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球的年令有多大谢谢!
中国古人推测:“自开辟至于获麟(指公元前481年),凡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 17世纪西方国家的一个神甫宜称,地球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的。如此等等说法,纯属臆想,毫无科学根据。
最早尝试用科学方法探究地球年龄的是英国物理学家哈雷。他提出,研究大洋盐度的起源,可能提供解决地球年龄问题的依据。1854年,德国伟大的科学家赫尔姆霍茨根据他对太阳能量的估算,认为地球的年龄不超过2500万年。1862年,英国着名物理学家汤姆生说,地球从早期炽热状态中冷却到如今的状态,需要2000万至4000万年。这些数字远远小于地球的实际年龄,但作为早斯尝试还是有益的。
到了20世纪,科学家发明了同位素地质测定法,这是测定地球年龄的最佳方法,是计算地球历史的标准时钟.根据这种办法,科学家找到的最古老的岩石,有38亿岁。然而,最古老岩石并不是地球出世时留下来的最早证据,不能代表地球的整个历史。这是因为,婴儿时代的地球是一个炽热的熔融球体,最古老岩石是地球冷却下来形成坚硬的地壳后保存下来的。
本世纪60年代末,科学家测定取自月球表面的岩石标本,发现月球的年龄在44至46亿年之间。于是,根据目前最流行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太阳系的天体是在差不多时间内凝结而成的观点,便可以认为地球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然而,这是依靠间接证据推测出来的。事实上,至今人们还没有在地球自身上发现确凿的“档案”,来证明地球活了46亿年。
⑵ 地球有多少岁
46亿多岁了.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I 地球的起源:
地球起源问题是同太阳系的起源紧密相联系的,因此探讨地球的起源问题,首先了解目前太阳系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必要的。概括起来说,它们是:
1.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都按反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太阳本身也以同一方向自转,这个特征称为太阳系天体运动的同向性。
2.上述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面,非常接近于同一平面,并且这个平面与太阳自转赤道面的夹角也不到6°,这个特征称为行星轨道运动的共面性。
3.除水星和冥王星外,其它所有行星的绕日公转轨道都很接近于圆轨道。这个特征称为行星轨道运动的近圆性。
关于地球的起源问题,已有相当长的探讨历史了。在古代,人们就曾探讨了包括地球在内的天地万物的形成问题,在此期间,逐渐形成了关于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说”。其中流传最广的要算是《圣经》中的创世说。在人类历史上,创世说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占据了统治地位。
自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以后,天体演化的讨论突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开始了对地球和太阳系起源问题的真正科学探讨。1644年,笛卡儿(R.Descartes)在他的《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第一个太阳系起源的学说,他认为太阳、行星和卫星是在宇宙物质涡流式的运动中形成的大小不同的旋涡里形成的。一个世纪之后,布封(G.L.L. de Buffon)于1745年在《一般和特殊的自然史》中提出第二个学说,认为:一个巨量的物体,假定是彗星,曾与太阳碰撞,使太阳的物质分裂为碎块而飞散到太空中,形成了地球和行星。事实上由于彗星的质量一般都很小,不可能从太阳上撞出足以形成地球和行星的大量物质的。在布封之后的200年间,人们又提出了许多学说,这些学说基本倾向于笛卡尔的“一元论”,即太阳和行星由同一原始气体云凝缩而成;也有“二元论”观点,即认为行星物质是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1755年,着名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I. Kant)提出“星云假说”。1796年,法国着名数学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在他的《宇宙体系论》一书中,独立地提出了另一种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由于拉普拉斯和康德的学说在基本论点上是一致的,所以后人称两者的学说为"康德-拉普拉斯学说"。整个十九世纪,这种学说在天文学中一直占有统治的地位。
到本世纪初,由于康德-拉普拉斯学说不能对太阳系的越来越多的观测事实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致使“二元论”学说再度流行起来。1900年,美国地质学家张伯伦(T. C. Chamberlain)提出了一种太阳系起源的学说,称为“星子学说”;同年,摩耳顿(F. R. Moulton)发展了这个学说,他认为曾经有一颗恒星运动到离太阳很近的距离,使太阳的正面和背面产生了巨大的潮汐,从而抛出大量物质,逐渐凝聚成了许多固体团块或质点,称为星子,进一步聚合成为行星和卫星。
现代的研究表明,由于宇宙中恒星之间相距甚远,相互碰撞的可能性极小,因此,摩耳顿的学说不能使人信服。由于所有灾变说的共同特点,就是把太阳系的起源问题归因于某种极其偶然的事件,因此缺少充分的科学依据。着名的中国天文学家戴文赛先生于1979年提出了一种新的太阳系起源学说,他认为整个太阳系是由同一原始星云形成的。这个星云的主要成份是气体及少量固体尘埃。原始星云一开始就有自转,并同时因自引力而收缩,形成星云盘,中间部分演化为太阳,边缘部分形成星云并进一步吸积演化为行星。
总的来说,关于太阳系的起源的学说已有40多种。本世纪初期迅速流行起来的灾变说,是对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挑战;本世纪中期兴起的新的星云说,是在康德-拉普拉斯学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加完善的解释太阳系起源的学说。人们对地球和太阳系起源的认识也是在这种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得以深化的。
至此,我们可以对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质和方式给出如下可能的结论。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质主要是上述星云盘的原始物质,其组成主要是氢和氦,它们约占总质量的98%。此外,还有固体尘埃和太阳早期收缩演化阶段抛出的物质。在地球的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分化作用,不断有轻物质随氢和氦等挥发性物质分离出来,并被太阳光压和太阳抛出的物质带到太阳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质或土物质凝聚起来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并演化为今天的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与地球一样,由于距离太阳较近,可能有类似的形成方式,它们保留了较多的重物质;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于离太阳较远,至今还保留着较多的轻物质。关于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尽管还存在很大的推测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与戴文赛先生的结论一致,即在上述星云盘形成之后,由于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稳定性,星云盘内的物质,包括尘埃层,因碰撞吸积,形成许多原小行星或称为星子,又经过逐渐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诞生了。根据估计,地球的形成所需时间约为1千万年至1亿年,离太阳较近的行星(类地行星),形成时间较短,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形成时间越长,甚至可达数亿年。
至于原始的地球到底是高温的还是低温的,科学家们也有不同的说法。从古老的地球起源学说出发,大多数人曾相信地球起初是一个熔融体,经过几十亿年的地质演化历程,至今地球仍保持着它的热量。现代研究的结果比较倾向地球低温起源的学说。地球的早期状态究竟是高温的还是低温的,目前还存在着争论。然而无论是高温起源说还是低温起源说,地球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热变冷的阶段,由于地球内部又含有热源,因此这种变冷过程是极其缓慢的,直到今天地球仍处于继续变冷的过程中。
II 地球的演化:
