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死了多少军人
在广西和云南的26座烈士陵园的墓碑上可以查询的:
1978年—1990年约10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牺牲的全国各籍贯省市牺牲人数(不完全统计)广东省烈士约1773人广州市82人 东莞市50人 佛山市142人 潮州市50人 河源市91人惠州市54人 江门市138人 揭阳市93人 茂名市194人 梅州市85人普宁市66人 清远市62人 汕头市80人 汕尾市29人 韶关市46人深圳市1人 江阳市55人 云浮市62人 湛江市222人 肇庆市118人中山市32人 珠海市16人 广东籍无具体5人云南省烈士约1449人昆明市232人 大理白族自治州87人 昭通市112人 保山市64人楚雄彝族自治州97人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5人 迪庆藏族自治州9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8人 怒江僳僳族自治州9人丽江市37人 临沧市53人 普洱市72人 曲靖市109人 玉溪市46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64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9人云南籍无具体14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约1420人南宁市242人 北海市22人 崇左市80人 防城港市27人 桂林市106人河池市149人 贺州市28人 来宾市66人 柳州市70人 百色市351人钦州市95人 梧州市13人 玉林市72人 贵港市92人 广西籍无具体7人湖南省烈士约1285人长沙市146人 常德市196人 株洲市47人 湘潭市51人 郴州市63人衡阳市133人 怀化市38人 娄底市119人 邵阳市168人 永州市93人益阳市70人 岳阳市120人 张家界市12人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人湖南籍无具体15人贵州省烈士约1053人贵阳市108人 六盘水市63人 遵义市122人 安顺市65人 铜仁地区126人 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71人毕节地区208人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47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134人 贵州籍无具体9人四川省烈士约699人成都市68人 内江市52人 巴中市48人 达州市79人 德阳市7人广安市10人 广元市23人 乐山市34人 泸州市31人 眉山市31人绵阳市36人 南充市59人 遂宁市6人 自贡市16人 资阳市26人雅安市25人 宜宾市37人 攀枝花市4人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1人甘孜藏族自治州27人 凉山彝族自治州43人 四川籍无具体16人河南省烈士约约571人郑州市39人 安阳市30人 鹤壁市4人 开封市19人 洛阳市19人南阳市83人 平顶山市25人 濮阳市23人 焦作市10人三门峡市20人 商丘市35人 新乡市27人 信阳市97人许昌市25人 周口市58人 驻马店市17人 漯河市14人河南籍无具体4人湖北省烈士约544人武汉市57人 仙桃市9人 咸宁市55人 襄樊市29人 孝感市49人宜昌市20人 天门市1人 潜江市1人 鄂州市24人 黄冈市44人黄石市12人 荆门市6人 荆州市34人 十堰市14人 随州市44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44人 湖北籍无具体1人山东省烈士约431人济南市15人 德州市21人 东营市8人 菏泽市52人 济宁市38人莱芜市11人 聊城市20人 滨州市15人 临沂市59人 青岛市36人日照市8人 泰安市14人 威海市17人 潍坊市22人 烟台市36人枣庄市32人 淄博市18人 山东籍无具体10人 江苏省烈士约387人南京市42人 常州市15人 淮安市2人 连云港市9人 南通市57人苏州市21人 宿迁市11人 泰州市26人 无锡市9人 徐州市19人盐城市45人 扬州市67人 镇江市24人重庆市烈士约320人(直辖市)江西省烈士约293人南昌市23人 九江市29人 抚州市5人 赣州市76人 吉安市16人萍乡市8人 景德镇市12人 上饶市36人 新余市6人 宜春市68人鹰潭市2人 丰城市2人 江西籍无具体4人安徽省烈士约246人合肥市29人 安庆市45人 蚌端口市9人 巢湖市5人 池州市3人毫州市8人 滁州市9人 阜阳市14人 六安市47人 宣城市10人宿州市21人 芜湖市7人 马鞍山市1人 淮南市18人 淮北市11人 铜陵市5人 黄山市4人福建省烈士约238人福州市32人 龙岩市24人 宁德市18人 莆田市15人 泉州市64人三明市15人 厦门市3人 漳州市12人 南平市15人河北省烈士约202人石家庄市30人 保定市29人 沧州市19人 承德市2人 邯郸市53人衡水市2人 廊坊市35人 秦皇岛市1人 邢台市7人 张家口市5人唐山市16人 河北籍无具体3人 浙江省烈士约190人杭州市33人 湖州市11人 嘉兴市8人 金华市22人 丽水市10人宁波市26人 衢州市11人 绍兴市37人 台州市11人 温州市17人舟山市4人 陕西省烈士约79人西安市5人 咸阳市13人 延安市15人 渭南市23人 安康市1人宝鸡市4人 汉中市13人 商洛市5人 海南省烈士约71人海口市2人 三亚市68人 海南籍无具体1人山西省烈士约56人太原市1人 大同市2人 晋城市5人 晋中市4人 临汾市8人吕梁市6人 原平市1人 长治市26人 上海市烈士约55人(直辖市)北京市烈士约17人(直辖市)甘肃省烈士约16人兰州市2人 陇南市2人 平凉市3人 庆阳市1人 天水市1人天水市7人辽宁省烈士约13人大连市2人 丹东市3人 锦州市2人 安东市1人 营口市1人鞍山市1人 瓦房店市1人 铁岭市1人 阜新市1人 黑龙江省烈士约12人哈尔滨市6人 虎林市1人 七台河市1人 绥化市2人 大庆市1人黑龙江籍无具体1人 吉林省烈士约9人吉林市1人 长春市2人 延吉市2人 白城子市1人松原市3人天津市烈士约4人(直辖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烈士约4人宁武市2人 吴忠市1人 宁夏籍无具体1人内蒙古自治区烈士约3人赤峰市1人 兴安盟1人 通辽市1人青海省烈士约3人西宁市3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烈士约2人乌鲁木齐市2人全国无籍贯烈士约37人烈士共计约11482人
