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有多少叫金忠立的

中国有多少叫金忠立的

发布时间:2025-07-24 14:49:01

① 关于金姓的历史和现状

金姓是占中国大陆第六十八位姓氏,在中原和皖苏浙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当今金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3%,总人口大约有380万。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

金姓的姓源较多,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时的少昊帝,另一支较早的金氏出自西汉时的金日磾(“日磾”读作“密滴”)。除上述两支金氏外,十六国前秦时,羌族首领有金氏。朝鲜历史上的新罗国王姓金。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的开国之王叫钱镠,因镠与刘同音,认为犯讳,该国的刘姓之人,皆去刘字的卯头刀旁,改为金氏,甚至连石榴也改叫金樱。今浙江地区的金姓人家,仍然存在“活金死刘”的传统,生前使用金姓,死后墓碑则作刘姓。金姓的郡望是彭城、京兆。

主要源流

源流一

出自少昊金天氏。相传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即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所云:金姓是“少昊金天氏之后”。相传他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土生金,他以金德王,故号为金天氏。《帝王世纪》上说:少昊自穷桑登帝,后徙曲阜。穷桑在今山东曲阜市北。少昊的子孙中,有一支简化他的号“金天氏”而为姓氏,就是金氏。

源流二

源于匈奴族,出自西汉时期匈奴休屠王之子金日磾,属于帝王赐姓为氏。金日磾,公元前134~前86年,字翁叔,初为匈奴休屠部太子,兵败为霍去病所俘,汉武帝因获休屠王祭天金人故赐其姓为“金”。

源流三

源于改姓,出自五代时期吴越国刘氏一族,属于因谥改姓为氏。唐朝末期至五代时期,吴越大豪钱镠创建了吴越国,他成为开国第一任君主。由于钱镠的“镠”与“刘”为同音字,为了令辖下皆避自己的名讳,钱镠便下诏将吴越国中所有的刘氏族人皆改为金氏,世代相传至今。

元朝时期有个金覆祥,原先本为刘氏,后改为金氏,其后裔子孙遂皆为金氏,世代相传至今。

清朝初期着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本名张采,字若采;明朝灭亡后,他改名为张人瑞,字圣叹;后又改姓为金氏,目的就是为了在衡文评书中响亮其笔名,因此在金圣叹的后裔子孙中,便有人干脆以先祖笔名为姓氏者,称金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相传古有金国,国人以金为氏,伏羲臣金堤为其后(见《姓考》)。

源流五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金城郡,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在《前汉·地理志》中记载有金城郡。金城郡,是汉昭帝刘弗陵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开始设置的。后在农历7月,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传说当初筑城得金,故称金城。而且称“金”,取其坚固之意。金城郡辖今甘肃省兰州以西和青海省的一部分,即皋兰县西北黄河北岸一带地区,治所在允吾(今甘肃永靖),汉朝时期的金城即指今兰州,但不在金城郡辖区之内。西晋朝时期初治榆中(今甘肃榆中),东晋时期移治金城(今甘肃皋兰),北魏时期金城郡初治榆中,后徙金城(今陕西汉阴)。隋朝时期废郡,改置兰州,移治皋兰。唐朝时期先称兰州,后改金城郡,再后又改称尘州。宋朝时期干脆称兰州金城郡,南齐因之,治所在今陕西南郑。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执金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史籍《前汉·百官公卿表》中,记载有官吏执金吾。金吾,是古代的一种祥鸟的名称,专避不祥之兆。后在帝王国君出行时,“执金吾先导,以御非常,故执此鸟之象,因以名官。”实际上,在侍卫一类官中,金吾,就是一种武器,为金属棒,多以铜棒制造,以黄金涂抹在两端,上刻有“金吾”,样子好似孙悟空的金箍棒,职位到了校尉之属者方能执有,谓之“金吾御史大夫”,为武职,护君惩佞,简称“执金吾”。执金吾多是帝王的亲信,对君主忠心不二,受封“执金吾”者,一直是门庭荣耀之极的美事。在唐朝时期,分为左、右金吾卫,负责掌管宫廷河京畿的护卫,为禁卫军之一。在金吾卫中设有上将军、大将军、将军等官职,官秩卫正二品,属大员。这种官制一直沿用到明朝时期。

在执金吾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金吾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金氏。

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三国后期曹魏时期官吏金曹,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金曹,为曹魏、晋朝以后,在丞相、三公府中设置的一种官职。曹魏时期,在丞相府专门设有金曹官署,长官称金曹掾,官秩三百石,下设金曹属一人,官秩二百石,官位七品。金曹官署主要负责掌管货币、盐铁之事。到了晋朝、南北朝时期,丞相府内均将相应官职改称参军,但南朝刘宋政权在太尉府中仍设为金曹。

在金曹掾、金曹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金曹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金氏。

源流八

源于少数民族改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景颇族金劈氏、恒滚氏,达斡尔族索曲氏、德力根氏等;南北朝时羌族,唐时新罗国,金时女真族,回、蒙、土等族均有改汉姓金氏。

源流九

朝鲜族中源自“王”姓。公元1392年,高丽王朝大将李成桂废黜高丽王自立为国王,改国号为“朝鲜”。朝鲜王欲将蒙古血统很浓的原高丽王朝王室家族(王姓)斩尽杀绝,于是朝鲜王姓之人纷纷改姓金、全、玉,现多分布于东北三省。

根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65年脱解尼师今听到庆州西部的树林传出公鸡的鸣叫。于是派宰相瓠公前去看个究竟。瓠公在林中发现一个挂在树上的金盒子。还有一只公鸡在金盒子下不停地鸣叫。脱解尼师今令人将金盒子取下。打开盒子后,竟然发现盒子中有一个小孩。脱解尼师今于是将这个小孩收养。由于小孩来自金盒子,故而被脱解尼师今定为金姓。发现金盒子的树林因此也被改名为鸡林(公鸡鸣叫的树林)。《三国史记》记载:“改始林名鸡林, 因以为国号”。

