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目前有多少个国家发射过载人航天飞船分别是哪些国家
截止2021年10月28号,目前有14个国家发射过载人航天飞船,分别是中国、美国、俄罗斯、11个欧洲航天局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
上过太空航天员数量排在第一位的是美国,山姆大叔总共将多达346名航天员送上过太空,展现出了头号太空强国的实力。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便开展了对太空领域的探索,于1958年成功发射了本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
六十到八十年代是美国太空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历史性的实现了人类首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载人登月的壮举,先后制造出了5架航天飞机,率先完成了对载人航天器的迭代。
载人航天技术的发达,也让美国送上了数百位航天员到太空,完成空间站实验、太空行走以及登月考察等太空任务。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当时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太空探索成就,主要是得益于跟前苏联开展激烈的太空博弈。
第二个国家为俄罗斯,包括其前身苏联在内,俄罗斯迄今一共有125名航天员上过太空。前苏联是20世纪唯一一个能跟美国抗衡并在很多方面不落下风的太空强国,它于1957年抢先发射人造卫星成功,在1961年又领先于美国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并率先实现了航天员的太空行走。
进入60年代后,苏联在太空领域全方位开花,发射了全世界国家中最多的2000多个各类航天器,多次对包括金星在内的近地天体进行登陆探索,自然也将大批航天员送入了太空。俄罗斯师承其航天衣钵后,因经济衰落和美国的各种制裁,在探索太空上显得非常吃力,至今仍旧以吃前苏联的航天老本为主。
拍第三的为我国和日本,各自均送上了12名航天员到太空。日本虽然在航天员数量上持平了我国,甚至上太空的时间更早于我们,但却在航天技术方面要落后我国一大截。大家都知道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将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了太空。
接下来的神六、神七到今年的神舟十二号,用自主研发的国产载人飞船累计将12名航天员送上过太空。然而日本并不具备载人航天的能力,它的12名航天员全部是搭乘美国载人航天器升入的太空,所以不仅无法代表日本航天技术的段位,更加不能同十多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探索太空的我国相比。
排名第四的国家是德国,一共有11名航天员上过太空,而紧随其后并列第五的则为法国和加拿大,各自有着10名航天员进入过太空。这三个欧美国家的情况跟日本较为类似,都是借助美国和俄罗斯的载人航天器完成的太空探索。
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等十多个西方国家加入了由美国所主导的国际空间站计划,其中每个国家在国际空间站都拥有供自己研究的太空舱。
而目前全世界仅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三个国家能自主发射载人航天器,所以德国和法国这些国际空间站成员的航天员要进入太空进行探索,就只能借助其带头大哥美国的载人航天飞机升空了。因此目前世界上处在太空强国第一梯队无可争议的只能是中国、美国和俄罗斯。
美国东部时间7月21日5时58分(北京时间21日17时58分),“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由于这是最后一架穿梭于天际的航天飞机,此次着陆也意味着美国为期30年的航天飞机项目宣告终结。
美国未来的航天计划将重启载人航天飞船项目,新一代的MPCV飞船正在揭开神秘面纱。不过,在今后数年内,美国将缺乏自己的载人航天器,必须要依靠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将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只有俄罗斯的“联盟”飞船能运载着宇航员与国际空间站交会对接,俄罗斯已成为国际空间站宇航员的唯一“承运人”。
㈡ 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时间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把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上了天
㈢ 什么是史无前例的“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的构型很有意思,也非常特别,它与目前已发射到太空的卫星、飞船、空间站的样子都不一样,它由用高科技材料制成的各种杆子组合搭建而成,也有人称它为双龙骨结构。建造完成后,整个空间站由12个舱组成,容积达1200立方米,总重量在450吨左右。在这个庞大的桁架上装有各种舱段和设备。其中包括了由美国负责制造的1个居住舱、1个试验舱、桁架本体、气闸舱、资源舱以及电源发动机等设备,另外还提供1个极轨平台。美国作为国际空间站的发起人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充当领导者的角色,为空间站提供的设备最多。
