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参与的国家有哪些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纳粹德、日、意为首的法西斯军国主义国家为轴心国一方,以三巨头美、英、苏为首的反法西斯国家同盟国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轴心国阵营:
德国、日本、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罗地亚(傀儡政府)。
同盟国阵营:
波兰、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英属印度、南非联邦、加拿大、丹麦、挪威、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希腊、南斯拉夫、苏联、美国、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萨尔瓦多、海地、洪都拉斯、尼加拉瓜、中国、危地马拉、古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菲律宾联邦、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埃塞俄比亚、伊拉克、玻利维亚、哥伦比亚、伊朗、利比里亚、秘鲁、罗马尼亚、匈牙利、厄瓜多爾尔尔、巴拉圭、乌拉圭、委内瑞拉、土耳其、埃及、黎巴嫩、叙利亚、沙特阿拉伯、阿根廷、智利。 意大利、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在退出轴心国阵营之后也加入了同盟国。
② 为什么中东国家没有参与过二战呢
首先是埃.及,埃.及这个世界历.史上最年长的文明古国,在英国大航海崛起之后就被当作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在二战开始之后德国闪电战侵略的波兰,英国和法国一起迫于压力只能对德国宣战,但是在德国还没打到法国之前,英国也一直保持靖绥政.策,而埃.及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也理所当然的跟随英国,断了和德国的外交关系。在意大利日本相继加入了轴心国的阵营投入德国的怀抱之后,英国人强.迫埃.及政.府将意大利的外交大使抓.捕囚.禁,但埃.及人并不傻他们只是一个傀儡,为了英国的利益去得罪邻国他们并不想,英国人一看你一个殖民地国.家居然不听话,居然果断的将埃.及首相抓起来了!
逼.迫埃.及首相下.台,并让埃.及的国王另立一个首相重新组建亲英的政.府。这使得埃.及现在是进退两难,和德国意大利宣战吧又打不过英国人也不允许他们宣战。因为一旦埃.及向德国意大利宣战,那就意味着他们的军.队就要全副武.装,甚至英国还要倒贴给埃.及人武.器,这样虽然对整体的战局很有帮助,但一旦战争结束或者埃.及强大了在还未停止战争的时候就脱离英国的统.治,这对英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英国人鸡贼的和埃.及整了一套协议,大体意思就是埃.及不用参战,只要给我们的军.队提.供物资、补给、后勤保.障,这样的话你们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
这样表面"爱护"埃.及的协议却使得埃.及独.立的事宜推迟了太多年。其实埃.及政.府和埃.及国王心中是一直对意大利有好感的,埃.及当时的国王的奶奶是意大利人,就连服侍他的宫中人员也有很多意大利人,所以他一直都对意大利有很深的感情,在二战开始之后以他为首的很多埃.及都在暗中和意大利保持联.系,这导致1940年9月份意大利进攻埃.及的时候,打的旗号都是来解.放被英国奴.役的埃.及人.民。国王虽然心系轴心国但是在英国的淫.威下还是犹豫不决,英国人一打听这家伙国王想倒向轴心国?这可不行于是将以前和国王矛盾很深的首相弄了上来,所以直到战争的最后埃.及人.民也只是口头宣战,始终没有出兵的可能。
先说说伊朗,伊朗很多人都认为他一定是自始至终都跟随着盟军的脚步,但是其实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伊朗这个国.家在历.史上就和英国俄国这两个盟军强国关系不好,所以伊朗从一战的时候就亲近德国和奥匈帝.国。到了二战的时候伊朗看到德国势.如.破.竹闪电侵略波兰的时候,眼睛里的星星都要冒出来了,国内很多人都在犹豫要不要投入德国的怀抱,加入轴心国的阵营,甚至不能说犹豫加不加入了,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这种情况英国苏联当然也了解啊,这样一个能源大国要是加入了轴心国的阵营,那么他们岂不是更不好打了吗?他们威.逼伊朗无果之后,当即决定两国联手先把伊朗打趴下再说,果然1941年八月伊朗被两大强国占领,就连国王都被他们换了。所以说盟军的交.流.会.议开在了de'h,因为这里绝对安全。而伊拉克这边就相对复杂一些,伊拉克受到英国的控.制更深,二战之后英国就强.迫伊拉克和德国断绝外交联.系。