源流十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蒙古皇室,成吉思汗十七世孙俺答汗名阿勒坦意为金,后人取汉姓金,居土默川。

另属于帝王赐姓为氏,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率二十万大军伐漠北,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的后裔、蒙古王子孛尔只斤·也先土干率妻子及其部族众人归降,明成祖大喜,特赐其汉姓为金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阿勒特氏,源于元朝时期蒙古阿儿剌部,以部为氏,世居塔巴克努图克哈喇。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lte Hala。后多冠汉姓为金氏。

⑵.蒙古族阿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rute Hala。所冠汉姓即为金氏。

⑶.蒙古族阿苏克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以地为氏。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suke Hala。后多冠汉姓为金氏。

⑷.蒙古族阿苏特氏,以部为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sute Hala。后多冠汉姓为金氏。

⑸.蒙古族阿噜罗特氏,源于元朝时期蒙古阿鲁剌惕部,世居察哈尔。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rurote Hala。所冠汉姓即为金氏。

⑹.蒙古族阿穆尼布塔斯氏,世居荪尼喀扎哩。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munibutas Hala。后多冠汉姓为金氏。

蒙古族博尔济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世居东城(今吉林梨树叶赫乡)。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gi Hala。后多冠汉姓为金氏、边氏、季氏、李氏等。

⑺.蒙古族博罗特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世居察哈尔。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lot Hala。后多冠汉姓为金氏、包氏等。

⑻.蒙古族博尔吉津氏,亦称白尔济吉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世居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gigin Hala。后多冠汉姓为金氏、包氏、陆氏、王氏、梁氏等。

⑼.蒙古族博尔齐特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kit Hala。所冠汉姓即为金氏。

⑽.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亦称博尔机锦氏、包结虑驼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史集》误传突厥语“蓝眼睛的人”实际突厥语蓝眼晴不读孛儿只斤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锡喇木楞(今内蒙古东部克什克腾旗西喇木伦河流域)、乌鲁特(今内蒙古兴安盟)、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察哈尔、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等地。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jigit Hala。后多冠汉姓为金氏、包氏、鲍氏、博氏、李氏、陆氏、王氏、梁氏、尹氏、氏、奇氏、波氏等。

⑾.蒙古族特济氏,亦称台吉氏、唐基氏,汉义“太子”,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世居扎库塔。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egi Hala。后多冠汉姓为金氏8、云氏、鄂氏、赵氏、敖氏等。

源流十一

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时期满族诸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在清兴祖佟·福满、清景祖佟·觉昌安的清朝满族皇室后裔爱新觉罗氏族人中,皆取意为汉姓金氏,时代相传。

⑵.满族楚库勒氏,亦称车勒库勒氏、褚库尔氏、车克里氏,满语为Cukule Hala,世居楚库勒(今黑龙江黑河江北俄罗斯境内褚库尔村),以地为氏,后多冠汉姓为金氏、楚氏等。

⑶.满族金佳氏,满语为Gi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自俄罗斯滨海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金氏。

⑷.满族精吉氏,满语为Ginggi Hala,世居乌拉(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金氏、精氏等。

⑸.满族精格哩氏,亦称精厄礼氏,满语为Ginggeri Hala,汉义“洁净”,世居乌拉(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金氏、精氏、孙氏、景氏等。

⑹.满族索尔济氏,满语为Sorgi Hala,以地为氏,世居乌拉(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金氏、索氏、锁氏、关氏等。

⑺.满族锡尔馨氏,亦称谢京氏,满语为Sirhin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以姓为氏,世居和托阿拉(今辽宁新宾),后多冠汉姓为金氏、谢氏等。

⑻.今辽宁丹东东沟大孤山镇满族金氏的始祖为佟·猛特木,他曾在后金时期督师南关,连战连捷,深受后金大汗佟·努尔哈赤所器重。后因为恃权私收降女为妻,被佟·努尔哈赤定罪处斩。经诸位大臣力保其征战之功,方予免死,却被贬配至辽东。其后裔爱新觉罗·塔石后来乘船过海,隐居在辽宁丹东的大孤山下,后代子孙散居在东沟金大岭、三道洼等地。满族金氏显祖爱新觉罗·塔石的后裔皆为宗室金氏。

迁徙传播

金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旧百家姓排名29,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六十九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六十八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左右。金氏姓源较多,发源地主要有山东和陕西及浙江、江苏间地。

先秦时金姓的活动仅有点滴资料,秦汉以后,金姓活动地区很快扩展到西北、东北、中原和江浙闽地区,河南一直是金姓的活动中心。到唐宋时期,由于中国人口重心的南迂,金姓的重心向东南移动,最终形成今天的以河南和江浙为主要聚集地的分布格局。

宋朝时期,金姓大约有13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宋朝姓氏第九十五位。金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全国金姓总人口的22%,占安徽总人口的0.6%。金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南、河南、浙江、江西等省,集中全国金姓人口的九成。全国形成了以皖南为中心的皖、湘、豫、浙、赣金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金姓大约有4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5%,为明朝第五十三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金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快得多。金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二省,大约占金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这二省的金姓又集中了14%。浙江为金姓第一大省,大约占金姓总人口的47%。宋元明时期,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全国的金姓聚集区仍在江南地区,但金姓的人口重心向东漂移。

人口分布

当代金姓的人口已近380万,排在全国第六十八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金姓人口由45万增加到380万,增长了8倍多,金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金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浙江、河南二省,大约占金姓总人口的31%,其次分布于山东、辽宁、安徽、江苏、湖北、上海,这六省市的金姓大约占金姓总人口的33%。浙江为当代金姓第一大省,大约居住了金姓总人口的20%。全国形成了东南皖苏沪浙、中原豫鄂、东北三省三块金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金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主要的流动是向西和向北的强劲回迁。

