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意大利序曲和法国序曲的异同
意大利序曲和法国序曲的异同主要在于节奏的快慢。具体如下:
所谓法国序曲,是法国民族歌剧的奠基者吕里Lul1y(1632—1687)所创立的。这种序曲从一段宏伟、壮严、缓慢,而且往往是进行曲式的引子开始,当中接上快速、活跃的一段音乐,多半用复调的风格写成,最后重复开头那段慢速度的音乐,或用慢速度的小步舞曲作为结束。法国的这种歌剧序曲具有“慢-快-慢”的结构。
意大利序曲则相反,它也可以分成明显的三段,但是它的开头一段速度疾快、活跃而有力,当中则插入一段缓慢如歌的旋律,最后又是快速度的舞曲性段落,而且时常运用意大利民间的塔兰台拉舞曲或基格舞曲的节奏。这样,意大利序曲构成的是“快-慢-快”的结构。
这种意大利的歌剧序曲主要是由意大利作曲家阿·斯卡拉蒂(A.Scarlatti,1660-1725)创立的,这种序曲可以说就是在一个世纪之后出现的多乐章交响曲的雏型。
与序曲相对的——序言
除了歌剧序曲之外,十九世纪许多作曲家还热衷于创作一种并非起“序言”作用的新型序曲,这种序曲并不从属于任何戏剧作品,但它往往带有标题,同一定的诗意内容、如古典文学或民间创作的形象和情节以及民间生活的画面有联系。
这种独立的标题性序曲叫做音乐会序曲,它的创始者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第一首专为音乐会演奏而写的这种序曲,便是他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标题性音乐会序曲的数量很多,如门德尔松的《芬格尔的岩穴》序曲、格林卡的《西班牙序曲》。
❷ 序曲是什么
文章内容主要探讨了序曲在音乐中的角色和演变。序曲,最初是歌剧和舞剧开幕前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开场音乐",通过管弦乐队演奏,它精炼地概括了剧中的关键情节,甚至能展现出主角的旋律特征,如同剧情的浓缩版本。
在早期,序曲主要有两种类型:法国式序曲,由吕里创立,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而意大利式序曲,由斯卡拉蒂发展,其结构为快板-慢板-快板,与法国式序曲的顺序相反。这两种序曲形式在十八世纪占据主导。
到了十九世纪初,序曲的定义开始扩展,不再局限于歌剧或器乐作品的开场,而是发展出独立的音乐会序曲,专为音乐会创作。这些作品既可以是有标题的音乐,通过文字或标题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比如勃拉姆斯的《学院节日序曲》;也可能是纪念性的,如为了特定的荣誉事件创作。在形式上,这些音乐会序曲通常采用单乐章的奏鸣曲式结构,展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