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這是哪國的💰
你好,這個是咱們鄰居越南的錢,越南盾,錢上面那個長鬍子的小老頭是胡志明,據說此人與我們的周總理年輕時就認識,而且兩人私交很好。
② 為什麼寮國在湄公河上建大壩會遭到越南,柬埔寨的極力反對,越
至於越南,對於古代的中國來說,確實是偏遠,不要對宋朝要求太多,畢竟相比越南這種地方,黃河以北對宋朝來說要重要得太多太多了。。。另外,至於蘇聯的解體,我覺得這倒不是越南不能統一寮國柬埔寨的原因,畢竟中國是絕對不想看到這種局面的,就像朝鮮半島,其實當時的中國最希望的局面是南北越南不能統一,能容忍越南統一已經很不容易了。。。怎麼可能讓它統一了柬埔寨,寮國。
整個八十年代,蘇聯已經有些連自己都顧不過來了,它的全球戰略基本上已經只是個空殼。越南根本無法得到蘇聯的實質性的幫助。
另外,我認為,越南這個地方收回來反而不好弄,首先你沒有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師出無名。假設越南被並入中國,首先越南不同於中國任何一個省份,它九千萬人口,京族佔了絕對優勢,那點地方,漢族即使大規模的移民,恐怕也不能對京族構成壓倒性的優勢。這樣就肯定會出現分裂勢力,而且絕對比西藏新疆鬧得厲害得多。國家對於分裂勢力一貫都是你鬧就給你錢,讓你富起來,過得好。看看政府對西藏的扶持就知道了。。。越南那種地方如果並入中國,絕對會拖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後退。或者你會說越南海岸線長,戰略位置相當重要。這點我不否認。但是你拿到手裡來花精力花錢親自管理,根本不如找個代理人,就像美國人的一貫做法。我的意思是,越南最好分裂,就像朝鮮一樣,我們自己扶持一個政權,控制它的工業,控制了工業就控制了經濟,也就控制了這個國家。這樣的話,出了問題,讓傀儡政權解決,有了好處,我們分一杯羹。。。是吧。哈哈。。
③ 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壩和世界上最大的水壩
世界上最早的水壩是公元前2900年埃及人為向首都盂菲斯供水在尼羅河上建造的一座高15米的砌石壩。目前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水壩現存於伊拉克,它建於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700年—前250年,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修築了多座供灌溉用的水壩。同一時期,在葉門、斯里蘭卡、印度、中國也修築了各種水壩,如中國的都江堰,約建於公元前240年。 世界上最大的水壩
(1)三峽大壩
2006年5月,全長2309米的三峽大壩全線建成,全線澆築達到設計高程海拔185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壩。三峽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綜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在發揮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運效益外,其182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和847億千瓦時的年發電量均居世界第一。
(2)伊泰普水壩
伊泰普水壩位於巴西西南部與巴拉圭和阿根廷的交界處,全長7744米,高196米,比埃及的阿斯旺水壩還大六倍。巴拉那河被其攔截後形成深250米、面積達1350平方公里、總蓄水量為290億立方米的人工湖.這個水電站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1260萬千瓦.
(3)胡佛水壩
胡佛水壩距美國的拉斯維加斯約30英里,建在高山峽谷之間,採用圓弧形結構,壩高約223米。科羅拉多河因其攔截而形成的米德湖水深152米長460公里,面積達663.7平方公里,總庫容352億立方米,水電裝機容量1134.5萬千瓦
④ 越南水電站開閘泄洪場面如何
這東西 需要你親自去看看 不然不會明白的
⑤ 越南有個叫文什麼的國家..介紹下..
