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国外的“学霸”什么样
美国:“学渣”毕业后不好混
也许是受到影视剧影响,国内对美国学生有一种认识误区,以为很多美国年轻人不爱学习,大学生热衷社交派对,兄弟会喜欢把酒言欢。事实上,这只是美国教育的一个侧面,而从主流来看,美国学校及家庭对学生的成绩还是相当重视。除了一些纨绔子弟,大多数美国人视教育为重要投资,很多人为了上大学要申请助学金或向银行贷款。一年五六万美元的学费,如果不学出点名堂来,实在对不起这个高昂成本。
很多大学里的兄弟会都对GPA(平均成绩点数,是大多数大学评估学生成绩的制度)有要求,没有达到3.5,连入会资格都没有。此外,没有一家知名企业愿意聘用平均分才达到C水准的学生。也没有知名大学会录取这样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所以不要轻易相信学渣照样能在美国社会混出名堂。尽管美国大学生毕业不至于失业,但如果成绩烂,美国人会认为你只能混口饭吃,而谈不上拥有职业前途。
在强手如林的美国中学和大学,人们对硬啃书本、成天泡图书馆熬出好成绩的学生叫“Grind”,本意是研磨的意思,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这类学生把较多时间花在学习上,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
但和死磕相比,美国人其实更欣赏综合素质出色的学生。这类人不仅成绩出色,而且工作经验丰富,各类活动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能在组织当中起到领袖作用。他们擅长利用时间,讲究效率,会在健身房一边练瑜伽一边用平板电脑看材料;会在考前到图书馆大战三百回合,也能在周末跟同学把酒狂欢;可以去谷歌、亚马逊实习,也乐意为教会做周末义工;在所有科目获得全A,也可以利用一个暑期项目挣到数万美元。
可以说,美国学霸始于高分却不止于高分。创意和领导力是一个优秀生走上社会的必备条件。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是斯坦福大学的高分毕业生,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是普林斯顿校史上GPA最高的毕业生之一。中国人喜欢提起从哈佛辍学创业的比尔·盖茨,实际上,他的SAT成绩也够得上今天的学霸标准:数学和语文两门的总分是1600,他考了1590。在美国人眼里,这才叫霸气。(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王海)
韩国:一半国会议员是“学神”
在韩国,人们喜欢用“学虫”“学神”来称呼那些热爱学习且成绩超群的学生。去年底举行的韩国高考[微博]出现33名满分获得者,其中一名是来自全罗南道一所外国语高中的女生,人们称赞她是“学神”中的“学神”。在韩国,外国语高中、科技高中、国际学校等名牌高中被普遍看作“学神”大本营,通过“中考[微博]独木桥”的尖子生方能进入这类高中。校园的氛围也相当“求学派”,看到学生拉着旅行箱上学不是新奇事,因为这些“学神”要以大量教材和参考书为伴,一般的箱子不够用。
与中国相似,韩国人十分看重考试成绩,拼命学习考上三大高校(首尔大学、延世大学、高丽大学)以及国外名校是最高目标。到了大学,学习尖子们一般仍能保持刻苦钻研的好习惯,毕业后不难找到好工作。韩国两大门户网站NAVER和DAUM的创始人李海珍和李载雄分别毕业于首尔大学和延世大学计算机系。这两位IT大佬都是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学神”。
“学阀社会”在韩国是“学历加门第关系”的统称。学界精英会形成专属他们的“圈子”,寒门子弟想进入这个“圈子”,只能通过学习来实现“身份晋升”。有人在2013年10月做过统计,在298名韩国国会议员中,毕业于最高学府首尔大学的有81人。其余依次为高丽大学(25人)、延世大学(23人)、成均馆大学(22人)。从这四大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神”政客占国会议员总数的50.7%,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现任蔚山市长金起炫(曾连续3届当选国会议员)。毕业于首尔大学的金起炫在校期间平均每天只睡4小时,多年苦读终于通过难如登天的司法考试,顺利进入司法系统,并逐步走上仕途。即便在当选议员后,金起炫仍被称为“学神”,经常抱着资料奔走各地了解民意,并根据这些调查资料提交法律议案。如今,他依然手不离书,践行“活到老学到老”。
就目前看,韩国各大公司招聘员工时,也打破不了“学阀”观念,毕业于哪个学校、取得什么文凭几乎决定录用与否。韩联社此前报道说,一家调研机构今年上半年针对2514名27岁左右的韩国年轻人进行题为“幸福年轻人的特征”的调查。结果显示,越是高学历、高门第的年轻人越幸福。这里的“门第”指的是毕业学校。比如,同样是四年制大学本科学历的人群,名牌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更能感到幸福。分析称,在十分重视学历和门第的韩国社会,年轻人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单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上述两个因素。这也正好应了那句话,“年少不争当学神,老大只能徒伤悲”。
