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给我一个爱意大利的理由。
西西里,这座意大利南方的地中海岛屿,拥有的不仅是阳光与海的魔幻、在时光中浸泡的城镇……在经历战争的创伤与现代文明的日新月异之后,它不再孤独地停留于人们的想象之中,那些在时光中沉淀的痕迹体现在被风雕刻过的墙砖上,在夜晚空荡的街上,与它飘忽不定的主人一起营造着梦境般的现实。
葡萄酒的传奇
路上,乌云催动着绿色的山冈和黑色的岩石,车窗外就是被风扯落的云絮。空旷的土地上让人心胸中充满了浪漫的英雄主义,玻璃上倏忽滑落的水珠如同看一幅古代远征军的路线图,那些一生只为一件事的士兵们,从广袤的西西里集结、出征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归程。西西里内陆贯穿着山脉,火山的活跃使得这里的地表没有欧洲内陆的精致,典型的形态是绿色草坡上散落着黑色的巨石。在传统农业上,西西里或许可以说是粗犷的,但西西里并不贫瘠,作为地中海周边文明交媾的婚房,西西里有自己赖以生存的方式和天地造物的资源,只是岁月让它饱经沧桑,艳丽的外表被添加了一层哀恸的色彩,西西里的美丽似乎也只能是一种传说。
告别暮气而衰败的巴勒莫,西西里乡间翠翠的绿意和酒庄里葡萄酒的深红把原本以为苍白的西西里乡村渲染得如水彩画一样赏心悦目。Donnafugata在意大利语中意为“逃跑的女人”,我并不是要向你讲述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关于葡萄酒的传奇。Donnafugata 诞生于一个西西里家族,这个家族被认为是该地区葡萄酒酿造业的杰出典范,有着150年的特级葡萄酒酿造经验。Giacomo Rallo 和他的妻子Gabriella 在1983年投放了一个新的品牌:Donnafugata。他们的冒险使得这个家族从生产传统的西西里马沙拉白葡萄酒和仅在西西里岛西部拥有葡萄园,迅速发展至整个Pantelleria 岛。
Donnafugata是西西里正在大有作为的葡萄酒业的代表,它源于一部小说。哈普斯堡皇后也就是波旁王朝费迪南德四世的夫人Maria Carolina曾经在拿破仑一世军队到来时为逃避那不勒斯法庭的审判来到小说中描写到的古堡避难。
这一事件激发了关于这个女人头部肖像的灵感,她的头发随风飞舞的肖像如今出现在每一瓶Donnafugata葡萄酒的酒瓶上。现在,每年有6000人到访 Donnafugata酒庄,他们中的大多数会和我一样在品酒室内听着爵士乐品酒,不同的音乐配备不同口味的红酒,在Jose Rallo(Giacomo Rallo精明强干的女儿)的演唱和解说中体会这一杯是少女的清醇还是妇人的浓烈。 好听的爵士乐配上佳的葡萄酒,这一创新吸引了许多着名的音乐家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Donnafugata历史悠久的家族酒窖成为一个音乐的舞台。
在西西里的日子里,除了短暂的城市观光,大部分时间用在贯穿西西里岛的路上和参观酒庄、工厂和考古遗迹上。
我已经不记得总共去过多少家酒庄,残存的印象好像是每天总有一顿饭要驱车1个多小时去找酒庄,到后来,我对酒庄又爱又恨,爱的是去了总有美酒佳肴,恨的是往返周折,总要浪费很多路上的时间。你知道,我的西西里可以是微醺的,却不能是酩酊的。
莫迪卡
白云苍狗,风使劲地吹着,西西里绿色的草坡和嶙峋的山石从脚底下一直铺到云端……据说,我们是默干提纳(Morgantina)考古遗址的第一批中国游客——这个遗址隐蔽在西西里中部清秀的丘陵中,
公元前100年,古罗马人占领并摧毁了这个城市。在这些遗址充当讲解员的人一律被冠以“考古学家”,“考古学家”很客观地讲解整个城邦的结构和所做的推测,其中也包括了说明是美国的考古学家领导发掘了这个遗址。这个遗址给人的感觉是,古希腊人的公众意识很强,有财力时总是先修建公共设施,比如剧场和澡堂,自己的家却很简单,这和我们现代人自顾自的意识多么不同。而古罗马人的奢华和占领者的优越感则在皮亚扎-阿尔梅里纳 (Piazza Armerina)贵族别墅的马赛克地板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旅游者而言,东南部是西西里岛的精华,我的西西里之行走到这里开始进入高潮。在历史的浸泡和地中海阳光的照耀下,在伊比利(Iblean)高原的南部山脊上,莫迪卡(Modica)、拉古萨(Ragusa)和希克利(Scicli)这三座城市看上去仍然是依托岩石堆砌而成的人类居所,顽强地拒绝着四周山谷和平原的侵入。尽管现代文明经常妨碍建筑和这些城市的一些历史中心的和谐,他们依然是晚巴洛克风格的典范,从而使得东南西西里区别于西西里岛内的其他地方。
任何有机会到过莫迪卡的人,都会对这个城市留有美好的记忆。历史上,它曾经被罗马人统治,后来又被阿拉伯人征服,最后被诺曼人拯救。直到19世纪,莫迪卡一直是该省的首府。1693年的大地震使得很多城市居民迁出。石灰岩从附近的山谷中大量采掘,被能工巧匠用于后巴洛克风格的城市重建。当地人强烈的复兴渴望被转化为现实:纪念碑、广场、楼梯和以峡谷为细腻背景的教堂塔楼,广泛分布着令人眼花缭乱的飞檐,其中尤以献给圣·乔治(San Giorgio)的、位于拉古萨和莫迪卡的两座大教堂的飞檐最为漂亮。石头被变成生动的雕刻品,大地震的悲伤变成光线的明暗闪烁。 对莫迪卡的美好记忆还有一半属于巧克力,这里的传统手工冷制巧克力非常有名,巧克力在这里是像面包一样的日常食物——而非休闲糖果,每年春天莫迪卡都会举行盛大的巧克力节。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城中道路旁的公共地图中,街道的颜色被绘成深褐色,如同抹上了浓郁的莫迪卡巧克力。