金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金姓是属于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的姓氏。在浙苏沪皖、赣闽北部、湖北大部、河南南部、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西部、宁夏、甘肃中部、黑吉、辽宁大部、内蒙古东北部,金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9%,居住了大约65%的金姓人群。在河南中部、山东南部和东部、陕西南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川渝、湖北西南、湖南大部、贵州东北、云南大部、广西中部、赣闽南部、台湾北部、河北东北、辽宁西南、内蒙古东部,金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2%一0.3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6.3%,居住了大约23%的金姓人群。

南北朝时,金氏有迁至今甘肃省境者,如北齐大都督金祚,就是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人。唐朝贞观年间所定益州蜀郡(治所在四川成都)三姓之一有金氏,汾州河西郡(今山西临汾)四姓之一有金氏。宋、明时期,南方的金氏除在今浙江、江苏一带发展外,还分布于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北方的河南、河北、辽宁等省也都有金氏的聚居点。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闽、粤金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此后,有的再迁海外,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金姓早期名人已如上述。唐代有金忠仪,新罗人,德宗朝官将军。宋代有金文刚,休宁今属安徽)人,官龙图阁直学士;金彦,邵阳(今属湖南)人,奉诏举孝廉,为天下第一,郡人号“义门金氏”。元代有学者金履祥,书法家金元举。明代有学者金问,散曲家金銮。明末清初有着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对《水浒》与《西厢》进行批改。清代有书画家金农,隶书朴厚,楷书自创一格,其画造意新奇,为“扬州八怪”之一;还有中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太傅金之俊,画家金侃,学者金榜,诗人金和,史学家金门诏。金姓英才辈出,代不乏人。

金姓的郡望是彭城、京兆。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金姓排在第68位。

郡望

彭城郡、京兆郡

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丽泽堂:宋朝的时候金履祥最长濂洛之学,进入元朝,元帝召他任国史馆编修,没到任就死了。他曾在丽泽书院讲学,所以称“丽泽堂”。

② 姓金的历史是什么

相关历史

出自西汉时的金日磾(音密滴)。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武帝派将军霍去病率骑兵出陇西,击匈奴,收得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金人”即金佛像,是匈奴王族立以祭天的。

这年秋天,休屠王的太子日磾随浑邪王归汉,因日瞅笃实忠诚,为汉武帝所信爱,武帝以其父作金人祭天,赐姓金氏,称金日磾。

从此,其子孙世代姓金。

金日磾家族自武帝始,七世皆为内侍,与大臣张汤后世并称“金张”,成为功臣世族的代称。

除上述外,十六国前秦时,羌族首领有金氏。

唐时新罗国王姓金。

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的开国之王钱镠,因瑕与刘同音,为避其名讳,该国的刘姓人,皆去刘字的卯头刀旁,改为金氏。

南北朝时,金氏有迁至今甘肃省境者,如北齐大都督金祚,就是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人。

唐朝贞观年间所定益州蜀郡(治所在四川成都)三姓之一有金氏,汾州河西郡(今山西临汾)四姓之一有金氏。

宋、明时期,南方的金氏除在今浙江、江苏一带发展外,还分布于今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等省;北方的河北、河南、辽宁等省也都有金氏的聚居点。

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闽、粤金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此后,有的再迁海外,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金姓早期名人已如上述。

唐代有金忠仪,新罗人,德宗朝官将军。

宋代有金文刚,休宁今属安徽)人,官龙图阁直学士;金彦,邵阳(今属湖南)人,奉诏举孝廉,为天下第一,郡人号“义门金氏”。

元代有学者金履祥,书法家金元举。

明代有学者金问,散曲家金銮。

明末清初有着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对《水浒》与《西厢》进行批改。

清代有书画家金农,隶书朴厚,楷书自创一格,其画造意新奇,为“扬州八怪”之一;还有中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太傅金之俊,画家金侃,学者金榜,诗人金和,史学家金门诏。

金姓英才辈出,代不乏人。

台湾的金姓,不算很多,在台湾诸姓中排列为第九十位。

人数虽然不多,但却是遍布台湾各地。

大陆的金氏迁台,是始于清代。

据有关史料记录,随着时代的变迁,金氏由源地山东逐渐向南移迁,先后迁居安徽、江苏、浙江、以至福建、广东等。

尔后,又由福建迁居台湾。

目前可知最早迁台的金氏,是清康熙三十三年武秀才的金首声,其抵台后使台湾有了金姓,他也被金人后世奉为台湾金氏的开基始祖。

(2)中国有多少叫金忠立的扩展阅读:

金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六十九位姓氏,在中原和皖苏浙地区有一定的影响。

当今金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3%,总人口大约近380万。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一。

得姓始祖

少昊氏、熊卓、金日磾、孛尔只斤·也先土干、易卜拉欣·先锡、胡达哩、金圣叹(张采、张人瑞)、爱新觉罗·塔石。

③ 明代蒙古族将领有哪些人

纳哈出(?-1388年),蒙古札剌亦儿氏。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裔孙。元时为太平路万户(正三品),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克太平将其俘获,劝降不从,后放归元朝。元亡后,纳哈出为北元太尉,辽阳行省丞相(正一品),屡扰明边。洪武二十年(1387)明以重兵压境,力屈穷窘,遂降明。封海西侯。明年从傅友德征云南,道卒于武昌。子察罕,改封沈阳侯,坐蓝玉党死。

火真(1349年-1409年),蒙古人,初名火里火真。洪武时归附,为燕山中护卫千户(正五品)。靖难之役随成祖起兵,后累迁都督佥事(正二品),封同安侯。永乐七年(1409)征虏大将军邱福总兵十万北征鞑靼,随同出塞,于胪朐河全军战殁。爵除。子孙世袭浙江宁波观海卫千户(正五品)。

