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如何形容中國的周邊安全

如何形容中國的周邊安全

發布時間:2022-08-24 08:30:53

『壹』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

中國周邊地區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也是新舊矛盾的交匯點。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相互對接,日益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朋友圈不斷擴大。

以中國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為代表的新興大國崛起,日益成為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重要變數。

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出現的新變化、新特點和面臨的新挑戰,大國互動持續深化,競合態勢加速分化。

一方面,中俄、美印、美日的戰略合作加速發展;另一方面,美俄、中美大國間競爭甚至一定程度的對抗日益加劇。

競合分化來源於兩種力量的推動,一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大國日益崛起,尤其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影響日益上升並外溢;二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守成大國為維護傳統霸權在政治與經濟領域的縱橫捭闔。

(1)如何形容中國的周邊安全擴展閱讀

展望中國周邊安全環境,有兩大戰略態勢值得深入關注。

第一、中美戰略競爭將持續加劇。

一方面,奧巴馬總統首次參加東亞峰會,在地區合作進程、地區議程的設制以及區域內其他合作機制等都發表了相關構想,這對中國和平崛起的進程將產生重要影響。

另一方面,南海問題矛盾升級,這一問題本來是中國與越南、菲律賓之間的主權爭端,但近來的發展越來越表現為中美戰略利益的較量。

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使得維護海洋權益和穩定周邊海域日益成為中國外交的重要內容,但這與視太平洋為其「內湖」的美國的戰略利益不可避免地產生沖撞。

南海問題成為美國牽制中國的「抓手」,未來美國與周邊國家深化海事安全合作,在海洋問題上結成利益共同體抗衡中國的趨勢將增加。

對中國而言,島嶼因涉及主權問題,毫無疑問是中國核心利益,而且海洋利益是國家利益拓展中必須堅持的內容。未來的挑戰是周邊國家在何種程度上願意接受中國改變既有的海洋秩序。

第二、2012年是周邊國家的大選年,各國國內政治變化可能引發地區格局新變化。

2012年,美國、韓國、俄羅斯、台灣地區等都將迎來大選,中國也面臨著政府換屆。各國政府將更加關注國內問題,但是選舉中議題的炒作,可能給地區國際關系調整帶來新壓力和動力。

新領導人上台,財經政策變革將對市場走勢產生重大影響,這種波動有時足以影響到國家的對外政策。更為直接的是,新領導人為滿足國內民族主義壓力,以對外政策的強硬緩和國內矛盾,可能讓周邊國家在觀察政策走向時產生誤判。

對中國周邊環境產生持續影響的選舉,其復雜性還在於政策調整的頻率、幅度在短期內都會加劇,這有可能將使那些建立在經驗積累上的外交手段失效。

由於調整的疊加效應,即便是選舉國自身也很難測度政策變化對地區局勢的影響,從而使亞太地區存在著若干無法掌控的選舉引爆點。在不確定性加大的態勢下,對各國領導人的政治掌控能力、外交決策部門的反應能力都是一項嚴峻的考驗。

『貳』 如何看待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地區力量的急劇變化,中國周邊地區形勢將繼續處於快速變化之中,各種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將時有顯現,並對中國安全提出復雜的新挑戰。但是,和平與繁榮仍將是亞太各國共同的願望。亞太安全形勢的急劇變化不會根本扭轉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近一二十年保持相對穩定的發展勢頭。