由于俄罗斯人的加盟,国际空间站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原计划的“自由”号空间站,而另一部分是俄罗斯计划发展的“和平2”号空间站。两者之间用多功能舱进行连接,组成一个整体,这就使国际空间站的构型从桁架式变成了桁架加模块式结构。俄罗斯人作为空间站技术的先驱者,其加盟无疑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俄罗斯负责提供1个服务舱、1个对接舱、1个存储舱、1个生命保障舱,另外还有3个研究舱等。
下面对国际空间站的内部构造进行简单的介绍:
居住舱。居住舱是宇航员生活和休息的地方,包括厨房、会议室、卫生间、卧室、医疗设备、锻炼设备等。厨房里烤炉、电冰箱、垃圾处理机、洗手池一应俱全。居住舱由美国承担研制并发射到太空。
服务舱。它内含科学仪器设备等服务设施,也包含部分居住功能,由俄罗斯研制并已由俄罗斯“质子”号运载火箭于2000年7月12日发射升空。
功能货舱。它内设有宇航员生命保障设施,具有一部分居住功能,以及电源、燃料暂存地等,舱体外部设有多向对接口,由俄罗斯研制并由俄罗斯于1998年11月20日发射升空。
多个试验舱。试验舱是进行各种科学试验的场所,它是指挥和控制空间站的中心。试验舱是世界上最高的试验室。在这里,可以进行生物、化学、物理、生态学和药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其中美国1个、欧空局1个、日本1个、俄罗斯3个。美国、日本和欧空局的3个试验舱将提供总计为33个国际标准的有效载荷机柜;俄罗斯试验舱中也有20个试验机柜。另外,日本的试验舱还连有站外暴露平台,用于对空间环境直接接触试验。据目前所知,由欧空局研制的“哥伦布”实验舱已由“亚特兰蒂斯”号于2008年2月11日发射升空;而由日本研制的一个实验舱已于2008年5月11日由“发现”号运载火箭将之发射升空。
节点舱。它们由美国和欧空局研制,是连接各舱段的通道和宇航员进行舱外活动的出口。节点舱比较小,在空间站组建时期,它是宇航员进行舱外活动的出入口。空间站建成后,除用于连接各舱外,节点舱可以用做存储仓库,或安装电力调节机柜,提供电能。此外,“节点1”号舱还可作为仓库,用于存储;“节点2”号舱内有电路调节机柜,用于转换电能,供国际合作者使用;“节点3”号舱为空间站的扩展留有余地。由美国研制的“团结”号节点舱已由“奋进”号航天飞机于1998年12月4日发射升空。而由意大利太空总署研制的“和谐”号节点舱已由“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于2007年10月23日发射升空。
服务系统。空间站的服务系统包括俄罗斯功能货舱、加拿大移动服务系统和俄罗斯服务舱。加拿大移动服务系统的遥控机臂长16.8米,能运125吨货物,可沿主桁架移动,进行空间站硬件的装配、维修和更换。俄罗斯服务舱拥有生命保障系统、推力器和居住功能(含洗手间和卫生设施),重20吨。空间站的运输系统包括“联盟”号载人飞船和“奋进”号货运飞船等,其中后者每年为空间站运送4次推进剂。空间站的指令和控制由美、俄双方分担,美国约翰逊航天中心主要负责空间站和航天飞机,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航天中心主要负责载人飞船和运货飞船飞向空间站,以及飞船飞离空间站,它也是空间站运行的后备控制中心。
能源系统和太阳能电池帆板。它们由美国和俄罗斯两国提供,均已发射升空。
最终的国际空间站由6个试验舱(美国1个、欧空局1个、日本1个、俄罗斯3个)、1个美国居住舱(有洗手间、卧室、厨房和医务设备)、2个节点舱和服务系统及运输系统所组成。
在美、日、欧的试验舱中,共有33个国际空间站有效载荷标准机架,其中美国试验舱内有13个,日本舱内有10个,欧空局舱内有10个。空间站在约350千米高的轨道上组装完成后,将慢慢推移到约460千米的轨道上。
国际空间站是由十几个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它又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庞大航天工程,可以想象它的建设需要人们的长期努力与合作,各个参与国都在积极研究建设。国际空间站近年发展步履维艰,用“好事多磨”这句话来形容国际空间站的进展一点也不夸张。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使得国际空间站的方案改动了几次,它的几次改名也说明了这一点,最早想采用全部桁架式,但经分析技术太复杂,耗费经费太高,而且风险也大,再加上当时美国的经济不太景气,有人反对这个计划,认为研制这个庞然大物的价值远远抵不上它所需的费用,因此几乎被取消。美国人不得不重新考虑简化方案,减少研制经费。但就是这样总研制经费也得500多亿美元,可见它的规模。另外是吸收了俄罗斯人参加。不可否认,俄罗斯人在航天技术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在航天技术领域好几个第一都是俄罗斯人创造的,但怎奈俄罗斯人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前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不景气,没钱研制空间站,因此不能按时交货,使得整个计划不得不推迟了一年多。
而另一方面就是技术的原因,可以想象,这么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由这么多国家参与,从组织到技术是何等的复杂!只要有一个国家拖了后腿,整个工程就受影响。在技术方面,这么一个庞大的系统,采用桁架式的模块太空组装结构,这在世界航天史上还是第一次。而且它的系统多,要求高。我们前面介绍的只是国际空间站本体的、在第一期工程里的主要的结构和设备,而组成空间站的系统、设备、构件则更多。
