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污染严重的印度恒河,为何还能野鱼成群,随手就可捕获
因为印度很多人会把尸体葬在恒河,包括一些动物的尸体也丢了进去,所以里面的野鱼就能生存并且能够大量繁殖,随手就能捕捞起来。这些野鱼大部分都是鲶鱼,鲶鱼可以在很恶劣的环境生存,并且是吃垃圾和腐肉为生的鱼类,繁殖能力也是非常惊人,在恒河里抓到的基本都是鲶鱼。
外地游客会到恒河去投喂这些鲶鱼。鲶鱼一旦发现有游客靠近投喂食物,就会有大量的浮上水面。稍有不慎,就会被鲶鱼咬伤,还会被大型鲶鱼拉扯掉入河里。这种鱼类一旦过度成长会影响整个河流的生态环境,所以印度政府也限制工业生产的垃圾废料流向恒河,让恒河少点污染。
㈡ 印度尼西亚人如何捕捉射鱼
一:渔网捕鱼法。
这是一种需要很多劳动力的捕鱼方法,首先要准备一张大的渔网,然后在渔网上洒些鱼比较喜欢吃的饵料,再把渔网甩到池塘中间,等池塘里的鱼儿们闻到饵料的香味都像渔网游过来的时候,就可以收网了,大概需要五六个人一起来收网,这种捕鱼方法捕到的鱼是最多的,通常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养殖者想多捕些鱼,不但可以供自己家里吃,还能趁着赶集把鱼挑到街上去卖钱,补贴家用。
二:钓筝捕鱼法
这种捕鱼方法是最传统的方法,钓筝一般都是人们自己做的,把麻布剪成长宽各一米的正方形,然后把麻布的边缝好,再把两根竹片交叉绑在正方形的四个角上,在竹片交叉的地方绑上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头再绑着一根竹子,这根竹子一定要足够牢固,因为要依靠它把沉在水里的钓筝提起来。如果我们要用钓筝去钓鱼,首先就要配好饵料,农村常用的饵料是把剩下的饭先放在锅里煮烂,然后往饭里加些紫苏叶子,这样配出来的饵料很香,鱼儿也喜欢吃。配完饵料放凉后就可以往钓筝里加饵料了,加完后用瓦片盖住,以免被鱼儿一下子吃完了,盖完后把筝放到浅水处,这种捕鱼方法比较适合钓小鱼小虾。
三:鱼笼捕鱼法
鱼笼的有很多种,就形状而言,有长方形,圆形;就形式而言,有固定式,长方形圆形折叠式,圆形弹簧式。渔笼是一种在农村比较常见的渔业工具,经常被用来捕鱼,捕蟹,捕虾等,鱼笼除了有捕捞的功能以外,还可以用来养殖鱼虾。其实在农村鱼笼的捕法和钓筝差不多,不过鱼笼的优势要大一点,因为鱼笼是灯笼状的,只有一个小出口,一旦有鱼进去吃食了,一般很难逃出来。
四:钓竿钓鱼法
这种钓鱼方法适合那些有足够空闲时间的人,因为这种方法耗时特别大。农村的人们最喜欢用钓竿钓鲫鱼和鲤鱼,如果不小心钓上草鱼,也会立马把它放生,因为鲫鱼鲤鱼个头小,适合自己吃,二草鱼适合打捞上来去集市卖,而且草鱼在水里特别活跃,一旦被鱼钩钩上,会在水里到处逃窜,有时候用力太大甚至会把鱼钩都扯掉,所以钓鱼的时候一定要选好钓点,尽量避免吧钓点选择在草鱼的经常聚集的地方。
㈢ 国外一大爷坐轮椅插吸氧管钓鱼,他究竟有多热爱钓鱼
可以看出他非常爱钓鱼,那么老了,钓一次少一次,既然他喜欢钓,插着吸氧管钓鱼都是开心的,随他去吧。
㈣ 在印度的恒河,为何长期无人捕捞鱼和垂钓
因为恒河是印度人心目中的圣河,既然是圣河,那么里面的物种也都是圣物,所以印度人才不会去捕捞或是垂钓。印度是一个着名的,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度。所以他们国家其实存在不少比较奇葩的习俗或者说文化习惯。比如说,印度人不吃恒河里的鱼,也不会去捕捞、垂钓里面的鱼。难道是因为印度人不吃鱼?
