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近代城市為什麼臟亂

英國近代城市為什麼臟亂

發布時間:2025-03-08 21:31:48

⑴ 紐約新熱酉州在哪裡

與大多歐洲的城市不同,紐約並沒有值得人們津津樂道的童話,卻多了許多活生生的勵志人物。anyway,還是以紐約的來源來作為這篇游記的首章吧。

在歐洲移民之前,紐約的原住民是勒那佩人。而那個時候 勒納佩男人打獵婦女耕田,歐洲殖民者到了紐約馬上被culture shock了,因為在歐洲,耕地種田是男人的份內之事,而打獵是貴族用來消遣的娛樂活動,所以勒納佩曾被認為是個懶散的民族。

歐洲殖民者剛到紐約的時候,發現紐約這個地方沒啥意思,不過由於勒納佩的男人常常打獵,在勒納佩人看來皮草不是什麼值錢的貨色,而在歐洲皮毛卻是很奢侈的物件,所以歐洲人覺得倒賣皮毛一定有賺頭,然後就開始做起皮草商。所以說紐約是以皮草起家的也並不過分。

紐 約早期的殖民者是荷蘭人,他們從土著手中以相當於presnet value為1000美金的荷蘭盾買下了曼哈頓島,取名新阿姆斯特丹。可好景不長,他們在英荷戰爭中把紐約輸給了英國人。英國人樂壞了,把新阿姆斯特丹改 名為新約克。而後,荷蘭人發起第二次英荷戰爭並贏得了戰爭,不過,荷蘭人並沒索回紐約,而是以英國承認其在印尼的一個叫pulo run的小島的統治權為條件,把紐約出賣給了英國人。自此英國人在紐約正式建立了統治。後面的事情其實大家也都知道了。

寫於布法羅

紐約(二)--42街:曼哈頓的中軸線
飛機緩緩地降落在位於皇後區的拉瓜迪亞機場。大家知道外國人喜歡用名人的姓名來命名機場,但拉瓜迪亞對於中國人來說,似乎有些陌生。

此 君是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紐約市長,也是他終結了Tammany Hall在紐約的獨斷地位,所以這位先生絕對是美國人心中的模範市長。順便提一下,紐約現任市長大家一定不陌生,他就是布隆伯格先生,也就是 Bloomburg的創辦者,有興趣的童鞋可以google一下此君的經歷,對勵志很有幫助。
其實在拉瓜迪亞,我已經可以看到Manhattan島的天際線了,這令我迫不及待的想越過東河挺進曼哈頓。

作為一個背包客,公共交通工具運用的好壞事關錢袋子的深淺,所以,一出機場,就買了一張7日的公交通勤卡,29刀。雖然價格不菲,但絕對物有所值。有了通勤卡,跨上M60直奔曼哈頓。
M60從125街繞入曼哈頓,而125街的另外一個名字叫「Martin Luther King Boulevard」,所以大家一定可以猜到這條街就是紐約黑人區(哈雷區)的主幹道了。

入住旅館,放下看似沉重的backpack,換上城市隨行包,開始第一個半天的行程,目的地---42街。

從地理上來說,42街也許並不是一條將Manhattan橫切成等分兩半的街道,但由於42街沿線遍布知名的建築,所以我選擇了以42街為起點開始曼哈頓的行程。

偶的第一站是位於7道42街的時報廣場。(順便提一句,XX說這個季節在紐約適合穿hoodie,但翻箱倒櫃,發現只有一件Duke的hoodie,就傻模傻樣的披上了,但這件hoodie,不,確切的說是hoodie上這四個字母,卻為我的紐約行程增色不少,在後文中我會略有提及。)
出地鐵站,就是被稱為「世界中心」的時報廣場,沒什麼好說的,也看不出有什麼特別過人之處。不過,大家在以下照片中有看到中國元素么?
繼續向東行走,突然發現NYPD的一綹車隊很拉風的駛過,不知是為哪個頭臉人物護航(感慨一下NYPD真乃紐約的一大活寶啊,上天入地,無處不在,難怪紐約的財政跟加州一樣的拮據。除了NYPD,紐約還有兩大活寶,先賣個關子,後文中我會陸續給出。)
遠處是由Van Alen設計的克萊斯勒大廈,位於萊剋星敦大街和42街交匯之處。我想大家也一定知道有關克萊斯勒大廈的頂冠的故事,所以此處就不再贅述了,總之,紐約就是野心家的樂園。
位於5道和42街交匯之處的公共圖書館始建於19世紀,是世界知名的圖書館。令我相當欣賞的是,紐約把最中心的位置留給了圖書館。之前有提到過42街是紐約南北兩分的主道(arguably),而5道則是紐約東西兩分的主道了(因為5道往西,都是West XX St. 而5道往東則是East XX St. 而5道嘛,就是名店林立的道道,以後的游記中會我會介紹一下。)所以42街5道的交匯之處就很特殊了(遺憾的是,竟然沒有拍下42街和5道交匯之處的指示牌)。

