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的教育那么烂,为什么印度裔ceo可以统治硅谷
印度人正在悄悄地占领硅谷。印度精英正在涌入硅谷的管理、技术、计算机和其他领域。在美国500强公司中,许多跨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都变成了印度人。例如,进入谷歌的盛大披萨。掌管微软的萨特雅·南德拉;领导百事可乐的因陀罗·克里希纳莫斯;安卓系统的负责人桑德鲁。一方面脏乱不堪,另一方面又充满了精英。印度教育发生了什么?印度糟糕的教育状况差距是一个非常极端的国家。他们不像世界上其他国家那样按财富排名,而是按姓氏排名。印度人分为四个种姓,贱民没有姓。

激烈的竞争真让人头疼。这次考试与高考相当,程度更高。印度有句谚语:一等学生去印度理工学院,二等学生去麻省理工学院。基础教育造就了一大批尊重学生个性、注重素质的印度精英和注重能力的应试教育。他们的精英教育模式的确有其优点。也正是因为如此,印度出来的人才几乎是世界顶尖的,所以他们会去往世界科技的顶端硅谷。
B. 为什么印度人统治硅谷,中国人沦为打工仔
1.印第安人确实在硅谷崛起。
但其背后是印度的人才外流。
例如,Google的首席执行官Sundar Pichai出生在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微软的首席执行官Satya NADELLA,adobe的首席执行官shantanu narayen和Meguiar的首席执行官Sanjay Mehrotra都是印度人。
甚至美国媒体都说,有10位印度CEO正在统治世界。
几年前,有一个数据:在美国排名前500位的公司中,有75位外国首席执行官,其中第一位是印度人(10),超过英国人(9)。香港和台湾只有一位华裔,而大陆没有一位。
印度的10位CEO有两个共同点。一个是在国外学习后在美国出生和成长的印第安人。
其次,他们大多数是在同一所大学接受教育的。对他们进行培训的大学称为印度技术学院,被称为世界上最困难的大学,录取率仅为3%。
2018年,印度理工学院的申请人数达到了45万,但只有13000(2.8%)被录取。毫不夸张地说:
来自印度各地的学生前往印度理工学院,他们都是印度各地的精英。

同时,即使是留在硅谷的中国科技精英也有新选择:
在硅谷为中国公司工作。
蒂克托克(Tiktok)在硅谷开设了一家办事处,并开始从Facebook之类的巨头那里偷人,提供的薪酬最多可提高20%。据统计,自2018年以来,已有超过24名Facebook员工被中国公司挖走。
国外一个着名的问答机构中的一个问题是:“在美国的印度移民是否比中国移民更成功?”引发了很多讨论。
其中一位网民对此表示赞同。
“最聪明的印度人移民到西方,但是移民到西方的中国人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中国人。”
因为,中国现在确实可以为中国科技精英提供更多选择。
C. 为什么“印度帮”在硅谷的高管很多,华人却越来越少
很多人不知道“印度帮”在美国跨国大公司中的存在,直到脸书华人员工疑被印度上司霸凌后跳楼,“印度帮”才进入大家的视野。“印度帮”就是印度人或印度裔美国人,在职场(主要是跨国大公司)中形成的一个利益小团体。

1、不团结,习惯于各自作战,不像印度人喜欢集体行动;
2、喜欢埋头工作,当老黄牛,印度人则喜欢表现,抢功劳意识强烈,容易在职场冒出来;
3、中国学生不喜欢团队配合的体育项目,印度学生则喜欢打板球(印度的国球),团队运动需要队员密切配合才能取胜,这等于锻炼了印度人的团队协作意识;
4、印度人在做好工程技术的同时,有点想法的都会去读MBA,而MBA的目标就是培养管理者,硅谷的科技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创始人会退居幕后,转而雇佣受过MBA教育的人担任CEO,印度人既会工程技术,又手握MBA的敲门砖,自然容易爬上CEO这个实权位置。
D. 美国硅谷被印度裔“占领”文盲率过亿,印度如何制造高级人才
1. 美国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如微软、谷歌、IBM等,其CEO职位被印度裔占据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例如,微软的CEO是印度裔的纳德拉,谷歌的CEO是印度裔的桑达尔-皮猜,而IBM的CEO现在也由印度裔的阿尔克温·克里希纳担任。
2. 除了上述三家科技巨头,百事可乐、诺基亚、摩托罗拉、哈曼国际等公司的CEO也是印度裔。这种现象令人惊讶,因为印度的文盲人口也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达到了近3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盲过亿的国家。
