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普京会把俄罗斯带向深渊吗7国已经联名制裁俄罗斯了,他却丝毫不肯退缩。
1、普京不会把俄罗斯带向深渊。
2、联名制裁俄罗斯其实不算什么,俄罗斯自己就是重工业大国,根本不需要进口什么重工业设备,这根中国不同。轻工业进口,有中国就行,中国的产品足可以填满俄罗斯市场。
至于出口,俄罗斯产品本来就没有什么竞争力,出口基本靠能源,就算西方不买俄罗斯资源,中国也会买的。
3、想当年,印巴爆发(核)武器时,美国照样制裁,然后2年以后,又悄悄取消制裁。俄罗斯经济、军事实力比印巴何止强10倍。美国制裁只能使俄罗斯一时难受,不会对俄罗斯有什么根本影响。
4、美国制裁俄罗斯,只能使两国两败俱伤。例如俄罗斯的黄金从伦敦退市,必然对伦敦金融市场造成影响,这是一把双刃剑,搞不好美国会引火烧身。最简单一点,俄罗斯仅仅需要卖给朝鲜、伊朗S400,就会对美国造成巨大打击。
⑵ 俄罗斯普京用什么办法遏制美国制裁
多分析家都认为,俄罗斯会利用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做为一张牌迫使格鲁吉亚不加入北约,迫使北约不武装格鲁吉亚,使北约在让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问题上让步,然而,梅德韦杰夫签令承认了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
俄罗斯已经把那个退路自己断了,
目前,北约与俄战舰黑海对峙,局势紧张,而且据报道美国航母正在开往黑海
普京总理说俄要退出加入世贸申请
俄罗斯的这些举动都是实质性的行动,而不是口头上的威胁,这表明俄罗斯要用实际行动来回击北约。
世界局势变得有点扑朔迷离
北约接下来会做什么呢?
1。尽快接纳乌克兰加入北约,这是毫无疑问的,北约肯定会用这招报复俄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
2。武装格鲁吉亚或接受格鲁吉亚成为北约成员????这点不知道,如果北约这么做必然导致与俄直接交火
3。今后美国会派航母到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封锁俄黑海舰队,或者直接驻扎黑海?这种可能性很大,美国会加紧从战略上包围俄罗斯,而航母一直是美国总统在遇到国际棘手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工具,就象96年在台海他们做的那样,航母是美国的最重要的用来遏制威胁对方的工具,对中国,对伊朗美国都是这样做的,真希望俄能打沉狗日的一艘
4。扶植俄国内反对势力
5。加紧从中亚和其它前苏联地区收网
6。西方很可能会从经济上封锁俄罗斯,他们可能统一不从俄购买石油,断掉俄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从经济上打垮俄,或者通过操纵石油期货市场,让油价大跌,如果石油价格在60美元以下,俄罗斯会很难受。后者可能性很大。
美国人很喜欢搞战略的,当年里根用星球大战计划从经济上拖垮前苏联,那么今天他们还可能用经济的办法打垮俄,因为经济上对西方的依赖,单一依靠石油出口获得经济来源正是俄的软肋
俄罗斯接下来会做什么:
1。退出中导条约,把导弹重新瞄准欧洲
2。与伊朗,叙利亚,古巴,委内瑞拉一起,在核武控制,武器输出,反恐问题上与美国对着干
3。通过扶植国内反对派,肢解乌克兰与波兰
4。俄今后肯定在石油输出方面考虑将中国作为重要合作伙伴。他会准备在西方联合封锁俄石油输出时还要有经济收入来源。
俄罗斯其实处在很不利的位置,毕竟北约实力要远超过俄,我们中国要阻止俄被北约肢解,要联合我们在亚非拉盟友在联合国阻止西方对俄的制裁与封锁,正好我们也可以让俄的石油把石油输入我国,如果俄被肢解,我们中国将是下个被肢解对象,希望大家能看到这一点,居然还有凤凰卫视那个马鼎盛在那里高呼反俄,还总天装的象个战略家一样在电视上摆弄地球仪,记得当年美国攻打伊拉克,马穿着一身军装在电视上说美国用他的高科技让伊拉克电视上出现了反萨达姆标语,后来凤凰卫视又出来澄清说没这回事。真是搞笑
别担心台湾,现在国际关系是用实力说话,台湾本身岛内民众主流并不想独立,马英九也说不会搞独立,大陆自身实力的增长正日益增加对台湾的吸引力,而不是把台湾排开,这是台湾与南奥塞梯的区别,另外我们实力在那里,怕什么。
“新冷战”之说因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表态而被媒体广泛传播。8月26日,梅德韦杰夫在接受俄媒体采访时表示:俄将尽全力避免一场“新冷战”,但不惧怕冷战。他还向西方发出警告说:俄与西方关系如何发展,完全取决于对方。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两德统一被认为是分别以原苏联和美国为主导的东西方两大阵营冷战的谢幕。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依然动荡不安,但相对缓和,并呈现美国独霸和多强并雄,亦称“一超多强”态势。