地表的基本轮廓可以明显地分为两大部分,即大陆和大洋盆地。大陆是地球表面上的高地,大洋盆地是相对低洼的区域,它为巨量的海水所充填。大陆和大洋盆地共同构成了地球岩石圈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岩石圈的演化问题,也就是大陆和大洋盆地的构造演化问题。
大陆的起源和演化:
现在,绝大部分地球科学家都确认大陆漂移现象,并一致认为地球上海洋与陆地的结构分布和变化与大陆漂移运动直接相关。比较坚硬的地球岩石圈板块作为一个单元在其之下的地球软流圈上运动;由于岩石圈板块的相对运动,导致了大陆漂移,并形成了今天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地球岩石圈可分为大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总体上,前者的厚度是后者的一半,其中大洋岩石圈厚度很不均匀,最厚处可达80公里。
大部分大型的地球板块由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组成,但面积巨大的太平洋板块由单一的大洋岩石圈构成。地球上陆地面积约占整个地球面积的30%,其中约70%的陆地分布在北半球,并且位于近赤道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这很可能与地球自转引起的大陆岩块的离极运动有关。
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在大陆附近的大陆壳岛屿几乎全部位于大陆的东海岸一侧,个别一些大陆东部边缘,则被一连串的大陆壳岛屿构成的花彩状岛群所环绕,形成了显着的向东凸出的岛弧。这种全球大陆壳岛屿的分布特征,可以用岩石圈板块的普遍向西运动和边缘海底的扩张理论来加以解释。长期以来,人们就注意到地表上的某些大陆构造能够拼合在一起,这就好像是一个拼板玩具,特别是非洲的西海岸与南美洲的东海岸之间的吻合性最为明显。这种现象可以用大陆岩石圈的直接破裂和大陆岩块体的长期漂移得到解释。这就是我们后面将要介绍的关于杜托特提出的现今的大陆是由北半球的劳亚古陆和南极洲附近的冈瓦纳古陆的破裂后漂移形成的。
1966年,梅纳德(H. W. Menard)等汇集了当时所有的有关海洋深度的探测资料,再度进行了世界海洋深度的统计,得到全球陆地在海平面以上的平均高程为0.875公里,大洋的平均深度为3.729公里。大陆和大洋之间存在为海水所淹没的数拾公里宽的边缘地带,这个地带包括大陆架和大陆坡,两者共占地球表面积的10.9%。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差异非常明显,大陆地壳的化学成份主要是花岗岩质,而大洋盆地下的岩石主要是由玄武岩或辉长岩构成。因此,整个地壳又可以分为大陆硅铝壳和大洋硅镁壳两大类型。
有关大陆的起源问题,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杜托特(A.L.Du Toit)于1937年在他的《我们漂移的大陆》一书中提出了地球上曾存在两个原始大陆的模式。如果这个模式成立,那么这两个原始大陆分别被称为劳亚古陆(Lanrasia)和冈瓦纳古陆(Gondwanaland);这实际上就象以前魏格纳等人所主张的那样,把全球大陆只拼合为一个古大陆。杜托特认为,两个原始大陆原来是在靠近地球两极处形成的,其中劳亚古陆在北,冈瓦纳古陆在南,在它们形成以后,便逐渐发生破裂,并漂移到今天大陆块体的位置。
早在19世纪末,地质家学休斯(E. Suess)已认识到地球南半球各大陆的地质构造非常相似,并将其合并成一个古大陆进行研究,并称其为冈瓦纳古陆,这个名称源于印度东中部的一个标准地层区名称(Gondwana)。冈瓦纳古陆包括现今的南美洲、非洲、马达加斯加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南极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它们均形成于相同的地质年代,岩层中都存在同种的植物化石,被称为冈瓦纳岩石。杜托特用以证明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的存在和漂移的主要证据,是来自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方面。根据三十多年中积累起来的资料,有力地证明冈瓦纳古陆的理论基本上是正确的。
劳亚古陆是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结合体,这些陆块即使在现在还没有离散得很远。劳亚古陆有着很复杂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它主要由几个古老的陆块合并而成,其中包括古北美陆块、古欧洲陆块、古西伯利亚陆块和古中国陆块。在晚古生代(距今约3亿年前)这些古陆块逐步靠扰并碰撞,大致在石炭纪早中期至二叠纪(即2亿至2亿7千万年前)才逐步闭合。古地质、古气候和古生物资料表明,劳亚古陆在石炭~二叠纪时期位于中、低纬度带。在中生代以后(即最近的1-2亿年间)劳亚大陆又逐步破裂解体,从而导致北大西洋扩张形成。研究表明,全球新的造山地带的形成和分布,都是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破裂和漂移的构造结果。在这过程中,大陆岩块的不均匀向西运动和离极运动的规律十分明显。总的看来,劳亚古陆曾位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带,冈瓦纳古陆则曾一度位于南半球的南极附近;这两个大陆之间由被称为古地中海(也称为特提斯地槽)的区域所分隔开。
在杜托特(1937年)提出劳亚古陆与冈瓦纳古陆理论之前,魏格纳(A.L.Wegener)早在1912年曾提出了地球上曾只有一个原始大陆存在的理论,称为联合古陆。魏格纳认为,它是在石炭纪时期(距今约2.2亿-2.7亿年前)形成的。魏格纳把联合古陆作为他描述大陆漂移的出发点。然而根据人们现在的认识,魏格纳所提出的联合古陆决不是一个原始的大陆。虽然仍有很大一部分人赞同联合古陆观点,但他们所作出的古大陆复原图与魏格纳所提出的复原图相比,已存在很大的差别,相反倒有些接近杜托特的两个古大陆分布的理论。
最近2亿年以来的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已得到了确切证明和广泛的承认。然而有人推测,板块运动很可能早在30亿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而且不同地质时期的板块运动速度是不同的,大陆之间曾屡次碰撞和拼合,以及反复破裂和分离。大陆岩块的多次碰撞形成了褶皱山脉,并连接在一起形成新的大陆,而由大洋底扩张形成新的大洋盆地。因此,要准确复原出大陆在2亿多年前所谓的"漂移前的漂移"是十分困难的。地球的年龄已有46亿年历史,目前已经知道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年龄为37亿年,并且分布的面积相当小。这样,从46亿年到37亿年间,约有9亿年的间隔完全缺失地质资料。此外,地球上25亿年前的地质记录也非常有限,这对研究地球早期的历史状况带来不少困难,因此,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一个关于地球早期历史的统一的理论。
大洋的起源与演化:
有关大洋的起源和演化研究从本世纪初才开始,在此之前一般认为大洋盆地是地球表面上永存的形态,也即大洋盆地自从贮水形成以来,其位置和分布格局是固定的。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本世纪初以魏格纳为首的大陆漂移这一革命性的学说的提出,对自最近的2亿多年以来大洋的起源和演化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对于大陆漂移学说,并非一开始就得到许多人支持的,因为当时对引起大陆漂移的机制,即力源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1931年,霍姆斯等人提出了地幔对流学说,用于解释大陆漂移的力源,然而这个观点在当时很少受到人们的注意。19世纪后期,有人建立了地球收缩的全球构造学说,用于解释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然而,本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性大洋中裂谷的巨大拉张性证据的发现,收缩学说被普遍放弃了,与此同时,地球膨胀学说很快流行起来。膨胀说认为,地球开始时很小,直径是现今地球的一半。由于地球大幅度膨胀,原始地壳裂开成为现在的大陆,裂开的地方经过不断发展成为现代的大洋盆地。并且,由于地球的大幅度膨胀引起的所谓大陆漂移,表明大陆块基本上是停留在原地的,即各大陆之间和大陆相对于地幔之间并没有发生过显着的移动。由于膨胀说无法解释大陆地壳上广泛发育的褶皱山脉构造特征是怎么形成的,霍姆斯等人的地幔对流说很快再次被重视。60年代初,随着洋底探测资料的迅速积累,赫斯(H. H. Hess)和迪茨(R. S. Dietz)首先把地幔对流方案发展为海底扩张的学说。赫斯在1962年发表了《大洋盆地的历史》一文,提出了大洋起源的新观点,即海底扩张理论。赫斯认为洋底的主要构造就是由地幔对流作用的直接表现。海底扩张理论证明,大陆和洋底是在对流着的地幔上被动地移动着,而不像早期的大陆漂移说所主张的大陆在洋底上主动漂移。海底扩张理论提出后不久,一些别的洋底观测结果,诸如洋底地壳构造、地磁、地震震源和地热流量分布等对这个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这种情况下,使得大部分的学者都转向了关于海底扩张的研究。现在已经普遍确认,可以用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大洋起源和演化,大洋盆地的固定论看来是过时了。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对大洋的起源和演化的理论解释的基础都是地幔对流说。