因为这些因素,所以恒河早就变成了污水沟的代名词。但是印度人 就是崇拜恒河,就是要在这种不干净的水中洗澡并且直接饮用这些水。而且因为恒河水富含丰富的有机质,所以恒河里的鱼长得倒是很好。因为信仰问题,印度人并不会去伤害那些,挤满了整条恒河的鱼类,反而还会投喂他们。
㈤ 你们认为海钓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在海中钓鱼会觉得非常的开心,因为,对面就是咸咸的海风,巨大的风浪给人一种挑战感,在这里钓鱼会有一种磅礴大气的感觉,鱼也很多
㈥ 红海钓鱼,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百多斤的鲅鱼、“绿鱼”及“人鱼”
在非洲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有一片闻名世界的海域——红海。
红海是印度洋的附属海,它像一条张着大口的鳄鱼,从东北方向向东南方向,斜卧在那里。
它长约2000多千米,最大宽度306千米,海面面积约45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558米,最深处为3050米。
红海自古为连接地中海、东北非、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洋的交通要道,自苏伊士运河凿通后,就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运输航道之一,它使原来要绕过好望角的航线缩短了9000多千米。
红海的东岸为亚洲,主要有约旦、沙特、也门等国,西岸为非洲,主要有埃及、苏丹、厄立特里亚、吉布提等国家,港口十余个。
红海北段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通,南端有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通。
有媒体报道称红海的水是红色的,实际上,红海水是天蓝色的。
我航海多年,几乎每年都路经红海,且都在不同的月份,从未见到所谓的红色海水。
红海水色蔚蓝是千真万确的,因为红海水深,无污染,加上一年四季烈日当空,一条将要出水的鱼在离水面三四米深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加之海水的放大效果,那场景很是壮观。
红海是年轻的海。大约2000万年前,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分开,红海由此诞生。
我们通过现在的地图还可以看出,红海两岸的形状契合度较高,这是大陆被撕开留下的痕迹。
非洲板块与阿拉伯板块间的裂谷,沿红海底部中间通过。
近三四百万年来,两个板块仍在继续分裂,两岸以平均每年2.2厘米的速度向外扩张。
红海在不断加宽,有专家甚至称它将来可能成为新的大洋。
红海所处位置气温高、降水少,海水蒸发强烈,含盐度一般在40‰以上,苏伊士湾可达43‰,是世界上含盐度及温度最高的海域之一。
有资料显示,红海夏季表层水温超过30 ,这指的是平均温度,真实的红海水温要比这个温度高得多。
当地40 以上的天气稀松平常,我们白天在甲板上垂钓,穿着工作鞋还要不停地跺脚,那感觉就像踩着烧红的铁板一样。
有资料显示,红海水温的最高纪录为56 ,鸡蛋放进出都能烫熟。
