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来了多少援兵才把印度人打走的

来了多少援兵才把印度人打走的

发布时间:2024-05-11 02:45:16

1. 为什么要把印度人叫印度阿三

为什么要把印度人叫印度阿三
印度阿三是由“红头阿三”演变过来的。“红头阿三”语源是上海地方话,旧时上海有各国租界,英租界内一般的差礌(小警察)多是从英殖民地印度调来的印度人,他们因为信仰锡克教,头上都缠头巾做为制服,印度警察的头巾冠以‘红色’,这是“红头”的由来。旧时上海滩的红头阿三阿三的来历有几种说法:

其一,那时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举凡洋人,在国人看来,皆如猴子般形貌举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而且民族“优越性”使然,觉得自家仍是高印度一头,故此蔑称印度人为“阿三”。

其二,据说因为印度人由于殖民地的关系,做公务员是要懂英语的,而他们因为懂英语的关系,却也喜欢在中国人面前摆谱,通常在说一些不流利中文时,总会不自觉地加一句“I SAY......”(我说...)由于 I say 的发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称呼。

其三,过去印度人因为自己是不结盟运动(亚非拉好几十个国家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盟)的领袖,便狂妄的宣称美国是一极、前苏联是一极,而他们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是当之无愧的第三极。于是中国人便叫他们“阿三”以戏谑之。

其四,不过英国体系的公务人员(尤其是警察)长久以来都习惯被称呼为SIR,另外上海人一向习惯在单音节的单字前面新增一个“阿”字。所以上海人叫着叫着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

其五,当今网友的说法。印度一直想做老大,但前面不是还有美国和俄罗斯吗?所以再怎么排最多也就是阿三了。故曰“阿三”。
为什么大家都叫印度阿三呀,为什么这么叫?
印度阿三是由“红头阿三”演变过来的,因为“红头阿三”就是指印度人。

“红头阿三”语源是上海地方话,旧时上海有(各国)租界,英租界内一般的差吏(小警察)多是从英殖民地印度调来的印度人,他们因为信仰印度教,头上都缠头巾(当然,没当差前一般头缠白巾),做为制服,印度警察的头巾冠以‘红色’,这是“红头”的由来。

至于阿三,有两种说法:

阀其一,那时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为何则不得而知),举凡洋人,在国人看来,皆如猴子般形貌举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而且民族“优越性”使然,觉得自家仍是高印度一头、、、故此特(蔑)称印度人为‘阿三’

其二,据说因为印度人由于殖民地的关系,做公务员是要懂英语的,而他们因为懂英语的关系,却也喜欢在中国人面前摆谱,通常在说一些不流利中文时,总会不自觉地加一句“I SAY......”(我说...)由于 I say 的发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称呼。

还有一种版本,是当时印度自诩为继美、苏后世界的第三强国,于是我们就叫他们“阿三”以戏谑之

印度阿三的来历是过去印度人因为自己是不结盟运动(亚非拉好几十个国家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盟)的领袖,便狂妄的宣称美国是一极、前苏联是一极,而他们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是当之无愧的第三极。自视颇高,根本没把中国放在眼里,最后狂妄的和中国打了一架。当然,后果你也知道,中国人拿着塑料鞋底轻轻地抽了他两下 *** ,从此印度引为耻辱,说英雄打脸不打 *** ,尤其是打完后还把裤子给提起来,有好生相劝的送回家,这更是奇耻大辱,到现在印度人还无法原谅中国。自此,中国一些好事者便亲切的称呼印度为阿三。当然,后来称自己为世界第三的还有越南,但中国人好象从来都是嗤之以鼻的,到现在也不见谁称越南是阿三。

另:话说七、八十年前,上海还是个租界,所以老外非常多、尤其是英国人,更是占了绝大多数!为了维护上海租界的治安,所以英国人找了很多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来当保安警察(当时的名词叫做巡捕)。

这些印度佬的面板都很黑,加上宗教信仰之故,头顶上都缠着红巾。所以上海人一开始都叫这些印度警察为“红头黑炭”。

不过英国体系的公务人员(尤其是警察)长久以来都习惯被称呼为SIR(详见成龙的警察系列电影,不是都叫警察为阿SIR或是警SIR吗?)。另外上海人一向习惯在单音节的单字前面新增一个“阿”字。所以上海人叫着叫着、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于是印度警察就被叫成了“红头阿三”了。

后来又过了几个月,上海人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印度人都是缠着红巾的锡克教徒,印度还有很多不缠红头巾的其它宗教人民。所以上海人索性就把“红头阿三”改成了“印度阿三”,于是这个不礼貌的浑号就一直沿用至今、几乎华人地区的每一个人都还是习惯叫印度人为“印度阿三”。

另外还有一种可信度颇高、已经被列入俚语辞典大网络的说法!就是当时上海租界的民众经常要与这些印度警察沟通,不过中国人的英文不好、印度人的英文也是怪腔怪调,所以当时上海的“警民沟通”可说是鸡同鸭讲、非常地不顺畅!

不过上海人居然从这种鸡同鸭讲式的沟通上,又找到了新的乐子。因为他们发现印度警察每回遇上了舌尖嘴利的上海民众的时候,总是会面红耳赤、吞吞吐吐,喜欢结结巴巴地反复讲着:“I Say.....I Say.....”。所以上海人就把印度警察的经典结巴名句:“I Say”、用上海话来发音,又变成了“阿三”。

就是因为以上这两种有点莫名其妙的原因,所以“印度人”与“印度阿三”之间,从此就被硬生生地画上了等号。想起来,印度人也真的蛮冤枉的!平......
大家一说起印度为什么都叫他阿三?
“印度阿三”来自“十里洋场”时期的吴语上海话“红头阿三”,吴人极喜加“阿”字,而上海话中与“三”相关的词汇(阿三、八三、瘪三、十三点、猪头三)多为贬义词。上海当年的英租界中经常会有很多缠头巾的印度人,负责一些杂事,而这些印度人是英国人的忠实“看门狗”,整天警棍乱舞,因此上海人便蔑称其为“红头阿三”。