现代研究证实,大洋最初是在大陆内部孕育的,并开始于大陆岩石圈中的裂谷。大陆在裂谷处破裂并相互分离,从而开始产生新的大洋盆地。魏格纳曾把南大西洋两对岸的吻合作为阐述大陆漂移说的出发点。事实上,把南美洲与非洲两大陆拼合到一起,不仅大陆边沿地形轮廓非常吻合,而且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也可以对接起来。现已证明,大西洋在二叠纪(2亿5千万年前)时还根本不存在,据估计,形成中大西洋的大陆裂谷发生在稍后的三叠纪(约1亿6千万-1亿9千万年前)。至侏罗纪末期(约1亿2千万年前),中大西洋可能已张开达1000公里的宽度;南大西洋的张开大约开始于早白垩纪(约1亿1千万年前),而最初的裂谷发生在晚侏罗纪(约1亿3千万年前);北大西洋张开最晚,大约开始于第三纪初(约6000-7000万年前),与此同时,由北大西洋裂谷向东北延展而伸入格陵兰与欧洲之间,挪威海随之张裂开。从6千万年到2千万年前,挪威海、巴芬海和北大西洋主体都在扩张,但速率和方向均有些变化。综上所述,现今的那些广阔的大洋盆地并不是从来如此,而是长期的地球运动和演化的结果。大洋由狭窄海湾到宽阔盆地的发展,是通过持续发生的大规模海底扩张过程实现的。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的动力都是地幔对流。
由于地球原始地壳自从形成以来,从来没有停止过大规模的地质构造形态的运动。因此,
可以肯定地说,现在地球上大洋和陆地的形态就是过去数拾亿年来大规模地壳运动的结果。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2613278.html
⑶ 地球的年龄有多大
45.4亿年,误差1%,这是今天科学界测定的地球年龄。这个年龄漫长得超出人们的想象能力。“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几千年的岁月已是人类能够想象的最漫长的历史时间。难怪直到今天,仍有许多所谓“年轻地球论者”无视科学证据,坚信地球的年龄只有几千年。
对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他们普遍认为世界是极其古老的,或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着,处于循环往复的变化之中。亚里斯多德在《气象学》一书中,阐述了这一观点:
“地球的相同部分并非总是潮湿或干燥的,而是随着河流的出现和干涸而发生变化。而且,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一个地方并非总是陆地或海洋,以前是陆地的,变成了海洋,而现在是海洋的,有一天将变成陆地。……但是地球的整个有机过程是逐渐发生的,与我们的寿命相比,其时间间隔是极其漫长的,因此这些变化没有被观察到,在能够对这个过程从头到尾加以记录之前,所有的民族都已衰亡、毁灭了。”
基督教在西方占据统治地位之后,这种世界观就成了异端。基督教《圣经》详细地记载了从亚当开始的人类的家谱。理论上,回溯这些家谱,即可以推算出神创造世界的时间。事实上,《圣经》对家谱的记载有的很含糊甚至自相矛盾,要推算出准确的日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推算时还要参考其他资料,估计一代人的平均时间(通常按一个世纪三代计算)和君王平均在位的时间 (通常按20~25年计算),当然还免不了臆想。
最早这么做的是叙利亚安提俄克的主教西奥菲勒斯(约115-180)。169年,为了反击异教徒对基督教的批评,他通过研究《圣经》推算出世界是在公元前5529年创造出来的。他承认这个数据未必很精确,但是即使有50年甚至200年的误差,也足以反驳异教徒认为世界历史很漫长的观点。后来的神学家也如法炮制,虽然推算的结果各不相同,但是都认为世界历史只有几千年,不超过1万年。例如在基督教神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354-30)曾推算出世界历史为6321年。
这些推算中,以爱尔兰首席主教詹姆斯·乌瑟 (1581-1656)的最为出名。他在1650和1654年发表两部着作,推算出上帝在罗马儒略历710年10月22日傍晚时创造天地,相当于公元前4004年10月22日傍晚。奇怪的是,乌瑟认为上帝创造世界的年份是儒略历710年而不是儒略历1年,那么在太阳被创造出来之前的710年没有太阳,怎么纪年呢?乌瑟和当时的人们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矛盾,乌瑟的推算被普遍接受,自1701年起被印在了英国出版的《圣经》上。
就在乌瑟发表其推算的时候,启蒙时代已经开始了。启蒙先驱们至少在私下里对《圣经》不以为然,不再相信地球是上帝直接创造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在1644年出版的《哲学原理》一书中,法国哲学家笛卡儿(1596-1650)设想地球可能源自一颗炽热的恒星,这颗恒星冷却后,掉进了环绕太阳的以太“旋涡”中,变成了地球。另一个法国人德梅耶 (1656-1738)进而试图根据自然现象来推算地球的年龄。推算的结果要比根据《圣经》推算出的古老得多。德梅耶深知这么做要冒着受到教会迫害的风险,因此他把这个观点写成了文学作品,虚构了一位法国传教士与一位印度哲学家的对话,由后者表述出来。这位印度哲学家显然是德梅耶的化身,他的名字特里梅德(Telliamed)是德梅耶(deMaillet)的倒写。即便如此,德梅耶也不敢出版这部着作,只供朋友们传抄,在他死去10年后,《特里梅德》才出版。
德梅耶认为地球曾经完全被水淹没,其证据就是在内陆高山上发现的海贝化石。之后,地球的水慢慢掉进了以太“旋涡”中,导致海平面逐渐下降。德梅耶指出,在迦太基、亚历山大城、艾可等地,有一些建筑原先是建在海平面的,现在都远离海平面了。根据这些建筑的位置和建造时间,可以算得海平面每100年大约下降3英寸。那么,从世界最高峰的海拔高度,可以推算出地球的年龄大约有20亿年。
在今天看来,德梅耶的推算当然经不起推敲。地球从来没有完全被水覆盖。高山上的海贝化石不是由于海平面下降留下的,而是由于高山从海平面以下隆起带来的。他也忽视了,同样在地中海一带,还有很多地方的地面反而下陷到海平面底下,沉入了海底。德梅耶试图根据海平面下降来推算地球年龄,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德梅耶第一个猜测到地球的年龄可能长达几十亿年,而不是只有几千年。世界要比《圣经》所记载的古老得多。更重要的是德梅耶采用的研究方法:不是把《圣经》或某部宗教着作当作依据,而是去研究自然现象,试图找到能用以测定地球年龄的规律。
德梅耶的宇宙观深受笛卡儿的影响,但是这种旋涡宇宙观在当时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牛顿 (1642-1727)的宇宙观。在1687年出版的《数学原理》一书中,牛顿提出物体散热的速度和物体的大小成正比。他认为,一个烧得通红的直径1英寸的铁球会在1小时后失去所有的热量,那么,一个和地球一样大的炽热铁球(直径大约4000万英尺,1英尺=12英寸),就要花上5万多年的时间才能冷却下来。
牛顿并不是在计算地球的年龄,但是他为后人计算地球年龄指示了一个重要方向:通过计算地球从最初的炽热状态冷却到现在的温度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以知道地球的年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1707-1788)是沿着牛顿指示的方向前进的众多学者中的第一个。他认为太阳系是一颗彗星撞击太阳形成的,在撞击下,太阳抛出的气体和液体形成了各个行星和卫星。其中的一个就是地球。接下来布封要计算地球从一个熔球到冷却到现在的温度所需要的时间。为此他首先需要知道熔球冷却的速度。他用10个直径相差半英寸的铁球做实验,把它们加热到通红,然后测量冷却到室温所需要的时间。他发现冷却时间和球的直径大致成正比,由此外推到地球大小,算出地球从熔球冷却到现在的温度需要96670年。
但是地球毕竟不是铁球。布封重复实验,这回用的不是铁球,而是和地球的组成相近的球。根据实验结果算出地球的年龄是74832年。虽然这是布封印在书上的结果,但是他私下承认这可能大大低估了地球的年龄。他注意到,暴露在阿尔卑斯山的沉积岩层非常深,而岩石沉积的速度又极其缓慢,这些都说明地球年龄远远不只几万年。在一份没有发表的手稿中,布封对地球年龄重新做了几次估计,结果都比他发表出来的长得多。其中的一个估计是,地球有近30亿年的历史。
布封不敢发表这些估算,显然是担心激怒宗教势力。说地球只有几万年的历史也许还能被教会容忍,说地球有几十亿年的历史,就会被认为是在和教会作对了。在布封小心翼翼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更具革命性的力量。他是第一个用实验方法研究地球年龄的,也是第一个认识到地球的面貌是在自然力量持续而均一的作用下形成的,今天我们所观察到的地质过程,与过去的相同——这种思想后来被称为均变论。因此通过观察地球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发生的缓慢变化,可以推算出地球的年龄。布封采用的具体推算方法是错误的,思想观念却是正确的。
⑷ 地球几岁了地球有多长时间了
地球目前的寿命是46亿岁,至于未来地球能存在多久,这还是一个未知数。以下是参考资料。
地球的寿命有多长?
据推测,地球已存活了46亿年.但它到底能活多久呢?