而对于那些批评“一考定终身”制度和“学阀”观念的韩国人来说,下列数据可能是最好的反驳。1998年至2007年十年间,在通过司法考试成功进入司法系统的精英中,毕业于首尔大学、延世大学及高丽大学这三大名校的人数占总数的65.5%。要知道,司法考试可不看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而是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因此,主张“精英教育”的韩国人认为,休怪“学阀”观念绊住你的就业梦,真正的掣肘是“你的付出没有别人多”。(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曾欣,金惠真)
印度:拼爹和“拼己”兼而有之
就学霸这个话题,《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到印度泰戈尔学校副校长普瑞缇女士。该校实行12年一贯制教育,在印度有相当知名度。普瑞缇女士认为,印度跟中国一样,古时候的教育都以背诵为主,现在的教育也不免受到影响,记忆力超群、擅长背诵的孩子往往会取得优异成绩,成为人们所说的学霸。
传统上,印度定义学霸的时候往往只看文化课成绩,而不看体育、艺术等综合素质的表现。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变,在类似泰戈尔学校这种与国际接轨的先进学校,评价学生的办法更趋综合化,在校活跃程度、个人影响力以及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分数也在评价体系中占有一定比例。
自古以来,印度就盛产智者和哲人,比如佛祖释迦牟尼。当今的印度也沿袭这一传统,出现许多早熟的学霸。被称为“世上最聪明男孩”的阿克里特·贾斯瓦尔11岁时就以优异成绩通过中学毕业考试,进入旁遮普大学学习,成为印度最年轻的大学生。从传统文化和宗教习俗方面来讲,印度人认可并崇尚天才儿童之说,他们认为天才的特殊禀赋是神的恩赐。印度教育部门专门面向9岁到16岁的超常儿童开设“天才儿童学校”,每年2月在全国统一进行考试。目前全国有约600所“天才儿童学校”,每年约有2万名学生进入这些学校学习。
“印度导弹之父”卡拉姆和“印度经济改革之父”辛格读书时成绩都很优异。步入职业生涯后,他们在教育、科研、政界等不同领域都有建树。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印度只有学习好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许多政界、商界名人在校时籍籍无名。比如现任总理莫迪的成绩非常一般,唯有辩论才能出众。印度商业巨头塔塔集团的创始人塔塔也没有辉煌的学生生涯,14岁就随父到孟买谋生。
普瑞缇女士告诉记者,在教育方面印度和中国很像,学生面临沉重的高考压力和就业压力。作为教育工作者,两国的老师应该保护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尽量不要去禁锢他们的天性。
在大学任教的库玛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印度,家庭条件和社会关系至关重要,许多政界、商界家庭都是子承父业。有一项调查显示,印度各级议会中的议员有八成以上是官二代。相对而言,普通背景的孩子要想出人头地,学业出众、获得一个好文凭往往是基础条件。而在步入职业生涯后,情商甚至比智商更重要。
但事有例外,被称为世界上最年轻CEO的班加罗尔男孩儿苏哈斯·戈皮纳思就是逆袭的“学霸”。苏哈斯13岁时学会创建网站,14岁建立自己的软件外包公司。尽管他的中考成绩非常糟糕,公司却取得成功,现在更成为价值几千万美元的跨国大公司。不过苏哈斯的家庭笃信正统教育的重要性,目前苏哈斯在父母的建议下正在大学校园回炉,念的是工程学。不过令苏哈斯“苦恼”的是,那些学霸同学都称他“先生”,争着跟他合影并索要签名。(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张笑竹)
德国:不单以分数论英雄
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社会科学学者胡莱尔曼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德国大学以前都是本硕连读,毕业读多少学期也没有限制,“学渣”特别多。许多学生35岁还在读大学。前几年大学进行改革后,“学霸”又开始多了起来。
“德国大学里的学霸一般指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的学生。”胡莱尔曼说,总体来说,学校和社会对这类学霸持肯定态度。当然,学霸们也有得有失。一项调查显示,2/3的德国学霸患有焦虑、失眠等症状。
德国各行各业的领导者有许多是大学里的学霸,比如红火的网上鞋店乍蓝多的创业者。不过许多大企业的老板在大学里并不突出,甚至没有上过大学。可以说,德国人从不把“学霸”和“学渣”的发展进行比较。他们认为,在学校的表现和在社会上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因此这是个伪命题。
有趣的是,德国有3名学霸反而因“学得过快”被校方告上法庭。这3人在短短20个月内完成60门考试,只用了正常学生1/4的时间。3人分工协作,听取不同课程,之后交换笔记,以这种方式提前完成学习任务。他们甚至还有多余精力到银行实习。校方认为,这些学霸违反校规,必须补足每人3000欧元的学费。好在最后双方握手言和。3人毕业后出书介绍成为学霸的过程和心得,受到各大媒体推荐。胡莱尔曼对此表示:“德国大学都是学分制,仅靠记忆是不够的。有人学得快,那也是真才实学,理应获得社会的尊重认可。”
‘贰’ 中国人在文物上面刻字,观众对此有什么看法
评论:文物上刻字,该当何罪?