3. 尽管印度的文盲人口众多,但印度同时也拥有大量高级人才。这主要归功于印度的贫富差距很大,富裕家庭的孩子普遍接受高等教育。例如,印度的富人们文盲率为0,几乎都具有大学本科学历。
4. 印度的初等教育并没有真正普及,因为印度在教育管理上长期采取放任政策,导致各邦的推行情况参差不齐。例如,阿萨姆邦和比哈尔邦的辍学率甚至高达70%。
5. 印度的精英教育导致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均衡。印度的高校体系成为了世界上断层最大的高等教育体,其中印度理工学院等18所重点学院每年拿着教育支出的绝对大头,而剩下的绝大多数普本基本上每天都在倒闭的边缘反复徘徊。
6. 印度的工程技术、商业、科学等热门专业教育水平较高,因此印度也根据这些专业教育水平划分出了两套系统:国家重点学院系统和普通高等教育系统。
7. 印度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难度极高,被誉为世界第一难考。这个考试的初试是一场三个小时的笔试,由90道客观题组成,涵盖物理、化学、数学三科,平均四分钟就得解出一道题。
8. 印度的补习教育非常发达,超过95%的学生都要提前两三年学习课外辅导,超纲学习物理化学数学的内容。在印度北部有个城市叫科塔,是全国最有名的“补习之都”,这里的学生每天接受15个小时以上的高强度学习。
9. 印度的高考形势非常严峻,考上印度理工对于印度人来说,代表的可不仅仅是高薪和面子,那是实实在在的“知识改变命运”。然而,印度的人才流失率高达80%,尤其是印度优势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
10. 印度政府对人才外流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认为这种人才外流是正在积攒利息、等待印度提取的“智慧银行”。然而,印度的人才并没有大规模回国,反而近十年来中国留学回国人员以年均13%的速度递增。
E. 为什么印度人统治硅谷,中国人沦为打工仔
因为硅谷中高管人数中印度人数相对于中国人多。硅谷是印度的,而印度是中国的。网上有一类文章,标题很吸引人,比如,“印度CEO霸占硅谷,中国人沦为打工仔”“印度输出CEO,中国输出廉价劳动力。文章往往焦虑地说道:在谷歌、微软、Adobe等等这样顶级科技公司,它们CEO级别的高管居然都被印度人给拿下了!

印度政府倾其所有培养这些精英,但印度理工2/3的毕业生却选择到美国留学,闯荡硅谷。这些人中的相当一部分通过努力,从底层一步步奋斗,成为硅谷高管。但他们几乎很少再返回印度,以至于印度的人力资源部部长大声疾呼:
其实在硅谷,中国人也有很多做到了高管的位置。比如,脸书的技术副总裁魏晓亮,Google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李飞飞,Microsoft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等等。
甚至像雅虎联合创始人杨致远、英伟达(NVIDIA)创始人黄仁勋,以及YouTube联合创始人陈士骏都是华人。
总结;但和印度精英远赴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中国人在硅谷闯荡一番后又回到中国。其实,硅谷不应该成为评价标准。与其盯着中国、印度精英在美国硅谷干得好不好,不如看看我们身边每时每刻、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最聪明的印度人去了美国,而有眼光的中国人却悄悄进入了印度。时代站在那边,显而易见。
F. 美国硅谷被印度裔“占领”文盲率过亿,印度如何制造高级人才
最近发现个奇怪的事儿,美国拥有着一众像微软,谷歌,IBM这样在很多领域排名前列的 科技 垄断企业,但这些美国巨头中的大部分,实际上都被印度裔掌控着:
微软CEO纳德拉是印度裔;
谷歌CEO桑达尔-皮猜是印度裔;
现在IBM的CEO也由一位印度裔的阿尔克温·克里希纳接手了。
三家可能是偶然,但百事可乐,诺基亚,摩托罗拉,哈曼国际的CEO都是印度裔,这就离谱了。
还有更离谱的。
作为世界 科技 中心的美国硅谷,如今也正在被印度人一步步占领着!
据统计,在美国硅谷,印度裔高级技术人才占了硅谷人才总数的三分之一,且还在逐年上升。
可视线一转,如今的印度的文盲人口也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达到了近3亿,是 世界上唯一一个文盲过亿的国家。
那问题就来了,印度是怎么做到在文盲人数这么多的情况下,同时还拥有这么多的高级人才的?