除了空间站本体外,还要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和保障设施。比如空间站的发射场、运载火箭、跟踪测轨、后勤保障及空间站的管理、维护和故障排除等一系列的工作都得跟上。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空间站及轨道平台上的试验装置和试验样品,在正常的情况下至少每半年就要更换一次,宇航员要进入这些飞行器中,把试验完成的装置或者样品取出来,然后送回地面;再把从地面带上去的装置或样品安放好。再比如,空间站上的消耗品如各种气体、各种液体以及备件都需要定期输送,尤其上面宇航员所需的生活用品更是如此。据介绍,每年要从地面为一个宇航员送去650多千克的食品、200多千克的衣服以及其他的生活用品,如果包括发射费用,算起来1年的维持费要高达10多亿美元。
另外一个技术问题就是,这么庞大的空间站的组装问题,也是极其复杂、前所未有的。
尽管工作步履艰难,好事多磨,可还是向前推进着。在前几年,有关国家的一些飞行试验工作就是在为国际空间站的发射、组装、维护以及管理做准备,训练宇航员的工作实践能力。例如目前世界上的两个航天大国俄罗斯和美国,1994~1998年,美国的航天飞机与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就进行了9次对接,直到1998年6月才结束工作,大大训练了宇航员的心理素质和提高了他们在故障情况下空间作业、排除故障的能力,这些在国际空间站上是极其有用的。据报道,1998年11月20日,由俄罗斯用“质子-K”号运载火箭发射一个名为“曙光”号的多功能货舱,它能够提供关于控制、燃料的存储以及供电服务;1998年12月3日,由美国用航天飞机发射一个名为“团结”号的节点舱和一个对接器,1998年12月6日宇航员乘坐“奋进”号航天飞机经过两天追赶,成功地捕捉到“曙光”号功能货物舱,并在同一天把国际空间站的头两个组件——“曙光”号货物舱和“团结”号节点舱对接起来。目前,国际空间站正在紧张有序的组建中。
㈣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发射场区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配备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的神州十四号载人航天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送起飞。神州十四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进到预订路轨,本次发送获得圆满收官。
刘文刚说:“中国航天获得的造就实属不易,中华中华民族靠自己的拼搏也可以探寻外太空。做为中国人,见到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发展,与有荣焉。”
㈤ SpaceX首次商业载人航天任务什么时候发射
当地时间11月15日晚7时27分,SpaceX新设计的“龙”飞船(Crew Dragon)太空舱从位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用SpaceX 猎鹰9号火箭搭载发射升空。NASA称,这次飞行是该火箭和飞船系统的第一次“运营”任务。
据报道,美国宇航员霍普金斯、格洛弗、沃克和日籍宇航员野口聪一预计将在12分钟内进入轨道。这是“龙”飞船的第二次载人飞行。
据悉,发射原定于14日进行,但NASA官员称,由于预报有热带风暴“埃塔”的残余狂风,发射推迟一天。
(5)意大利太空舱什么时候发射扩展阅读
SpaceX发射成本比俄罗斯低40%
SpaceX将四名宇航员送入轨道,这标志着该公司首次正式执行商业载人发射任务,并开始定期向国际空间站进行商业飞行。此次任务以满员方式进行,提升了SpaceX的地位,使其成为首家获得NASA批准、可以定期载人进入太空的私人公司。与此同时,这也为NASA利用公私合作关系加速人类太空探索的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为期六年的艰难开发和测试过程中,NASA对载人龙飞船安全性的正式认可也是SpaceX的长期目标。在这段时间里,SpaceX团队克服了多起火箭、降落伞、紧急逃生引擎等技术故障和事故,并坚持走一条比NASA更灵活、更少官僚主义的工程和设计验证道路。最新发射证明了这种做法的正确性。
SpaceX的发射成本预计将比俄罗斯联盟号收取的费用低40%。美国更广泛的目标是释放NASA资金,以便更深入地探索太阳系。SpaceX迄今已收到超过31亿美元的联邦资金,用于其“商业宇航员”项目,而其竞争对手波音公司估计已收到48亿美元,不过后者的项目进展似乎落后SpaceX很多。
㈥ 人造卫星的发射历史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1957年10月4日。苏联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送入轨道。美国官员宣称,他们不仅因苏联首先成功地发射卫星感到震惊,而且对这颗卫星的体积之大感到惊讶。这颗卫星重83公斤,比美国准备在第二年初发射的卫星重8倍,可是,美国没有苏联那么大的R7火箭,所以,发射不了。
苏联宣布说,这颗卫星的球体直径为55厘米,绕地球一周需1小时35分,距地面的最大高度为900公里,用两个频道连续发送信号。由于运行轨道和赤道成65度夹角,因此它每日可两次在莫斯科上空通过。苏联对发射这颗卫星的火箭没做详细报道,不过曾提到它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离开地面。他们说,这次发射开辟了星际航行的道路。
