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人為什麼愛鄉村生活

英國人為什麼愛鄉村生活

發布時間:2023-05-11 09:37:48

1. 農民的快樂是什麼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農業也朝著現代化的方向轉變,各個國家都試圖探索出一種最適合本國的農業模式,以色列創造了精準農業的神話,美國的大農場農業高度發達,德國的數字農業指揮著智能大型農業機械精細作業,法國的合作社催生出休閑農業……在各個國家的農業模式比拼中,老牌農業強國,英國顯得十分獨唯悄陪特,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英國農業特色,「快樂農業」十分合適。

在各個國家以高樓大廈吞並土地的時候,英國人始終對鄉村有一種執著。在英國文學中,有一半左右是描寫鄉下的,人們認為「真正的英國人是鄉下人,英國的靈魂在鄉村」,對農業充滿熱情。這種「熱愛鄉村生活」的文化傳統,實際上與中國的鄉土情感相似,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農耕歷史的國家,歷代對於土地耕作都有著依戀,「快樂」能不能也融入到中國農業中?「快樂農業」能不能讓中國有所借鑒?歡迎留言和我們一起討論。

2. 英國人為什麼這么喜歡花園

因為英國是浪漫之都。

對於英國的人來說也是這樣的,他們想修築自己的花園,無非是給自己打造一個僻靜的環境,能讓自己更好的生活。因為良好的國度已經讓他們擁有可以讓自己過得很好的資產,所以不再需要為日後的生活打拚太多他們需要做的,只有享受生活。

英國的簡介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語: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英國。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

英國是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以及一系列附屬島嶼共同組成的一個歐洲西部島國。除本土之外,其還擁有十四個海外領地。總人口超過6600萬,其中以英格蘭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體民族,佔全國總人口的83.9%。

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國力迅速壯大。

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號稱日不落帝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到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資本主義超級大國的地位被美國取代。

不過,現在英國仍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有巨大影響力的大國,是英聯邦元首國、七國集團成員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創始會員國,同時也是五大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

3. 英國鄉村生活怎麼樣

如果您對英國感興趣的話,您一定會知道,小說或電影中描寫的英國鄉村生活總是那麼悠閑自在,人們也非常希望能夠親自體會那種神仙般的生活。最近在英國舉行的約克郡畜牧展,就向人們展示了英國的鄉村風情。

最近,英國北部的約克郡迎來了第148屆約克郡畜牧展,1萬余名農場主帶著自己心愛的家畜前來參展,向來自英國國內外的遊客展示英國鄉村生活的真正面貌。

畜牧展上最主要的一項角逐是傳統障礙賽馬,評委們不僅要根據馬匹的體型、毛色給出分數,馬匹完成跨欄動作的好壞同樣是評分的重要標准。

看過飄逸刺激的賽馬再來欣賞馬車遊行,心情一定放鬆不少,盛裝打扮的馬兒們拉著精美的馬車,是不是很有中世紀的味道呢。

畜牧展上並不止馬兒唱主角,勤勞的耕牛、看家的小狗都是展覽的主角。今年在眾多「牛」選手中脫穎而出的就是這頭15個月大的夏洛來牛,能夠奪得金牌,它的主人自然喜笑顏開。

歷史悠久的約克郡畜牧展是英國北部最著名的畜牧展之一,如果您想在現代社會體會英國鄉村生活,約克郡畜牧展真是個不錯的選擇。

4. 英國小伙夢想在中國農村辦婚禮,他為何對中國這么嚮往

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來到我國生活、工作,這體現了我國國力的強大以及被國際上所普遍接受。有關英國小伙夢想在中國農村辦婚禮,他為何對中國這么嚮往? 我認為大致有以下的原因。

中國農村在加快建設當中,在農村生活,生活品質也是非常高的,該英國小夥子的想法非常有覺悟,相比於他們國家,我國更適合居住,而且農村的發展更加快。他喜歡中國的文化,也希望長期在中國生活,這是值得提倡的,我們歡迎外國人來我國發展。每年都有很多外國人來我國旅遊,對於這樣的情況,國人是持歡迎態度的。別的國家的人既然生活在中國的土地上,那就要遵循我國的法律,如果在中國犯法是要被遣送回國的。其實不管在哪裡,都要遵紀守法,每個國家的法律條文有所不同,這需要那些移民者注意,入鄉隨俗。