可查的就是这么多人
此外还有担任穿插任务的部队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烈士骸骨未曾带回,保守估计这部分失踪人员也是千余人
B. 越南买的香奈儿香水是正品么
如果您是在越南免税店购买的香奈儿香水那是正品,如果您是在越南地摊或中国地摊买的越南香奈儿香水,那不会是真的。
C. 会说广东话的各位高手! 请来说关于广东话的音调一些问题
http://bk..com/view/10816.html?tp=8_01
粤语
目录
粤语地位争议
概况
形成和来源
香港式粤语和正统粤语的差别
早期粤语中心不在广州在广信
粤语发展时间表
中国国内通行地域
声调
词汇
粤语的书写系统
粤语文学
粤语影响
词汇
粤语的书写系统
粤语文学
粤语影响
语言分类学定义
粤语,俗称广东话,当地人称白话,英文叫Cantonese
编辑本段粤语地位争议
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若两种话语间不能直接通话,则这两种话语可定义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若两者间有或大或小的差别,但可以直接通话,则两者可定义为同一种语言的两种不同方言。根据这一分类标准,粤语跟普通话是完全无法通话的,应分别归类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不过,一般认为,这并非语言分类的唯一标准,如挪威语、瑞典语、丹麦语虽然可以通话,却列为三个不同的语言。并且粤语也与汉语其他方言同具有书写文字和使用族群的高度统一性,这也与西方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
编辑本段概况
总使用人数
分布图
6.6千万~1.2亿(右图为深绿色部分为粤语的大致分布图)
语系
汉藏语系
汉语族 (Chinese languages group)
粤语 (Cantonese)
语言代码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ISO/DIS 639-3: yue
通行区域
中国:主要在广东大部分地区、广西东南部、香港、澳门等地使用。
加拿大:使用人口排在英语、法语之后,为当地第三大语言。
美国:使用人口排在英语、西班牙语之后,为当地第三大语言。
澳大利亚:使用人口排在英语之后,为当地第二大语言。
东南亚:粤语在东南亚有广泛的使用人群,在马来西亚影响力非常强。
标准语及官方地位
粤语有约定俗成的公认标准语,即粤语广州话。粤语在香港、澳门享有官方语言地位。
编辑本段形成和来源
论粤语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粤语从何而来。来源于古代华夏的语言,即雅言。现在的粤语影响力甚广,许多电视剧都加入了不少粤语的幽默情节,如《武林外传》
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编辑本段香港式粤语和正统粤语的差别
香港式粤语,经常出现懒音,如有些字前面的辅音不发音,如“魏”字“我”字发音变成了/ai/、/or/,香港人似乎不会发N音,一般的N音都用L音代替,如“蓝”“南”和“男”字“女”字和“铝”字“黎”字和“泥”字在香港人的口里都变成了同音字,香港人说粤语的时候经常夹杂着有时连英美人士也听不懂的港式发音的英语单词,如“文件”香港人会说“Fai老”,不习惯香港粤语的人会听不懂。香港人的书面语一般用粤语写成,所以香港的报纸一般来说非粤语人群看不懂的,如内地叫“粉丝”香港的报章会写成是“蕃屎”但随着香港回归越来越多严肃的报章杂志的书面语用中国官方普通话写成。(右图)用粤语写成的香港海报,不懂粤语的人一般都猜不出这些粤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
编辑本段早期粤语中心不在广州在广信
粤语在分布上的突出特点,是沿江分布。它以西江中部为中心,分四条渠道向东、西、南扩展。第一条渠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东至番禺(广州)一带。包括广西梧州和广东肇庆、佛山、广州、中山、珠海、东莞、深圳等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第二条渠道是西江——郁江,即溯西江、浔江、郁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广西南宁、崇左、贵港三市及其所属大部分县。第三条渠道是北流江——南流江。包括广西玉林、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属各县。第四条渠道是南江——鉴江,即溯南江而上,越过云开山脉到鉴江流域。包括广东云浮、茂名两市及其所属郁南、罗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属吴川、廉江。