利雅得
沙烏地阿拉伯的首都和中央省首府,它坐落在阿拉伯半島中部哈尼法谷地平原上,海拔520米。城市人口達150萬,是全國第一大城市。1818年起即成為沙特王國首都。1932年成為沙烏地阿拉伯王國首都,隨石油收入增加而改建成為現代化城市。城中心8平方公里為「納綏里耶區」,是國王與王室居住的特區,由數十幢宮殿、數百所別墅和花園組成。當地的自流井供水不足,飲水主要靠32公里外海爾地方的井水。政治、商業、教育中心,設有全國最大的醫院與利雅得大學。建有煉油廠與水泥廠。鐵路通往東岸的達曼港,公路通達曼與西岸的吉達港。為全國公路網中心。
在阿拉伯文中,利雅得是「庭院」的意思。因為利雅得四周是一片綠洲,有廣闊的椰棗林、棕櫚樹和清澈的泉水,如莽莽的沙漠中的庭院伸境,令人神往。經過半個世界的建設,現在的利雅得已是一個南北長30公里、東西寬10公里的現代化城市,城內臟居民區、工業、農業區和商業區,布局井然有序。
利雅得屬沙漠熱帶氣候,綠化在這里具有特殊意義。沙特政府也非常重視綠化。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綠化成為一項重要的內容。在新開辟產的寬闊的馬路兩側,綠黝黝的樹木遮住了炙人的陽光,市內有許多空地,上面皆種植著大片的綠草。典雅的別墅庭院中,芳草如茵,牆壁上爬滿藤蘿。為了調節氣溫,市區內還建有許多公園和噴泉,給城市增添了絲絲涼意。
沙烏地阿拉伯是個水比油貴的國家,利雅的雖有水源,但淡水仍然不足,為了利用雨水灌溉花園和種植園,利雅得市政府投資巨款修建了一座長225米、高10米的水壩,蓄積了大量雨水,保證了城中植物四季長綠。
由於滾滾的石油資源,沙烏地阿拉伯可稱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其國民收入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利雅得的居民之富可以從他們的國庫中表現出來。在這座城市裡,擁有二三輛高級轎車的家庭並不稀奇,各種高級家用電器也應有盡有。利雅得市民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也特別多,如免費教育、免費醫療、免收賦稅等。
從利雅得的文化設施中,也可看出這個海灣富國的財大氣粗。著名的沙特國王大學是全國最高學府,該大學建築豪華,一條長近千米、寬20米的走郎地面全用馬賽克鋪成,走廊兩邊是數萬根高達20米的大理石石柱。城內還有法赫德體育場,體育場內專設的皇家包廂,裝有巨型防彈玻璃,休息室的裝潢也是金碧輝煌。
盡管利雅得人的生活富裕奢華,但在另一方面,利雅得的社會生活中也有嚴厲的法規戒律。這里沒有電影院,嚴格禁酒,街頭有手持大棒巡邏的宗教警察,准備隨時懲罰那些違反教規的人。
⑥ 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水壩在哪
最高的可能書美國的胡佛大壩,蓄水量最大的應該是中東的某個壩。
⑦ 世界上最大的水庫在那裡.
