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停购伊朗石油了吗
1. 中国与伊朗的石油贸易因伊朗单方面提高石油价格而陷入停滞,这一行为被视为大规模违约。
2. 2023年12月,中国与伊朗的石油交易量相比10月下降了22.9%,伊朗的石油生产正面临崩溃的风险。
3. 伊朗的石油出口受政府和革命卫队控制,单方面提高石油价格导致合同执行陷入僵局。
4. 尽管伊朗提高石油产量并提供大幅折扣,中国仍是伊朗石油的最大客户,但伊朗未能正确评估市场现实,忽视了石油的替代渠道。
5. 俄罗斯的石油价格虽然有优势,但印度提供的船运折扣高达10-20美元,而委内瑞拉的石油折扣更大,且其财政主要依赖石油收入,因此替代伊朗石油的可能性很高。
6. 伊朗石油销售价格的折扣反映了制裁风险成本,一旦失去中国客户,伊朗将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
7. 在国际贸易中,信用至关重要,伊朗的违约行为导致中国对伊朗石油的进口量大幅减少。
8. 伊朗石油出口的萎缩导致储存压力增加,石油生产面临崩溃的风险,这进一步加剧了伊朗的经济困境。
2. 听说伊朗也是石油大国怎么伊朗人比阿拉伯人穷那么多
1. 伊朗因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而遭受严重经济损失,战事消耗了大量资源,导致国家经济滞后发展。
2. 伊朗因坚持发展核武器计划而受到国际制裁,这些制裁措施包括联合国在2006、2007、2008和2010年通过的多个决议,涉及武器禁运、限制伊朗获取技术支持、冻结相关机构资产以及限制相关人员国际旅行。受制裁国家与机构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瑞士、日本、韩国、印度、美国和以色列。此外,许多国家响应美国和欧盟的呼吁,大幅减少从伊朗进口石油,这些国家包括日本、韩国、印度、中国、南非、土耳其等。
3. 制裁对伊朗的影响:
(1)伊朗经济高度依赖石油出口。国际社会减少对伊朗石油的进口,导致伊朗经济遇到困难,2012年石油产量降至十年新低。预计这一趋势可能进一步恶化。
(2)制裁使伊朗难以获取发展和技术所需设备和资源,核技术发展受阻。
(3)制裁导致伊朗石油工业难以获得技术和投资,外国公司纷纷撤离。据估计,制裁使伊朗每年损失约600亿美元能源投资。
(4)制裁使伊朗难以获得必需的生活用品、飞机配件和武器设备。民用和军用飞机的安全性受到影响,军事力量因制裁而逐年减弱。
(5)制裁导致伊朗货币大幅贬值,民众恐慌,物价飙升,物资短缺。伊朗货币在短时间内贬值超过50%,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
3. 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其他相关
伊朗石油日产量不是一开始就骤降到100万桶以下。1978~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运动期间,伊朗的石油产量只是略有下降,仍然保持在日产400万桶左右。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后,伊朗的石油产量确实再次受到影响而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大。在双方经过一系列的“袭城战”、“袭船战”、“袭油战”,直到1986年两国石油设施遭毁灭性破坏之后,伊朗的石油日产量才骤降到100万桶以下。
1981年的每桶34美元的原油价格并不是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的巅峰价。1978年伊朗国内爆发了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又称伊斯兰革命运动),迫使巴列维国王于1979年1月16日流亡国外。1979年2月,宗教领袖霍梅尼结束14年流亡生活从巴黎返回伊朗接管政权,1979年4月1日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至此,伊朗内政趋于稳定,各项生产也很快得到恢复,其中包括石油生产。1980年4~7月间,正当伊朗石油生产已恢复到接近历史上最好记录的日产600万桶时,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家却意外地将原油价格陡增至每桶39.5美元。1979年9月22日两伊朗战争开始后,伊朗的石油生产再次受挫,产量下降。奇怪的是,随着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产量下降,美国石油市场上的原油价格却开始回落,到1981年每桶原油价格已降至34美元,整整降了5.5美元。到1986年,两伊差不多无油可卖时,美国石油市场上的原油价格反而跌至每桶8美元的底谷。
相关问题
为什么在1986年伊朗和伊拉克两大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几乎减至零了,世界原油价格反而降到1973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呢?其中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是非OPEC产油国家的迅速崛起,削弱了美国控制世界石油价格和供应的能力。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世界各地迅速掀起了一股石油勘探热潮,到20世纪70年代末,已探明的石油储量遍及五大洲四大洋。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为摆脱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更是不断扩大在石油领域的投入。1980年的高油价好比是世界石油大开发的导火索,五大洲四大洋顿时遍地开花,眨眼间还冒出了一大批新油田。非OPEC国家的新老油田都在全力扩大石油生产规模,提高石油产量,其中一些国家不仅实现了石油的自给自足,而且还跻身石油出口国家的行列。苏联和中国因为幅员辽阔,很快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国。