红海海水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远远超过降水量,两岸无河流常年注入,致使红海水量“入不敷出”,必须由印度洋的水流来补充,亚丁湾就成了调节红海水位的“大水库”。
从印度洋进入亚丁湾的水,浩浩荡荡北上,进入干渴的红海,补充它的水源不足。
印度洋的鱼也随之进入红海,这也是红海鱼多的原因之一。
而红海的高温、高盐度的海水也经曼德海峡不断流向亚丁湾,成为印度洋高温高盐度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红海沿岸国家如埃及、约旦,都在发展红海 旅游 业。
笔者曾为职业海员,只是红海上的匆匆过客,不可能从游客的角度了解红海,但是海员真实的经历又是一般游客所体会不到的。
下面,我将与广大读者分享我在红海沿岸亲历的几个惊险的和有趣的经历。
船到红海西岸的苏丹港(port Sudan),锚刚一入水,大洋上漂泊20多天的钓迷们早已掩耐不住钓瘾,不顾近40度的高温,纷纷来到甲板上,占据有利地形,抛钩下海,各显神通。
我此前有过红海钓鱼的经验,所以准备了两套钓具,一套钩不离手,专钓1千克左右的鱼,另一套用于守钓大鱼——用粗线大钩,鱼线尾端系在船栏上,固定好,再在栏杆上绑一竹扫帚上的细竹条,鱼线吊在竹条尖上,只要大鱼一咬钩,竹条受力自然弯曲,就知道有鱼上钩了。
当我手上的钓具接连二三地钓上几条一二千克重的鱼后,眼见身旁的竹条在快速弯曲,我急忙去拉,感到很费劲,看来是条大家伙。
待近百米长的鱼线有三分之一被拉出水时,我突然感觉到鱼线一颤,手上感觉不那么重了,将钩子拉到水面一看,不禁大吃一惊,竟是一个足有1千克重的血淋淋的鱼头。
很显然,这条咬钩的鱼在被我拉至水面的途中被另一条大鱼吞掉了。
我赶紧回房间取出事先准备好的尼龙绳,绑一只钩条有姆指粗的大钩子,用船上的大螺母作坠,刚放下去不久就有不知好歹的鱼咬钩。
我用力一拉,哪里拉得动,便连忙放线,准备在它收劲时再拉。
然而,它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只顾一个劲儿地奔逃。我已无线可放,又舍不得放手,只得大喊来人。
几个看热闹的水手见状都过来帮忙,多亏这条尼龙绳足够结实,怎么拉都拉不断。参与者已达5人,船长也放下手上的钓具过来帮忙指挥。
渐渐地,鱼的身影逐渐显现,目测身长可达1.5米。见鱼如此之大,大家的热情被再次点燃,想一鼓作气将鱼直接拉上船,结果刚拉至水面,它便剧烈挣扎,尾巴只一搅,平静的水面上就轰的一声溅起白浪。
船长喊:“不能拉,往舷梯处拖!”
他这一喊,大家都明白了,只有将其拖到舷梯口,用网把它兜住才行。
水手长连忙领着几个水手放舷梯,一个上海籍的小水手说:“没用,那是一条鲐鲅,有毒,不能吃!”
不知他有何根据这样说。
水手长顶他一句:“胡说,怎么不能吃,快帮手!”
舷梯放下后,二副扔过一张卸货用的网,一名天津籍水手自告奋勇下到水面布网,但大鱼并不配合,几次从网边溜走,倒弄得水手满身海水,差点出危险。
大厨看出点门道,赶紧到厨房拿来一个煮肉用的大铁钩子,挤到水手身旁,乘鱼不备,一把下去钩住鱼鳃。
两人很快将鱼拖到网上,并将网在舷梯上绑牢。船长一声令下,梯子缓缓地往上绞,大家屏住呼吸,盯着大鱼慢慢升上来。
此时,几乎所有船员都来了,大家按照船长的指挥,合力将鱼弄上甲板。
因水下水上压强相差太大,鱼的双眼外凸,并流出血来。
大厨找来秤一称,好家伙,51公斤!