佛羅里達州大沼澤地:工程師將在下個月開始建造的水庫是世界最大的人造水庫之一——面積有一個小城市那麼大——致力於引導自然水流入大沼澤地。
水庫面積大約為25平方英里,計劃於2010年完工。它的蓄水量為620億加侖,相當於510萬個游泳池的容量,水庫最寬處達到7英里。
大多數水庫都建在山脈和河谷之間,或者是有水源補給的水池。從官方的資料中可知,這個工程中將有3000萬噸土壤從平地中挖出,周圍環繞著26英尺高、21英里長的堤壩,使其大於任何一個沒和自然水源相連接的水庫。
「當你站在水庫的岸邊時,是看不到對岸的。」卡羅爾�6�1韋利說到,他是佛羅里達州南部水管理行政區的執行主任,這個機構負責管理大沼澤地的水資源。
這個稱作「旗艦」的工程是一個歷時10年,花費105億美元的聯邦合作項目的一部分,這個項目是世界最大的濕地重建工程。
存在幾十年的堤壩,水壩和調度構築物使得大沼澤地病入膏肓。奧基喬比湖曾經是這片巨大沼澤地的水源,一直被堤壩圍著,它的水中現在富含著來自農田和郊區的磷污染。營養化使得水生系統缺氧。
由於官方歷史上就只有少數幾處蓄水之地,因此奧基喬比湖的水位超出了最佳水位,這阻止了陽光照射到湖底的重要植被。
水管理者可以將雨水管路引入這個耗資4億美元、16700英畝的水庫,這將降低奧基喬比湖的水位,從而減少高水位對老化的土質堤壩的壓力。這個調度也將減少災難性洪水排泄時注入大西洋和墨西哥灣的聖路西和克盧瑟哈奇河口的流量。
蓄水也將在旱季時滋養大沼澤地。
「蓄水功能是恢復工程中的要素,不僅控制水的排放還有洪水時的保護功能和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的恢復。」科林�6�1卡斯蒂耶說到,她是佛羅里達環保局的部長。
聯邦政府上周頒發了建設許可證。
「現在,我們大部分時間在奧基喬比湖貯存了過多的水,」奧特朋說到。「是時候從湖中往外排點水了,沒有我們想要排的那麼多,但這只是個開始。」
這個大型水庫,在未來幾十年內面積將擴大一倍,這是州政府致力於恢復大沼澤地生機勃勃景象的持久計劃。
整個計劃最後還包含兩個附加計劃,減小奧基喬比湖周邊水庫的庫容。
「大沼澤地恢復計劃是關乎質的、量的、適時的和分類的恢復,」韋利說到,「恢復大沼澤地計劃將所有的工程項目都相互聯系在一起了。」
⑧ 世界十大水壩是什麼
目前世界已建最高的混凝土重力壩是瑞士的大狄克遜,高285m,在建的是中國的三峽,壩高181m。已建最高的混凝土拱壩為前蘇聯的英古里雙曲拱壩,壩高271.5m,在建的是中國的小灣,壩高292m;已建最高的土石壩是前蘇聯的羅貢心牆土石壩,壩高335m。已建最高的混凝土重力拱壩是前蘇聯的薩揚-舒申斯克壩,壩高245m;已建最高混凝土支墩壩是加拿大的丹尼爾約翰遜,壩高214m,已建最高的面板堆石壩是墨西哥的阿瓜密爾巴壩,壩高187m,在建最高的面板堆石壩是中國的水布埡,壩高233m。已建最高的碾壓混凝土拱壩是中國的沙牌,壩高132,已建最高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是哥倫比亞的Miel壩,壩高188m,在建最高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是中國的龍灘,壩高216m。已建在建碾壓混凝土壩最多的國家分別是中國、日本、美國和西班牙。已建最高的瀝青混凝土心牆壩是奧地利的芬斯特斗,壩高96 m /150m。水電裝機排在前5名的工程是:中國的三峽(裝機18200MW),巴西的伊太普(12600MW),委內瑞拉的古日(10000MW),巴西的TUCURUI(8370MW)和俄羅斯的薩揚-舒申斯克壩(6400MW)。
⑨ 世界七大水壩是哪七個