夏贵(?-1420年),初名曲伦台,应昌人,为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正四品),永乐年间升中军右都督同知(从一品),永乐十八年(1420)卒,赐祭赙恤。

王哈剌把都儿(?-1420年),宛平人,初为百户(正六品),累功至中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永乐十八年(1420)与夏贵同月卒,赐祭赙恤。

吴允诚(?-1417年),蒙古人。名把都帖木儿,居甘肃塞外塔沟地,官至平章(从一品)。永乐三年(1405)率众降明,成祖赐姓。后进左都督(正一品),封恭顺伯,卒,赠国公,谥忠壮。子吴克忠(初名答兰,成祖赐名)、吴管者(另述),吴克勤(初名也儿克台,英宗赐名),孙吴瑾(吴克忠子),皆有名。吴克忠袭爵后,洪熙元年进封恭顺候,土木之变(1449)与弟吴克勤战死,克忠赠邠国公,谥忠勇。克勤赠遵化伯,谥僖敏。吴瑾袭爵恭顺侯,曹钦之乱(1461)中战死,赠凉国公,谥忠壮,子孙世袭恭顺侯至明亡。

吴管者(?-?),吴允诚次子,洪熙元年(1425)积功至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以戚里恩,封广义伯,世袭。管者卒,子袭爵,早卒,无后。以管者弟克勤子琮嗣,成化年间因罪爵除。

柴秉诚(?-1407年),鞑靼人,旧名伦都儿灰,永乐三年(1405)随吴允诚来归,成祖赐姓名,授右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居凉州,永乐五年(1407)卒。子柴别力哥官至都督同知(从一品),孙柴合里哥卫指挥使(正三品)。

柴永正,鞑靼人,原名苦木帖木儿,一作苫木帖木儿。永乐四年(1406)“率家属百余口来宁夏归附。”成祖赐今名,授陕西都督佥事【误,应为都指挥佥事,正三品】,九年积功至都督佥事(正二品)。洪熙元年(1425)升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正一品),约宣德十年(1435)卒,子林袭为保定左卫指挥同知(从三品)。

梁铭(?-1427年),河南汝阳人,靖难之役,以燕山前卫百户(正六品),跟从成祖起兵,积功至后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洪熙元年晋后军都督同知(从一品),封保定伯,俸禄千石,予世券。宣德二年(1427)随柳升征讨交趾,病亡。子梁珤,天顺时,进世侯,子孙世袭保定侯爵至明亡。梁铭出自汝阳梁氏,家谱自叙为元宗室也先帖木儿之后。民国儒学大师梁簌溟亦出自汝阳梁氏。

严宣(?-1429年),本辽阳胡人,初名火里歹,及贵,始改今姓名。洪武中袭父职为新安卫千户(正五品),以功升指挥同知(从三品),永乐中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仁宗洪熙元年(1425)升右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宣德年间卒。

吴守义(?-1429年),初名把敦,杭海山人,永乐年间自凉州归附,赐今姓名,升凉州卫指挥同知(从三品),令居定州,仁宗时升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宣宗四年(1429)卒,追封西和伯,谥僖顺,子信袭父原职凉州卫指挥使(正三品)。

吴英,吴守义孙,父省吉,又名吴信,定州卫带俸指挥使(正三品),土木之变阵亡。吴英袭职,旋升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天顺元年(1457)追录父功,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成化九年(1473)“以延绥等处斩获虏贼功”升前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十二年“以两广军功”升署都督同知(从一品),弘治年间为带俸都督同知。
【附:吴政,原名阿寅台,定州卫带俸达官都指挥同知,土木之变后击败来犯瓦剌军,升都指挥使(正二品),成化年间曾随吴英征两广。】

苏火耳灰(1352年-1442年),洪武中率众二千余人归明,初为燕王麾下胡骑指挥,后征入京。靖难涡河之战,“持矛直趋王前,相距十余步。” 马倒被擒,降。成祖时为右军都督佥事(正二品)。仁宗即位,升为左都督(正一品),卒年九十。孙苏五十,改名英,袭为金吾左卫指挥佥事(正四品)。

林帖木儿,山后抚宁人,洪武年间慕义来归,靖难时为南军骁将,涡河之战为成祖生擒留用【《皇明世法录》载,与娄鬼里被擒杀,应误】,初授都指挥佥事(正三品),靖难功成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永乐六年(1408),以平定安南赏功,进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正二品),次年回京。卒后有子瑄,于永乐九年(1411)袭职指挥使(正三品),调沅州卫带俸。

娄鬼里(?-1434年),其先永平人,洪武中归附,除燕山中护卫镇抚(从五品),靖难涡河之战为成祖生擒留用【《皇明世法录》载,与林帖木儿被擒杀,应误】,永乐中以军功累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仁宗即位升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宣德时进都督同知(从一品),数年后卒,命赙赠如例。

薛斌(?-1421年),蒙古人,本名脱欢。父薛台,洪武中归附,赐姓薛。薛斌永乐间封永顺伯。子薛绶(1416年-1449年),本名寿童,五岁谒见仁宗,赐名。土木之变(1449)领军殿后,与瓦剌军战,“弦断矢尽,犹持空弓击敌。敌怒,支解之。既而知其本蒙古人也,曰:“此吾同类,宜勇健若此。”相与哭之。谥武毅。”子孙世袭永顺伯爵。

薛贵(?-1430年),薛斌弟,本名脱火赤,永乐间进都督佥事(正二品),封安顺伯,宣德元年(1426)进侯,予世券世袭安顺伯爵。卒,赠滨国公,谥忠勇。子孙承袭,弘治年间,改袭指挥使(正三品)。