和埃.及一样英国也不允许伊拉克对德宣战,但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伊拉克人看到了德国的强大,亲轴心国的官.员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和德国私下沟通,很快在1940年4月伊拉克诞生了亲德的政.权,反.对英国统.治的态度极其坚决。丘吉尔当即决定绝对不能姑息伊拉克,即使他们已经多线作战身心俱疲,五月初英国向伊拉克亲德政.府开.战,很快在短短三十天里就击溃了这些毫无作战经验的伊拉克士兵,后来德国也试着帮助伊拉克,可是因为距离太远实在没有办法只能放弃。
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很多人想重点了解的沙特阿.拉.伯,在现今世界里沙特的地位在整个阿.拉.伯国.家里都算得上数一数二的,这和当年在战争之中他们的选择和态度有很大的关系。沙特阿.拉.伯这个国.家其实自始至终都一直比较青睐英美国.家,而且不光只是青睐这么简单,沙特阿.拉.伯的很多事情都受到了当年的大英帝.国的掣肘,就比方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粮食,民以食为天,沙特作为一个国土大部分处于沙漠之中的能源国.家。
他们的粮食包括水资源不可能会自给自足,他们只能依赖从外国的进口,并且他们没有足够强大的军.队支撑他们的商贸,所以他们只能依赖在欧洲地区海军力量最为强大的英国,来帮助他们进口粮食等生活必需品。所以沙特阿.拉.伯在二战开始的时候,为了明面上不得罪人于是选择表示中立,而实际上想着英美两国,英国和美国为了让他们支援战争也是没少下功夫。英国美国没少给沙特阿.拉.伯的政.府出钱,英国给的具体不详细大多是私下的,而美国就明目张胆的给沙特政.府塞了前前后后将近一亿美元!
当时的一亿美元可是一笔惊天巨款。德国也曾经试图拉拢沙特,但希.特.勒能给的筹码太少了,大多都是空头支票比如说支持沙特的领.袖做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领.袖,可是沙特的领.袖伊本可一点都不傻,没被希.特.勒的花言巧语给骗了,他深切的知道就算不理希.特.勒他也打不到沙特来,至少是短时间打不过来,而他但凡要投德国那边的,英国分分钟就能给他灭了,都不用美国出手帮忙的。在1945年3月沙特看着德国必败无疑了才颠颠的向德国宣战,巧妙的混了个战胜国的名头,虽然大家都知道可是毕竟还能用到他就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就是当时中东地区最典型的几个国.家,像还有一些约旦啊、黎巴嫩啊等等的小国连这些事.件都没有,他们当时大多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或者是受到英国的保护,并且他们确实离德国有点远,否则不管怎样都逃不过德国的魔爪的。
③ 在二战时期,伊朗在做什么
1939年二战爆发后,伊朗虽然宣布中立,但是伊朗巴列维王朝开国皇帝礼萨汗其人非常亲德。为了避免后患,1941年7月12日,苏联和英国大臣共同占领伊朗的协议。8月5日苏军进入伊朗北部,同时英国,澳大利亚,印度混合部队在阿拉伯河登陆,占领伊朗南部。礼萨汗被迫在9月15日宣布退位,传位给长子巴列维。17日,苏英两国完全控制伊朗。
1942年1月29日,伊朗被迫和苏英两国签署三国同盟条约,伊朗同意盟军驻扎伊朗,并盟军运输提供方便。而英苏则宣布尊重伊朗主权和领土完整,并承诺在战争结束6个月内从伊朗撤军。
1943年1月,美军也在伊朗登陆,美国宣布也将遵守三国同盟条约。
1943年1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德黑兰会议再一次宣布尊重伊朗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1945年6月,美英军队开始从伊朗南部撤军。苏军却拒不撤军。9月26日,苏军扶持阿萨拜疆民主党“起义”,成立以赛尔德贾法尔皮谢瓦里为总统的阿萨拜疆民族政府。12月15日,在苏军支持下,库尔德民主党在马哈巴德宣布成立以加吉穆罕穆德为总统的库尔德斯坦共和国。
在伊朗求援下,美英军停止撤军,后开始大举增兵,中东美英军队进入临战状态。
在美英军队压力下,1946年3月25日,苏联被迫宣布将在2个月内从伊朗撤军。5月25日,苏军从伊朗撤出。12月,伊朗军队攻入大不里士,阿塞拜疆民族自治政府垮台,领导人逃入苏联。
1947年2月,伊朗军队进入库尔德斯坦,库尔德斯坦民主党退入苏联。
伊朗重新获得独立和统一。
④ 二战中的伊朗,为何会被苏联与英国联合夹击
因为伊朗的地理位置太特殊了,谁都想要。
为了推翻里礼萨·汗的统治,英军选择不宣战而突然发动进攻。 8月25日零时,苏联开始入侵伊朗。由诺维科夫将军指挥的一支可容纳2000人的苏联机动部队越过阿塞拜疆南部纳希切万地区的边界河阿拉斯,进入伊朗领土。他们迅速占领了马库和霍伊,然后一路向东进攻。面对苏维埃的突然进攻,大多数没有准备的伊朗部队在营房中解除了武装。为了威吓伊朗军队和平民并放弃抵抗,苏联飞机在入侵伊朗的那天轰炸了大不里士,拉什特,第二天轰炸了德黑兰郊区,为期两天的空袭共杀死了83名伊朗平民和12名士兵。
⑤ 两伊战争美国支持伊拉克,为何以色列暗中支持伊朗
几年前,我在某次饭局上认识了一位在美国经商的台湾人。觥筹交错中大家聊起美国,那位在美国居住二十多年的台商说了一番话,我记忆犹新。他说美国这个国家不懂得敬畏,为了利益什么肮脏事都敢干,颇有鄙夷之色。事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个有独立思想的台湾人。