安陽,西安,洛陽,北京,開封,南京和杭州。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文字歷史已經有數千年。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遼闊的國土上,出現了不少具有相當規模的城市,尤其是歷代的國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興土本,著意修建。這些古都,無論在建築規模、建築模式或建築風格上,都有其獨到之處,往往表現了同時代最高的建築水平,對全國其他城市的建築有特殊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各大古都的建築沿革史,就是一部較完整的城市建築史。我國曾作為國都的城市數以百計,最著名的有七個,號稱七大古都,即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安陽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有六大古都之說,並沒有把安陽列人著名古都的行列,為此,不少人從安陽的歷史地位出發,認為這種定論應有所改變。1988年,在河南省安陽市召開了中國古都學會常務理事會會議,把安陽市列為中國古都之一,並被確認為七大古都之首,安陽古都終於獲得了應有的地位。
安陽
早在公元前14世紀就被定為都城。當時,商代的第20代國王盤庚把國都遷於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一直延續到商代末年,歷時273年。在這段時間里,商代統治者大興土木,刻意經營,使殷成為一座古代大都,當時稱大邑商、天邑商、商邑。商代以後,一直到公元6世紀的2000年間,中原王朝曾多次建都於安陽,但在城市建設上沒有什麼成就。由於戰亂,這座古城早已成為廢墟。宋代以後,這里不斷發現殷代文化和建築遺存,特別是解放後,經幾次大的發掘,基本弄清了城市的規模和布局,人們把這些城市建築遺跡稱為殷墟。
殷墟位於洹水之濱,距現在的安陽1公里,東西最寬處10公里,南北最寬處5公里,總面積24平方公里以上,在這片地域中,共發現宮室建築遺址50餘處,大致可以劃分出3個區域。
北區有15處遺址,分布較散,為王室居住區。中區有21處,布局比較整齊,有明顯的南北中軸線,中軸線上排列有3道大門,以及幾處較大的夯土遺跡,是商代宗廟和商王處理政務的地方。南區有10幾處遺址,規模較小,布局零亂,年代稍晚,是商王祭祀的場所。
在宮室遺址西南方大約300米處,有一段梯形壕溝,長750米,深5米,寬10到20米,是人工挖成的宮室防禦設施。王室以外,零散分布著不少民居遺址和手工業作坊遺址。與宮室區隔河相望的洹水北岸迤西3公里處,是商王、貴族的墓葬區.有10幾處大墓。
從殷墟現存的遺跡來看,這座古都已經表現了城市建築方面較成熟的水平。宮室、民居、作坊、墓地的規劃已經比較完善了。宮室建築高大、豪華,最大的房屋達到400平方米,房基夯土厚達2米,有不少整齊、講究的石柱礎和銅柱礎。陵區內大墓,穴深一般達到8~13米,最大的墓面積達到400平方米,道長32米,穴中央用巨大的木料,砍成長方形斷面,互相重疊成為井干形墓室。這些都說明,殷墟在當時已是一座規劃完整,布局清晰,建築物形制完善,建築水平較高的古代都城。
目前,安陽已經成為河南省的一座重要城市,每年都有不少專家、學者前去考察,並吸引著大批遊人前往游覽。
西安
西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中葉,先後有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共10個朝代在西安建都,周幽王、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近百個帝王在這里度過了他們的宮廷生活。做為古都,歷時1062年,西安古城建都之多,歷史之久,不僅是中國諸城之最,即使在世界名城中也非常罕見。