一、大國關系的相對平穩發展是中國周邊繼續保持緩和的基礎

中國周邊地區是大國利益交匯之地,中、美、俄、日、印對地區總體形勢發展影響舉足輕重。盡管上述國家關系有密有疏,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彼此利益相互交織,在競爭中力求保持合作,避免迎頭相撞。美國雖視中國為主要潛在對手,並採取措施對中國防範遏制,但雙方在反恐、朝核、維持台海穩定及經貿合作領域存在共同利益,美國對中國仍採取兩面下注的政策,並不希望與中國發生對抗。美日同盟針對中國的一面雖有加強,但彼此亦心存防範:美借日制華,卻不希望中日交惡而不可收拾;日傍美製華,並不甘心為美火中取栗。遭受美國戰略擠壓的俄羅斯,在國力未得到全面恢復前,仍將是中國主要戰略夥伴,中俄關系有望繼續穩固發展。印美關系雖發展迅速,但印度不會全面倒向美國,淪為美遏制中國的棋子。在可預見的未來,只要自身策略得當,中國不會成為大國矛盾的焦點,在大國外交中仍有充分的迴旋空間。

二、地區熱點發生熱戰的可能性較低

中國周邊地區存在印巴矛盾、朝鮮半島、台灣海峽以及東海、南海島嶼爭端等問題。由於印巴關系持續緩和、美國更多介入南亞事務以及印巴相互核威懾,南亞發生大規模軍事沖突的可能性降低。朝鮮半島形勢因朝鮮擁核而面臨新的復雜性。但由於中、韓、俄強烈反對武力解決朝核問題,加之美國受困中東,無暇東顧,因此,從近期看,美國軍事打擊朝鮮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從長遠看,朝核問題仍可能出現輪番升級,但各方均會努力控制升級的勢頭,避免出現戰爭。在東海、南海島嶼權益問題上,由於中國與日本及南海國家一直保持著密切磋商,各方都希望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因島嶼問題引發個別意外沖突雖不能完全排除,但演變為大規模武裝沖突的可能性不大。今後一段時期, 台海形勢仍處在風險較高、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時期。漸成「跛腳」的陳水扁正加緊通過推進所謂「憲改」,搞「台灣法理獨立」,不排除陳水扁進一步鋌而走險的可能。2007年的台灣「立法委員」選舉和2008 年台灣「大選」使島內局勢發展充滿變數。但只要美國堅持維持台海現狀政策,中國大陸及島上反「台獨」力量仍有能力遏制「台獨」的冒險舉動。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新一屆中央政府奉行的內政外交的核心理念是:對外謀求和平,對內謀求和諧,對台海局勢謀求和解。[1] 這種理念指導下的內外政策,將有助於保持台海地區的穩定。

三、非傳統安全問題將成為地區安全合作的催化劑

中國周邊地區存在的非傳統安全挑戰將長期存在,某些挑戰在一定時期內可能成為特定國家的主要安全威脅。隨著國際社會及地區國家對非傳統安全問題的重視,地區國家特別是主要大國將把應對非傳統安全挑戰視為增進合作、擴大影響的渠道和機會,積極探索並推動在多種框架、多領域開展合作。「9·11」事件後,防擴散、打擊恐怖主義成為中美關系不斷改善和加強的重要推動因素。印度洋海嘯和南亞大地震發生後,各主要國家充分利用救援外交,拉近與受災國的距離,為進一步發展和鞏固雙邊關系奠定基礎。在「10+3」機制的帶動下,東亞各國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正不斷加強。2002 年11 月,中國與東盟領導人簽署了《中國與東盟關於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聯合宣言》。作為落實《聯合宣言》的後續行動,2004年1月雙方又簽署了《中國與東盟關於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制定了中長期合作規劃,在反恐、非法移民、禁毒、執法、刑偵等領域開展了更加有效的合作。在中國倡議下,首屆東盟與中日韓打擊跨國犯罪部長級會議2004年1月在曼谷舉行。會議通過了《首次東盟與中日韓打擊跨國犯罪部長級會議聯合公報》,表示東盟與中日韓三國決心在打擊跨國犯罪領域加強合作,支持建立「東盟安全共同體」 的目標。上海合作組織把打擊三股勢力、維護地區安全與穩定作為首要任務,近年來還逐步加強合作打擊中亞地區日益嚴重的毒品走私活動,把遏制和鏟除毒品走私納入反恐合作的框架之中。種種事實表明,非傳統安全問題已成為區域安全對話與合作的主要議題,並將成為改善地區國家關系的潤滑劑和加強安全互信的紐帶。

