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反映的是什麼時期中國的什麼形勢
1、「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反映的主要是《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的形勢。《辛丑條約》規定,劃定北京東郊為試管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許中國人居住,這是租借的開始。
2、反應的形勢主要是:
(1)反應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2)反應了落後就要挨打,中國人當時人身地位低下;
(3)也反應出《辛丑條約》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哪個條約規定不許中國人居住擴展閱讀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條約規定:
1、中國賠款價息合計9.8億兩白銀(詳情為賠償4.5億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約9.8億兩),
2、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
3、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運動;
4、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台,允許列強各國派駐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該條約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該條約是帝國主義列強強加給中國的又一奴役性條約。它的簽訂進一步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全面控制和掠奪,標志著中國已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後開啟了資本主義浪潮。
㈡ 1900年到1930年中國的社會局面是什麼樣的
1900年到1930年中國的社會局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最終使中國完全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方面,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
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清政府答應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質的組織,使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帝國主義通過清政府加強了對中國人民的軍事監督和政治奴役。
1919年5月4日的五四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變化(變為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是過渡時期,是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准備階段,但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1931年,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三省,東北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接著,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使中國喪失了華北、華中和華南的大片領土,中華民族處於歷史上最嚴重的危機關頭,中國有逐步淪為日本殖民地的嚴重可能。
(2)哪個條約規定不許中國人居住擴展閱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影響
1、殖民地經濟
長期的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導致該國工業幾乎沒有發展,一味以輸出原料為貿易主要形式,並形成強大依賴性。
長此以往就會形成畸形發展的殖民地經濟。發達國家利用全球貿易的主導地位和有力的競爭,打壓沒有市場競爭力的原殖民地國家原料價格,抬高工業成品的價格,形成價位「剪刀差」。隨著77國集團的成立,這種價位差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並沒有消失。
2、文化沖突
在一些伊斯蘭教或其他宗教及思想占據統治地位的國家,對外來文明及他們所信仰的宗教往往相互敵視,互不認同。其中在中東地區和東亞的表現尤為突出。在中國和日本,佔有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及皇權至上思想遭到民主思想及基督教等文化思想的沖擊,其統治地位遭到挑戰。
有時外來文化可能會與該國文化思想相融合,形成一種獨特的、包含有多元結構的新思想,藉以推動社會前進。但這種沖突有時不僅會存在於文化思想界,而是以政權更替、武裝起義等極端手段來表現。無論最後文化沖突的結局如何,都在進一步削弱該國文化的影響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