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意大利 > 安妮意大利哪些送餐具

安妮意大利哪些送餐具

发布时间:2025-05-15 00:03:58

❶ 钻石戒指品牌排名前十的是哪些

钻石戒指品牌好的有:卡地亚、周大福、、Tiffany、乐维斯。

推荐如下:

1、卡地亚

乐维斯珠宝品牌名称源于英文Love For Venus,意为:此生真爱,以及代表真爱的钻戒,只献给唯一挚爱的女神Venus(维纳斯)。乐维斯自诞生之日起,便贯彻(真爱钻戒)“一生只送一人”的品牌理念,坚守“以我之名,冠你指间;一生相伴,一世相随”的极致爱情信仰。

每一枚乐维斯,都是男士承诺真爱的最好体现。乐维斯代表的不仅仅是钻戒,更是一辈子的承诺。爱情旅途中,用一枚实名定制、一生只送一人的乐维斯钻戒,见证美好的幸福时刻和诚挚的爱情誓言。

❷ 18世纪 英国

在西洋服装史上,洛可可艺术(Rococo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历史进入18世纪,西欧各国由于自然科学日渐发达,且受到当时各种民主学说与中国思想、又化的影响,有了(启蒙运动)的诞生:进而造成工业的发达,民主思潮的高涨,于是先后又有产业革命的发展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些客观形势的转变,对于当时艺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18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艾狄生、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着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洛可可的风格被欧洲人称做造作的的艺术.在服装上比巴洛克更显示出女性特征,是巴洛克艺术的续。巴洛克的折皱风格和洛可可也有很大的区别。巴洛克更规律一些,洛可可都是折皱的渐变,更为唯美化。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着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使得当时的服装非常注重细节,尤其是边角的修饰(例如领口和袖口大大的花边).

17世纪形成的男子三件套装到18世纪在款式造型上逐渐向近代的男装发展。18世纪初鸠斯特科尔改称“阿比”,徒型同前,收腰,下摆向外张,呈波浪状,为了使臀部身外张,在衣摆里面加进马尾衬和硬麻布或鲸须。前门襟仍有一排其材较是各造型以及扣子上嵌入的图案变化无穷,最喜用的材料是各种宝石。1715年以后,阿比的用料和色调节器比以前柔和多了,大量使用浅色的缎子,门襟上的金缏子装饰也省略了,由于阿比变得朴素,穿在里面的贝斯特就装饰的豪华起来,用料有织锦,丝绸及毛织物,上面有金线或金缏子的刺绣衣长一般比阿比短两英寸左右。衬衣袖口装饰有薷丝或细布做的飞边褶饰,从阿比的袖口露出来。下半身的克尤罗采用斜丝裁剪,做的址分紧身,据说紧得连腿部的肌肉都清晰可见,不用系腰带,也不用吊裤带。1715看以后,多用亮色的缎子,长度仍到膝部稍下一点,裤口用三四粒扣子固定。

18世纪中叶,英国进入产业革命期,男装为之一变,典型的穿法为:夫拉克+基莱+克尤罗特

1760年,男上衣开始去掉多余的量,衣摆不那么向外张了,缓解紧束的腰身,变得实用多了,这种上义称作夫拉克(frac,英国称frock)其最大特点是门襟自腰围线起斜着裁向后下方,这是向下个时代的燕尾服(tsilcoat)迈出的第一步,也是现在的晨礼服(moningcoat)的始祖。它的用料仍是丝绸,常有印花或条纹图案。

1780年,英国出现了毛料夫拉克,这种朴素、实用的英国式夫拉克从此成为男服的定型。英国也确立了男装流行的主导权。与此同时,华美的阿比随之变成礼服。与外衣的变化相呼应,里面的宝贝斯特短缩到腰围线或略长一点,贝斯特的袖子也没有了,出现了现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莱”(gilet),基莱前片仍用华丽的面料,而平时看不见的后片则用朴素、廉价的布料或里子制作。在18世纪中叶,出现了叫鲁丹郭特(redinggote)的新型外套这个名称来自英国的骑马用大衣ridingcoat,这时作为旅行用的外套在法国流行,有两层或三层领子,造型很类似阿比,因此,路易十六时代,鲁丹郭特常取代阿比直接穿在贝斯特外面

17世纪60年代伦敦发生了两件惊人的事件,即1665年的大瘟疫和

1666年的大火灾.大火烧毁了伦敦3/4的建筑,共计12000多所房屋.