据说当时,印度人又黑又瘦,且行为举止也跟猴子一般。那时候因为印度属于英殖民地,因此大多数为英国人服务的印度人民都会一些英文,当他们在中国人面前显摆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加上一句 I SAY…。由于Isay的发音和“阿三”很接近,传来传去就传成了“阿三”。 另一种说法是英国体系的公务人员(尤其是警察)长久以来都习惯被称呼为SIR,另外上海人一向习惯在单音节的单字前面新增一个“阿”字。所以上海人叫着叫着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而当时印度官员都戴着红色头巾,私下里又被叫做“红头阿三”。
为什么叫印度人为三哥?
印度阿三,指印度人,一般含贬义。“印度阿三”来自“十里洋场”时期的吴语上海话,吴人极喜加“阿”字,而上海话中与“三”相关的词汇(阿三、八三、瘪三、十三点、猪头三)多为贬义词。上海当年的英租界中经常会有从印度调来的“公务员”,负责一些杂事,而这些印度人是英国人的忠实“看门狗”,整天警棍乱舞,因此上海人便蔑称其为“阿三”。而今,“印度阿三”一词已经广泛流传开来,多含国人调侃印度之意。久而久之现在不叫阿三改叫三哥了
中国人为什么叫印度人阿三?
阿三的来历有几种说法:

其一,那时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举凡洋人,在国人看来,皆如猴子般形貌举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而且民族“优越性”使然,觉得自家仍是高印度一头,故此蔑称印度人为“阿三”。

其二,据说因为印度人由于殖民地的关系,做公务员是要懂英语的,而他们因为懂英语的关系,却也喜欢在中国人面前摆谱,通常在说一些不流利中文时,总会不自觉地加一句“I SAY......”(我说...)由于 I say 的发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称呼。

其三,过去印度人因为自己是不结盟运动(亚非拉好几十个国家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盟)的领袖,便狂妄的宣称美国是一极、前苏联是一极,而他们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是当之无愧的第三极。于是中国人便叫他们“阿三”以戏谑之。

其四,不过英国体系的公务人员(尤其是警察)长久以来都习惯被称呼为SIR,另外上海人一向习惯在单音节的单字前面新增一个“阿”字。所以上海人叫着叫着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 此说法最为靠谱。

其五,当今网友的说法。印度一直想做老大,但前面不是还有美国和俄罗斯吗?所以再怎么排最多也就是阿三了。故曰“阿三”。

清朝时期英国人在中国殖民,由于英国本土不可能调来足够的人手,于是,英国 就从当时的殖民地印度征调大量的印度(阿三)人来华,这些印度人,来华后开始为虎作伥。但是英国人对根本不信任阿三,所以这些印度警察手里没有枪,只发给他们一棍子,经常欺负老人、妇女和小孩,棒打中国老百姓。
为什么把小印度叫做阿三?
现在大家习惯把印度人叫做印度阿三,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 原因之一。当年印度自视为不结盟运动(亚非拉几十个国家组成的松散联盟)的领袖,狂妄地认为美国是一极,前苏联是一极,而他们自己就是当之无愧的第三极。根本不把中国放在眼里(其实现在印度人也同样狂妄,认为不管是经济还是军事中国根本不是印度的对手),一再在中印边境挑起事端,最后和还和中国干了一仗,也不想想在那毛爷爷健在的年代,连老美也不敢惹中国!结果可想而知,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中国轻轻地抽了印度几下 *** ,小小教训了他一番。 当时的情景大致是:1951年至1958年,印度在中印边境东段、中段和西段先后侵占中国领土约3000平方公里,59年后更多次派兵侵入中国领土,打死打伤我边防军民。 *** 主席对此作出指示:对印军的入侵,决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1962年10月2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新德里声称:印度 *** 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经过反复谋求和平方式解决无效后,中央决定开展自卫反击战。 自卫反击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我军在西段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在东段进到了非法的“麦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作战中,全歼印军3个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另歼灭印军5个旅各一部,俘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击毙印军第六十二旅旅长●希尔辛格准将,总计歼灭入侵印军89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300余门,飞机与架,坦克10辆,汽车400辆各种枪6300余支(挺),及其它许多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在反击作战中,我军共伤亡2400余人。我军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驱逐了入侵的印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和 *** ,打击了当时印度扩张主义者的嚣张气焰,大扬了国威军威。 为了高举和平谈判的旗帜,促成战国三项建议的实现,中国 *** 于11月21日宣布,从22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从12月1日开始,我军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我侧20公里以内。其后,又将缴获的印军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交还给印度,并释放了全部印军战俘。中国 *** 的这一举动,在战争史上是史无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但是印度对中国 *** 的大度做法却并不领情,反而认为英雄打脸不打 *** ,中国打败了印度又释放俘虏退还缴获的物资是打了他的 *** ,还把裤子提起来,所以印度一直把那场战争视为奇耻大辱,至今印度人还是无法原谅中国。由于印度狂妄地以世界第三极自居,加上打败了又不肯服输的样子,中国的一些好事者便亲切地戏称印度人为“印度阿三”。 原因之二。在几十年前的上海租界,英国人找了许多印度锡克教徒当警察(巡捕),这些印度人面板都很黑,由于宗教信仰,头上都缠着红巾,所以上海开始都叫这些印度人为红头黑碳。 又由于英国的公务员习惯被称为SIR,而上海人喜欢在单音节词前加上个阿字,阿SIR阿SIR这样叫着叫着,慢慢就叫成了阿三,于是就把这些印度警察叫成了“红头阿三”。后来又发现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印度警察都是锡克教徒,还有不少印度人是不缠红头巾的,富有创意的上海人索性就把“红头阿三”改成了“印度阿三”,于是这个不太礼貌的绰号就这样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几乎所有华人地区都习惯地称印度人为“印度阿三”。 还有一个说法也很有意思,且可信度也颇高。就是当年上海租界的民众经常要与这些印度警察沟通,不过中国人的英文不好,印度人的英文更加怪腔怪调,当时上海租界的警民沟通是很不顺畅,就像是鸡同鸭讲一般。但可爱的上海人又发现了可乐的地方,这些印度警察碰到舌尖嘴利的上......
为什么都管印度人叫印度阿三
印度阿三,指印度人,一般含贬义。“印度阿三”来自“十里洋场”时期的吴语上海话,吴人极喜加“阿”字,而上海话中与“三”相关的词汇(阿三、八三、瘪三、十三点、猪头三)多为贬义词。上海当年的英租界中经常会有从印度调来的“公务员”,负责一些杂事,而这些印度人是英国人的忠实“看门狗”,整天警棍乱舞,因此上海人便蔑称其为“阿三”。而今,“印度阿三”一词已经广泛流传开来,多含国人调侃印度之意。印度阿三是由“红头阿三”演变过来的。“红头阿三”语原是上海地方话,旧时上海有各国租界,阀租界内一般的差吏(小警察)多是从英殖民地印度调来的印度人,他们因为信仰锡克教,头上都缠头巾做为制服,印度警察的头巾冠以‘红色’,这是“红头”的由来。编辑本段阿三来历 旧时上海滩的红头阿三阿三的来历有几种说法:其一,那时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举凡洋人,在国人看来,皆如猴子般形貌举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故此蔑称印度人为“阿三”。其二,据说因为印度人由于殖民地的关系,做公务员是要懂英语的,而他们因为懂英语的关系,却也喜欢在中国人面前摆谱,通常在说一些不流利中文时,总会不自觉地加一句“I SAY......”(我说...)由于 I say 的发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称呼。[1]其三,过去印度人因为自己是不结盟运动(亚非拉好几十个国家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盟)的领袖,便狂妄的宣称美国是一极、前苏联是一极,而他们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是当之无愧的第三极。于是中国人便叫他们“阿三”以戏谑之。其四,英国体系的公务人员(尤其是警察)长久以来都习惯被称呼为SIR,另外上海人一向习惯在单音节的单字前面新增一个“阿”字。所以上海人叫着叫着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 此说法最为靠谱。其五,当今网友的说法。印度一直想做老大,但前面不是还有美国和俄罗斯吗?所以再怎么排最多也就是阿三了。故曰“阿三”。其六:以前在上海租界的时候,租用的洋人被称为洋鬼子,租用的中国人叫二鬼子,(后来被称为伪军或二鬼子什么的,就是中国人,《亮剑》里面有这个称呼)。雇佣的印度人叫三鬼子。上海人习惯称呼前加上阿,比如阿宝,阿亮什么的,所以后来把三鬼子演变成了阿三,是有贬义的意思,和洋鬼子、日本鬼子是一个意思。其七:将佛法传入我国的达摩祖师原是南印度国的三王子其八:二十世纪,大印度地区分裂为巴基斯坦和印度,后东西巴基斯坦又分裂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总共三国。其九:印度Assam(阿萨姆邦,印度东北部的邦),该地区出产的红茶非常有名。其发音显然近似阿三,因此(个人猜测)可能缘于此。
为什么有很多人叫印度这个国家叫啊三呢?
一,那时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举凡洋人,在国人看来,皆如猴子般形貌举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故此蔑称印度人为“阿三”。