这一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宣告人类已经进入航天时代(space age)。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呈球形,直径58厘米,重83.6公斤。它沿着椭圆轨道飞行,每96分钟环绕地球一圈。人造地球卫星内带着一台无线电发报机,不停地向地球发出“滴——滴——滴”的信号。一些人围着收音机。侧耳倾听着初次来自太空的声音。另一些人则仰望天空,试图用肉眼在夜晚搜索人造地球卫星明亮的轨迹。但是,当时认识很少有人了解人造地球卫星是载人宇宙飞船的前导,科学家正在加紧准备载人空间飞行。一个月后,1957年11月3日,苏联又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重量一下增加了5倍多,达到508公斤。这颗卫星呈锥形,为了在卫星上节省出位置增设一个密封生物舱,不得不把许多测量仪器移到最末一节火箭上去。在圆柱形的舱内安然静卧着一只名叫“莱卡依”的小狗。小狗身上连接着测量脉搏、呼吸、血压的医学仪器,通过无线电随时把这些数据报告给地面。为了使舱内空气保持新鲜清洁,还安装了空气再生装置和处理粪便的排泄装置。舱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使小狗感到舒适。另外还有一套自供食装置,一天三次定时点亮信号灯,通知莱依卡用餐。前苏联官方公布了一个关于莱卡命运的“官方”版本:莱卡完成了长达一周的飞行任务,到达离地球1600km的高处;按照计划,它在吃了最后一顿含有剧毒的晚餐后安静地死去。但是,2002年,曾参与前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过程的俄罗斯生物医学研究所科学家迪米特里·马拉山科夫宣布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莱卡根本没有像前苏联官员声称的那样活得那么长,事实上,它刚飞上天没几个小时,就死于惊吓和中暑衰竭。
试验狗在卫星生物舱内生活了成为宇航飞行中的第一个牺牲者。
各国首颗卫星发射
苏联在1957年10月4号发射人类首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1,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该星重8.22公斤,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该星重约42公斤,运行周期108.61分钟,沿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该星直径约1米,重173公斤,沿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68,5”,运行周期114分钟。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远载火箭为“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45米,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发射推力112吨。
英国:英国于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普罗斯帕罗”号,发射地点位于澳大利亚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发射场,运载火箭为英国的黑箭运载火箭。近地点537公里,远地点1593公里。该星重66公斤(145磅),主要任务是试验各种技术新发明,例如试验一种新的遥测系统和太阳能电池组。它还携带微流星探测器,用以测量地球上层大气中这种宇宙尘高速粒子的密度
印度,经过多年发展,印度卫星的研发和应用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运载火箭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印度已拥有4种类型的国产运载火箭:“卫星运载火箭3(SLV-3)”、“加大推力运载火箭(ASLV)”、“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 印度在大力发展火箭和卫星技术的同时,还谋求有更大的作为。例如,2007年,印度将首个返回式太空舱和3颗卫星用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当地时间4月28日9时20分(北京时间11时50分),一枚印度PSLV-C9火箭搭载10颗卫星升空。继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和中国之后第五个掌握了“一箭多星”的发射技并【一箭十星】成为第一。为该国未来实施载人航天计划等获取了重要数据。此外,印度还在紧锣密鼓地实施自己的探月计划,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在2008年用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将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发射升空。
除上述国家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和印度尼西亚等也在准备自行发射或已经委托别国发射了人造卫星。
㈦ 神舟六号是什么时候发射,什么时候返回的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
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
,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
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宇航员
执行任务宇航员
费俊龙,指挥长
聂海胜,操作手
这是两位太空人第一次进行太空任务飞行。聂海胜10月13日在太空庆祝他的41岁农历
生日。
后备宇航员
第一梯队:刘伯明、景海鹏
第二梯队:翟志刚、吴杰
各分系统负责人
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
飞船应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逸东
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总设计师:张柏楠
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总设计师:刘竹生
