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印度人是怎么打扮自己的
据希腊人记载,古代印度人非常爱美,比如印度河上游的卡泰奥伊人就是选择最美的人当国王。在那里,婴儿满两个月后要接受公众裁判,以断定他是否具有法律所要求的美貌,是否有活下去的价值。如果人们认为他丑陋,法官则判其死刑。这在世界上古往今来大概是绝无仅有的。
古印度有自己的时尚传统。印度河流域的人民穿棉布做的长至膝盖的紧身衣,另外用一块布披在肩上。还有些讲究的印度人夏天打太阳伞,穿时髦的白色皮拖鞋。男人也戴耳环,并把胡须染成各种颜色。贵族妇女头戴金星,并佩戴镶有宝石的项链和手镯。恒河流域的贵族姑娘穿着用亚麻布或黄色、红色丝织品做的华丽衣服,并束腰带,戴有铃铛的脚镯。人们用许多最鲜艳的颜色染胡须,将之染成或雪白,或漆黑,或红,或紫,或草绿等等。不仅女子化妆,在大城市,一些男子也化妆,他们每日沐浴后,身体敷上香油,衣服也洒上少许香料。喜爱印度河佩饰的乌尔王妃(复原)他们的眼睛用药膏点染,嘴唇用颜色染红,再涂上薄薄的一层蜡以免红颜色消褪。
古印度人的服饰也是各式各样的。在着名的“牧师一国王”雕像的长袍上,饰有中空的圆形、双圆和山叶形的精致图案,最初填有红色的颜料。衣服的其余部分可能用其他颜料作色,但是没有颜料被保留下来的痕迹。袍子可能是经过刺绣、贴花或者装饰兽皮加工而成的。从雕像看,该男子穿的长袍很明显是仪式用装。
合体的衣服再佩上珠宝和首饰,永远是古印度女性最流行的打扮。因为,珠宝和首饰既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品,也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早在6000多年前的印度河流域,就已经出现石头做的项链。1975年,考古学家费尔色威斯在卡拉奇附近的小镇阿拉赫迪纳出土了大量的珠宝,在一些陶罐里装满了金、银、铜、玛瑙和玉髓等原料制成的珠宝和首饰,甚至有被誉为令全世界震惊的五大宝藏。这些用各种昂贵材料制成的珠宝首饰,都是用极其复杂精湛的技艺做成的。
做成妇女们项链的材料各种各样,蓝绿釉陶、绿松石、玛4000多年前的胸针印度河时代的棋盘图案(摹本)瑙、黄金等,应有尽有。除了项链,手镯、发卡、耳环等也都是必要的装饰品。考古学家在摩亨佐·达罗发现的一条距今四千多年的发带,非常美观,两端还有小孔,有精致的图案,这种样式至今仍然在印度流传。还有用金属和石头、贝壳做的耳环、胸针、手镯等。
印度河遗址出土的珠宝首饰
② 印度之行(三)——人文篇
印度的很多方面都出乎我原先的意料,其中之一,就是这里的人文风情。
出发去印度前,对印度人身材的了解仅停留在电影和同事的视频会议中,大体印象就是皮肤黑而已,女士非常漂亮,会穿纱丽,戴耳环和鼻环,手腕上会戴很多bling bling的手环,对身材着实看不到多少。没想到,到印度后,见到的女生九成以上都是胖得让人惊讶,尤其是当了妈妈的女士,绝大部分都是肥胖的,无论是路人还是同事,当然空姐除外。
同时,令我惊讶的是,她们很多人都是素食者,而且吃东西的份量也非常少,吃的份量中不过是我的一半而已。十几天之后,我大致得出个结论,印度吃的东西非常甜和咸,而且极少走路(如之前所说,一出门就坐车),这些都可能是导致印度女士相对肥胖的原因。当然,照此类推,印度男士也应该是肥胖的,但是印度男士,除了肚子之外,其他地方都相对苗条,也许可能是他们身材较高的原因。