火灾之后,人们对伦敦进行了重建,砖房完全取代了木结构房屋,并为

其他地方所仿效.城市砖房大都为3至4屋,高度适中,略带一点建筑

装饰.正方当街下一面,开设饰有框格的窗子,代替了伊丽莎白时代的

直棂窗.这种有框格装饰的窗子,每层都有,上一层比下一层小,一直

小上去.室内以布置精致的中国家具为时髦,并配以各种各样的装饰品,

银餐具,瓷茶具和其它物品,地上铺设印度或波斯的毛毯.中国的糊壁

纸和家具在英国颇受欢迎.英国人原用挂毯装饰墙面,既沉重,又不卫

生.因此轻巧,干净的糊壁纸传入不列颠后,英国人立即加以仿制.英

国家具商还从中国进口椴杨,柚木,檀木,柳杉,洋苏木,黄杨木,红

木,乌木等,仿制精巧,结实的中国式家具,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18

世纪中期英国最着名的家具制造商是漆本台尔,他的一份家具目录上有

下列项目:

第23—25项:9把椅子,按照中国式样制造.

第31项:一张大床,每个角上有一条龙,向上攀登,床头板上有祠

庙,内有中国神像,两边有人在祈祷.

第111项:中国框架,不但在英国,而且在全欧洲,是最完善,最

宏伟的东西.中国书橱,按照中国格式制造,十分好看①.

乡村别墅以外观宏伟着称.18世纪初,英国产生了"一种人多如鲫,

声达四壁,驳杂不纯的别墅",即所谓安恩女皇式别墅.这种别墅一般

建在小山岗上,"只注重外观的宏伟,至于内部的舒畅和便利还是其次".

18世纪中叶,一位名叫帕拉第奥的意大利建筑家将意式别墅引进英国.

这种意式别墅讲究舒畅便利,"前面有石的照壁,四周围绕柏树,……

方形的大房子,能够舒舒服服地容纳下箷裙,……前门常常居中,并且

常有一个壮丽的三角顶建在上面.屋的四边均有大的装框的窗户,瓦的

屋盖,在栏杆之后倾斜着,烟囱则纷集于四隅.每间屋的后面,都有一

所广大而美丽的花园,里面遍植芬芳扑鼻的古式的花木."②别墅内有

装配考究的家具,壁画,餐具,漂亮的仆役,丰富的食物,名贵的美酒,

"所有的一切都显得过于丰盛".

17世纪后期英国人开始对中国园林发生兴趣.在此以前流行的是法

国式或荷兰式园林,讲究规则和对称的布局.1685年威廉坦普尔爵士

发表《论园林》一文,认为中国园林有一种不规则美.1711年—1713年

作家艾迪生和诗人蒲伯分别撰文指出,自然纯朴,隐而不露的中国园林

比尺寸精确,线条工整的欧洲园林,更有一种亲切,庄严之美.经坦普

尔,艾迪生和蒲伯等人的倡导,英国园林风格发生很大变化,比例和对

称等规则被推翻了,直线被曲径和曲线所代替.人们在营造园林时,注

意把园中景物同周围的田野风光联系起来,追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

木深"的意境.总之,从17世纪中后期开始,在饮食,服饰,建筑艺术

方面,中国文化对英国上流社会影响很大,18世纪中期这种影响达到高

潮,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纷纷出版,诸如《中国式田园建筑》(1750年),

《中国建筑和哥特式建筑》(1751—1752年),《中国设计新图册》(1754

年)和《中国房屋,家具,服饰,机械和家庭用具设计图册》(1757年),

等等.桂冠诗人威廉怀特海指出:"几年前,一切都是哥特式的;……

如今又有一种奇怪的主意占了上风,弄得样样东西都是中国式的,或者

是按中国的情趣设计的;若用较为谦虚的说法,便是'半中国式'的.

桌子,椅子,壁炉架,镜框,甚至最平常的家庭用具都得屈从这一新奇

的标准;'中国热'真可谓风靡一时,户外的东西更是这样,连牛棚的

门也改成了T形或Z形,而每间牛舍的角上都挂着铃子."①城市贫民

的住宅狭窄,肮脏.1666年伦敦大火将许多贫民住宅化为灰烬,房地产

商巴庞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把土地划成街道和小房子的宅基地,然后

把土地出售给工人;剩下没有卖出的土地,他就自己盖房子.结果伦敦

建起了许多类似鸽子笼式的密集住房.这类住宅没有最起码的卫生条件

和舒适,导致人们性生活混乱不堪和易患疾病.对于城市贫民而言,17

世纪是一个转折点,居住条件日益恶化,而房租在开支中所占的比例却

越来越高.穷人住得越拥挤,房地产商的收入就越高.现在空间同时间

一样,就是金钱.