科学家们认为,若任凭地球自由自在地运转,恐怕它会永远存在下去,但要是有别的外来因素干扰它,地球就可能有寿终正寝之时。
外来因素首先是太阳,因为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能够在右地球命运的星球.也就是说,地球上一切能源、动力都来自太阳,太阳一旦有三长两短,势必殃及地球。本世纪3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太阳总有一天会燃尽炼绝,由白转橙再变红,最后变成一颗万籁俱寂的黑暗星体,了却其灿烂辉煌的一生。到了本世纪30年代,当物理学家了解到了太阳发光发热的奥秘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原来,太阳的能量来自于它的热核反应,太阳的一生将度过引力收缩阶段、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以及致密星阶段。其中主序星阶段是太阳的稳定时期。这一阶段将持续100亿年。目前太阳只度过一半时间,正处于中年时期。一旦太阳到了红巨星阶段,那么地球的末日也就来临了。当然,这是几十亿年以后的事。
除了太阳对地球的干扰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呢?有的科学家认为,太阳可能有一个兄弟-一太阳的伴星,这颗伴星日夜不停地绕日运行,每隔2600万年,就会转到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来"兴风作浪",它的强大引力将引起众多慧星的大扰动,有10亿颗慧星将在太阳系内因横冲直撞,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将成为这些慧星的"靶子"。如果与地球相撞的慧星的质量足够大,那后果就不堪设想:轻者生物灭绝,生态剧变;重者山崩地裂,地球"粉身碎骨"。然而,这颗可能会给地球带来不测的太阳伴星并没有被人们发现,不过许多科学家是相信它的存在的。
⑸ 地球的年龄是多少
(上)
45亿4千万年,误差1%,这是今天科学界测定的地球年龄。这个年龄漫长得超出人们的想象能力。“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几千年的岁月已是人类能够想象的最漫长的历史时间。难怪直到今天,仍有许多所谓“年轻地球论者”无视科学证据,坚信地球的年龄只有几千年。
对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他们普遍认为世界是极其古老的,或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着,处于循环往复的变化之中。亚里斯多德在《气象学》一书中,阐述了这一观点:
“地球的相同部分并非总是潮湿或干燥的,而是随着河流的出现和干涸而发生变化。而且,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一个地方并非总是陆地或海洋,以前是陆地的,变成了海洋,而现在是海洋的,有一天将变成陆地。……但是地球的整个有机过程是逐渐发生的,与我们的寿命相比,其时间间隔是极其漫长的,因此这些变化没有被观察到,在能够对这个过程从头到尾加以纪录之前,所有的民族都已衰亡、毁灭了。”
基督教在西方占据统治地位之后,这种世界观就成了异端。基督教《圣经》详细地记载了从亚当开始的人类的家谱。理论上,回溯这些家谱,即可以推算出神创造世界的时间。事实上,《圣经》对家谱的记载有的很含糊甚至自相矛盾,要推算出准确的日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推算时还要参考其他资料,估计一代人的平均时间(通常按一个世纪三代计算)和君王平均在位的时间(通常按20~25年计算),当然还免不了臆想。
最早这么做的是叙利亚安提俄克的主教西奥菲勒斯(约115~180)。169年,为了反击异教徒对基督教的批评,他通过研究《圣经》推算出世界是在公元前5529年创造出来的。他承认这个数据未必很精确,但是即使有50年甚至200年的误差,也足以反驳异教徒认为世界历史很漫长的观点。后来的神学家也如法炮制,虽然推算的结果各不相同,但是都认为世界历史只有几千年,不超过1万年。例如在基督教神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354~430)曾推算出世界历史为6321年。
这些推算中,以爱尔兰首席主教詹姆斯·乌瑟(1581~1656)的最为出名。他在1650和1654年发表两部着作,推算出上帝在罗马儒略历710年10月22日傍晚时创造天地,相当于公元前4004年10月22日傍晚。奇怪的是,乌瑟认为上帝创造世界的年份是儒略历710年而不是儒略历1年,那么在太阳被创造出来之前的710年没有太阳,怎么纪年呢?乌瑟和当时的人们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矛盾,乌瑟的推算被普遍接受,自1701年起被印在了英国出版的《圣经》上。
就在乌瑟发表其推算的时候,启蒙时代已经开始了。启蒙先驱们至少在私下里对《圣经》不以为然,不再相信地球是上帝直接创造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在1644年出版的《哲学原理》一书中,法国哲学家笛卡儿(1596~1650)设想地球可能源自一颗炽热的恒星,这颗恒星冷却后,掉进了环绕太阳的以太“旋涡”中,变成了地球。另一个法国人德梅耶(1656~1738)进而试图根据自然现象来推算地球的年龄。推算的结果要比根据《圣经》推算出的古老得多。德梅耶深知这么做要冒着受到教会迫害的风险,因此他把这个观点写成了文学作品,虚构了一位法国传教士与一位印度哲学家的对话,由后者表述出来。这位印度哲学家显然是德梅耶的化身,他的名字特里梅德(Telliamed)是德梅耶特(de Maillet)的倒写。即便如此,德梅耶也不敢出版这部着作,只供朋友们传抄,在他死去10年后,《特里梅德》才出版。
德梅耶认为地球曾经完全被水淹没,其证据就是在内陆高山上发现的海贝化石。之后,地球的水慢慢掉进了以太“旋涡”中,导致海平面逐渐下降。德梅耶指出,在迦太基、亚历山大城、艾可等地,有一些建筑原先是建在海平面的,现在都远离海平面了。根据这些建筑的位置和建造时间,可以算得海平面每100年大约下降3英寸。那么,从世界最高峰的海拔高度,可以推算出地球的年龄大约有20亿年。
在今天看来,德梅耶的推算当然经不起推敲。地球从来没有完全被水覆盖。高山上的海贝化石不是由于海平面下降留下的,而是由于高山从海平面以下隆起带来的。他也忽视了,同样在地中海一带,还有很多地方的地面反而下陷到海平面底下,沉入了海底。德梅耶试图根据海平面下降来推算地球年龄,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德梅耶第一个猜测到地球的年龄可能长达几十亿年,而不是只有几千年。世界要比《圣经》所记载的古老得多。更重要的是德梅耶采用的研究方法:不是把《圣经》或某部宗教着作当作依据,而是去研究自然现象,试图找到能用以测定地球年龄的规律。
德梅耶的宇宙观深受笛卡儿的影响。但是这种旋涡宇宙观在当时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牛顿(1642~1727)的宇宙观。在1687年出版的《数学原理》一书中,牛顿提出物体散热的速率和物体的大小成反比。他认为,一个烧得通红的直径1英寸的铁球会在1小时后失去所有的热量,那么,一个和地球一样大的炽热铁球(直径大约4千万英尺。1英尺=12英寸),就要花上5万多年的时间才能冷却下来。
牛顿并不是在计算地球的年龄,但是他为后人计算地球年龄指示了一个重要方向:通过计算地球从最初的炽热状态冷却到现在的温度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以知道地球的年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1707~1788)是沿着牛顿指示的方向前进的众多学者中的第一个。他认为太阳系是一颗彗星撞击太阳形成的,在撞击下,太阳抛出的气体和液体形成了各个行星和卫星。其中的一个就是地球。接下来布封要计算地球从一个熔球到冷却到现在的温度所需要的时间。为此他首先需要知道熔球冷却的速度。他用10个直径相差半英寸的铁球做实验,把它们加热到通红,然后测量冷却到室温所需要的时间。他发现冷却时间和球的直径大致成正比,由此外推到地球大小,算出地球从熔球冷却到现在的温度需要96670年。
但是地球毕竟不是铁球。布封重复实验,这回用的不是铁球,而是组成和地球的组成相近的球。根据实验结果算出地球的年龄是74832年。虽然这是布封印在书上的结果,但是他私下承认这可能大大低估了地球的年龄。他注意到,暴露在阿尔卑斯山的沉积岩层非常深,而岩石沉积的速度又极其缓慢,这些都说明地球年龄远远不只几万年。在一份没有发表的手稿中,布封对地球年龄重新做了几次估计,结果都比他发表出来的长得多。其中的一个估计是,地球有近30亿年的历史。
布封不敢发表这些估算,显然是担心激怒宗教势力。说地球只有几万年的历史也许还能被教会容忍,说地球有几十亿年的历史,就会被认为是在和教会作对了。在布封小心翼翼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更具革命性的力量。他是第一个用实验方法研究地球年龄的,也是第一个认识到地球的面貌是在自然力量持续而均一的作用下形成的,今天我们所观察到的地质过程,与过去的相同——这种思想后来被称为均变论。因此通过观察地球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发生的缓慢变化,可以推算出地球的年龄。布封采用的具体推算方法是错误的,思想观念却是正确的。
(中)
到了19世纪,科学家已无需担心由于发表离经叛道的观点而受到宗教界的迫害。科学界实际上已无人相信地球如《圣经》所记载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各种证据都表明地球的年龄必定非常古老。但是究竟老到什么程度,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以及生物学家)却有不同的看法,发生了一场持续几十年的大争论。
物理学家延续牛顿、布封的传统,试图根据地球的冷却来估算地球的年龄。牛顿、布封的估算未免过于粗陋,要做较为精确的计算,需要用到热力学的方法。创建热力学的关键人物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逊(后来成为开尔文勋爵)(1824~1907)成了最佳人选。
汤姆逊在1852年写了一篇简短的论文,指出在能量转化过程中,总会有一部分能量变成热量耗散掉。这意味着地球、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也都在逐渐散热,持续冷却下去。当时已知的化学反应能够补充一些热量,但是远远不足以补偿散发的热量。换言之,地球在过去必定比现在热,曾经热得生命无法生存,在将来则会比现在冷,会冷得不适合人类居住。假定地球一开始是完全熔化的,之后热量从地球内部传导到地球表面耗散掉,地表逐渐冷却到现在的温度,那么如果知道了地球的初始温度、岩石的热导率和现在地表的温度梯度,就可以算出地球的年龄了。
汤姆逊在1862年的一篇论文中就是这么算的。但是他所需要的三个数据在当时都不确定,只能先做一番估计。汤姆逊把地球的初始温度设为3870摄氏度。他认为这是岩石熔化的温度,但是当时并没有这方面的实验,其实也就是瞎猜的。对岩石热导率,汤姆逊倒是自己做了测量,分别测了沙、沙岩和辉绿岩的热导率,把它们的平均值做为地球岩石的热导率。至于现在地表的温度梯度,有一些数据,但是彼此差别很大,汤姆逊挑了其中的一个。据此,汤姆逊计算出在9千8百万年前地球从熔化状态开始凝固下来。考虑到数据可能有错,汤姆逊给出一个比较大的估算范围,下限是2千万年前,上限是4亿年前。
尽管汤姆逊的估算所用的假设很成问题,数据也很不确定,但是在此后的几十年内却被认为非常权威。毕竟,汤姆逊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物理学家,身上笼罩着无数的光环:连续6年当选王家学会会长,被授予爵士和男爵爵位,成为第一个入选英国上议院的科学家……不相信这样的权威还相信谁呢?