“丁锦昊”成了近日的网络热词,这位名叫丁锦昊的南京初中生,因为将“到此一游”写到了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成为了旅游陋习的反面教材,网友们甚至采取了人肉搜索等极端手法,对其进行强烈谴责。一直以来,“×××到此一游”是少数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签名”,难以杜绝。随着社会对旅游文明的呼声越来越高,对这种行为的谴责也越来越强烈。但实际上道德的谴责无法构成更有效的作用,业界人士呼吁,是时候该反思“如何做一名合格旅游者”的问题了。然而事实上,刚出台不久的《旅游法》对旅游者行为规范作出了相应要求,但如何提高法律的操作性,如何运用法律手段遏制此类现象的发生,将是下一步面临的挑战。
“到此一游”惹空前关注
最近,南京一中学生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刻下“丁锦昊到此一游”的事件经曝光后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大呼,到处乱刻“到此一游”的“中国式陋习”,破坏了埃及文明古国的千年文物,也让国人蒙羞。随后,还有一些网友对此不依不饶,继续穷追猛打,对丁锦昊的个人信息进行人肉搜索,并将搜索信息公开发布。在景区的公共物品上,甚至文物上胡乱涂鸦、乱写乱画的现象在国内并不鲜见,自该事件被曝光后,网上继续曝出敦煌壁画上“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到此参观考察”的涂鸦,故宫博物院一口缸上“梁齐齐到此一游”的刻印等。
“这种行为似乎在国内已经司空见惯了,可现在却丢脸丢出国门了。”导游李明丽(化名)表示,在自己十多年的带团经历中,也曾见过游客在景区的石头或其他物品上涂鸦,但并非每次都来得及提醒。她解释道,团友众多,导游一个人的确很难顾得过来,因此会在事前对游客进行说明,并且发放《游客手册》,上面写明了当地的习俗和禁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手册里一般都有提及,但是像不要破坏公物这种常识,不用提醒游客也应该知道。”
然而这次事件并未像过去那样逃过了公众的强烈关注和谴责。业界人士分析,一方面是由于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境外,而且发生在古老的文明古国埃及,并且埃及也是个消费较高的旅游目的地,诸多因素的叠加就让整个事件具有轰动效应。同时有外媒就此事引发空前关注发表评论,新加坡《联合早报》刊发文章称:对于不文明行为,适当的舆论关注是有必要的,但要切忌穷追猛打,矫枉过正,对于一个未成年孩子所犯的错误用人肉搜索和恶意入侵学校网站的“批评”方式未免太过了。
中国游客“袋鼓内空”形象遭诟病
有钱不代表素质高,这是李明丽多年来带团的一大感触。在她看来,口袋鼓鼓的游客,也有可能胸中无物,素质不高。近年来游客和导游之间所发生的诸多矛盾,并不是只有导游单方面的过失,游客自身的行为也应该引起反思。
南方日报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中国游客在境外的形象常被戏称为“金主”,然而荷包鼓鼓的金主们并非想象中的讨人喜欢。2012年3月,研究机构Mandala
Research发布的调查表明,美国游客和中国游客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游客;2008年1月,全球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Expedia的年度调查显示,中国游客继续位列最差劲游客排名第二位;2007年,Expedia对1.5万名欧洲旅馆老板的调查显示,印度人和中国人被认为是最差劲的游客。
“是时候就‘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旅游者’做一次认真的反思了。”广东决策研究院旅游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劳毅波表示,尽管旅游已经渐渐成为更多人能消费得起的产品,游客自身的素质也应该逐步步入一个质的飞跃。作为旅游者,秉持“尊重”,才能让自己保持一定清醒和理智的心态对待眼前的美景,不是占为己有,亦不是将自己不当的行为强施于它,学会尊重别人同样也是一种文明的进步。