拉古萨是一个站立在峡谷峭壁上的城市。落日后给我的感觉像是新疆喀什的老城,但比喀什老城更加立体。拉古萨拥有18世纪的与众不同的风格建筑,这些建筑使得伊比利地区的巴洛克建筑独一无二,赢得了“另类巴洛克”的美誉。
神庙谷
西西里人生活在历史里。在北京飞罗马的航班上,隔壁座位的一个做生意的温州姑娘评价意大利人的语言是“太懒,城市几乎和一百年前一个样子。”我看到的西西里建筑是老旧的,西西里人有浓重的博物馆情结,就连晚上看的演出也清一色的是历史剧……
阿格里真托(Agrigento)是我期待已久的地方,号称有“希腊之外最壮观的神庙群”,这里的考古遗址地区在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着名的阿格里真托神庙谷(Valle dei Templi)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81年,这里的希腊城市(当时名叫阿克拉迦斯)延续了一千多年,直至7到9世纪的基督教时代才结束,幸存的居民迁移到城市西北方向的丘陵上。古城里保存下来的大片雄伟的建筑构成了一片巨大的艺术、历史和自然遗产——神庙谷。
在神庙谷,自然环境与雄伟的庙宇、迷宫一样的公墓及地下构造达成完美的和谐,桃树飘零的白色花瓣和草丛中盛开的黄花与残破的城墙一路相伴,但古城和罗马时代城市的大部分依然隐蔽在许多世纪形成的大片扁桃和橄榄树林的下面。
现在神庙谷中最完整的建筑是和谐神殿(Tempio della Concordia),建于公元前450~公元前440年,是西西里最大的多里亚式建筑,神殿的完整程度仅次于着名的雅典帕特农神殿,它也成为阿格里真托的象征。神殿正面的6根立柱和侧面的34 根立柱完整无缺,作为多里亚建筑的辉煌典范,它因在6世纪时被改建为基督教堂而幸免被毁。不过,神庙谷里的全部9座神庙,能看出轮廓的,恐怕不超过4座。它们中的大多数几乎都和起伏的大地融为一体了。
这一古迹和自然风景的完美融合已经被众多的游客非常详细地描述,考古学家和修复工程师们也一直在持续对这里进行发掘和研究,遗憾的是,那些为数不多的能看出轮廓的建筑也被搭上了用于修复的脚手架而影响了外观,用“速度”来要求意大利人去修复和展现两千多年的厚重历史或许本身就是行不通的。不能像意大利人一样享受缓慢的生活节奏,就让我暂时停下脚步,坐在那被千年的日晒风吹而支离破碎的城墙上,放下照相机,用迟缓的眼神去眺望山坡上的绿色和远处蔚蓝的地中海。
石板路和三个教堂
巴勒莫(Palermo)是西西里的首府,我对这个城市的所有印象都停留在到达当晚的石板路和后两天看到的三个教堂。由于老城区街道狭窄,从机场接我们去酒店的大巴士只能停在相对宽敞的小广场上,接下来,我要拖着行李箱,走过一条长长的巷子。小雨初停,斑驳的石板路在昏灯的照耀下泛着青青的光泽,头上是伸出阳台晾晒的衣服和不知道矗立了几百年的石头墙壁,夜色潮湿。行李箱咯噔咯噔地跳跃过每一块方砖,恍惚中时空错乱,仿佛又回到那年江南的水乡。一辆敞着窗户,大声地放着电子音乐的小轿车缓缓驶过巷子的另一头,我兴奋起来,像个混混一样冲着车屁股大喊了一声“嗨”。对,就是这一句,让我找回了西西里,我真想象一个西西里的混混一样在这片偏远的土地上混上几天!看这个立于地中海十字路口上的岛屿,这个被历史的烈风吹遍了每一寸角落的神秘土地。
在描述巴勒莫的教堂前,我可以先说两句西西里的历史。西西里岛是意大利最大的岛屿,呈三角形状,正好位于地中海水域的正中央。它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极易受外来力量的攻击,先是希腊人的入侵,希腊人使得这个海岛的城市迅速繁荣起来,很多壮丽辉煌的古建筑和精美的雕塑就在那个时候如雨后春笋般散布在西西里岛的各个角落。后来希腊衰退,西西里又先后被罗马帝国、阿拉伯人、诺曼人侵占。11世纪到12世纪期间,西西里一直被诺曼人统治着。这个地区的艺术和精神文化也是在这个时期得以升华。所以,在西西里游览古迹,常常让人忘记这里是西西里,所见所听的总是离不开希腊、阿拉伯、罗马、诺曼等字眼。西西里是个奇妙的“混搭”。
诺曼国王罗杰一定想不到,他在12世纪建造的帕拉蒂娜教堂(Palatina)会在800多年后成为巴勒莫最精彩的一处景点。这座属于他私人的小教堂体现了诺曼统治时期风行于西西里的综合建筑风格,古老的罗马圆柱支撑着它那罗马风格的内景,摩尔式的木制拱形天顶由阿拉伯风格的镶嵌图案装饰。木制天顶的装饰图案精美而复杂,反映了阿拉伯人当时的衣食住行,艺术价值类似于我们的《清明上河图》。 巴勒莫主教堂在我到西西里的第一晚去酒店的路上就远远地看见。
白天走进主教堂才发现建筑的石材是蜜色的,它1184年动工,是一座堪称记载了诺曼历史的纪念物。18世纪,教堂内部重新装饰,但外部还保留了那风格独具的综合:大门是加泰罗尼亚风格与哥特式风格的混合,奢华的15世纪作品。对于教堂,作为无神论者的我似乎只能停留在对建筑规模和装饰细节的观察上,即使带着虔诚的心情走进去,在牧师的祷告声中神情肃穆,但终究还是和上帝有遥远的距离。
第三座教堂孟瑞尔(Monreal)是一座城堡式的庞大建筑群,和巴勒莫主教堂算是同一时期的建筑和风格,但是距离巴勒莫市区大约有1个小时的路程。