地质学家们却不以为然。一亿年的历史听上去已极为漫长,但是在地质学家看来却过于短暂,与他们观察到的地质现象不符。汤姆逊的估算也让达尔文深感苦恼。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是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需要无比漫长的时间才能进化出现在我们见到的如此众多、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物种。但是按照汤姆逊的估算,只有最近的2~4千万年地球才冷却到能够让生命生存,这个时间框架显然远远少于达尔文所需要的时间。实际上,汤姆逊之所以选择在《物种起源》出版3年后挑起有关地球年龄的论战,就是针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而来的。汤姆逊做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是广义的神创论者,虽然接受进化论,但是相信生物进化是在上帝的指导下进行的。
地质学家有自己的办法估算地球的年龄,例如根据岩层的厚度。当时的地质学家已经知道沉积岩是水中的物质沉积而成的。那么,如果知道沉积的速度和一组沉积岩的厚度,就可以计算花了多长时间形成这组沉积岩。如果知道了所有沉积岩的总厚度,就可以知道花了多长时间形成所有的沉积岩,那么就可以知道地球的年龄的下限。但是这样的估算很难做到精确,最主要的缺陷在于物质沉积的速度并不是均一的,根据情况变化很大。而且沉积岩的总厚度也难以知道,特别是寒武纪之前的岩层很不完全,而那段时期占了地球历史的大部分。
因此达尔文无法具体地估算地球的历史究竟有多长,但是他有理由相信它必定是非常古老的。例如,当时英国地区沉积岩的已知总厚度是77584英尺,美国密西西比河的泥沙沉积速度据估计是10万年600英尺,即每166.67年沉积一尺。按这个沉积速度,英国沉积岩花了1千2百万年才形成,而实际的沉积速度可能比那慢得多,因此所用的时间也就长得多。在另一个例子中,达尔文估计要用大约3亿年的时间才能把一个高度为500英尺的悬崖侵蚀成现在的韦尔德平原(假定侵蚀速度是每百年1英寸)。
但是物理学家用别的方法估算出的地球年龄却都比较接近汤姆逊的估算。当时的物理学家认为,太阳最初从星云凝聚,达到现在的大小和亮度,只用了大约2千万年的时间,地球的年龄当然不可能比这老。当时太阳核聚变还未被发现,他们计算的时候,错误地假定了太阳能够发光是引力收缩释放出的能量导致的。物理学家采用的另一种估算方法是海洋中盐分的累积。海洋中的盐来自水土的流失,据此估算出海洋的年龄大约是8千万到1亿年。就连达尔文的二儿子、剑桥大学的天文学家乔治·达尔文也独立地验证了汤姆逊的估算。乔治·达尔文假定地球和月球是在熔化状态下分离形成的。在月球引力作用下,地球的海洋出现潮汐。潮汐摩擦会让地球自转速度变慢。乔治·达尔文估算出自月球从地球分离出去,到潮汐摩擦让地球自转减慢到现在的速度,大约用了5千6百万年的时间,与汤姆逊的估算相当。
这些根据物理定律所做的计算,看上去要比达尔文本人的估算准确得多。在地球年龄的问题上,物理学家似乎更有发言权。达尔文无法反击,只能说“我确信有一天世界将被发现比汤姆逊所计算而得的还要古老”。“达尔文的斗犬”托马斯·赫胥黎则抨击说,汤姆逊的计算貌似精确,其实是基于错误的假设。达尔文相信地球的年龄至少有几十亿年老,生物才有足够的进化时间。我们今天知道达尔文、赫胥黎是对的,而物理学家们算错了。在地球年龄问题上生物学家比物理学家更靠谱,这很有讽刺意味,不过,后来证明物理学家算错的,也是物理学家。
1895年,汤姆逊以前的助手约翰·佩利(1850~1920)发现了汤姆逊估算的一个漏洞。汤姆逊把地球当成了固体。但是如果地球内部是液体,地球内部的导热率就要比汤姆逊估计的高得多,地球的年龄相应地要比汤姆逊计算的大得多(地球内部导热率高使得地表温度增高,冷却时间变长)。佩利算出地球的年龄大约有20~30亿年。但是佩利的观点在当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
放射性现象被发现以后,汤姆逊计算的另一个大缺陷也暴露了出来。汤姆逊假定地球内部没有热源,地球形成以后就一直在冷却。1903年,法国物理学家居里(1859~1906)发现放射性同位素镭能够释放出热量,乔治·达尔文和几个物理学家几乎同时指出,这表明汤姆逊的假定是错的,地球内部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热量足以平衡汤姆逊假设的冷却效应。1904年,核物理之父卢瑟福(1871~1937)在汤姆逊出席的一次报告会上,指出了这一点。卢瑟福以后也将由于他的物理学上的重大贡献被授予爵士、男爵,获得诺贝尔奖,学术地位不亚于汤姆逊。不过在当时,他还只是个崭露头角的年轻物理学家,要当面挑战德高望重的权威,不免战战兢兢。卢瑟福在回忆录中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幕:
“我进了昏暗的房间,很快发现开尔文勋爵就在观众中,并意识到我有麻烦了,我的报告的最后部分是关于地球年龄的,而我的观点和他的观点相抵触。开尔文很快睡着了,这让我松了一口气,但是在我讲到关键部分时,我看到老家伙坐直了,张开眼睛,恶狠狠地盯着我!我突然灵机一动,说:‘开尔文勋爵已限定了地球的年龄,条件是没有发现新的热源。这个高瞻远瞩的观点指的就是我们今晚讨论的东西,镭!’瞧!老家伙对我发出了微笑。”
(下)
放射性现象的发现不仅推翻了此前物理学家对地球年龄的低估,而且让准确测定地球年龄成为可能。
放射性现象的发现纯属意外。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1852~1908)在准备实验时,惊讶地发现铀盐已让包在厚黑纸里的底片感光,表明铀盐发射出能穿透黑纸的射线。两年后,皮埃尔·居里(1859~1906)和玛丽·居里(1867~1934)夫妇发现钍元素也能发出类似的射线,把这种现象命名为“放射性”。之后,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具有放射性的新元素——钋和镭。
卢瑟福和索迪(1877~1956)一起为放射性年龄测定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们发现放射性现象是由于元素的自发衰变造成的。在衰变过程中,一种元素变成了另一种较轻的元素,同时发射出射线。一种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速率是固定的。这样,如果知道了某种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速率和衰变产物,就可以根据衰变产物的量计算出用了多长的时间产生这些产物。
卢瑟福在1905年首先想到了可以用这种办法来测定岩石的年龄。当时,他已经知道铀、镭发射出的阿尔法射线其实就是氦,那么,通过测量岩石中铀和氦的比例,以及铀产生氦的速率,就可以知道岩石的年龄。用这个办法,他测定两块岩石的年龄大约是5亿年。卢瑟福谨慎地指出,这只是下限,因为有一部分氦可能从岩石中逃逸了,导致测定的氦含量比实际的要少,测定的岩石年龄也就偏小。
在同一年,美国化学家波尔特伍德(1870~1927)注意到铅总是出现在含铀和钍的矿石中,推测铅是铀和钍衰变的最终产物。在卢瑟福的建议下,波尔特伍德开始通过测量铀矿石中的铅含量来计算岩石的年龄。他测了26份岩石样本,发现它们的年龄在4亿到22亿年之间。这表明地球的年龄至少是22亿年。
波尔特伍德的结果于1907年发表在地质学杂志上。尽管这个测定结果符合地质学家的预想,他们却对此没有什么兴趣。地质学家对物理学家、化学家闯入他们的领域的举动仍保持戒心。波尔特伍德没有做进一步的研究,后来患了抑郁症,自杀身亡。卢瑟福的兴趣也转移到其他方面。
在其他人都放弃的时候,只有英国地质学家霍姆斯(1890~1965)坚持了下来。早在1911年霍姆斯还是一名本科生时,就开始用铀-铅法测定岩石的年龄,并测出最古老岩石的年龄是16亿年。此后,随着对放射性现象、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的深入,霍姆斯一直在改进其测量结果。但是直到进入20年代,霍姆斯的工作才逐渐受到重视。此时,地质学家已发现地层的沉积速度并不是恒定的,因此想根据现在地质变化的速率来精确地算出地球的年龄是不可能的,只能借助放射性方法。1931年,美国科学院指定一个委员会专门研究地球年龄的测定问题,由霍姆斯执笔的委员会报告认定放射性年龄测定法是测定地球年龄的唯一可靠的方法。