圖書館門前有兩個石雕卧獅,這兩座石雕卧獅是有正兒八經的名字的。下方照片的遠方那隻叫「Patience」,近處那隻叫「Fortitude」。而為其取名的正是前面所提起的拉瓜迪亞市長先生。
在往東走,就是位於Park Ave和42街交匯之處的Grand Central Terminal了。這座樞紐也是世界上最忙碌的公交樞紐之一,開往紐約上州的火車大多從這里發車。
這座車站還有一個很別致的地方,就是他的天頂,仔細看,這個天頂上的星空圖正好跟實際的星空圖方向相反,這是為什麼呢?請大家猜一猜。
GCT之後,就是位於1道的Tudor City。這個Tudor City的來源有些像上海的中遠兩灣城,位置不錯,但卻曾與臟亂為伍,被一度稱為Goat City。但現在的Tudor City也可謂名聲在外,Law & Order, Spiderman, Godfather等大片都曾取景於此
Tudor City之後就是42街最後一景---聯合國大樓。上張照片,以示到此一游。我到聯合國大樓的時候他們家已經打烊了。據說裡面可以寄一張帶有聯合國印戳的明信片。
熱狗在紐約的地位絕對可以比肩在上海的四大金剛(另外三君可以說是Bagel,cheese cake和pizza. Michigan的諸君有木有吃全紐約的四大金剛呢?)。而紐約人喜歡用木瓜汁和這熱狗吃,所以就會有很多帶有Papaya字樣的熱狗店。最有名的也許是Gray』s Papaya,可惜這次時間太趕,木有得償所願。不過紐約街頭的Sabrett也是著名的熱狗連鎖店。當提到熱狗,王律師特意說一定要吃那種街邊的熱狗,也許指的就是Sabrett吧。
一群趴在window上看店內的大師做烤麵包的小孩子。相當可愛,看見我在拍他們,還朝著同伴大叫道「XX, you are in the picture now」。
晚上在百老匯的Gershwin Theater看了Wicked,坐在第一排的感覺相當的奇特,因為演員就在你身邊表演,會有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很遺憾地被告知《貓》由於票房慘淡,已不再百老匯上演了。紐約就是這么個殘酷的地方,今天也許你在世界之巔,明天也許就會是階下之囚。另外Wicked相當贊,推薦。
要說美東給我的最大感受,恐怕就是反復無常的天氣了,所以帶把好傘是必須的。來紐約第二天就遇上了暴雨,幸好行程上安排的是博物館之旅。

起了個大早,先跑去哈德遜河邊的晨邊高地(Morningside Heights)。很喜歡Morningside Heights這個名字,也很喜歡那裡的幽靜,而高地的四周則是教堂和學校,哥大就坐落於此。

在很遠處就能看見坐落於120街附近的Riverside Church,它是美國最高的教堂,但其線條卻沒有Duke Chapel優美,紐約也很少有雅緻優美的建築。
論建築造詣,歐洲的教堂絕對可以把美國的教堂從南京西路甩到五角場。這里的教堂建築風格單一,多以哥特或新哥特式建築配以灰色的牆體為主流。
但,Riverside Church內置活動室,卻也體現出美國人的實用主義作風,當然最高的那個tower仍舊是教堂的主殿。
再往西走,就是General Grant National Memorial,很肅穆,紀念堂采希臘的陶立克柱式,更顯將軍本人的軒昂有力。General Grant大家也許不一定熟悉,但此人卻是美國人心目中的關二爺,是他終結了南北戰爭,也是他第一次提出「無條件投降」這個概念,所以美國人把他頭像印在50美元的鈔票上(話說,有哪位同學見過50美元的真身?)。除此,Grant先生還頂著另外一個更光鮮的頭銜---美國第18任總統,但作為總統,Grant資質平平,所以大家更喜歡稱其為「格蘭特將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Grant將軍跟中國某位人物還有些瓜葛,他就是大清的裱糊匠----李鴻章(李中堂也是我的偶像之一)。大概是因為兩人的成長背景太過相同,所以二君可謂惺惺相惜。
李鴻章造訪美國的時候,親自去了General Grant National Memorial拜謁了已故的格蘭特將軍,並為之種上一棵銀杏樹,而這株杏樹就位於將軍墓的北邊。
杏樹下方有一塊銅券(下圖),上書「大清光緒二十有三年,歲在丁酉,孟夏初吉,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一等肅毅伯合肥李鴻章,敬為大美國前伯理璽天德葛蘭脫墓道種樹,用志景慕。出使大臣二品銜,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鐵嶺楊儒謹題。」
我盯著銅券,一直琢磨這個「伯理璽天德」是啥稱號,後來恍然大悟,原來是president,哈哈。事後想來,當初真難為楊御史了,因為「總統」這個詞彙不是漢語的原生詞,大概是在近代才由日本傳入中國的(未經考證)。