仔细一查,好像也不矛盾,因为印度除了是文盲最多的国家之外,它同时也是 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
巧合的是,全球12亿的贫困人口中,印度又占了三分之一,其中还有7000多万人属于极度贫困。
也就是日均生活费不到9块。
配上印度人均的六口之家,生存都成问题的情况下,接受教育更是无稽之谈了。
反观印度富人们呢,文盲率为0,起底也是个大学本科学历,而夹在中间经济稍微好一点的印度家庭,普遍也是会接受高等教育的。
可能有朋友要说了,印度再不济,人家也是有八年初等义务教育的,但实际上,印度喊了50多年的义务教育直到今天也没有真正普及,究其原因也很简单:
印度与生俱来的自信
我国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到真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用了多长时间呢?
15年
印度更虎,直接把普及义务教育这个宏大目标写进了宪法。
那印度计划多长时间完成呢?
尼赫鲁一拍脑门:我说一个数!10年!
没错,印度计划花10年时间消除国内占比80%以上,总计2.4亿多的文盲,于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印度把教育经费的56%都拨给了初等教育。
可在初等教育的具体实施上呢,印度延续了 “口号就是我唯一的行动” 这个优良传统。
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上长期采取放任政策,彻底当起了撒手掌柜,要各邦自主推行普及义务教育,各邦情况各有不同,推行情况必定也是跟着感觉走。
截止2007年,印度初等教育阶段辍学率为0的邦只有8个,辍学率超过50%的邦有11个,阿萨姆邦和比哈尔邦的辍学率甚至飚到了70%,要是按照我国普九验收最高允许每年3%辍学率的特例标准,印度脱盲估计还得再来十年。
可能当初尼赫鲁说的是物理消灭吧。
脚踏实地向来不是印度的风格,尼赫鲁并不相信当时西方提出的“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顺序发展理念,反而认为这是西方拖慢我“大印帝国”崛起的阴谋,所以在发展初等教育的同时,印度也把剩下的教育经费一股脑地都发给了高等教育。
我命油我不油天,两头下注,直接单车变火车。
而这双管齐下的后果就是发展初等教育的口号也就喊了开头两年,到后期这钱都流向了高等教育。
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初等教育的经费占比就降到了33%,1966年到1969年甚至俯冲到24%,而同期的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则一路涨到了49%。
为啥印度最后一股脑地把宝全押在这上面了?
因为初等教育虽说是解决文盲的直接办法,可搞来搞去印度发现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无底洞啊,钱哗哗地往里砸,培养出来之后还得继续搞中等教育,那我为啥不直接上马高等教育?
我“大印帝国”可是在2000年就立下要在2020年成为发达国家的flag的,哪有时间陪你们这群小豆子茁壮成长了?
印度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轰轰烈烈投身高等教育改革了。
那这改革的成果如何呢?
俩字:稀碎。
在印度教委的不懈努力下,印度高校体系一跃成为了 世界上断层最大的高等教育体 。
印度如今有接近两万所高等院校,以印度理工学院为代表的18所重点学院每年拿着教育支出的绝对大头吃香的喝辣的,而剩下的绝大多数普本基本上每天都在倒闭的边缘反复徘徊。
要究其源头,也和它的“日不落父亲(英国)”息息相关。
印度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当时的英国在奴役大半辈子印度之后发现,都工业时代了,这印度人的智商和情商还是那么低?
领导夹菜你转桌,领导打牌你自摸。
这不行,新时代我需要的是高级打工仔,得搞点教育了!
于是英国议会在1813年授权了东印度公司管理殖民地的教育事务,马考利伯爵起草了着名的《马考利备忘录》,重点指出:
“鉴于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在印度本土实施大众式教育,殖民政府应该建立只能面向少数精英阶层的高等教育机构。”
所以印度殖民政府在没多少钱的情况下搞起了精英教育。
可坏就坏在了精英教育。
印度精英阶层在接受教育之后,终于意识到原来自己是个印度人的事实,开始在甘地的领导下进行“平静如水”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且要求英国把教育大权分一点出来。
那会儿的英国刚刚结束一战,虽然打赢了但还是有损元气,就更没啥闲工夫操心印度了。
于是殖民政府在教育管理体制上做出让步,实行“分权制”,中央保留部分权利,其余下放到各个邦,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发现没,后来印度在初等教育上的甩手掌柜就是搁这儿学的。
刚开始的几年,地方的办学积极性确实高,但是别忘了,这可是散装印度,各个邦之间压根就没啥共识,发展教育那更是随心所欲,截至1931年,印度的识字率也只有8.6%。。。
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了,这个新生的散装国家更是没钱,但再苦不能苦孩子,尼赫鲁最先想到的就是普及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这对儿卧龙凤雏,卧龙的“成就”咱刚刚已经说了,凤雏也得支棱啊!