『叄』 如何正確看待中國周邊安全形勢

正確看待中國周邊安全形勢:

1、一方面,中俄、美印、美日的戰略合作加速發展;

2、另一方面,美俄、中美大國間競爭甚至一定程度的對抗日益加劇。

競合分化來源於兩種力量的推動,一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大國日益崛起,尤其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影響日益上升並外溢;二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守成大國為維護傳統霸權在政治與經濟領域的縱橫捭闔。

(3)如何形容中國的周邊安全擴展閱讀:

國際局勢復雜多變,除傳統安全威脅的挑戰外,我國的周邊安全還受到來自經濟侵略、文化滲透、和平演變等各個方面的沒有硝煙的威脅。

中國周邊地區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也是新舊矛盾的交匯點。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相互對接,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朋友圈不斷擴大。以中國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為代表的新興大國崛起,成為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重要變數。

『肆』 如何看待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

在中印邊界問題上,印度數次向有爭議的邊界地區增兵,加速向該地區移民;在南中國海,越南、菲律賓等國不斷試圖採取各種措施宣示其對所佔領島礁的「主權」,並在島礁上興建設施,強化佔領;日本強占釣魚島;朝鮮半島核危機等等。那麼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如何?為什麼存在著爭議和摩擦?中國周邊環境面臨著哪些有利因素和哪些不利因素?我們將採取哪些應對策略?
一、摩擦和糾紛的原因
一是中國周邊地理環境的復雜性。中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疆土,有2.2萬公里長的陸地邊界線,與中國接壤的國家有14個。中國還有1.8萬公里長的大陸海岸線,與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汶萊、馬來西亞等國的領海相接或相重疊,它們是中國的海上鄰國。因此,中國被稱為「世界上鄰國數目最多的國家」。中國不僅鄰國的數量多,而且這些國家的情況十分復雜多樣,這在整個世界上較為少見。中國所處周邊環境特別復雜的性質,決定了在中國與鄰國之間發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二是在中國與近鄰國家之間,還存在著一些歷史遺留下來的,未解決的邊界問題。其中包括中印邊界問題、中日釣魚島問題,東海大陸架,還有南中國海問題。在這些領土和領海的劃界問題上,雖然中國希望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加以解決,但一些鄰國不斷採取各種手段,試圖強化對爭議地區的實際佔領。它們試圖利用中國的和平主義政策,造成對中國不利的既成事實,謀取現實的利益,或者強化自身在未來邊界談判中的地位。
三是由於中國崛起帶來的沖擊。中國崛起,首先意味著東亞地區國家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以中日關系為例,在過去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中國是東亞地區的政治大國,日本是東亞地區的經濟大國,雙方對這種地位結構已比較適應,也都能接受這樣一個現實,雙方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基本相安無事。隨著中國經濟地位迅速上升,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對這一現實並不是欣然接受,而是通過與其他國家聯合的方式,制約中國影響力的上升,這就在一定時期內增大了雙方發生摩擦的可能性。
二、中國周邊環境面臨的有利因素
1、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全面推進。中國政府一貫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主張「睦鄰、富鄰、安鄰」。特別是進入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和平與發展日益成為當代世界的主題,謀求建立與發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良好關系,創造和平安全的周邊環境,促進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日益成為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共同願望與訴求。經過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共同努力,睦鄰友好關系得到明顯發展,現在是新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同周邊國家關系最好的時期之一。
