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约翰·弗兰斯蒂德佛兰斯蒂德命名法
恒星的命名方式之一是佛兰斯蒂德命名法,它与拜耳命名法相似,但有所区别。在佛兰斯蒂德命名法中,恒星以数字和拉丁文所有格的星座名称组合,如“星座名称+数字”。这种命名方式在约翰·佛兰斯蒂德的着作《Historia coelestis Britannica》中首次出现,这本书在1712年由哈雷和牛顿未经佛兰斯蒂德同意出版。在佛兰斯蒂德去世后,1725年的最终版包含了大约3,000颗恒星,比以往的星表更全面且精确。
尽管这种命名法在18世纪被广泛接受,但对于已有拜耳名称的恒星,它们继续沿用旧名,佛兰斯蒂德编号则鲜有使用。然而,一些知名的恒星如人马座51和天鹅座61,因其特殊的编号而为人所知,它们是通过佛兰斯蒂德命名法来识别的。
随着现代星座划分的制定,一些原本有佛兰斯蒂德编号的恒星可能被分配到未编号的星座,或者由于已有拜耳名称而省略了编号。值得注意的是,佛兰斯蒂德的命名仅限于大不列颠可见的星星,因此南天的星座并未涵盖,但杜鹃座47和波江座82这两个球状星团是个例外。
然而,佛兰斯蒂德目录中也存在错误,例如他在1690年记录的天王星被误认为金牛座34,尽管他并未意识到那是行星。这反映了早期天文学研究中的局限性。
约翰·佛兰斯蒂德 FRS(John Flamsteed,1646年8月19日-1719年12月31日)是一位英国天文学家,也是首任皇家天文学家。着名的佛兰斯蒂德命名法即是由约翰·佛兰斯蒂德所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