于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印度高校数量从1950年的606所急速扩张到1965年的2370所,再伴随着80年代的私立大学放开,印度大学的数量那是一飞冲天,迄今为止已经有8410所,更别说印度的学院采取的是纳附制,也就是俗称的抱大腿,纳附的学院如今已经超过三万所大关,奔着四万去了。
但贫穷如风,常伴吾身,建再多大学,中央的高等教育经费即使涨了就还是那么点。
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印度高等教育占总教育支出的比重从1/4上升到了1/3,更别说在70年代初期,印度经济衰退,印度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和高教体系的发展更是进入原地踏步。
那在有限的经费下,印度当然要把钱用在他们认为的刀刃上
没错,就是和GDP直接挂钩的 工程技术,商业,科学 这些专业,国家也根据这些热门专业教育水平划分出了两套系统:
国家重点学院系统和普通高等教育系统。
重点学院好吃好喝,普通高校生死由天。
而在这18所学校组成的重点学院系统里,有一所学校的经费就达到了重点拨款的15%,它就是——印度理工,印度眼里的唯一指定神校,而开头所说的占硅谷三分之一人才中的绝大多数,就都来自这所学校。
在印度一直有个把印度理工吹的神乎其神的段子:
有一天麻省理工的教授问自己班上的印度学生,你们印度不是有印度理工吗,怎么来这儿了?这个学生是这么回的:我就是因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来麻省理工的!
气的那教授差点当场犯了心脏病。
印度理工真像印度人嘴里说的世界第一吗?
摆事实讲道理,印度理工的世界排名并不高,2019到2020年期间,它最好的孟买分校也仅仅排在第162位,即使是放在亚洲,也只排到了第33名,那印度人的自信从何而来呢?
其实它还真霸占了个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难考。
印度理工学院1951年建校,1956年,印度国会通过了《理工学院法案》,避免了官僚系统干预理工学院,课程和招生也变成了学校自主决定,就这样,乘上了改革春风的印度理工一路高歌猛进,成了全国理工学院的扛把子。
同样的,在课程难度上,印度理工也自然是水涨船高,尤其是数学方面。
在印度,无论你出身多么卑微,只要你考上这所学校,就不会再有人关注你的出身了,在别人眼里你就是最棒的。
但一个印度学生要是想考这所学校,不是能不能的事儿,而是配不配。
请大家试着跟随我的脑洞:
假设我们非常不幸的出生在了一个印度家庭,但不幸中的万幸是咱家还有点余粮支持你念念书,那从十年级开始(相当于咱们的高一),我们就得决定未来的方向了。
你问我为啥要现在就定?
因为与此同时,和你一样得做决定的还有1000多万人,选择呢也不多,占据绝对主流的就是理工,医学,商科,文科这四个。
其实你大概率会是个理科生,因为在国家的一顿洗脑之下,普通印度家长的观念向来是学文不如学商,学商不如学医,学医救不了印度,所以不如学理工。
而理工就只有一所能上的,就是印度理工,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理工类普本上完之后,就可以和摩的司机试比高了,一个印度普本毕业生的工资和印度摩的司机的工资水平相当,大约一个月1500人民币的样子,而印度理工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是这个的20倍,你会怎么选择?
我,莫得选择。
而在你被迫选择印度理工之后,恭喜你,你再也没有所谓的个人空间了,因为在写下印度理工那几个字的时候,你面对的就不只高考那一场考试了,还要挑战印度理工学院设立的联合入学考试(JEE)。
而这场JEE是需要入场券的,你得至少能考到这1000万考生中的前20%才配考JEE,2017年,最终获得JEE考试资格的人数是118.6万,印度理工要多少人呢?
4000
绝望不,不,绝望还没真正开始,这场JEE考试的初试是一场三个小时的笔试,由90道客观题组成,涵盖物理,化学,数学三科,平均四分钟就得解出一道题。
而每一道题,都超纲。
从第一题开始,你面对的就是不亚于中国高考最后三道单选题的难度,但这仅仅也是初试!
