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哪個朝代宮廷禮儀最好 a晉朝 b南北朝 c周朝 d唐朝
中國古代的禮儀都是從周禮(西周)演化而來,周禮據說是周公旦攝政時所做,周禮對宮廷禮儀規定嚴格,甚至對於舞女的人數、編鍾的大小和數量、車騎規模、宴會規模等都有限制;後來為春秋時期的孔子所推崇;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孔子甚為惋惜。
秦國推崇法家治國,通過征伐統一中國,但政權存續時間短,對禮法的繼承較差。
漢朝建立後,對儒家的推崇度比較高,所以在漢朝的時候宮廷禮儀又得以逐步建立,其藍本主要是參考周禮。漢朝滅亡後,是長達百年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時局動盪,殺伐、篡位接二連三,所以這個時候的禮制和春秋戰國有的一比。
唐朝是後來的事情了,聽說唐朝很開放,婦女的地位很高,甚至類似於現代了,其禮儀制度估計沒那麼嚴格了吧。
B. 中國古代哪個朝代最注重文明禮儀
唐朝最注重文明禮儀
晉,南北,周都是四分五裂,禮樂崩壞的時代,以下犯上比比皆是,談什麼禮儀。
1【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
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朝儀】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
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
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
禮,禮畢退朝。後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3【朝聘】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
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
朝見天子為「朝」。
4【朝覲】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
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5【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
專用於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於有婚姻關系的異
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為天揖,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
禪讓,即讓位於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6【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7【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論語·微子》中有這樣的記
載:「子路拱而立。」
8【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
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
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
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9【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
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
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後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
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10【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
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
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
儀。
11【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於
是相如前進瓿,因跪請秦王。」
12【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於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
講究:「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盡後」是盡量讓身體坐後一點,以表謙恭;「盡
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13【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
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
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
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
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
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鴻門宴》中有這
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
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
14【席次】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
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
的區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15【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並由
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後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
、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給起一個與俊士
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
後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16【婚冠禮】古代嘉禮之一。《周禮》:「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古代貴族男子二十
歲行冠禮後即可成婚,並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笄:束發用的簪子。古時
女子滿十五歲把頭發綰起來,戴上簪子)後也可結婚。所以把婚禮、冠禮合稱為婚冠禮。
17【祖道】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漢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
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
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18【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
這些活動叫「齋戒」。「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於內室,要求「五思」(思
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一。「戒」又稱「
散齋」,散齋七日,宿於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弔喪禮,以防「
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並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
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19【虛左】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信陵君竊符救
趙》:「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足
見信陵君對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虛左以待」一語。
20【再拜】先後拜兩次,表示禮節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21【膜拜】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
的一種敬禮,後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
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22【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晉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
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嘆地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
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
得開心顏?」後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
無數英雄競折腰。」
23【六禮】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24【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後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25【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於眉,表示相敬。
26【以文會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
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
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27【諱稱】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天子、太後、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磐、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仙逝」現也用於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
老、故、逝、終等。
C. 結合禮儀在我國的發展歷史,談談你最喜歡的一個朝代的禮儀規范,說說有什麼特點
你好禮儀我離在我國的發展歷史是從我們的堯舜時期開始然後是最先的萌芽時期,然後就是我們三春秋戰國鼎立的時候,是我們禮儀的發展學習,然後到我們的元明清是最終確立了確立了儒家學派。然後我們的禮儀最終由周禮禮記去規范。就簡單來說,有堯舜時期的時候就是有五禮?軍禮 嘉禮 吉禮 凶禮,都極大程度的規范了當時的一定的行為。謝謝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