但是,各方力量一直在此消彼长之中。细心观察冷战结束后的东西方关系,有一条从未间断的主线,那就是北约东扩。
北约东扩思想源于德国,得到美国及其盟国认可并付诸实施。东扩方案一经问世,便遭到俄罗斯的强烈反弹,因为它挤压俄战略空间、严重损害俄安全利益。但苦于实力不济,俄除了口头上竭力对抗外,行动上并无他法,只能且战且退,最终不得不吞下北约东扩的苦果。不仅东欧国家被纳入北约,而且原苏联波罗的海3国被吸收成为北约国家;此外,北约原则上还同意将原苏联的另外两个国家格鲁吉亚和乌克兰收编麾下。种种迹象表明,北约东扩不断延伸,直逼俄罗斯家门口,引起俄罗斯的极度警觉和不满。随着俄罗斯经济复苏,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开始具备一定抗衡北约的能力,在美国执意要在东欧部署导弹并正式与波兰签署反导基地协议的情况下,俄罗斯忍无可忍,不惜以实际行动抗击北约,以警告北约:甭想没完没了地东扩下去。
正是由于北约东扩和俄罗斯的反东扩迟早有一天会“短兵相接”,造成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极度紧张,因此西方媒体普遍谈到“新冷战”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每当俄罗斯与西方顶牛时,便有学者谈到“新冷战”,有的甚至认为“新冷战”已经开始,有的则予以否认。
《德国之声》的一篇采访录认为“新冷战”已开始的理由是,过去美国和原苏联之间对抗的3个结构特征,现在均已具备:一是战略对抗,莫斯科和华盛顿的战略对抗早已出现;二是冻结合作,这是冷战的一个最重要特征,俄罗斯已宣布和北约中止军事合作;三是军备竞赛,美国和波兰签订的反导基地协议已将美俄拖入了新的一轮军备竞赛中去。
否认“新冷战”的理由有:首先,无论是俄罗斯还是西方领导人均表示无意回到冷战时代。俄总理普京8月31日在接受俄媒体时表示,虽然围绕俄罗斯和西方关系趋冷的问题有许多言语和情绪上的表达,但暂时没有任何证明双方关系冷淡的实际措施出台。梅德韦杰夫也表示,将全力避免冷战。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萨科齐8月27日表示,欧盟愿意与俄罗斯建立密切和积极的关系,而不希望回到冷战时代。其次,双方的根本利益和需求依然远远大于冲突。据报道,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斯蒂文皮弗认为,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问题、伊朗核问题等领域需要俄罗斯的合作,不可能与俄罗斯彻底摊牌。而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依然远逊于美国,俄一半多的出口是到欧盟。如果欧洲市场切断,俄罗斯经济将马上陷入危机。此外,尽管俄拥有数量可观的核武器,但无法与上世纪80年代的超级大国前苏联相比,将美俄对峙认为冷战再起颇为勉强。最后,冷战的一大特征是双方均势力敌,显然,俄与西方在很多层面上并不等量。
当今世界,冷战早已成为历史,冷战思维一直没有消停,但无论是俄罗斯还是西方,均强调无意重回冷战时代,因为冷战对双方均无好处,而且违背全世界人民的意愿,也为国际社会所唾弃。
分给我哦,谢谢了啊
⑶ 美国军舰连闯黑海,是去挑事还是要开辟第二战场
所以很显然,美国人现在再次挑起并扩大乌克兰事端,不仅是要向俄罗斯挑衅,更是要借机在俄罗斯家门口开辟第二战场逼迫俄罗斯主力回援以减轻其在中东战场的压力。同时,美国人也是看准了俄罗斯经济困难国家实力困窘难以长期支持的软肋,而希望借此进一步逼迫俄罗斯就范,尤其是以此在俄罗斯大选问题上给普京出难题并伺机报复。
那么,又一系列问题自然来了,“面对美国都已到了家门口的挑衅,战斗民族俄罗斯及其强人总统普京会作何反应呢?中东局势又会有何连锁反应呢?”......由此来看,2018注定是不平凡之年。还是那句话吧,且看戏。
⑷ 俄罗斯和美国在黑海发生冲突,俄罗斯为何没钱还能如此强硬
纵观俄罗斯自从苏联解体之后对待外交冲突的处置方式,我们不难发现,俄罗斯似乎越是没钱,对外越是非常强硬。比如之前在叙利亚的强势入场,还有这次和美国在黑海角逐。其实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所以总的来说,现在的俄罗斯必须强硬,因为如果不强硬,那么俄罗斯就会彻底堕入深渊。再想崛起,就不知道到什么时候了。
⑸ 北约军闯入黑海挑衅,为何不敢与俄军正面冲突