其二,据说因为印度人由于殖民地的关系,做公务员是要懂英语的,而他们因为懂英语的关系,却也喜欢在中国人面前摆谱,通常在说一些不流利中文时,总会不自觉地加一句“I SAY......”(我说...)由于 I say 的发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称呼。1

其三,过去印度人因为自己是不结盟运动(亚非拉好几十个国家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盟)的领袖,便狂妄的宣称美国是一极、前苏联是一极,而他们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是当之无愧的第三极。于是中国人便叫他们“阿三”以戏谑之。

其四,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有许多印度人为英国 *** 工作,比如上海租界内就有印度警察,而英国体系的公务人员(尤其是警察)长久以来都习惯被称呼为SIR,另外上海人一向习惯在单音节的单字前面新增一个“阿”字。所以上海人叫着叫着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此说法最为靠谱。

其五,当今网友的说法。印度一直想做老大,但前面不是还有美国和俄罗斯吗?所以再怎么排最多也就是阿三了。故曰“阿三”。

其六:以前在上海租界的时候,租用的洋人被称为洋鬼子,租用的中国人叫二鬼子,(后来被称为伪军或二鬼子什么的,就是中国人,《亮剑》里面有这个称呼)。雇佣的印度人叫三鬼子。上海人习惯称呼前加上阿,比如阿宝,阿亮什么的,所以后来把三鬼子演变成了阿三,是有贬义的意思,和洋鬼子、日本鬼子是一个意思。

其七:民国时期上海的外籍巡捕所着制服,臂章上有三条横的标记。百姓俗称“三道头”。着此类服装多为印度籍人士,加之其职业是为外籍殖民者充当爪牙,故时人蔑称之为“印度阿三”。
为什么管印度人叫阿三。请答得尽量详细。
印度阿三,指印度人,带有种族歧视意味的贬义称呼。“印度阿三”来自“十里洋场”时期的吴语上海话,吴人极喜加“阿”字,而上海话中与“三”相关的词汇(阿三、八三、瘪三、十三点、猪头三)多为贬义词。上海当年的英租界中经常会有从印度调来的“公务员”,负责一些杂事,而这些印度人是英国人的忠实“爪牙”,整天警棍乱舞,因此上海人便蔑称其为“阿三”。而今,“印度阿三”一词已经广泛流传开来,多含国人嘲弄印度之意。
为什么叫印度人“阿三”
因为以前中国有好多英国租界 比如说上海 汉口 新界 威海卫 等某些地方,英国人为了维持地方治安 行使领事裁判权 他们的巡捕基本上是印度人 因为印度是他们的殖民地 这些印度人狗仗人势 经常欺负中国人 而上海话中 阿三是骂人的话 这是中国人气愤的一种反应

还有一点就是50年代末的中印边界冲突 印度一败涂地 我们中国人更加蔑视他们

还有 中国走向民族解放 赶走侵略者 靠的是真枪实弹的战争 而印度是靠英国人的恩赐才独立的 这一点也让好多中国人觉得他们没有骨气

另外有个原因就是印度老是以中国为对手 实力却从来就比不上中国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印度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讲 还是比较神秘 所谓印度阿三,也有人云亦云的成分

关于 *** 这个词的起源,有人解释是因为当年朝鲜人与 *** 军队作战的时候勇敢地用棒子打马,使得 *** 大为头痛(他们怎么好意思。。)!其实这根本就是韩国人美化自己的臆造!稍微有些军事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古代的骑兵及其坐骑都披有铠甲,而且速度极快,如果徒步拿根棒子就来得及把人家打趴下,骑兵就不可能称霸整个冷兵器时代!当年的南宋军队也就不用那么畏惧完颜宗弼的铁浮图和柺子马了!南宋早就打到黄龙了。

这个词并不见于古代史籍,而是起源于近代。生活在东北的、上岁数的老人们都知道这个词的真正起源!