雅言在岭南传播,始于西汉平南越国之后。汉武帝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汉人政权,官方交际必须讲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今肇庆封开),雅言就首先在广信使用。广信又是岭南早期的商贸重镇。汉武帝派使者从徐闻、合浦出发,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以丝绸、瓷器、杂缯等购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经南流江——北流江和鉴江——南江两条贸易通道输入广信,再经贺江——潇水输往中原。中原传入的雅言通过商贸活动而逐步通行于这一带。
广信还是岭南早期的文化中心。东汉时期,一大批文人学者以这里为阵地,开展文化活动,设馆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经学家陈元和士燮。陈元被誉为“岭海儒宗”,晚年回广信办学,成为岭南文化的先驱者之一。上燮担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还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来依附,他们来往于交趾、广信等地,以讲学为业。这些文人在传播中原汉文化时所使用的,当然是有汉字作为纪录符号的雅言。土着居民在学习汉文化和汉字之时,也就学习了雅言。这些土着居民的语言本来干差万别,互相无法通话,又没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汉人交往时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间交往也不约而同地借助雅言。这么一来,雅言便成为各土着部落的共同语,就像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样,形成双语制,在自己部落内使用自己的母语,对外交往则使用雅言。
粤语形成之初,跟中原汉语差异并不明显。到晋朝以后,先有“五胡乱华”,接下来便是长达200余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对那里的文化和语言带来巨大的冲击,从周朝以来一直作为民族共同语的雅言逐渐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在这一时期,岭南地区保持较为稳定的局面,由雅言演变而成的粤语没有发生中原汉语那样的变化,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音系。正如李如龙教授所说;“中古之塞擦音声母的分化,鼻音韵尾的合流,塞音韵尾的弱化和脱落、浊上归去、入派三声这些在许多方言普遍发生的变化都被粤方言拒绝了。”(《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经发展成为胡化成现代的普通话和官话,粤语却更好的继承雅言的原汁原味。
封川话浊塞音:早期粤语的活化石
粤语保存着古代雅言的许多因素,可以通过粤语与《切韵》音系的对照证实。《切韵》是我国最早一部音韵学着作,成书于隋朝初年,所记录的是南朝时期读书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韵》音系跟今天汉语七大方言进行对照,可以看出,保存这个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粤语。以古代的入声为例,北方的汉语方言由于发展迅速,语言进化较快,塞音韵尾普遍脱离,因此,现在这—带的人们完全不知道入声是怎么一回事。其他汉语方言虽然保存一些入声,却不完整。粤语由于和中原隔绝,处于山高皇帝远的半蛮荒状态,所以没有“入派三声”这一变化规律,所以保存着古代的全套入声,同鼻音韵尾整齐对应。
在粤语的形成地封开一带,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保存得较为明显。《切韵》音系中有一套浊塞音声母,这套浊塞音声母在汉语大多数方言中已经消失在今天的粤语广州话亦已无存。然而,这套浊寒音声母在封开的粤语中完整保存。更令人注意的是:在封开粤语,不仅在《切韵》中念为浊塞音“并”、“定”、“群”母的字仍然读为浊塞音,而且有些在《切韵》中已经念为清塞音“帮”、“端”、“见”母的字也读为浊塞音。我们知道,“浊音清化”是汉语声母演变的一条规律。根据这条规律,浊塞音声母越发达,其年代便越久远。有人说,封开粤语浊塞音比《切韵》音系发达,说明它保存着比《切韵》成书年代更早的音系,也就是两汉时期的雅言音系。所以说,它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早期粤语的活化石,是粤语形成于古广信的见证。
编辑本段粤语发展时间表
秦汉时期
自上古时期,居于岭南地区的多个原始部族被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人泛称为南越族。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后,华夏族人来到岭南地区,南越族人则逃往山区或更南方的地区,当时的华夏族语言开始传入岭南地区。秦朝灭亡后,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称王,建立了短暂的南越国。在汉朝的鼎盛时期,华夏族融合当时周边多个民族演变成汉族。这一时期是粤语出现雏形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再次处于长年内战,北方更首次沦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岭南地区,岭南地区汉族人口大量增加,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峰期。当时中原传入的汉语与以前形成的古粤语混合,拉近了古粤语和中原汉语的差别。这一时期是粤语的成长时期。
唐宋时期