2、中國的綜合實力持續上升,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 21 世紀的前10年,中國經濟在世界的排名幾乎是一年上一個台階。國際社會普遍有一種預期,認為中國在未來較長的時期內,還會保持強勁的上升勢頭。隨著中國的發展,國際上更加看好中國的國際地位,要求中國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中國也樹立了良好的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3、周邊區域經濟政治合作全面展開。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額始終占外貿總額的60%以上,從周邊國家和地區獲得的投資多年來占吸引外資總額的70% 以上。2001 年,中國同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及烏茲別克共同宣布建立「上海合作組織」,這標志著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域性合作組織的誕生。中俄關系和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繼續保持穩定,對中國加強綜合國力建設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也促進了中國北部和西部邊陲的穩定。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合作關系不斷拓展。隨著「中國-- 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雙方的經濟關系將更為密切,政治合作也具有更堅實的基礎,這對於雙方關系的長遠發展及地區繁榮穩定具有深遠意義。
4、「台海」形勢趨於穩定,兩岸和平合作勢頭加速發展,來自東南沿海方向的戰略壓力得到緩解,中國為維護「核心利益」所進行的國防投入和軍力部署,有可能轉向其他方向和考慮更長遠的發展。
三、 中國周邊環境面臨的不利因素
1、中美關系:美國對我國安全存在著綜合性的威脅。美國的安全戰略對中國的影響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持續提升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美國直言不諱地把中國說成是它的潛在威脅和巨大挑戰,遏制中國已成為美國全球稱霸戰略的基點之一。雖然美國與我國不接壤,但從美國的戰略目標、政策走向來看,其實質都是企圖延緩中國上升為世界強國地位的速度。為此美國對我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處處製造事端,鼓動、唆使我國周邊國家與我國對抗,從而成為我國周邊安全環境中對我威脅最大的國家。政治上,加緊實施「西化」、「分化」,企圖將我國納入美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軍事上,對我全面遏制和防範。美國利用其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的絕對經濟和軍事優勢,不斷對我周邊國家進行軍事滲透,逐步縮小對我的軍事包圍圈。在亞洲東面,美國依靠美日軍事同盟聯手遏制中國,美日同盟作為冷戰的產物,不僅沒有隨著冷戰的終結而退出歷史舞台,反而一再得到強化,特別是美日軍事同盟的新一輪強化,對中國及亞太地區的和平和穩定將產生嚴重負面影響。在西亞,美國借反恐名義向西亞地區滲透,在東南亞,與東南亞地區國家加強軍事合作,美國還靠多年與台灣形成默契,打「台灣牌」制約中國的崛起;在北亞、美國加與蒙古的全面關系。 隨著美國戰略東移的實際展開,東亞和中亞地區都將成為美國軍事部署和戰略爭奪的重點,這在客觀上也勢必加大對中國的軍事壓力。目前,美國全球戰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其軍事部署的重點也在隨之調整,大量先進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東亞地區。在此情況下,中美之間在東北亞、東海和南海以及中亞地區的「戰略相撞」難以避免,這些問題如果處理失當,不僅會造成中美雙方的磨擦甚至沖突,也會影響中國周邊地區的穩定。
2、朝鮮半島並不穩定:朝鮮半島局勢的動盪將影響中國多年建設的「和平發展」的良好周邊環境。由朝鮮發射火箭和進行新的核試驗所誘發的緊張局勢,造成的連鎖反應超過以往。危機雙方在失去耐心的情況下,彼此互不示弱,尤其是在擁有核武器和導彈武器方面,都提出了相應訴求,「棄核」和實現半島無核化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朝鮮半島無論是否會爆發新的戰爭,雙方的對抗都難以避免。中國面對這種極為棘手的局面,既不能介入太深,也不能抽身而退,處於左右為難境地。如果爆發戰爭,中國將面臨是否參戰問題,此舉勢必牽動全局。所以說,東北亞方向將可能成為中國今後最大的安全隱患,也必將成為穩定周邊的當務之急。
3、中日關系:日本是中國的海上強鄰,是一個曾經對中國進行侵略並且其統治者至今對此沒有清醒反省的國家。首先,二戰後,美國和日本結成軍事同盟,90年中後期,日美安全同盟實現了冷戰後的重新定義。其適用范圍由日本本土及周圍數百海里擴大到整個亞太地區;合作內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擊」擴展到「日本周邊地區發生事態時」,主要防範對象由蘇聯轉變為朝鮮和中國。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成為影響未來地區安全的重要不穩定因素。其次,東海大陸架與中日釣魚島問題。東海大陸架位於中、日、韓三國之間,是中國大陸領土的自然延伸。東海大陸架蘊藏著非常豐富的水產、石油、天然氣以及稀有礦產資源。而這些海洋權益一旦喪失,將危害中國國土安全。近來,圍繞釣魚島爭端以及海上劃界問題,中日之間產生了嚴重紛爭。東海問題主要涉及日本,但屬於大國之間的爭端,一旦引發沖突,對全局影響較大。