1、中國農村在加快建設當中。

在農村生活,生活品質也是非常高的,該英國小夥子的想法非常有覺悟,相比於他們國家,我國更適合居住,而且農村的發展更加快。

有關英國小伙夢想在中國農村辦婚禮,他為何對中國這么嚮往?大家還有什麼想要補充的,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如果你也認可本篇文章,記得點贊加關注哦。

5. 英國鄉村工業興起的原因

就英國而言,工業化進程對鄉村的影響不能完全以「挑戰—應戰」或「沖擊—回應」模式解釋,因為以鄉村工業為標志的工業化第一階段首先是從鄉村起步的,工業化與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特有的共生與互動關系,因此英國鄉村自一開始走的便是一條具有代表性的內發變遷類型。不過,隨著工業化第二階段工業革命的到來,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實現,農業的持續衰落,英國鄉村開始了新的調整與改造,探索出了新的發展之路。
從16世紀開始到18世紀,英國鄉村地區普遍出現了家庭工業,經歷了鄉村工業化,即原工業化,是一種早於或先於工業革命階段的工業形態。英國鄉村由此出現第一次轉型。
英國鄉村工業化是在農業勞動生產率持續提高、城市要素向鄉村轉移,同時藉助鄉村大量剩餘勞動力、豐富的原料來源、有利的自然動力條件下發展起來的。當時英國各地都有鄉村工業,包括毛紡織、棉麻紡織、服裝、釀酒、糧食加工、皮革加工製作、玻璃、造紙、建材、制陶、冶煉、金屬製造、採煤、制鹽等。
鄉村工業化進程首先促進了鄉村人口向工業部門轉移。在鄉村工業地區,「產生了一個新的小農階級,這些小農以種地為副業,而以工業勞動為主業」。隨著鄉村工業化的開展,從事農業的人口比例持續下降。1520年鄉村農業人口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6%,到1600年約佔70%,1700年佔55%,1750年佔46%。
鄉村工業同時促進了小城鎮的發展。在鄉村工業發達的地區,興起了一批介於村莊和城市之間的工業集鎮,如伯明翰、曼徹斯特等。到18世紀初,這樣的鄉村集市和小城鎮在英格蘭有700個左右。與大城市不同,小城鎮的發展自一開始就與鄉村工業的發展保持著協調一致的關系,承擔著向外輸出本地農業、工業產品,同時為本地鄉村提供多種服務功能。就整個英格蘭而言,鄉村小城鎮的地理布局頗為合理,農民到小城鎮趕集的平均距離只有7英里,可在一天內輕松往返。
鄉村工業的發展,使英國鄉村呈現出新的面貌。鄉村經濟產業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傳統的農業生產更趨專業化和商品化,工業及與其協調發展的小城鎮吸納了農業剩餘勞動力,這些都為18世紀中葉開始的工業革命打下了基礎。
從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是英國工業化第二階段,即工業革命階段。英國在該階段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與之相伴的是傳統鄉村的不斷縮減與衰落。
工業化的深入,直接推動英國在19世紀中葉實現了城市化。18世紀早期英國城市人口約占總人口的20%~25%,1801年佔33%,而到1851年時已佔總人口的50.2%,城市人口首次超過鄉村。到1881年,英國城市人口是鄉村人口的兩倍。
工業化的深入也使農業開始了由盛而衰的漫長過程。截止到19世紀中期,英國農業一直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在英格蘭和威爾士,1750年耕種面積950萬英畝,1815年達到1200萬英畝,1850年總耕地面積達到最高峰的1350萬英畝。勞動生產率保持增長。1750年時一個農民生產的糧食可以養活2.19人,1800年為2.5人,到1860年為6人。1851年農業仍是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從事農業的人口在全部就業人口中的比例超過20%,農業在國民收入中的佔比也超過20%。
從19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英國農業走向難以遏制的衰退階段。1875—1884年、1891—1899年間,爆發了兩次農業大蕭條,加快了農業勞動力向工業和城鎮的轉移。1846年英國廢除《穀物法》,實行自由貿易以後,農業發展失去了保護屏障,來自國外的糧食與食品競爭的後果開始顯現。在倫敦,4磅麵包的價格從1867年農業歉收時的10便士降到1901年時的5便士。到19世紀末,從事農業的勞動力還不足10%,而農業占國民收入的比例則下降至6.7%。很多人認為,農村人口將會繼續大量減少,農業有崩潰的危險。