在唐朝顶盛时期,岭南地区的汉族人口进一步增加,与汉族长期接触的原住民已被汉化。而在汉族分布较少的山区,原始部族则继续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化。这一阶段粤语仍受中原汉语影响,成为一种既能对应中古汉语发音但有独立词汇文法的语言。唐朝灭亡后,燕云十六州沦陷达四百年之久,宋朝时期,北方更再次沦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岭南地区,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最后一次拉近粤语和中原汉语差别的时期。唐宋时期可被视为粤语的定型时期,因此现代粤语仍能对应宋朝《广韵》的发音,但难以对应元朝或以后的中原汉语发音。
元明清初时期
在元朝,蒙古人迁都至位于燕云十六州内的大都(前称燕京,后改称北京),并以当地话作为官方语言,当时的中原汉语与中古汉语和粤语的差别在此后不停变大:当时的中原汉语已急剧地向北京官话方向发展,北京官话的入声迅速消失(即是-p/-t/-k韵尾脱落,如“入日北”三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都带有不同入声韵尾),又出现了不属于“平上去入”传统四声的轻声声调;已经定型的粤语则不受元朝影响而独立发展。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话韵尾进一步消失(现代官话仅存-n/-ng韵尾,-m尾与-n尾合并)。又有连接i/ü韵母的g/k/h声母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均带有g/k/h声母,在现代官话则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粤语则平稳而缓慢地变成现代粤语,最明显是不再分辨z/c/s声母和j/q/x声母,又按粤语韵母长短把阴入声派入上下两种阴入声(如“色锡”两个阴入声字分别带有短和长的韵母,前者被派入尖锐的上阴入声,后者被派入近似阳入声般低沉的下阴入声)。
清朝中末时期
由于清朝闭关自守,仅留下广州作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故相当一部分外国人来到中国后掌握的汉语是粤语而非官话,不少京官为了与外国人经商议事亦常常接触粤语,使得粤语首次逆向传播到中原。在这一时期又有大量的粤人迁移到美洲、澳洲和东南亚等各地,粤语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
近代
中华民国成立时,虽然有用北方白话取代文言文正式书写的地位,但粤语的实际使用未有受到任何限制。但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全面“推广普通话”的运动中,粤语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地位已大不如前。粤语受到北方汉语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在中国大陆粤语分布区的许多年轻的一代不懂得一些专门名词的粤语读法。由于国家政策规定,学校都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年轻一代长期在普通话的环境下成长,变成有部分小孩可以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外省人沟通,但是广州话就不太懂,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不少以粤语为母语的人士开始产生一种母语危机感,因此中国各地近年来要求保护本土语言文化的呼声逐渐开始壮大。亦因此故,香港和澳门广泛运用粤语让南粤文化和粤语的保留起了极大的作用,加上粤港澳地区受惠于长年的经济开放和流行文化发展,这些成果也令不少带有粤语源头的词汇被传播开去。
编辑本段中国国内通行地域
在中国大陆,粤语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以广州话为中心。使用人口约5000万。通行地区大致如下: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都、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海丰、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有24个,即南宁、横县、贵港、桂平、平南、藤县、梧州、玉林、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防城、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州、钟山。此外,海外华侨及华裔中以粤方言为母语的也很多,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美洲华侨和华裔几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粤方言区。
港澳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境使用粤语。
粤方言区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分地区,海南的儋州话—迈话—蛋家话,广西东部—南部,香港,澳门。
百色—南宁—桂平—梧州—肇庆—广州这一线,是西江航运的黄金水道,通行粤语。
方言
粤海方言(Standard Cantonese)
广州话:也称广府话,是粤语的公认标准口音。广府话本身亦不断地变化发展。1949年前的广州话用词比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也较少。
分为以下几类:
南番顺方言:广州本身乃由番禺及南海的一部份组成,所以广州方言其实可以算是南番顺方言的一个特例。广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较接近,但顺德有不少字的发音跟其它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读[lap]而读[nap];“吃饭”不叫“食饭”而叫“吔[yɑ:k]饭”。