清末开始,觊觎东北的日本人开始向东北进行大规模渗透和殖民,在9.18东北沦陷后更是达到高峰。而要进行殖民最重要的就是移民,尤其初期日本在华人员多数是军人,日常统治和管理也需要人!但限于日本本国自然状况,也是因路途遥远和经费等问题,所以从日本本土不可能调来足够的人手,于是,日本就从当时早就与日本“合并”的朝鲜半岛征调大量的韩国人(当时叫什么的大韩帝国,屁大点的地方还能称为大韩?)来华,这些韩国人在接受了所谓“日韩同祖” 的教育后,来华后开始为虎作伥。但是日本人对韩国人根本不信任,所以这些朝鲜警察手里没有任何武器,还不如中国的伪警察,伪警察还发一根警棍呢。无奈之下,这些二鬼子就用朝鲜妇女洗衣服的洗衣棒当打人的武器。由于这些二鬼子比日本人还凶,所以老百姓背地叫他们 *** 。

那些韩国警察,就随身带根棒子,稍见国人不顺眼,就用棒子一顿毒打。已经无法算清当年多少国人惨死于韩国人的棒下。无奈之余,国人背后把他们称做“ *** ”!

在我国东北现在有好多朝鲜人和汉族人在一起生活工作。叫他们高丽可以,叫 *** 他会跟你急。

2. 英国廓尔喀部队的廓尔喀旅

五到廓尔喀人中去战后,随着媒体对廓尔喀军人报道的增多,英国公众也终于注意到了这些“来自东方、橄榄肤色的小个子”。需要强调的是,至少在1947年以前,所有廓尔喀军人效力的都是印度部队,而不是英国军队。英控印度期间,驻印军分成两部分:其一是传统的英国团队,出于殖民者的优越感,拒绝任何土着士兵;其次是由印度人、锡克人、廓尔喀人等组成的本土军队,其高级军官由英国人担任。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印英军兵力保持在48个营步兵、4个团骑兵及一支炮兵;本土部队人数基本是英军的3-4倍。
由于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造成的裂痕,两支队伍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在这种背景下,一战中为英国战至最后一息的廓尔喀人,战后尽管在军事编制上并未有任何变化,但无论是从军事角度,还是出于公众的喜爱,他们都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赞誉与推崇。与之相应的是,大批青年军官向往在廓尔喀部队服役,在他们看来,这可以保证自己可以在比较“体面”的任务露脸。还有一些人是因为家族的影响:其父辈曾为廓尔喀军官。没有迹象表明廓尔喀军官的子孙会受到关照,但子承父业的传统确实一直存在。
自20世纪20年代起,廓尔喀团队中一系列关于征募军官及士兵的模式日趋完善,并在之后的岁月中一直发生效用。长期募兵中,英国人总结出某些部落的青年更容易成为出色的士兵。由于廓尔喀人姓名后面要缀上部落名,所以塔帕、古朗、莱等在士兵名单中频繁出现,给人造成一种家族部队的错觉。但实际上,血缘纽带在廓尔喀士兵也实在是非常普遍。一个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廓尔喀兵家族可追溯到1790年,年轻的贾巴。兴。塔帕在印度军队效力。他的儿子,巴利,于19世纪30年代时参加那什里营(后来的第4团),累积战功升至相当于今天少校的军衔。1875年,时威尔士王子(后来的英王爱德华7世)访问印度,巴利担任值班军官并获得王子赠与的一把猎刀。
巴利的儿子,纳图,成年后也成为4团一员,曾任副连长,于1885年阵亡。他的3个儿子中,长子与次子加入4团,小儿子则被召入10团,次子于1891年在军中病故;长子兰努则一直在军中效力。兰努的长子-莱切曼,1905年入伍,1914年战死于法国吉文西;次子仍旧效力于4团,一战中在库特拉马拉被土耳其人俘虏,获释后返回4团1营,后升任少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廓尔喀4团转战亚、欧、非的廓尔喀士兵中,有8人是兰努的孙子。仅1978年,一份调查就显示伊莉莎白第6廓尔喀来复枪团中有46对兄弟同时服役。一战后,廓尔喀军中关于限制英国军官身高的规定被废止,使得更多的青年军官踊跃地走入廓尔喀军营。
在他们中有一位中尉在将来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威廉。斯利姆,在加里波里,作为华威郡来复枪团的一员,他曾目睹6团1营的一队士兵在肉搏中刀劈土耳其人,战后,斯利姆积极申请在廓尔喀6团中任职,最终如愿以偿。为保证军中将官的素质,不仅是单纯从军人的标准来衡量,还包括是否能与文化差异大迥的属下处理好私人关系,自20年代起,所有廓尔喀军官的征募都实行一种“试训”制:应征者将会接到邀请,与自己所申请的团队共同生活7-10天,然后由队中现在的军官投票决定去留。
即使留下来,之后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赢得下属的信任。一个廓尔喀军官曾经回忆道:“你要在所有事情上表现出你的热心。。。我们要尽全力维护士兵的财物,而不是先顾自己;行动中,在为自己担心之前,先要照看好士兵是否吃饱穿暖。你必须要凡事作表率,要让他们看到任何你要求他们做的事,你自己也正准备去做。不打仗时,要帮助他们理好个人事务,特别是财务问题(廓尔喀人好赌博)。
作为回报,廓尔喀人会对你驯顺而忠诚,更重要的,他把你当成朋友。”廓尔喀英籍军官首要任务是学习廓尔喀语,除了交流,更重要的原因是让士兵明白自己的命令,因为廓尔喀士兵是不需要学习英语的。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军官也有机会了解廓尔喀人的精神、思维过程及文化。来自东、西尼泊尔的廓尔喀士兵,性格截然不同。一个团的成员通常全部来自东部,或是西部,从不混杂。他们在性格上的区别,曾在廓尔喀军中服役的戈登。考瑞甘这样解释:“西部人早晨起来,走出村子,到自己的田中干活,然后回到家中,在路上,他会和每个遇到的人聊上两句。由于居住在一个集体中,他们在社交上更活跃一些。而东部人是直接住在自己的土地上,即使是邻居都相隔很远,他们习惯独立思考,对生人充满戒心。对于新来的军官,西部人的想法往往是:‘这是我们头儿,不错;他廓尔喀语说的挺溜,不错;总的来说,这人不错’。而东部人就要保守一些,‘这人可能不错。。。不太确定,等等看吧’。”
20世纪20-30年代,国际上相对平静,但廓尔喀人在印度并不清闲,入侵阿富汗的战争及与西北边境部落的武装冲突仍在继续。尽管没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廓尔喀人与帕坦人及瓦齐人间的冲突却如原始人般野蛮与血腥。1935年夏,4团2营A连与一群武装分子遭遇,肉搏中,对方有人在背后开枪打死了一名年纪很轻的廓尔喀战士。A连士兵被这种卑劣的行径激怒了,任务完成时,上士巴比尔右手拎着滴血的弯刀,左手是5个帕坦人的脑袋。行为肯定是违法的,但没有人阻止他。而对手也早已习惯于双方的“以暴制暴”。英国一方任何人被俘,下场将会非常凄惨:枭首或阉割,后者有时会由妇女来完成。