因为现在毕竟是和平年代,很多人都反对战争,再者从国际关系上,并不能敢不敢来形容国家的战略决策,关键因素在于是否需要发生冲突和发生冲突后是否符合利益。现在如果作为世界上的核大国一旦开战,都有互相摧毁的能力,故而就要避免发生直接冲突,象棋术语中叫王不见王。
所以,美俄在军事层面,整体上实行互不干扰的策略,就是美国确定插手的国家和地区,俄罗斯绝对不会进行军事干预,反之也必然。故在乌克兰,是见不到美军的。在伊拉克,也见不到俄罗斯军队。
⑹ 普京很闹心 俄罗斯在哪些困境中寻求“突围”
尽管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中取得了克里米亚,再次实现了领土的扩展,但其面临的内外挑战日趋严峻,陷入了自2000年以来最严重的战略困境。受国际战略格局演变和自身软硬实力同步衰退的影响,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呈现颓势。
经济上,伴随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及西方严厉制裁,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全部失速,俄罗斯经济陷入深度衰退,2015年GDP可能下跌四个百分点,2016年也难有大的起色。更为令人担忧的是,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难以扭转,俄罗斯在世界新能源、新工业革命浪潮中正被远远甩在后面,在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加速边缘化。尽管俄罗斯经济不会“崩溃”,但普京总统所设想的“2020年进入世界经济前五强、人均GDP达到3.5万美元、年吸引外资超过800亿美元”等目标已完全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政治领域,尽管表面上俄罗斯国内“爱国主义”情绪高涨,普京总统支持率高企,但实际上政局暗流涌动:执政精英分化、财富和知识精英外流、民族与宗教矛盾积聚、经济恶化的政治社会后果发酵,民众陷入苏联解体之前那种可怕的政治冷漠和静默当中。在选举政治的基本体制下,2016年的杜马选举和2018年的总统选举将成为检验俄罗斯政治社会稳定的重大节点。
2015年,俄罗斯外交的核心任务就是寻求“突围”,但总体看来成效有限。
首先,在推动欧亚一体化方面,虽然将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两国拉进了欧亚经济联盟,实现了该一体化机制地理范围的扩展,但并未有效促进区内商品、投资、人员和服务的自由流动,并未实现成员国经济合作的持续深化,没有形成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受经济危机及规则制订不合理等多种因素影响,成员国内部贸易反而下降近30%,俄与哈萨克斯坦及白俄罗斯之间几次发生贸易战,一度取消的关境重又恢复。与此同时,成员国数量的增长并未带来联盟凝聚力的进一步提升,哈、白两国对俄的担忧和不满大量积聚。安全上,尽管独联体国家首脑在10月中旬举行的峰会上讨论了反恐合作等问题,并表示要更深度地介入阿富汗事务,但由于各国利益诉求差异巨大,不可能取得实际效果。而俄罗斯在白俄罗斯设立空军基地的提议,也遭到了白总统卢卡申科的明确拒绝。
其次,俄罗斯与西方关系陷入冷战结束以来的“冰点”,美欧对于俄罗斯的不信任大幅度反弹,双方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对峙明显升温。俄罗斯于2014年底重新修订“军事学说”,仍将北约视为头号威胁。尽管财政捉襟见肘,但2016年预算支出的逾1/4划拨给了军费开支,在养老金增幅不超过4%而通胀率将高达12%的背景下,同比增长0.8%的国防预算显示出俄正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军事领域,而这将进一步提升俄罗斯经济的军事化水平,同时拉高社会的“动员”准备程度。在乌克兰危机后,北约也调整军事战略,重新将俄视为战略对手,加强在东欧地区的前沿军事部署和作战指挥体系的整合。俄罗斯在叙利亚的空袭行动又让北约对其南翼安全充满了担忧,因此加强了与土耳其、意大利等地中海成员国的安全合作力度。在俄对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展开空袭行动的同时,北约“三叉戟接点”演习在西地中海进行,前所未有的演习规模凸显出北约对俄的担心及应对决心。可以肯定,尽管在11月15日G20土耳其安塔利亚峰会上普京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会晤、巴黎恐袭后法国总统奥朗德于11月26日赴俄商讨反恐事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西方与俄对抗的烈度,表明双方会进行一些战术性合作,但却不可能根本改变西方对俄罗斯的忧虑,无法促使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有实质性回暖。