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张育林,总设计师:陆晋荣
测控通信系统总指挥:董德义,总设计师:于志坚
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总设计师:侯鹰
时间轴
以下时间使用协调世界时(UTC)。
10月11日
22:15—22:17 太空人进入飞船
22:53 神舟六号返回舱舱门关闭
10月12日
00:27 火箭发射塔操作支架完全打开
01:00:00 长征二号F型火箭点火
01:00:03.583 神舟六号发射
01:02:03(点火后第120秒) 火箭抛弃逃逸塔
01:02:19(点火后第136秒) 火箭助推器分离
01:02:42(点火后第159秒) 火箭一二级分离,一级火箭坠落
01:03:23(点火后第200秒) 整流罩在110公里高度脱离
01:09:43(点火后第583秒) 飞船与火箭在高度约200公里处分离成功
01:09:52 神舟六号进入预定轨道
07:56 神舟六号飞船实施变轨
10月13日
02:10 航天员进行在轨抗干扰试验
18:21 远望一号、远望二号和远望三号所处海域海况恶化
21:56 神舟六号飞船进行变轨后的首次轨道维持
10月15日
08:29—08:31 太空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对话。
10月16日
18:40 神舟六号围绕地球进入第76圈飞行,在青岛站测控区上空
18:44 神舟六号返回指令解锁
19:10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调度员宣布,返回段跟踪进入30分钟准备
19:17 神舟六号正在南太平洋上空飞行
19:18 推进舱太阳帆板垂直归零
19:42 远望三号测量船捕获到神舟六号信号
19:43—19:48 远望三号测量船对神舟六号实施了姿态调整、轨道舱与返回航分离、
制动点火等一系列关键控制,神舟六号顺利进入预定返回轨道
19:43 远望三号向神舟六号发出指令,神舟六号第一次调姿开始
19:44 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19:45 推进舱发动机点火,开始回航
19:48:29 推进舱轨道控制发动机关机,飞出远望三号测量船测控段
19:52 返回舱飞过非洲大陆上空,向中国飞来
20:02 返回舱飞过南亚上空,航天员报告飞船工作正常,感觉良好
20:07 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20:13 返回舱进入通讯黑障区
20:16 着陆场站测控设备发现飞船
20:19 返回舱主伞舱盖打开
20:20 脱减速伞,主伞打开,直升机目视到目标
20:23 返回舱防热大底成功抛掉
20:33 返回舱成功着陆
21:04 返回舱舱门被打开
21:39 两名太空人费俊龙和聂海胜离开返回舱
发射
神舟六号飞船于北京时间(UTC+8)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
射升空, 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中国航天员被送入太空,预计飞行时间为5天。先在轨
道倾角42.4度、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47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实
施变轨后,进入343公里的圆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
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在轨
10月12日17时29分,航天员费俊龙打开神舟六号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进入轨
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10月13日4时开始,航天员进行在轨干扰力试验,在舱内有意识加大动作幅度,以试
验人的扰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在进行了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穿舱、抽取冷凝水
四大项“在轨干扰力”试验后,航天员的活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很小,飞船可保持正
常飞行,不需纠正飞船姿态。
10月14日清晨,神舟六号在第30圈进行变轨后的首次轨道维持,即根据轨道精测参数
进行微量调整,使飞船回到预定的正常轨道。维持时,神六发动机共点火6.5秒,将
飞船抬高了800米。
10月15日16时29分,胡锦涛与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通话。18时05分,航天员向北京
航天飞控中心传送他们拍摄的飞船太阳能帆板的数字图像。
着陆
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飞船采用升力再入方式返回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神舟
六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需要经历4个阶段:制动飞行阶段、自由滑行阶段、再入大气
层阶段、着陆阶段。在此次绕地飞行中,“神舟六号”的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后,还
将继续在轨飞行六个月时间,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
由于第一次的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在太空只飞行了一天,主着陆场的天气变化可及时