船长不由得感叹:“我还从没有看到这么大的鲅鱼呢,大家别议论了,天太热,赶紧送冰库,以后慢慢享用。”
上海籍小水手仍坚持说不能吃,也有水手说能吃,只是鲅鱼本来就腥,这么大个儿,肯定更不好吃。
回航途径印度洋时正赶上八月十五中秋节,大厨下了一番功夫烧了一锅鲅鱼块,该用的料都用到了,出锅时,那诱人的香味立刻勾起大伙的食欲,一锅烧鲅鱼连鱼带汤全给报销了,小水手“鲅鱼不能吃”的说法也不攻自破了。
苏丹港锚地钓鱼,上半夜鱼频频咬钩,用桶根本装不下,要用麻袋、筐装,厨房的冰库都塞满了,下半夜鱼就不咬钩了。
大多数人耐不住困倦,喝过鱼汤洗个澡就回房间睡觉了。
我与两个水手是铁杆钓迷,上半夜钓的鱼都做了贡献,难免不甘心,于是喝过大厨做的鱼汤就又去钓鱼了。
将近凌晨3点钟时,我感到有鱼咬钩,往上一提线,重量尚可,有1公斤以上。
甩到甲板上一看,惊得我们几个目瞪口呆,这是一条从未见过的怪鱼,通体绿色,嘴巴细长 ,尤其是一双不服气的眼睛,不是长在鱼头的前部,而是长在中部偏上方的位置。
这种鱼我们闻所未闻,前所未见,不知道有没有毒,不敢用手去摘鱼钩,便用脚踏住,三个人小心翼翼地用水手刀将鱼嘴撬开,摘下鱼钩,将它丢回大海。
那一夜,我们三人还钓到十几条二三斤重的“橡皮鱼”,这种鱼学名马 面鲀,只是没人这样叫。
它无鳞,皮厚,水手老王说它的鱼皮能做钱包,便就将十多条鱼都剥下皮,晾晒在甲板上。
只可惜第二天早晨水手长起来打扫甲板,把那些鱼皮都扔到海里了,他以为没人要了。
传说海里有漂亮的美人鱼,一次船到沙特的吉达港锚地,我曾亲眼目睹过一条“人鱼”。
我说的“人鱼”肯不是美人鱼,是不是我国云南的娃娃鱼?
由于我没到过云南,更无法比较。
吉达港位于红海东岸,锚地水深不足百米,比西岸稍浅点。
白天时,船员因工作缘故大多没时间垂钓,且海鱼和淡水鱼有一个共性,都是日出和日落前后最爱咬钩。
其次,吉达港盛夏时节温度太高,干旱无雨,是世界有名的火炉,据说当地一名司机开车门时忘记戴手套,只听一声惊叫,他摸车门把手的手烫掉了一层皮。
晚饭后,船员们从有空调的室内来到甲板上,立即感到滚滚热浪扑面而来,穿着布底鞋仍感到甲板烫脚。
同伴小徐自叹手气不佳,别人都有两三条的收获,他还是一无所获。
若论耐心,小徐肯定能得第一名,他与我一样,船一停,必钓鱼。
小徐不急不躁,终于等来鱼咬钩。看他两手用力的架势,估计来头不小,只是人人都忙自己的事,谁也顾不上看小徐,只有我与他挨得近,目测那鱼不低于2公斤重。
像平时一样,鱼被甩到身后甲板上,不想这时竟凭空传来婴儿“哇哇”的啼哭声,惊得大家头皮发麻,以为夜半谈聊斋遇鬼了。
这茫茫大海,清一色的男子汉,哪来的娃娃哭声?人们惊愕地四下查看,发现哭声是从小徐刚才钓到的那条鱼身上发出来的。
大家好奇地围过来细看那条鱼,发现它不仅“哭声”与婴儿的哭声无异,样子也很像婴儿,头大而略扁,象人头,通体黑色,跟黑油漆差不多,皮肤有斑纹,两眼大而凸出。
用手一碰,哭声更加响亮,就像婴儿饿了似的。
这条怪鱼,连年龄最大的老船长也说没见过,他随方就圆地说:“也许是史前人类的一支,说不定海里还有文明呢!”