有关放射性测定法的争议消失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尽可能准确地测定地球的年龄。岩石越古老,当然就越接近地球的年龄。目前测定的最古老的岩石年龄大约是38~39亿年,其中有的是沉积岩,含有更古老的矿物晶体。已知最古老的矿物晶体是在澳大利亚发现的锆石小晶体,年龄至少为44亿年。但是用地球岩石无法直接测定地球形成的年龄。这是因为地球由地壳、地幔、地心几部分组成,由于板块运动,新的地壳持续地产生,然后又被循环,岩石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其结果是,地球最早形成的岩石已不存在。
整个太阳系是由同一片星云形成的,形成太阳系各个天体的过程所花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可能不到1亿年。太阳系其他天体的年龄也就基本等于地球的年龄。因此,有关地球年龄的最好证据反而不是来自地球,而是来自月球和降落到地球上的天外来客——陨石。月球上不存在板块运动,可以在上面找到月球刚形成时就有的岩石。对阿波罗号带回来的月球岩石的测定结果表明,最古老的月球岩石大约是44~45亿年。对许多陨石的测定结果,年龄也都在45亿年左右。现在被普遍接受的地球年龄45.4亿年(1%误差),根据的是美国地质球化学家帕特森(1922~1995)在1956年发表的测定结果,测的是一块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恶魔谷发现的陨石。
地球年龄大约45亿年,科学界对此已无疑义,它做为一个科学事实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科学界之外,仍然有许多人不能接受这一事实。这主要是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他们坚信地球的年龄只有大约1万年。这些“年轻地球论者”的依据是基督教《圣经》,但是却给自己披上科学的外衣,试图动摇放射性测定法的科学基础。
简单的放射性测定法有两个假设:一、在岩石刚刚形成时,只有母元素(例如铀),子元素(例如铅)都是后来由母元素衰变形成的。二、自岩石形成以后,没有母元素、子元素逃逸出去,也没有母元素、子元素从外界渗透进来。显然,这两条假设如果有一条不成立,就会影响到测定结果,因此就受到了“年轻地球论”的质疑。
但是存在这两个假设并不会让放射性测定法变得毫无价值。在许多情形下,有足够的依据可以认定这样的假设是完全合理的,而且也可以通过对同一个样本用不同的同位素、不同的测定方法进行核对。实际上,现代放射性测定法普遍采用的是等时线法,通过测量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同位素的量,以及通过测量在同一时间形成的不同物体(例如岩石中的不同矿石晶体),取消了这两个假设。因此“年轻地球论者”对此的质疑是没有道理的。
放射性测定法还有一个基本假设,某种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速率是恒定不变的。如果这个假设不成立,测定的结果当然就靠不住。因此“年轻地球论者”最喜欢攻击这一假设。但是这一假设有充分的量子力学理论依据,攻击它也就是在攻击量子力学。这个假设也被实验所证实:物理学家做了很多试图改变衰变率的实验,对放射性同位素施加不同的温度(高达2000摄氏度,低达零下186摄氏度),不同的气压(从真空到几千个大气压),不同的引力场和磁场,都未能显着改变衰变率。
而且放射性测定法的结果已被别的方法所独立验证,例如日震年龄测定法。上个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发现太阳表面在有规律地振荡,称为日震。日震波的传播与太阳的组成,特别是太阳中心的氦和氢的相对含量有关。自太阳诞生以来,其内部就一直在进行着把氢聚合成氦的核聚变。因此,通过日震测定太阳中心氦的含量,就可以计算出太阳的年龄。用这个方法测出的太阳年龄大约为45.7亿年,与用放射性测定法测出的吻合得很好。
当代“年轻地球论者”对地球年龄的质疑没有任何科学含量,不能算是科学争论,也无法通过学术争论获得解决。这是宗教与科学的冲突,这些偏执的信徒还生活在17世纪乌瑟主教的时代。
2009.12.23.
2010.1.6.
2010.1.13.
⑹ 【佛教】认为人类在在这个地球上多久了
1、 是的。我们地球叫南阎浮提,又叫南赡部洲。光音天的天人下凡到地上的。
佛教认为人类距今有多少年不好说,但可以算一下。现在是住劫第九小劫的前半劫,人寿减短至75岁(每100年减或增一岁,释迦佛时人寿100岁,佛教产生距今2550多年),住劫有人生存,一小劫是(84000-10)*2*100这些岁,自己算吧,八小劫再乘8,再加上(84000-75)*100 这些岁。这就是人类的历史,没算错应是这样。古印度的数学挺厉害吧。
2、 我们处在住劫的第九小劫,人寿少出多减(及减岁阶段),上面说了。
住劫是20个小劫,用它减去人类的历史就出来了,自己算吧,太麻烦了。
您还算满意吧。
⑺ 地球的年龄有多大科学家有什么方法才确认了地球的正确年龄
最早尝试用科学方法探究地球年龄的是英国物理学家哈雷。他提出,研究大洋盐度的起源,可能提供解决地球年龄问题的依据。1854年,德国伟大的科学家赫尔姆霍茨根据他对太阳能量的估算,认为地球的年龄不超过2500万年。1862年,英国着名物理学家汤姆生说,地球从早期炽热状态中冷却到如今的状态,需要2000万至4000万年。这些数字远远小于地球的实际年龄,但作为早斯尝试还是有益的。
到了20世纪,科学家发明了同位素地质测定法,这是测定地球年龄的最佳方法,是计算地球历史的标准时钟.根据这种办法,科学家找到的最古老的岩石,有38亿岁。然而,最古老岩石并不是地球出世时留下来的最早证据,不能代表地球的整个历史。这是因为,婴儿时代的地球是一个炽热的熔融球体,最古老岩石是地球冷却下来形成坚硬的地壳后保存下来的。
本世纪60年代末,科学家测定取自月球表面的岩石标本,发现月球的年龄在44至46亿年之间。于是,根据目前最流行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太阳系的天体是在差不多时间内凝结而成的观点,便可以认为地球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然而,这是依靠间接证据推测出来的。事实上,至今人们还没有在地球自身上发现确凿的“档案”,来证明地球活了46亿年。
⑻ 地球现在已经几岁了
地球现在有46亿岁了~这是科学研究结果。
⑼ 你知道地球有多少岁了吗
你知道地球有多少岁了吗?今天的科学家会告诉你,地球至少有46.5亿岁了。可是人类的祖先――猿人,也不过是200万-300万年前才出现的。在人类出现之前,是谁记载了地球的历史,今天的科学家又是怎么知道地球年龄的呢?我们知道,树有年轮。一棵树生长的年数会在树干横切面上的圆圈数上显示出来,层与层之间的界限非常清晰。与此类似,地球也有“年轮”。科学家测定地球年龄的一个方法就是对地球上岩层的性质和变化进行研究。通过各种不同的岩层,人们可以追溯那些过去年代的情形,也可以追溯一些地方的地质历史。
在20世纪发现放射性元素和它?变成的同位素后,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精确计算岩石年龄的方法。根据科学方法鉴定出的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阿米佐克片麻岩,这种岩石是在格陵兰岛西部戈特哈布地区发现的。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测定它约有38亿岁,测定时所使用的方法是铷―锶放射性同位素法。不久前,科学家把放射性年代测定法运用到对陨星碎块年龄的测定中,发现太阳系碎屑的年龄大都在45亿-47亿岁问。他们认为,在同一时期,太阳系的成员大多形成了,从而也可以证明地球大约有多少岁了。
澳大利亚地质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岩石晶粒,这种岩石晶粒具有41亿-42亿年的历史,它比格陵兰西部岩石至少要早3亿年。地质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认为,地球早在46.5亿年前,就同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和月亮一起形成了,而且地球在它起源以后遭受到了陨石的重力冲击,时间至少长达5亿年。陨石猛烈的轰击毁坏了地球原始表壳的全部形迹。在发展过程中,地壳形成了各个不同年代的地层,还有各种岩石保存在各种地层中,它们从低等走向高等,从简单走向复杂。它们留下的痕迹记录并展示着地球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历史。
