泰戈爾說:「你們不要毀滅藝術。」甘地說:「藝術不要毀滅我們。」 泰戈爾與甘地的對話,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千古難解的話題。自從藝術產生以來,人們就在思考著這個問題:藝術家特別是文學家跟政治家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關系?其實,泰戈爾是幸運的,他見到的不是秦始皇、朱元璋,也不是康乾大帝,而中國的文人呢?幾千年來,中國文人的命運又如何?事實證明,自從「文以載道」成為文學正統以後,中國的政治家是十分「關照」文人的,「焚書坑儒」和「文字獄」都是專門為文人而設。而當「焚書坑儒」和「文字獄」成為一種傳統時,中國文人的命運便悲慘起來,於是便有了隱士、異端和所謂的幫閑。三種文人中,幫閑文人選擇了投降,隱士選擇了逃亡,而異端則選擇了反抗。然而,有了反抗便有了屠殺。作家李國文說過:「文人越位的結果,無非兩道,一是春秋戰國屈原跳進汨羅江的自殺,一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式的坑殺。」在這兩種非正常死亡方式中,自殺是有骨氣的文人在抗爭無望時選擇的一種解脫方式,以屈原為始,途經李贄,文革時像老舍、鄧拓、傅雷這樣的文人,也踏上了自殺這條不歸之路。然而,自殺並不是中國文人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因素,政治家『焚書坑儒』式的他殺,才是文人悲慘命運的主要因素。回想中國的二千年歷史中,有多少文人為捍衛自己的獨立人格而被政治家所虐殺。秦始皇焚書坑儒、漢靈帝發動黨錮之禍、司馬昭殺名士、朱元璋專殺讀書人、康乾發動文字獄等等這些罪行累累的慘劇,手無寸鐵的文人怎麼逃得過呢?一批又一批很有才華的文人就這樣地從歷史的天空中消失了,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這些本來可以在文壇上叱吒風雲的人物遭遇那麼悲慘的命運呢?原因很多,「文以載道」是其中一個。中國的文人向來有關注社會現實的傳統,所謂「學而優則士」,讀書是為了做官,是為了建功立業。那時,文人由於沒有獨立的經濟地位,做官是他們的唯一出路。所以中國歷史很自然地出現了文學與政治不分,文學依附於政治的現象。曾經有一位偉人就說過:「中國的文人與政治家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關系。」然而,文藝畢竟跟政治是有歧途的,當有些文人看清了政治的黑暗現實後,中國的文人分化成了兩派。一派選擇了逃離甚至批判政治;一派選擇了貪戀功名,依權附勢。魏晉時「竹林七賢」的分化便是個典例,他們曾經攜手逍遙於林間濮上,詩酒酣暢,琴嘯相諧,傲睨世俗,過著非常詩意化的生活。但在人生抉擇的十字路口前,他們最終選擇了分道揚鑣——剛腸疾惡的嵇康走上了誓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抗爭之路;抑鬱苦悶的阮籍走上了口不臧否人物,縱酒自痹的無奈之路;而貪戀功名的山濤、向秀則走上了飛黃騰達、平步青雲的出仕之路。竹林七賢的異途,宛如歷史長河中的一盞啟航燈,昭示著千古文人的命運。像嵇康這樣狂放不羈、性直剛毅的文人,最終是逃不脫被屠戮命運的;而那些為貪戀功名而失去文人氣節,甚至是狼狽為奸做幫閑的文人呢?他們同樣也逃不脫悲慘的命運,何晏、潘岳、陸機的被戮就是此類文人下場的印征。