李贤(1345年-1425年),初名丑驴,鞑靼人。元工部尚书(正三品)。洪武二十一年(1388)来归,通译书。太祖赐姓名,授燕府纪善(正七品,后改正八品),仁宗为世子时,旦暮侍左右。靖难之役,随成祖征战,累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仁宗洪熙元年(1425),官至右都督(正一品),封忠勤伯,旋卒。

吴成(?-1433年),辽阳胡人,初名买驴。父阿通伯,元辽阳行省右丞(从二品)。洪武二十一年(1388)挈家归附,初为永平卫总旗,靖难师起,买驴归附燕王,授百户(正六品),从战皆有功,三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成祖即位,授都指挥使(正二品)。永乐年间以功累升至都督佥事(正二品),赐今名。仁宗时官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正一品)。宣宗初,封清平伯,予世券。后因功进侯,卒赠渠国公,谥壮勇。子孙袭伯爵至明亡。

康旺,鞑靼人,洪武年间以父荫为三万卫千户(正五品),永乐年间多次奉使奴儿干之地,累升至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正二品)。宣德六年(1431)致仕,以其子康福代为本司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仕至辽东铁岭卫带俸达官都指挥使(正二品)。

滕定(?-1441年),父瓒住,元枢密知院(从一品)。洪武中来降。授会州卫指挥佥事(从三品),赐姓滕。永乐间,滕定进至右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宣德四年(1429)封奉化伯,正统初年卒,追封侯爵。子福,袭永清右卫指挥使(正三品)。

金顺(?-1433年),瓦剌人,本名阿鲁哥失里。永乐七年(1409)来归,授大宁都司都指挥佥事(正三品),积功累进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宣德四年(1429)封顺义伯,宣德八年卒。

金忠(?-1431年),蒙古名也先土干。元世祖时太子真金的师傅、太保恒阳王也先不花后裔,家世为前元望族,元亡后,也先土干在鞑靼、瓦剌之间,自成势力。永乐二十一年(1423),成祖亲征漠北,率妻子部属来降。时六师深入蒙古,鞑靼军远避不战,明军了无战果,成祖方耻无功,见其来归,大喜。赐姓名,封忠勇王,赐冠带织金袭衣,命坐列侯下。仁宗嗣位,加太子太保,食双倍王俸。宣德时加太保,不久卒。

蒋信(?-1454年),初名把台罕,一作把台,宣宗赐今名。金忠之甥,从忠来降,授都督佥事(正二品)。正统中,封忠勇伯。土木之变被俘后,也先使隶其弟赛罕王帐下,在瓦剌军中对英宗多有照顾。后从英宗返明。景泰五年(1454)卒。赠侯,谥僖顺。子也儿索忽袭伯爵【《明史》。《明英宗实录》做“也儿孛忽”】。天顺初,更名善。弘治十三年(1500)卒。无子,爵绝。

于忠(?-1460年),本名伯颜答里,父乃儿卜花,忠勇王金忠部属,随金忠降明,授副千户(从五品),锦衣卫带俸。宣德初年伯颜答里袭父职,土木之变时为忠勇伯蒋信部下达官,被俘留用。曾随瓦剌使臣皮儿马黑麻【后降明,赐名马克顺,官至左都督(正一品)】赴京,助蒋信与明廷传递消息。后从英宗返明,累升至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天顺元年(1457)升后军都督同知(从一品),赐名于忠,四年卒,子刚袭为指挥佥事(正四品),锦衣卫带俸。

王斌,山后人,初以龙骧卫指挥使(正三品)从阳武侯薛禄征迤北,还,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正统六年(1441)从征麓川,累功升都指挥使(正二品),八年升署都督佥事(正二品),守备延绥。景泰元年(1450)充左参将,协同靖远伯王骥征湖广、贵州。四年升后军都督同知(从一品),天顺元年(1457)掌后府事,四年致仕,以其孙皞代为龙骧卫指挥使。

刘得新(?-1453年),山后人,由指挥使(正三品)从征麓川,累功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至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守备云南十二年,正统十四年(1449)还京,升都督同知(从一品),景泰四年卒。

高礼(?-1450年),本名额里孛罗,正统九年(1444),以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使(正二品)升都督佥事(正二品),赐今名。土木之变后升都督同知(从一品),参与北京保卫战。景泰元年(1450)受命统达官军平定福建民变,不久病故于当地。

毛胜(?-1458年),字用钦,初名福寿,元右丞相(正一品)伯卜花之孙【伯卜花,即元文宗时中书左丞相别不花,明人失考记为右丞相。别不花家族初为畏兀儿人后裔,元代入居大都。别不花父祖因子孙显贵,都被追封为居延王(又毛胜夫人墓志铭自述毛氏先祖,别不花父教化,封冀宁王,与元人记载有异。元人所载别不花父名卜花术)。别不花长兄蛮子,顺帝时太尉,元亡坚持抗明,捕鱼儿海之役战死。随同伯父蛮子入仕北元的别不花之子那海、安太兄弟被俘降明】,家族为“迤北和宁王阿鲁台族人。”【有人认为毛胜父安太,又名阿力台,为阿鲁台同母异父弟】 伯父那海,一作卯那海,洪武中归附,以“靖难”功至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无子。毛胜父安太嗣为羽林指挥使,后传至毛胜,为都指挥使(正二品)。他曾经逃往塞北投奔北元政权,不久又自行返回,明廷并未加罪。明景帝时,升毛胜为左都督(正一品),督三千营操练。北京保卫战(1449)于瓦剌军作战,后南下讨平民变,封南宁伯,予世券。天顺二年(1458)卒。赠侯,谥庄毅。传爵至明亡。
【据《明宣宗实录》,宣德六年(1432),“迤北和宁王阿鲁台使臣福受来朝,奏愿居京师,命为都指挥使,赐冠带、金织袭衣、彩币、银钞、绵布、鞍马,仍命有司给房屋、器物如例。先是,福受有子毛荣留京任指挥使。至是,福受愿留,乞一职自效。兵部奏:宜罢其子之职,而升赏福受,故命为都指挥使。” 按毛胜子名毛荣,毛胜北走时官职亦为都指挥使,如此此“福受”应即毛胜。】