1934、1935年,尼泊尔发生了两次大地震,大批廓尔喀士兵开赴家乡抗震救灾。8团2营士兵哈克比尔。塔帕,拥有超乎常人的听觉,因此成功救助了很多埋在废墟下的受难者。该营中另一名英雄是下士南得拉尔。塔帕,被授与英国非战时最高荣誉-帝国勇气勋章。当1940年英王乔治六世创建乔治十字勋章时,南德拉尔的英勇行为仍未被遗忘,早已退役返乡的他又被重新授与乔治十字勋章。30年代末,英控印度的形势愈发不可收拾,印度人与印度人、印度人与英国人、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冲突日益火爆、频繁。一切迹象表明,英国统治印度的日子已屈指可数。如果印度最终独立,廓尔喀人的命运又会如何?尚未得出结论时,在欧洲,德国人再次将世界推向大战的边缘。
北非烽火20世纪30年代的廓尔喀官兵,日子过得要比此前任何一个时期都要舒坦。尽管政治上要求摆脱殖民统治的诉求仍很强烈,但英属印度西北及东北边境的冲突和伤亡日益减少。廓尔喀各连队终于能够在军营中得到充分休整,并完成有针对性的训练,旨在完善指挥体系及提高士兵在战场上的效率及技巧。日常生活中,上层军官又拾起了旧式的礼仪,在觥筹交错,衣香鬓影间打发每一个周末。1939年9月,驻防阿富汗边境的第4廓尔喀团正在积极筹备自己为期一周的夏日庆典-狗展、运动会、野营、还有一个盛大的舞会-从一台劈啪作响的收音机里,他们收到了英国对德宣战的消息。但丘吉尔之前的张伯伦政府仍是抱着将战争洪流引向苏俄的幻想,并不急于将英军迅速投入与德国人的正面交锋中去。直到1940年5月,在法国的英国远征军已完全溃败,驻印军才开始动员。应英国驻尼泊尔公使的要求,廓尔喀军队需在最短时间内扩编到30个营。这只是个开始,数月间,在印度的10个廓尔喀训练基地中,廓尔喀人已经组成了45个整编营。受限于尼泊尔恶劣的交通及通讯设施,开拔及增兵的消息都是由人口头传达。1940年间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分外热闹,家家户户奔走相告,通往印度的山路上,如节日中走亲访友般热闹。许多现役士兵在探亲假中被召回,其中有人甚至才到家,他们每个人的身后,都跟着上百个如此迫切的“志愿者”。二战中,不少于250,000的廓尔喀人在欧洲、北非、中东、及南亚为英国政府效力。他们最初的军事行动可谓是“故地重游”。美索不达米亚,此时已叫伊拉克,1941年5月发生反英的武装叛乱,成立了拉希德。阿里亲纳粹政府。英国驻印度司令部火速派出两个师组成远征军,其中第10印度师的师长由新提升的斯利姆少将担任。叛乱平息以后,斯利姆又指挥第10印度师击溃维希法国军队占领叙利亚;接着与苏联合作南北对进占领伊朗。但英国在中东的军事胜利并不足以抵消同时期在北非的被动。1940年9月至次年2月,英国人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以5万兵力横扫格拉齐亚尼元帅率领的50万意军。1941年2月14日,隆美尔君临北非,其麾下的非洲军团只用月余就将英军驱赶回了埃及,只有托卜鲁克凭借重兵顶住了德意联军的围攻。在托卜鲁克的守军中,即有廓尔喀7团2营、4团2营、5团2营。之后又有3团2营及8团2营也作为援兵投入战场。到1942年上半年,在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双方均无进展。5月22日,隆美尔再次挥师猛攻托卜鲁克。一场坦克大战后,非洲军团在比尔哈基姆突破英军防线。6月1日,作为第10印度步兵旅的一部分,廓尔喀4团2营奉命阻击德意联军。在战斗中,他们装备的2磅反坦克炮对德国坦克如隔靴搔痒,隆美尔的铁骑洪流轻易地冲垮廓尔喀人的防守,2营大部沦为战俘。相同的命运也落到了7团2营的身上:6月21日,托卜鲁克陷落,7团2营在与其他部队完全隔绝,战至弹尽粮绝,全营最终向德国人投降。3团2营和8团2营在托卜鲁克失守及其后德意军队进兵埃及的过程中折扣大半,余部退守阿拉曼,在那里,奥钦莱克将军构筑了最后一条防线,把自己所有能用上的东西都砸向了隆美尔,7月间,埃及暂时保住了。奥钦莱克在其去职后,在偶然提及廓尔喀营队时,将军很是赞赏廓尔喀人的坚韧,“他们总是损失最重的”。还是在阿拉曼,8月,蒙哥马利来了;10月末,英国人开始反击。凭借雄厚的物资储备,英军在北非终于转运了。此时北非的战斗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炮击、装甲部队出动、后面步兵掩护,就这样,廓尔喀人与其他盟军并肩将隆美尔逐到了突尼斯。1943年春,隆美尔的军队只能困守在突尼斯中部崎岖的山地中。在北非对德最后一战中,第4印度师为主力-英国第8军-充当先锋。第4印度师师长是出身于廓尔喀2团1营的弗朗西斯。图克将军,其辖下共有3支廓尔喀营。蒙哥马利乘坐过的M3格兰特坦克第4印度师的任务是在夜间偷袭法特纳撒高地,以便第8军迂回包围非洲军团。图克亲自指定廓尔喀9团1营和2团1营担负进攻高地主峰的任务。下达命令后,将军对自己老部下能否完成使命心怀忐忑,他在当天的日志中写道:“这样一个人力难以企及的任务,也许太难为他们了。”图克的担心并非多余,高地山势陡峭,遍布机枪工事。1943年4月5日夜,暮色掩盖下,廓尔喀突击队向9公里外的德军阵地进发。行动中所有廓尔喀士兵都表现出一如既往的骁勇,而其中2团1营廓尔喀少校拉巴哈德。塔帕以当晚的卓越表现获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关于他的表彰是这样描述的:“按计划,塔帕率领两个排突破并巩固唯一一条可以掩护全师进山的通道。。。。和敌人最先遭遇在一条盘旋于险峻狭窄裂谷中的羊肠小道的入口,裂谷中遍布火力点,配备反坦克炮及机枪;尽头是一个小平台,再往上就是60米高的峭壁,平台及峭壁完全处于守军轻重火力射程内。最初的突击中,拉巴哈德率领战友用弯刀及刺刀清除了外围据点的德国人。但接下来向上的每一步,他们都要面对上方密集的弹雨。拉巴哈德等人一鼓作气冲进了下一个火力点,少校亲手砍死2名敌军,并用左轮枪解决了另2人。到顶峰的最后一段路已被火力覆盖,拉巴哈德和另外两名士兵还是成功地摸了上去,又有2名守军成了他的刀下之鬼,他的手下也干掉了两个,余下的敌人逃散。全连陆续跟了上来并守住隘道,从这里,他们可以从容地清理山脊下方敌军的反击。毫无疑问,整个行动的成功关键在于少校及其小分队在山谷所表现出的无法言喻的英勇。”