由于出行前,接触到的信息都是女性在印度的地位非常低,生活非常压抑,因此我一直以为女生基本都是全职煮妇,而且极少会出现在公共场所。这十几天下来,也完全改变了我的认知,印度不仅很多女士在工作,而且在女生也会出入酒吧。没想到的是,晚上8:30没到,就把我带去了酒吧。酒吧是在天台,装修一般,但音乐放得超大声,绝大多时候放的是印度音乐。一去到,饭都没吃,就立即上酒。我都十几年没去过酒吧了,工作之后就一直远离酒吧,一来是对酒没兴趣,二来是对这么吵闹的环境很反感,三来酒吧文化在中国最起码要到10:30后才开始,对于相对早睡的我实在不合适。结果,没想到晚上8:30没到,晚饭都没吃,就直接跳过晚饭去酒吧,可想而知,这个惊喜直接就跳到了惊讶。可是更令人惊奇的是,酒一上来,烟就开始来凑热闹了,无论男女,七成以上的人都吸烟。绝大多数我的朋友都不抽烟,即使是男士也一样,可是在印度的酒吧,绝大多数人都吸烟,即使是女士也一样。酒过一旬,大家就开始围绕着自己的酒桌开始小幅度地跳起舞来。看着他们/她们跳舞,我突然明白了印度的电影为什么都会有大段大段的歌舞了,因为印度人真的很喜欢跳舞,无论年龄无论男女,只要音乐响起,就会跟着音乐律动。即使是一开始不跳,但是也会很快随乐而动。
在印度,如果你把准时当作是美德,要么是会被气病,要么是印度人会不带你玩,当然这指的是非严谨的商业工作环境。印度人做事情喜欢等到最后一刻再冲击发力,机场接机送机的信息都是到最后的两个小时我才能拿到,尤其出发到海得拉巴时,由于还不知道印度这个特性,被煎熬了,满心以为是出发前就能拿到接机车辆信息,结果我人到了德里,接机车辆信息都还没收到,不得已我发动了我各种资源同时追讨接机车辆信息,终于在我登机去海得拉巴前拿到了接机信息了。送机更是离谱,两点要出发去机场,送机的车辆信息到一点才拿到,更离谱的是,送机车辆2:30才来接我去机场,那去机场的路上,由于领教过印度交通的恶劣,心悬了一路。各种私人约会,印度人告诉你时间,他们/她们通常都是那个时间点半个小时后到的。所以,在印度游玩或私人约会,千万别把时间过于当真,一认真就输了。最好的做法就是问清楚,或者是自己准点到,但同时告诉自己印度的伙伴可能会迟半个小时到,避免不必要的焦虑和急躁。
由于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所以,只要是受过教育的印度人,英语的水平都不差。而且身边很多同事都有留学和在国外工作的经历,他们/她们的英语水平更是高。印度全国共有23个洲,这就意味着除了英语外,印度全国有23种官方的印度语言,而且相互之间不懂对方的官方语言。因此,在印度会看到一个神奇的现象,就是当印度人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居然是用英语在拉家长里短。偶尔也会有看到用印度语(Hindi)在聊天,但取决于双方是不是能够说印度语,否则,如果来自不同洲的印度人,聊天时就是用英语了。这种语言的教育为印度人创造了很大的便利,尤其是让他们能够更顺利地在跨国公司中进行沟通交流,再加上印度人天生比较外向而且喜欢表达,这一点的优势比中国人在跨国公司工作优胜得多。当然,印度英语也是英语当中一个很出名的分支,出名在于印度英语的奇特,发音奇特,语法奇特,说的方式更是奇特,单调高平且无间断,老实说,花了半年,才连猜带蒙地知道印度同事在说什么,而且还只是70%左右的内容。
这里价格,主要集中在日用消费品和食品上,而且对比的主要是中国一线城市。以H&M为例,价格普遍是中国同类产品的8折,而其他的商品如boday shop, longchamp, Coach, MK之类的,价格也低于中国的价格。而对于一般的日用品,在商场和市场里,价格更是天差地别。60元印度卢比折合回人民币不到6元,在大集市上买杯子,可以买到10个,但是在商场里买,连1个都买不到。吃个午饭,三个人,连吃再带打包回给家人,全肉无菜外加啤酒可乐,吃下来也不过是200元人民币,而且是在当地非常出名的饭店。可见以中国的收水平来印度消费,可以直接从小康跳上富裕。