两伊战争旧照
原因是伊拉克当时在发展核武器。早年萨达姆讨好法国,花了数亿美元以及降低石油价格,从法国购买核武器的生产原料钚239,要自己造原子弹。伊拉克称之为“塔穆兹-1号”计划。不过这计划很快就传了几条街,几乎全世界都知道了。霍梅尼很生气,心说你个傻大木好不歹毒,竟然想造大杀器。于是两伊战争开战后,伊朗出动空军袭击了伊拉克的核设施,但没能彻底炸毁。
以色列对傻大木的核武计划也很担忧,本来就打算派飞机轰炸,一看伊朗先动了手,大为高兴。很快以色列与伊朗接洽,暗地里派志愿者帮助伊朗空军修理飞机。战争初期伊朗的空军很厉害,一度打得伊拉克空军不敢起飞。后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力援助伊拉克空军,伊朗落了下风。如果没有以色列的支持,伊朗的空军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以色列与伊朗在伊拉克核问题上态度一致,这是两国合作的主因,也顾不上美国高不高兴了。
以色列与伊朗不知道如何协商的,第二次轰炸伊拉克的核设施,是以色列自己动的手。1981年,以色列轰炸机精准投弹,摧毁了伊拉克的大杀器梦想。都说国与国的关系利益第一,但以色列更害怕伊拉克发展核武,比起利益,老命更重要。因此以色列帮助伊朗并不奇怪。后来伊拉克不听话,被美国以擅自制造大杀器的理由灭国,处死萨达姆,另当别论。
⑥ 二战期间,为何苏联和英国要瓜分伊朗
伊朗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在传统上是英俄大博弈的主要角逐地,在1907年英俄协议后也被两国视为禁脔,不容第三国染指。 二战爆发后,礼萨汗宣布伊朗中立,但并未限制德国在伊朗的活动。即使苏德战争爆发后,仍不接受一些有远见的臣属关于要伊朗宣布站到反法西斯同盟一边的意见。苏联政府多次向伊朗要求取缔德国特务的活动,而礼萨汗也并未采取必要的措施 。英国想要伊朗的石油资源,苏联想要伊朗的出海口,因为苏联的出海口都在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南方没有出海口。
二战结束之后,1946年3月2日,当初英苏和伊朗三国同盟条约规定的占领时限到来。英国军队按照协议撤出了伊朗。在二战结束之后,英帝国已经自在崩溃边缘,占领伊朗对英国确实没有太多的价值了。但苏联这时已经看到了冷战即将来临,而自己撤出之后,巴列维政权肯定会被美国控制。所以苏联尽管在3月3日也撤出了自己控制的最大城市大不里士,但却显得非常不情愿。他们以伊朗境内存在对苏联的安全威胁为由,撤军行动进行的非常缓慢。而伊朗这时当然也得理不让人,在美国的支持下,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抗议。但很明显联合国安理会是没法对苏联这个常任理事国采取任何惩罚措施的,不过苏联还是感到了压力,在3月24日答复会尽快撤出。当年4月,苏联和伊朗达成协议,伊朗许诺将其北部油田的开采权长期租借给苏联,5月苏军完全撤出了伊朗领土。
⑦ 两次世界大战,伊斯兰国家是否参战,在战争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第一,伊斯兰国家有参战的。主要是三大部分
1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高加索地区和俄国人对抗,在巴勒斯坦地区和英国人对抗,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进行了反登陆作战,对手是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在高加索地区,由于地形限制,战役规模不是特别大,但对俄国人的南线有较大牵制作用,后期在德国人帮助下一度威胁巴库,给俄国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在巴勒斯坦地区,和英国远征军对抗,一度迫使一支英-印部队投降
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海峡,更是获得不小的战果,此战之后,力主本次作战的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黯然下课
2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他们是法国的殖民地,是法国兵员的主要提供者,尤其是阿尔及利亚士兵,以勇猛着称。但在1917年,一度险些兵变,结果就是法国陆军不得不替换总司令,贝当上台
3沙特阿拉伯地区(当时叫汉志),在劳伦斯的鼓动下,起兵对抗土耳其,牵制了土耳其的部分力量。结果汉志家族成员分别成了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的国王
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的伊斯兰国家
1、阿尔巴尼亚,这里信仰绿教的占国民的70%,抵抗意大利和德国,但总体作用不是特别大
2、阿尔及利亚,法国沦陷后,阿尔及利亚成了法国海外驻军云集的地方,在达尔郎海军上将遇刺后,戴高乐获得了相应指挥权,阿尔及利亚成了他的兵员基地,后期法国军队基本以这里的兵员为主
