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来在印度的地位如何
“如来”即是“佛”,“如来”和“佛”实际是一个意思.
这样一来如来的地位其实就是佛教在印度的地位
印度宗教包括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锡克教,耆那教
印度有0.8%的居民信奉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发源于印度,乔达摩是该教的创始人,是印度、尼泊尔交界处一小国王子,释迦牟尼是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而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
印度教于公元8世纪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罗门教。它综合了多种信仰,没有单一的信条,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论。印度教还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它宣传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印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印度教有种姓制度。根据这一制度,人被分为四个等级,且生来就决定。四个种姓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种姓制度很出名吧?因为大多数印度人都信仰印度教。在印度,印度教其实是最大的。取代了佛教地位,所以如来,也就是佛,其实地位并不高
2. 阴差阳错,释迦牟尼在印度是圣人,在中国为何成“如来佛祖”呢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一个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人类思想大爆发的时期。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相近,印度也拥有文化繁荣的“百家争鸣”时期,出现了一位堪比孔子的佛教圣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并非他的名字,而是对他的尊称,就像“孔子”的称谓属于尊称而不是名字一样。释迦牟尼本名叫悉达多,姓乔达摩,属于印度的释迦民族,故称他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一度与道家、儒家并称为“儒道释”三家,由此可见其对中华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嬗变产生的巨大影响。佛教中“抑恶扬善”的精神,对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禀赋养成也具有引导和教化的重要意义。
3. 释迦牟尼在印度神话中的地位
释迦牟尼在印度神话中只是诸神中的一位,地位并不尊崇。印度神话中有三位主神:梵天、湿婆、毗湿奴。没有释迦牟尼的影子。
1、梵天:印度教神话中三大最高神之一。世界的创造者。佛教吸收其为护法神,称“大梵天王” 。
2、湿婆:印度三大神的第三位。又叫“西哇”。是最受崇拜的神之一。是象征“昌盛”和“吉兆”的神。同时又象征“毁灭”,是起死回生之神。一般被视为“破坏神”。同时他也是生殖之神,传到中国后与藏教密宗中的大欢喜菩萨互相影响。
3、毗湿奴:三大主神之一,与前两者并称为三联神。称谓极多,有一千种以上,常见的为“那罗衍”,“世界之主”等。
释迦: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创始人。相传为印度北部小国王子,后舍弃家庭,权位,独自出走。七年后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又被称为释迦世尊,但不是藏密所说的大日如来。佛教中最为崇高的神。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
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3)释迦牟尼在印度地位怎么样扩展阅读
历史渊源
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经》问世,这是印欧语系诸民族中最为古老的一部文学着作,全部是祭祀用的圣歌和祷词。在其中,印度神话初次较为系统的组合起来。吠陀神话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罗,他是天帝,众神之首。