奠定西安城宏大規模和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從隋朝開始的。隋代開國皇帝楊堅上台以後,命令一個叫宇文愷的著名建築家重新規劃、設計西安城,並負責監督修建。宇文愷為了搞好設計,巡遊了好幾個名城,研究吸取其建築特點,又實地考察了當地的地形特點。他認為:長安城"凋殘日久","舊經喪亂",水量又不足,而城東南的龍首原地勢極好,適宜建大都城,因此新建了長安城,奠定了長安城的規模和總體布局,當時叫大興城。唐代又做了部分修繕和擴建,改稱長安城,做為唐朝的國都。這座都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長安城一共由三重城牆組成,即外城、皇城和宮城。城牆全部由夯土築成,巍峨高大,平面呈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長8651米,總面積約84平方公里。四周有高大的城牆環繞,城牆厚約12米,每面各開3座城門,城外有很寬的護城河。皇城位於全城中軸線的北部,宮城坐落在皇城的北端。
宮城是皇帝和後妃居住的地方,皇帝也在此處理朝政。皇城是朝廷辦事機構所在地。宮城和皇城之間有一道寬闊的橫街,就像一個廣場,可供兵士操練,也是皇帝接受百官及外國使臣朝賀的地方。皇城以外是街坊。
長安城的整體布局和街巷規劃十分嚴整,體現了很高的建築設計水平,它繼承了我國古代都城規劃布局的傳統,中軸對稱,方正規則。南北中軸線為朱雀大街,從外廓城南面正門明德門到皇城正門朱雀門,正對宮城的承天門。官城和皇城與民居嚴格分開,改變了漢代長安城民居與宮室相參的情況。城內地形東北較高,東南較低,市內有6條東西向的高崗地,規劃時利用高崗布置宮室、官府及大型廟宇,以突出城市的主要建築和控制全城的制高點。商業區分別在城東西兩邊居中的地方,叫東市和西市,兩市都設計成"井"字街,各分成9個小區,每區經營一個行業的商品。西市南北長1000餘米,東西寬900多米,四周築有圍牆。居民區由各個街巷分割成110個里坊,每個里坊都是相對獨立的封閉整體。築有夯土的坊牆,設有坊門,大坊有4個坊門,小坊有2個,夜間及遇有禁令或事變,即關閉坊門。各坊內有道路相通,寬約15米,其間有許多小路通到每家門前,稱為坊曲。
全城的街道都是東西向或南北向的直道。大街共有25條,其中東西向14條,南北向11條,街面非常寬闊。其中南北的朱雀大街縱橫整個長安城,街面寬達150米,是長安城的主要街道。其他的街道也都在100米以上,即使是沿城邊的小道也有25米寬。這樣寬闊的街道,主要是為了滿足皇帝出行時的儀式、排場的需要。
長安城的宮殿規模很大,據考證,其主殿含元殿和內德殿的規模遠遠超過故宮的3大殿,城中還遍布寺院,有81座佛寺、28座尼庵、30座道觀、6座女觀、2座清真寺、4座胡襖祠。城中還有較完善的引水和排水系統,反映了當時規劃的細致。
洛陽
洛陽是我國古代非常重要的城市,歷史上,曾經有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等9個朝代在這里建都,因此有"九朝故都"的稱謂。
最早的洛陽城在現今洛陽的西邊,是周代初年,周公平定國內叛亂後,為加強對東方的控制而建立的,叫周王城。周公把反周的商朝遺民遷到這里嚴加看管,他本人也常在這里居住,使城市一天天發展起來,成為當時周天子統治中原地區的重要據點。
洛陽城最興盛的時期是隋、唐時期。隋朝最初建都於長安,後來隋煬帝楊廣殺了他的父親文帝楊堅,當上了皇帝,據說一次巡視到洛陽,站在邱山下視,感嘆說,這么雄偉的地勢,古人為什麼不在這里建都。有一個臣子奉承說,這是前代人留著等你呢。楊廣非常高興,就命令在曹魏洛陽城的南部新造一座城,並遷都於此,稱為東都,這才使洛陽城日益興盛起來。
洛陽城的設計和監督修建也是由宇文愷主持。新城根據洛陽的地理位置,沒有採取和長安城一樣的設計,如並不是南北軸線,左右對稱,皇城和宮城的位置不是居於中間,而是在北部偏西的地方,街道也比長安城窄,一般只有41米寬。
東都城北面遙望邙山,南面對著龍門雙闕,形勢非常險要。平面布局略呈正方形。南北最長的位置是7312米,東西最長的地方是7290米。洛河由西向東橫穿市區,把洛陽城一分為二,河上有四座橋梁連接洛陽南北兩部分。同時,把伊水、že水引人城內,並開了幾道漕渠,使洛陽城的水上交通非常發達。