出General Grant National Memorial,順便去哥大校園里晃了一下,覺得就校園來說,更喜歡Duke,但Duke卻缺少那麼點人文氣息。哥大校門口有兩座雕像,不知道他們的來歷,請Jessica和MY同學指點一下哈。
按紐約人的生活方式,早上應該吃百佶餅,所以,按計劃跑去紐約最著名的H&H Bagel吃百佶餅。可惜跑到百老匯大街,卻被告知其在百老匯大街上的分店已關門大吉。旁邊Fedex的店員很熱心地幫我列印了H&H總店的地址。

插一句,我在紐約的最後一天終於吃到了H&H Bagel,的確很贊,外層香脆,內層松軟,印象深刻。不過,我覺得這家店的經營有問題,所以有好的產品是不夠的,還要有好的經營理念和方式。各位童鞋想去H&H Bagel的話就盡早吧,因為我實在覺得這家百年老店看不到明年的世界末日。

轉道中央公園西街的自然歷史博物館。老友記中Ross在AMNH的恐龍館做志願講解員的場景還令我記憶猶新,我會不會碰到Ross式的人物呢?
這里要提一下省錢省時間的利器----紐約城市通行卡。據我所知,紐約有兩種主流的通行卡:New york City Pass和New York Pass。我買的是前者,原價79刀,我用ISIC卡再knock off了 10%,此卡基本涵蓋了紐約的主流景點。而new york pass則較貴,要100多刀的吧,涵蓋的景點比前者多很多。但據我觀察,各景點還是用前者的人較多。除了省錢之外,持pass的人可以越過售票處的長龍,直接在一個專櫃換入場券就行,所以可以省時間。

⑵ 古代城市規劃研究現狀

城市規劃是一門自古就有的學問,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知識組成。

城市規劃又叫都市計劃或都市規劃,是指對城市的空間和試題發展進行的預先考慮。起對象偏重於城市的物質形態部分,涉及城市中產業的區域布局、建築物的區域布局、道路及運輸設施的設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知識組成的基礎是古代哲學,糅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鮮明的一點是講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城市是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城市的起源的原因和時間及其作用,學術界尚無定論。一般認為,城市的出觀以社會生產力除能滿足人們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餘產品為其基本條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飛躍。

城市的發展是人類居住環境不斷演變的過程,也是人類自覺和不自覺地對居住環境進行規劃安排的過程。在中國陝西省臨潼縣城北的新石器時代聚落姜寨遺址,我們的先人就在村寨選址、土地利用、建築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間的開辟以及防禦設施的營建等方面運用原始的技術條件,巧妙經營,建成了適合於當時社會結構的居住環境。可以認為,這是居住環境規劃的萌芽。

城市規劃的發展歷程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的出現、人類居住環境的復雜化,產生了城市規劃思想並得到不斷發展。特別是在社會變革時期,舊的城市結構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生活要求的情況下,城市規劃理論和實踐往往出現飛躍。

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學說散見於《考工記》、《商君書》、《管子》、《墨子》等典輔之中。《考工記》確定了「都」、「王城」和「諸侯城」的三級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區和道路系統等;《商君書》論述了某一地域內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農田土地分配的適當比例,以及建城、備戰、人口、糧食,土地等相應條件。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強調戰略思想和整體觀念,強調城市與自然結合,強調嚴格的等級觀念。這些城市規劃思想和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城市規劃的成就,集中體現在作為「四方之極」、「首善之區」的都城建設上。

戰國時期,列國都城採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漢長安城將宮室與里坊結為一體 ;三國時曹魏鄴城採用城市功能分區的規劃方式;南北朝時代的洛陽城加強了全面規劃,都為中國古代前期城市建設的高峰——隋唐長安城的建設起了先導作用。