据记载,因陀罗原本是带领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后成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诗人对于权利的一种附会。与它相关的注解文献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
吠陀神话中歌颂的主神是天帝因陀罗,以及水神伐楼那、死神阎摩、风神伐由等司掌自然的大神。吠陀文化后期,印度产生了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出现是其权力更为集中的一个体现。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在各方面快速发展的印度进入列国时代,经济发展、战争频繁、思辨深邃,是这个时代的三大特征。,这一时期,宗教方面,出现了耆那教,其艺术和哲学价值也是最高的。
印度神话对佛教影响也非常大,佛教的神除了释迦牟尼、几个弟子、几个罗汉之外,观音借鉴了双马童、弥勒借鉴了密多罗、毗卢遮那最初是某阿修罗王的名字、各种明王来自湿婆的愤怒相、阎罗王是阎摩、四大天王来自印度的四方护法神(惧毗罗、伐楼拿等)、韦驮是卡尔提克亚、吉祥天是罗乞什。
其中印度神话最着名的要算《罗摩衍那》和《摩柯婆罗多》。这是两篇非常庞大的诗史,限于篇幅就不详细介绍了。《摩柯婆罗多》中最有名则是鼎鼎大名的人类英雄黑天。对印度神话感兴趣的朋友有机会可以找这两本书的翻译版来看看。
其实与印度神话相关的书籍还很多。其中最着名的要算往世书系列。通常,往世书分为十八大往世书与十八小往世书。这些书应该算是众神的个人传记和专题介绍,比如《梵天往世书》、《毗湿奴往世书》、《湿婆往世书》、《大鹏往世书》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印度神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释迦牟尼
4. 释迦牟尼在印度是圣人,在中国为何成“如来佛祖”
我觉得释迦摩尼在印度是圣人,在中国变成如来佛祖的原因就是因为佛法在中国其实是被同化了,变成了适应我国国情的一个宗教,所以才会演变成如来佛祖。而且佛共有十个名号,如来只是其中之一,所以,如来可以指一切佛也可以单独特指某一尊佛。
并且到了明清的时候,因为有很多的小说流行,并且还有了《西游记》的出现,那么就更加奠定了。释迦摩尼在人们心中就是如来佛祖的一个形象。所以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国家对宗教的信仰没有限制,所以大家可以随意地训教找到自己的信仰,但是千万要记住不能去信奉一些邪教。那样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危害的。
5. 佛界三圣与释迦牟尼的地位谁高。一共有多少佛祖
西天灵山仙佛表
>
> 三世佛:南无过去、现在、未来 注:通常三世佛分横三世佛与竖三世佛。
> 竖三世佛:
>
> 过去佛的燃灯上古佛,加上现在世的释迦佛(原名:悉达多),以及未来
> 世的弥勒佛
>
> 横三世佛:
> 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右有文殊菩萨,左立普贤菩萨;
> 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两旁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 左边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两旁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 (因都有如来在,所以本文中就不增加三世佛这个名词.西游原着里,提
> 及了南无过去现在未来佛,本书中称之为三世佛。)
>
> 四大金刚:
> 五台山秘魔岩神通广大泼法金刚
> 峨眉山淸凉洞法力无量胜至金刚
> 须弥山摩耳崖毗卢沙门大力金刚
> 昆仑山金雫岭不坏尊王永住金刚
>
> 五方佛:
> 东方不动(身)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
> 八菩萨:
> 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灵吉菩萨、大势至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
> 十大弟子:
> 舍利弗智慧第一 | 目犍连神通第一 | 阿难陀多闻第一 | 优波离持戒第一
> 阿那律天眼第一 | 大迦叶头陀第一 | 富楼那说法第一 | 迦旃延论议第一
> 罗睺罗密行第一 | 须菩提解空第一
>
> 十八罗汉:
> 托塔罗汉 | 探手罗汉 | 过江罗汉 | 芭蕉罗汉 | 静座罗汉 | 骑象罗汉 | 看门罗汉 | 降龙罗汉 | 举钵罗汉 | 布袋罗汉 | 长眉罗汉 | 开心罗汉 | 喜庆罗汉 | 挖耳罗汉 | 笑狮罗汉 | 伏虎罗汉 | 沉思罗汉 | 骑鹿罗汉 |