地质学家把地球的历史分成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时期:太古代从地球诞生到25亿年前。那时,地球上是一片广阔的海洋,散布着一些火山岛,狭小的陆地上尽是些秃山。地球上的生命刚刚孕育发生,原始细菌开始繁衍发展。元古代距今24亿-6亿年前。这个时候大片陆地出现,海洋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开始繁衍。古生代距今6亿-2.5亿年前。地壳剧烈变动,亚欧和北美大陆已形成雏形。最早出现的三叶虫兴盛一时,随后大批鱼类繁殖起来。两栖动物作为陆上脊椎动物之一,已成为当时最高级的动物,爬行动物和有翅昆虫也出现了。中生代距今2.5亿-1亿年前。
已基本形成了大陆轮廓,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大山系和丰富矿藏开始形成。这时是爬行动物时代,爬行动物中的霸主是恐龙。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也在此时出现了。新生代1亿年前到现在。一次规模巨大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地球上出现,地球上海陆面貌同现在基本相似了。哺乳动物开始繁殖的时代是新生代的第三纪,第四纪则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的年龄一定能做出更加准确的测定。
文艺复兴时期带来了艺术与科学的复苏,同时也见证了欧洲航海家的探险之旅。欧洲的航海家们不再局限于地中海狭小的海域,一方面,他们开始寻找穿越印度洋抵达印度的新航路;另一方面,他们向西穿越大西洋去发现新大陆。一直以来,欧洲与印度和中国往来的唯一途径就是陆上的“丝绸之路”――开路先锋是13世纪后叶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海上通道未开辟并不是由于人们缺乏好奇心或者胆量,而是受制于当时落后的技术――他们挂着方帆的船只不适合在风向多变的海洋里航行。阿拉伯人似乎有更好的办法,他们的独桅帆或双桅三角帆船能够远航至非洲大陆的东岸。大约在1445年,葡萄牙的造船师制造出了一种多桅快帆船(最早的发明可追溯到1200年),这种船有2-3个桅杆,有一个方形帆及一系列三角帆。这种能抗风浪、易于操控的新型船使得远洋航行成为可能。
海外探险第一人是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1487年,他率领一支小型船队从葡萄牙出发,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在风暴的推动下,他的船队抵达了大陆最南端的尖角,并绕过尖角,于1488年在非洲东海岸登陆。迪亚士称这个尖角为“风暴角”,以纪念自己这段不寻常的经历,后来被葡萄牙国王多姆,乔奥二世改名为“好望角”。1498年,另一位航海家家斯科达.伽马重复了迪亚士的这条航线,并在绕过好望角后继续北上到达东非沿岸,在穿越印度洋后最终在印度靠岸。达伽马开辟了一条通向印度和亚洲的新路线,并最终到达了香料岛(摩鹿加群岛)。
在此期间,确切地说是1492年,一位来自热那亚的意大利航海家说服了西班牙国王和皇后,资助他去寻找一条向西穿越大西洋通往印度的新航线。这位航海家就是哥伦布。与哥伦布同样闻名于世的有3条航船――“圣玛利亚号”、“尼娜号”以及“品塔号”,这些船与葡萄牙的船同属于多桅快帆船。但他到达的地方并不是预期中的亚洲,而是美洲东海岸附近的巴哈马群岛。在1493年哥伦布返航的时候,39人留住在了那里,也就是现在的海地(当时哥伦布称之为伊斯帕尼奥拉岛)。此后他又进行过两次航海:一次是1493- 1495年,船队共有17艘船1500人;另一次是1498- 1500年。他的第二次旅行到达了中美洲,同时还发现了许多加勒比地区的小岛。第三次远航时,他先后抵达了特立尼达和南美大陆。在他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航海中,他抵达了墨西哥湾。据说哥伦布常依靠恒星,结合德国天文学家雷纪奥蒙塔拉斯在1474年绘制的天文星座表判断航行方向。
当向东航行抵达印度成为可能时,人们产生了西行绕过美洲南部前往印度的设想。第一个尝试这个想法的人是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费迪南德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他率领由265名水手及5艘航船组成的探险队伍,在1519年秋季扬帆起航,穿过大西洋南部海域,并成功越过了南美洲南端那个多风暴与湍流的合恩角。为了纪念他:合恩角附近的海峡被命名为麦哲伦海峡。在穿越太平洋时,船队遭遇了恶劣风暴天气,损失了4艘船只。麦哲伦在1521年登上菲律宾某小岛时被当地居民杀死。1522年,船队仅剩下1艘船载着二十几名水手返回西班牙,但他们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随后的一次环球航行发生在1577- 1580年,英国探险家弗朗西斯德雷克驾驶“金鹿号”完成了环球航行。他发动了对西班牙舰队的袭击,同时还援助在弗吉尼亚的殖民者。在一次前往西印度群岛的航行途中,弗朗西斯。德雷克死在了自己的船上。
⑽ 佛教中一个大劫是不是只有13亿年呢地球又经历了几个大劫呢
从佛教徒到基督徒 ——高大鹏教授弃佛归主的信仰历程
很多人都看过林语堂先生一本很有名的作品“信仰之旅”,他的原书是用英文写的“从异教徒到基督徒”这一本书,就是说到他怎么样从信儒、道、佛三教回到基督教的过程,可以说是他一生的见证。我的见证刚好可以套用他这本书名 —— 从一个异教徒变成基督徒的经过。
我们中国人都一样是在五千年文化背景下长大,大概都接触过儒、道、佛,特别是佛教的信仰。我个人在佛教的信仰当中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是佛教里的老弟子。
生命是很不安全的
我之所以转变过来成为基督徒,自己也感觉很吃惊,当然也非常感恩。我生于一九四九年,那个时候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时代,国民政府自大陆迁台,在生长的过程中,感觉到生命很不安全,生命的根基虚空;那个时代又很苦,是个苦难的时代,所以对苦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觉得这个世界是苦的,人生是无常的,也是没有什么意义。那个时候很自然就接受佛教,愈信愈迷,竟会有二十年那么久。
信仰是一种冒险
现在佛教似乎很兴盛,但是一般人信佛,以我来看,只是玩票的,插插花,并不是把自己的生命都投进去。像我当年信佛的情形,真的是把自己的生命都投进去,是很认真的。我从高中一直到大学都是很认真的在追求。我个人家里就有自己的佛堂,客厅里有各式各样的神像,就像一座小庙、一座万神庙,像龙山寺,热闹得不得了,香火鼎盛,很难想象那是一个家庭。事实上我是想去做和尚,害得父母常常哭哭啼啼,找了很多亲戚朋友从南部来对我晓以大义,动之以情,劝我千万不可出家,必须传宗接代。
听起来好像很好笑,但是当时我真的是很认真在追求,等于是半个和尚一样,平常打坐、念佛,有时候念一万声,有时念十万声,绝对比一般信徒要虔诚认真得多,真是全身投入。打坐一个小时,算不了什么,最好半天、全天,有时希望能打坐一个月,两个月都不起来。我非常认真追求,绝对不是泛泛的,插花式的,玩票式的,我认真的追求了二十年。 那些佛是真的?还是假的?
台湾大学继承北大的传统,就是五四以来科学的精神,凡事要求证据,我们提任何报告、论文,一定要拿出充份的证据,否则不管你写得多好,多么有见解,理论多么周严,证据若不完全,这篇论文还是不及格的。
我个人是学文学的,就是受过这样严格的训练,在这个训练过程当中,我思想所拜的那些佛是真的还是假的,有没有证据?比如我曾拜过的那些菩萨、观音、地藏、阿弥陀佛、三宝佛……还有很多很别的名号。有本经名叫“万佛名号经”,厚厚的一本,统统是佛名,我常常念、常常背,我就想,这是从那里来的?我找来找去,参考了我所能找到的各国资料,也做了很多研究,最后的结论就是,没有什么根据,不知那里来的;既然没有历史的根据,也没有地理的线索,我就信了,而且信的那么厉害,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为自己所信的打了一个问号,我拜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问师傅,他们都说:“这个没关系,这种东西你信其有就有,诚则灵,心里有就有。” 心里也没有平安
这些话实在令人很难接受,因为我心里就是觉得没有啊?我该怎么做?打坐,坐一天,坐两天,没有就是没有,而且心里也没有平安。“打坐”这个东西,是一种工夫,属瑜珈术的一种,当你打坐后,短时间你会觉得有一种安静;其实,如果你静坐养神一段时间,也觉得安静,但你心里仍会有很多问题,特别是罪的问题,七情六欲并不能靠打坐、人工的方式平复,只是暂时压抑下去,压抑久了,它们又以别的方式出来,那更是如火如荼,轰轰烈烈,所以从修行本身,我发现它有很大的限度和后遗症。 佛教是否有证据?