在初试过后,由于客观题必定有正确答案,所以这一百万的考生会按成绩进行排名,前20%再参加下一轮的终极复试,而JEE复试的难度,就显然不是我这种学废能想象的了。
所以在这种难度的考试下,在学校学的反而只能在考试中起个辅助作用,那怎么办呢?
补课。
在印度,超过95%的学生都要提前两三年学习课外辅导,超纲学习物理化学数学的内容,2017年印度家长就为课外辅导贡献了225亿美元。
印度北部有个城市叫科塔,是全国最有名的“补习之都”,2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生地塞进了100多家补习机构,在这里,十几岁的考生被送到密密麻麻塞满一两百人的教室,每天接受15个小时以上的高强度学习,在这里,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成绩。
而迄今为止已经有77个不同地方的学生因为顶不住压力选择了自杀。
但与此同时,问题也就来了,在印度这两个字的加持下,如今能上补习班竟然也成了一种奢侈。
因为像科塔这样的补习机构每年收费标准是3000刀,可印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才刚刚过了2000刀,所以能去科塔补习的,大都是印度的中产家庭。
那印度穷人家的孩子咋办?
那就只能督促你老爸平时多健身了,因为在高考当天,印度富人和中产阶级的钞能力真的很难用我朴素的语言来描绘。
比哈尔邦是印度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可就在这个印度最落后的地区,爆出了同一年文理科状元双双落网的消息,在12年级的毕业考试中,17岁的鲁比-拉伊一举夺魁,成了比哈尔邦的文科状元,乡里乡亲的一听,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兴高采烈地就去接受采访了,然后就把政治学这词给拼错了,还表示这是一门有关烹饪的学科,这回答是真下饭啊。。。
当地考试委员会当场就给她安排了复试,她也不负众望地答了个零分,紧接着就被逮捕。
这个消息自然是引起了民愤,考试委员会也在想,要不这理科状元也查查?
几天后,理科状元也应声落网,因为他在采访中表示水的化学式不是H2O。
而这俩人也坦白了,这状元,买来的!
那占绝大多数的穷人呢?就只有体力了。。。
早在2015年,这张比哈尔邦教室外的照片就震惊了世界,教室内,学生们在紧张地和中考题搏斗,教室墙外,印度父母们也在紧张地和中考题搏斗,,穷人们买不起高级作弊设备,只能用这种最朴实的方式帮自己孩子实现梦想。
也许你正在笑,可我们正在笑的这些画面,却是印度穷人们近乎绝望的人生。
在这么个高考形势下,考上印度理工对于印度人来说,代表的可不仅仅是高薪和面子,那是实实在在的 “知识改变命运”。
然而现在看来,他们从印度理工毕业之后,向往的地方却往往不是印度,而是欧美,印度的人才流失率高达80%,尤其是印度优势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
印度教育部长也很烦,多次感叹: 我要的是人才增长而不是人才流失!
现在好像还有一部分人会对印度的IT产业心向往之,但殊不知数十年来,在工资待遇,生活环境以及研究条件的影响下:
印度近60万的优秀毕业生都到海外深造不归;
4000名知名度高的专家早已移民欧美。
以至于印度IT教育如今都被称为“人才奶牛”,吃印度的草,乳房却在国外。
在美国,一个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平均年薪为7.5万美元;而在印度,做同样工作的设计师每年只有1.25万美元,薪水仅相当于美国的1/6。
印度宪法中早就明文赋予了“公民可自由迁徙和定居”的权利。对于印度政府来说,既然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无法挽留住人才,还不如顺水推舟,对人才外流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
当年,有“计算机总理”美誉的印度前总理拉·甘地就曾说过,“即使一个印度科学家、工程师或者医生在50岁或60岁回国,我们也并没有失去他们。我们把这种人才外流看成正在积攒利息、等待印度提取的‘智慧银行。”
去年,在议会回答议员的公开质询时,印度人力资源部部长乔希博士认为,政府不认可联合国人才发展报告所指出的“印度每年因人才流失损失20亿美元”的观点,因为在印度政府看来,当印度人才从欧美归来时,他们不仅带回了资金,也为印度提高了知名度,更带回了创新精神!
那印度的人才回来了吗?印度首富现在都跑了!
反而是近十年来中国留学回国人员以年均13%的速度递增
要问原因啊?
你看这次疫情浪潮下,究竟是谁没穿底裤屁股蛋子还锃亮反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