長安城的建設成就是唐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及於日本、朝鮮等國的都城建設。宋開封城在中國都城建設史上的重要性在於 ,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榮頒發的詔書,有規劃地進行擴建的要例。後來,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延綿千年的城市裡坊制逐漸廢弛。北宋中葉,開封城走向較為開放的街巷制體系,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城市結構形態。

元大都的規劃汲取了春秋戰國時期理想都城的規劃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處理。由大都城演變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說已集中國古代都城城市規劃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遠近郊區大力經營園林和離宮別館,使北京成為中國封建時代都城規劃和建設的最輝煌實例。

在西方,在古希臘城邦時期 已出現了希波丹姆規劃模式。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闡述了城市選址、環境衛生、坊際建設、公共建築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則,並提出了當時的「理想」城市模式。中世紀社會發展緩慢,城市多以教堂為中心。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阿爾伯蒂、帕拉第奧、斯卡摩錫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當時商業興盛和城市生活多樣化的城市理論和城市模式。

產業革命前的歐洲城市,除羅馬等少數城市外,一般規模較小。多數城市是自然形成的,城市功能和基礎設施都比較簡單,衛生條件也差。城市規劃多側重於防禦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閉性強。城市規劃的內容主要著眼於道路網和建築群的安排,因而是建築學的組成部分。

產業革命導致世界范圍的城市化,大工業的建立和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規模擴大。城市的盲目發展,貧民窟和混亂的社會秩序造成城市居住環境的惡化,嚴重影響居民生活。人們開始從各個方面研究對策,現代城市規劃學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

現代城市規劃學科主要由城市規劃理論、城市規劃實踐、城市建設立法三部分組成。

現代城市規劃理論始於人們從社會改革角度對解決城市問題所作的種種探索。19世紀上半葉,一些空想社會主義者繼空想社會主義創始人莫爾等人之後提出種種設想,把改良住房、改進城市規劃作為醫治城市社會病症的措施之一。他們的理論和實踐對後來的城市規劃理論頗有影響。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霍華德倡導「田園城市」,1915年格迪斯提出區域原則,倡導城市規劃與區域規劃相結合的學說。他們的學術思想對城市規劃思想的發展影響深遠。同時代的恩文所著《城市規劃實踐——城市和郊區設計藝術概念》一書,總結城市發展的史例和他本人的規劃實踐經驗,可視為建築師對城市規劃領域的開拓。隨後,越來越多的建築師以及社會學家、地理學家、經濟學家等投入城市規劃理論的研究。

在19世紀,影響最廣的城市規劃實踐是法國官吏奧斯曼1853年開始主持制定的巴黎規劃。盡管巴黎的改建,有鎮壓城市人民起義和炫耀當權者威嚴權勢的政治目的,但巴黎改建規劃將道路、住房、市政建設、土地經營等作了全面的安排,為城市改建做出有益的探索。影響所及,科隆和維也納等城市也紛紛效法。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另一種建設實踐:英國一些先進工業家在建設工廠的同時,建設新的工人鎮。例如1851年工業家薩爾特建設了薩泰爾工人鎮,1887年利威爾建設了日光港工人鎮,形成所謂「企業城鎮」。這些實踐無疑促進了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等城市規劃理論的形成。至今,城市規劃仍是採取上面所說的舊城改建和新城建設兩種基本形式。19世紀90年代,西歐各國已逐漸形成以公共投資改進市政建設同控制私人用地相結台的城市發展戰略概念。在德國有城鎮發展規劃工作的傳統,也有雛形的分區制規劃方法。這些都為城市規劃工作提供了有用經驗。

制定城市建設法規最初的目的是維持整齊、清潔、安定的城市環境,以保障居民健康。英國1848年制定《公共衛生法》,其中規定了住宅的衛生標准,1906年頒布《住宅與城市規劃法》。瑞典1907年制定了有關城市規劃和土地使用的法律。美國紐約1916年頒布了控制土地利用和建築高度的分區區劃法規,後來在1961年為適應新情況,修改成為區劃決議。實踐證明,城市建設和管理要有相應的法律體系,嚴格的城市建設法規可以提高城市規劃和建設的質量。

