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是印度教,和佛教不同吗
印度教形成于8世纪,下面具体介绍一下:
1、印度教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和佛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得到了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印度教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赞成和积极发挥。但并不同于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等。首先,婆罗门教原是一个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个具有相当特殊性的神教;
2、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应以梵天、毗湿拏、湿婆三神为主神。认为,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拏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在三个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湿拏或湿婆立为一个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并都是这两个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欲的主张,并把释迦牟尼吸收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
3、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团和寺庙。婆罗门教初无寺庙,公元一世纪左右才开始有点零星庙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动在寺庙举行,有些庆典祭祀还有专门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形成了盛大、热烈的场面。
印度教与佛教的区别:
佛教和印度教从根本的哲学意义上是相互违背的,所以两教之间,历史上一直冲突不断,大多数时候,印度教还是占上风;佛教诞生于古印度着名的“沙门思潮”,沙门思潮是对婆罗门思潮的反思,所以说从一开始,佛教“天生”就是反对印度教大部分观点的。古代的婆罗门教就是现代印度教的基础,在印度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以《吠陀文献》为主要的经典(广义上讲还包括着名的《奥义书》),一直主宰着印度主流思想;佛教的核心理念和印度教是矛盾的。印度教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梵我合一”,这一点佛教给予完全否定。
拓展资料:
印度教是随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广泛吸收婆罗门教、佛教和耆那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内所产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印度的国教,在南亚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以及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众多信徒。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大于拥有3亿信徒的佛教。
参考资料:印度教-网络
❷ 萨满教的修炼方式和佛教 印度教的修炼方式有没有什么不同
萨满教
石像水一样,在神化中,是孕育宇宙第一生命的母体。这第一生命被称做石神或火神,世界就是由这个初始宇宙神创造的。石作为火的生源和依托,被视为宇宙之母或宇宙生命力的象征。所以,石神观念与火神话和火信仰密切相连。
满族神话中,有一位叫多阔霍的女神。相传,在天地未分的时候,就有这位古老的女神,她是住在石头里的,孕育着光与热的宇宙大神。天母阿布卡赫赫被恶魔耶鲁里骗进了大雪山,巨大的雪堆压得她冻饿难忍,于是吞下了雪山底下的石头和石头里的多阔霍女神。多阔霍的热火烧得阿布卡赫赫坐卧不安,一下子撞出了大雪山。热火烧得阿布卡赫赫肢体融化,眼睛变成了日月,头发变成森林,汗水变成了溪河。
石神话十分强调石火产生的宇宙意义,即它是宇宙中最早的生命形式。石神亦是宇宙中最早出现的大神。它是世界万物发生的根源,是创造万物的宇宙神灵。这也是萨满教宇宙发源的多元形式之一种。
石火的天界本质
萨满教的一些神话中说石中之火来自天上,借以说明石火的神圣性。满族《托阿恩都里》中的火神托阿,从天上的火库中偷出一葫芦火种,利用在天界打石头之便,把石块凿出洞把火种装进去。当天神让他到地上修行宫时,托阿把装有火种的白石都运到了地上。他把石块交给了人们,告诉他们用碰磕石块的办法从中取火。从那以后,人们就把托阿当作火神供奉起来,春秋祭祝。蒙古族的祭火祝词中有“天神腾格里汗创造的卵石”之赞语。
石火是沟通天地、人神的象征
蒙古族婚礼中的祭火祝词道:“天神腾格里汗创造的卵石,火之母呦!你的父亲是坚硬的钢,你的母亲是打火的石,祖先们是杨树。你的光焰冲天又压地,打出天外天。女神乌鲁坎养育成的火呦,女神渥德呦!捧献给你黄色的奶油黄头羊。你,总是向上观望的火母呦,向你敬献满杯火酒,供上多多的脂油。祈求你向新婚的王子和公主、向光临婚礼的佳宾降福!”这里冲天又压地的火代表天地沟通上下一体的空间观念。在萨满教中天火和地火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火神连天接地,是基本与永恒的宇宙活力的象征。
石神崇拜与人类用火技术
北方民族用火镰、火石、火绒打火取火种的传统技术,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偏远之地仍然使用,并被神圣化为信仰对象。对用火技术的热情赞美构成了石神信仰的重要内容。在蒙古族的萨满祭词中直接地表达了对这种使火用火文化的追忆和赞颂:“原来火镰上没有火,只因火石上有火;火镰火石一磨呦,就生出火来。原来云彩上没有火,只因雷电里有火,雷电云朵一碰呦,就生出了火。”蒙古族的另一萨满祝祷词也说:“杭盖罕山只有土丘大的时候,汪洋大海只有水洼大的时候,参天榆树只有嫩苗大的时候,空中雄鹰只有雏儿大的时候,大公羊只有羊羔大的时候,可汗用火石击燃,皇后用嘴吹旺;以火石为母,以火镰为父;以石头为母,以青铁为父。青烟冲入云端,热力可达九天;脸像绸缎般闪光,面似油脂般发亮。那发明火的火神啊,我们向您敬献奶油和肥肉,我们向您敬洒醇香的奶酪!祈求您赐予最大的福分,让我们在幸福中永生!”
