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国人“群体免疫”成功了
英国抗击新冠病毒的进展似乎朝着群体免疫的目标迈进。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新冠病毒感染率已降至去年夏末水平,每1000人中有1人感染,且各地区感染率均有明显下降。尽管极少数接种疫苗后的人因感染住院,但整体趋势显示出积极信号。超过半数英国人已完成第一针疫苗接种,部分地区甚至实现4月份零新冠死亡的零感染区域。UCL团队的研究预测,到4月12日,群体免疫的比例可能达到73.4%,这与帝国理工学院的数据形成对比,显示出疫苗接种对群体免疫的贡献。
群体免疫是指群体中大部分人具有某种病毒抗体后,群体整体获得免疫效应。实现群体免疫的关键在于人群中有足够多的免疫者。英国政府在去年3月的“群体免疫”策略引起了广泛争议,但目前的疫苗接种速度加快,R值已降至0.8到1.1之间,这表明疫苗接种是实现群体免疫的有效手段。据估计,若将英国总人口看作群体,大约3300万至4400万人需要产生抗体以实现全国范围的群体免疫。
目前,英国的疫苗接种计划进展顺利,成为全球疫苗接种的典范。疫苗的快速推进使得群体免疫的概念在今日显得更为可行。然而,群体免疫策略并非无条件可行,需要综合考虑病毒特性、医疗资源和公众健康。英国的疫情历史表明,过度依赖群体免疫可能导致悲剧,因此疫苗接种仍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总的来说,英国的疫苗接种行动正在朝着群体免疫的目标迈进,但最终的效果还需结合疫苗接种率、R值等多方面数据来评估。随着疫苗接种的加速和疫情的好转,英国正朝着解封和安全的夏季迈进。
B. 为什么有些人因COVID-19而生病,而另一些人却没有
英国《镜报》报道称,截至本周三,由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已经夺去了全世界82000多人的生命。目前已有超过144万确诊病例,30.8万人已经康复。
虽然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科学家们正在找出更多关于这种新的、高度传染性疾病的信息,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COVID-19可以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
从英国71岁的查尔斯王子只表现出轻微的症状,而其他方面都很健康”,到英国47岁的演员伊德瑞斯·艾尔巴,他的病毒检测呈阳性,但没有任何症状。
然而,在英国,这个我们看不见的敌人也带走了6000多人的生命,其中包括一名5岁的儿童,至今还有许多人在病房里为生存而战,或有更严重的在重症监护中,包括55岁的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也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这两位科学家说,“低剂量的感染甚至可以产生免疫力,在未来避免高剂量的感染。”
澳大利亚新闻网还报道说,COVID-19可能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因为病毒能深入人体。他们声称,这种病毒通常是通过携带病毒的飞沫进入鼻子或口腔而找到传播途径的。
他们报告说,如果能在咽喉处阻止病毒的传播,患者很可能会很快康复。然而,如果病毒从气管向下传播得更远,它到达肺部的旅程就会突然变得容易得多,这才是它真正能造成一些损害的地方。
美国传染病专家Jeffrey Taubenberger在《财富》杂志上写道,如果病毒被拦截在上呼吸道,通常只会导致一种不太严重的疾病。
C. “除非老人,否则无法在英国检测”,英国新冠病毒检测情况是怎样的
并非除了老人,无法在英国检测,准确的说,除了重症患者,均无法在英国检测。
只检测重症患者这个行为可能让很多人感到迷惑,毕竟 检测不应该是预防么?不应该是为了防止病毒进行传播么?
但是,这并非是英国最奇葩的想法。
1,建停尸房。
这个事情网上早就流传,我国应对疫情是建医院,英国应对疫情是建停尸房。
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真相的确如此,
有议员提出,如果可以,就把公园改造,建成停尸房,并且,如果教堂人满为患的话 也可以在酒吧举行葬礼。
英国首相在医院和每位病人都友好的握了握手,英国的马拉松因为设施都准备完毕,哪怕在疫情期间也不得不召开。
密密麻麻的人在观看马拉松盛宴,英国简直就是在身体力行“群体免疫”。
综上所述,英国对于检测恐怕并不上心,一个全国进行群体免疫的国家(也有一些英国人强烈反对)恐怕根本不需要病毒检测。
D. 噬菌体是什么生物
噬菌体:
大约在1915年。英国人弗雷德里克●特沃特和加拿大人菲力克斯.德赫雷尔通过各自独立的研究,分别发现了细菌之间也会有瘟疫流行的事实,这种导致细菌害病的因素被命名为“噬菌体”。
这句话听上去可能有些别扭,因为我们通常会觉得细菌本身才是导致瘟疫流行的罪魁祸首,但寄生虫学里有一-句老话:“人被大虱子咬,大虱子被小虱子咬。”再小的生物也会被更小的生物寄生。
噬菌体是一-种在细菌体内繁殖的病毒,它们的本质与其他寄生在动植物体内的病毒并没有什么不同,它们具备病毒具有的所有典型特征。
首先,病毒不是生物。所有生物都由单细胞或者多细胞构成,而病毒仅仅是- -种微小的颗粒结构,我们称之为“病毒体" ( virion)
它们比最小的细胞还要小许多,病毒的本体几乎就是--段赤条条的核酸片段(有的是DNA,也有的是RNA),只不过外面多包了一层保护性的蛋白质外壳(见图7-3)。
绝大多数的病毒体呈微小的球形或者杆形。动物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方式通常是先黏附到细胞表面,然后再被细胞内吞,就像细胞在捕食--样;而植物病毒通常会利用昆虫或蠕虫造成的伤口侵入宿主细胞。
许多噬菌体都通过尾部附着在细菌的表面。在电子显微镜刚被发明出来的1945年,人们就观察到了这种吸附行为。另外,我们也已经知道噬菌体的组成成分大致为蛋白质与DNA各占一半。尽管当时的人们还不那么了解噬菌体,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遗传学实验里的关键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