由于孟瑞尔是独处于一座山上的小镇中,脱离了城市的嘈杂和破败,尤其显得威严和耐看。庞大的花园和长长的阿拉伯式回廊都是别的教堂所没有的,外墙壁上采集于火山岩的黑色条石和它城堡式的规模也让我联想起宗教的权势和多民族的融合——这可能是血与火的残酷过程。
卡塔尼亚
很奇怪的是在西西里到处可以看见仙人掌,据说到了夏季会结出红色的果子。我没有吃到红色的“仙人果”,却几乎每天早餐都能喝上红色的血橙汁——这是西西里的特产。
卡塔尼亚恢弘的多默广场(Piazza Duomo)和繁华的埃特纳大街(Via Etnea)——背景就是白雪覆盖山顶的埃特纳火山,让我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扔在了埃特纳大街上。
卡塔尼亚是西西里最着名的旅游城市,这依赖于其独具特色的三大文化艺术宝藏:巴洛克艺术之城、音乐家贝里尼的故乡、活火山埃特纳。卡塔尼亚历史悠久,始建于公元前729年的古希腊时期。因为地理位置重要,卡塔尼亚成为西西里岛最早被古罗马占领的城镇之一,之后又相继被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诺曼人占据过。
多元文化曾在这里激荡融合,给卡塔尼亚镌刻上了不同时期的印迹。着名歌剧作曲家贝里尼是卡塔尼亚最引以为自豪的人物。1801年,贝里尼出生于卡塔尼亚市。他才华横溢,音乐纤巧细腻,被后人称为“歌剧音乐的肖邦”。贝里尼34岁英年早逝,却创作了许多不朽的音乐杰作,贝里尼的歌剧极富浪漫主义特色,旋律优美动听,歌剧中的许多咏叹调至今仍被奉为“美声唱法”的经典教材。
而卡塔尼亚最着名的是埃特纳火山,它海拔3323米,是欧洲最高、最大、最活跃的火山。埃特纳火山到目前为止已喷发过 200多次,次数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卡塔尼亚城虽然在历史上屡遭埃特纳火山浩劫,曾9次被火山灰掩埋,但它总是顽强地从灰烬中重获新生,正如卡塔尼亚大时钟上的铭文“我从我自己的灰烬中再生”。埃特纳最近一次喷发是2004年9月,各大图片社都配发了埃特纳火山与山下的卡塔尼亚城交相辉映的图片。那个场景一定是人生中的极致体验。
距离卡塔尼亚1个小时车程的陶米纳(Taormina)是我在西西里的完美句号。
它坐落于陶尔山(Tauro)的半山腰上,像一株盛开的龙舌兰,绚烂华丽,妩媚流畅。陶米纳视野开阔,风光迷人,东面抬头可见碧波粼粼的伊奥尼亚海,西南方则是皑皑白雪冠顶的埃特纳火山。这里有古迹、海水、雪山和衣着光鲜的意大利人,一个完美度假地的所有要素齐全,能做的就是眼睛不停地看。在陶尔山的最高处,是一座古希腊歌剧院的遗址。歌剧院建于公元前 300年间,最长的直径达209米,是西西里第二大的剧院遗址。公元200年,罗马入侵并占领了西西里岛,这个古老的歌剧院成为当时古罗马上流社会人物的聚集地,并在表演区域挖了水槽,用于上演罗马人喜欢看的海战。
置身在这断壁残垣,联想远古的繁荣昌盛以及战火硝烟,心情如同被一双布满阳光的大手抚慰,时间在指缝间流沙般地悄然淌走……
② 为何东罗马帝国收复意大利后,没有将首都迁回罗马城
提到罗马,人们不仅仅会想到它是意大利首都,还会想到威名赫赫的罗马帝国。罗马本是一个城邦,而罗马共和国的扩张使罗马超出了城邦的概念,成为一个环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多文化大国。
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盖乌斯·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共和国由此进入帝国时代。图拉真在位时(公元98年-117年),罗马帝国达到极盛,经济空前繁荣,疆域也达到最大。
夺回罗马城后,查士丁尼开始罗马城的重建工作,并和波斯签订了为期50年的和平协定。但是在查士丁尼一世驾崩后,继任的查士丁尼二世远没有先皇的才略,在伦巴第“蛮子”从北方入侵意大利地区时,他没能组织有效的防御措施,使得大部分意大利地区再次沦于敌手。之后他又和突厥联合一起进攻萨珊波斯,但是却被波斯国王库思老一世打败。东罗军队稳住意大利局势,并击退了法兰克人的进攻。
③ 转,从文化角度解析为什么意大利足球如此重
一直认为,足球反映了民族的性格。德国人的纪律足球,巴西人的桑巴足球,日本人的团队足球,阿根廷的奔放足球,中国人的政绩足球,无一不是各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的真实写照。基于此,也就不难理解,天性浪漫、生活悠闲不爱吃苦的法国人,为什么总是缺少好的门将,却盛产才华横溢的中场大师。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意大利人为什么热衷于防守之道大惑不解。终于,在2010年,我有幸踏上了亚平宁的热土。从刚下飞机前往酒店路上的那一刻,似乎心中的疑惑已然解开:意大利人的防守理念,不仅在足球,已经渗入到民族的骨髓,在意大利,到处都可以看到古罗马帝国遗存的城墙壁垒。
后来查阅了解一点亚平宁半岛古罗马的历史:地中海的气候是比较干燥的,阿尔卑斯山环保的山地表面,由岩石所风华的土地是很多的,而且同时在山地的表层,
薄薄的一二十公分的土壤容易被流失,很难持久、重复的耕作,他们必须不断的转换农业耕作的地区,从而,贸易、征服甚至是掠夺,城邦之间的战事不断。在古罗马人的概念里,幸福来自于巩固的防守。