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中苏两国的石油出口对平抑油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苏中两国常常以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大哥、二哥自居,一心想帮助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小国家尽快摆脱贫困,所以供给这些国家的石油价格远远低于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价格。受其影响,一些曾经由美国供应石油的西方国家也极力争取从中苏两国进口廉价石油。可以说,在石油的价格和供应方面,东欧以及亚洲许多国家当时已不再受制于美国及OPEC。早在1969年,北海就发现了埃克菲斯克大油田,1970年又发现了福帝斯特油田,到1980年1月,北海油田每天的石油产量已超过200万桶。英国和挪威的北海油田无疑成了完全不受制于美国及OPEC的西欧石油供应基地。而富含石油的非洲一直以来都是西欧的势力范围,西欧国家也在致力于将非洲发展成为其另一不受制于美国及OPEC的石油供应基地。北非的利比亚虽然是OPEC成员,却一直跟美国作对,其石油政策从不屈从于美国的利益。第二次石油危机中,非洲石油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欧各国,相应地冲减了西欧国家从美国和OPEC国家进口石油的数量。1976年~1979年,墨西哥探明的石油储量增加了6倍,到1980年墨西哥探明的石油储量已达到300多亿桶,1979年墨西哥的平均日产水平已达150万桶。自1980年以来,墨西哥已经成为非OPEC国家中另一重要的石油出口国。而加拿大很早就是世界上的石油出口大国,再加上拉美其他一些非OPEC产油小国,这些都是独立于美国和OPEC之外的石油出口国家。所以,第二次石油危机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当美国石油公司疯狂提高石油价格时,一直依赖美国及OPEC供应石油的国家开始另辟蹊径,纷纷寻求更加实惠的石油供应商。这样就在美国操纵的石油市场之外逐渐形成了另一个巨大的石油交易市场,而且该市场的石油价格比美国操纵的石油市场价格要低得多。如此一来,欧洲一些石油商跟美国的中小石油商勾结起来,将美国之外的廉价石油反向打入美国市场,低价抛售。结果是美国大石油商的高价石油无人问津,而美国中小石油商的廉价石油却大行其道。美国大石油商原以为跟第一次石油危机那样,通过制造油荒和哄抬油价再大发一次横财,谁知给中小石油商一搅和,大石油商们的石油销量下降,利润锐减,最后还不得不将手中囤积的大量石油低价脱手。美国大石油商在导演的这场石油危机中彻底失算了,甚至可以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美国石油业经过新一轮的集中和垄断之后,几大石油公司控制的石油数量占美国国内石油总量的比例虽然大大提高了,但占世界石油总量的比例却明显下降了,失去了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地位。美国石油商之所以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失算,原因就在这里。
4. 第二次石油危机的背景
1978年底,伊朗国内掀起一股反美巨浪,最后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王朝。由于政局动荡,伊朗的石油产量明显下降。伊朗新政权在“处死美国”的口号下,攻击美国大使馆、监禁使馆人员,取缔了美国在伊朗的所有军事基地。在伊朗从事石油开采和石油贸易的美国商人也差不多被全部驱逐出境。美国石油商于是将他们在伊朗受到的损失转嫁给美国人民。跟第一次石油危机一样,美国石油商故伎重演,首先通过媒体大肆渲染伊朗石油减产对美国的危害性,继而故意减少美国市场上的石油供应量,人为地造成一种油荒,然后大小石油商按照统一协定好的价格疯狂地进行提价。这样,美国原油价格从1978年底的每桶13美元一路猛增,到1980年4月涨至39.5美元,从而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5. 伊朗一个石油大国,那么为什么一直以来却这么穷
1. 伊朗的经济衰退与巴列维时期相比,伊朗在巴列维国王统治时期是一个经济强国,人均收入在中东地区名列前茅。那时,伊朗与西方国家关系良好,开放经济,并与邻国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2. 军事冲突伊朗的历史冲突频繁,特别是与伊拉克的八年战争,导致国家经济严重下滑,由债权国变为负债国。此外,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也对伊朗的经济造成了巨大打击。
3. 国际制裁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对伊朗实施的经济制裁,对伊朗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制裁导致伊朗国内产品短缺,贫富差距加剧。
4. 伊朗的石油产量伊朗虽然石油资源丰富,但由于国际制裁和地区政治因素,其石油产业未能充分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5. 谢霆锋的绯闻谢霆锋作为公众人物,由于其家庭背景、外貌和个性,一直受到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因此经常成为新闻焦点。
6. 伊朗的石油资源伊朗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这是由其地理位置决定的。
7. 篮球与足球篮球和足球在全球的普及程度不同,这与它们的历史发展、传播方式和场地要求等因素有关。
8. 手机反应慢的问题手机反应慢可能是由于手机硬件或软件问题造成的。建议检查手机是否需要升级操作系统,或者是否运行了过多的应用程序。
9. 个人运气问题遭遇不幸的情况可能是由于一系列不可预见的事件造成的。重要的是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并从中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