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国侵藏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英国分别于1884年和1903年发动了两次侵藏战争,那么你了解英国侵藏战争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英国侵藏战争的起因,希望能帮到你。
英国侵藏战争的起因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侵华的逐渐加剧与清政府的日趋衰朽,西藏地区也遭到英帝国的武装侵略。
印度在英国殖民地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为确保能长期稳定地在南亚次大陆获取经济利益,英国人提出了“拱卫印度安全”的战略思想,核心内容包括: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和一个内湖。“英国管理下的西藏”,便是这三个缓冲区之一。1865年,英国把不丹也纳入英国殖民势力的范围。虎视眈眈的英军已经距西藏咫尺之遥。
沙皇俄国此时正在为实现南下印度洋战略积极活动,侵略矛头也直指我国西北、西南地区。
沙俄的举动对英国侵略西藏的野心构成了一定威胁。英国人迫不及待地寻找进入西藏的时机,此时发生的“马嘉理事件”正好提供了机会。1874年,英国派军官柏郎率领近200人的武装“远征队”从缅甸出发,到我国云南探测通往内地的路线。驻北京的英国使馆派翻译马嘉理前往接应。1875年2月21日,武装探路队在腾冲蛮允山寨与景颇族群众发生冲突,马嘉理开枪打死多名群众,愤怒的山民将马嘉理及其随员击毙,将探路队逐回缅甸。
事后,英国立即给清政府施加强大压力。1876年9月13日,李鸿章被迫与英国公使威妥玛签订了《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除“赔款”“谢罪”外,还允许英国人开辟印藏交通。
英国侵藏战争的背景
19世纪和20世纪初,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由于对印度这一“英王皇冠上最亮的明珠”和英国“食品篮”的高度重视,确保英国能在南亚次大陆长期稳定地榨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根据印度的 地理 特点和周边环境,英国的战略家们逐步提出了所谓“拱卫印度安全”的“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和一个内湖”的战略思想。三个“缓冲区”中,第一个就是“英国管理下的西藏,保证印度不受中国威胁”;第二个是印度洋,使“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在英国的控制之下”;第三个是“阿富汗,它挡住了沙皇俄国。”① 两个同心圆是指,内圆:印度西北边境的部落地区—尼泊尔—锡金—不丹—阿萨姆邦—印度东北边境的部落地区;外圆:波斯湾的酋长国—波斯—阿富汗—西藏—泰国。② 一个内湖就是英国控制的印度洋。
从这一战略构思出发,英国必须从印度向北入侵喜马拉雅诸山国,进而对西藏进行侵略。此时沙皇俄国也在觊觎新疆,企图进而南下与英国争夺西藏。但是,沙俄对中国西藏的侵略威胁,远不如英国严重和直接,其主要方式是进行 政治 上的笼络。
英国按其从印度北侵的既定方针,1835年向锡金租得大吉岭地方,作为东印度公司的“避暑地”。从此,英国在喜马拉雅山区有了立足之地。1846年,英国吞并印度西北部的查谟—克什米尔地区以后,又悄悄侵占了原属于我国西藏地方的拉达克地区。1860年,英军进攻锡金,并于1861年囚禁了锡金王,强迫其签订英锡条约,占领了锡金的许多土地。1860年,英国同尼泊尔签订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对尼泊尔的控制。1864年,英军进攻不丹,1865年强迫战败的不丹与之签订条约,强占不丹的大片土地。此后,英国即以锡金为入侵西藏的跳板,在锡金境内大举修路,步步北上,以逐步实现“英国管理下的西藏,保证印度不受中国威胁”的战略意图。
英国侵藏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英帝国通过两次侵藏战争,攫取了种种在藏特权,为英国后来在西藏从事分裂活动提供了条件,同时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边疆危机,为以后中印边界纠纷埋下了祸根。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虽然无力同英国抗衡,但强烈的刺激促使清政府很快采取了开发西藏的系列 措施 ,为西藏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西藏民众殊死抗击英军的英勇行为,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西藏人民面对强敌入侵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被铭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史册中。
猜你喜欢:
1. 英国历史上被入侵过几次
2. 廓尔喀侵藏战争的背景是什么
3. 世界上国家间最大的陆地争议地区
‘贰’ 英国内战的意义
英国内战(英文:-{English Civil War}-),是1642年至1651年在英国议会派与保皇派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武装冲突及政治斗争;英国辉格党称之为清教徒革命(英文:-{Puritan Revolution}-),马克思主义史观称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是一场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起来的革命。他对于英国和整个欧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史学家一般将革命开始的164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背景