面對工業化和城市化不可逆轉的趨勢,英國鄉村此時面臨著再次調整與改造的問題。
一是調整農業結構,重點發展畜牧業。基於自然條件,英國農業自古以來就有農牧混合經營的特點,加之農業勞動力嚴重下降的現實,發展畜牧業開始成為重點。此時,在全部農業用地中,永久性草地和臨時性草地超過了農業用地的一半,為53%。事實上,農業結構的調整在工業革命發生前後就已經開始了。從18世紀50年代起,糧食種植業產出的市場價格份額佔比一路下降:18世紀50年代佔57.8%,19世紀初佔48.5%,19世紀60年代佔40%。畜牧業產出的市場價格份額佔比相應攀升:18世紀50年代佔42.2%,19世紀初佔51.5%,19世紀60年代佔60%。
二是發展兼具提高農業商品化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替代農業。替代農業即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以外的種植農業,包括為日常生活所需的水果、蔬菜,為園藝服務的園藝農業,為工業生產的原料等。1906年,埃德溫·普拉特在其《農業的轉型》一書中評論說,家庭農場主明顯轉向「替代農業」,制定了新的耕種目標,奶牛業、園藝業、家禽業開始穩步發展。
三是近代郊區的出現。從19世紀下半葉起,人們開始反思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社會與環境問題,並向郊區遷移。「郊區是中產階級文化價值觀所創造的完美結果」,在很大程度上與以富有商人、店主和專業人士群體為代表的中產階級的興起和發展密切相關。有人認為,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中產階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念,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強調私人住宅應當遠離鬧市街道的喧囂嘈雜和臟亂忙碌。這部分人能夠負擔得起每天乘車往返於城市工作地與郊區居住地之間的費用,是最有意願選擇居住在郊區的人。受此影響,郊區這種在世界大多數城市佔特殊地位的地理結構形成了。
四是開展鄉村保護運動。正是在鄉村逐漸走向「消失」之時,人們開始思考鄉村的存在意義,「鄉土」這個古老的文學體裁成為19世紀人們最熱衷表現的對象之一。19世紀英國首次有人提出建立國家公園的建議。「全國託管協會」(1895)、「自然保護區保護協會」(1912)、「英國鄉村保護委員會」(1926)等組織先後成立。在鄉村保護運動中,英國鄉村保護委員會貢獻卓著。該組織承認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不可逆轉,但強調鄉村的傳統風景應予保護,城市的無限制擴張必須得到遏制,它促成了很多涉及鄉村保護法令的頒布。1932年英國政府頒布了第一部《城鄉規劃法》,首次提出要遏制城市向鄉村擴張,確保鄉村農業和林業用地不受發展規劃影響,同時對鄉村地區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進行保護。
在今天,英國鄉村被賦予了太多的期望與價值。它不僅為人們保留了歷史的記憶,使人們徜徉於歷史的長河中回味民族與國家的過去,承載著國民教育與歷史教育的功能,而且在精神上使人們有了一種歸屬感,為人們提供了精神創造的活力。對於每個公民來說,鄉村是尋找自身根源的直接土壤;對於國家而言,鄉村是保持自身民族特性的重要載體。當然,利用鄉村歷史資源與自然景觀,發展旅遊業也是發展方向之一。所以,英國鄉村的改造與發展並非表現在如何恢復農業人口增長,如何再現鄉村歷史上的輝煌,而是表現為既能享受城市一樣的現代生活和文明成果,又能享受自然美景,表現在對鄉村地區歷史資源與自然景觀的保護及其開發利用方面。如今英國鄉村就業人員中,農業佔6%,製造業佔25%,旅遊業佔9%,零售業佔7%。
隨著城市生產生活方式向鄉村的延伸,鄉村各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完善,英國鄉村獨有的生活風味也顯示出吸引力。20世紀晚期以來,英國出現了城市人口向鄉村遷移的新現象。1991—2002年期間,英國每年有6萬人凈遷移到鄉村或以農業為主的地區。
(作者:孫立田,系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6. 英國小伙夢想在中國農村辦婚禮,他為何想在農村辦婚禮