准确预测,因此未曾启用副着陆场;神舟六号飞船将在太空飞行多天,气象难以准确
预测,因此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副着陆场将启用作后备着陆地点。为迎接飞船随时可
能返回,地面共设置了13个着陆点。除内蒙古四子王旗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副两
个着陆场外,国内外还有11个应急着陆场。着陆场系统包括主、副着陆场分系统,陆
上应急搜救分系统,海上应急搜救分系统,通信分系统和航天员医监医保分系统这5
个分系统。
参与航天员搜救的装备包括:搜索救援直升机、搜索救护直升机、搜索摄录直升机、
指挥调度车、航天员医监医保车、工程运输车、航天员运输车、返回舱吊车和小型搜
索车。
为保证神六和两名太空人安全回家,设计了4把巨型降落伞。返回舱在降落过程中,
至少要先后打开引导伞、减速伞、主伞共3把伞,如果有必要,还要打开第4把备份伞
。太空船返回舱降落伞能否顺利打开,直接关系着回收的成败。主伞不能一下子全部
打开,否则会被高速气流吹破,返回舱也会被摔烂。太空船落地后也并非万事大吉,
如果巨大降落伞被风吹鼓,就可能拖着返回舱快速滚动。为策安全,返回舱落地一刹
那间,舱上的切割器会自动切断伞绳吊带,让降落伞独自飘落,保证返回舱不被伞拖
走。
另外,根据神舟五号太空人杨利伟提出的意见,为使神舟六号着陆时对太空人的冲击
降至最小,舱内太空人的座椅还首次安装了“赋形减震座垫”——根据太空人形体不
同特征量体制造的吸能座垫,可在发生撞击瞬间迅速分散人体的应力,避免人体损伤
。
在2005年10月16日凌晨3时44分,太空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并在3时45分,飞
船的发动机成功点火,开始回航。在4时07分飞船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返回舱
自行重返地球。
在着陆期间,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的夜空一直有一个光点,仿如流星划过夜空。返回
舱在4时13分经过大气层时,产生高温,形成通讯黑障区,一度暂停与控制中心联络
,长达3分钟。在4时20分,返回舱打开主降落伞,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慢慢降落,在
4时33分返回舱成功降落,2名太空人费俊龙、聂海胜并向控制中心报平安,控制中心
工作人员鼓掌庆祝。在约半小时后,搜救直升机首先发现返回舱,实际着陆地点较预
计相差仅1公里。工作人员打开返回舱门后,医疗人员为2名太空人检查身体,并建议
2人可以自行出舱。
与神舟五号太空人杨利伟不同,费俊龙首先穿着太空衣,自行爬出返回舱,向现场工
作人员招手。聂海胜亦爬出舱门,走下铁梯。2人坐在椅子上,接受工作人员献花,
并感谢大家的关心及热爱,费俊龙表示,这次太空之旅非常顺利,他们在太空舱内的
工作及生活很好,现在身体状况不错。2名太空人在太空逗留了115.5小时,是神舟五
号太空船飞行时间的5倍多,创造中国人在太空逗留最长的时间,圆满结束中国首次
“多人多天”特点的太空旅程。费俊龙及聂海胜重返地面后,被直升机接走,跟着由
专机送返北京,暂时被隔离14天。
技术改进
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
件10万余件,做出了四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
围绕两人多天任务的改进:食品柜得到真正使用,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
准备了航天员用水。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
湿度控制在80%以下。
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
,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
面的温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对航天员的坐椅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使返回前坐椅提
升后航天员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研制成功了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密闭快速
自动检测装置。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
洁舱门。
持续性改进:“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
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搭载
此次神舟六号飞船上搭载的物品主要是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品,如邮品、字画、旗帜和
其他纪念品等,还有用来进行科学试验的微生物菌种和农作物种子。
实验用途
一些鸡蛋、蚕卵和云南普洱茶将随“神六”升空,以研究其基因变异的可能性。
飞船上放置了盛有搏动的心肌细胞和贴壁伸展的成骨细胞的24个细胞培养盒,航天员
和地面工作人员同步对两份相同的活体细胞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对比实验,研究空间环
境影响心脏和骨骼的细胞分子机理,并通过空间实时飞行验证放置在细胞培养液中、
地面筛选出药物的防护效果。航天员分三个时段操作24个样品盒,操作时,航天员将
把细胞培养带放置在腿上,按不同时段,挤破分别装着激活剂与固定剂的两种胶囊,
激活或固定活体细胞,考察在飞船入轨前与入轨后不同重力条件下细胞样品的状态与
变化。
