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世纪欧洲发生的重大世界事件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欧美有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以及英国
美国
法国都经历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些重大事件,反映的主题是资本主义的确立史。
所以这里反映的时代主题是承接之前的主题,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加强或者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这样的主题。
二、重大事件:
政治上的表现有:
1
美国爆发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度,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尽管保留了沙皇制度,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这次改革使得俄国资本主义得以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经济上的表现有:
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美国走在世界前列,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综上,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上,资产阶级都加强了自己的统治。
三、出现这个潮流的原因:
这个问题很复杂,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要求进一步扫清阻碍其发展的因素,比如美国扫除南方的奴隶制、俄国废除农奴制。
我是历史老师,相信我的,给最佳哈
1、1861~1865
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南北统一
2、俄国1861年改革:封建统治结束,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3、意大利统一:意大利成为统一国家
4、德国统一:
反应当时历史的主要潮流是:推动了各国资本主意经济的发展,是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冲垮了欧美封建秩序,资产阶级反封建任务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原因是:1、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主要是改良资本主义,更好的体现人的价值和激发人的劳动积极性,也就是通过维护个体的人权尊严等手段,更好的提高劳动的主动性和生产力。
2、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各国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阻碍是根本原因。
2. 意大利国家队的历史
意大利现代的足球的起源是在19世纪末,当时英国的船员和商人把这项运动带到了意大利,意大利足协在1898年宣告成立,并在1905年成为国际足联的一员,5年后,他们在自己的首场国际比赛中,5比2击败法国队。
第一个冠军
意大利花了不少时间取得进步,直到20世纪30年代他们才被认为是一个强队,期间1929年开始的意大利全国联赛是一个关键因素,同时波佐也为这支球队带来了战术的革新,凭借蒙蒂的出色防守和前锋卓越表现,他们在本土举行的1934年世界杯上决赛中2比1击败捷克斯洛伐克队,夺得历史上首个冠军。
成功的防守
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2比1击败奥地利夺冠后,意大利凭借出色的防守在1938年法国世界杯中再续辉煌,皮奥拉在这届杯赛中打入5球,包括决赛中4比2击败匈牙利的两个进球。
禁止外援的政策
在法国世界杯后的30年间,意大利足球却止步不前,在这段时期内,外援大量涌入意甲,而意大利推崇防守也到了极致,为了挽救意大利足球的低迷,1964年意大利足协作出了禁止外国人在意甲踢球的决定,这个禁令直到1980年才被废除。
缓慢的复兴
禁止外援的措施并没立刻起到效果,在1966年世界杯上他们被朝鲜队淘汰,不过在2年之后,他们2比1击败南斯拉夫后,在本土夺得了欧锦赛的冠军,中场里维拉和马佐尼成为球队复兴的关键人物,他们同样帮助意大利队在1970年杀入墨西哥世界杯的决赛,不过那次他们1比4被巴西击败。
第三个世界杯冠军
在1978年世界杯获得第4名后,四年后,意大利在西班牙第三次捧起了世界杯,这次罗西成为意大利队的英雄,他总共打入6球,包括决赛3比1击败联邦德国的一个入球。而在1990年他们本有希望在本土再度捧杯,但他们在半决赛时被马拉多纳的阿根廷所击败,1994年世界杯上悲剧依旧在继续中,他们点球决战中被巴西击败,屈居亚军。
郁闷的2002年
2000年欧锦赛决赛中,他们在最后时刻被拥有维尔托德和特雷泽盖的法国击败,又夺得亚军,而在2002年世界杯上,他们又在1/8决赛时出局,因此他们希望2004年能重现辉煌。
2004年 意大利在欧锦赛中不幸小组被淘汰,但诞生了一位新的巨星:卡萨诺,他的泪水注定被世人铭记.队名:意大利男足(itamsoc)
3. 19世纪的时候去哪个国家侵略意大利最严重.