罗广方言:分布于肇庆、四会、罗定、广宁、怀集、封开、德庆、郁南、阳山、连县、连山等县市。以肇庆话为代表。
虽然所有语音、词汇都在跟广州方言片靠拢,但在语调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语的特色。如阴平调的高降调与高平调有明显差别,阴入调的重读(调值与普通话第四声相近)。几乎无粤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懒音,如所有非【i】元音开头的字,均冠以声母[ng],珂[ngo1],矮[ngai2],亚[ngaa3],爱[ngoi3],恶[ngok3];[n],[l]音分明
(近代)香港方言:1949年前的香港,由于主、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带有很浓的粤客混杂的口音(即客家人说的客家话受到广府话的音调和词汇的影响和反过来)。当中以锦田话为代表,但这种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纪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1949年后,香港方言开始出现大量懒音,当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为显着。新一代年青人普遍把“你[nei]”和“我”[ngo]念成[lei]和[o]。把“国”[gwok]误读成“角”[gok],“过”[gwoh]读成“个”[goh]。这现象似乎与大量外地移民有关,对他们而言,n/l的发音差异不大,在大部分情况下混淆两者亦不会带来严重的沟通障碍,于是他们来港学习这种新方言时,往往舍难取易,淡化一些难以分辨的发音之差异。这亦所谓“民理论”,这种现象在台式国语、美式英语的演化过程中,亦曾出现。
不过,80年代之前的大众媒体依然尽力避免在电台电视节目上出现懒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语言学家亦对懒音屡加抨击,并提出“正音”活动,但懒音似乎已经为香港粤语的特色,在大多数大众媒体、歌手表演中,懒音更被视作“潮流”、“入时”的口音。但总体上,香港方言与广州方言仍然异常接近。
英语在香港比较普及,加上从前香港通常比内地较先接触外来的新事物,过去不谙英语的低下阶层会用广州话拼读日常的英语词汇,所以香港粤语的英语外来词十分普遍。例如“地盆管工”叫“科文”foreman)、“煞车掣”叫“逼力”(brake)、“轴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邮票”称作“士担”(stamp)、“保险”叫“燕梳”(insurance)等。这些地道的用语可能会使外地汉语使用者不知所云。
四邑方言片(Toishanese)
四邑方言是指新会、恩平、开平、台山等地的方言,当中以台山话为代表。珠海有一半人讲四邑方言(特别是斗门一带),而其它地区则使用香山片粤语。四邑方言和广州话发音相差较大。
高阳方言片
高阳方言主要分布于茂名、化州、高州、信宜、电白、湛江、吴川、阳江、阳春、雷州半岛北部一带。
化州方言片(Huazhounese)
化州话属粤语的次方言,是现今全国最为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化州话古朴,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中原雅语的古音古词古义多,同时又掺合了古代粤西俚语文化,是中原文化与粤西文化融合的结果。化州话使用人口约140万。
桂南方言片(Cancerese)
主要分布桂东南。以桂东北的贺县至桂南的南宁市、凭祥市为分界线。线的东南主要说粤语,几乎占广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线的西北主要说官话。广西粤语与广州话相近,互能听懂。但也有早期一部分广东话区的居民迁入少数民族地区杂居,吸收了少数民族语言成份,形成如勾漏粤语等与广州话相异较大的土语。主要包括邕浔粤语,梧州粤语,勾漏粤语以及钦廉粤语。
分类如下:
邕浔粤语(南宁话):与梧州粤语比较接近。主要流行于邕州、浔州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市及邕宁县、崇左县、宁明县、横县、平南县等县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以南宁市为代表点。
梧州粤语(梧州话):与广州话很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平南县大安、丹竹、武林3镇,桂平县城及金田镇,苍梧县城,贺县县城(现贺州)及附近。内部差异很小。以梧州话作代表,语音系统声母21个,韵母46个。
勾漏粤语(北流话):主要分布在玉林及贵港两地区13个县市(除平南县、桂平县城外)。北流在玉林地区,北流话是勾漏粤语的典型代表,自古以来勾漏地方都属于北流,容县话与北流话最相近,而与玉林话相比北流话更接近广东粤语。音系复杂,声调有10个。有粤语的其它方言中罕见的b、d浊声母。许多字的韵尾失落,如两读为[lar]。以及词汇也很有特点。与广州话差别较大,操语双方对话沟通交流困难。
D. 汉朝时期的越南语跟吴越方言有多大区别
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当时的越南话,跟中国的吴越,福建,广东话差别都很大。中国南方和越南在古时候叫百越,只是一个统称。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民族,就好像北狄东夷西夷一样。在古代交通信息极度不发达的情况下,语言是很难相通的。哪怕是现在,南方也是一个村一种话,隔壁村都听不懂隔壁村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