由此对比来看中国,被群山环抱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华夏中原地区,积淀着最肥沃的土壤,每年都有黄土吹过来,补充矿物质原料,可以长期在这耕作,农业可以稳定的发展下去。
它不仅养育了先民,也塑造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性格。黄土地的特性使定居农业成了华夏先民的选择,土地和耕作经验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着,家族和血脉被赋予了神圣的情感。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定居农业的幸福,来自心血和汗水的耕耘。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是不会去侵略别的国家的。
④ 问下焚地冈与意大利的关系
梵蒂冈的领土与意大利接壤,具体你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在地图上看起来“梵蒂冈像是从意大利挖掉了一小块”。
梵蒂冈不属于意大利,它是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欧洲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同时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为首的罗马教廷的所在地。
梵蒂冈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和梵蒂冈博物馆等。国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东南的圣彼得广场外,三面都有城墙环绕。它地处台伯河右岸,以四周城墙为国界。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
简言之,梵蒂冈城,是梵蒂冈的首都,亦即国家,故曰“城国”。
⑤ 根据所学知识,说说从11世纪起,欧洲原有的城市为什么能够得到复兴,新兴的城市为什么也不断涌向。
一、那时候开始,西欧不再遭受外来入侵,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有了。
二、那时候西方的政治开始稳定下来。
三、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的稳定发展。
所以,西欧开始复苏。 复制点专业的: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发端
罗马帝国在欧洲各地留下了许多“军城”,也就是罗马帝国派驻到各地的军队的驻扎地,在这些驻扎地周围形成了一些人群的聚居,而一旦罗马帝国灭亡,这些“军城”也就消亡了,只留下城墙和一些房屋。而罗马帝国中的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基本位于意大利,比如威尼斯、米兰、热那亚等。所以,总体来说,在除意大利之外的欧洲大地上,从中世纪开始,以工商业生产而聚居形成的城市是基本上不存在的。存在的是各个国王贵族主教所居住的城堡和庄园,他们是农业社会的各个政治或宗教中心。
另外,在罗马帝国时期,因为存在着统一与和平,所以道路、商品交换和货币体制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几百年战乱,使得欧洲各地道路毁坏严重,商品交换衰落萎缩,货币使用严重下降。总之,中世纪开始后的欧洲,除意大利外,是完全的自然经济,商品交换的成分只占极低的比例。每个庄园的生产生活――无论是农产品还是手工产品――都是自给自足的。它们既不需要到庄园之外去买东西,就是想买也买不到;也不想生产产品到庄园之外去卖,就是想卖也卖不出去。
因此,那时的绝大多数欧洲人,能当一位隶农就已经很满足了,因为这样就可以有一块地种,从而糊口度日了;而且生活也比较安定,有保障。
但是,总会有一些人没有地。他们或者是因为在饥荒或战争期间离开故乡谋生,或者是因为庄园不能再提供他们土地。子女过多的农民,他们的次子、幼子往往被迫离开父亲。他们或者等待领主租给他们新的土地,或者去开垦荒地,或者去打零工,或者做雇佣军帮人打仗,或者去做商人或手艺人。
约翰?麦克说:“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是传统的、农业的、乡村的。和这些相异的一个新阶层的出现,导致了一场社会革命。这个新阶层就是商人和手工业者。他们来自农民。他们或者是大家庭中没有继承到土地的次子们,或者是被战争或饥荒从土地上赶出来,去寻找新的生存机会的人,或者是充满冒险精神、喜欢新生活的人。”3单从他们和当时的社会体制的关系说,他们有点像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一批个体户。