4、南海問題:國際上有觀點認為,誰控制了南海,誰就可以控制東南亞,從而控制整個西北太平洋和澳洲大陸。初步估計,整個南海的石油地質儲量在230 億- 300 億噸之間,約佔中國總資源量的三分之一,有「第二個波斯灣」之稱。自近現代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海洋權益的沖突爭議日益增多。而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非法佔領我南中國海的島嶼,開採油氣資源,嚴重損害我國領土主權和經濟權益,越來越不利於中國的發展。南海問題是大國與小國之間的紛爭,雖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但影響也不容低估。尤其越南占據島礁最多,獲取利益最大,同時也在大量購置先進的海空作戰裝備,加之戰場環境於我相對不利,如無充分准備,也難以應對海上突發事變。
5、 中印關系:在南亞的印度半島,印度自稱是一隻大象,印度21世紀的宏觀目標是控制南亞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其21世紀軍事戰略是發展強大的軍事力量,威懾巴基斯坦,遏制中國,攔阻地區外大國向南亞滲透,實現控制印度洋,躋身世界一流大國行列的目標。印度洋是中國與中東、波斯灣、地中海、東非等國家和地區聯系的海上必經之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於控制了中國通往這些地區的海上通道,從而威脅中國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沖突是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重要隱患。中印邊境爭端的焦點,是我國大片領土的歸屬問題。冷戰結束後,印度對華猜忌、防範的冷戰思依然根深蒂固,這就決定了印度對我國安全的消極影響在較長時間內仍將存在,而且不排除在某種情況下惡化的可能性。近些年來,印度在邊境地區不斷採取動作,宣示主權,增兵固防,加快戰場建設,發展高新技術裝備,並大肆散布「中印必有一戰」的言論,這些現象都不是好兆頭。印度現在不僅擁有核武器和遠程導彈,而且在海空軍力量上也絲毫不遜於中國,其實施高技術戰爭的能力決不能小覷。
6、民族分裂主義勢力和恐怖主義等對中國安全威脅不能低估:民族分裂主義、恐怖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對我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威脅不能低估,特別是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帶,恐怖主義仍然活躍。「台獨」、「東突」、「藏獨」等分裂勢力都是威脅國家統一安全、對國家安全構成挑戰的因素,這些敵對分裂勢力內外勾聯,不斷進行搗亂破壞。這些問題都涉及到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國家的核心利益。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任何的妥協、不能有任何的讓步。
四、改善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策略分析
1、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繼續推行睦鄰外交。
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保持和發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創造一個和平安全的周邊環境,是我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政策,積極穩妥地處理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中國的發展就會建立在和平的周邊環境之中。
2. 提升我國的軍事實力
伊拉克戰爭和利比亞戰爭表明,強大的軍事實力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無論什麼時候,沒有強大的國防和軍事實力作後盾國家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要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必須大力提高國家軍事實力。建設可靠的核自衛和常規防務力量是絕對必要的。盡管中國的綜合國力會大大增強,維護國家安全的手段更加多樣,但強大的國防力量對國家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3. 加強與美、日等國的政治、經濟聯系
逐步削弱美、日對中國的敵視或不友好的舉措。在政治上,中國把對美外交放在外交戰略的優先地位,一直把加強對話,增加信任,增進了解和發展合作作為對美政策的基礎。避免在一些非戰略性問題上與美日等國形成嚴重對抗,同時利用日本急欲成為政治大國的心態和美、日在此問題上的矛盾和分歧,牽制和削弱美、日同盟。在經濟上,充分利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和日益擴大的市場對美、日兩國的吸引力,進一步擴大對美、日兩國的貿易,大力吸引兩國的資本和技術,形成經濟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存格局,逐步削弱美、日兩國對中國的敵視或不友好狀況。
4. 加強文化交流,增強國與國之間的互信
中國主張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以文化促發展與和平,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加強國與國之間文化交流與合作,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增進我國與周邊國家國民的相互了解,加深感情。文化交流對增進國民互信將會發揮重要作用。大力推進文化交流可以促進世界和平以及睦鄰友好系,促進各國政治經濟的發展。