20世紀以來,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國際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發生巨大變革,科學技術長足發展,人文科學日益進步,價值觀念起了變化,這一切都對城市規劃產生深刻的影響。1933年的《雅典憲章》概述了現代城市面臨的問題,提出了應採取的措施和城市規劃的任務,是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發展歷程中的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城市規劃家沒有舍棄《雅典憲章》的基本原則,而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給予更新和補充,這就出觀了1977年的《馬丘比丘憲章》。這兩個憲章是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城市規劃理論的總結,對全世界城市規劃都有相當的影響。

產業革命後,城市內部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促使人們從理論上研究城市的結構和形態,尋求最佳模式。

有人認為城市宜集中建設。法國建築師勒·柯布西耶1922年在《明日的城市》中主張充分利用技術成就,建造高層高密度的建築群,使城市集中發展,以求得最好的生活環境和最高的工作效率,這種思想被稱為城市集中主義。有人主張城市宜分散建設。美國建築師賴特提出的「廣畝城市」認為城市應與周圍的鄉村結合在一起,平均每公頃居住2.5人,被稱為城市分散主義,這兩種城市模式影響甚廣。

此外,有人從城市功能要求出發提出各種城市布局形態,如「帶形城市」、同心圓式的環狀城市、楔狀結構城市、多核心城市等;有人則從城市中各種系統的組織出發,宏觀地研究城市所在的地區的空間結構與城市形態的關系;也有人從微觀上對構成城市的單元細胞進行剖析來研究城市的形態。近年來,從系統觀念出發研究城市結構和形態的學者日益增多。

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

住宅及其環境問題是城市的基本問題之一。美國社會學家佩里通過研究鄰里社區問題,在20年代提出居住區內要有綠地、小學、公共中心和商店,並應安排好區內的交通系統。他最先提出「鄰里單位」概念,被稱為社區規劃理論的先驅。

後來建築師斯坦因根據鄰里單位理論設計紐約附近雷德布恩居住街坊,取得重大成功。雷德布恩式的街坊被視為汽車時代城市結構的「基層細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把鄰里單位作為戰後住宅建設和城市改建的一項准則。

鄰里單位理論本是社會學和建築學結合的產物。從60年代開始,一些社會學家認為它不盡符合現實社會生活的要求,因為城市生活是多樣化的,人們的活動不限於鄰里。鄰里單位理論又逐漸發展成為社區規劃理論

人們流動自由度的增大反映了社會的進步。城市規劃家應當考慮不斷變化的交通要求。產業革命後,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市內交通問題成為城市發展中最大難題之一。交通技術的進步同舊城市結構的矛盾愈益明顯。

英國警察總監特里普的《城市規劃與道路交通》一書提出了許多切合實際的見解。他的關於「劃區」的規劃思想是在區段內建立次一級的交通系統,以減少地方支路的干擾。這種交通規劃思想後來同鄰里單位規劃思想相結合,發展成為「擴大街坊」概念,試行於考文垂,直接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大倫敦規劃。

此後,學者們提出了樹枝狀道路系統、等級體系道路系統等多種城市交通網模式。發展公共交通的原則現已被廣泛接受。城市交通規劃同城市結構和城市其他規劃問題息息相關,已成為城市規劃中的一項基本內容。人們對交通的認識,也從認識它的單純運輸功能 ,進而認識到它對空間組織的意義和空間聯系作用,並了解到城市交通是土地使用的函數。對城市交通的研究也發展到從城市環境的多種要求出發論交通。

在19世紀,由於城市的臟亂,提出了改善市容問題。1893年為紀念美洲發現400周年,在芝加哥舉辦世界博覽會,芝加哥湖濱地帶修建了宏偉的古典建築、寬闊的林蔭大道和優美的遊憩場地,使人們看到了宏大的規劃對美化城市景觀的作用,影響所及,在美國掀起「城市美化運動」。

沙里寧在奧地利建築師席諦對城市形象所作的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城市設計理論」,要求把物質環境設計。放在社會、經濟、文化、技術和自然條件之中加以考慮,以創造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良好環境。針對當時形式主義的習尚,他還提出了自由靈活設計、建築單體之間相互協調、建築群空間構成以及建築與自然協調等一些基本原則。這樣,就將城市的美化與城市的各項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城市規劃思想進一步深化了。

20世紀50年代以來,城市設計問題除了從視覺藝術的角度繼續進行探索以外,還從心理學、社會學、生態學、人類學等角度進行更深入、更廣泛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城市設計的理論和實踐從追求美麗的城市發展到追求有效率的城市——更適宜於人們健康愉快地工作和生活的城市。