贫穷农民的住宅比城市贫民好不了多少,甚至更坏,"小小的茅屋

没有地板,只有天然的地土","门户和窗子都不足以蔽雨雪,在下雨

天时,不平的泥地上就布满了泥泞".

③消遣.乡村别墅是英国上层人士的重要消遣场所,它的一个重要

功能是在大自然中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诸如散步,骑马,打猎等.猎狐

成为上层人士最喜爱的体育活动,到了18世纪以后,甚至被认为是他们

唯一值得尝试和注重的乐事.为此,上层人士不惜耗费巨资养着漂亮的

良种马和优秀的猎犬,对马儿的交配,生仔,训练津津乐道,猎犬的价

格上涨到令人咋舌的程度.一位绅士愿出50几尼请画家来画他的马,却

只愿出10几尼画他的夫人.猎狐危险性小而乐趣大,吸引了许多贵族女

子.她们身着猎装,横枪骑马,英姿飒爽.贵族女子的加入使猎狐更为

时髦①.普通市民自耕农对猎狐亦很感兴趣.但是当时的狩猎法规定,

只有年收入100英磅以上的地主才有权狩猎.许多人冒着沦为囚犯的危

险,悄悄地参加狩猎.

❸ 18世纪初-19世纪末英国的社会体系和文化背景

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女王1819年生于伦敦,1837年继位成为英国女王。到19世纪末,被誉为“欧洲的祖母”,并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优秀、统治时间最长的女王。在她统治英国期间,通过卓越的治理方针使得英国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征服世界和聚敛财富方面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度,并使英国的版图扩充到全球范围,成为“日不落帝国”。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去世,但“维多利亚的时代思”却一直延续至现在……