因此,首先我就对佛教是否有证据开始怀疑了。确实,我找了日文资料、英文资料、各国的资料,说到这些所拜的佛、菩萨,原来是印度教的一些神,释迦牟尼要反对这教,他的弟子要靠自己努力修行,就是自求解脱,以戒为师,以自己的心为灯,不靠外界任何神明。后来佛教徒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所能做的很有限,而且还要跟婆罗门教、印度教竞争,所以,偷偷的从前门赶走的那些所谓的神,从后门又迎回来了,改头换面,用佛教的一些理念,加上一个名号,比方观世音、地藏等,这些各有各样说词的功能,就像观音是救苦救难的,肚子痛赶快叫观音,地藏菩萨是让你升官发财的,有人运气不好,想要去赌博买彩券的时候,就叫它的名号,说是它会帮你发个小财;如果一个人觉得快要死的时候,要到极乐世界就念“阿弥陀佛”,也许它就派牛头马面送人直达西天,还有药师佛,人生病时,可以拜这个佛;它就给人一粒灵丹或者香灰,吃下去病就好丁。 可是我发现这些都是问题,心里就开始不安,刚好在这个时候,我在电视上,看到七○○俱乐部的节目,听到他们所讲的,我一样一样深入了解,知道这个福音是真的,耶稣基督他怎么出生,他怎样在地上传道,他做了那些医病赶鬼的事,怎样被钉死、复活。我看了很多研究,发现这些证据确凿,有历史的根据,有地理的线索。
两相一比较,你就知道那一个占上风,至少对一个做研究的人来讲,明显的,耶稣这边的证据是确凿的,他是有血有肉的,道成肉身,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历史的事实,那佛教这边呢?是传说之言,愈去研究,愈觉得那是有问题的,他们和尚大师说是几万大劫以前的一个人修行成功的,一个劫大概有千万年吧!几万劫,都比地球的年龄还老,那时候的事情你如何追究?如何证明?
佛家的教义,最通俗的有三句话,可以说是佛家的基本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兹简析如下:
一、诸恶莫作:
“诸恶莫作”,即一切的恶事,如杀生、偷盗、奸淫、妄为都不要做,佛家最忌的恶事就是“杀”。不过佛教所说的杀,跟基督教在十诫里面讲的不可杀人不太一样。佛家所指的杀,范围很广,不可杀生,是指一切有生命的都不可杀。杀生是最大的罪恶,所以佛教要吃素、长斋,据说罗汉走路像幽浮一样,飘浮在地面上三尺,希望不要踩死小蚂蚁、小蚱蜢、小蟑螂。很可惜我练了二十年,仍没法离地三寸,踩死了很多不该踩死的,照说罪恶岂不是深重了吗? “不可杀生”,真的能够不杀生吗?科学家告诉我们,一杯水里有很多微生物,佛家也讲一杯水里有十万八千虫,那不是生命吗?蔬果里面也都有生命,也就是你吃喝就在“杀生”,你呼吸之间也在杀生。就算一个人已经修到一个程度,可以离地一二尺,万一人生病怎么办?要医病,不外乎吃药、打针,吃药打针为了什么?杀菌嘛!那些菌是不是生命?如果你要实践教义只好坐以待毙,就坐在那边,求佛来救,没有第二条路。 我所认识的大和尚、大法师,他们生病时没有不看病、不吃药的,没有不开刀而不把身上坏组织一刀砍断的,这时还不是杀了不少的生吗?那不杀生,这条戒律如何去守呢?所以,我就发现“诸恶莫作”这一条,至少我是没有办法做得到,这个教义是很高,但落卖下来,是空的,不可能的。
二、众善奉行:
“众善奉行”,一切好事都要去做,基本上也没有错,好事人人都愿意去做,可是也有很多困难,就像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他是不是能够做到我们中国人说的“百善孝为先”?佛教也教导人要行孝!人伦要顾到!可是他很年轻就出家,他有父母、妻子、孩子,他还是一个王子,要继承国位,在人伦里面,他有所亏欠?他出家,对他的父母、妻子、儿女,怎么交待?他和妻子的婚约,国家要他治理,对父母的义务,对国家的义务,没有一样能够达成,孝悌忠信这些最基本的,他自己能不能做到这些众善呢?我看,他连最基本的这几个善都无法做到,都是亏欠的。 保罗说:“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因为这世界是在恶者权下,我们不可能跳出来,不可能的,所以,要“众善奉行”,原则理论上是对的,实际上,人很可怜,根本就做不到。
三、自净其意:
“自净其意”,自我洁净,自我超越,洁净自己的心思意念,乍听之下也对,应该常常保持心思的洁净,心地的纯洁。可是实际去做时,就发现很困难。我自己在教书时,常问班上的同学们:“有谁是绝对没有不可告人之念头的,请举手,让找们瞻仰一下这位现代圣人。”我从来没有瞻仰到一位,连那些我认为很纯洁,很可爱的小女生,都低着头,不敢举手,那我就知道,“自净其意”哪有那么简单,就算修行一辈子,大概那些粗的念头可以克服,那细的念头呢?佛洛依德告诉我们,人心里的意念在做梦的时候还是会流露出来,佛家称为“夜梦颠倒”。花豹不可能去掉身上的斑纹,黑人不能改变他们的肤色,壮士也不能把自己举起来,这是一个事实。 因此,所谓自净其意,基本上就是压抑。比如我打坐很久,又不爱运动,结果下半身循环出了问题,现在还在受这个苦,那是因为打坐太久,一坐半天,一天,持续一个礼拜,一个月,这样努力的打坐,使体内的器官受到亏损。我为什么打坐?就是为了自净其意,怎么自净?就用打坐修行,但是没有做到自净其意,反而很糟。事实上,释迦牟尼本人到了晚年,也腰酸背痛,就是他在云山修行的后遗症。
佛教人生太消极
在佛教教义上,我也感觉到动摇了,在人生问题上,我跟基督福音做一个比较,也觉得佛教太消极。譬如佛经和圣经都讲到类似的故事。佛经说到一个寡妇的儿子死了,哭哭啼啼的来找释迦牟尼,她实在很痛苦,需要心理辅导、内在医治与协谈,释迦牟尼说:“很简单,你到城里去找没有死过人的家庭,请他给你喝一杯茶,你的痛苦就必好了。”一这个寡妇很高兴,就进城到处去找,最后发现,没有一家人没有死过人。当然,生、老、病、死,谁家没有过?这时,她才知道人生就是这样,要接受命运,就得安慰了。其实这是认命!但是,在圣经福音书里,耶稣的做法就不一样,耶稣救活了那寡妇的儿子,使她的儿子,失而复得,施了莫大的恩典。这样一比较,你也就知道,一个理智的人,他可能会选择那一个信仰。 再拿一个信耶稣基督的家庭和一个拜偶像的家庭比较,也确实是信仰耶稣基督的家庭要来得和睦、幸福、快乐。单就耶稣基督的命令,基督徒一生之中,只可一夫一妻,这样就可免去夫妻离婚或夫妻之外不正当的感情纠纷。家庭有问题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抚爱真是可怜,虽我国法律也规定一夫一妻的制度,却无法限制多欲的人心。唯有信靠耶稣赐给信徒新的生命才能从一切罪恶中拯救出来
偶像跌碎
我从多个角度比较之后,慢慢就觉得,过去所信的,似乎应该放弃了,应该要改弦更张,另起炉灶。但是要离开一个旧信仰,并不是那么容易,觉得心里很挣扎。有一天我祷告,希望神指点我,究竟谁是真?谁是伪?忽然我家里的佛灯就灭了,偶像掉下来,跌碎了。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见证,我个人以前头脑里没有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但这是一个事实,灯灭、偶像跌碎,在那黑暗当中,我知道我要走那一条道路,这也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后来我慢慢的去参加很多聚会,然后就从那一个信仰当中离开,正式受洗,接受耶稣基督做我的救主直到如今。 道理是不能救人的,必须重生,做一个新造的人,原始佛教是讲些人生的道理,告诉我们人生一些基本事实,如生老病死,这是事实,无可否认、无可推诿的,人生苦空无常,这也是事实。拜偶像者努力要追寻一个脱离苦海的道理,总而言之,是一套道理,企图用这一套道理去减轻人类的痛苦,增加人类的幸福。但问题是任凭道理再好,道理是不能救人的,因为人不是道理所造,这很重要,人是神的大能所造 (记载在圣经创世记第一章 17 节 ),唯有那造人的可以救人,其它的道理都不能救人,如果只是接受道理,没有重生,没有接受圣灵的感动、相信耶稣基督是独一的真神、受洗归入主的名里,是不能得救的。 如今我们全家都归向创造天地万物的真神,主耶稣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喜乐充满了我们的家。朋友!你也愿意有这份平安、喜乐吗?请来信耶稣。
圣经说:“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拜偶像),神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这是诚挚的忠告,盼望你和一家早日都能蒙恩、得救、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