3. 介绍一下《 斯巴达300勇士 》的故事原形

斯巴达300勇士的历史背景

既然是介绍背景,那就得从波斯最伟大的国王居鲁士开始说了。

居鲁士是波斯的开国君主,BC533年开始,3年间,灭了米迪亚和巴比伦。等到了居鲁士的孙子大流士登上历史舞台时,他建立波斯帝国横跨欧亚非——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陆啊……

BC492年,波斯开始打希腊的主意。

不过比较惨的是,老天不帮他。在第一次他对希腊开战的时候,一场飓风毁灭了他300艘战舰20000多士兵。结果陆军得不到海军的支援,被当时色雷斯人给突袭了,波斯统帅重伤,不得不中止行动。

第二年,也就是BC491年,大流士幻想不战而降希腊……默……他是白痴吗……于是他派出使者去希腊的各个城邦索要“土和水”,也就是要他们归顺臣服。希 腊中部和北部的弱小城邦惧怕大流士的力量,选择了投降,但是~!希腊最大的两个城邦——雅典和斯巴达怎么可能低下他们高傲的头颅,放弃他们的荣耀?

于是雅典人把使者从悬崖扔进了大海,斯巴达人把使者投下深井。(斯巴达人这么做说实话一点都不稀奇,但是雅典能这么决绝实在让我很跌眼镜——雅典一直是很温和的啊~!)
大流士一生中最大的侮辱大概就是这个吧……于是他再度挥兵希腊。

这次他选了个最有经验的将军。

BC490年,波斯大军横渡爱琴海,登陆雅典郊外的马拉松平原。由于希腊当时是很散漫的城邦制,各个城邦间各自为政,所以城邦和城邦之间的地带就成了可利用的薄弱环节。何况还有投降的各小城邦。所以波斯一登陆就直逼雅典。

这里就是马拉松这项活动的来源了……默……希波战争带来的影响还真深远,一直到今天~!

雅典人一边紧急防御,一边派出长跑能手斐里彼第斯昼夜兼程赶去斯巴达求助。

可是我们骄傲勇敢的斯巴达勇士却拒绝了雅典人的求援,理由是——月圆之夜不宜出兵。(电影的那个说辞即从此来的吧~但是事实上斯巴达国王只带300人出兵的理由并不是这个……后文会说到的。)

斐里彼第斯同学苦苦哀求,但是斯巴达人无动于衷。无奈之下,斐同学只好再跑回雅典,转达这个不幸的消息。

但是雅典人到底是雅典人啊~!他们并不因为斯巴达人拒绝援助而悲观失望,反而立刻全民皆兵得动员起来了,甚至把奴隶都编入队伍,立刻赶往马拉松平原,好占据有力地形。

我一再说雅典是温和活泼而开明的,因为那里是民主的萌芽地。雅典的很多政策在现在看来都简直是理想国。那里的人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他们骨子里的散漫自在是从公元前,不,从神话时代就流传下来的。但是这次雅典全民总动员……貌似这在历史上是为数不多的。

当时雅典的法律已经很民主了,所以……依他们当时的法律,10位将军出征间轮流掌握兵权,而若要采取重大军事行动则由军事执政官主持会议,大家投票表 决……结果在为了守还是攻的时候出现了分歧,而且好死不死他们一共是10个人,于是就出现了5VS5的局面。(所以后世内阁成员等都是单数,大概也是要避 免这种局面吧……)

所幸,执政官SAMA赞同一个叫做米太亚得的将军的出击意见(也就是说……执政官握有最后一票……很公平,很科学),然后为了彻底贯彻米太亚得将军的战略构思以及彻底发挥他的指挥才能,其他将军最后全部选择放弃自己统领兵权的机会,让米将军全权指挥。

当时力量比对是——雅典1W军队+1K援军,而波斯,10W大军。此外雅典是连奴隶都动员上了,可想而知队伍的装备有多良莠不齐,反观波斯,战备精良。

米同学在这里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他把战线拉开,精锐步兵安排在两翼,正面战线则显得薄弱。
BC490年9月12日清晨,米太亚得将军战前动员:“雅典是永远保持自由,还是戴上奴隶的枷锁,关键就在你们!”