威胁过以意大利为统治中心的政权先后有
位于今天保加利亚的色雷斯的斯巴达克斯
位于今天突尼斯的迦太基帝国的汉尼拔
位于今天匈牙利的有部分血统存留于该国的匈奴王阿提拉,匈奴帝国
来自于德国境内的日耳曼人,东哥特人和伦巴第人,东哥特王国伦巴第王国
来自比利时境内的日耳曼法兰克人,法兰克-查理曼帝国
德国的多个皇帝都入侵意大利北部城市联盟以及罗马城,甚至南端
二战后期德国军事管制北半个亚平宁半岛
啊啦啵帝国对意大利南部岛屿的入侵
来自北欧丹麦的诺曼人对半岛南部的占领和立国
法国入侵意大利15世纪的意大利战争,法国占领萨伏依,尼斯等,拿破仑全占等
西班牙据有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岛,撒丁岛等
奥地利占领威尼斯和托斯卡纳佛罗伦萨等
瑞士侵占意大利米兰公国北方等
英美二战晚期逐步军事管制整个半岛
日耳曼的入侵
和德国发生冲突的有
法国,在于两国立国之初都想恢复前查理曼帝国的一统
意大利教皇国,在于教皇权力和皇帝权力的角逐,今天是梵蒂冈国
丹麦,德国希望使他称臣并曾把它分为三部分,后来丹麦强大三十年战争入侵德国但最终被击败,宣布不再干涉德国内政
瑞典,1618-1648德国三十年战争入侵德国后据有德国的博美拉尼亚海岸
波兰,经常遭到德国和德国的骑士团的入侵
捷克,因为帮助国德国皇帝征讨米兰公国尔成为王国后来发生两次把皇帝特使扔出窗外事件尔遭到德国十字军入侵
荷兰,被哈布斯堡家族主导的德国攻伐
西班牙,德皇查理六世曾想身兼德国和西班牙两国但被西人民及军队所拒
俄国,七年战争中普鲁士的败北
土耳其,两次围攻德国首都维也纳
立陶宛,对抗德国的骑士团
以及一战二战等等
4. 十九世纪的拿破仑战争
十九世纪的拿破仑战争,时间(1799.11~1812.5)
1799年11月,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以后,法国同第二次反法同盟(俄罗斯帝国、英国、奥地利、奥斯曼帝国和那不勒斯王国)处于战争状态,处境十分困难:当时,拿破仑·波拿巴的法国远征军正在对埃及进行远征,苏沃洛夫对意大利和瑞士的远征结束了法国在意大利的统治。
1800年6月14日,在马伦哥战役中,拿破仑击败奥军。同年12月,莫罗将军统率的法军在德意志的霍恩林登战胜奥军。翌年2月,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同年10月,法国又分别同土耳其和俄国签订了和约。英国因丧失同盟国,被迫同法国签订亚眠和约。
俄罗斯对法国在欧洲的扩张深感不安,尽管同英国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仍然接受了英国的结盟建议。1805年4月11日,俄英缔结了彼得堡盟约,从而为第三次反法同盟奠定了基础。参加同盟的有瑞典、丹麦、两西西里王国和奥地利。同盟各国计划派出一支50万人的联军。
1805年9月底,拿破仑将法军22万人在莱茵河一线展开。法军乘同盟军分散之机,前出到奥多瑙河集团军的后方,并在乌尔姆战役中将其击溃。抵达战区的俄军陷入困境。
1806年9月,英国、俄罗斯、普鲁士和瑞典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普鲁士不待同盟各国作好军事准备,就于同年10月1日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军撤过莱茵河。拿破仑拒绝普鲁士的要求,并出兵侵入图林根,继而侵入普鲁士。
1806年11月28日,俄对法宣战。拿破仑企图在波兰和东普鲁士的领土上,经过一次或数次交战击败俄军,迫其签订对法有利的和约。但是,拿破仑未能实现这一计划。在最初的大规模的普乌图斯克会战中,拿破仑未能围歼俄军。
1809年奥法战争中,拿破仑军队付出了很大努力才取得胜利,因为奥军战斗素质有了提高。在这一时期,拿破仑还遇到欧洲各国人民反抗法国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
1809年4月,蒂罗尔农民在戈费尔的领导下举行起义。普鲁士、威斯特伐利亚、不伦瑞克和萨克森也发生了反法起义。所有这些起义尽管都被法军镇压,但证明在欧洲已产生了反抗拿破仑压迫的新生力量。
战争背景:
法国大革命让欧洲各王室感受威胁,法王路易十六被拘禁后遭处决,更是火上加油。
在1792年奥地利、萨丁尼亚、那不勒斯王国、普鲁士、西班牙和大不列颠(英国)结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试图毁灭法兰西共和国。法国共和政府运用各样办法,如全国征兵、军事改革、总体战等,战胜了各国。
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击败奥军,强迫奥地利接受及签下坎波福尔米奥条约,从此只剩下英国跟法国作战。第二次反法同盟是由奥地利、英国、那不勒斯、奥斯曼帝国、教皇国、葡萄牙和俄罗斯在1798年结成。
饱受督政府的分裂和腐败,缺乏资金,又没有了在1790年代推导大量改革,却因政变避难国外的前军政部长拉扎尔·卡诺(LazareCarnot)的领导,拿破仑也远在埃及作战,使法国面对那些由英国资助的敌国,屡战屡败。
5. 十九世纪意大利史
19世界意大利被非洲小国打败