1st: 玛丽一世
玛丽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理论上她是从1553年7月6日, 实际上从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时)。 她是都铎王朝的第四任也是倒数第二位君主。 她主要事迹是曾努力把英国从新教恢复到罗马天主教(1555年)。 为此,她曾处决了差不多三百个反对者。于是而被称为“血腥玛丽”(Bloody Mary)。从此以后, Bloody Mary在英语中就成了女巫的同义词。 但是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继任者伊莉莎白一世所颠倒。
2nd: 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 富有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培根这样的着名人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间开始确立。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莉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3nd: 安妮女王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 又译为安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英国女王。安妮是詹姆斯二世与王后安妮·海德的次女。1683年,与丹麦王子乔治结婚。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嗣位法”,安妮成为威廉三世的继承人。1702年,安妮即位为英国女王。1707年,英格兰议会与苏格兰议会合并,实现两个国家真正的联合。由于安妮身体虚弱和无后嗣的忧虑,托利党领袖、国务大臣博林布洛克子爵曾与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觊觎者詹姆斯·爱德华联系,希望他能以放弃天主教信仰来换取王位继承权,但遭到拒绝。1714年,安妮女王在驾崩前任命施鲁斯伯里公爵为政府中至关重要的财政大臣,确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汉诺瓦选帝侯乔治继承。
4th: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1901年1月22日) 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间(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她在位期间直到她去世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1914年,英国都称为“维多利亚时代”,1914年以后,英国开始走向衰落。
5th: 伊莉莎白二世
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全名伊莉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现任英国君主,是英国,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以及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英国国教会的最高首领。她的头衔全称为“托上帝洪福,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属土及领地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英联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护者. 她于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国家元首,在她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度中大约生活着1.25亿人。
[编辑本段]伊丽莎白二世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原名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sor),现任英国君主,是英国和英联邦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英格兰教会的最高首领。她的头衔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国土和领地之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护者”。她于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三长的国家元首,在她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度中大约生活着1.25亿人。
伊丽莎白二世出生在伦敦的外祖父母家中,她的曾祖母是亚历山大王后,祖母则是玛丽王后。她的父亲约克公爵是乔治五世的第二个儿子,他当时并不是王位的继承人。
因此伊丽莎白出生时的头衔是伊丽莎白公主殿下,在其母亲约克公爵夫人的督导下在家中接受教育。她的历史老师C·H·K·马丁是伊顿公学校长,除此之外她还学习各种语言(她的法语讲得很流利)。坎特伯雷大主教为她提供神学方面的指点,她一直是名虔诚的圣公会会员。
1936年伊丽莎白的伯伯爱德华八世退位,她的父亲继位为国王,她也立即成为王位的继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伊丽莎白13岁,她与她的妹妹玛格利特公主都到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避难。当时有人建议两位公主应该到加拿大避难,遭到他们母亲的反对:“孩子们不能在在没有我的情况下离开,我不能在没有国王的情况下离开,而国王不能在任何情况下离开。”1940年伊丽莎白公主首次发表了广播,针对的是所有避难中的孩子。
1945年伊丽莎白公主说服了她的父亲,允许她直接参与协助打赢这场战争。她参与了一个支援战争的妇女团体,在那里她的编号是第230873号伊丽莎白·温莎第二中尉。这是她第一次与其他孩子共同受训。据说她本人非常喜欢这次经验,也正是因为这次的经验,使她之后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上学,而不是让他们在家学习。
1947年伊丽莎白首次外访,她与她的父母亲到了南非。在她21岁生日那天她对英联邦和帝国做了广播,宣誓将终身投入到对英联邦和帝国人民的服务中。
1947年12月20日伊丽莎白与希腊的菲利浦王子结婚。菲利浦是伊丽莎白女王的第三个表哥,他们的曾曾祖母都是维多利亚女王(菲利浦王子在结婚前宣誓放弃希腊王位的继承权,在爱丁堡公爵这个头衔之前他没有头衔,就叫作菲利浦·蒙巴顿中尉)。这桩婚事非常适合一位即将继承王位的女性,因为她的夫君接受过王室训练,却又不会继任另一国的王位。但是这桩婚姻却不是刻意安排的,两人的关系经历了许多考验,包括有关菲利浦不忠的流言。
婚后夫妇两人居住在伦敦的克莱伦斯宫(Clarence Palace)。他们育有四个孩子(见下)。虽然英国的王朝被称为温莎王朝,夫妇两人同意他们的孩子应该使用蒙巴顿-温莎(Mountbatten-Windsor)作为他们的姓氏。
从1951年起乔治国王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伊丽莎白开始代替父亲出席在公开场合中。那一年她访问了希腊、意大利和马耳他(当时菲利浦随军驻扎在此)。10月她又访问了加拿大和华盛顿。1952年1月伊丽莎白和菲利浦又访问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2月6日他们在访问肯尼亚时得知伊丽莎白的父亲已经去世。在她继位的那一刻她正在一个树上旅馆中。她的加冕典礼于1953年6月2日在西敏寺举行。
头戴王冠、手持权杖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加冕之后伊丽莎白和丈夫菲利浦搬到了伦敦市中心的白金汉宫。但是像之前所有的国王一样,伊丽莎白并不喜欢居住在白金汉宫。对她而言,位于伦敦西部的温莎城堡才是她的家。她也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在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城堡度过的。
伊丽莎白女王是历史上外访最多的国君。1953年至1954年她和菲利浦花了半年时间周游世界,她也成为第一个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斐济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对美国做了国事访问,1959年则又访问了加拿大。1961年她首次访问印度和巴基斯坦。她访问国大多数欧洲国家和许多欧洲以外的地区,并经常出席英联邦首脑会议。
伊丽莎白在宗教、道德标准和家庭事务上非常保守。她对待宗教责任十分严肃,并将她的加冕誓言看得很重。这是为什么她不太可能退位的原因之一。像她的母亲一样,伊丽莎白女王从来没有原谅爱德华八世选择退位,因为在她看来他抛弃了自己的职责,并迫使自己的父亲负担其这个责任,而这一责任又被视为是缩短其父亲寿命的罪魁祸首。