序言:我們都知道,如果中國人結婚的含悔話,很多人都會選擇辦一場傳統的中國婚禮,中國婚禮非常講究喜慶,並且在許多風俗習慣上都有一些特定的要求。只有走完這些流程才算結過婚,正式的成為夫妻,在英國有這樣一位小夥子,非常想在農村辦婚禮。小編覺得他是非常喜歡中簡虧國文化,所以才想在中國辦婚禮。

三、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好

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好,在中國農村生活條件也是越來越豐富的,我們可以看出這位英國的小夥子非常有想法,相對於他們的國家來說,中國農村是非常適合居住的,而且農村的發展越來越快,逐漸跟得上大城市的步伐。對於一些跨國婚姻來說,他們往往會舉辦兩次婚禮,一次是在自己的國家,另外一次就是在妻子的國家。

7. 20世紀80年代英國的鄉村生活是怎麼樣的

英國80年代以後農產品生產一度出現了過剩現象;標志之二就是農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中等規模農戶的收入水平超過了城市中的一般產業工人;標志之三是農村物質生活條件的顯著改善,鄉村地區的第二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從而改善了鄉村落後的歷史面貌,逐漸同城市接近起來,社會學家把這一過程稱為「鄉村城市化」.
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中使用勞動力的數量越來越少,1978年英國農業勞動力僅有65萬人;1991年進一步減少到27萬人,只佔全部勞動力的1.3%,此後便穩定下來.而在城市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在進入20世紀40年代後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尤其是50年代以後,其發展速度超過了第二產業,從而成為吸收農村勞動力的主要領域.城市中就業結構的改善使失業人數大為減少,產業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大為改觀.隨著第二、第三產業比重的變化,城市環境污染的狀況逐漸得到了治理.城市產業逐漸向鄉村滲透,城鄉聯系更加密切,80年代以後出現了城鄉一體化的現象.
生活和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英國80年代鄉村生活與城市無異.

8. 作為鄉村建築的代表,庄園是如何成為英國文化的一個象徵符號的

英格蘭的鄉村總是許多人旅行時必須去的地方蔚藍的天空,白雲和綠草被金色的陽光所覆蓋。多麼愉快的時光。

所以,作為鄉村建築的代表,英國文化的一個象徵符號,庄園由最初改進到現在經歷了許多,最後成了人人嚮往的地方。

9. 封建的英國為什麼流行庄園制

有廣狹二義:廣義指西歐封建主憑借各種政治權力對依附農民進行剝削、統治的一定地區,義同領地。狹義指歐洲封建主主要用勞役地租形式剝削依附農民、獨立進行管理及核算的一個地段,即封建主經營土地的一個單位。中國學者的理解多屬後者。

西歐封建庄園
典型的庄園 和鄉村一致,即一個村子就是一個庄園。庄園的土地分為領主自營地和農民份地兩部分。領主自營地由依附於庄園的農民無償耕作,其收獲全歸領主。各戶農民的小塊份地則由農民用自己的農具耕作,其收獲用以維持農民一家的生活。庄園土地的分布情況、耕作辦法,大都沿用過去農村公社的習慣。各戶農民的標准份地,其面積大致相等,在英國一般為30英畝,並都由若干塊狹長的條田組成,分別散布在地理位置不同、土質肥瘠不同的一些地段中。領主自營地面積較大,有時是散落在各處的條田,有時是土質肥美的完整的大塊田地。當時耕作制度為二圃制或三圃制,每年各地段應春播或秋播或休耕,已相沿成習,大家共同遵守,不得獨行其是。各戶條田之間,只有一條犁溝為界。在耕種完自己的條田後,各農戶在田橫頭築起臨時籬圍,以防牛羊闖入地段糟踏禾苗。收割完畢後,籬圍撤去,該地段即轉為公共牧場,大家都可在上面放牧。這種耕作制度稱為敞地制。原來屬於村莊的草地、牧場、池塘、森林等,有時被庄園領主篡奪,農民要使用這些地方須交納一定費用,但在多數情況下,這些土地仍屬全村公共所有,大家共同使用。領主在庄園上一般建有住宅、教堂、磨坊、倉庫、馬廄等設施,置備犁、耙等各種農具,養有各種牲畜及家禽等,有的大庄園內還有一定數量的手工業者,如木匠、鐵匠、首飾匠、皮革匠等,生產手工業品,供應領主及居民的需要。