> 十八伽蓝
> 美音 | 梵音 | 天鼓 | 叹妙 | 叹美 | 摩妙 | 雷音 | 师子 | 妙叹
> 梵响 | 人音 | 佛奴 | 颂德 | 广目 | 妙眼 | 彻听 | 彻视 | 遍视
>
> 二十诸天:
> 日天(又名日宫天子)| 大梵天 | 多闻天 | 金刚密迹 | 鬼子母神;
> 月天 (又名月宫天子) | 帝释天 | 持国天 | 大自在天 | 摩利支天;
>
> (大)辩才天 | (大)功德天 | 增长天 | 散脂大将 | 婆竭龙王;
> 韦驮天(战神塞犍陀) | 坚牢地神 | 广目天 | 菩提树神 | 阎摩罗王。
6. 释迦牟尼是谁有何作为
释迦牟尼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创始人,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意为“成就一切者”。释迦牟尼这一名字是在他成佛以后,世人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圆寂于公元前486年,共活了80岁,与我国春秋时代的孔子是同时代的人。
据我国佛经记载,在古印度靠近雪山南麓森林繁茂的地方,有一个富庶的小国,这就是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年轻的净饭王是位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之人,后与毗邻的拘利族天譬城主善觉大王的女儿摩耶结为夫妻。
王后40岁那年,才有了怀孕征兆。怀胎10月后的一天,王后生下一个男孩。只见他相貌端丽、神态安详,并无一般婴孩的哭闹表现。这就是后来成为佛祖释迦牟尼的乔达摩·悉达多。他的诞生地兰毗尼园后来成为佛教徒世代朝拜的圣地。
在皇宫优越的物质条件下,释迦牟尼一天天成长起来。
释迦牟尼天姿聪慧、悟性极佳,少年时代,便养成了爱思考、爱提问的良好习惯。其父净饭王期望他长大以后成为“转轮圣王”,有意加以培养。他命儿子同释迦族姓儿童约万人一起到教书法师跋陀罗尼(意为“普友”)的学堂学习。释迦牟尼很快就脱颖而出。对太子的博学多才,法师常常惊叹不已。除此之外,太子还学习哲学、韵文、占学、数学、历法、祭法、祈祷学、妖怪学、技艺、蛇学等多种知识与技能。
当释迦牟尼长到17岁时,释迦族姓的长辈们都来拜见国王,请求国王为太子选择贤妃!净饭王纳言下诏,召集释迦种姓年轻美貌的女子五百人,让太子挑选。释迦牟尼后来钟情于一位名叫俱夷的女子,她父亲是一名持杖者。持杖者说:我姓之宗法,须通晓技艺之人,才可把女儿嫁给他。使臣回禀国王,国王颇为不快。释迦牟尼听到后倒是极力赞同,应允七天后举行技艺。比赛那天,五百多名释迦族青年男子聚集到王宫竞技场上,约定比赛数学、文字、音律、剑术、角力、射箭、骑马、游泳、跑步等项目。释迦牟尼在全部项目中都占优势,最终获胜。持杖者心悦诚服地把女儿嫁给了他。
在当时社会里,婆罗门教是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教义规定青年人要经历四种生活,即梵行期、家住期、林栖期、游行期。释迦牟尼就是顺从这个社会习惯,进行了四方出游。
释迦牟尼成婚后,并未改其沉思的习惯,他对见到的任何一种现象都能作长时间的思考。
一日,释迦牟尼及随从数十人乘车马从东门出游。在郊外野径旁,一个老人拄杖而过。驾车者告之:此人为老所迫,“老”非国法,众人至壮被老残。太子想象着父母妻氏乃至自己,不论此时多么年轻富有,终将老去,实在让人痛苦!于是游兴顿无,命起驾回宫。
几日后,释迦牟尼又从南门出宫郊游,行至不远,见一病人,驾车者告之:此人已被病缠身,病危常在将近死。太子心想,患病之人周身无力,即使头脑聪锐手足健全也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多么令人痛苦!有什么办法可以免除这种痛苦呢?回宫后,他整日为寻思这个问题愁眉不展,国王见了甚是担忧。
过了几日,释迦牟尼又启请出游西门。出城不久,遇见四人抬着一具棺材迎面走来,死者家属跟在后面,捶胸顿足呼号哭泣。驾车者告之:瞻州次是已死人。释迦牟尼想,怎样才能使人返老还童、青春永驻,怎样才能使疾病远离,生命长存呢?回宫以后,闷坐苦思,忧形于色。
过了十几日,释迦牟尼始终未找到答案,于是启奏净饭王,要出游北门。刚出北门,遇见一比丘(和尚),驾车者告之:此人名丘僧。此时丘僧走近说:解脱之道,不在王宫在山林。释迦牟尼大受震动,心想:这就是我苦苦追寻的事业啊!于是下定决心舍弃王位,离家寻找解脱之道。这时释迦牟尼已经29岁,妻子俱夷即将分娩。
北门出游回来第二天,释迦牟尼前去拜见净饭王,说道:恩爱聚会,必有离别。愿父王许我出家,为众生寻求一条解除痛苦的途径。净饭王听后非常难过,他想尽一切办法挽留太子。但释迦牟尼一心谋划着如何逃出城去。
第七天晚上,释迦牟尼趁众人困乏歇息的机会,偷偷溜出寝宫,来到马厩,叫醒车夫,让他驾车送他出城。