石卵与祖先灵魂
满族有的族姓把石头作为祖先神偶,以石头代表神位,或说石头是神灵的藏身之处。富育光、王宏刚在《萨满教女神》中介绍,满族徐姓在其祖先神匣内恭放三枚白卵石,传言该石为远世萨满南迁时从石洞带来,世代恭祀不已,已逾三百年。祭时,族人向白卵石叩礼,萨满颂道:“妈妈的祖石,母亲的祖石,光明的祖石,生命的祖石,万代开基的母石神祖。”在民间传说中,石头也是萨满寄魂的借体,萨满借助石头的生力滋养灵魂,增强魂力。萨满服饰上也有装饰神石之俗,或以此滋养萨满魂力,或以此代表神灵,或以神石护身。
❸ 急求印度教修行方式!修行内容
⊙不动根本印——独钴印
双手内缚,两食指竖合,以两拇指压无名指之甲,亦称为针印。两食指为剑,两拇指、两无名指为索之义,或是把两无名指、中指为四魔,而以两拇指倾压为降伏四魔之义。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罗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一——独钴
不动明王的手印,在《不动立印轨》、《不动使者法》、《底哩三昧耶经》等另举出根本秘密乃至三钴金刚印等十四根本印。第一根本印为独钴印。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罗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二——宝山印
双手内缚,两拇指置于掌内。为磐石座,表不动转之义;于《底哩经》则作内缚,不言将两拇指置于掌中。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罗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三——头印
双手作金刚拳,右拳仰,左拳覆其上;此外,仪轨有言,以右或者是左手四指握拇指,而置于头上,此乃结发之形。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罗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四——眼印
双手内缚,两拇指置于掌中,两食指竖合,印于眼及眉间;表示三部智,或是两部及不二之智眼。《底哩经》、《底哩法》是言发髻印,翻转此印旁于额即为眼印。诸仪轨各有所异同。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罗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五——口印
两小指内挟,两无名指压于小指之上,两中指并伸,两拇指加于各异名指之甲,亦把两食指加于各中指之甲,将此印置于口。两拇指是表下唇,两中指、食指即为上唇,二者之间是为口形。此乃大空三昧之口,伸出之两小指端则是二牙之形。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罗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六——心印
双手虚心合掌,两食指、拇指各为弹指状。与大慧刀印之说同,心印是不动尊之乾栗驮心,表示心中之万德。又有说,中指为佛部不动,两食指是莲金花部、金刚部二部的二使者。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罗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七——甲印
双手虚心合掌,两中指竖立如幢状。两食指支拄中指之初节,两无名指成宝形,两小指、拇指各自散立。印于心、两肩、喉四处,至于顶上而散印。以此印加持于身四处,成为不动身,亦称为四处加持印。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罗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八——师子奋迅印
结法同前印,但把左食指竖立相离而摇动,右食指开立是为狮子奋迅之形。狮子乃表勇猛之菩提心。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罗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九——火焰印
右手拇指压于中指、无名指之甲上,食指竖起抵于左掌上,以右食指压在中指根,即表示以佛大悲之风,发众生之智。《底哩经》是以右拇指捻三指背,食指伸展指于左掌,右手五指伸展相离如火焰状。
南么(1) 三曼多伐折罗报(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十——火焰轮止印
又名制火印、遮火印。握拳名拇指置于食指、中指之间,二拳背相合。拇指置于中指、食指之间,火则自灭,象征以大空之智,灭除众业烦恼之火。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罗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十一——商佉印
商佉即法螺,将左右各拇指压于无名指、小指之上,两中指竖合,右食指附于中指上节,而左食指竖立与中指相离。法螺表说法之义。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罗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十二——渴誐印(剑印)
左手食指、中指各自伸展,而以拇指倾压小指、无名指之指甲为刀鞘,右手同样作刀状,继之将右手之刀置于左手鞘中。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罗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十三——羂索印
以右拇指加于无名指、中指及小指三指之甲上,右食指竖指置于左掌,以左掌之中指、无名指、上指握住,左手姆指相捻如环状,此乃表明王所持之索。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罗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十四——三钴金刚印
右姆指加于食指之甲上,共余三指各自伸展如三钴,《使者法》中称为“无畏清净印”。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罗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❹ 请问印度教与道教相比,在实质上(精神内涵,修炼方式)有什么不同
世上那里有即精通印度教有精通道教的人?所以回答不看也罢
❺ 想知道印度教的修行方式,谢谢
依我所知,印度教的一个方法是静坐默念。现代人翻译禅那这个词有直接译成静坐默念的,我们中国的古人翻译为静虑,静思维。
❻ 印度教的三大要点
解释有:
1 印度教教义
1.信仰多神崇拜的主神论。这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征之一。表面上印度教号称有3300万个神灵,但多数印度教徒只崇拜一个天神。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努和湿婆。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创造万物的始祖;毗湿努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维持者,能创造和降服魔鬼,被奉为保护神;湿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坏者,以男性生殖器为象征,并不断变化着不同的形象,也被奉为毁灭之神。
2.四种姓分立。教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这充分体现了印度教宗教生活社会化的特征。
3.强调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认为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会再生或转世,善恶将得到报应,这种轮回周而复始,无始无终。要得解脱必须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灵魂与神合而为一。解脱的道路有三种:一是行为的道路,严格奉行各种戒律、例行祭祀;二是知识的道路,通过学习、修行、亲证等;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宠。
