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如何理解印度的多样性

如何理解印度的多样性

发布时间:2024-04-17 20:20:38

㈠ 印度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

那个,你好像对印度有非常有趣的误解.......
印度独立,印巴分治(在印度独立同时)前,英属印度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那时叫东巴基斯坦,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
之所以不以一个独立的印度独立,是当时英国实行“蒙巴顿方案”,把印度的伊斯兰教徒和印度教徒分成两个国家独立。
而现在印度,是印度教徒的那一个国家,它的国教理所当然的是印度教。
至于穆斯林,也就是伊斯兰教徒在印度的日子,你要知道分治之前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杂居在印度半岛上的,在印巴分治之前,数以万计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都要从现在的印度迁往巴基斯坦,孟加拉或从巴基斯坦迁往印度。他们一路上和当地的异教徒(穆斯林相对于印度教徒是异教徒,反之亦然)发生了许多流血冲突,屠杀什么的,
然后巴基斯坦和印度独立后还和对方打了几十年的仗,你想想穆斯林在印度的处境是什么样的吧。
关于伊斯兰教传人印度的途径........既然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半岛起源,那它八成是从中亚(包括阿拉伯半岛)传到印度的吧,大概.........

㈡ 印度的特色有哪些

1、语言多样

印度语言多样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都无法与之匹敌的,虽说这一说法还存在争议。印度1961年审查时共列出1652种语言,但其中有些只是更多地作为方言使用,还有一些语言自那以后就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了。

2、大城市多

在印度的城市贫民窟,找水可是一项挑战。世界十大城市中,仅印度就占三个,中国也才有两个。据联合国资料显示,印度德里是现今世界上第二大城市聚集区,孟买和加尔各答分别排名第七和第十。如今,德里及其邻近的城市腹地总人口已超过2265万,仅次于东京。

3、人口密集

据专家预测,印度人口总数在本世纪60年代将达到顶峰,并有望于2028年超越中国。联合国数据显示,印度人口或将在未来14年内赶超中国,届时人口总数将达到14.5亿,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对于许多印度人而言,成为世界第一大人口国将是一项值得骄傲的成就,意味着在与中国抗衡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4、选民多

每个选民的手指上都有一个的特殊墨水记号以保证一人一票。印度一直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自诩(中国的选民则不能直接选举国家元首),据统计在2009年议会大选中共有4.17037606亿选民参加投票,出席率略低于60%。

5、芒果产量丰富

印度的芒果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印度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芒果生产国,同时也拥有世界最大的芒果消费市场。对于很多人来说,在炎炎夏日里,看到树上颗颗硕大的芒果,实乃使人心旷神怡之事,官方称芒果是印度的国果。

