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水族和苗族有那些風俗和生活習慣
水族風俗習慣
水族男女都愛穿青、藍兩色服裝。男子穿大襟長、短衫,用青布包頭。婦女上身通常穿藍布大襟無領半長衫,胸前圍一塊刺有茨藜花紋的圍兜,下身穿青布長褲。婦女衣褲四周鑲有花邊。節日穿裙子,將長發梳成一把斜綰頭上。每逢盛大節日或宴會時,喜歡帶各式各欄的耳環、項圈、手鐲等銀飾。水族以大米為主食,次為玉米、大麥、小麥、紅薯等。喜食糯米飯、魚類及燒酒、甜酒,並以此作為祭品和節日招待親友所必需的食品,房屋建築多系木質結構,歷史上多為「千欄」式樓房,現在平房佔多數。
水族熱情好客,客人到家要主動打招呼,讓坐、送水等。節日期間,客人到家,不論認識與否都要熱情招待。待客飲食中以酒為貴,貴客則以殺小豬及魚招待。豬頭、雞頭象徵尊貴,所以雞頭要敬給客人,豬頭留作餞行席的供祭品。
水族的家庭形式為一夫一妻制的父親小家庭。二、三百年前,水族青年男女戀愛婚姻比較自由,但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婚姻關系打上了鮮明的階級烙印,講求「門當戶對」,「婚姻論財」。在封建家長制的束縛下,青年男女的婚姻多由父母包辦。結婚時新郎不迎親,請幾位未婚青年代迎。新娘撐傘步行到男家,不舉行儀式。歡宴賓客後,新娘當天或次日即返娘家,一般經過半年後,才到夫家長住。水族的喪俗繁雜,其程序大致分為報喪、入殮、擇吉、安葬、立碑、除服等6個階段。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水族過去信仰多神,相信萬物有靈。以「六一公」、「六甲公」為正神。相傳為「水書」的創造者。凡遇生死、疾病、災荒都要請鬼師占卜念經、殺牲祭鬼神,以魚祭為特點。卜法主要有雞蛋卜。水族古代有石棺墓,其棺槨形似「干欄」,周圍雕刻銅鼓及各種花紋,頗具有民族特點。清末,曾傳入天主教。但信教者為數很少。
水族有本氏族的歷法,與夏歷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水歷以夏歷八月為歲末,九月為歲首。從八月底至十月初的4個亥日都是「端」節日子,是水族最隆重的節日。水語稱「借端」。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節日期間舉行賽馬及跳銅鼓舞、蘆笙舞等活動。並舉行盛大的宴會。部分水族過卯節,即以9月卯日為節日。此外還有「額節」、「霞節」「蘇寧喜節」等,也過清明、端午、六月六、七月半等節日。 苗族風俗
家庭 苗族普遍實行以父系為中心的小家庭制。家庭成員以兩代或三代同住者多,四代以上同住的極少。多數是兒子結婚以後,即與父母分居另立家庭。父母多同幼子或自己最心愛的兒子一起生活。
在家庭中,男性家長有較大權力,女性家長其次,成年子女有「參議」權。家庭財產只有男子才有繼承權。分居時,除留一份給父母作「養老田」外,其餘由兒子繼承。兄弟多的實行平均分配。沒有長子(或幼子)繼承製。有些地方前妻長子可多分點,但沒有形成制度。女子沒有繼承權。有的地方,如黔東南地區的部份苗族中,對未出嫁姑娘也分給小部份田產,供其作生活開支,叫「姑娘田」,由其同住父母或兄弟掌管,但姑娘出嫁後,便無權享受,也有的要到姑娘死後才收回。贅婿有財產繼承權。寡婦若不另嫁,也可繼承亡夫家產,如果轉房,則由原夫兒子繼承。
苗族直系親屬與旁系親屬關系,一般比較親密,僅有程度輕微的親疏之分。他們組成一個家族,守望相助,貧困相扶持。在家族同輩成員中,不分直系旁系,不計親疏遠近,皆以兄弟姐妹相稱。對與父輩者,均以叔伯父母稱呼。對與祖父同輩的人,均以祖父或祖母稱呼。對祖父以上的輩份,概以老祖父、老祖母呼之。對下輩,一般是直呼其名。
苗族很講究家教家規。對父母要孝敬,對兄弟姐妹要友愛,尊重長輩,愛護晚輩,是傳統美德。叔嫂之間不可越倫。長輩不能對兒媳、孫媳開玩笑。晚輩不能在長輩前面戲耍輕浮。
苗族家族內部聚合力很強。在日常生活中,互相間比較關心。若某家有重大困難,則舉族相助;有貧困無衣者,全族極力扶持。相互相若發生紛爭,小事則批評勸解,大事則由族中有威望者召集族人公議處斷。家族中,團結對外的觀念也很強。