《旅游法》未明确对违规旅游者的处罚细则
对于旅游者素质,《旅游法》做出了怎样的要求?记者发现,《旅游法》第二章第十三条提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尽管有业界人士认为,这已经明确了旅游者的行为准则,但实际上,对于违反该条款的旅游者应该受到怎样处罚的内容尚未提及。知名专家、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表示,要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不仅要明确旅游者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要就不遵守该条款的旅游者进行针对性的处罚,并且出台相应的处罚细则,予以实施。
文物破坏行为的处罚细则应细化
刘思敏表示,在文物上胡乱涂鸦实际上已经触犯了法律法规,但不少游客这一点的认识并不足。再者,由于对什么样的文物上涂鸦,应该定怎样的罪,这一点法律上尚无详细规定。正因为如此,有的游客才会肆意大胆地在文物古迹上乱写乱画,炫耀自己“到此一游”。
在刘思敏看来,对于文物的破坏行为,应该按等级进行明确划分。文物本身就分等级,比如文物有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和地方保护文物之分,对不同等级文物,进行不同程度破坏,应该予以相对应的惩罚。
至于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刘思敏表示,有效利用法律手段,才能从根本上保护被游人胡乱涂鸦的古文物。他直言,根据文化价值的大小,破坏程度来进行量罪,这可以通过明确司法解释,进一步细化法律条文和实施细则来实现,而只有当相对应的处罚措施得到进一步细化,才能有效弥补目前文物保护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过于粗泛的局限性。
他提到,尽管近期出台的《旅游法》也对游客的行为准则作出了要求,但对于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并未明确相关的处罚细则,因而操作性有所欠缺。尽管在境外,国内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不适用,但游客也要入乡问俗,入乡随俗。更何况破坏文物是世界公认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只不过各国相关的法律细则有所不同,量罪不同,处罚程度不同而已。
让“到此一游”有合理抒发的渠道
“受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到此一游’曾经是从前的文人墨客在游览名山大川时留下的墨迹,而今也成为中国游客表达到过某处情感抒发的一种纪念和表达。”劳毅波分析道。所以在他看来,在谴责这些不道德不文明行为的同时,更有必要对游客进行引导,让他们通过正确合法的渠道来表达“到此一游”的心情。比如,搭建“留言墙”,并将其放在显眼的位置,让游客可以在上面留言、签名或是书写到此一游的心情等等。现在在国内一些知名旅游地的客栈中常常见到,但是在大型景区中尚未普及。劳毅波说,这样的做法在日本、澳洲等国家已经渐渐流行,景区内设有“留言墙”、“写字版”等,让游客自己在上面抒发情感,还可以发挥创意。而且这个服务甚至可以采取收费的形式。总而言之,就是要在警示游客不要随处胡乱涂鸦的同时,也提供一个合适的渠道让游客可以抒发和表达。
‘叁’ 印度人喜欢用手抓饭吃,可是吃火锅的时候他们怎么办
他们一般情况下不吃火锅。而且我们都知道印度是一个具有非常特殊特征的国家。在印度,食物是上帝赐予的,所以人们应该有恐惧。此外,印度人也认为右手是最干净的,所以用右手吃饭是一种对食物的尊重和对上帝的一种恐惧。左手和右手之间有很大的区别。火锅起源于中国,印度人也非常喜欢。许多从中国回来的印度人会带回很多调味品。
而且就连卫生纸这样的生活用品,在印度那也是非常少见的。因为习俗的影响,他们在上厕所的时候,会使用自己的左手。他们的厕所里会放一个大桶。用完厕所后,他们将不再使用纸巾。他们用左手,然后用水桶洗左手。他们的右手和左手似乎很不一样,每个人都觉得他们的火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