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教授怎麼介紹中國

英國教授怎麼介紹中國

發布時間:2022-10-04 03:39:26

Ⅰ 一位英國曾說:看不懂中國人,為什麼中國人從不說起自己的血統

英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以利益為核心,經常會做出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比如曾經的殖民活動,就是英國人掀起的一場災難,那時候英國人兵強馬壯,對世界各國發動進攻,占據了大量的土地,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十年,直到二戰結束之後,英國才陸續放棄這些土地,回到了自己的本土。除了追求利益之外,英國人還有一個極其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喜歡談論血統,很多英國人介紹自己的時候,都會津津有味的說,自己的祖先是某某個貴族。

早在秦漢時期,起義軍的領袖陳勝吳廣,就曾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血統論,激勵了很多農民。在國家的發展史上,也曾出現過不少草根逆襲的情況,比如劉邦和朱元璋兩個人,最開始的時候地位都比較低下,但是後來卻通過自己的努力,逆襲成了九五之尊。時過境遷,封建王朝已經在中國徹底滅亡,所謂的貴族也已經基本消失,正因如此中國人才不願意談論所謂的血統。

Ⅱ 英國馬丁教授:中國不是一個單純國家,中華文明是世界最特殊存在嗎

中國能夠在世界上屹立不倒,縱然遭受過欺凌、盤剝,有過興衰與沉浮,但始終沒有被任何外力打倒過,最關鍵就在於中華文明對於國家和民族的深刻影響,只要中華文化不在世界上消亡,中國就將永遠存在。

馬克·雅克是一位英國教授,他對中國的文化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為更好地理解中華文化,他翻閱大量的文獻書籍,對中華文化進行深入研究,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中國從來都不是一個單純的國家,而是一個文明偽裝成國家的存在,國家是有興衰的,而文明只要有生命力就會不斷延續,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存在,同時馬克教授還認為中華文明具有非常強的融合性。

西方國家起源海洋文化

自四千七百多年前,黃帝實現中原統一,鼓勵人民農耕勞作,使得人們能夠擁有食物填飽肚子,農耕文化就深深地紮根在中國人的信念中。人們不再忍受飢餓,這才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索世界,發展文明。

在農耕文明上建立起來的中華文化,具有非常強的融合性。這種融合性讓中華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充分吸收精華,從而能夠煥發出新鮮活力。在面對外來文化時,既不全盤否定,也不照單全收,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用優秀文化壯大自身,實現有效的文化融合。

Ⅲ 西方教授為何說:中國是偽裝成的一個國家

西方人在看中國的時候,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自秦朝統一中國以來,二千多年間中國換過無數朝代。但不管怎麼改變,這個國家始終都叫“中國”。

西方世界也曾有過無數強大的王朝,可是一旦滅亡,很快就會煙消雲散。西方世界的每一次王朝更迭,都是新的開始。中國卻彷彿擁有“不死之身”,因為每一次它被打倒,最終都會重新站起來。


西方世界的國家,總是刻意地製造矛盾,比如最典型的種族對立,而“中國”從不會干這種事。這里的“中國”,不是一個國家的代名詞,其實它指的是“華夏文明”。

因為中國人從來不把“中國”當成一個國號,而是把它理解成一個源遠流長的文明。

“中國”或者說“華夏文明”是什麼?它是《老子》中的“道”。它像一個“黑洞”,通過不斷地吸收周邊外來的文明,實現“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循環。

它不斷融合外來的族群,形成一個全新的華夏民族。但是不管怎麼變幻,當中的“道”始終存在。

而得益於這種文明生存的方式,“中國”的成員就成了世界上最具凝聚力的族群。國號意義上的中國雖然經過了多次變換,但是國號背後真正的“中國”,一直都在!