第三,虽然俄罗斯加大了“向东转”的力度,突出与中国、印度、越南等亚太国家的合作,但并不意味着俄罗斯的身份认同和对外战略完全转向了东方,也无法弥补其与西方关系恶化所造成的损失。梅德韦杰夫总理9月24日以《俄罗斯的新常态与全球挑战》为题撰文,特别强调:“任何人也休想切断我们与多样的欧洲文明的天然联系。未来,俄欧关系可能会调整,但是开展合作、发展伙伴关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统一经济空间的战略方向坚定不移!”这突出反映了俄罗斯精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此同时,“向东转”在很大程度上是应急举措,俄罗斯在与东方国家的合作中缺乏系统的战略和现实的工具。还要看到,“向东转”是“多元化”的,并不意味着把合作重心全部放到中国。正如梅德韦杰夫所说:“不仅要和中国、越南、韩国及其他亚太各国密切合作,也要和分布在世界各大洲的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成员国深化合作。把俄罗斯的这种合作意愿解读为‘转向’是错误的。”
第四,在乌克兰与叙利亚问题上“一软一硬”,意在“逼和”美欧,改变被西方“冷冻”的困境。在乌克兰问题上,俄罗斯无力再在东部掀起大浪,因而试图让其长期化并成为制约乌克兰内外政策的“杠杆”。自10月2日法国、德国、俄罗斯、乌克兰举行诺曼底四方会谈以来,俄罗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乌克兰东部分离主义武装的支持力度,最近又同乌克兰政府达成了重组30亿美元债务的协议,试图通过展现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柔软身段”以换取西方特别是欧盟减轻或取消对俄制裁。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则是“一石多鸟”:一是对恐怖势力进行“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以维护本土安全;二是保持在叙利亚塔尔图斯和拉塔基亚的军事基地,以为黑海舰队在地中海寻求战略支点;三是支持中东的什叶派力量,借此维护在中东的战略影响;四是逼使美国恢复与俄的军事接触;五是借在中东制造地缘政治紧张气氛,以抬升国际油价,包括从里海地区向叙利亚发射巡航导弹的做法就有这方面的考虑。更为重要的是,近年东地中海大陆架新发现了储量极其庞大的天然气田,如果这些天然气资源得到开发并出口欧洲,将给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带来巨大威胁,因而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针对东地中海天然气开发的深远考虑。
突袭叙利亚展现了俄罗斯丰富的国际斗争经验,而11月13日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也使俄罗斯寻求改善国际环境的努力出现了一丝转机,但俄罗斯一架苏-24战机11月24日被土耳其击落又暴露出俄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可以看到,俄罗斯领导人正试图把乌克兰危机后的“一手烂牌”打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外交手腕更多是战术性的,不大可能完全扭转俄罗斯面临的战略颓势,其所处的战略环境和国家发展趋势不大可能迅速好转。
那么在普京执掌俄罗斯政权15年,特别是在普京前两个总统任期俄罗斯实现了由乱至治、由衰转兴的波峰之后,为什么会在2008年之后陷入了新的低谷?我认为,除了美国等西方国家不肯放弃对俄实施战略挤压的传统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俄罗斯在国际战略观方面的误区所致。可以说,国际战略观的失误带来了战略决策的失误,并进而引发了国家发展趋势的逆转(参见拙文《国际战略观的误区与俄罗斯的未来》,《世界知识》2015年第20期)。
总而言之,俄罗斯的发展进程到了一个关键性的历史节点,其不确定性日益增强,而这种不确定性会对地区及国际局势带来何种影响需要深入观察
⑺ 普京的一次战略失误,硬吞下克里米亚,会导致普京满盘皆输吗
并不会造成普京满盘皆输。当然从短期来看,吞下克里米亚遭到了西方国家的强烈的经济制裁。使得俄罗斯国内卢布贬值,通货膨胀非常的严重。遭遇了非常大的经济困难。然而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占领克里米亚会使得俄罗斯保住黑海的主导权,因为俄罗斯的黑海海军基地就在克里米亚。