听他这么一说,小徐说,那得赶紧放生,可别作孽。
说来也怪,那鱼就像听懂人言似的,给它摘钩时,它还主动配合张开嘴巴。
小徐将它抱起,正要扔到海里,水手长一把拦住,说好事要做到底,用网把它放到海面,免得伤到它。
将它放到海面后,那怪鱼还在水面转了一圈,发出最后一声婴儿般的叫声,像是在告别,然后翻身潜入深水。
当晚我查字典,有一种两栖动物名叫鲵,俗称“娃娃鱼”,它眼小口大,四肢短,尾巴扁,生活在淡水中,能发出类似于婴儿啼哭的声音。
可我们看到的这条怪鱼分明与鲵差别很大,红海两岸均是沙漠,一年四季少雨,无淡水河流可言。即便是鲵的变种,怎么会在红海咸水中生存呢?真是个谜。
船从西欧归来进入地中海时接到通知,要临时在荷台达港加载,这对船员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荷台达是也门的一个城市,位于也门西海岸中部,濒临红海的东南侧,位于红海出口处,荷台达港是也门主要港口之一。
船出苏伊士运河时,风平浪静,烈日当空,气温节节攀升,甲板温度少说也有40 。
船到荷台达锚地时已是晚上6点,我们接到通知,次日早晨6点靠泊,8点作业。由于当地温度太高,夏季一天只工作5小时——上午8时至11时,下午4时至6时。
我船只在此港加装几个集装箱,很快就要离港,所以钓鱼时间有限,必须好好利用。
抛完锚,正是晚上钓鱼的黄金时间,爱好钓鱼又不当班的船员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甲板上,此前谁都没到过此港,不知道钓况如何。
我抄完气象,没带钓具,空手到甲板上看热闹,见大家都收获不少,还钓上来好多条大个儿的怪鱼,它们的体形像蒲扇,带着尾巴,体呈棕色,似鱼非鱼。
见它这副怪模样,大家立即想到航海吃鱼准则——怪模怪样的、没鳞的、不了解的、没见过的鱼最好别吃,以防吃出事来,所以最初钓上来的几条不是切了作诱饵就是立即放生。
可这种怪鱼越钓越多,前赴后继一直在咬钩,船员没来不及放生,就都扔在甲板上。
直到后来南京籍的轮机长到来,说这是老板鱼,学名孔鳐,它双鳍特别发达,看起来像一只展开双翅的大鹰,因此古称鹞鱼。
它不但能吃,而且特别好吃!大家都后悔将此鱼切做鱼饵用了,更让人后悔的是放生的都是些大个头的老板鱼。
几个年轻船员听后叫苦不迭,说老轨(船员称轮机长为“老轨”)你怎么不早点来,放生的少说有一二百斤了!
老轨听罢来了个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小的们,以后多学着点!”
其实老轨一点都不老,当时也就40岁。
论老板鱼这长相,要是没人指点,一般人还真不敢吃,船员钓过的鱼种类多,大家多挑耳熟能详的有鳞鱼吃。
老板鱼在世界各大洋都有分布,说是鱼,又没鱼相,所以有人形容它是一种长相奇怪的生物。
据说,有一部分鳐鱼能长成海洋巨怪,还能借助海风在海面飞行一段距离。
老板鱼主要栖息在沙质泥质水底,以小鱼虾为食,昼伏夜出,因此白天很难钓到,即便钓到,体形也偏小,个头大的基本不出来活动。
在岸边通常很难钓到老板鱼,只有远离岸边才能钓到老板鱼。它生得体形宽大,想钓它自然得用大钩粗线,它力道也大,中钩后手感强烈,要费一番力气才能把它拉上来。
海钓老板鱼,多为偶然上钩。
海上船钓,不可能像钓水库、养鱼塘那样,准确地知道水下有什么鱼,并据此准备钓具、钓饵。
有经验的海钓者只能根据季节变化大致掌握海里主要有什么鱼可钓,实钓时说不定能钓上什么意想不到的鱼,船员钓鱼更是摸着石头过河——试着来。
荷台达锚地水深近百米,但水特清,鱼被拉至离水面两三米时就清晰可见了,特别在灯光的照射下,出水那一刻特别让人兴奋,就像一个大蒲扇上下煽动着。
船员管二三斤重的老板鱼叫“小老板”,“大老板”则有十多斤重。
当然,除了老板鱼,其他鱼种也钓获不少。
到晚上11点过后,十几个人的鱼获少说也有1吨以上,其中老板鱼占一多半,全部鱼获都被搬到库房充伙食。