Ⅳ 英國學者:如何理解當代的中國

在英國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圈裡,馬丁·雅克是個不大不小的另類分子。他擔任過英國共產黨雜志的編輯,在中國、日本和新加坡的多所大學任過教,讓兒子從5歲開始學習中文。最主要的是,他堅信,中國總有一天會統治世界,而那時世界會變得不一樣。 他甚至寫了本名叫《當中國統治世界》的書。 雅克為英國廣播公司(BBC)錄制了4期專題節目,探討中國的獨特之處、解讀關於中國的迷思、設想中國的發展和未來。他將「觀察心得」通過電波傳播出去,命名為《理解當代的中國》。 要看中國,首先摘掉「西方眼鏡」 由於馬丁·雅克對中國興趣濃厚,他兒子拉威從5歲開始學習漢語,持續至今已經10年。雅克說,這個過程並不輕松,「需要豐滿的錢袋和奧林匹克運動員的毅力」。拉威就讀的學校開設了法語、西班牙語、德語、拉丁語甚至古希臘語課程,但沒有中文。即使現在,中文課仍然像課外活動一樣,被安排在午休時間。 雅克覺得這反映了英國人對中國的忽視,以及對中國巨大影響力的後知後覺;至於錯判的根本原因,是西方人堅持戴著西方的眼鏡看待中國。「兩百年來,西方社會將自己看作世界其他地區的榜樣。但中國一直與我們不同,未來也不會成為西方的翻版。」 西方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理解中國。「不是以我們的方式,而是以他們的方式。」馬丁提出,必須以中國現在和曾經的方式理解她,而不是以西方固有的歷史、文化、制度和價值觀。「如果按照這種方式,中國永遠不會『通過考驗』。這種方式其實是我們的孤芳自賞,而對真正的中國缺少好奇。」 拉威學習中文的過程雖然艱難,卻小有成果。雅克說,花在學中文上的時間幾乎是學習一門歐洲語言的兩倍;學習中文的過程就是在理解中國的思維方式,進而擺脫西方固有的優越感、傲慢和預設。固守西方價值觀和評判標准,會越來越不理解以中國為核心的世界,並且越來越覺得無法與中國對話。 雅克說,對待中國,需要的是尊重和謙虛。 文明國家VS民族國家 這個光頭、戴眼鏡,總是笑眯眯的男人,曾經多次對媒體表示「我實在對英國和整個西方文明厭倦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厭倦西方文明在歐洲國家很流行。 1993年,他首次接觸中國,「只是出來度假兩周半,完全沒有大計劃」。但在廣州、香港等地的游覽使他震驚地發現,「這些地區要麼已經現代化了,要麼正積極向現代社會轉變」。 但是,「中國式現代社會」骨子裡又與西方千差萬別。「西方多數是在同一民族基礎上形成的憲法制國家,而中國是通過使異族歸化而形成的文明國家。」他說。 將「文明國家」與「民族國家」作為中西方差異的出發點,正是雅克理論的核心。 貫穿西方歷史並且影響歐洲進化的民族國家概念,或多或少成了普世概念。中國自稱民族國家也有近百年歷史了。 雅克卻認為,100年不算短,與2000多年的文明相比卻不算什麼,在歷史中,中國並非民族國家,而是文明國家。從本質上來說,今天的中國仍然是文明國家。 在BBC的節目里,雅克用香港回歸作為論據。「1997年前後,很多英國人不明白『一國兩制』是什麼意思。多數人認為回歸後的香港很快會與大陸毫無二致,但16年過去了,這樣推測的人都錯了。」香港的法律和政治都與大陸不同,中國的確是在踐行一國兩制。 「為什麼我們當初不相信中國人?因為我們是民族國家,按照民族國家的方式思考。」 1990年德國統一,東德消失不見,統一的德國成為西德的延伸,這就是民族國家的本質:同一個國家,同一種制度。雅克指出,用這一原則來治理中國這樣規模的文明國家是不可能的。在2000多年的歷史中,中國一直按照一個國家多種制度運行,對中國來說,重要的不是制度,而是統一的主權。 他認為,如果中國這樣的文明國家取代民族國家成為世界的潮流,那麼世界將會更加多元。 