毛忠(1394年-1468年),凉州人,高祖名哈剌歹,洪武中归附,升为千户(正四品),战殁。祖拜都从征哈密,亦战殁。父宝以骁勇充总旗,至永昌卫百户(正六品)。忠初名哈剌,袭职百户,正统年间累功至陕西行都司都指挥同知(从二品),始赐毛姓,又以功升都督佥事(正二品),赐今名。天顺初年,以征福建反贼功,升都督同知(从一品),充左副总兵镇守甘肃,复以剿虏寇功,特进左都督(正一品)。天顺七年(1463)杀败番贼,论功封伏羌伯,仍守甘肃,后于满四之乱战死。孙锐,以忠死事功,得世袭伯爵,先后镇守湖广、两广等地,多有战功,加封至太子太傅,卒赠太傅。子孙世袭伯爵至明亡。

茹鉴(?-1462年),大宁昌州营人。宣德八年(1433)袭父速哥职,为金吾左卫指挥佥事(正四品)。从征麓川,累升至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正统十四年(1449)升都指挥使(正二品),景泰元年(1450)以剿平乱虏,升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天顺五年(1461)曹钦之乱参与平叛,升都督同知(从一品)。卒,从弟荣袭为金吾左卫指挥使(正三品)。

施聚(?-1462年),其先沙漠人。父忠为金吾右卫指挥使(正三品),从北征,阵殁,聚嗣职,官至左都督(正一品)。值英宗推恩,得封伯,世袭。卒赠侯,谥威靖。传爵至明亡。

焦礼(1377年?-1463年),字尚节,山后广宁人。父把思台,洪武中归附,为通州卫指挥佥事。礼袭职备御辽东。后官至左都督(正一品)。英宗天顺时年近八十,封东宁伯,世袭。天顺七年(1463)卒于镇。赠侯,谥襄毅。传爵至明亡乃绝。

詹忠(?-1465年),山后人,袭父任忠义前卫指挥佥事(正四品),征进麓川累功升都督佥事(正二品),寻调南京掌右府事。成化元年(1465)卒,赐葬如例,子升袭为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正四品)。

王顺(?-1467年),山后人,初仕金吾右卫指挥使,景泰初以紫荆关功,升都指挥使,曹钦之乱(1461)后以功升后府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三年(1467)卒,子钦袭顺原职指挥使(正三品)。

季铎(?-1467年),山后人,初袭父职,升金吾右卫千户(正五品),因蒙古语熟练,译字四夷馆,出使罕东、瓦剌,历升指挥使(正三品)。土木之变后出使瓦剌,回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未几升都指挥使(正二品),因事降福建千户。天顺元年(1457)召还,升都督佥事(正二品),仍供职四夷馆,五年升都督同知(从一品)。成化三年(1467)卒,为人“直戆恣肆,无所忌惮。” 常恃宠求索,曾在福建勒索有司,赂遗盈橐。

吴玉,本山后虏人,景泰年间为镇守定州署都指挥佥事(正三品),成化年间以锦衣卫带俸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于辽东都司管事。后升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使(正二品),协守宁夏西路,又充甘肃游击将军。弘治初年罢职,子琦袭原职指挥使(正三品)。

孙镗(1391年-1471年),字镇远,其先东胜州人。永乐中袭父孙林职,官济阳卫指挥同知(从三品)。正统中为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充左参将镇压浙江处州叶宗留矿工起义,升都督佥事(正二品),分统京营兵马带刀侍卫。北京保卫战(1449)升右都督(正一品),将兵于瓦剌军激战于北京黑山、西直门外,既而追战于涿州。英宗复辟,以“夺门”功封怀宁伯,寻予世券。曹钦之乱(1461)中,孙镗领兵力战,其子孙𫐄被敌斫死,事后论功第一,进爵世侯,仍典三千营。赠𫐄百户,世袭。卒年八十。

戚斌(?-1472年),初名北斗,其先金山人,伯父察罕台,洪武时归附,永乐初为金吾卫正千户(正五品),卒无嗣,以弟完者秃子戚斌袭。景泰初以紫荆关等处功,升中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八年(1472)卒。

白玉(?-1474年),宁夏塔塔里人,祖忠,洪武中内附,以靖难功由护卫卒累官至指挥使(正三品)。白玉嗣父职,累功升都督同知(从一品),成化年间升后军右都督(正一品)守陕西。《明宪宗实录》赞誉白玉:“生长边地,深达虏情,其镇陕西适多事之秋,区画有方,而又廉谨不肆,共事者多誉之。”成化十年(1474)卒,子鉴袭原职腾骧左卫指挥使(正三品)。

白玉(?-1482年),山后人,袭父职指挥同知(从三品),正统十四年(1449)北京保卫战,守西直门有功,升指挥使(正三品)。成化年间获功进中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后镇守广西,卒于任上。子玺嗣原职金吾右卫指挥使(正三品)。

白玉(?-1495年),鞑靼人,初袭为腾骧左卫指挥使(正三品)、御马监管事【统领着名的腾骧、武骧四卫勇士、旗军】,成化九年(1473)升至都督同知(从一品)。孝宗即位之初被劾致仕,子祥代原职腾骧左卫指挥使(正三品)。弘治八年(1495)卒,赐祭葬如例。