红海鱼多,加上红海水深,沿岸捕鱼业落后,特别是当地人不吃老板鱼,所以荷台达港的老板鱼多。
不过,我曾经到过的红海西岸的苏丹港却没有老板鱼,原因不得而知。
从荷台达起航回国的20多天时间里,船上一天两顿鱼,最后还是没吃完。
老板鱼的确美味,我最喜欢的做法是将老板鱼洗净后切成块,用盐淹一下,然后下油锅炸,那味道真是美极了。
㈦ 钓鱼是什么感受
钓鱼首先就是玩,玩的过程中有的人会得到几尾鱼。得到大鱼的人便会炫耀得到小鱼的人便会失望。但是大多数的钓客是不会介意获得鱼的多少,重在品味。他们这些人是真的快乐,真的享受。钓鱼,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㈧ 钓鱼到底有什么样的感觉
钓鱼的感觉
轻轻地将挂好饵料的钓钩抛入水中,静静地守候在岸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浮漂,浮漂随着细细的涟漪悠悠地一漾一漾,姿态自然优雅。
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笼罩在飘缈的雾霭里,近处是一畴连一畴的碧绿的稻田。置身其间,宁静淡远,神思飞扬,了无挂碍,物我皆忘,臆测高僧坐禅的感觉大约与此相差无几吧。
只要浮漂异样地抖动一下,飘散的神思急速聚集在一起:是大鱼还是小鱼?会是梦寐以求的甲鱼吗?或是条不起眼的泥鳅。亢奋地揣测着,紧张而迫切地欺待着,连大气也不敢出,唯恐惊吓了在水中即将吞食的鱼儿。哪怕浮漂细微的颤动,也会极大地牵动我的神经。在浮漂沉入水中的一刹那,我迅猛地提起钓杆。空空的钓钩在空中寂寞地晃荡着,不见了饵料。心中浮泛着些许遗憾,些许无奈,似乎听见水底的鱼儿在讥嘲我的无能。如果钓钩提得迅捷一点,或者索性稍待片刻,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就乖乖地到手了。当鱼同钓钩一起脱离水面时,一股强烈的快感如电流般地袭遍全身每一个细胞。不管鱼的大小,也无暇顾及鱼的大小,全身心沉浸在不可言状的愉悦之中,世界上的一切统统不存在了,除了挂在钓钩上的鱼。将鱼放入鱼护后,仍要时不时地凑近去瞧一瞧,慢慢地咀嚼快乐的滋味。
㈨ 斯里兰卡高跷钓鱼和我们的传统钓鱼有什么区别
由于高跷钓鱼看起来比较神叨,很多人会以为这是一项传承了几百几千年的传统,但事实上,高跷钓鱼真正的历史只有70年左右。二战期间,斯里兰卡食物短缺,海边的钓点往往人满为患。人满为患,就意味着鱼不好钓,鱼不好钓,对渔民来说就意味着要饿肚子。那么怎么办呢?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一些聪明人就试图到海里去钓鱼。
但是,2004年的海啸永远地改变了印度洋的海岸线,相应地,也改变了斯里兰卡的海岸线。这使得高跷渔夫们能通过这种钓法获得的钓果进一步减少了。
于是,现在,渔民们大多已经不靠高跷钓鱼维生了。还在海上摆着高跷钓鱼的样子的人,多数都只是演员。他们为来来往往的游客摆出高跷钓鱼的pose,当他们拍照时,就向他们索取价值15~30元左右的小费——而真正的高跷渔夫则把自己的高跷租给这群演员,以此牟利。
㈩ 海钓怎么样
塞舌尔这里绝对是钓鱼者的乐园,在印度洋这片海域有各种的鱼,金枪鱼,剑鱼及叫不上名字的各种深海大鱼,最适合邮轮小艇海钓了。在珊瑚度假酒店里我们一行凑了10人包了一艘小艇去海钓,花费1000刀,平均每人100刀,另外每人小费5刀(费用包含7个小时左右的船费,海钓,浮潜,马埃岛西部附近的无人荒岛BBQ等) 这一整天的出海行程安排的还挺丰富的,小艇两个马达全推最大冲浪,沿着马埃岛西部海域前行,刺激!无人荒岛上的野外BBQ和海滩拾贝充满着罗曼蒂克;当然海钓钓到的2条大鱼也给我了意外的惊喜,潜浮水下看石礁珊瑚小鱼安逸呀!如果你也想感受不同的大海,那一起出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