隋朝營建洛陽,工程非常浩大,每月役使的工匠,達到百萬以上。修築宮殿需從豫章(今江西境內)運來大木,3000人運一根柱,一天僅走二三十里,一根柱子的運力是10萬工。
唐朝把洛陽做為東都。武則天當政時又改為神都,修建了許多豪華的宮殿建築,如上陽宮、明堂(萬象神宮)等。但安史之亂後,洛陽大部分被毀。之後幾個朝代,雖以洛陽為京城,但國力所限,城市建設方面的建樹很少。
今天的洛陽舊城是宋代修築的。宋仁宗景*v元年(1034年),王增做河南府通判,主持改築了洛陽城,當時城牆是土城。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改土城為磚牆,並挖了城壕。當時的城城周圍4公里345步,城高13米,壕深17米,闊10米,有4座城門。明代末年,牆及城內建築毀於戰亂。清代初年,洛陽又得到重建,其規模和建築基本上沿續到解放前夕。
開封
開封位於河南省東部,歷史上,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後來的北宋和金等7個朝代在這里建都。其中最興盛的時期是北宋年間,當時的開封叫做東京。宋東京在我國的城市建築史上佔有重的地位。
東京城的設計和建築非常完善。同其他古代大都城一樣,它也是由外城、內城和宮城3重城組成的。
外城周長19公里,建有堅固的城牆,城牆上每隔155米遠,就建有一處防禦建築。南面開有3個城門,另外還有2個水門,東面和西面各有兩座門,也各有兩個水門。北面開有四個城門。所有的城門都建有瓮城,瓮城上建有城牆。為了守城的需要,整個外城環繞著一條十多丈寬的護城河。河兩旁遍植楊柳。外城遺址明代還存在,但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泛濫,遂被淤沒。
外城內的中央部分是內城,它周長9公里,南、北面各開3個城門,東、西2面各開2個城門和2個水門,內城的主要建築有宮殿、衙門、寺廟、商店、作坊和住宅。
宮城又位於內城的中央,南面開3個城門,北、東、西3面每面只開1座門。城牆上的4個角建有角樓。宮城裡的主要建築基本上是對稱的,排列非常整齊。
城市的街道設計很完善,全城有4條大的幹道,其餘街道基本上以這四條幹道為中心縱橫展開,形成了許多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
來代的東京城由於經濟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在設計上改變了早期都城嚴格的里坊制度和集中設立市場的布局,除了宮城以外,到處都可以看到商店,夜裡還有通宵的夜市,馳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就是這座城市的一個角落。
隨著北宋的滅亡,開封也逐漸衰落。金朝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改道,之後,河道總在開封附近,使開封飽受水災之苦,小災幾乎年年有,大災幾年一次。據記載。黃河侵人開封共達6次,2次侵人外城,4次侵人內城,在附近泛濫達40餘次。這種情況,直到解放後才得到根本的改變。
南京
南京位於長江下游的南岸,東邊和南邊有起伏的低山,把它環抱在一個盆地里。東邊是秦淮河的谷地,北邊是玄武湖,西邊是石頭山、馬鞍山,東北部是鍾山,形勢非常險要,素有"龍盤虎踞"之稱。它是古代的重要城市之一。三國時候的東吳和它以後的東晉、宋、齊、梁、陳等六個朝代都在這里建過都,所以又有"六朝古都"的稱謂。三國時,南京叫建業,東晉以後叫建康,五代十國的南唐國也曾在這里建都,名叫江寧。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在這里建都時才稱為南京。太平天國時,這里曾改名天京。南京城的基本規模和形制是在明朝確定的。