6. 意大利战争的第一时期主要是争夺哪个国家
意大利战争的第一时期主要是法国争夺那不勒斯王国。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一世死后,作为安茹王朝继承人的法王查理八世宣布有权占有斐迪南一世的领地。
7. 19世纪有哪些战争
19世纪的欧洲战争主要有:
1、1806-1815拿破仑战争
2、1821年希腊独立革命
3、1848年欧洲革命
4、1848-1849年撒丁、教皇国、那不勒斯王国向奥地利宣战。
5、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英、法、土耳其、撒丁等国与俄罗斯)
6、1859年奥萨战争,撒丁王国取得伦巴第。
7、1864年普丹战争
8、1866年普奥战争
9、1870-1871年普法战争、意大利完成统一。
10、1871年巴黎公社
11、1877年俄土战争,签订圣斯提法诺条约。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什么事件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
斐迪南遇刺仅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而战争的准备早已在进行中。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争夺欧洲霸权和分割殖民地的斗争中,已结成了两个互相敌对的军事侵略集团,即德、奥、意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进入20世纪,迅速强大起来的德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叫嚣严重威胁着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德国修筑巴格达铁路的计划直接触犯了英国在西亚、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国在非洲的侵略计划和在南美的倾销政策也同英国发生尖锐的矛盾。德国积极加强海军,力图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英德在殖民地、商业和军备等方面的斗争使两国的关系日益紧张。德国的强大,使欧洲的“均势”被打破,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调整对外关系。1902年1月,英国与日本签订同盟条约,假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亚洲的竞争对手沙俄。同时,英国也在欧洲大陆寻找与它的宿敌法国接近。
德法之间的矛盾也促使法国向英国靠拢。法国企图从德国手里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为此积极准备“复仇”战争。德法两国为争夺北非摩洛哥,也有着尖锐的矛盾。推动法国与英国接近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盟国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大大削弱,如果德法发生战争,法国不可能指望俄国的有力支援。在这些情况下,英法两国于1904年4月8日签订协约,法国承认英国在埃及的特权,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权。两国也调整了在纽芬兰海岸、冈比亚和尼日尔爾尔、暹罗、马达加斯加和新赫布里底斯群岛的矛盾。英法协约的签订是准备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
英法协约签订后,英俄两国也逐渐接近。德奥势力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危害着俄国的利益,沙俄一直把巴尔干和土耳其看成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德国也想控制这一地区。1903年,德国同土耳其签订条约,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一旦铁路修成,德国将控制黑海海峡的通道,俄国出入黑海将受到德国的限制。日俄战争后,俄国的经济日益依赖英法两国,英俄两国的矛盾也因俄国国力的削弱和英德矛盾的加剧而暂时缓和下来。1907年8月,英俄两国签订协定,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好了组织准备。两大集团中各国一面利用外交会晤进行和平欺诈,一面疯狂进行扩军备战。双方剑拔弩张,战争的叫嚷甚嚣尘上,战争危机频频发生。