当然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想了很多的办法解决西方制裁俄罗斯的方法。比如说掐断俄罗斯供给西方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当然更重要的是还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以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问题。这都是以相当不错的手段,而且这也给了俄罗斯经济一线生机。
⑻ 为什么普京只拿回克里米亚
在美国、北约步步紧逼的情况下,俄罗斯回收克里米亚,成功扳回一局,整个过程体现了高超的战略决策、管理危机、化危为机的能力和艺术。
无论是事先精准的战略利益分析、风险判断,还是实施中漂亮的瞒天过海、步步为营,都让人为之惊艳。
本章为凤凰大参考专题“俄罗斯利用危机收复克里米亚的战略决策研究”下半部分,揭示普京出手克里米亚全过程。
危机决策筹划过程
2010年3月,亚努科维奇上台,俄乌关系似乎得到了改善,亚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撤换了亲西方的海军司令,换成亲俄的马克西莫夫海军中将。解散了国家欧洲一体化中心,这里是乌克兰一些支持国家加入北约政治精英的主要活动场所。2010年4月21日,签署了新的俄-乌协议,主要内容是:俄罗斯黑海舰队在克里米亚的驻扎期限再延长25年,以换取乌克兰采购俄罗斯天然气时,可以获得30%的优惠。
克里米亚与俄罗斯之间在建的大桥。
(二)舆论宣传:堵住各方的嘴。
长期营造克里米亚俄罗斯族是受害者的形象:俄语居民长期受到当局的迫害、歧视。俄罗斯此次收复行动是被迫捍卫当地俄语居民的利益。控制克里米亚半岛后,也组织了多次媒体宣传,包括邀请西方媒体采访当地居民,形成了有利于俄罗斯的舆论态势。
(三)政治外交:全程走法律程序。
在克里米亚组织了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的全民公决,俄联邦委员会、国家杜马快速完成了批准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的法律程序。
(四)结论与启示:四个步骤缺一不可。
此次收复克里米亚行动,俄罗斯充分利用了乌克兰危机,果断出手,敢于亮剑,以较小的代价收复了朝思暮想的克里米亚半岛,完全控制了黑海海域。
在美国、北约步步紧逼的情况下,俄罗斯成功扳回一局。体现了比较高超的战略决策、管理危机、化危为机的能力和艺术。对外界启示颇多:一是决策前,要对各种情况、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估,得出正确的结论。二是战略筹划时,要尽可能事先精心准备,充分拟制各种预案,对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关键时刻才能果断出手,一击中的。三是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实施对外战略的坚强后盾、最后王牌。“不战而屈人之兵”历来是兵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战的前提是能战、能胜,敌方不敢战。四是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各种手段综合协调运用处理危机。注意对媒体的引导、管控,争取民心,营造有利于己的舆论态势。
⑼ 普京为什么不怕美国
普京怎么可能不怕美国呢,看看俄罗斯的现在的经济就知道了,如果美国长期对俄罗斯制裁,俄罗斯是撑不住的。但俄罗斯是核大国,谁敢把核大国逼到墙角呢?其实俄罗斯对美国的威胁并不大,俄罗斯的经济水平和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是不相符的,俄罗斯顶多算美国的次要威胁,对美国威胁最大的是中国,美国已经把60%兵力部署在亚太,而不是俄罗斯周边,俄罗斯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大胆派小绿人占领乌东部地区,现在北约的欧洲部分经济危机严重,希腊意大利西班牙都伸手要钱,哪有钱给乌克兰。乌克兰就是个悲剧国家,被美国利用了。危机爆发以来,看着是只是打击俄罗斯,但其实美国的目的是同时打击欧洲和俄罗斯,欧俄的欧洲美元回流美国,美元确保持续坚挺,同时也使俄罗斯没有精力关注亚太,这样才能更好的给中国施压。这才是美国奥巴马巧实力外交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