南京的城牆十分高大、雄偉、堅固。1356年,朱元璋佔領了南京城,他採納了徽州人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著意建築城牆。牆用石灰、糯米漿、桐油作拌合料,牆頂用桐油和土作拌合料。修築城牆的時侯,朱元璋還親自到現場檢查質量。城牆底部用花崗岩和石灰岩砌成,一般寬10~18米之間,上部砌大磚,頂部寬4~9米。城高14~21米,平均高度12米多,頂面鋪上石板,可供將士策馬飛奔。城牆外面築有外廓城,周長66. 8公里,比當時號稱世界第一大城的巴黎的城牆還要長8公里,城牆四周還築有碉堡2000座,垛口 13000多個。全城面積120多平方公里。它把南京城郊外的雨花台、紫金山、幕府山等都圍在裡面了。外城共有18個城門。內城共有13個城門,其中一個門叫聚寶門(即現在的中華門),非常雄偉、宏大,是我國最大的古城樓。砌城的大磚是動員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等5省125個州縣燒制,然後由水路運到南京。城磚的側面都列印著府縣名、監制人和造磚人名。整個城域平面並不是方形的,而是隨地勢起伏而建,南北長達10公里,東西較窄,最寬處5. 5公里。
皇城建在南京城向東擴充的一塊土地上。平面為正方形,內有宮城。皇城的布局體現了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思想。由一條自南而北的中軸線為骨幹,中部建皇宮。午門左為太廟,右建社稷壇,前面延伸為一條大道。兩旁設政府機構。這種設計思想被之後作為都城的北京全盤採用。
外廓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大部分為土質,險要部分用磚砌城門和城牆,共開了18個城門,現已無存。
南京的商業區主要設在秦淮河兩岸,手工業散布於城內,至今還留有不少織綿坊、弓箭坊、皮作坊等地名。
杭州
杭州市位於美麗的西子湖畔,市與湖相互包容,成為一個整體。早在唐代,杭州就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城湖相間的布局和經濟的發展,成為國內一座別具一格的大都市。唐代李華在其《杭州刺史廳壁記》中曾描述當時杭州市"駢檣二十里,開肆三萬家",非常繁華。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H以杭州做國都,這是杭州設都的開始。公元910年,錢*H開始在他於公元893年修建的周長35公里的基礎上修築規模浩大的城垣建築,並同時把城垣內的宮室、街道、河渠、市場、房舍等進行了規劃和修建。此時,西湖也逐漸成為杭州城不可分割的部分。錢*H大規模疏浚了西湖,並在市內挖了3個水池,用竹筒和瓦管接通西湖,引水解決城市用水,同時整修新建了靈隱寺、凈慈寺等佛寺,建立了雷峰塔、六和塔、白塔和保‚m塔等四座名塔,至今仍保留著除雷鋒塔外的三座。為了發展海運交通,當時還對錢塘江進行了整治,溝通了與外省及日本、朝鮮的海上來往。
北宋時期,杭州降為一個州治,但仍是一座名城,知州王濟、鄭戩、沈遘和陳襄都對城市和湖區進行過治理。熙寧二年(1069年),蘇軾任杭州通判(僅次於知州),3年後離任。元*v元年(1066年),54歲的蘇軾又任蘇州知州。這兩次任期內,蘇軾對整治城市和湖區做出了很大貢獻,不僅大規模疏浚了西湖,還疏浚了運河,保證了漕運暢通。
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政權正式定都杭州(當時叫臨安),這是杭州正式成為一個朝代的首都。在100多年的時間里,杭州人口由10餘萬戶,20餘萬人發展到26萬戶,55萬餘人,成為當時全國的第一大城市。統治者在鳳凰山候建大內,王城周圍達9里,北起鳳山門,西到萬松嶺,東到修潮門,南到江干。從朝天門向北,是一條用石板鋪成的長達4300多米的衙街。城內還有數量巨大的坊巷和市集。當時的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描寫杭州的景觀時說:"居民室宇高森,接棟連檐,寸尺無空。"