不过酒店的价格则是比中国要贵的,一般的酒店价格都要好几百,以lemon tree为例,普通的房型也要500+人民币,虽然没有机会真正去到客户看看,不过应该不会差到哪儿,但同时也不要有太高的期望。不得不说下星巴克,这个可以帮我解乡愁的地方,一杯中杯拿铁在中国是28元人民币,在印度,折回人民币中需21元。话说回来,中国应该是一直喝着世界上最贵的星巴克咖啡。即使在日本,一杯中杯拿铁的价格也只是23元左右,也比中国的要便宜。此外,还有房价,当地人一般住在老城区,都是自己的房子,但在城市内也有高楼,据当地人介绍也要三四百万卢比一套房子,由于语言水平有限,没机会了解到更多大小方面的信息,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价格对绝大多数的印度人来说都是个高不可及的价格。
《印度之行(五)——补全篇》
《印度之行(四)——食物篇》
《印度之行(三)——人文篇》
《印度之行(二)——出行篇》
《印度之行(一)——准备篇》
《印度反转之美》
③ 印度到底是贫是富,为何街头乞讨的乞丐,耳朵上都有金耳环
印度贫富差距非常大,所以印度乞丐特别多。为什么印度乞丐耳朵上都有金耳环,这是有原因的。当然是金比较稳定,对于印度糟糕的房地产来说只有把财产换成金银比较靠谱些。
3、印度人爱面子,所以他们就算乞丐也要带黄金。
爱面子的印度人把黄金当成一种面子,没有黄金,出门觉得少点什么。所以人人身上都穿戴满黄金,尤其对男人来说,他的妻子身上有多少黄金首饰,决定了他在社交场合中的地位。
当然印度这些年经济还是发展了,但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比较多见。所以许多人把财产换成黄金,这样比较稳定些,避免财产贬值。
④ 印度人的生活习俗
1. 印度人在社交场合非常注重礼节,通常会以双手合掌来表示问候。这种合掌的姿势会根据对方的年龄和身份有所不同:对长辈要高举合掌,对平辈则平举,对晚辈则低放,以此来表达尊敬、平等或关怀。
2. 印度社会中,传统上男性地位较高,因此女性往往不太露面,也不与陌生人随意交往,尤其是穆斯林女性,通常不会与异性握手。女性通常会在额头中央点上吉祥痣,并喜欢佩戴各种首饰,如项链、耳环等。
3. 在多数印度地区,男性之间的问候习惯是握手。然而,男性与女性之间不握手,而是应该用双手合十,轻轻鞠躬来表示敬意。
4. 印度文化中,男性不应当触碰女性,即使在公共场合也不应与女性单独交谈,女性在公共场合的出现较为罕见。
5. 在印度,吹口哨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对人的侮辱。另外,将孩子放在浴盆中洗澡也被认为是不人道的,因为静止的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幸。
6. 当被邀请到印度人家中用餐时,不必过于客气。在印度文化中,共享食物是非常重要的,独占食物被认为小气且不礼貌。因此,印度人邀请他人共餐是真心实意的,而拒绝这样的邀请可能会让人感到不快。
7. 印度人喜欢讨论文化成就、印度的传统文化以及国际事务和外国人的生活。
8. 访问印度时,应注意不要触摸小孩的头部,因为在印度,这种行为可能会被视为对小孩的侮辱。另外,印度人表示同意或肯定的方式是摇头,或者先向左歪头再迅速恢复原位,这与我们通常的点头表示有很大的不同,可能会引起误解。
9. 进入印度教寺庙时,应避免穿着由牛皮制成的物品,如皮鞋、皮带等,因为这些被视为违反禁忌。在进入寺庙或厨房之前,印度人习惯脱鞋,认为这样做既礼貌又神圣。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进入这些地方时都会将鞋放在门口,赤脚进入。
10. 印度被誉为“牛的王国”,牛在这里被视为非常神圣的动物。在印度驾车时,应特别注意不要撞到牛,也不要穿戴任何由牛制品制成的物品,尤其是在进入庙宇时。此外,最好避免将牛作为摄影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