而文明國家也是理解中國其他方面的關鍵詞。「我們很難想像,超過90%的中國人認為自己屬於同一個民族。」雅克解釋道,中國的民族認同來自民族融合的過程和文化的自覺。定義中國人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對於文化成就的驕傲。因此,漢文化是將多數人凝聚起來的核心。而這種現象的不足之處,就是對於其他民族和文化的忽視與不尊重。 為中國的未來論戰 中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社會變動得都快,但與此同時,卻享有與歷史獨特的親密延續。雅克說,他在中國時總為這樣的矛盾感到有趣。 「如果北京的計程車司機引用3000年前的名言警句,千萬不要驚訝,悠久的歷史就反射在現實的鏡子中。2500年前的儒家理論仍然在塑造今天的社會態度,比如和諧、穩定、秩序,以及國家就是一個大家庭的理念。」 雅克認為,中國人將姓寫在名的前面並不是巧合,這反映了家族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在他看來,中國政府在國內享受如此高的權威,因為它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和衛士。「中國人與西方人不同,他們不是因為支持左派或者右派政黨而支持政府,他們把政府看作家庭之長,因此對中國人來說,政府不是外部力量,而是家庭文化的延伸。」這種習慣在外國人看來非常有趣而神奇。 雅克認為中國比西方更加民主,這讓他在學術界備受攻擊。僅2013年,就有十幾篇論文和媒體評論批評他「痴人說夢」。英國《衛報》專欄作家、中國觀察家威爾·霍頓與雅克私交甚篤,卻跟他打了10年筆仗。雅克自稱,在關於中國的問題上,「我們基本上在任何方面都無法達成共識」。 如果中國成為超級大國? 2012年,雅克在北京參加外交部活動,結識了一群年輕的中國外交官,他們熱衷於討論中國應在全球政治中採取怎樣的外交政策。這個問題也引起了雅克的好奇。「如果中國成為超級大國,會是怎樣的?」 有人將中國在非洲的投資稱為新殖民主義。然而,歷史上中國從未拓展過海外殖民地,海外領地是歐洲的「愛好」,亞洲惟一對此感興趣的是日本。15世紀的中國具有殖民東亞的能力,但那不是中國的選擇。 這並不說明中國忽略她的鄰居,相反,在幾個世紀里中國都掌控著那些鄰國。歷史證明,中國與東亞之間的朝貢體系非常穩定,至少持續了2000年,到1900年前後才宣告解體。 朝貢體系曾是中國歷史上處理國際關系的主要方式。作為上邦大國,中國君主習慣將自己作為世界中心,而東亞國家接受中國的優勢地位,定期朝賀上貢,作為回報可以進入龐大的中原市場。這種方式與西方慣用的殖民主義截然不同。 雅克的疑問是,這個模式會回來嗎? 雅克說,西方與中國的一個共同點,是都認為自己的方式具有普世價值,本國是其他國家的榜樣。「對於歐洲和後來的美國來說,我們遠渡殖民地,輸出我們的生活方式,將我們的語言、教育和宗教強加於人。但中國人選擇呆在家裡,他們相信中國是世界中心,有最先進的文明,因此為何要到遠方去,進入蠻夷的陰影中呢?鄭和7次下西洋是為了彰顯中國的國力,而不是為了征服。」 他認為,中國不肯外擴的另一個原因是領土面積太大,人口、文化構造太復雜,治理好國內已經很困難了。因此中國最大的優先順序是保持國內穩定,此原則一直沿用至今。 「歷史告訴我們,一旦中國成為超級大國,會有所不同。」在雅克看來,西方歷史上就有擴張性和侵略性。歐洲史是一部沒完沒了的戰爭史,到了殖民年代,戰爭又成為世界歷史的一部分。「將自己的方式強加於人是歐洲的精髓,而美國原封不動地繼承了這一精髓。」 在這個英國人眼中,中國成為超級大國後不會這樣做,中國領導人對於統治世界的興趣小得多,更關心維護國內政權。而在中國的新領導人執政綱領中,重點也是國內問題而非國際問題。 因為「厚愛」中國,雅克被稱為「挺中派」代表。」