纪念用途
有10克特别的泥土,由9克大陆泥土和1克台湾泥土组成,寓意十全十美,寄望祖国和
平统一。
飞船数据
飞船名称: 神舟六号
发射: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 09:00:00
起飞: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 09:00:03.583
着陆: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7日 04:33
飞行时间: 115小时32分钟
轨道: 76圈
高度: 343千米
㈧ 今年航天飞机发射了几次啊
6月8日发射亚特兰蒂斯号(任务是为国际空间站安装新的太阳能电池板。)
8月9日发射奋进号(在11天的任务期中,船员将会为空间站安装一个保护板和其他的一些部件,还有将对新的动力转换系统做一个测试,如果系统正常工作,那整个任务期限将会延长至14天。而第一位太空女教师-芭芭拉·摩根,将会在太空中给学生上课。)
10月23日发射发现者号
“发现”号航天飞机此行有三大任务
任务一:送递“和谐”太空舱第二节点组件。此次STS-120的中心任务是向国际空间站送递由
意大利制造的“和谐”太空舱第二节点组件,美国宇航局太空操作副主管比尔-格斯顿梅尔称,这部分太空舱组件的命名是美国大学生在一次全国性辩论赛上得出的,通过“和谐”组件节点将使空间站所有国际合作太空实验舱连接在一起,真实体现各国太空项目合作的和谐协作精神。
任务二:太空行走测试隔热板修补剂。
美国宇航局航天飞机项目主管韦恩-黑尔说,“为期两周的太空任务还包括第五次太空行走中测试一种粉红色粘性修补剂,用于航天飞机隔热板修补。”黑尔在肯尼迪航天中心进行航天飞机任务简报时向记者透露了这项隔热板修补方法,并指出这将是在太空状态下显示该修补剂真实效用的良好时机。
任务三:重新布署P6
太阳能电池板桁架。此外,“发现”号机组人员此次太空任务还将移动空间站像桅杆一样的P6太阳能电池板桁架,将其永久性地置换到轨道太空实验室金属桁架中枢的最前端位置。美国宇航局空间站任务整合操作主管肯尼-托德说,“我们目前真实地进入到了国际空间站整合装配序列的新阶段,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国际空间站正建设装配得越来越好!”
计划12月6日(现未发射)再次发射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主要任务是把由欧洲建造的“哥伦布”实验舱送上国际空间站。)
“嫦娥一号”
探月工程的一部分.
嫦娥1号大概2007年底发射 将建火箭加油站
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日前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嫦娥一号”预计在2006年底或2007年初发射,如果条件允许,天文爱好者可用肉眼观测。
中国探月计划问世后,一支庞大的“科技军团”将负责把科学家的设想变为现实,中国“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就是领军人物之一。
“目前,中国‘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的各项准备工作进展情况良好。”日前,龙乐豪院士在双星计划探测二号卫星发射现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嫦娥一号”只有成功进入月球卫星工作轨道后,才能实现对月球的探测计划。他说:“如果地面发射、飞行途中出现任何问题,整个计划都有可能前功尽弃。”作为确保嫦娥探月工程技术首席专家之一,龙乐豪告诉记者,通俗一点讲,工程有三大目标——“到得了”、“转得起”、“传得到”。龙院士说:“工程的三大目标也正是我们技术上的三大攻关难点,将向中国的航天技术提出新的挑战。”
如何奔月:长三甲火箭搭天梯
据了解,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之后,深空探测比如月球探测工程将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三大里程碑。龙院士讲,深空探测需要火箭把航天器送入更高的预定轨道,龙乐豪在介绍“嫦娥一号”的“助力神”——“长三甲”运载火箭时说,火箭运载系统重量241吨,全箭长度53米。火箭这样的“身材”可以将130公斤的“嫦娥一号”探测器及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龙院士解释说:“此次中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飞行轨道高度有40万公里,要求运载系统在技术上不仅能将飞行器打到这样的高度上去,而且要求测控系统测得准。”
奔月路径:将多次飞经我国上空
“天上一天,地上十年”,传说中的嫦娥奔向月亮可能也就一天工夫。龙院士介绍说:“从起飞到进入目标轨道的飞行时间大约为10天,飞行过程中‘嫦娥一号’将多次经过我国上空。”对国内部分地区的天文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据天文学家预测,如果地理位置、天气条件允许的话,有可能用肉眼观测到现代“嫦娥”奔月的情景。龙乐豪院士透露,“嫦娥一号”探测器及火箭系统的研制工作正在稳步进行中预计2006年年底可以待命出厂。
奔月传信:“天罗地网”接收数据
“嫦娥一号”在经过了发射、飞行、进入预定轨道等程序后,如何将探测数据传回地面,成为工程的技术难题。龙乐豪说,“嫦娥一号”的第一个工作任务是为月球拍“全景照”;另外,目前世界上还未探测到月球南北纬50度以上的区域,而此次将实施对这一地方的探测。龙院士说:“要保证这些探测数据顺利传回来,需要有先进的卫星接收系统、航天测控网、地面应用系统等做支持。目前,我们在技术上需要重点解决的就在此。”据了解,探月工程对火箭、卫星、测控、遥感、仪器研制等技术提出了创新性要求。
奔月时机:每天只有约35分钟