白玉,弘治初年为万全都司都指挥同知(从二品),历任万全左参将,宣府副总兵、总兵,累积边功,正德初年升后军署都督同知(从一品),转实授。不久因边塞失事,革职闲住。后又起用为副总兵、总兵,征剿内地民变,投靠武宗身旁武臣、佞幸,累功至右都督(正一品),后因罪降都督佥事,又升都督同知。世宗即位,此人不在见于记录,可能贬回原卫或被清洗。

李荣(?-1474年),山后人,洪熙元年(1425)内附,授锦衣卫指挥同知(从三品),正统末,用荐超升署都督佥事(正二品),景泰年间充副总兵镇守甘肃,天顺二年(1458)进右都督(正一品),以老疾致仕,成化年间卒,子俊嗣原职义勇卫指挥使(正三品)。

阿卜只奄,和宁王阿鲁台子。阿鲁台既为瓦剌脱欢所杀,宣德间,阿卜只奄率众来归,宣宗授以左都督(正一品),赐第京师。约卒于宣德十年(1435)。正统十年(1445),明人劝降其弟,阿鲁台次子火儿忽答孙,敕书曾言“与尔亲福寿、脱脱孛罗等,共享富贵于长久。” 因其家与南宁伯毛胜家有亲缘关系,有人认为毛胜父亲安太,又名阿力台,为阿鲁台同母异父弟。

和勇(?-1474年),初名脱脱孛罗,和宁王阿鲁台孙。父阿卜只俺归明,卒,勇袭指挥使(正三品),带俸锦衣卫。景泰年间南下镇压贵州民变,积功至前军都督佥事(正二品),赐名脱顺。天顺元年(1457)诏加都督同知(从一品),改名和勇。宪宗时从征两广,以战功特封靖安伯。卒谥武敏,世袭指挥使。勇性廉谨。《明宪宗实录》载:“从征两广充游击将军,一时总兵督战文武大臣多纵情肆欲,勇独循理尚俭,众视之有愧焉。”

芮成(?-1476年),其先大同金山人,父孛罗初事成祖,为燕山护卫正千户(正五品),成以遗腹子嗣官。成化初出镇四川,升右都督(正一品),后因事左迁都督同知(从一品),卒赐祭葬如例,子昂袭为金吾左卫指挥使(正三品)。

昌英(?-1476年),山后人,初名谨六十,景泰中赐今姓名。父谨只,以靖难功升小旗,历升至副千户(从五品),英代之,历升至都督佥事(正二品)。卒赐葬祭如例,子荣腾骧右卫指挥使(正三品)。【同时代有回鹘人昌英。因翻译出使而至后军都督佥事】

鲍政(?-1476年),山后人,祖父完者不花,洪武时内附,以靖难功任燕山右卫正千户(正五品)。鲍政天顺初有功累升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初年升都督同知(从一品),充总兵官镇守甘肃,卒,子镛袭腾骧右卫指挥使(正三品)。

叶春(?-1479年),山后人,伯父叶不陶闾儿,洪武年间归明,为隆庆右卫千户(正五品),成祖赐姓叶。叶春天顺元年(1457)以出使瓦剌功,升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十五年(1479)卒,赐祭葬如例,子盛袭大同前卫指挥使(正三品)。

杨麟(?-1479年),山后人,初袭世职,历升至都指挥使(正二品),天顺年间从征大藤峡,获功升都督佥事(正二品),寻改掌南京后军都督府事。成化十五年卒(1479),赐祭葬如例。

罗秉忠(?-1480年),初名克罗俄领占,成吉思汗第三子察合台后裔,沙州卫都督佥事(正二品)困即来子。困即来卒,其兄喃哥袭父职都督佥事,英宗复命秉忠为指挥使(正三品),协理卫事。既而喃哥率部一千二百人内徙,诏居之东昌、平山二卫,给田庐什器,所以抚恤甚厚。喃哥卒,秉忠继为都指挥使(正二品),代领其众。曾领兵南下镇压辰沅等处苗民起义,积功至左都督(正一品),天顺初赐今姓名。成化年间充游击将军,镇压贵州苗民起义,论功,封顺义伯。卒谥荣壮,子孙世袭指挥使(正三品)。

王义(?-1485年),本名阿的纳,其先应里州贺兰山人,祖脱脱不花,永乐时随忠勇王金忠至北京,授指挥佥事(正四品),食禄锦衣卫,赐姓王。父俺克帖木儿,正统间讨兀良哈有功,进指挥使(正三品)。王义曹钦之乱(1461)中平乱有功,升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二十一年(1485)卒,子琮嗣其原职指挥使(正三品)。

此外,成祖时,北元宗室把秃王以及都督伯克帖木儿、都督挥哈剌你敦等人在甘肃降明,其中把秃被封为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佥事,伯克帖木儿、哈剌你敦皆为右军都督佥事,把秃被赐名赵忠美,伯克帖木儿为宋一诚,哈剌你敦为张隆善。宣德时,中军都督府有都督佥事孛玉(白玉、白瑜,疑即伯颜)、孛英,应为达官。英宗、宪宗两朝官至二品以上的还有:后军左都督马克顺(本名皮儿马黑麻,瓦剌人,信回教),都督同知卢深,都督同知陈守忠(本名恰恰,曹钦之乱附曹起事被诛),都督同知丁顺(本名顶住驴,曹钦之乱附曹被诛),都督同知白忠(本名北斗奴,曹钦之乱附曹被诛),都督佥事吴顺(本名胡朵儿哈),都督佥事宋桑哥失里,都督佥事高通,都督佥事莫清(本名那罕赤),都督佥事滕鬼力赤,都督佥事失连台,都督佥事米朵朵来等多人。武宗时有达官都督佥事卢镗,疑即达官都督同知卢深之后,卢深则为永乐年间来降达官指挥使卢耳里嵬之子。
【从乱达官例子:也先帖木儿,天顺元年(1457)率其部属九十余人来归,英宗命为指挥佥事(正四品),于锦衣卫带俸,不久升后军都督府带俸都督同知(从一品)。颇受英宗看顾,又是安插其归附亲属又是在京畿赐田。结果曹钦之乱(1461)随同谋反,事败后越城逃至通州,饿窘偷瓜为百姓所擒。有司论当凌迟处死,英宗只命于锦衣卫禁锢,不知后事如何。】