『伍』 如何簡述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現狀

簡述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現狀的話,主要就是由發展不平衡區作為切入點的,因為周圍各個國家的發展不太平均,然後在相關的一些環境方面的話,也是錯綜復雜的,我國面臨的周邊的安全形勢也是依然嚴峻的。


然後在未來的時間點裡面,我們是需要變換著不同的態度,還有就是變換著不同的政策去面對周邊的一些國家。

然後對於鄰國眾多這樣子的一個情況,我們更應該變換著不同的態度去進行對待的,因為他們相對來說相關的經濟、文化,還有就是相關的一些發展都是比較不平衡的,所以在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現狀就可以這樣子去進行簡述。

『陸』 簡述我國周邊安全環境怎麼寫

現狀:

1、周邊安全環境總體穩定與局部動盪。

2、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呈現地緣方向上「陸緩海緊」的態勢。

3、美國成為影響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最主要外部因素。

趨勢:

1、安全威脅東移,南移成為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周邊安全態勢和地緣政治變化的最大特點。

2、中美關系始終是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的重要因素。

3、海洋領土,權益爭端將仍是威脅中國周邊安全的熱點問題。

4、中亞地區將成為中國周邊安全中的一個亮點。

5、非傳統安全因素的重要性將日益凸顯。

設備設施布局

1、加工設備間距(以活動機件達到最大范圍計算):小型設備不小於0.7米;中型設備不小於0.8米; 大型設備不小於2米。

2、加工設備與牆、柱間距(以活動機件達到最大范圍計算):小型設備不小於0.7米;中型設備不小於0.8米;大型設備不小於0.9米。

3、操作空間(設備間距在外):小型設備不小於0.6米;中型設備不小於0.8米;大型設備(運輸線視同)不小於1.1米。

4、高於2米的運輸線有牢固護罩(網)。

『柒』 簡述我國周邊安全環境有哪些

簡述我國周邊安全環境如下。

1、鄰國眾多,政治格局多極化。

2、陸海兼備,自然環境差異大。

3、東強西弱,經濟發展不平衡。

4、各國間矛盾交織,軍事沖突次數較多。

周邊安全環境

國家周邊有無危險和受到威脅的情況及條件,是指國家周邊有無危險和受到威脅的情況及條件,也就是說一國的周邊國家或集團對其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是否構成威脅、有無軍事入侵、滲透和顛覆等情況的綜合分析和評估。

中國是一個大國,大國本身就是維護周邊穩定,確保安全的有利因素。不利方面:地理位置和地緣環境的特殊性將長期制約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改善。一是邊界線漫長,由於缺少天然安全屏障,易遭外敵入侵。二是強鄰之多為世界罕見,給國家安全造成了巨大壓力。

三是眾多鄰國中某些仍與中國存在領土領海爭端,使周邊安全環境存在不確定因素。四是多個熱點並存,使中國安全面臨不同程度的威脅與挑戰。

『捌』 論述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現狀

現狀:

1、周邊安全環境總體穩定與局部動盪

2、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呈現地緣方向上「陸緩海緊」的態勢。

3、美國成為影響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最主要外部因素。

趨勢:

1、安全威脅東移,南移成為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周邊安全態勢和地緣政治變化的最大特點。

2、中美關系始終是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的重要因素。

3、海洋領土,權益爭端將仍是威脅中國周邊安全的熱點問題。

4、中亞地區將成為中國周邊安全中的一個亮點。

5、非傳統安全因素的重要性將日益凸顯。

(8)如何形容中國的周邊安全擴展閱讀:

國際環境的新變化之一是中國周邊多極化的權力結構的形成。這不是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產物,而是地區格局的產物。隨著日本經濟的停滯和放緩,日本與亞洲其他國家的差距正在縮小。與此同時,日本發揮政治和安全作用的意願增強。

俄羅斯經濟在經歷了一場嚴重的衰退後已經企穩,而且隨著普京的當選,其綜合實力正在恢復。雖然東盟的一體化進程受到了金融危機的沖擊,但並沒有從根本上受到沖擊。東盟國家在經濟、社會、政治等領域的合作仍在加強和擴大。印度的經濟狀況由於新經濟的出現而得到改善,其軍事威懾力量由於擁有核武器而繼續增長,其在亞洲發揮重要作用的願望也大大增加。

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在地區國際關系中的地位不斷增強。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這一地位鞏固了美國在亞洲的主導地位。但美國在亞洲的權力分布受到以下事實的限制:美國不是亞洲國家,其權力分布在全球各地。

『玖』 談談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情況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面臨的主要挑戰
1.美國視中國為主要潛在的競爭對手,加緊在中國周邊投棋布子。
(1)美國實施軍事前沿部署,對我國構成現實的軍事壓力。美國在亞太地區分三線部署兵力:第一線前沿駐扎部隊,如駐日韓、美軍和在太平洋執勤的海上第三、第七艦隊;第二線是前沿基地部隊,如夏威夷、阿拉斯加、關島和其它太平洋上的部隊;第三線是美國本土部隊。
(2)調整了其在亞太地區的軍事戰略部署。美國強化了與日、韓、澳等號稱亞洲「小北約」的軍事盟國關系;提升關島美軍的軍備水平和戰略威懾能力,形成日本和關島兩大地區兵力投擲中心;美國軍事進入了中亞,其軍事基地駐我西北地區最近只有200餘公里,將對我國安全產生直接影響;美國通過一系列的軍事調整,逐漸構建了以前沿軍事存在為核心,雙邊軍事同盟為基礎,以多邊軍事合作為補充的亞太軍事安全體系,完成了對我國相對完整的「C型戰略包圍圈」。

閱讀全文

與如何形容中國的周邊安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議會改革如何體現人民主權 瀏覽:941
中國6月2日是什麼節 瀏覽:444
英國公司名義買車稅收多少 瀏覽:558
印尼中鋼集團怎麼樣 瀏覽:338
中國的軍利怎麼寫 瀏覽:236
越南風帶是什麼 瀏覽:168
固安英國宮離南三環多少公里 瀏覽:922
伊朗空軍有多少米格 瀏覽:706
越南入境需要帶什麼東西 瀏覽:826
越南俄羅斯有什麼關系 瀏覽:204
和平精英國際服怎麼玩雪地地圖 瀏覽:580
英國約克城市11月穿什麼衣服 瀏覽:922
義大利醬是什麼醬 瀏覽:23
中國人壽意外險賠多少 瀏覽:742
大理義大利語培訓哪裡有 瀏覽:62
印度發明了哪些編程語言 瀏覽:976
中國紅十會在哪裡 瀏覽:743
中國銀行e貸用錢多久到賬 瀏覽:28
中國海軍艦隊分別位於哪裡 瀏覽:168
中國直接管轄的四大銀行是哪些 瀏覽: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