“嫦娥一号”发射时间是择机确定的。为什么这么说?据龙院士介绍,适合火箭发射的时间一年中仅有不多的月份,而当月每天只有约35分钟的时间适宜发射。龙乐豪说,考虑到光照、太阳入射角、测控条件以及轨道限制等因素,“嫦娥一号”首次飞行的时间有可能会在2006年年底或2007年初。据龙院士透露,“嫦娥工程”二期、三期的运载火箭可能为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龙院士说,“嫦娥一号”是我国迄今为止飞到目标轨道的距离与时间最长的航天器,其飞行时序与控制十分复杂,正所谓:“乘旧车、跑远道,安全可靠最紧要”。目前,长征五号、长征六号等长征系列火箭的研制工作正处于论证阶段。
奔月设想:二百公里高轨道建天基
如果飞行器要飞往异常遥远的星体去进行科学探测,动力燃料的使用将成为一个实际问题。带多少燃料才能满足飞行器的航程需要呢?假如中途动力不足又该如何应对?有过多年“实战经验”的火箭专家龙乐豪院士早就为飞行器的“吃饭”问题想好了对策——在距离地面大约200公里的轨道上建一座“天基”,作为飞行器的加油站。
龙院士的创意是这样的:火箭从天基上飞起的重量大约为200吨左右,而在地基上起飞时火箭重量达2800吨左右。龙乐豪预测,火箭可以在天基上做短暂停留,加注燃料后继续飞行。同时,龙院士告诉记者,天基的建设有三个前提条件:第一,从地面上向天基运送储备动力燃料,需要多次反复运输;第二,在天基上组装、加注、发射;第三,确保经济、可靠。
资料:探月工程分为三期
2004年1月,月球探测工程经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后,该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
为此国家投资约14亿元人民币,准备于2007年年初以前发射“嫦娥一号”。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一期工程启动时间2004年2月,计划将在2006年底或2007年初发射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二期工程实施时间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第三期工程实施时间为2011年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㈨ 世界各国首颗卫星发射都在什么时候
苏联在1957年10月4号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掀起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潮。
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该星重8.22公斤,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该星重约42公斤,运行周期108.61分钟,沿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该星直径约1米,重173千克,沿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68°5″,运行周期114分钟。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远载火箭为“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45米,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发射推力112吨。
英国于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普罗斯帕罗”号,发射地点位于澳大利亚的武默拉火箭发射场,运载火箭为英国的黑箭运载火箭.近地点537公里,远地点1593公里。该星重66公斤,主要任务是对各种新技术和新发明进行试验,例如试验一种新的遥测系统和太阳能电池组。它还携带微流星探测器,用来测量地球上层大气中各种宇宙尘高速粒子的密度。
除上述国家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也在准备自行发射或已经委托别国发射了人造卫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宣告人类已经进入空间时代。卫星呈球形,直径58厘米,重83.6千克。它沿着椭圆轨道飞行,环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是96分钟。人造地球卫星内带着一台无线电发报机,不停地向地球发出“滴滴滴”的信号。一些人围着收音机。侧耳倾听着初次来自太空的声音。另一些人则仰望天空,试图用肉眼在夜晚搜索人造地球卫星明亮的轨迹。但是,当时很少有人了解人造地球卫星是载人宇宙飞船的前导,科学家正在加紧准备载人空间飞行。一个月后,即1957年11月3日,苏联又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重量比第一颗增加了5倍多,达到508千克。这颗卫星呈锥形,为了在卫星上节省出位置增设一个密封生物舱,不得不把许多测量仪器移到最末一节火箭上去。在圆柱形的舱内安然静卧着一只名叫“莱卡依”的小狗。小狗身上连接着测量脉搏、呼吸、血压的医学仪器,通过无线电随时把这些数据报告给地面。为了使舱内空气保持新鲜清洁,还安装了空气再生装置和处理粪便的排泄装置。舱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使小狗感到舒适。另外还有一套自供食装置,一天三次定时点亮信号灯,通知莱依卡用餐。但惟一的遗憾是,受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这颗卫星无法返回地球,试验狗在卫星的生物仓内生存了一周的时间后,完成了试验使命,最后只好让它服毒自杀,它也因此成为宇宙飞行中的第一个牺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