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人离开庄园后,以做一些手工制品为生,出售给附近的居民们。另一部分人则从事商业。他们驾驶船只,利用河流特别是海洋进行短途的或长途的贩运,而陆路贩运则因为道路系统太差而发展缓慢。他们贩运的商品包括粮食,特别在一个地方发生饥荒的时候,他们能迅速从其他地方运来粮食,这时饥荒之地的人们会愿意拿出很多财物交换粮食;还包括香料、葡萄酒等奢侈品。再以后,品种就越来越多,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这些人在生产生活上脱离了当时经济生活的主体――庄园。他们必须形成自己的聚居之地。这一般有两种情况。
其一,依傍贵族领主所居住的城堡、或者教堂和修道院而建。那里是人们的政治或宗教中心,来往人流就多。而且那里有城墙和骑士守卫,一旦有外人进攻,可以进入城堡躲避。当然,领主和主教们是不会让他们在城堡内居住的,于是他们就在城墙外不远处定居下来,形成工商业社区。比如伯爵鲍尔文的城堡建在一条小河旁,城堡有一座桥伸到对岸,在对岸的桥头处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居住区,居住者都是小贩、手艺人;还有开旅店的、开酒馆的,以供应到伯爵处办理事务的人的需要。人们把这个居住区称作“桥”。这个居住区逐渐发展,越来越大,几百年后成为了一座大城市,那就是今天的布鲁日(Brudge),brudge就是bridge,就是“桥”。
其二,在十字路口、水陆码头、交通中心等交通要道上形成、兴起。在这些地方,慢慢有农夫、手工业者及其他人等,沿道路修建房屋店铺,夹道的房屋为来往商旅行人提供饮食住宿等相应的服务,于是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业和商业的社区,定期或不定期的集市也随之出现。
而一旦形成了一个手工业和商业的社区,其居民们为了自身的防御需要,就会建造城墙以保卫自己。于是,这些商人和手工业者们也就有了自己的城堡,也就是城市,他们由此而被称为“堡民”。城堡是bourg,“堡民”就是bourgeois。今天我们已经不把bourgeois译成“堡民”了,而是译成“资产阶级,生意人,中产阶级,布尔乔亚。” Bourgeois这个词含义的变化,反映的是历史的演进。
这样,在欧洲中世纪,城市出现了,工商业出现了,市民出现了。工商业者们开始用自己的劳动,把原来互不往来、互相隔绝的一个个庄园里的人们,在经济上联系起来。大部分城市的居民,其经济触角只伸到周边地区;但有少数城市,其经济触角伸得很远,遍及全欧洲。
如果说欧洲中世纪最初的那批工商业者基本上是出于无奈才从事这一职业的,到后来工商业有了一定发展以后,不仅大部分无地的流浪汉们被吸引到城市中,而且庄园里的一些隶农也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他们不愿再在领主手下打工,而愿意去城市里,为从事工商业的雇主们打工,而且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自己也成了老板。
从10世纪开始,欧洲的城市人口在逐渐地增加着,但其规模无法和今天的城市相比;到15世纪,最大的几个城市(主要在意大利),人口为5万人至10万人;2万人以上就可称为大城市了,比如纽伦堡和布鲁塞尔;大多数城市的居民为5千人至1万人,比如法兰克福、巴塞尔。
⑥ 为何意大利人生活得无忧无虑
不是所有人都能说走就走
作者:弗朗西丝梅斯,美国诗人、作家、旧金山州立大学教授。1990年,她来到意大利古镇托斯卡纳,
1996年,《托斯卡纳艳阳下》出版,本文选自此书,闲适本真,不经意间,引领了一场跨越世纪的“慢活”风尚。1999年,《美丽的托斯卡纳》延续“慢活”意味,透明而单纯的日子,一过十年。
“如今,我们对它的周围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越发深刻地意识到了,意大利人的血液里流淌着某种令我们这些外人忌妒的特质:他们深谙生活的艺术,真正懂得如何生活得无忧无虑,或许是遗传自伊特鲁里亚人吧??”
01
我们带着对伊特鲁里亚古迹的体味和满腹美食的回味,收拾行囊,起身前往塔拉莫内,一个有着高耸城墙的海边小镇。
这里,水纯净而清洌。我们找了一家相当现代化的旅店落脚。
旅店四周没有海滩,只有若干突兀的礁石,客人可以坐在混凝土阳台上的椅子里晒日光浴。
我们选择塔拉莫内的一个理由是,它离马莱玛海滩保护区很近,是托斯卡纳唯一一片未被经济开发浪潮破坏的海滩。
意大利的海滩大都摆满遮阳伞和长椅,只留下临海细细一条沙滩供人散步。海滩上甚至有浴室、更衣室和小吃店,似乎意大利人之所以觉得待在海滩上很?芤猓?且蛭?饫镉泻芏嗳丝梢粤奶臁?/p>
他们也常常携家带口或呼朋唤友一起来海边。
我这个来自加州的老美,不喜欢挤在人堆里的感觉。从小在佐治亚海边长大,也喜欢带着沙味儿的凉凉海风,但旧大陆的海滩我一时难以适应。
埃迪和我女儿都很喜欢那些大阳伞,硬扯着我去了托斯卡纳的维拉瑞吉、比萨海滩和皮亚特桑塔,坚持说那些地方与众不同,一定得看看。
02
我喜欢听着涛声,躺在海滩上,或在周遭无人的地方散步,可托斯卡纳的海滩拥挤得像繁华大街。
不过,我手上的旅游指南说,马莱玛的海滩保护区大不相同,那里甚至可能看到野马、狐狸、野猪和小鹿。我很喜欢玛基亚树散发的味道。
玛基亚是一种生长在海边的野生灌木,据水手们说,大陆还遥不可及的时候,玛基亚树的清香就先来报道。
保护区的沙滩空空旷旷,只有野生迷迭香和海洋薰衣草稀疏地点缀其间。我们一整个早上都待在海滩上,时坐时走。
古老的大海似乎在讲述古老的伊特鲁里亚历史。我们随身带着熏肉火腿肠三明治、一大块帕尔玛干酪和冰红茶。