16世纪开始,英国出现圈地运动,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是这不可避免的与当时的保守势力产生冲突,因而到了1560年代英国出现清教运动,抨击教会。到了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时期议会中形成了反对派。1628年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请愿书。次年查理一世将议会解散,以后11年未再召集议会。
1630年代末发生了苏格兰人起义。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于1640年4月13日召开新的国会。遭到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议员的抵制,他们要求进一步限制王权,给予发展工商业的自由。但遭查理一世拒绝,于是于5月5日又解散了议会。史称短期议会。
随着苏格兰起义军又大举进攻,查理一世被迫于11月3日重开议会,议会一直存在到年4月20日,史称长期议会。一般把这个议会的召开视为革命开始的标志。
第一次内战
长期议会召开后,议会处死了国王的宠臣斯特拉福伯爵温特沃思;通过《三年法令》,规定议会应定期召集,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将其解散;废除了星室法庭。经过多次的斗争,查理一世无计可施,于1642年1月离开伦敦到英国北部约克郡。8月间在诺丁汉升起王家军旗,宣布讨伐国会,挑起了内战。
在1645年6月纳斯比战役中,克伦威尔领导的国会军队战胜了国王的军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1646年6月又攻克国王的大本营牛津。第一次内战以议会的胜利而结束,国王也成了议会的阶下囚。
第二次内战
1648年春,南威尔士、肯特、埃赛克斯等地王党暴动,并与苏格兰军队同盟,发动了第二次内战。克伦威尔在8月的普雷斯顿战役中击溃苏格兰军队,并将苏格兰并入英国,第二次内战结束。
内战结束后,1648年12月军队第二次开进伦敦,占领了议会,将长老会派议员清洗出去,余下议员约200余人。此后,长期议会就称为残余议会。这个议会设立审判查理一世的最高法庭。1649年1月30日,最高法庭判决“查理·斯图亚特作为暴君、叛徒、杀人犯及国家的敌人,应该被斩首”,查理一世被当众处决。随后,议会又先后通过取消上院和废除君主制的决议。5月19日正式宣布英国为“没有国王和上院”的共和国和自由邦。
年4月20日,克伦威尔解散了残余的长期议会,另组小议会(贝尔邦议会)。因其中部分激进的议员不断提出改革要求,小议会又被迫解散 。接着克伦威尔于年12月16日被宣布为护国主,共和制被推翻,建立了护国公制(护国政体)。
王朝复辟
1658年9月克伦威尔去世。此后,在高级军官和议会之间展开争夺权力的斗争,国内政局动荡。驻扎在苏格兰的蒙克将军率军回到伦敦,并与亡命法国的查理·斯图亚特达成复辟协议。1660年4月4日查理-{发}-表《布雷达宣言》 ,表示宣言发布后40天之内向国王表示效忠的一切革命参加者,可予宽大赦免。1660年5月查理回到伦敦登位,即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5年查理二世死后,其弟詹姆斯继位,即詹姆斯二世。
1688年,辉格党和托利党发动光荣革命,废黜詹姆斯二世,迎接其女儿玛丽和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到英国来,尊为英国女王及国王,即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并确立了君主立宪君主制。
‘叁’ 为什么英国要发动鸦片战争
一、原因: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硝烟引起英国不满
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沦为其殖民地
二、经过:
第一阶段:从英军封锁珠江口到《穿鼻草约》的签订(1840)
第二阶段:从清政府对英宣战到《广州和约》的签订。
第三阶段:英军的扩大侵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战争结束)
结果:清政府战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
三、影响:
①政治上: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②经济上: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③阶级关系上:鸦片战争过程中的巨额开支,以及对英国的战争赔款,最终都加到人民头上。同时贪官土豪的勒索和盘剥,导致本已尖锐的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国运动。
④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⑤社会矛盾上: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英国的武装侵略给英国带来了什么扩展阅读
鸦片战争与中国机会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势力大举进入中国,这对满族贵族构成巨大的威胁。因为,在满族贵族的眼中,偌大一个中国是只有他们才有资格享受的盛宴。