為適應當時頻繁的對外交往,朝廷專門設置了四方省館和市舶務等機構,負責接待外賓,在今武林門外建造郭驛,在候潮門外建造都亭驛,作為接待外國使節的賓館。當時的娛樂設施——市也建了很多,就像上海大世界一樣。最大的有五處,即今清河坊附近的南瓦,惠民街的中瓦,羊坎頭的大瓦(上瓦),眾安橋南的北瓦和慶春街的蒲橋瓦(東瓦)。其中北瓦最大。一個瓦市內又分成若干"色欄",每個勾欄內都有名角主演的不同種類的曲藝或戲劇。例如北瓦內就有13座勾欄,分別演出史書、小說、戲劇、相撲、傀儡驪(有杖頭傀儡、懸絲傀儡、水傀儡等)、說唱、渾話、學鄉談、影戲、棍棒、教飛禽等。城內還設有規模宏大的太學、府學、縣學,另外還有眾多的鄉校、家舍館等建築物,每一里巷,至少有一二所,可以看出杭州比較發達的文化建築布局。
元朝佔領杭州後,對城市建築破壞很大,但劫後的杭州仍然顯示出她與當時其他城市的不同風格,以至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這里時,情不自禁地稱其為"世界上最名貴富麗之城"。
北京
北京是一座舉世聞名的古城,3000多年前的周朝時期這里是薊城;唐代叫幽州;遼代時期,這里建為南京城,也叫燕京,這是作為都城的開端;金朝叫中都;元朝叫大都;明清時期稱北京。
遼代有5個京城,燕京只是其中之一,但卻是最大的一個。在城市建築上,遼代只是把唐幽州城牆重新修築,另在城內西南建了一個很小的宮城,叫大內,城內宮殿多半沿用前朝建築。金朝佔領燕京後,於天德三年(1151年)由張浩、孔彥舟設計,在舊城基礎上建中都,並於貞元元年(1153年)正式遷都。當時修建的規模很大,宮室、城牆、民居、苑囿都很完備,僅徵用民工即有80萬,還有兵工40萬。但元朝攻破中都後,舊有建築幾乎破壞殆盡。
北京現在的規模和布局大體上是元代奠定的。1215年,蒙古軍隊打敗了金國軍隊,佔領了中都城,建立了元朝。1267年,元朝決定在中都城的東北部,建立一座更大規模的新城,這就是大都城。
大都城由原籍河北邢台地區的劉秉忠負責規劃設計,另外還請了一個名叫黑迭兒的阿拉伯人幫助他設計。當時任都水監的郭守敬也參加了建築工作。
元大都城的總體規劃是在對北京地區進行了多方面調查才確定的。施工中,先按地形的傾斜鋪設地下水道,裝設排水設備,然後才在地面上根據分區布局的原則進行修建。
大都城的平面接近方形,南北長7400米,東面寬6650米。北面有兩個城門,東、西和南面各開了3個城門,城外修有寬闊的護城河。皇城在城內南部的中央,官城又在皇城的南部。城內的主要幹道大都成正南正比,正西正東排列,主要有9條,都通向各城門,只有沿積水潭的東北岸,為了漕運的便利,開了一條斜街。幹道兩旁是縱橫交錯的大街小巷。
大都城的主要建築是宮城,基本上是圍繞太液池建築,主要有兩組宮殿,即大明殿和延春閣。此外還有許多其他宮殿建築,如太後住的西御苑、太子住的興聖宮等等。
明代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作了一些改造。一是將北邊城牆向南縮進2. 5公里,二是把皇城和都城的南牆分別向南移動,並加築了南面的外城。另外,明北京城的整個布局反映了明朝強調恢復漢族傳統的意向。皇城部分按南京的體制修建,規模很大。整個城市以皇城為中心,按照《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建城傳統,在皇城東西(左)建太廟,西面(右)建社稷壇。並在城南、北、東、西4個方向建天、地、日、月4座壇廟。明北京城的規劃,突出了南北中軸線的地位,從外城南門永定門直到鍾鼓樓,構成長達8公里的軸線,通過9道門闕,直達紫禁城的3大殿,突出了皇宮的威勢。紫禁城的北面堆築了43米高的景山,豐富了城市的主體輪廓。
清代的北京,城市布局、宮城及幹道系統均未更動,只是在內城建立了許多佔地較大的王親貴族府第,在西郊建立了許多離宮園林。這些園林大部分毀於外國侵略者之手。
參考文獻:http://isee.blog.hexun.com/1877977_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