释迦牟尼逃出王宫,经过七天七夜的长途跋涉,离开迦毗罗卫国,来到“毗舍离城”(古印度一国名,第二次经典结集处)外跋伽婆仙人苦行林。当时矢志的跋伽正在这里苦修。释迦牟尼看见许多修苦行的婆罗门,释迦牟尼待了几日,认为修苦行不能获解脱之道,便告辞跋迦,继续寻找真谛。
却说净饭王发现太子出走后,立即派出王师大臣及许多随从,由车夫领路,急追而来。释迦牟尼正想前往摩揭陀国的灰白山中寻道,在半途就被追上。王师及大臣百般规劝,仍不见太子回心转意,于是留下桥陈如等五人跟随太子,率余下众人回宫复命去了。
释迦牟尼继续南行,他们渡过凶险的恒河,来到摩揭陀国(古印度国名,王舍城之所在国),受到国王频毗婆罗的热情款待。
释迦牟尼带领五人渡过尼连禅河,来到河边的迦暗山修行地。此后,他先后寻访了新学派领袖、年逾百岁的阿罗逻迦罗摩和数论先师优陀迦罗摩子,并且吸收了二位大师的禅定观想方法。
释迦牟尼离开两位数论大师后,又到了伽耶,当时在尼连禅岸边的苦行村,住着许多苦行者,面对苦修盛行的当时社会,释迦牟尼一时找不到更佳的修行方法。他想:五浊使世道险恶、人心叵测,我为自身清净,破除邪谬,普渡众生,应当修禁行和苦行。于是他就这样修行了六年。《佛本行集经》中对他的修行结果有如下记载:身体羸疲,喘息甚弱,如八、九十衰朽老公,全无力气。六年苦修,使释迦牟尼的体质大大受到了损害。
六年后的一天早晨,太子来到尼连禅河边饮水,他看见了自己投在水中的身影心中不禁悲叹:六年苦修,残身伤智,徒劳无益。若丢掉苦行,仍像先前居家沉思,或许能获得解脱之道。于是决定净身进食。
太子走进尼连禅河,在清澈的河水中洗掉了六年积沉下来的污垢。由于身体十分虚弱,洗浴后感到头昏眼花,攀着一根树枝才上了岸。
这时,一个叫善生的村姑沿河而来,她献上鲜牛乳救了释迦牟尼。随从桥陈如等三人见太子喝了牛乳,以为他意志已灭,前功尽弃,大为气恼,纷纷离他而去。
释迦牟尼不久来到佛陀伽耶的一棵毕钵罗树下。释迦牟尼端正身体,并发誓不获誓不起此坐,便默坐进入禅定境界。
他在毕钵树下连坐了七天七夜,未进一粒米粟。
到第七天黎明,释迦牟尼忽然感到长期萦绕在头脑里千丝万缕的疑难全部释然,混沌已久的大脑豁然开朗、大彻大悟了。原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变化,万物变化的惟一归宿就是因果报应。有因必有果,因果必循环。人生如舟,苦海无涯,只有断绝一切欲望,多积累施舍的善行,才能消除烦恼,才能宁静地忍受各种痛苦,得到真正的解脱。这就是释迦牟尼所证得的“正觉”。
从此,释迦牟尼成为佛陀(简称佛,意思是觉者,智者)。释迦牟尼成佛这一天是公元前五三○年农历十二月初八。那年他35岁。
此后的释迦牟尼因到处传播佛教而受人敬仰。
释迦牟尼成佛后,来到鹿野苑(今印度的波罗奈城),寻找跟随他多年的桥陈如等五人。
释迦牟尼寻到他们后,开始向他们传授自己的法道。
释迦牟尼的初次说法,完全征服了桥陈如五人的心。他们一齐跪拜,乞求佛陀收他们为徒,这就是释迦牟尼最初的五个弟子,野鹿苑是他得道后第一次传授经法的所在地。
在鹿野苑最初说法后,释迦牟尼暂时行走在缚罗迦河的沿岸。为众人排忧解难、指点迷津,传播佛教,不久就收了弟子六十多人,师徒众人在缚迦河岸传道。后来释迦牟尼让六十佛徒分散而去,云游四海,佛教广泛地传播起来。
释迦牟尼在35岁至80岁的44年间,云游印度各地,向人们传布教法,普度众生。尽管他拥有上千名弟子、上万个信徒,仍身遭诸多不幸。当时,婆罗门教是佛教兴起前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它严格划分人的等级优劣,以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而佛教主张一切教徒皆情同手足,不论贵贱,它的教义对婆教产生了巨大冲击。于是释迦牟尼成为被诽谤和诋毁的对象。
在他晚年时候,教团还发生过分裂现象。
此外,释迦牟尼为协调僧团内部人与人的关系,使之和睦统一,为了制约比丘和比丘尼的行为,有利于他们的修行和扩大佛教影响,制定了这样那样的戒规。为此释迦牟尼也遭到非议。但他善恶兼容,不计前嫌,最终令万人倾服,受万人朝拜。
释迦牟尼为传播佛教奔波劳碌了一生,于公元前486年圆寂(涅槃)在拘尸那伽城(今印度联合省伽夏城)的跋提河边。
释迦牟尼死后,古印度各国为争夺他的遗骨(“舍利”,火化后呈珠状物)而大动干戈。后经调解,决定将遗骨骨灰分成八份,各自带回“舍利塔”供养。此外,当地人还搜集释迦牟尼的毛发、衣物,建塔封存供养。这些“舍利塔”至今古风犹存。供八方游人瞻仰、祭拜。
7. 释迦牟尼在印度是圣人,在中国史佛祖,他究竟是何身份
在佛教中,释迦牟尼是婆娑世界教主释迦牟尼如来;在现实上,他是一位有大智慧的智者。佛祖释迦牟尼,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影响力最大的宗教圣人之一。在汉传佛教眼中,释迦牟尼是创立“教外别传”的圣者;在《西游记》中,释迦牟尼是法力广大,三界无人可比的如来佛祖;在《封神演义》中,释迦牟尼渡劫化身鸿钧老祖,一道传三友,收徒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开创阐截二教。回到起点,那么释迦牟尼到底是什么样的身份呢?