3、埃及,站在英国一边,但暗地里还和德国人做交易,影响不大
4、伊拉克,英国控制,但内部一度倒向德国,还进攻了英国的军事基地,后被英国人镇压下去了
5、伊朗,成为了最主要的向俄国运输物资的中转基地之一,为了确保这里的安全,英国人入侵了伊朗,放逐了国王
6、土耳其,一开始亲德国,但保持中立,德国也想以这里为出发基地进攻巴库,毛子为此在这里放置重兵,后来看德国不行了,就对德宣战了
第三,对中立国的影响
简单地说,中立国都发财了
有工业的如瑞典,SKF轴承发展最快的时候就是二战时期
还有瑞士的银行业
就算是缺乏工业的西班牙和葡萄牙,靠着转手也赚了不少
⑧ 参与二战的国家有哪些
主要有: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英国、苏联、中国。
1、按照国际会议的协议,联和国的创始会员国都是加入反法西斯阵线的国家和地区。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3、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8)伊朗为什么能参加二战扩展阅读:
1、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从而在世日军进攻沈阳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
2、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装备落后的埃塞俄比亚战士里尼断定领土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办法,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
3、1938年3月,德意志第三帝国并吞了奥地利。接着,希特勒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的利益为借口,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⑨ 二战对伊朗的影响
反犹主义”一词在英文中为“anti-semitism”,其动词形式为“anti-semite”,它是由前缀“ anti”和词根“Semite(闪米特族)”组合变化而来,从字面意思上看,应是“反闪主义”。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都习惯于用这一词汇来指代反犹主义。有学者认为这一词汇是在19世纪由德国记者威廉?马尔因在《犹太教战胜德意志社会》中首先提出来的,尽管这一词汇出现于19世纪,对犹太人的迫害早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我们一般认为反犹主义是一种把整个犹太人作为迫害和排挤对象的社会现象、社会思潮和社会行为,反犹主义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在历史上,欧洲的反犹主义最为严重,对历史的影响也最大,欧洲之所以会频频发生反犹的恶浪是由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特点所决定的。
1、历史的惯性作用。欧洲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始于希腊罗马时期,当时主要是为了推行希腊化政策,镇压犹太人的抵制和反抗。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后,一方面帝国内长期推行的反犹政策在社会中形成的反犹排犹思潮并没有一下子消失。另一方面罗马帝国推行的反犹措施被后罗马时代各国所继承。日耳曼部落打败罗马帝国以后,最初并没有积极的学习希腊罗马的优秀文化,而是去继承和发展基督教,也包括对被称为“异教徒”的犹太人的迫害。例如在公元438年生效的罗马提奥尔西法典中规定的针对犹太人的附加条款,后来就成为一些人反犹的法律依据。
2、经济上的偏见和短视。由于犹太人一直被视为魔鬼和异教徒,所以他们的就业和经营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少人只能去从事商业和金融业,特别是高利贷行业。流散到各地犹太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很快就聚敛起大量财富,但这又会成为当地人妒嫉和仇视的对象。基督教禁止基督徒进行放贷食息,所以犹太人的放贷一直被视为是“罪恶勾当”,实际上“这是一个为自己掘墓的怪圈,其背后则是基督教欧洲对犹太民族的宗教迫害和种族歧视。”1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所描绘的犹太高利贷商夏洛克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少欧洲人心中对犹太人的偏见。