西歐封建庄園
庄園上的勞動者 有三種人:①奴僕,其身份有的近似奴隸,由主人供給飲食;也有的雖耕種小塊土地但不足以維持生活,還須由主人支付一定實物及貨幣。他們擔任的是庄園上長年需人從事的工作,如運輸、放羊、擠奶等。②僱工,農忙時臨時受雇,按日計酬,多由庄園上或附近鄉村貧苦農民如茅屋農充任。③農奴,他們領種一份份地,可以世襲使用,但沒有所有權。使用份地的農奴有義務為庄園主服勞役,勞役的內容主要為耕種領主自營地,兼及割草、運輸、伐木、修路等庄園上所需的勞作。勞役是農奴的主要義務,所以英國曾流行把它做為證明農奴身份的一種標准。農奴身份為不自由人,人身屬於主人,世代相承,理論上可由主人將其隨同土地轉讓,但生命肢體受國家法律保護,不得損毀。其人身不自由的標志為:須向主人交納結婚稅(一般為農奴和庄園外的人結婚或比自己身份高的人結婚時交納)、繼承稅(農奴死後其子繼承財產時交納)、人頭稅(農奴外出庄園做工時交納)等。另外,農奴還受庄園上各種名目的剝削,最流行的是復活節交雞蛋,聖誕節交母雞,以及為使用磨坊、烤麵包爐、榨酒器而交納實物等。在法律上,農奴和主人沒有平等地位,農奴不得控告主人,國家法庭不受理農奴上訴的案件。而庄園領主所控制的庄園法庭,可對農奴及其他居民審理,並向他們收取有關罰金。上述三種勞動者在庄園上所佔的比例,因時間、地點、庄園類型不同而隨之變化。一般說來,當西歐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11~13世紀),在一些典型的大修道院庄園中,農奴占居多數。除勞動者外,庄園內還有管家及領班,負責管理和監督農奴勞動。
庄園生產的目的 當時大封建主擁有巨大領地,劃分為若干庄園,散布於全國各處,他和他的家屬、隨從周轉於各庄園,巡迴就食。封建主組織庄園生產的目的,是保證自身及其家庭的消費需要,務使各項農產品及手工業品供應豐足而且自給,這就決定了庄園的自然經濟性質。它和外面的交換是偶然的,只出賣臨時剩餘的產品,購買自己沒有的東西如鹽、鐵、染料,以及不能生產的少數手工業品及奢侈品。到13世紀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庄園產生較大的影響,某些大庄園、特別是修道院的大庄園,出售農產品和畜產品的數量增加了,雇傭工人的貨幣支出也增加了。這些大庄園主不得不注意經營,改進農業技術,建立檔案帳目,完善管理制度,加強對農奴的剝削,以增加收入。
非典型庄園 上述的典型庄園多存在於盧瓦爾河以北的法國和英格蘭的中部及南部,但即使在這些地區,也還有許多其他形態的庄園,如有的庄園只有領主自營地,完全由奴僕擔任耕作;有的庄園只有農民份地,耕種份地的農民向距離很遠的庄園中心交納實物地租或貨幣地租。有的地方一個庄園的土地分布在相鄰的幾個村中,也有的是一個村中有幾個庄園。在德國和義大利,典型的庄園較少。義大利很多地方是自由農民租種地主的土地,繳納實物地租或貨幣地租。
庄園的地租形態 主要是勞役,同時也有少量實物及貨幣。9世紀時,有記錄可查的一些大庄園,依附農民負擔勞役較重,大致是每周3日的數量。到11~12世紀時,勞役地租在各處分布不平衡,盧瓦爾河以南的法國及義大利,勞役很少,庄園農戶一般每年只被要求耕作幾天。盧瓦爾河以北的法國,全份份地的農戶則須耕作兩個月。而在英格蘭,每周 3日的勞役仍然很多。從12世紀開始,把勞役地租改為貨幣地租已開始流行。封建主把自營地改行租佃制,要求農民直接交納貨幣,以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13世紀時貨幣地租更為流行,據統計當時英國貨幣地租已佔優勢。同時由於農產品價格上升,一些大庄園為追求多出售農產品以取利,又擴大自營地,加強勞役租,歷史上稱這種現象為「庄園反動」,但它的規模及持續時間都很有限。
庄園的瓦解 14~15世紀是西歐經濟劇烈變動的時期。商品貨幣關系更加發達,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庄園已不能適應。1348~1349年黑死病席捲西歐,造成人口銳減,勞力短缺,耕地荒蕪,封建主難以經營庄園,紛紛把原來的自營地及已經死亡或逃亡的農奴的份地改行租佃制。至於農奴,只要他們交納一筆贖金,即可宣布釋放,許多農奴由此得到人身自由。於是,庄園經濟逐漸瓦解。