由此看来,在佛教中,释迦牟尼如来是一方世界的教主;在现实中,释迦牟尼也是一位了悟生死的智者。不愧是宗教史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8. 释迦牟尼属于印度的哪一种姓
释迦牟尼属于印度刹帝利种姓。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印度中期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8)释迦牟尼在印度地位怎么样扩展阅读:
释迦族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当时释迦族的政治体制,有学者认为是贵族共和制,即由少数统治者协商进行统治;另有学者认为释迦族实行的是专制的少数寡头政治。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乡天臂城待产,在蓝毗尼园产下佛陀。相对晚期的佛典编者对此添加戏剧性描写:摩耶夫人怀孕前梦见白象入胎;她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是站着生下佛陀的。
摩耶夫人在他诞生七天后去世,他由净饭王的续妃波阇波提抚育(大乘佛教传此人是佛的姨母;另说由乳母抚养)。七岁开始接受学业培养,包括吠陀和五明学艺,以及兵法和武术等。十六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另说有三夫人),生有一子名罗睺罗。
9. 在种姓制度下,释迦牟尼属于第几等级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特有的一种等级制度,它是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产物。按照这种制度,每个人一出生就属于一个特定的等级,职业也是世袭的,各等级间界限严格,不能通婚,不能交往,甚至不能同井而饮、同席而坐。即种姓是指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不准外人参预的社会等级(身份)集团。种姓在古梵语中称“瓦尔纳”,意为“肤色”、“品质”;印地语叫“阇提”,意为“种”、“出生”;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意译为“种姓”;葡萄牙人称为“卡斯特”,意为“族姓”、“出身”。早在奴隶制时期,印度社会即已分四大等级:“婆罗门”(僧侣)掌握神权,主持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刹帝利”(贵族、武士),掌握政治、军事实权,是古印度国家的世俗统治者;“吠舍”(农牧民、工商业者),多属被剥削的小生产者;“首陀罗”(奴隶、杂工、仆役),是没有任何权利的被压迫、被剥削者。这种制度主要盛行于印度教教徒中。被印度教奉为圣书的《摩奴法典》,把这四个等级的起源归于梵天(造物者)身体的四个部分,即婆罗门出自他的口中,刹帝利出自他的双臂,吠舍出自他的双腿,首陀罗出自他的双脚。印度教的经典还认定前三种等级的人是可以获得“再生”的,而首陀罗则没有这种权利。随着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后来在恒河流域的一些王国里,原来的四个等级又被细分为许多等级(亚种姓)。结果种姓日益增多,制度日趋复杂。在原来的种姓之外,又出现大批“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他们绝大多数人没有土地,没有权利,只能在农村当佃、雇农,或在城市从事“不洁”行业,如洗衣、制革、屠宰、清扫等,他们的人身和用过的东西都被认为是“龌龊”的,他们不能同其他种姓的人接触,不能进入寺庙、学校等公共场所。现代的种姓制度共分三大等级,即大体由原来的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所组成的高级种姓,由原首陀罗组成的低等种姓以及被称为“贱民”或“不可接触者”的第三等级。印度的种姓制度破坏了人民团结,阻碍了社会发展,对整个社会起着极大的分裂作用。印度独立后,曾经制定法律禁止种姓歧视,不过在今天封建关系占主导地位的印度农村里,种姓制度仍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在印度社会中仍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