㈢ 中国印度之间的文化比较,有谁能比较全面的解答一下,急需!!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04(2000)03-0057-04
印度是人类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并与我国早有文化上的交往。早在两汉时期,佛教作为印度文化的代表就传入中国,融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影响甚远。我们研究印度文化,并对中国与印度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对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民族文化,以批判继承中国文化传统,推动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发展,不无意义。本文试图就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对中国与印度文化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关于印度文化的多样性与中国文化的统一性之比较
有人认为:印度文化具有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它的多样性与统一性。”(高善必《印度古代文明与文明史纲》。实际上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尤为突出,并且这种多样性本身所体现的差异性,常常又是极不协调,甚至还是互相冲突对抗的。如在印度,一些地区现代化大城市蓬勃发展,而许多部落则大量存在,人们仍然过着狩猎与采集的原始社会生活。就是在现代化大城市,老牛无用则被放生,它可以在现代化大街上悠然徜徉,随地躺卧,连来往车辆都绕道而过。印度有177种流行的语言,544种地方方言,所以在一张十卢比的纸币上,要印上12种之多的文字等等。这正是印度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写照。
造成印度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印度除了极短时朝,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总是土邦林立,割据纷争,长期不得统一。直到1948年独立时,全国还有几百个土邦王国。印度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南北气候各异,人种繁多,各地区各民族文化形态差异很大,发展不一致,而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不统一状态,故很难形成统一的文化。
中国汉文化也具有多样性,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革,诸侯割据,各诸侯国不可能实行统一的文化专制主义,因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形成了春秋文化的多样性。但自秦以后,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很快形成、巩固与发展,统一是长期的,分裂是短暂的。与这种较为长期稳定的统一的政治局面紧密相联,国内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不断从一个个小地域向一个更大地域的融合演化,终于形成了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一统文化,其在地域上是统一的,在内容和形态上是同一的,这就是以“克己复礼”和“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这也就是说,中国的汉文化的融合这一过程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完成。印度文化的发展当然也经历着这一过程,只是这个过程在印度始终未能完成。这也就决定着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多样性比较,则明显表现了自己的统一性,凝聚性和整体性,具有其浓烈鲜明的封建专制主义大一统文化特征,这一点是我们在比较中国与印度传统文化时首先必须把握的。
另外,关于印度文化的多样性,从外部因素来看,雅利安文化的入侵,虽曾大规模地改变了印度原来土着文化的面貌,但印度河本土文化仍对往后印度文化的发展存在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事实上,印度古代文化正是生存于印度河文化的巨大影响之下,也受到雅利安文化的冲击和改造,并以其为另一支主流,两者在交流融合中呈两条曲线向前发展,形成了自身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国汉文化也是由多民族文化汇合融化而成的,同样有其地域之间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复杂多样性及其相互之间的融合交流。如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西晋南北朝时北方民族文化的融合,元朝时蒙古文化与宋代汉文化的融合等等,莫不如是。但是,必须指出:第一,这种文化融合不是国外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而是中华民族内部各地域之间的文化融合,它具有民族文化的共同性这一重要特质。第二,就是在这种国内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民族间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由于国内的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而不断得以融合,从而表现出某种强烈的统一性,凝聚性与整体性,而且,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北魏鲜卑族文化,还是元朝蒙古族文化,它们都远落后于中原汉族文化,也就完全无力构成对中原汉族文化的冲击改造,倒是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为汉文化吸引过去,并表现出对中原汉文化的主动接受。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推行“汉化”政策,下令禁止使用鲜卑语、穿鲜卑服改用汉语汉姓、穿汉族衣服,元朝的铁木真也是如此。这就说明我国古代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与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大一统”政治格局相联系、相适应,始终以中原地区先进的汉族文化为中心,越来越保持和发展着一种地域上的大一统,内容与形态上的大统一的基本特征。在这一点上也与印度传统文化有着明显差别。
关于印度化的宗教性与中国文化的伦理性之比较
有位印度人说:“印度文化只有三种要素:(一)耕地的犁,(二)手工的纺织机,(三)印度的哲学。”其中,印度的哲学,特别是宗教哲学,它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渗透到了印度文化乃至整个印度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一切方面。这不是说,在印度文化中完全没有世俗文化成分。事实上,印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划分为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两个部分。印度人主张人生的四大目的是:法、欲、利、解脱,其中,“欲”与“利”属于世俗生活内容。印度有两本书,一本是《实利论》,一本是《欲经》,专门论述追求爱欲与实利,其中甚至包括了许多中国伦理道德所无法容忍的东西。即使是这样,但它仍然充满浓厚的宗教色彩,并宣称人生的最高理想是解脱,主张人生必须从业报中解脱出来,远离现实与世俗的一切,达到灵魂的永恒不灭。可见,印度人对自我的认识是在宗教中实现的,这也就决定了印度文化具有很强的宗教特征,是一种以“人对自己的生命”为中心的宗教型文化,这明显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重大区别。
大家知道,在二千多年的历史当中,中国社会实行的是统一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而封建宗法家族关系是它的社会基础,所谓“国”与“家”合为一体。所以,中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其重心在于“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即所谓“君臣父子”“三纲五常”等等,注重于以忠孝为主要内容的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人际关系。纵观中国历史,古代的思想家,实质上都是以伦理思想家的面貌出现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代表,儒家学说从孔子开始就主张重视家庭,注重伦理道德与人际关系,提倡将家庭道德扩展到社会政治生活中去,治家立国、经世安邦,主张入世。可以说,孔子开创儒家学派,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要在当时树立起“仁”和“礼”这一对立身做人的伦理道德标准与立国平天下的政治法律纲纪,恢复西周奴隶制度。与老庄的“重身贵生”和“无力而治”的“无为”思想相比较,孔子思想的入世色彩是很浓烈的;与印度文化的宗教解脱性相比较,其入世思想和伦理本位特征更是十分鲜明。