4.祭祀万能与崇尚苦行。由于印度教认为婆罗门地位至上,因而祭祀万能影响了印度人两千多年的历史,教徒崇拜各种类型的神,且礼仪繁琐,有时甚至将活人作牺牲。此外,印度教认为克制情绪及苦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它可以使人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摆脱轮回之苦。
5.承认吠陀的权威。吠陀经典被认为是印度历史上一切文化的渊源,被称为“天启的经典”。这部印度最早的宗教经典是印度古老宗教与历史文献的总集,对印度后世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2 印度教的起源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罗门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尽管在学说上彼此各成体系,但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丰富了印度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当古印度中的四姓阶级转信佛教,悟道证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壮大自宗,都显而易见佛教的出现为印度教的过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为印度教的未来指出了宽阔的走向。
印度教形成于8世纪,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和佛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得到了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印度教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赞成和积极发挥。但并不同于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等。首先,婆罗门教原是一个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个具有相当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应以梵天、毗湿拏、湿婆三神为主神。认为,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拏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在三个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湿拏或湿婆立为一个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并都是这两个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欲的主张,并把释迦牟尼吸收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团和寺庙。婆罗门教初无寺庙,公元一世纪左右才开始有点零星庙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动在寺庙举行,有些庆典祭祀还有专门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形成了盛大、热烈的场面。因此,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最后,在哲学上,是以一个更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为基础。提出这一体系的是8世纪吠檀多哲学大师商羯罗。他创立了不二论,即一元论学说,认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物,梵和个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为人们指出了如何摆脱虚妄,达到真实的道路。在他看来,物质、个人灵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从总的真理的意义上来说,这一切都是幻觉,是梵以幻力进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结果。他认为,把幻象当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无知无明为条件的。并强调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过它看到它背后除了唯一实在的梵以外无它物。”在商羯罗的眼里,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灵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与最高实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虚幻不实的物质世界,使人的本我与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摆脱痛苦的世世轮回,进入神妙而又销魂的纯粹极乐状态。鼓吹解脱之道是在心智上进行多方面的修养,逐步做到能区分永恒的东西和无常的东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弃对于世间物质的执着,热心向往与梵的结合,通过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获得坚定的信仰。商羯罗就是以这一客观唯心论的哲学理论,引导人们崇尚印度教。他还亲自组织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动。并在印度建立了四个圣地和仿照佛教僧团成立了“十名教团”印度教组织。这在最终击败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印度教的简介
西元前十六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雅利安人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须膜拜、礼赞、歌颂一切自然神只,且将赞歌编为圣典,相互传颂。到了后期,与人们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为了与神沟通,祭祀便成为一件大事,司祭者拥有无上权威,能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及教授圣典。于是,在阶级制度严格划分的社会里,司祭者被尊为最高阶级的婆罗门,他们依着“祭祀万能”的神圣职权,开启了神权色彩浓厚的婆罗门思想。
婆罗门教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此思想弥漫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西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祭祀,主张透过禅定、苦行或享乐来完成解脱。鉴于当时修苦、修乐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观,做为修行的根本原则。
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许多流派中,又以毗湿奴派、湿婆派及性力派为主。八世纪以后,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据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优点,使印度教宗教实践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琐的理论淡化,印度教遂一跃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以后,佛教遭受严重迫害,印度教却因为与伊斯兰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区域仍旧保持着很大的势力。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掀起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反对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琐宗教仪式、寡妇殉葬等愚昧现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大多数人多信奉此教,其种族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民间陋习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印度教伦理观和社会观】