中國的政治家們向來是很重視文藝的作用了。他們中雖然沒有多少人真正看得起文人(像劉邦、朱元璋這些人都視文人如草芥),但他們卻很重視文人的裝點門面和思想傳道作用,所以,他們手下通常都有一大批效犬馬之勞的幫閑文人,來為他們的愚民政策進行巧妙的宣傳。使人們以為,「道」既是「道」,統治者的「道」。不載他們的「道」,便不是載道,要自取滅亡的。當大部分人都在載同一個「道」時,載其它「道」或者不載「道」的便成了異端。關於異端,魯迅先生曾經有過精彩的描述:「異端大抵有點個人自大的,他們的個性正如,覺得自己思想見識高出庸眾之上,又為庸眾所不懂,所以憤世嫉俗,漸漸變成厭世家,或是「國民之敵」……但一切新思想,多從他們出來,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從他們發端。所以多有這「個人的自大」國民,真是多福氣!多幸運!」但在中國這樣一個講究真理的大多數的國度,是向來就沒有善待異端的傳統。於是,中國少數真正掌握真理的異端,便隨之成為了政治家們找著借口殘酷迫害的對象。
然而,中國卻仍然誕生了一批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的異端,也是這些異端,給本來呆板無彩的中國歷史註上了一絲活力。他們是時代的背叛者,是未來的先驅者;是最具有思辨色彩的思考者,但最終卻得不到固守舊道的大多數的認可,於是,他們變成了瘋子和酒鬼。他們只能夠生長在思想沒有凝固的社會里,例如魏晉、晚明。在魏晉、晚明這樣的傳統禮教破壞無遺的時代里,誕生了一大批蔑視傳統、熱愛自由的異端文人。例如母喪仍吃肉,能嘯善琴的阮籍;「非湯武而薄周孔」,酷愛打鐵的嵇康;「以天地為房屋,以房屋為衣服」,愛酒如命的劉伶;還有那個非聖無法,以異端自居的李贄。在這些人中,最能體現叛逆思想的要數嵇康了。嵇康雖然是曹家的親女婿,但他從沒有想過要登上仕途,飛黃騰達。他本來嚮往手揮五弦、對酒放歌的生活,然而,他那剛腸疾惡,輕肆直言的性格,卻使他走上了反抗黑暗的不歸之路。他看透了官場的黑暗,不與司馬集團合作,他甚至寫下了《與山巨源絕交書》跟薦他做官的好朋友山濤絕交。他說話的風格,更是口無遮攔,桀驁不遜,即無阮籍的隱約其辭,又無山濤的平穩老練,一派天真單純的話語。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最有文人骨氣的異端,最終還是被殺了。殺他的當時的大政治家司馬昭,以及那個見到魏文帝汗不敢出的鼠輩幫閑鍾會。在公元二二六年夏天的一個日子裡,中國文化史上最具文人骨氣的嵇康,跟著他的《廣陵散》所發出的樂音,一齊在天空中煙消雲散了。從此以後,政治家跟幫閑文人勾結起來,一起迫害正直的文人的傳統便正式發揚開來了。
之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政治家要殺死一個文人其實是很容易的,他們可以隨時找一個理由將一個無辜的文人給害死。嵇康的被殺,其理由僅僅是因為他是「不孝者的同黨」;李贄的被抓,其理由是「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然而「敢倡亂道,惑世誣民」是對統治者來說的,他所說的道是他們的道,不倡他們的道,就是亂道。這種罪由就像所謂的「反革命」「叛國」等罪由一樣,是一種道理。自古以來,政治家們都在用這些冠冕堂皇的罪行來殺戮那些不滿於現實的人們,包括文人。然而,帝王之所以殺文人,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那就是文人相輕。李國文說過:「古往今來的文字獄,殺文人者必為帝王,但操刀者,則常是文人同行。」回想幾千年來,多少正直的天才文人死於利用權力的幫閑文人之手。鍾會之所以進讒言勸司馬昭殺嵇康,文人間妒忌心理未免不是原因。嵇康那吟詩善琴,巧書能畫的才華橫溢是鍾會學不來,鍾會當初帶著一群能士,打著大排場去拜他羨慕的嵇康,誰知嵇康仍然揚錘不斷,繼續打鐵旁若無人,久久不跟鍾會說話,直到鍾會覺得沒面子要離去時,嵇康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說:「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從此,鍾會便由仰慕變成了嫉妒,最終至於獻讒言,害死嵇康。