自近代以来,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产生了一种以个人权利为本位,讲究独立人格,天赋人权和强调个体解放的人文主义思潮。甚至远在此之前,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人们随地就能发现一种自由人格的发展,13世纪末,意大利开始大量出现具有个性的人物,施加于人类人格上的咒符被解除了。因而,但丁的伟大诗篇便应运而生,与此相对照,尽管中国传统文化的入世思想同印度宗教文化的出世思想有着重大差异,从而以其明显的伦理色彩与世俗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对于世俗生活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的某种重视,有一定的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尽管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这种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强调人在宇宙中的主要地位与作用,对人的价值所作出的某种世俗的肯定从而表现出一种人本主义倾向;但却又始终将人放在一种相互对立的,统治与服从的社会关系中,注重于人应当如何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而绝少强调人的独立人格和人应当享受的权利,明显缺乏西方个人主义色彩,倒具有浓烈的东方专制主义特征。这一点就成为我们在比较了中国与印度文化的特征之后,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世俗伦理主义本质特征的关键。难怪梁漱溟先生将人生的态度分为三种,认为西方文化的特征是“人对自然”,印度文化的特征的“人对自己的生命”,而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人对人”。
关于印度文化的“中道观”与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之比较
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类型诸特征的最为集中的体现。印度文化作为一种多样性、宗教性极强的文化类型,不能不在其思维方式上得到集中体现。
在印度文化中,无论是宗教还是哲学,都是派系繁多,门派林立。但由于印度文化又具有其鲜明的宗教统一性,因此,除了象顺世论这样的非正统哲学派别反对神干预世俗生活,主张追求现世幸福,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性质外,其它哲学都与宗教连接贯通,渗透了宗教唯心主义色彩。因而就其思维方式来说,它们都比较统一地将世界划分为物质的世俗世界和精神的宗教世界即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而主张“梵天”为世界的本源,一切都是“梵天”的体现。
并且,在对待此岸世界的态度上,它们一般都否定其价值,认为它污染了彼岸世界中作为绝对精神的“不受束缚的命”,使其变为了“受特质束缚的命”,而这是应该被抑制,被排除和被断灭的。这实际上是承认了矛盾,承认了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从而具有明显的二元论倾向。如印度佛教大乘中观派的“中道观”就反映了这一点,即所谓“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两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密”。(龙村《大智度论》卷43)这显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及孔孟的“中庸之道”有其本质区别。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极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既提出了阴阳对立、又提出了“有”与“无”的互相转化,这一点既为印度文化所不及,也不逊色于西方传统文化。问题在于,作为科学型的民族文化,西方人较为注重与强调对立面之间的冲突与斗争,不回避矛盾;可是作为伦理型的民族文化,中国人由于与长期封建专制主义“大统一”格局,与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系统的高度集中和同一有关,其思维方式则趋于寻求对立面的互相统一,过分强调均衡调和。这就是从先秦孔子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
孔子的“中庸”与印度佛教中的“中道”也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孔子的“中庸之道”其核心是“过犹不及”,既反对“过”又不主张“不及”,否定二个极端,一概排斥矛盾的二个对立方面,排斥矛盾双方的互相对立,而主张采取中间路线。“中立而不倚”,“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在一定条件下是一种妥协调和,消除与排斥矛盾冲突的折衷主义。印度文化中的“中道观”,则要求人们“离二边、行中道”。它并不主张排斥矛盾的两个方面,走不偏不倚的中间路线,而是要求人们在较低层次上对矛盾的二个互相对立方面给以合法承认,等同视之,然后在最高层次上,站在宗教佛性的高度去超越矛盾,达到解脱。可见,“中庸”与“中道”实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由此而论,可以这么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强调与注重矛盾冲突,向外追求,开拓奋进,印度人的思维特点是超越矛盾冲突,向内追索,“梵我同一”,追求永恒,注重理念;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调和矛盾,追求人际关系,追求和谐与均衡,居安求稳。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不失其苟安求稳,安分守己,中和保守,从而形成了极大的心理容量心理缓冲,即使是在严重的饥寒贫困,生离死别等巨大的人生痛苦面前,他们也能将其统统沉淀到自身心理结构中去,而一般不是发泄于外,向外爆发,最后终于在诸如知足常乐,安分守己之类的心理调节与感情变化中,以平衡而清静,达到矛盾冲突的消除与融化。
当然,以“中庸之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由于注重平衡统一,排斥与否定矛盾冲突,在一定条件下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但是它在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能不形成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并以“遗传”的形式一代一代被保存与扩展开来,从而给以伦理道德融化一切的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封闭停滞的静态特征,对我国民族意识与国民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例如,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所以会产生与盛行着一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其思想认识,则莫不源出于此。
综上所述表明,与印度文化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在二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过程中,已经不断构成了一种统一性,伦理性和中庸性相结合,三位一体的稳定格局。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正好反映了中国封建国家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本质特征的话,那么,它的伦理性、中庸性则无疑更是明显体现出了这种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制度从社会伦理到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给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所打下的深刻烙印。并且这二者之间又往往以一种空前未有的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中国国民精神与民族个性的发展与提高,都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必然会牵涉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牵涉到整个国民意识与民族精神面貌和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我们不是带着盲目的历史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与全盘西化的观点,而是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来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与清理,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收稿日期:2000-01-05

阅读全文

与如何理解印度的多样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怎么走上现代化的 浏览:990
意大利面怎么做花环 浏览:656
丁俊晖在英国有多少公司 浏览:317
意大利的家具是什么材质 浏览:317
如何玩和平精英国际服体验版 浏览:773
英国买二手车怎么样 浏览:261
印度发胖有什么症状 浏览:602
中国人寿全保包括什么 浏览:816
越南祈福人数多少 浏览:237
南工大和中国矿大哪个好 浏览:343
中国洋槐蜂蜜品牌哪个最好 浏览:998
英国读的ma什么意思 浏览:211
甘地为什么受到印度人尊重 浏览:710
六月底去印尼要带什么 浏览:307
伊朗美女导游一天多少钱工资 浏览:649
为什么伊朗小国不怕美国 浏览:116
怎么注册中国移动4g网络模式 浏览:231
去英国英文怎么写的 浏览:130
英国最多人口多少 浏览:409
英国来华投资公证怎么办 浏览: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