與城市設計相聯系的是城市公園的規劃和建設。美國風景建築師奧姆斯特德在1858年設計了紐約中央公園,後又設計了布法羅、底特律、芝加哥和波士頓等地的公園,這是有計劃地建設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開端。實踐證明,在城市規劃一開始就應該將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規劃納入其中。

城市的急劇發展,人工建築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促使人們日益重視保持自然和人工環境的平衡以及城市和鄉村協調發展的問題。「大地景觀」的概念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有的城市規劃學者對此作了系統的闡述,引申出把大城市地區看作人類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等觀念。現在,各國的城市規劃工作都考慮保護自然環境問題。

歷史紀念物不僅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自古以來,遠見卓識之士都很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可是,近代由於城市迅速發展,許多古建築和歷史名城不僅受到自然的侵蝕,而且更多地遭到人為的破壞。1933年《雅典憲章》較早地從城市規劃角度提出保護古建築問題。

由於這些工作的開展,人們深刻地認識到舊建築、舊居住區在實用、經濟和藝術方面的長遠價值,開始以新的觀點研究舊城、舊區、舊建築的改造問題。通過全面調查、精心規劃,把舊城、舊區、舊建築合理地利用起來,使之既適應新的需要,又能保持城市的文化特性和地方文化的延續性,從而使城市規劃的觀念和程序也發生相應的改變。

城市的發展和城市問題的日益嚴重使人們逐漸認識到不能僅就城市論城市,必須從更大的范圍——區域的甚至國土的范圍來研究與城市有關的問題。自從格迪斯提出區域原則以後,區域規劃和國土規劃的實踐以1933年開始實施的美國田納西州區域規劃的成果最為卓著;大城市地區的區域規劃工作以紐約及其周圍地區規劃較早,也較有代表性。40年代制定的大倫敦規劃在這方面有創造性的發展。後來,一些城市紛紛從商業、交通等方面從事大城市影響區域的研究,出現了區域科學。

從區域角度對工礦區進行規劃,是區域規劃工作的一項內容。較典型的例子有英國頓克斯特城市規劃和蘇聯頓巴斯礦區規劃等。對風景名勝區、休養療養地區進行規劃也屬於區域規劃領域。例如蘇聯黑海沿海地區和高加索礦泉地帶的區域規劃。

區域規劃工作的另一內容是對農村地區的研究。美國格爾乾的《農村社區的社會剖析》是這方面研究的最早成果。1933年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在《德國南部的地區中心》一書中分析了該地區鄉村的市場中心和服務范圍,提出了有名的「中心地理論」。他根據這種理論探索了農村中心的分布,城市商業、服務業的分布,以及區域規劃中的城鎮體系。

20世紀初,格迪斯提出「生活圖式」,從地理學、經濟學、人類學的觀點,就人、地、工作關系來綜合分析城市。他的名言「調查先於規劃,診斷先於治療」已成為城市規劃工作的座右銘。這種調查一分析一規劃的工作程序一直被廣泛採用。

城市規劃的方法,各國不盡相同,例如英國的發展規劃,聯邦德國的土地使用規劃(也稱總體規劃)和地區詳細規劃,蘇聯的總體規劃、近期建設規劃和詳細規劃。中國編制城市規劃,從50年代以來基本上採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國外流行的方法:先論證城市發展性質,估算人口規模;再確定土地使用方式,組織建築空間結構,確定道路交通系統及其他主要市政工程系統等;然後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詳細規劃。這種規劃基本上是一個物質環境規劃,為一個城市的未來各種活動安排空間結構,是一幅要在規定期限內(如20~30年內)加以實現的城市物質環境狀態的藍圖,用以指導城市建設。

經多年的實踐,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上述規劃方法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基於對城市開放性——城市的發展與更新永無完結的認識,城市規劃界提出了「持續規劃」和「滾動式發展」的規劃思想,即主要著眼於近期的發展與建設,對遠景目標則不斷地加以修正補充和調整,實行一種動態的平衡,從而拋棄了把城市規劃當作城市「未來終極狀態」的舊觀念。在這種認識下,出現了斬的城市規劃方法,如英國在1968年用新的結構規劃和局部規劃的兩階段規劃方法代替原有的發展規劃或總體規劃。在規劃內容上除了物質環境規劃,還增加了經濟規劃和社會規劃,以實現城市的社會經濟目標,因此成為多目標、多方面的更為綜合的規劃。這種規劃方法仍在發展中。

城市規劃的發展趨勢

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區,對城市的發展水平和建設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規劃的研究重點不盡一致,並隨時代的發展而轉變。