嵇康等一批文人志士的慘死說明了,在中國要做個有骨氣的文人是很難的,因為這種類型的文藝家,大抵都是直陳丑惡,不滿於現實的。這正揭觸到了處於統治地位的政治家的痛處。政治家是要維持現狀,滿足於現實的,所以,那些不見的人的東西大概是要掩飾起來不讓別人知道,而長舌的文藝家卻是喜歡揭人老底。於是他們便成了政治家的眼中釘,命運自然不好。然而,到了下一個比先前先進的朝代,這種文藝家的命運便好了嗎?事實並不見得,魯迅便說過:「從前文藝家的話,政治革命家原是贊同過;直到革命成功,政治家把從前所反對那些人用過的老法子重新採用起來,在文藝家仍不滿意,又非被排扎出去不可,或是割掉他的頭。」原來所有在位的政治家都一樣,都是要維持現狀,所以不滿足於現實,講良心的文藝家總是逃不脫被屠戮的命運。
跟做有良心的文人一樣,做狗一樣的幫閑文人也是很難的。秦朝的李斯,在秦始皇當權的時候,官至丞相,於文壇也是獨居鰲頭,占盡風流。因為所有文人中除了他外,其他的都讓秦始皇給坑死了。然而,到了秦始皇撒手西去,趙高指鹿為馬的時候,李斯終於失去了權勢的蔭護,終至於被腰斬於咸陽,落個悲慘的下場。李斯的被戮,大概還有點政治勾心鬥角的因。因為他並不算是個純文學家,他還是個政治家。而到了文革的時候,則出現了一大批專搞文學的文痞。文痞這個詞按余秋雨的說法,就是經常地運用文化手段對大量無辜者進行故意的深度傷害的文化流氓。文革時,四人幫手下的御用寫作班子「梁效」「石一歌」就是這樣的一群文化流氓。他們利用手中被給予的權力,對手無寸鐵的無辜者進行隨心所欲的迫害。他們的作文風格也屬於見到主人就擺尾,見到路人便狂吠的狗一類。然而,等到四人幫倒台之後,他們還有在文壇立足的餘地嗎?答案是否定的,只有一個詞才能形容他們的窘態——作鳥獸散。
中國文藝最大的悲哀,就是文藝總逃不了做政治附庸品的命運。歷史用事實向我們證實:中國文人從形成的那天起,就很難脫離政治家而存在。作為時代的神經,他們能夠敏銳地感受,卻不能有效反饋;作為社會的喉舌,他們只能歌功頌德,卻不能搖旗吶喊;作為歷史的先知,他們連作出判斷的權利都沒有。在這種政治高壓的環境下,我們究竟有多少文人能夠獨立思考,不違心地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說話呢?想到這里,我倒記起北大的教授錢理群先生的座右銘來——不做權勢的幫忙和幫閑;不做金錢的幫忙和幫閑;不做大眾的幫忙和幫閑。這正是中國當代文人最其缺乏的品質。

『捌』 談談中國文人骨氣(結合錢鍾書、季羨林、巴金、魯迅),謝謝。

魯迅的拿來主義

閱讀全文

與中國文人骨氣怎麼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拉克政府為什麼親伊朗 瀏覽:424
印度的疫情轉機在哪裡 瀏覽:426
騰訊中國黃金如何提現 瀏覽:436
伊朗和美國打哪個厲害 瀏覽:929
印尼簽證有效期多少年 瀏覽:893
越南胡志明市有什麼好買的 瀏覽:537
義大利skam在哪裡拍的 瀏覽:327
伊朗一克藏紅花多少錢 瀏覽:916
成為英國律師要花多少錢 瀏覽:614
中國最早是如何信奉佛教 瀏覽:446
中國在世界實力怎麼樣 瀏覽:847
英國天氣什麼時候來最好 瀏覽:908
印尼果凍果學名是什麼 瀏覽:973
中國給印度修鐵路多少錢 瀏覽:133
怎麼評價印尼海嘯 瀏覽:190
hi小v英國有什麼學校 瀏覽:861
印尼的163rb是什麼意思 瀏覽:615
伊朗和伊拉克戰爭持續了多少年 瀏覽:976
伊朗開車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966
大理石印度紅多少錢一平米 瀏覽: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