苗族家族過去都有自己的姓氏,即苗姓。它起源於古代氏族,一般稱為某某支或某某分支。有的支以其首領名字命名,有的支以地名、動物名命名。為了便於追敘族譜,個人取名時多採用父子連名制,按連名順序上溯,就可追溯到本家族的起源。父子連名是子名在前,父名在後,也有個別加連祖父名,如父名保,子名岩,即取名岩保。如祖父名里,連起來就成了岩保里。這是一般直系血統成年人的正式取名法,小兒取小名不在此列。安順地區取名很隆重,要到藏有神鼓的人家舉行儀式,並辦招待,於席間取名。紫雲地區取名要辦盛大宴席,用很多四方高桌相連,從堂屋一直擺到屋外院子,本家族坐一邊,岳父家族坐另一邊。邊吃邊議。取名以吉祥為利,但不能與雙方家長長輩之名雷同。
『貳』 關於家譜,你知道多少
我是雲姑娘,喜歡我請關注我
電視劇經常出現認祖歸宗,他到底有多重要呢?對於家譜你又有多少了解呢
家譜文化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黃同心,華夏一脈;血濃於水,葉落歸根。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更是把家譜與國史、方誌相提並論。
家譜文化的意義
中國的家譜一般都有家規族訓,對於規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著積極的意義。古代顏氏家訓、柳氏家訓、朱伯廬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馬遷、班固、陳壽等史學家在其史學著作《史記》、《漢書》、《三國志》中分別使用譜牒內容,使得史書更加准確與完備。
「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等,名稱各異,其內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區別而已,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家譜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緣集團」的標識符號,家譜、族譜就是記錄某一姓氏家族成員間的血緣關系的圖冊。譜牒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的特有現象。為了保護族譜文化承傳,專家學者正在呼籲「中華家譜」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此,每個中華民族的子孫,了解一些家譜知識都是必要的。
家譜文化的源流
作為宗族的神聖符號,家譜一直深藏民間、秘不示人。中國姓氏文化研究委員會秘書長於麗黎介紹說:「家譜是中國5000年文明的見證。在過去它是一種家族制度規范,能夠規范人倫,是對社會法律和制度的一種重要補充。對於當代來說,家譜可以作為傳統文化展示,可以重溫先祖的優秀文化。家譜還有一個意義就是具有文學、社會、史料價值。正史的記錄畢竟是有限的,范圍也太廣,而家譜可以作為歷史研究的有利補充,更加生動。如果我們現在珍視和珍藏好家譜,那麼也是將來子孫了解我們的一個範本。」
關於中國家譜的起源問題,歷來就有幾種說法:一說起源於周代,一說起源於戰國秦漢時期,一說起源於宋代,更有一說起源於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譜甚至更以前的口頭家譜和結繩家譜。我們認為,根據歷代文獻記載和本世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證,中國家譜起源於商、周時期比較可信。尊重家譜是尊敬祖先的表現,中國人有很樸素的祖先信仰,不僅我國,而且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國傳統文化影響比較大的國家,也都存在濃厚的祖先信仰。韓國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譜,他們的總統盧武鉉、盧太愚都曾經到我國山東來認祖尋根。
中國一直都說認祖歸宗,外國人都來認祖尋親的,我們不該認祖尋親嗎?