多學科參與城市研究的歷史自古就有,近來更趨活躍,從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環境工程學、生態學、行為心理學、歷史學、考古學等方面研究城市問題所取得的成果,極大地豐富了墟市規劃理論。這個趨勢將繼續下去,今後還會有更多的學科滲入並開拓城市問題的研究領域。

系統工程學、工程式控制制論等數理方法及電子計算機遙感等新技術手段在墟市規劃領域中的應用在逐步推廣它們在資料的收集處理,預測評價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於提高城市規劃工作的質量。

對城市與城市規劃工作的認識不斷深化。基於城市是綜合的動態的體系,城市規劃研究不僅著眼於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劃分,也不僅局限於三維空間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時間、經濟、社會多種要求的「融貫的綜合研究」。在城市規劃工作中,將考慮最大范圍內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情況,提供盡可能多的選擇自由,並給未來的發展留有充分的餘地和多種可能性。

由於城市問題包羅萬象,有人提出在有關學科群的基礎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質、城市模型、城市系統和發展戰略為目的的城市學;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統地研究鄉村、集鎮、城市的各種人類聚居地為目的的人類聚居學等。這類新學科的建樹,或有助於加深對城市的宏觀認識,但它的進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問題研究工作的基礎上。

城市研究任務艱巨而紛繁,這也說明它豐富的活力。城市永遠在發展,城市問題也總是相伴而生,但人類必將更為自覺地運用廣泛的知識與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發展城市環境的規劃、建設和管理的科學。城市規劃工作從最初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研究起,最終要落實到物質建設上,形成供人們生活和工作的體形環境。

城市規劃是建築和園林建設的前提,並為所需的空間准備條件,城市規劃研究的進展也為建築學和園林學的開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天地。規劃師與建築師、園林設計師的工作目標是一致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這三學科的有機結合和協同創造,勢必將體形環境的建設推向更高的境界。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5963.htm