Ⅳ 英國教授:看不懂中國人,為啥中國人從來都不提自己的血統呢

在西方國家,血統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條可以將人分隔開的巨大鴻溝。例如一戰前的歐洲各國王室,都是沾親帶故的;例如在中世紀歐洲的貴族和平民階層基本上沒有任何流通,貴族生下來就是貴族,平民一輩子都是平民。

而且這種巨大的差異,已經深入到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因而他們才會對於國人不提血統而感到好奇。

然而,其實事情也並非如此,因為中國人還是經常提起自己的血統——炎黃子孫的,只不過在我國血統並非是人與人之間的天然分界線。

·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自然,我們也曾經歷過“為神代言”“論血統”的時代,但自從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時起,血統論事實上已經不存在了。自那以後,人們從未停止過對於暴政反抗,統治階級施行暴政,底層平民就聯合起來推翻它,農民也能當皇帝,沒有什麼不可能。

Ⅵ 英國教授說中國人「太可怕」了,中國做到了西方上千年做不成的事,為何

大家都知道,雖然我國僅僅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就從一個落後的國家變成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然而這並不是讓西方國家驚訝的。讓西方各國不敢相信的是,我國的發展是在完全和平狀態下發展出來的。要知道雖然如今的西方各國都是發達國家,而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但是西方的發達無一不是通過殖民和掠奪資源,再通過上百年的時間發展而來!

我國地大物博,同時我國的沙漠也是很多的,所以我國在環境問題上對沙漠的治理投入了很多,而西方通過衛星發現,我國陝西榆林市地區的毛烏素沙漠,在經過了幾十年的治理後,如今毛烏素沙漠大約有600多萬畝的沙漠變為了綠洲,這是西方上千年都沒有做到了,但是我國卻做到了。也許西方會覺得很可怕,但是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十分地為我們的祖國感到自豪!

Ⅶ 中國基建力量有多強,43小時修了一座橋,英教授是怎樣評價的

我們中國基礎建設的力量一直都為世界所公認,從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人本著頑強自主的決心,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奠定了中國現代化道路設施的建設,而隨著經濟、科技力量不斷發展的今天,中國再也不需要付出這樣的代價,中國所承建的工程,一直都是以高效、快速聞名,而且質量還出奇的好。

施工過程中,需要先切掉重達2900噸的橋梁,但是馱梁車僅能夠載重2000噸,因此在切割的過程中,需要將橋梁中間部位的1300噸切割用吊車吊走,剩餘部分再用馱梁車拖走,然後再將原本已經做好的新橋面放上去,其實這個過程敘述起來容易,但是傾注了無數工作人員的心血,整個橋面修補工程用了43個小時,不但在國內首屈一指,即便是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壯舉。

Ⅷ 英國教授:看不懂中國人,為什麼中國人從來不提自己的血統

隨著國家之間交流的深入,我們會發現中西方還是存在眾多差異的,就日常生活而言,就多有不同。在飲食上,西方人更偏向於冷食,一日三餐中,基本早餐和晚餐都是冷食,而中國人一日三餐基本都是熱食。在喝水的習慣上西方也比中方更愛涼水。

在天氣上,相比於中國人,西方人的好心情更容易被惡劣的天氣影響。生活上,西方也更偏愛獨立的生活,也時常搬家,甚至總是搬到一處沒有親戚的地方,而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偏愛集體生活,現在在農村中,表現的依舊明顯。

而中國則不同,中國主要在古代對血統較為重視,並且中國的血統並非一成不變,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變化的,這是中國和西方最大的不同點。

例如中西方在神話故事中,關於神的看法就不一樣,西方中的神話,神生來即是神,其他人是沒有辦法通過任何途徑變為神,在神話故事中,中方和西方都有對治理洪水的記載,西方對治理洪水的記載是只有上帝才能夠治理。

而中國的神話中,即使本為平民的人也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同樣來治理洪水的問題,例如著名的大禹治水,大禹本來沒有被百姓豐作神明般存在的人物。但當他能夠治理當時的洪水問題時,就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甚至被推崇為神明。

甚至在中國小說中人就可以通過修煉變為神,但在西方的任何文化,甚至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小說中,都無法找到可以有一種形式能將平民變為神明的方式。

到現在,中國人對於血統的重視更是不明顯,只是都會籠統的概括為自己是華夏兒女。由此也可以看出中西方關於血統認知的不同。

社會發展影響

另外中國人不重視血統的另一個原因是,在中國人的信念中,命運可以由自己改變,而並非是依靠血統,一成不變的。

在古代就表現為,一個平民可以通過科舉制考取功名,入朝為官,那麼他的地位完全可以等同於,剛生來即為官員後代的人。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血統觀念幾乎已經不存在,更多的是家族觀念,這是用來維系親緣關系的。中國的法律規定人人平等,我國還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都完全沒有根據任何標准來劃分,一個人身份的尊貴是與否。反而那些大肆宣揚人生來平等的西方,卻有著深厚的血統觀念。