一、社会等级制度
尽管废除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对特定的社会阶层的从属关系在印度教的组成中依然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等级制度的原则是,所有生物从出生之日起,根据任务,权力,责任和能力,严格地相互区分。
所有的等级又可以分成很多次等级(Jatis),因此一共有2000到3000个等级。尽管等级制度起源于印度教,但是其他宗教也接受并采纳了等级划分。甚至印度基督教中等级也很明显。如今很多印度基督教堂里低等级的成员必须坐在后排。
二、妇女的地位
印度教中妇女的地位千百年来一直在不停地变化发展。要了解妇女的地位就要理清个中的来龙去脉和当时的生活状况。部分赞美诗由Rigveda妇女们所写,而在Brhadaranyaka Upanishad中我们还能找到Vachaknu Gargi的受良好教育的女儿和Yajnavalkya的对话。
母性
印度教中妇女们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弘扬母性。怀孕的每一个阶段直至孩子的出生都将有神职人员伴随和保护,保证孩子和母亲的身心健康。过去妇女们要尽可能多的孕育孩子,以保证整个家族的安全和生存。 尽管印度教徒并不会普遍地漠视女孩,但是时至今日,部分家庭中女孩子还是被看作包袱,因为结婚的时候,她们要带着嫁妆离开。如果家庭中有很多女孩子,那么大量的嫁妆将使家庭经济陷入困境。这些问题也同时导致了很高的堕胎率。 很多现代的,特别是城市中的,印度教徒逐渐地愿意抚养女儿,因为女儿能在父母年老时照顾他们。
三、家庭
一个典型的家庭由四个生活阶段组成。它规定,接受教育之后组建一个家庭,然后在孩子们都成长之后,出世而虔诚的学习,拯救自身。
【印度教教义】
1.信仰多神崇拜的主神论。这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征之一。表面上印度教号称有3300万个神灵,但多数印度教徒只崇拜一个天神。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努和湿婆。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创造万物的始祖;毗湿努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维持者,能创造和降服魔鬼,被奉为保护神;湿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坏者,以男性生殖器为象征,并不断变化着不同的形象,也被奉为毁灭之神。
2.四种姓分立。教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这充分体现了印度教宗教生活社会化的特征。
3.强调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认为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会再生或转世,善恶将得到报应,这种轮回周而复始,无始无终。要得解脱必须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灵魂与神合而为一。解脱的道路有三种:一是行为的道路,严格奉行各种戒律、例行祭祀;二是知识的道路,通过学习、修行、亲证等;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宠。
4.祭祀万能与崇尚苦行。由于印度教认为婆罗门地位至上,因而祭祀万能影响了印度人两千多年的历史,教徒崇拜各种类型的神,且礼仪繁琐,有时甚至将活人作牺牲。此外,印度教认为克制情绪及苦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它可以使人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摆脱轮回之苦。
5.承认吠陀的权威。吠陀经典被认为是印度历史上一切文化的渊源,被称为“天启的经典”。这部印度最早的宗教经典是印度古老宗教与历史文献的总集,对印度后世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❼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是:崇拜三向神、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坚定相信轮回转世,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
印度教与佛教和基督教等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是,印度教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以僧侣贵族为主的第一等级婆罗门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
以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为主的第二等级刹帝利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雅利安人自由平民是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牧、渔、猎等,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
被征服的土着居民是第四等级首陀罗,只能从事农、牧、渔、猎等以及其他低贱的职业。
(7)印度教怎么修炼扩展阅读:
主神论
这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征之一。表面上印度教号称有3300万个神灵,但多数印度教徒只崇拜一个天神。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
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创造万物的始祖。毗湿奴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维持者,能创造和降服魔鬼,被奉为保护神。湿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坏者,以男性生殖器为象征,并不断变化着不同的形象,也被奉为毁灭之神。
在三个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湿奴或湿婆立为一个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并都是这两个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神教。
❽ 印度苦行僧是怎样修行的 苦行僧是什么宗教的
苦行僧,是印度一些宗教中以“苦行”为修行手段的僧人。“苦行”一词,梵文原意为“热”,因为印度气候炎热,宗教徒便把受热作为苦行的主要手段。苦行僧也叫禁欲者或苦行修道者,在印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成净行期、居家期、修行期和苦行期四大阶段。他们一般经历了学业、工作以及成家立业等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并在子女长大成人后,就离家出走,去当神的使者或仆从。
苦行僧的主要任务就是冥想修行,通过把物质生活降到最为简单的程度来追求心灵的解脱,摆脱无尽的轮回之苦。正因如此,苦行僧经千年而不衰。他们被许多人看成是来凡尘普渡众生的“神的使者”。
印度的苦行僧约有400至5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5%,其中女性占10%。有学者分析,苦行僧的兴起是为了对抗种姓制度。三四千年前,一些主张废除种姓制度的人希望通过加入不分尊卑贵贱的苦行僧行列,来达到种姓平等的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