1905年初,摩洛哥发生了危机。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部,扼守着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海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法国统治着摩洛哥的大部分国土,德、英、意、西等国都想扩大自己在摩洛哥的势力。法国为了巩固自己在摩洛哥的“特殊地位”,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1900年到1904年,法国先后同意大利、英国和西班牙签订协定,规定了它们各自在摩洛哥的利益。1905年 1月法国向摩洛哥苏丹提出一个对其行政、军事、财政的全面“改革”方案,接受这个方案无异于承认法国的保护权。德国不容许法国占领这个地中海上重要的军事基地和铁矿产地,决定破坏法国的计划。1905年 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的丹吉尔港,发表挑衅性演说,提出要“维护”摩洛哥的主权和独立。德国向美、英、法、西、俄等国照会,指责法国违反了马德里公约(1880年签),并以战争相威胁。法国考虑到这时如发生战争将对自己不利,决定让步,把同德国的关系暂时缓和了下来。
1906年 1月16日,在西班牙南部海港城市阿耳黑西拉斯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俄、英、美诸国甚至意大利都支持法国,德国陷于孤立。会议决定承认摩洛哥“独立”,摩洛哥的财政由国际监督,警察组织由法国和西班牙分别管理,由它们负责摩洛哥的“治安”,这就等于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控制。德国虽然失败,但并没有放弃对摩洛哥的野心,争夺摩洛哥的斗争成为战争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1911年 4月,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反对殖民统治的人民起义。法国以恢复“秩序”和保护侨民为由,占领非斯。德国不容法国独占摩洛哥。7月1日,德国炮舰豹号驶进摩洛哥的阿加的尔港,随之巡洋舰柏林号也出现在摩洛哥海面,德法战争迫在眉睫。这时英国决定支持法国,并声称在摩洛哥问题上英国不惜与德国一战。在英国的压力下,德国不得不同意与法国谈判。11月,双方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的保护国,法国把法属刚果的一部分割给德国作为“补偿”。
摩洛哥危机尚未过去,意大利和土耳其之间又发生了战争。意大利早就蓄意侵略土耳其的北非属地的黎波里,决定趁英、德、法等国卷入摩洛哥危机时,染指的黎波里。1911年 9月28日,意大利政府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抗议土耳其在的黎波里阻挠意大利的“企业活动”。土耳其拒绝接受这个无理通牒,意土战争随即爆发。
20000余意军先后在的黎波里登陆。意军装备精良, 在战争中第一次使用了飞机,意大利舰队控制了沿岸港口,英国又不许土耳其援军通过埃及。这样,意大利打败了土耳其军队,但遭到了的黎波里阿拉伯人的顽强抵抗。战争一直延续到1912年巴尔干战争开始才结束,土耳其把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后来合称利比亚)割让给意大利。
为了准备战争,欧洲列强疯狂扩军备战。从1911年起,德国每年都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增加军事预算。到1913年,德国已拥有由新式装备武装起来的现役部队76万。英国军队(包括印度军队在内)增加到41万。法国于1913年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将两年兵役制改为三年,役龄从21岁到45岁改为从20岁到48岁,使军队增加到77万。沙皇俄国在大战前夕已拥有兵力为 130万的军队。列强还积极扩大海军,英德两国的海军竞赛最为剧烈。
1912年,英德两国举行裁军谈判,英国坚持两国海军比例应为2:1,德国则要求定为16:10,谈判最后破裂,双方更疯狂地增加军费。到大战前夕,德奥两国军事预算达 140亿马克,协约国军事预算也达 47.66亿马克。两大集团各自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和制订作战计划,力图先发制人。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曾经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对于我们,战争越快越好。”
各国资产阶级宣传机构也大肆活动,散布沙文主义情绪。资产阶级御用学者竭力为战争辩护,宣传战争可以解决人口“过剩”问题,挽救工商业危机,甚至宣称战争能对人类起“优生”的作用。德国骑兵将领柏第公然叫嚣:
“战争是万事之父……战争不仅是一种生物规律,也是一种首先规律,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罪恶的战争终于在巴尔干酿成。巴尔干半岛成了“火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