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除贵族能够继承田产和房产外,人们通常没有自己的住房。多数城镇中产阶级家庭以租期为三年、五年或七年的出租房屋作为安身之所。一套典型的中产阶级住房格局基本如下:
通向一楼的正门入口处一般建有高出路面的几级台阶,拾阶而上进入一楼。这里通常设有门廊、餐室和供男主人使用的房间,如书房或会客室。医生等职业男性习惯于在住所的第一层接待患者或客户。
门廊处有楼梯通向二楼。整套住宅最精美的房间就在这一层,来自街道或厨房的噪音不会影响这里。客厅占据大部分二楼面积,有时它被拱门或折叠门分隔成两三个房间,用作乐室、画室或温室。当有客人造访时,仆人会首先请进客人,帮他们脱掉外套,再引领至通向客厅的楼梯,这时女主人在楼梯顶端迎候客人。
三楼以上是家庭成员的卧室。主卧两侧分别设有男女主人的更衣室,用于保存各自的服装和私人物品。孩子们的餐室、活动室和卧室是分开的。七八岁以下的儿童一般与保姆住在一起,再大些就要与同性的同胞共处一室,直到成年才会有单独的卧室。住房宽裕的家庭还设有教室,由家庭教师为孩子们上课。
顶楼或阁楼用作储藏室和仆人的下处。除通向二楼和三楼的前楼梯外,一般设有连接地下室和阁楼的后楼梯,这是仆人运送生活物品或出入下处的主要通道。
中产阶级生活宽裕,家庭主妇追求时尚的家居风格自然也就无可厚非。清雅的日式布局曾一度风靡,繁复的中东风格和简洁的古希腊风格也曾独领风骚,而影响最为持久的还是雕饰厚重的哥特式古典风格家具。在实际生活中,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室内布局大体状况如何?1881年出版的一本家居指南提供了标准的家庭布局模式:
门廊铺设石质地板,上有产自东方的地毯,一个伞架,一两把高背椅。餐室中,支架居中的圆形或椭圆形餐桌再配上几把皮椅会令每位就餐者感到惬意。客厅中间摆有一个质地厚重的圆桌,周围环绕着舒适的长椅,座椅,钢琴等。客厅墙面通常贴上带图案的浅色墙纸,地板刷成深棕色,中间铺有印花图案的小地毯。卧室的布置相对简洁,主要有床、衣柜、梳妆台、盥洗盆、壁炉等。19世纪中期以后,卧室通风逐渐受到重视,铜铁架床代替了传统的挂帘四脚床。
与中产阶级家庭的居住条件相比,工人家庭显然相形见绌。工业革命时代早期,大片的工人居住区都是背对背的建筑模式,即每套住房的左右和背面都是另一户的墙壁,只有一扇朝前开的窗户。典型的工人住宅是上下分布的两个房间。木桌木椅,墙上几只吊钩,一个小衣箱,两张分别供父母和子女睡觉的床,一些简单的厨具,这就是全部家当。
中产阶级的住宅分出私人空间和家庭共享空间,而贫穷的工人家庭连一张全家人一起吃饭的餐桌都摆不下。为了避免已近成年的兄妹或姐弟同床共枕,许多父母不得不把孩子送到空巢的老夫妇家借宿。农民的居住状况与城市工人相差无几。
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原有的工人住宅模式被取消,卫生和建筑条例相继出台,加之社会财富的增长,工人的居住状况普遍得到改善。工人阶级和下层中产阶级的住房都单独排列,前后门俱全。后门通向一个砖墙围起的小院,可以种些植物、晾晒衣服、堆放杂物。房间数量也有增加。一楼通常是厨房和客厅,二楼则是父母与子女分开的卧室。
到19世纪60年代,熟练的技工和工匠在婚前已有能力用积蓄购买必备的家具,并在婚后一二年内再添置部分二手日用商品。这一时期工人家庭的室内布局大体如下:一楼客厅是接待贵客和周日全家聚餐的重要场所,因而布置最为精心。除沙发、椅子、地毯、书籍外,有的家庭还会配上钢琴。起居室兼为餐室和家庭活动室,中间摆放铺着油毯的木桌和几把长椅或凳子,壁炉旁边散放着几把舒适的座椅,一个厨柜用来盛放餐具和厨具。
生活设施 尽管今天仍有许多英国人住在19世纪建造的房子里,但最初的取暖、照明和烹饪方式已不复存在。勿庸置疑,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生活设施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在富有之家,浴室和供暖设备都很少见。室内光线昏暗,还经常发生火灾。
英国的气候潮湿多雨,如果没有取暖设备则很难应付。维多利亚时代,殷实之家在每个房间都设有壁炉。有时人们用木头做燃料,这在农村尤其普遍,但设计壁炉的初衷是用于烧煤。煤在燃烧时不会火星四溅,比较安全,而且燃烧缓慢,无需经常留意。除非有卧床病人,一般家庭很少使用卧室的壁炉,只有大富人家才能享受卧室壁炉取暖的奢侈生活。19世纪80年代燃气发明后,人们把煤气炉放进卧室的壁炉里,点燃一会儿便可在入睡前驱走寒气。