战争开始。波斯人只知道一味往中间突破,而雅典方面则且战且退,最终形成了两翼夹击的阵势。而波斯人战线拉得过长,导致首尾不能兼顾,反而陷入了被雅典人 分化包围的局面。(这在中国战争史上真的是很多见的场景……一字长蛇阵是如何被破的。诀窍是——要柔软,柔软的防御,把他们拉进来,然后两翼奇军突出,干 净利落地截断。)

然后波斯人开始逃跑……雅典人紧追不舍,一直追到海边,开始了军舰争夺战。

当这一天晚上,斯巴达人带着2000军队赶到时,只看见尸横遍野。

波斯人留下了6400具尸体,7条战船。雅典牺牲192人,其中有军事执政官卡利乌斯和几位将军。(我在这里被雅典战士深深折服。他们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 东西,只有身后的雅典城,城里父老乡亲,爱人子女。但是他们浴血至此,不退缩不动摇。米太亚得的战术得当,以极小的代价换取了极大的胜利!同时也对卡利乌 斯和诸位将军表示深深的敬意——这么小的牺牲里居然有他们,这些数字中透出他们身先士卒的英勇无畏——这就是历史所能告诉我的真相。)

米同学为了把这个好消息尽快告诉雅典城民,于是斐同学再度被派了出去。

事实上斐里彼第斯已经受了伤,但是他还是咬牙拼命跑回了雅典。最后他只说了一句“欢乐吧,雅典人,我们胜利了!”便一头栽倒在广场上,再也没能起来。

他跑的全程是40公里195米,也就是后世马拉松的距离……因为在1896年的第一届奥运会上,这项长跑就被列入竞赛项目,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以及这位长跑手的尽职尽力。

然而时间过去没多久……波斯平息对希腊的觊觎之念不过10年,斯巴达门口的温泉关烽烟再起——这次就是希波战争中第二值得铭记的温泉关战役,斯巴达300勇士的背景由来。

10年里,掀起希波战争的大流士一世挂了,他的儿子薛西斯登上了王位。为了完成他父亲的遗愿,薛同学发誓要踏平雅典征服希腊。于是他精心准备了4年,动员 了整个波斯帝国的兵力——士兵们来自臣服于波斯的46个国家,100多个民族……波斯人,米迪亚人,亚述人(这个也是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啊~!),帕提亚 人,花刺子模人,印度人,阿拉伯人(彪悍的民族),埃塞俄比亚人,色雷斯人(还记得么,第一次重挫波斯帝国陆战军的民族~!也不是一般的强悍),高加索人 (……这个就更不必说了……当时欧洲的精锐……)。从以上阵容就能看出是多么可怕的战斗力。(但是我还是很怀疑……色雷斯和米迪亚人也就算了,亚述人也可以忽略,但是阿拉伯人和高加索人征战到希腊不会水土不服吗???)

总之呢,波斯这次号称了500万军队。大概实质上应该在30-50万人吧。他们分海陆两路向希腊进发。为了度过赫勒斯邦海峡,也就是现在的达达尼尔海峡,还专程派了工匠去修桥……索桥没成功,最后修了浮桥。

整支大军当时用了7天7夜才度过海峡……当时有个当地人惊恐的说——宙斯啊,为何你变成波斯人的模样,改名薛西斯,率领全人类来毁灭希腊呢?

这次,希腊国内,城邦间中止了内斗,枪口一致对外,成立反波斯同盟。盟军总司令就是我们的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电影主角-_-|||)

但是,薛西斯真的很会挑选时机——他选择的日子,恰好是希腊国内的盛事,奥林匹克运动会!

在希腊人心里,奥林匹克高于一切,任何一切都无法阻止和破坏奥林匹克,包括希波战争!

所以,在那个时候,温泉关,这个希腊北部南下的唯一通道的守兵只有几千多人,而列奥尼达带来的援兵,只有300人。

薛西斯驻兵后先用心理攻势,散布消息给希腊守兵,说我们的人多得数不清,射箭时能遮蔽天上的太阳。但是勇敢精悍的斯巴达人高傲地回答道:“那好啊,我们可以在荫凉中杀个痛快了!”

(斯巴达人一向是很骄傲很简洁的。当有一次一个国王威胁斯巴达国王说要毁灭他们的土地蹂躏他们的人民时,斯巴达国王只是很简单的回答了一个字“请”。这种说话模式后来成了斯巴达的外交辞令……大概他们觉得话多是懦夫的象征吧……)

薛西斯过了几天再去打探希腊人,探子回报说希腊人很轻松,在做操,在梳头。事实上知情者告诉薛西斯,斯巴达人梳头表示他们要玩命血战。薛西斯再等了4天,最终无法再忍耐了,下令武力对待不投降的希腊人。

温泉关就如电影里的那样,地势险要,山道狭窄。所以没有骑兵和战车能派上用处。薛西斯只能采用重装步兵轮番冲击的战术,想以人数和人力来取得胜果。

但是斯巴达人真不是盖的,波斯人冲撞了一天又一天,丢下大片尸体,却硬是没能前进一步。薛西斯连麾下最精锐的1W皇家部队都投入了战斗,可是除了大量死亡外,没有任何收获。

但是……就在这种悲壮的时刻,一个叛徒的出现毁灭了整个温泉关战役……也毁灭了人类历史上可能的最辉煌的胜利,但是铸定了一曲响亮豪迈的悲歌。埃彼阿提斯,一个当地农民,希波战争中最不光彩的角色,报告给了薛西斯一条通往斯巴达人背后的小路。

列奥尼达不是没想到。他已经在那里布置了1000佛西斯城邦的守兵。但是可惜他布置的不是斯巴达人也不是雅典人。佛西斯城邦的士兵早已在连日的无战事中放松了警惕。当他们听见脚步声拿起盾与矛时,锐利的羽箭已经射穿了他们的喉咙。

佛西斯城邦败走了。波斯人背后突袭斯巴达人。

列奥尼达见大势已去,下令撤退了丧失斗志的其他城邦的军队。他和300斯巴达战士留下来死守阵地。最后,除他们外,还有700塞斯比亚城邦的士兵愿意和他们同生共死。

对一个斯巴达人来说,放弃阵地,就是比死亡还可怕的耻辱。

最后最悲壮的时刻终于来了。腹背受敌的希腊战士们奋勇杀敌。长矛断了换佩剑,佩剑裂了用盾牌砸,哪怕赤手空拳也要杀死敌人。

终于波斯人还是潮水般拥压了过来。斯巴达的勇士们护着自己的统帅,渐渐退到一个山丘上。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少……前后就只一秒,便已注定了天人永隔……不,不会天人永隔,因为下一秒,就会追随自己的战友、同伴、兄弟而去……

杀红眼的波斯人把残余的斯巴达人死死围住,在一声口令中,标枪如雨点投去。

当最后一个斯巴达人倒下时,温泉关才算真正被攻占。

这场战役,斯巴达勇士们留下298具尸体。(之所以不是300是因为有一个人患了眼疾,很早之前就从战场上退了下来,而还有一个被派做探子出去打探消息了……结果最后这两人一个自杀,一个在后来的战役中英勇阵亡——只可惜还是没能洗掉他们的“耻辱”——被斯巴达人加诸的耻辱。)

波斯人留下2万亡魂!