10. 住英國鄉村的房子:林語堂的大同理想 ——英倫掠影(之六)

住英國鄉村的房子:林語堂的大同理想

——英倫掠影(之六)

(此篇博文作於2010年,記錄本人2002年夏的英倫之行)


林語堂,這位魯迅先生的老朋友、也是曾經的戰友,講過一則自認為已經傳遍全世界的笑話:

「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英國鄉村的房子,用美國的水電煤氣設備,有個中國廚子,娶個日本太太,再有個法國的情人。 」(林語堂《八十自述·論幽默》)。

林語堂是一位博學多才、「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幽默大師,他描述的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被人們更多地理解為是描述一種具有國際水準的人生最高享受!

在倫敦培訓期間,項目的主辦方利用周末組織我們外出參觀活動。第一次活動的行程原是到倫敦市區中心。車子從學校出發不久,在途中收到信息,這天正好是倫敦鐵路工人罷工,大倫敦地區所有的公共軌道交通都停運,導致市區路面交通混亂,嚴重堵車。隨車領我們游覽的辛普森博士,學校一位年輕的高級講師,稍作商量後臨時決定,調整行程,領我們去游覽頗有特色的鄉間景象。此時,我立即想起林語堂那則著名笑話所描述的:「住英國鄉村的房子」。

車子轉到通往鄉間的道路上,行走了一段時間,就見到路邊郊外的風光。也許是地理氣候原因,在英國,不論鄉間還是城市,放眼看去,都是綠樹、綠草。我們跑了許多地方,就看不到一塊大於籃球場的裸露土地。

來到一個不知叫什麼名字的小鎮上,這所老房子,據說還有一段重要的歷史故事。

100多年歷史的大風車。

鄉間小教堂。據說,普通英國人的生活中,教堂和酒吧是兩個不可少的地方。

鄉間的房子。收拾得整整齊齊。

我們來到另一個小鎮上,看到許多退了休的老爺爺、老太太坐在路邊,還逗著身邊鵝鴨在玩,生活非常悠閑。

鎮上的酒吧。

10天後,來到坎特伯雷小鎮上的街道。

小溪上,一隻天鵝悠然自得在水中遊玩。

又過了一周,到了蘇格蘭,那裡鄉間的景色更加漂亮。

蘇格蘭低地的Loch Lomond(洛蒙特湖),這就是英國最大的淡水湖。蘇格蘭語,將Lake叫做Loch。

據說,湖中那小島,已經被有錢的一日本人買下來了。

夏日雨後,愛丁堡附近的長橋。

與英國人為什麼愛鄉村生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人怎麼做咖喱飯 瀏覽:961
印度花米怎麼讀 瀏覽:248
四百年英國怎麼統一 瀏覽:869
我想知道蝗蟲在印度怎麼沒的 瀏覽:282
印度人為什麼清醒 瀏覽:577
中國讓窮人怎麼活 瀏覽:889
中國個人身高最高是多少 瀏覽:781
中國食品如何運到菲律賓 瀏覽:45
波斯貓和伊朗有什麼區別 瀏覽:233
美國為什麼圍堵中國 瀏覽:378
再見用伊朗話怎麼說 瀏覽:810
伊朗和葉門比分多少 瀏覽:395
越南在中國有多少個鎮 瀏覽:970
印尼atm限額多少 瀏覽:581
全中國有多少省份有雪豹 瀏覽:709
二戰英國最多時多少兵力 瀏覽:135
義大利語你好謝謝再見怎麼說 瀏覽:519
義大利面服裝是哪裡的品牌 瀏覽:181
外國人如何看中國女孩 瀏覽:33
印度怎麼治好新型冠狀病毒的 瀏覽: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