19世纪早期,尽管蜂蜡燃烧时间长,亮度大,但由于造价昂贵,绝大多数家庭还是用蜡烛照明。在农村,日光和炉火的光亮都被利用起来。在反映这一时期日常生活的油画里,经常会有农妇坐在家门口纺纱、编织的场景,这并非单纯为画师摆造型,而是真实生活的写照。
19世纪40年代,比蜡烛安全且照明效果好的油灯逐渐进入百姓家庭。此后,修剪灯芯、清洗灯罩和定期添油成为一项新家务。在燃料中鲸油价格不菲,煤油较为低廉。19世纪80年代,高效、清洁的燃气系统发明后,煤气灯在城市新建住宅普及开来。
由于英国人衣着繁复,而且大量使用室内装饰布,洗涤就成为一项繁重的家务劳动。有经济能力的家庭一般都雇佣专门的洗衣女工,否则洗涤将会成为仆人乃至女主人的一项沉重负担。
家政手册建议家中的每个床都配上六对床单,这是个好主意。如果备有大量床单、床罩和内衣,一年只需彻底洗八九次即可保持室内清洁和个人卫生。但洗衣日的确是紧张而忙碌的。仆人一大早就要在炉子上烧好热水。当时肥皂的洗涤效果还不理想,衣物必须刷洗和煮烫才能彻底洗净。用手拧干、抻平大量厚重的衣物也很消耗体力。洗好的衣物能否在室外晾晒取决于天气,如果天气不好必须放在室内晾干,那么屋内则要一连数天潮湿阴凉。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洗澡习惯逐渐形成。在工人阶级家庭中,父亲和外出做工的女儿们一般定期到公共浴室洗澡,其他家庭成员则每周在厨房的锡制浴盆中擦洗身体。孩子们洗澡通常是不换水的,只是添加热水保持适宜的温度而已。
那些雇佣仆人的中产阶级家庭则在自家浴室或更衣室洗澡。浴室的盥洗架上摆有脸盆、水壶、漱口杯、皂盒及其它盥洗用具。早饭前一小时左右,仆人会敲门进入,为主人准备好每日晨浴所用的冷热水。如果进行彻底清洗,仆人就把浴盆放在浴室的壁炉前,并挡上屏风防止灰尘。在主人洗澡过程中以及穿衣离开后,仆人负责提水、倒水。由于浴盆很小,人们习惯于坐在旁边的小凳上而不是坐到盆中洗澡。到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富人阶层已可以享用到便利的浴室设备,但是拥有众多呼来唤去的仆人,谁还急于更新节省劳力的洗浴设施呢?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6 21:52
那个时代的中上层阶级对于饮食非常讲究,他们从遥远的国度进口各种异国情调的香料、调料,用于精心烹制的食品中。维多利亚时代有了历史上最早的烹调学校,名厨编写的烹调书籍风行英国,在这个时代人们最早将具体烹调方法如调料用量等详细写入书中。一些厨房小厨具也流行起来,如开罐器等,维多利亚时代还形成了许多进餐礼仪。
这个时期,英国盛行下午茶,贵族们早餐丰富,午饭简单,晚饭很晚。据说,维多利亚女王的女侍从官——女公爵安娜每到下午就会觉得很饿,于是便让仆人拿些小茶点来吃,许多人纷纷效仿,下午茶渐渐成为一种例行仪式。事实上,围绕着这种下午茶习俗形成了多彩的茶文化,高雅的旅馆开始设起茶室,街上有了向公众开放的茶馆,茶话舞会更成为一种社会形式,维多利亚时代的淑女小姐们在那里与男友们会面。

回答完毕

阅读全文

与安妮意大利哪些送餐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冬天温度现在多少度 浏览:892
印度与中国现在什么情况 浏览:241
美国为什么穷追猛打伊朗 浏览:242
外国人如何买中国汽车票 浏览:397
越南骗婚报警怎么处理 浏览:969
朝鲜越南人口多少 浏览:830
如果国民党领导了中国会怎么样 浏览:762
意大利人为什么这么爱喝咖啡 浏览:870
被骂的回国意大利女人叫什么 浏览:725
缅甸与越南的民工工资哪个低 浏览:732
越南轴承多少钱一个 浏览:635
为什么要限制伊朗核 浏览:312
印度伊布替尼仿制药多少钱 浏览:221
越南有哪些苏制武器 浏览:18
意大利fax怎么读 浏览:768
越南人喜欢中国什么青菜 浏览:303
想做燕窝生意印尼哪里有 浏览:383
煮熟的意大利面什么颜色 浏览:990
螺旋意大利面怎么炒好吃窍门 浏览:922
汽车为什么出口不到越南 浏览: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