脱孙,鞑靼人,永乐初年来归,授百户(正六品),正统年间升至达官都指挥使(正二品),调征云南、贵州等处蛮贼。天顺初年,叙功升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初年以老疾致仕,子脱兴,代父原职羽林前卫指挥使(正三品)。

穆义,本名阿剌帖木儿,山后人,父孛罗,永乐年间来降。阿剌帖木儿正统年间累功至指挥使(正三品),天顺元年(1457)以迎驾功,由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佥事(从二品)升都督佥事(正二品),于后军都督府带俸,旋赐今名。曹钦之乱,穆义令其弟完者秃先报贼情,原职得保,完者秃亦升都指挥使(正二品)。成化初年随军讨四川都掌蛮,升后军都督同知(从一品),成化末年卒,孙高,袭原职指挥使(正三品),锦衣卫带俸。
【穆义侄帖木儿赤,成化初年来降,被称为迤北来降达子,授副千户(从五品),于锦衣卫镇抚司带俸。累功至指挥佥事(正四品),世袭】

白全,初以舍人报效,正统十四年(1449)随侍英宗于瓦剌军中,往来传信,奉驾回京,论功升指挥使(正三品)。不久出使土鲁番,升都指挥佥事(正三品),景泰、天顺年间累功升都督佥事(正二品),注左府带俸。成化四年(1468)充参将,镇守甘肃十五年。后充游击将军征辽东、建州等处,以功升左军都督同知(从一品),分领京营戎务十九年。弘治九年(1496)卒,赐祭葬如例。

柯忠(?-1491年),山后人,宣德初袭父职为羽林卫指挥同知(从三品),以功累升后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正统十四年(1449)守备偏头关,成化间调南京前军都督府管事,弘治初致仕,子勇代原职羽林前卫指挥使(正三品),忠旋卒。

冯升(?-1493年),宁夏人,本番将,累有战功,积官至后军都督府同知(从一品),弘治初南京左军都督府佥书管事兼大教场管操。

杨玉(1435年-1506年),先世为北虏人,国初归附从军,积功授指挥同知(从三品),世袭。杨玉袭职,累立战功,历迁都指挥使(正二品)、中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弘治年间,常充游击、参将,征讨诸边,寻佩印充总兵,镇守辽东。致仕后又改注右军都督府佥书管事。卒。赐祭葬如制。

张晟(?-1500年),其先山后金山人,高祖伯颜帖木儿,洪武时率众来归,官之赐姓张氏。祖父张能袭大兴左卫指挥使(正三品),后战死,其孙张晟因祖父战功,升袭都指挥同知(从二品),弘治年间为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统兵守居庸关。卒,子贤袭指挥使(正三品),带俸锦衣卫。

鲁鉴(?-1502年),其先西大通人。祖阿失都巩卜失加,成吉思汗第六子阔列坚后裔,元安定王脱欢子,明初率部落归附,太祖授为百户(正六品),使统领所部居庄浪。传子失加,累官庄浪卫指挥同知(从三品)。正统末,鉴嗣父职。成化四年(1468),从征固原满四有功,升署都督同知(从一品),充任左参将,分守庄浪。旋任左总兵,协守甘肃。不久充任总兵官,镇守延绥。自讲以往功,实授都督同知。孝宗立,以病致仕。鲁鉴有材勇,遇敌辄冒矢石,数被伤不为沮,故能积功至大将。卒赠右都督(正一品),赐恤如制。子麟,孙经,皆有名于时。

马孔英,宣府塞外降丁,积战功为宁夏参将。万历二十八年(1600)从征播州杨应龙,录功,进都督同知(从一品),世荫千户。后以总兵官镇贵州。

满桂(?-1630年),蒙古人,幼入中国,家宣府。作战辽东,累官至总兵官,左都督(正一品)。崇祯二年(1630)驰援北京,与清军鏖战城下,战败身死。后赠少师,世荫锦衣佥事(正四品),袭升三级,赐祭葬,有司建祠。

猛如虎(?-1641年),本塞外降人,家榆林,积功至游击。崇祯年间擢蓟镇中协总兵官,署都督佥事(正二品),与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军作战,后在河南南阳战死。

虎大威(?-1642年),榆林人。本塞外降卒,勇敢娴将略,从军有功,累官山西参将。崇祯年间为副总兵,署都督佥事(正二品),率军镇压农民起义军,后在河南汝宁战死。

阅读全文

与中国有多少叫金忠立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英国电话119怎么打 浏览:928
加拿大直邮中国奶粉多少罐 浏览:508
发伊朗货运单怎么填 浏览:974
江西哪些企业进入中国500强 浏览:644
在中国如何当领导pdf 浏览:915
中国最大洋芋基地在哪里 浏览:248
越南战争我国投入了多少兵力 浏览:563
印尼老山檀怎么盘 浏览:182
深圳哪里可以抓中国斗鱼 浏览:543
意大利哪里有卖成人用品 浏览:666
怎么都没显示出印度联系 浏览:350
越南新娘跑了中介怎么办 浏览:586
意大利机票什么时候最贵 浏览:205
印尼金刚盘出来是什么样的 浏览:527
中国6人男团有哪些 浏览:111
越南战争中国参加了哪些部队 浏览:828
印尼护发精油多少钱 浏览:987
伊朗的军事力量有多大怎么样 浏览:536
250000越南盾约多少人民币 浏览:212
中国被加征关税的企业有哪些 浏览: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