⑶ 印度人怎麼評價中國

我們對印度的了解幾乎全部是:"印度人口也有10億之多,但面積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大小,因此地少人多;近代一直是英國的殖民地,廣大人民生活在剝削與壓迫之中;科技很發達,軟體業名列世界第二;天氣太熱,每年都熱死幾千人,不適合人類居住"。 
到了印度,首先讓人感到驚訝的就是新德里國際機場的破舊,機場大廳的四面牆都是用石灰水粉刷的,沒有什麼廣告和宣傳畫,牆上面滿是污漬,很多大塊的牆皮已經掉了下來,露出黑乎乎的磚塊。 
更令人驚訝的是,從新德里國際機場望出去:唯一一條公路的兩邊居然到處都是破舊的棚屋,還有很多人就睡在公路邊上,甚至睡在汽車下面,公路兩邊的地面上還有很多象下水道井蓋大小的洞穴,據說這都是窮人居住的地方。沿著公路進入市中心,我們驚訝的發現,馬路兩邊有很多窮人的房子。 
所謂"窮人的房子",就是用裝石灰的編織袋和幾根樹枝搭成的,沒有四面的牆壁,一家十幾口人就住在幾平方米的屋頂下面;也有條件稍好一些的,住在黑乎乎的帆布做成的帳篷裡面,讓人聯想起了電影里的游牧民族;條件再好一點的就用廢棄的鐵皮搭成屋子,在城裡,很少見到磚瓦搭成的房子。以上信息完全正確。 
進入城市,吃驚的目睹了傳說中印度的一大奇景:行駛的公共汽車上,不但車廂里擠滿了人,車頂上也坐著人,居然連車廂外面也掛滿了人,雖然扒著車窗,神情卻泰然自若,毫不緊張,其技術之高實在讓人佩服,我當時就想:美國的蜘蛛俠是不是從印度移民過去的。 
再仔細一看,發現在車門的位置上沒有門,只有一個門框,連駕駛室也沒有門,後來才聽說:這邊的公共汽車路過站台時是不停車的,上車的人直接扒到車窗、車門框上,下車的人就直接從車門跳下去。(不太全面,有時候車頂都做滿了人)進入新德里的繁華市區,失望的發現所有的建築通常只有二、三層,全城最高的建築也只有4、5層樓高,實在不像一個大國的首都。後來,經過當地人確認:得知整個德里的最高建築為9層。更令人失望的是:街上的商店大多都只有國內的一個售報亭那麼大,無論店裡、店外都是極其的臟亂和破舊。由於面積太小,通常每個商店只賣一類商品,種類也非常之少,沒有什麼挑選的餘地。 
比如說買鞋吧:一進門,老闆就會請你坐下,服務員跪在地上仔細觀察你的腳,估計一下號碼,然後拿一雙鞋給你,不滿意就再換一雙,直到大小合適為止,最多可以挑選一下顏色,基本沒有樣式可供選擇。盡管城市如此殘破,但是物價卻令人咋舌:任何生活用品的價格都是國內的2-3倍,甚至10倍:洗發水要50多元一瓶,礦泉水瓶(空瓶)要6元,香皂10元1塊;大白菜要10元錢1斤。。。。。。。 
原因很簡單:當地的窮人用不到這些東西,這些都是用來給外國人用的。是這樣的,東西奇缺,還很貴,沒有大的超市盡管如此,很多必要的生活用品在這里仍然買不到,比如:餐巾紙、洗潔精、一次性紙杯等。很令人難以接受的是,印度人所謂的"上廁所",就是在大街上解決問題,不論男女。很好笑的是,街邊的公共廁所沒有屋頂、也沒有四面的牆,只有幾個露天的蹲位孤零零的放在那裡。 
印度人的飯店就更不能提了,大家做好嘔的准備。首先:在印度,餐具是不消毒的,全印度的市場也買不到消毒櫃。其次,就是他們的吃飯方法,將菜餚熬成糊狀,用手指將菜和米飯攪在一起成一團漿糊狀,再把牛奶、飲料倒進去,繼續用手指攪。看著他們用黑乎乎的大手攪拌的過程,大多數國人都會作嘔;不過通常是沒有這個機會的,因為他們的飯菜發出一種熏天的酸臭氣,中國人聞到了都會躲在至少十米之外。 
在當地,很少中餐廳,也買不到任何中國的零食,很讓人難熬。吃飯是這樣的,中國餐館條件要稍微好一些,但是也都沒有消毒,吃飯用的餐具,他們都是用一條黑的發亮的毛巾給你擦一下就用了印度人的窮是真正的"赤貧"。 
在城市裡,即使是鬧市區,也隨處都可以看到:一家十幾口人,住在用裝石灰的編織袋和幾根樹枝搭成的,僅有8、9平方米的房子里,沒有四面的牆壁,一家十幾口人就住在幾平方米的屋頂下面。據說坐飛機在孟買上空可以看到地面上很大一片白色的東西,好像我們中國的塑料大棚一樣,其實那就是窮人用編織袋做的屋頂。不過我倒覺得他們的治安不錯,房子既沒有牆壁也沒有門,居然都不會丟東西。 
有一次,我在車上看到路邊一個走路的年輕女孩,身上的"衣服"質地很特別,朦朦朧朧的似隱似透,還發出閃爍的天藍色光芒,我當時就很奇怪這衣服是什麼做成的,在中國沒見過這樣的布料。走近一看,大吃一驚,原來她根本就沒穿衣服,只是在身上抹上了一層藍色的顏料。我估計:她可不是為了時尚而裸奔,也不是完全是為了遮羞,主要是為了防曬:當地的氣溫通常都有45度,下午可達到50度,半夜也有40度,如果不穿衣服,肯定會把人曬死。 
當地人也沒有什麼娛樂活動,白天上班或睡覺,晚上拜佛,就連世界五百強企業里的員工也一樣。包括那些搞軟體的,離開計算機就開

閱讀全文

與英國近代城市為什麼臟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重中國進口什麼武器 瀏覽:464
印尼加什麼 瀏覽:532
義大利錫耶納大學護理學怎麼樣 瀏覽:501
為什麼英國放棄殖民地 瀏覽:778
義大利小綠瓶清腸片怎麼樣 瀏覽:145
富寧市越南街在哪裡 瀏覽:228
中國哪個地區不會發洪水 瀏覽:312
在越南辦廠多少錢 瀏覽:177
中國白蠟桿哪裡產 瀏覽:152
伊朗為什麼黑 瀏覽:862
義大利面最好用什麼鍋 瀏覽:445
印度為什麼要邊境增兵 瀏覽:759
義大利周邊哪些國家 瀏覽:10
英國船長年薪多少 瀏覽:509
義大利紅酒有什麼香味 瀏覽:919
中國的火箭有哪些圖片 瀏覽:314
中國哪裡有滑翔翼玩 瀏覽:433
義大利有哪些保險公司 瀏覽:128
義大利回鄉證是什麼意思 瀏覽:633
一萬元越南盾長什麼樣子 瀏覽: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