除了沙滩那儿有三五个人,我几乎体会了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感觉。
水是什么颜色?是钴那种深蓝色吗?不对,应该是天青色,像许多油画中圣母身上衣裳的颜色,只是天青色的四周缀上了银光闪闪的浪花。
这些天来,我们一直开着车四处游玩,现在能够散散步,真是莫大的享受啊!我想在海边看书,可是阳光太刺眼了,或许我也需要一把大阳伞。
03
早上,我们来到了被誉为“伊特鲁里亚海岸"的里瓦。一到这里,我们就不想走了。
虽然这片海滩也有沙滩椅出租,但因距离海滩保护区很近,游人并不多,所以我们在一间农家旅馆睡了午觉后,去海边散步很久很久。
这里离卡尔维诺、夏日避暑胜地圣维森佐不远。镇上的商店里有胶皮沙滩球、橡皮船和沙桶出售。
到了傍晚,人们都来到街上,买明信片,吃冰淇淋。海滨小镇毕竟是海滨小镇,处处闻得到海洋的气息。
我们找到一家露天餐厅,点了一道炖鱼汤后,侍者推来一辆餐车,上面装着好几种不同的鱼片。
他把鱼片一一放进大白碗内,再倒入热腾腾的肉汤;随后,又在烤面包上涂抹用奶油烤过的大蒜。
我们把面包放在鱼汤上,让它吸收浓郁的鱼香。碗中,两只小龙虾凶巴巴地瞪着我们。
侍者不时过来加汤,这样面包就不会沉入汤底。
送沙拉的时候,餐车上至少有二十种橄榄油,有的装在透明瓶子里,有的装在彩色陶罐中。
我们请侍者帮忙挑选一种,于是,他拿起一瓶淡绿色橄榄油,从半空中浇在红红绿绿的菊苣上。
04
前往马里蒂玛的途中,我们绕道去波普罗尼亚转了转。因为这两个地方离得很近,留着这么古老的小镇不去,岂不可惜!
每一次的走马观花,都激起我多待几日的愿望。我们在一家咖啡屋歇脚的时候,看见两名渔夫提着整桶昨晚刚打的鲜鱼,走入店中。
一个老妇走出厨房,在黑板上写当日菜单。可惜现在不是午餐时间。稍作停留后,我们开
车来到镇里,把车子停在一座巨大的城堡前。
好哇,又是一座收藏伊特鲁里亚文物的博物馆,我得进去好好瞧一瞧。埃迪如今对千年前的任何东西都已意兴阑珊,独自去买马基亚蜜了。
在我们俩约好见面的那家商店中,有一件伊特鲁里亚文物在出售,一只陶制的脚。因为搞不清真假,我们决定先上街散步,待会儿再做打算。
可打道回府时,店门已关,我们只得悻悻离开。
路上途经一个路标,指向一处伊特鲁里亚遗址,埃迪见了,非但没有停车,反而踩足油门飞驰而去,好像刚从古墓中逃生出来似的。
我老是念不清这个古镇的名字。现在才反应过来,马里蒂玛的重音应该在第二个音节,而不是第三个。
在意大利待了这么久,还老犯这种基本的语音错误,我能学会意大利语吗?
05
马里蒂玛过去离海很近,后来海水渐渐退去,它被一大片淤泥包围,最终成了一个内陆城镇。
而现在,它却建在一片高高的草原之上,让人恍如置身一个备受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家眷顾的巴西偏远小城。确切地说,马里蒂玛是两个城镇:一个新城、一个旧城。
但两个城市同样严峻肃穆,到处是建筑物的深色投影和忽然出现的猛烈阳光。
我们有点累了,便找了家旅店休息,这是沿途中唯一一家配了电视的旅店。
我们入住的时候电视里正在播放一部二战时的影片,片子有点褪色了,演员们都说着发音古里古怪的意大利语。
影片里,一个村庄被德国人占领了,一个藏身市郊的美国士兵,想帮助村民逃离德军魔掌。
村民们把所有用品都放在几只驴背上,开始了逃生之旅,至于逃往何处,我就不知道了。
我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梦见有人在撬巴玛苏罗的窗户,一惊而醒。电影还在播放,另一个士兵藏在谷仓的干草堆里,周围有什么东西正在燃烧。
06
但我已无心看片,心里挂念着巴玛苏罗:她还好吗?过了一会儿,我才真正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是在马里蒂玛,而不是美国。
我们只用了两个小时,就把马里蒂玛的每条街走了一遍。这里老是勾起我对美国西部的记忆。
譬如那些距离高速公路五十英里的偏远小镇,譬如那些喜欢透过窗户眺望广阔苍穹的小店主。
当然,美国西部没有这样的广场和宏伟的大教堂。这两个地方只是神似:那份油然而生的孤独感,以及当地人看外地人的眼神。
在回家途中,我们在圣迦加诺稍事逗留。这里有一处绝美的废墟,一座优雅的法国哥特式教堂。
教堂地板和屋顶早在几世纪之前就踪影全无,唯留下面朝白云碧草敞开的窗户架。在这里举行一场浪漫的婚礼,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原先的那些玫瑰花窗,如今得靠你丰富的想象力去填充鲜红或碧蓝的色彩;往日修士们点蜡烛的祭坛,此刻已成鸟儿的小巢。
有一条石楼梯,但已看不出要通往何处。另一个石祭坛还残存,但它跟基督教教堂常见的祭坛不同,更像祭祀活人用的。
08
当年,一位修道院院长为了资助战争,把屋顶的薄铅片拆下来卖钱,好端端的一座教堂从此变成废墟一堆,成了十几只野猫的栖身之所。
那只白猫妈妈生了不少小猫,但每只小猫的毛色各不相同:黑的、褐色的、虎皮样的、软毛的,想必小猫们的爸爸不同吧。
终于回家了!我们把成箱的葡萄酒拖进家门,打开所有的窗户,匆忙跑去给无精打采的植物浇水。
忙完了这一茬儿,我们再把葡萄酒装入板条箱,放进楼梯间里。这些葡萄酒早已饱熟,只等着喜庆的节日到来,好好表现一番。
埃迪关上楼梯间的橱门,把馥郁的酒香留给了尘土和蝎子。我们不过离开一周而已,没想到竟会如此想念它。