比如歐洲的英國等,就經常以自己是否為王室貴族的後代,來確定一個人的身份的尊貴與否。但這種以血統來論述身份的標准,也十分復雜。

因為歐洲各國的王室在多年來,有許多貴族之間進行了聯親,讓這他們之間的關系,變得有時難以分清。因為歐洲各國王室幾乎都存在著親緣關系,有時會很難理清楚他們之間的聯系和身份的高低,這種由於血統而帶來的麻煩,也一度被稱為「王室病」。

西方的霸權主義

另外,西方重視血統也有人種太多的原因,根據明顯的膚色有黑種人和白種人的劃分,由於歷史原因,白種人在歐洲等西方國家的地位比很多黑人都要高。

曾經的黑人奴隸歷史,讓他們大多數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黑人就是苦難的奴隸的命運,白人會有著更高貴的血統。在歐洲的歷史上,皇室貴族多為白種人,慢慢的白人也有更多的優越感。

而形成固化的觀念,不過是西方的霸權主義的表現之一,那些標榜自己為高貴血統的人,不過是想,更為便利的統治打壓普通民眾,來實現自己的私心和利益。

我們中國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比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多,在漢族數量較多且在國家各個重要職位上多為漢人的情況下,也沒有任何關於民族之間的打壓行為。

反而,為了保護那些少數民族的利益,會有更優待的特殊政策,如我國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在教育上給一些少數民族更多的補助等等。

也是因為中國人是一類和善和團結的人,中國人追求的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而非以任何形式形成階級等級,把人差別化對待,滿足一些人的利益追求。

在中國人的內心裡,我們每個人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都是華夏的炎黃子孫。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社會也越來越公平,也許新中國成立之前會有,因為貧富差距而帶來的人的高低貴賤之分,但在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當今的中國,再也沒有這種劃分。

政府會主動幫助那些貧民學子,給他們補助,讓他們同富裕人家的孩子一樣,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在國家提供給人民服務時,也沒有根據血統來區別對待,在提供一些基礎設施時,中國人都是平等使用的。

小結:

從英國教授看不懂中國人,為何從來不提起自己的血統一事也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這種文化也是基於各自國家的發展而形成的,是根據自己國家的特殊性而產生的,並不能從嚴格意義上來判斷,中西方之間文化差異的孰優孰劣。

站在自己國家的角度,一般會認為自己國家的文化更優秀,如是否重視血統 一事,站在中國的角度來看,它更像是一種等級的劃分,沒有很好地體現人人平等的觀念,且這種差別一旦形成很難逾越。

而若站在西方的角度來看,可能更有利於他們國家的穩定和統治,西方國民似乎也習慣這種等級的劃分,並沒有因此感到很大的不滿。因此也是不能片面地站在一方的角度,論述另一方的不好,就對待血統一事,國家間有不同時,國家之間相互尊重即可 。

Ⅸ 英國教授:為何說中國是國家的文明華夏文明特殊在哪

之所以說中國是國家的文明,就是因為中國的歷史有5000年,華夏文明特殊在,歷史悠久,延綿不絕。

閱讀全文

與英國教授怎麼介紹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一千塊錢能幹什麼 瀏覽:866
越南有哪些地方有石油 瀏覽:347
義大利馬桶為什麼凹進去的 瀏覽:328
蘭蔻中國生產廠家是哪裡 瀏覽:208
新中國革命元勛的書籍有哪些 瀏覽:918
法國義大利哪個更好玩嗎 瀏覽:961
美國現在給中國哪些優惠 瀏覽:600
義大利的乳酪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367
印度一流大學有多少 瀏覽:732
中國有多少個朱耀傑 瀏覽:511
中國麋鹿出現在哪裡 瀏覽:608
中國到費爾班克斯多久 瀏覽:604
義大利語五十歐元怎麼說 瀏覽:349
阿根廷回中國隔離多久 瀏覽:112
英國管香港管多久 瀏覽:430
印尼投資價值多少 瀏覽:404
印度進口牛肉什麼時候開始 瀏覽:300
中國禁播mv有哪些 瀏覽:349
挖掘機生產地在中國哪裡 瀏覽:659
中國十大城堡有哪些 瀏覽: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