对西方势力的涌入,满族人如芒刺在身,不把这些西方人排挤出去,清朝帝国绝无安宁之日。败念老因此,与那些指望通过借助西方科学技术实现民族富强的中国人不同,如何尽快把外国势力赶出中国高做,成为清朝统治者最大的政治。
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并没有按照满族贵族的心愿进行,相反,最终的结果是以英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击败了保守的满族贵族对中国的统治。最终实现了1859年夏天英国资产者的喉舌——伦敦《每日电讯 》鼓吹的目标,即“英国人高出中国人之上,应成为中国人的主人。”
在英国人强行把中国拖到世界的阳光地带的同时,西方人也把科学、民主的思想,创业与进步的概念,甚至基督教传播到了中国。
外国势力对于满族贵族集团的胜利,对满族集团最大的威胁,不是苦不堪言的割地赔款,也不是外国商品的涌入,其最大的威胁是外国的入侵催生了华夏民族种族意识的觉醒。从此,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借助于西方文明势力,向野蛮落后、阻碍中国发展的满族统治者提出挑战。
如果没有西方文明的导入,中国人将永远如被渔夫关在瓶子中的魔鬼一样,也如被压在大山之下的孙悟空一样,纵使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施展出来。西方文明,彻底揭开了满族统治者虚伪统治的盖子,并在满族统治的棺材上重重打上一颗钉子,从而为中国文明的复兴揭开了新的一页。
中国人对以西方文明为代表的人类文明成果的应用,经历了仅仅将其作为安内和攘外的工具和手段,最终过渡到将其作为推翻国内野蛮政治体制的手段,从而把中国重新导入世界文明发展的阳光大道。
与一般人不同,林则徐在很早时期,就意识到西方的强大和利用西方文明成果的必要性,但在这些鲁莽的爱国者的眼中,西方文明成果仅仅是中国用来与西方决一死战的工具而已。他们是清朝政治忠实的保护者,他们构成中国落后政治的坚实支柱。在他们看来,虽然满清王朝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他们从未对满族贵族的统治提出任何怀疑。
在满清政府的裹挟下,他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政策,明确提出要吸收和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其目的直接指向西方列强。例如左宗棠在上海通过中外信贷来购置西方的武器,并模仿西方国家在兰州建成军火库和毛纺厂,其目的直指向西方列强。他们眼中的“夷”就是指西方列强。
在这些人的眼中,中国文明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文明,而西方人都是野蛮一族。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抗击西方势力,抵制西方文明对中国文明的洗礼。这些鲁莽的爱国者,其言行大多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世人把林则徐称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实,林则徐的所作所为实在辜负了人们的美好评价,可谓是浪得虚名。
以早期李鸿章察升、曾国藩等人为代表,他们则把利用西方提供的洋枪洋炮作为镇压国内反政府武装,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等的强大工具。
清朝后期以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运动的领袖们,则对顽固不化、装模作样的满族统治者越来越难以容忍。他们也逐步由迷信满清政治统治,转变到利用外国势力来对满族贵族进行打压,迫使清朝统治者步步后退,以致最后逐步走向与满清统治者公开的决裂。
以慈禧为代表的满清贵族企图通过向西方八个国家宣战再次把中国引入与西方的全面对抗时,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则异口同声宣布其诏书为“伪招”,为后来的革命势力以武装形式对抗满清势力开启了先驱性道路。
李鸿章等人虽然在与列强的接触中,存在诸多过分损害中国国家主权的行为,他也因此被骂为中国历史上与“秦桧”一样的“卖国者”。直到今天,中国人都无法原谅李鸿章的所作所为,但在利用国际势力打压国内落后势力方面,李鸿章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
到了康有为等人,则对满族政治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并企图借助西方的政治文明成果,改造中国的政治生态,其目标已经指向满族贵族的政治统治本身。
历史到了孙中山时代,则完全改观。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则直接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文明成果,促使清朝政权寿终正寝,一命呜呼。此时,所谓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的“夷”已经不再是西方国家了,而是指统治中国的满清集团及其走狗了。他们直接利用西方文明提供的先进军事技术,直接把满族政权予以摧毁。
先进的中国人,正是在西方文明的感召下,逐步把中国带出文明的沼泽地带。如《 圣经 》中的先知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似乎有一种异曲同工之处。
西方文明是东方文明的拯救者,没有西方文明,中国人可能还要在黑暗之中呆更长的时间,甚至说根本逃不出这个“黑洞”。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重新回归世界主流文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