如今,我们对它的周围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越发深刻地意识到了,意大利人的血液里流淌着某种令我们这些外人忌妒的特质:他们深谙生活的艺术,真正懂得如何生活得无忧无虑,或许是遗传自伊特鲁里亚人吧。
看来,每一座古墓的壁画都蕴含一定的意义,只是我们暂时解读不了罢了。
我阖上双眼,仿佛又看到了那只蜷伏的豹子、精巧的死者像、数不胜数的宴饮图。
09
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也不时闪过我的脑海:冥王之妻珀耳塞福涅、青年猎人阿克特翁和他的猎犬、帕加索斯飞马。
但直觉告诉我,无论是古墓中的形象,还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都应该有一个更古老的源头,而这个更古老的源头之上还有源头。
最初的原型会在历史中反复出现,我们也能或多或少感受到什么,因为它们会同我们身体内最古老的神经元和神经腱交谈。
我曾在纽约萨莫斯区的一栋十八世纪的房屋里居住过,它的旁边有一个种满香草的大花园。
现在我还经常梦见那里。我常在花园里挖到棕色或琥珀色的瓶子。有一次,我在花园边松土打算种神圣亚麻,中世纪的教堂地板上常铺这种亚麻枝条吸收人的汗味和体味。
没想到挖到了一匹生了锈的小铁马,小铁马意态舒展、蓄势待发。
我把它摆在书桌上,当作自己的图腾。今年夏初,我在巴玛苏罗挖石头的时候,无意中掘出了一个小玩意。我捡起一看,又是一匹奔马。
是伊特鲁里亚人的工艺品,还是一百年前的小玩具?
10
几年前,读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时,书中提到,一些流浪者挖到一件富有征兆的信物,于是决定在那片土地上建立迦太基城。
一匹英勇神马的头颅,象征着
我们的种族将在战争中无往不胜,
并将拥有多彩多姿的生活。
我对书中提到的战争并不感兴趣,倒是“多彩多姿的生活"这几个字对我触动挺深。
英雄奥兰多的骏马踏出一眼温泉,而那两匹从塔奎尼亚的瓦砾和尘土中挖掘出来的飞马,也时常跃然眼前。
我把印有飞马照片的明信片摆在书桌上,与我挖到的两匹马做伴。
是呀,多姿多彩的生活,就像伊特鲁里亚人的生活那样,在某个时空中,我们也曾拥有过。
而此刻,即使不能飞翔,我们也要飞奔向“多彩多姿的生活"。
-推荐美景-
梅斯:托斯卡纳的阳光,错过会疯
莫泊桑:上帝因为爱情,才造了月夜
汪曾祺:花一年时间,慢慢种葡萄
三毛:你拒绝我,伤害了我的骄傲
博德:埃斯特斯公园,一个不属于人间的地方
-纸上寄语-
其实,旅游也好,旅行也罢,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感触他乡的自然和人文风景,涨涨见识才是根本。
当你还没有任性到说走就走的时候,不妨先阅读那些旅行者留下的文字和照片,了解远方究竟什么样。
在这里,有几位在行走又在读书的旅行者,如猎人一般,从书页森林,把经典游记找出来,呈现给你。
看纸上风景,也是远行??
⑦ 古代战争中为什么一定要攻打城池,难道不可以绕行
古代地中海城市多是商业城邦,楼下的夺人口财富是说得通的。但古中国的城多数是军事城堡,没有人口和商业价值,真正的作用是前进基地,一般用作军队败退的藏身地,或进攻前的粮积地,象楚的方城,秦的敖仓,汉攻匈奴的受降城,上谷城(看这个名字)。如果没有城,这些前敌贮存的粮草资用就很容易被对方一个突击消灭掉。如果从后方转运,那么战时人力物力紧张,就会出现官渡之战袁军的情形。正因为有了方城,所以楚军可以深入到黄河流域,秦可以支持长平之战而赵近本土却支持不住,赵不得不采用冒险战术而致败;如果没有近长城的数十城,汉也不能三年两头大规模深入追击匈奴。同样,当汉摧毁了赵信城后,最不依赖粮草的匈奴军队,也不得不退往漠北。所以城,就相当于今天的军事基地,后勤集散地,一般也在交通枢扭。
大石头堵上也没用古代发明的作战工具多了
⑧ 意大利为什么被淘汰
卫冕冠军意大利惨遭淘汰,意大利惨遭淘汰成就了斯洛伐克的黑马本色,斯洛伐克3-1战胜意大利,也把自己推入了16强。卫冕冠军意大利惨遭淘汰,专家称是意大利的足球风格有问题。
世界足球的中心在欧美。在欧美一流强队中,意大利队向来是受质疑最多的球队。仿佛意大利人每一次的胜利,都胜之不武,每一座冠军的奖杯,金子的成色不足,甚至有人会觉得意大利人每一座冠军的奖杯上,总有一些挥之不去的污点。他们夺冠,总会招致许多无谓的争议。
为什么强大的意大利队会陷入这样一种尴尬境地?这与意大利足球的风格不无关系。
足球是战争,要么进攻,要么防守;足球是艺术,要么是技术,要么是力量。美洲足球曾经是技术的代表,欧洲足球相对倾向于力量。而当今,欧美足球相互融合,欧洲足球吸取了美洲球队精湛的技术,而美洲足球也融合了欧洲足球的元素,两者已很难有明显的区分。如果说今天讲足球还有什么区分,那么,巴西、阿根廷、英格兰、荷兰等国家的足球倾向于进攻型风格,而意大利至今仍固守着典型的防守风格。进攻,固然酣畅淋漓,使人痛快,而防守,却让人感觉风雨飘摇,显得被动或羸弱。作为观者,抱着坐山观虎斗的心态,双方的争斗越激烈越火爆,内心就越会获得一种满足感。英格兰、阿根廷、巴西、荷兰等队伍,他们拥有世界上最锐利的前锋,进攻的热浪汹涌澎湃,总会使爱他们的球迷寄予厚望。
足球确实因他们而精彩。
但足球是战争也是艺术,只进攻不防守,或是重进攻轻防守,其结果是致命的;当然,只防守不进攻也是无出路的。意大利人对足球的理解是深邃的,他们充分突现了他们的长处,那就是:防守反击。