欧洲统治者一方面迫害犹太人,另一方面又把犹太人作为“敲竹杠”的榨取对象。法国统治者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滑稽,从公元1182年到1321年,法国曾四次驱逐犹太人,为了财税收入又四次召回犹太人。1361年法国国王好人约翰被英国俘虏,为了筹集巨额赎金,允许犹太人返回法国,1394年又把他们驱逐了出去。以色列着名历史学家阿巴·埃班在《犹太史》中曾写道“他们(犹太人)在英国短暂的定居史逼真而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纪犹太人的命运:始则受鼓励,继而受辱,受迫害,最后则遭驱逐。”2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以后,犹太人在经济竞争中的优势也成为非理性反犹的新借口,一些反犹组织通过联合抵制的办法反对犹太人,把犹太人排除在一些行业和社团组织之外。在奥地利,一些反犹主义者在报纸上和集会上就公开打出“不从犹太人处购货”的口号。法国反犹分子爱德华·阿道夫·德律蒙在《法国犹太人》一书中竟然提出:法国的经济萧条和社会贫困是犹太人的罪过。他认为犹太人在法国人口中虽然只占0.25%,可是他们却掌握着法国一半以上的财富,所以要征收犹太人“显然用非法手段牟取的财产”。这本书在出版的当年就售出了十万册,在社会上起到了极大的蛊惑作用。
3、政治地位的缺乏。犹太人在客居地基本上都是以少数族裔的面目出现的,他们的经济地位凸显了他们这一群体的独特性,但他们始终没有完全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来保障自身的利益,这使得他们始终是一个脆弱的群体,再加上一些当权者别有用心的纵容和挑唆犹太人常常会无端的成为权力争斗牺牲品。在中世纪,一些欧洲国家统治者为了讨好教会,不遗余力的迫害犹太人。到了近代,欧洲各国的统治者为了转移国内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视线,又往往拿犹太人作为“替罪羊”。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沙皇政权就利用反对犹太人来转移国内的不满,在当时的反犹浪潮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世纪三十年代,希特勒的纳粹势力同样是利用人们对犹太人的仇视来一步一步夺取权力的。从历史上来看,从《圣经》中在埃及为相的约瑟到在波斯国为后的以斯贴,从近代欧洲的“宫廷犹太人”到当今美国的犹太人,凡是犹太人有一定政治地位的时候,其权利就可以得到较好的维护,就可以有效的抵御反犹主义的攻击。
4、宗教文化上的不兼容性。公元4世纪后随着基督教被罗马帝国宣布为国教后,它就逐渐在欧洲取得了统治地位。但其地位一直受到来自犹太教的质疑,被基督教奉为经典的《新约》和基督耶稣一直为犹太教所否认,这种否认实际上就是对基督教合法性的一种质疑“几千年来,上帝、托拉、以色列一直是犹太教所包含的内容,犹太人对这些东西的忠诚就成为反犹主义的一个借口。它们使犹太人被视为局外人,更为重要的是被视为是对非犹太人神祗合法性的一种挑战。”3这是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欧洲社会所不能容忍的。其次是宗教传说中的犹太人对基督耶稣的迫害,以及一些人别有用心的把犹太人附会成为出卖耶稣的犹大的后裔,这些宗教传说不论其真实与否,在基督教会不厌其烦的鼓吹下,都在一定程度加深着基督徒对犹太人的偏见,并导致了一种强烈的宗教复仇情绪。最后是在宗教价值观上的对立。
犹太人自认为是上帝的“特选子民(the Chosen People)”,与上帝有着某种契约关系;基督教虽脱胎于犹太教,但已演变成一种普世的宗教,它认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归化为上帝的子民,基督徒负有拯救人类和世界的使命。所以,当基督教与具有优越感的犹太教迎头相撞时,冲突就不可避免了,要么被归化,要么成为“万恶不赦”的异教徒。正因为如此,那些狂热的十字军战士在东征时就提出了“干掉一个犹太人,以拯救你的灵魂”的口号,基督教会也想尽办法包括使用暴力手段来迫使犹太人改变信仰乃至消灭掉他们。
犹太人由于在宗教和价值观上的独特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有别于基督教世界。这种差异使他们往往被视为是“非我族类”,进而形成一种深刻的偏见。按理上说这种差异并不一定能成为现实的冲突,一般而言,任何民族文化内部都存在两种机能:排斥性和包容性。排斥性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稳定,它是一种文化出于保护自身的本能而对外来异质文化的做出的反应。包容性则有利于吸收外来文化并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两种机能发挥作用并不是同步的和均衡的,它与这种文化自身的自信程度和开放程度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希腊罗马以后的欧洲世界不具有中国文化上的那种优越和自信,再加上基督教占据社会思想主体地位后所带来的偏执和非理性因素,所以对异质的犹太人和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排斥而不是宽容。这样,以两种不同宗教信仰为主体的社会在文化生活上表现出的差异竟然成了一种现实冲突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