至今,温泉关上还刻着这样的铭文——“过客啊,请带话给斯巴达人。说我们忠实地履行了诺言,长眠在这里。”

(写到这里,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泪水,几乎掩面大哭……所以我说电影给我的只是视觉上的冲击,真正撼动我心的却是那段让人崩溃的历史。那是无法用任何镜头和任何言语来描述的壮烈,只有最朴实的数字能隐隐揭开那段历史后的惊心动魄。)

薛西斯也被吓破了胆……他害怕斯巴达人,怕斯巴达人都是这样。

血战温泉关的同时,海面上双方海军也展开了激战。双方各不相让。当希腊海军获悉温泉关失守时,选择退出战场。希腊首战受挫,雅典岌岌可危。

薛西斯并没有丝毫迟疑,立刻挥兵直扑雅典。

然而当他进入雅典时,却发现雅典不过一座空城。

于是,波斯国王一怒之下,下令烧毁雅典。

……这里要扯一下一直在战争里没有出现过的神的踪影……希腊一直流传着一个阿波罗的预言,说是希腊的命运要靠木墙来拯救。于是雅典杰出的海军统帅提密斯托克里做出了全新的诠释——所谓木墙,大船也。希腊的未来在海上。

于是雅典全体人员包括其他城邦的人统一撤退到海上,妇女儿童去岛上避难,男人们则统一编入海军,集中到撒拉米海湾。

这个时候波斯陆军直扑雅典,波斯海军也来到了雅典的外港,成里呼外应之势。

面对波斯的水陆夹击,而己方又兵力甚微,很多人开始不抱希望,甚至有城邦开始打算把船撤出去保卫自己的家乡。提同学在这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建议召开军事会 议。会议上他力排众议,说要在窄海上与波斯决战。因为那样波斯的战力无法投入全部的兵力,而且由于战船太大太过笨重,又人生地不熟;而希腊联军则相反,战 船灵活,地理熟悉云云。可惜没人听得进去。

于是提同学用了个狡诈的法子,他让自己的贴身士兵充当了N久后中国三国黄盖的角色,拿了密信去往波斯国王告密,说是希腊海军人心浮动,想逃不想战。

显然薛西斯没有曹操聪明……他拿着密信大喜过望,立刻命令封锁海湾。

9月23日凌晨,包围完成。200多艘埃及战舰,800多艘波斯战舰牢牢钳制住了海湾东西两面。

这时希腊众人才知道自己被包围了,当然提同学例外。骑虎难下,他们不战也得战。于是在提同学的指挥下,大家开始了军事行动。

双方战力:希腊358艘战船,波斯1207艘。

但是逆转来了~!两次飓风先后在波斯人完成包围圈时袭击了他们,造成600艘舰船随风飘碎,战力立时下降一半……

雅典的新式战船也展现出了它们灵动、轻便的优点,无数艘波斯舰船被它们撞沉。于是前军挡不住开始后退,结果后面的后军赶来支援……于是再N久之后银河英雄传说里那最混乱的一幕被提前上映,波斯军舰自己撞自己,撞得不亦乐乎……

8个小时的激战,波斯战舰击沉200艘,俘获50艘,雅典方面战绩不详……但是他们总共才358艘战舰啊~!

薛西斯面对如此战况,终于不得不后退——可见当时雅典方面损失极小,尚有余力让薛西斯感到害怕。

最后薛西斯留下一部分陆军在中希腊继续作战,自己率领残部退回小亚细亚。

第二年,希腊联军在普拉提亚歼灭薛西斯留下来的那部分陆军,同期在小亚米卡尔海角消灭了波斯在那里的残留海军。

BC449年,希腊军队在塞浦路斯岛彻底打败波斯,结束了将近50年的希波战争。双方订立和约。

(资料全部来自《世界五千年》)

但是不要以为希腊一直在以少打多。奠定波斯第三次远征失败的布拉底会战中,斯巴达统帅包桑尼率领希腊联军约10万人,重创占有明显优势的波斯陆军。那是BC479年8月中旬。

自此后,希腊开始反败为胜的追击:

公元前478年,雅典舰队占领赫勒斯滂海峡北岸的重镇塞斯托斯,从而控制了通向黑海的要道。

同年,雅典联合爱琴海沿岸各城邦成立提洛同盟。

公元前476 年,希腊联军在西门指挥下攻占色雷斯沿海地区、爱琴海许多岛屿和拜占庭。

公元前468年,希腊海军在欧里墨东河口大败波斯舰队。

公元前449年,希腊海军在塞浦路斯岛东岸的萨拉米斯城附近重创波斯军,至此双方同意媾和。雅典派全权代表卡里阿斯赴波斯首都苏萨谈判并签订了《卡里阿斯 和约》。和约规定:波斯放弃对爱琴海及赫勒斯滂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出口)的控制,承认小亚细亚西岸希腊诸城邦的独立地位。

希波战争结束后,雅典成为爱琴海地区霸主。

阅读全文

与来了多少援兵才把印度人打走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妓女哪里有 浏览:424
中国大陆是哪里的电话 浏览:72
到越南顺丰多少钱 浏览:431
越南鞋厂最近倒闭了多少家 浏览:784
中国印度哪个最强 浏览:372
手机怎么切换印尼语 浏览:533
英国短毛猫什么时候没有眼屎 浏览:258
意大利大使馆签证为什么这么慢 浏览:319
意大利为什么要抢那么多纸巾 浏览:911
古代印度瑜伽是做什么的 浏览:739
伊朗以前有什么政治制度 浏览:25
中国42码对应印尼码是多少 浏览:455
中国战场在二战地位如何 浏览:206
意大利语1到1000怎么读 浏览:392
印度产非布司他片怎么样 浏览:428
绩点41可以申请英国什么大学 浏览:411
伊朗为什么调高油价 浏览:447
越南买997h多少钱 浏览:652
和平精英国际服昆虫模式怎么拿枪 浏览:582
印尼女人包裹着头巾叫什么 浏览: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