防守反击在任何时代都不落伍,94年的巴西如果没有坚强的防守,绝难进决赛;04年的希腊也正是凭借顽强的意式防守才最终折桂。球迷应该知道,早期的意大利其实是以技术和进攻见长的,尤其1934和1938连夺两届世界杯,风头一时无两。只是因为随后的二战失利和都灵空难使得意大利足球一蹶不振,缺少了一代精英的意大利人,无奈之下,只能采取更加实惠的防守反击的战术。就是这样,他们也睿智的发明了锁链式防守和清道夫。这应该看作意大利人对世界足球的一大贡献。而他们的俱乐部和国家队都受益匪浅。国际米兰凭借此拿到了欧洲冠军杯,蓝衣军团也出现了像詹蒂莱和巴雷西这样的钢铁后卫。
意大利的防守无疑是世界上最好的防守。在决赛中,没有哪一支锐利的球队能在90分钟里撕开这道坚固的盾牌。巴西的前锋是世界上最好的前锋,但这些犀利矛对此也只能感叹奈何。意大利在防守时,中场,后卫,守门员筑起了立体的三道城墙,此刻,他们个个是最有效率的破坏机器,最有威力的“火灾”灭火器。这才是意大利,他们用自己的风格告诉人们,足球,并不是只靠最出色的前锋,靠几个看相体面的杀手,而需要依赖整体的配合。这,让那些热爱攻势足球的球迷恨得牙根发痒,然而又无可奈何。
这才是足球,只有最好的防守,进攻才获得真正的价值。这也是足球的魅力之所在,一味进攻,进球多,丢球多,也算不上英雄。所有的球队都知道这一点,他们都曾经从意大利人那里吸取经验,但没有一支队伍能够像意大利那样把防守发挥到极致。
意大利人能够等待,他们对天机有着敏锐的嗅觉,一旦发现战机,闪电出击,在极短的时间里可以完成绝杀,建立功业。而当他们出击,个个都有可能是出色的前锋,令对手不寒而栗。
意大利注重防守,一流的守门员,一流的后防,中场创造力不足,都是循规蹈矩,喜欢用中锋,进攻套路固定,迅速通过中场,找前锋。总之打法不好看 。这也是他们这次失败的原因。
⑨ 急需意大利历史
古代罗马 古代罗马国家是以罗马城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罗马城位于意大利半岛的台伯河流域。罗马城是由七个山丘上的村落联合发展而成的,到公元前六世纪周围筑起城墙,这就是罗马城。 罗马国家中的外来移民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叫做平民,是自由人,但没有政治权利,也不能分得氏族的公有地。许多平民因还不起贵族的债务,而被沦为债务奴隶。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奴隶制共和国。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处理政事,任期一年。共和国的一切大权都把持在贵族手里。执政官和一切高级职务由贵族担任。那时候的罗马共和国是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国家。 罗马不断扩张,先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到公元前二世纪,它已经占有地中海周围从西班牙到小亚细亚的许多地方,称霸地中海上。 罗马常把被征服地区的男女老幼全部卖为奴隶。罗马奴隶主认为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经常随意打骂和买卖,甚至将他们钉死在十字架上。在罗马奴隶制共和国里,各行各业都使用奴隶劳动,奴隶们除了做工之外,有的还被强迫训练成角斗士,同猛角斗来供奴隶主欢乐,在城市里专门设有奴隶市场来买卖奴隶。当时的奴隶数量之多,价格之低,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公元前73年到公元前71年,斯巴达克领导奴隶举行大规模起义,破产农民大量参加,给统治阶级以沉重打击。在此前后,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之争非常激烈,经过几次争夺,屋大维最后取得胜利。公元前27年,他当上了罗马皇帝。从此罗马进入奴隶制军事帝国时期。帝国的最初二百年国家繁荣,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湖。 一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的犹太人中间,出现了传道者。他们宣传“救世主”会来拯救贫苦人民,后来又说耶稣是“救世主”,即“基督”,耶稣在巴勒斯坦传道,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其实耶稣是个宗教传说人物,但是劳苦大众得到精神安慰,因此纷纷信仰耶稣。这就产生了基督教,它是今天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三世纪,罗马帝国出现危机。人民起义频繁,经济凋散,官场腐败,争权激烈。395年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随着帝国的衰落,北边的日耳曼人纷纷进入帝国。五世纪,他们先后在西罗马帝国原来的土地上建立起一些国家。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被废除,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